一、大球盖菇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闵冬青,唐可兰,许佩,邓朴,唐昌林[1](2021)在《大球盖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综述了大球盖菇在品种资源、栽培模式、对线虫的抑制作用、药理活性物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大球盖菇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并提出了今后大球盖菇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大球盖菇的栽培推广和科研提供参考。
张俊波,刘绍雄,华蓉,李建英,尚陆娥,刘春丽,刘祈猛,罗孝坤,孙达锋[2](2021)在《大球盖菇新品种“中菌金球盖1号”选育》文中研究说明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新品种"中菌金球盖1号",是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双龙乡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大球盖菇栽培基地发现的金黄色大球盖菇变异子实体,通过选育分离获得纯菌株,经过初筛、复筛、中间试验和示范栽培,选育出性状稳定、稳产、高产菌株。示范栽培平均产量6.2 kg·m-2,成熟子实体菌盖颜色为淡黄色至金黄色,菌柄粗壮,菌褶老后不易变色,产量较高,抗高温、低温、抗病虫害能力强。"中菌金球盖1号"子实体性状好,适宜推广,研究成果将推进大球盖菇新品种选育进程,加快大球盖菇产业发展。
赵青青,程继鸿,陈青君,张国庆,刘瑞梅[3](2021)在《大球盖菇林地栽培技术》文中提出为促进北京林下种植业发展,根据大球盖菇的特征特性,在适宜地区开展林地栽培,不仅就地消化处理木屑、秸秆、杂草等资源,还满足了食用菌市场需求。北京农学院与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从大球盖菇的基本特性、林地要求与栽培季节、栽培原料选择和常见配方、灌溉要求及技术、种植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推广示范,以期为大球盖菇林地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杨琦智[4](2021)在《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为探讨桃木屑用于大球盖菇高产栽培的最优配方与工艺,明确大球盖菇生长过程中木质纤维素利用及其降解酶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等的关系,本文共设置两种工艺(生料、发酵料),三个配方(含有不同质量比例桃木屑80%、60%、40%)共计6个处理,综合比对了菌丝生长情况、理化性状、木质纤维素组分及其降解酶的变化、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如下:1、配方中木屑含量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显着负相关。生料配方S-3(桃木屑40%、玉米芯30%、玉米秸秆30%)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菌丝长势较差,其次为生料配方S-2(桃木屑60%、玉米芯20%、玉米秸秆20%)与发酵料配方F-3(桃木屑40%、玉米芯30%、玉米秸秆30%),二者菌丝长势优良。2、各处理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发酵期间,含水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 H值在翻堆期间明显上升,发酵后期下降,基质碳、氮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降低。在菌丝生长阶段,所有配方的含水量显着下降,p H从6.35~7.31下降至5.18~6.29,培养料逐渐酸化,生料含碳量降低至25.92%~32.96%,发酵料降低至31.02%~43.52%。生料含氮量降低至0.87%~1.2%,发酵料降低至0.96%~1.32%。C/N从23.44/1~42.07/1下降至27.07/1~37.73/1,生料较发酵料更能促进菌丝对于培养料中营养的吸收。灰分与EC值显着上升,其中菌丝生长速率与灰分呈显着正相关,与含碳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含氮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在出菇阶段,含水量与C/N持续下降,p H略微回升,EC值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各处理木质纤维素及其降解酶的研究表明,发酵期间,半纤维素相对含量从19%~25%降低至15%~21%,木聚糖酶活力范围在1.95~3.51 U/g之间,显着高于漆酶和滤纸纤维素酶,此阶段消耗大量半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含量从29%~33%升高至35%~37%,滤纸纤维素酶活力在1.72~2.98 U/g之间,纤维素部分降解。木质素相对含量此时期无显着变化且未检测到漆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所有配方中木质纤维素大量降解,其中以纤维素降解最多,生料对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大于发酵料。生料中纤维素相对含量降低至15%~19%,发酵料降低至19%~26%。纤维素酶活性显着上升,其中生料(2.39~3.54 U/g)略高于发酵料(2.05~3.32 U/g)但差异不显着。木质素在生料中的相对含量降低至10%~14%,发酵料中降低至12%~23%。此时期生料整体对于木质素的降解优于发酵料,其漆酶活力分别为生料5.60~10.55 U/g、发酵料3.11~11.61 U/g。半纤维素在生料中的相对含量降低至15%~17%,发酵料降低至19%~26%。木聚糖酶活力显着上升,其中生料(4.45~5.80 U/g)显着高于发酵料(4.22~4.67 U/g)。在出菇阶段,大球盖菇优先降解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含量在14%~24%之间。滤纸纤维素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1.52~3.96 U/g);其次为半纤维素,其相对含量在13%~17%之间。木聚糖酶活性也保持在较高水平(5.53~7.83U/g);木质素相对含量在25%~37%之间,漆酶活性水平较低(0.51~2.50 U/g)。4、农艺性状与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料容易栽培硬度较大的子实体。生料产量显着优于发酵料,相同工艺中,木屑比例越少,其一潮菇产量越高。S-2的子实体农艺性状更好,子实体短而粗,可以生产更多一级菇。S-2与S-3(1.58 kg/m2)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其次为F-3(1.22kg/m2),综合来看,S-2与S-3都为最优配方。5、在营养品质中,生料在灰分、粗蛋白、氨基酸含量中优于发酵料。生料的灰分含量(7.15%~7.70%)要显着高于发酵料(6.65%7.25%),木屑比例与灰分含量呈负相关,其中以S-3(7.70%)最高,其次为S-2(7.38%)。粗纤维含量方面以F-3(9.60%)与S-1(9.40%)最高。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含量以F-2(35.13%,22.41%)与S-2(32.23%,22.60%)最高。当配方中桃木屑比例为60%时可以生产营养价值高的大球盖菇。综上所述,生料更适合栽培大球盖菇,其中以S-2与S-3两个配方为北京地区栽培大球盖菇的最优配方。
滑帆,邢万里,李文平,霍捷,刘富强,高义平[5](2021)在《根据气温条件确定河北省大球盖菇最佳栽培时间》文中研究说明为完善河北省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栽培技术,提高大球盖菇的产量和品质,利用河北省保定市近3年气温数据,并结合多年生产实践,分析总结了大球盖菇露地栽培、林下栽培、棚室栽培3种不同栽培模式的最佳栽培时间。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最佳栽培时间不同,露地栽培大球盖菇的最佳时间是9月中旬,林下栽培的最佳时间是8月23日以后。冷棚栽培根据遮阴条件不同,栽培时间在8月23日~9月10日。暖棚栽培时间在10月底至11月初。该分析方法同时为引种大球盖菇的地区确定最佳栽培时间提供了依据。
金银慧[6](2020)在《大球盖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10大菇类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大球盖菇子实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糖等营养成分,对于人体非常有益,因此,大球盖菇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大球盖菇栽培,本文主要针对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的特性进行研究。
李磊[7](2021)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条就为产业兴旺,在全国农业中,食用菌产业总产值排在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食用菌”写入特色优势产业中,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食用菌,同样面临着提档升级的重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对具有较高营养和保健价值的珍稀食用菌的需求正逐年增加。目前,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到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面临着产业链条短,消费者认知不够等问题。通过分析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找出提升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策,对于推进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供给侧改革和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珍稀食用菌”进行概念界定,“珍稀食用菌”是指近年来真菌研究科技人员在自然界发现一些相对容易驯化的野生菌种,通过人工驯化等途径,培育出一批具有食药用价值的食用菌。河北省目前主要珍稀菇种为白灵菇、姬菇、秀珍菇、滑子菇、栗磨、大球盖菇、鸡腿菇等。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河北省珍稀食用菌栽培面积经过一段时间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产量和产值呈不断增长趋势,生产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一带,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方面,气候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其次,基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频度分析法构建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相关数据,对各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整体综合效益较好且经济效益带动明显,但是两级差异化明显,具体表现为分布在河北省北部的珍稀菇种(栗蘑、北虫草、滑子菇)综合效益较高,南部的珍稀菇种(鸡腿菇、秀珍菇、姬菇)综合效益较低。为进一步探究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选取综合效益排名最高的栗蘑产业进行案例评价研究,研究得出2016年-2019年迁西县栗蘑产业综合效益在不断提升。为促进珍稀食用菌产业更好发展,首先要开拓珍稀食用菌产品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其次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园区把科技服务体系和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有机结合,做好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最后以加强监管为抓手,开发药用保健价值为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和附加值。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出了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宗类食用菌品种分析转向珍稀菇种进行分析。(2)对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得分来客观地反映出河北省各珍稀菇种综合效益水平。
史依沫,王丽,崔晓瑞,李淑荣,汪慧华,马长路,宿晓旭,刘小飞,潘妍[8](2020)在《大球盖菇变温热风干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大球盖菇的干燥效果的主要因素,利用变温干燥方法对大球盖菇进行干制,可以显着的去除其水分,为了明确不同干燥阶段干燥温度对大球盖菇品质的影响,采用分段热风干燥方式,考察分析各段失水速率变化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温度干燥过程中大球盖菇感官特性和复水率等品质的变化,确定出热风干燥阶段适宜的干燥节点及干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球盖菇经30℃下干燥2 h、35℃下干燥4 h、40℃下干燥5.5 h,45℃下干燥5.5 h,所得到的大球盖菇感官性状和复水比等指标较优,色度L*58.43±0.48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说明分度干燥过程中对产品亮度影响较小。为大球盖菇干制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游璟[9](2020)在《果菇套作系统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及CO2排放的影响》文中提出三峡库区是柑橘种植的黄金地带,柑橘产业也是库区重要经济产业。柑橘园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到库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经济收入。库区现存柑橘园大多数海拔高、坡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加之库区降雨丰富,导致柑橘园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降低;传统的果树单作模式行间距大,林下闲置可利用空间多,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利用柑橘林下闲置土地、提高果园土壤肥力、增加果园综合经济效益的种植模式意义重大。本研究考虑到三峡库区柑橘园林下闲置土地资源及光热分布特点,结合大球盖菇生长需要,选取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典型柑橘园为试验点,提出一种新型复合农业经营模式——基于秸秆还田的柑橘/大球盖菇套作。以果菇套作模式下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腐熟秸秆作为大球盖菇培养基原料,通过柑橘园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半量2500 kg·hm-2、全量5000 kg·hm-2、倍量10000 kg·hm-2)土壤CO2排放规律以及秸秆辅料上下层(0~5 cm,20~30 cm)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对比等量秸秆还田条件下栽培大球盖菇(HSM、ASM、DSM)与未栽培大球盖菇(HS、AS、DS)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及CO2排放量差异,探明果菇套作系统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土壤CO2排放的影响;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与养分变化量,明确土壤CO2排放与土壤养分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大球盖菇产量与土壤碳排放效率,综合衡量不同秸秆还田量所产生的环境及经济效益,提出实际生产的适宜秸秆用量。以期为推广柑橘/大球盖菇套作模式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为合理利用三峡库区柑橘园林下闲置土地、促进库区柑橘园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填埋还田和套作大球盖菇均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其有效性,提升了柑橘园土壤肥力水平。与柑橘园中净秸秆填埋还田相比,柑橘/大球盖菇套作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秸秆培养基上下层土壤全氮、速效钾,上层土壤总有机碳和下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且各处理均表现为秸秆辅料上层土壤(0~5 cm)养分含量显着高于下层土壤(20~30cm)。该套作模式下倍量秸秆还田(DSM)最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且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均与秸秆还田量呈正比。较柑橘园中净秸秆填埋还田处理,柑橘/大球盖菇套作模式降低了秸秆辅料上下层土壤C/N,其下降主要集中在菌丝生长期。上层土壤C/N降幅最小的为全量秸秆还田处理(ASM,4.13%),下层土壤C/N降幅最小的为半量秸秆还田处理(HSM,10.77%)。与之相反,果菇套作模式提高了土壤N/P和C/P。其中倍量秸秆还田(DSM)最有利于提高秸秆辅料上下层土壤N/P和上层土壤C/P。(2)与柑橘园中净秸秆填埋还田相比,柑橘/大球盖菇套作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土壤CO2排放,给柑橘园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效应。果菇套作模式下土壤CO2排放量与秸秆还田量呈正比,并且在等量秸秆还田条件下,栽培大球盖菇对土壤呼吸的贡献作用大于净秸秆还田处理,其中倍量秸秆还田(DSM)处理的增排效果最明显,较CK增加了328.37%。土壤CO2排放主要集中在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期,其次为出菇后和出菇期,其中DSM处理在菌丝生长期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占其总累积排放量的比值最大,为43.27%,其次为ASM(42.63%)和HSM(40.57%)。表层5 cm土壤温度单因子与土壤CO2排放速率变化表现出极显着相关性,可以单独解释土壤CO2排放速率变化的27%~71%;土壤体积含水量单因子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比较复杂,仅DSM处理中体现出了极显着相关性,其他处理均未表现出显着相关性。而水热因子对土壤CO2排放具有协同影响作用,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双因子拟合可以解释土壤CO2排放速率变化的36%~82%。(3)果菇套作模式通过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进一步促进了土壤CO2排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量和栽培大球盖菇两个因素显着影响土壤CO2排放,在等量秸秆还田条件下,栽培大球盖菇对土壤CO2排放的贡献作用大于净秸秆还田处理。同时,秸秆还田量还显着影响秸秆辅料上下层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上层土壤总有机碳,下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秸秆还田量和栽培大球盖菇对土壤CO2排放及各养分指标不存在交互影响。土壤CO2排放与秸秆辅料上层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出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全磷和速效钾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4)基于秸秆填埋还田的柑橘/大球盖菇套作模式充分利用了柑橘林下闲置土地资源,提高了柑橘园综合经济效益。果菇套作模式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大球盖菇产量存在差异,其中倍量秸秆还田(DSM)处理的大球盖菇产量最高(49.70 t·hm-2),但其投入产出比最大(0.2926),经济效益最差;全量秸秆还田处理(ASM)的大球盖菇产量仅次于DSM,为47.00t·hm-2,其投入产出比最小(0.1360),经济效益最好,且全量秸秆还田(ASM)处理的土壤碳排放效率最高(CEE=1.14)。综上所述,柑橘/大球盖菇套作模式短期内会促进土壤CO2排放,但同时也能够提升果园土壤肥力水平,增加果园综合经济效益。本研究中,全量秸秆还田能较好地平衡果菇套作模式产生的环境与经济效益关系,从农业生产实际考虑,果菇套作模式下大球盖菇培养基用量以全量秸秆还田(5000 kg·hm-2)为佳。
熊小飞,黄震,张颜青,马昕,高文[10](2020)在《大球盖菇种植关键技术及在汉中市的推广前景》文中研究表明为更好推动极具发展潜力的草腐食用菌——大球盖菇在汉中市的产业化进程,简述了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征、种植方式、关键技术、种植效益,分析了汉中市大球盖菇推广种植的前景,并提出了发展思路,以期为大球盖菇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二、大球盖菇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球盖菇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球盖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球盖菇的形态特征与生活条件 |
1.1 形态特征 |
1.2 生活条件 |
2 大球盖菇品种资源研究 |
3 大球盖菇栽培模式 |
3.1 秸秆露地栽培 |
3.2 林下栽培 |
4 大球盖菇对线虫的抑制作用 |
5 大球盖菇的药理活性物质 |
5.1 大球盖菇多糖 |
5.2 甾体化合物 |
5.3 其他活性物质 |
6 大球盖菇栽培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
6.1 经济效益 |
6.2 生态效益 |
6.2.1 消化秸秆 |
6.2.2 降解污染物 |
7 展 望 |
(2)大球盖菇新品种“中菌金球盖1号”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方法 |
1.1 菌株筛选 |
1.2 出菇试验 |
1.2.1 栽培方法 |
1)做床 |
2)铺料及播种 |
3)打孔 |
4)覆土 |
5)覆盖物 |
6)发菌管理 |
7)催菇 |
8)出菇管理 |
9)采收 |
1.3 分子生物学试验 |
1.4 品种选育试验 |
1.4.1 小试初筛 |
1.4.2 小试复筛 |
1.4.3 中间试验 |
1.4.4 示范栽培 |
2试验结果 |
2.1 菌丝生长情况 |
2.2 选育结果 |
2.2.1 分子鉴定 |
2.2.2 小试初筛 |
2.2.3 小试复筛 |
2.2.4 中试试验 |
2.2.5 示范栽培 |
3品种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比较 |
(3)大球盖菇林地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球盖菇的基本特性 |
1.1 菌丝体生长条件 |
1.2 子实体生长条件 |
1.3 土壤环境要求 |
2 栽培季节与茬口安排 |
2.1 夏秋季播种 |
2.2 春季播种 |
3 种植方法 |
3.1 林地选择与灌溉条件 |
3.2 培养料准备 |
3.2.1 原料选择 |
3.2.2 常见配方 |
3.2.3 培养料铺设 |
3.3 播种方式 |
3.3.1 分层播种 |
3.3.2 打孔播种 |
3.4 覆盖类别 |
3.4.1 覆土 |
3.4.2 覆草 |
3.5 发菌期管理 |
3.6 出菇期管理 |
3.7 采收 |
3.7.1 采收标准 |
3.7.2 采收方法 |
3.8 转潮管理 |
3.9 越冬管理 |
(4)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食用菌及大球盖菇概述 |
1.1.1 食用菌概述 |
1.1.2 大球盖菇概述 |
1.2 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 |
1.2.1 大球盖菇的形态特征 |
1.2.2 大球盖菇的营养需求 |
1.2.3 大球盖菇对环境的要求 |
1.3 大球盖菇栽培现状 |
1.4 大球盖菇木质纤维素利用及其酶活性的研究 |
1.5 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 |
1.5.1 玉米秸秆 |
1.5.2 玉米芯 |
1.5.3 木屑 |
1.6 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现状 |
1.6.1 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现状 |
1.6.2 平谷区桃木屑资源现状 |
1.7 存在的问题 |
1.8 目的与意义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设计及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实验材料 |
2.1.3 配方与工艺设计 |
2.1.4 培养料处理工艺 |
2.1.5 栽培方法与播种区设置 |
2.1.6 菌丝生长观察方法 |
2.1.7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球盖菇不同配方与工艺培养料的理化性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原料及培养料的理化性状指标与测定方法 |
3.1.3 实验仪器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原料理化性质 |
3.2.2 培养料理化性质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木质纤维素组分及其相关酶活力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原料及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组分的测定 |
4.1.2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
4.1.3 实验仪器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原料木质纤维素 |
4.2.2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变化 |
4.2.3 相关性分析 |
4.2.4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相关酶活力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农艺性状的测定 |
5.1.2 产量的测定 |
5.1.3 实验仪器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农艺性状分析 |
5.2.2 产量与生物学效率分析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营养品质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实验仪器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灰分 |
6.2.2 粗纤维 |
6.2.3 粗蛋白 |
6.2.4 氨基酸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根据气温条件确定河北省大球盖菇最佳栽培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球盖菇生物学特性 |
1.1 生长温度 |
1.2 生长湿度 |
1.3 光照 |
1.4 pH |
1.5 土壤 |
1.6 空气 |
2 栽培地点选择及概况 |
3 不同方式的栽培和收获时间 |
3.1 栽培时间的确定标准 |
3.2 栽培时间 |
3.2.1 露地栽培时间 |
3.2.2 林下栽培时间 |
3.2.3 棚室栽培时间 |
3.3 生长时间 |
3.3.1 冬季前生长时间 |
3.3.2 春季生长时间 |
3.3.3 棚室栽培生长时间 |
3.4 采收时间 |
4 制种时间 |
5 最佳栽培时间和产量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
6.1.2 栽培时间影响产量和品质 |
6.1.3 栽培宜早宜覆草盖地膜 |
6.1.4 需根据当地气温条件确定最佳栽培时间 |
6.2 结论 |
(6)大球盖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大球盖菇的生物特性 |
1.1 大球盖菇的形态特征 |
1.2 大球盖菇的生态习性 |
1.3 大球盖菇的栽培条件 |
2 大球盖菇的栽培管理 |
2.1 大球盖菇的栽培材料 |
2.2 大球盖菇的栽培方式 |
2.3 大球盖菇的栽培季节 |
3 结束语 |
(7)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5.1 相关概念界定 |
1.5.2 理论基础 |
1.6 创新点 |
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
2.1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
2.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分析 |
2.2.1 栽培面积经过较大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 |
2.2.2 产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稳定 |
2.2.3 产值呈不断增长的上升趋势 |
2.2.4 珍稀菇种生产集中度高 |
2.2.5 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 |
2.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加工现状分析 |
2.3.1 加工能力下降 |
2.3.2 产品层次偏低 |
2.4 河北省珍稀菇种市场现状分析 |
2.4.1 栗磨价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
2.4.2 羊肚菌价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
2.4.3 大球盖菇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
2.4.4 欧美地区对牛肝菌需求较大 |
2.4.5 日本对珍稀类食用菌需求高 |
2.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2.5.1 气候条件优越 |
2.5.2 生产原料丰富 |
2.5.3 资源利用率高 |
2.5.4 营养价值丰富 |
2.6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6.1 栽培风险高,科技贡献度低 |
2.6.2 机械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
2.6.3 经营主体弱,技术人才缺乏 |
2.6.4 流通效率低,市场开拓不足 |
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分析 |
3.1.1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
3.1.2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社会效益分析 |
3.1.3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生态效益分析 |
3.2 综合效益指标选取的原则 |
3.3 指标选取方法 |
3.4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
3.5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说明 |
3.5.1 经济效益指标 |
3.5.2 社会效益指标 |
3.5.3 生态效益指标 |
4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 |
4.1 数据来源 |
4.2 研究方法 |
4.2.1 AHP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
4.2.2 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4.2.3 构造判断矩阵 |
4.2.4 权重计算 |
4.3 评价过程 |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社会效益 |
4.4.3 生态效益 |
4.5 主要珍稀菇种综合效益得分 |
4.6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典型案例研究 |
5.1 河北省栗蘑产业发展现状 |
5.1.1 产业规模 |
5.1.2 产品流通 |
5.1.3 品牌建设 |
5.1.4 技术推广 |
5.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统计 |
5.2.1 经济效益 |
5.2.2 社会效益 |
5.2.3 生态效益 |
5.3 综合效益得分 |
5.4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科学规划,建立种植示范园区 |
6.2.2 人才支撑,培育科技服务体系 |
6.2.3 技术保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
6.2.4 管理优化,加强产业组织建设 |
6.2.5 加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
6.2.6 精深加工,开发药用保健价值 |
6.2.7 开拓市场,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大球盖菇变温热风干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设计 |
1.3.1 原料预处理 |
1.3.2 试验设计 |
1.4 大球盖菇的质量评价方法 |
1.4.1 感官评定方法 |
1.4.2 干基含水率测定方法 |
1.4.3 复水比评价方法 |
1.4.4 色泽评价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大球盖菇变温干燥分析 |
2.1.1 大球盖菇第一组变温干燥分析 |
2.1.2 大球盖菇第二阶段变温干燥分析 |
2.1.3 大球盖菇第三阶段变温干燥分析 |
2.1.4 大球盖菇第四阶段变温干燥分析 |
2.2 大球盖菇干燥过程的品质分析 |
2.3 大球盖菇干燥过程的复水率分析 |
2.4 大球盖菇干燥过程的色泽分析 |
2.5 讨论 |
3 结论 |
(9)果菇套作系统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及CO2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果园套作大球盖菇研究进展 |
1.1.1 大球盖菇概述 |
1.1.2 果园套作模式研究现状 |
1.1.3 果园套作大球盖菇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1.2 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及环境效应 |
1.2.1 秸秆资源产量及利用现状 |
1.2.2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
1.3 小结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2.5 材料与方法 |
2.5.1 研究区概况 |
2.5.2 试验材料 |
2.5.3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5.4 采样与分析方法 |
2.6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3章 果菇套作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
3.2.2 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
3.2.3 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
3.2.4 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果菇套作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CO_2排放 |
4.2.2 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水热因子变化 |
4.2.3 果菇套作下土壤CO_2排放与水热因子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果菇套作下土壤碳排放与养分关联效应及产量分析 |
5.1 引言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果菇套作与秸秆还田量的交互效应研究 |
5.2.2 果菇套作系统土壤CO_2排放与养分变化相关性分析 |
5.2.3 果菇套作系统下大球盖菇产量及土壤碳排放效率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情况 |
(10)大球盖菇种植关键技术及在汉中市的推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球盖菇生长条件 |
1.1 温度 |
1.2 水分 |
1.3 通风 |
1.4 光照 |
1.5 酸碱度 |
2 大球盖菇种植方式 |
3 关键技术 |
3.1 土壤的选择 |
3.2 覆土及田间管理 |
3.3 原料的选择与搭配 |
3.4 培养料水分含量的调控 |
3.4.1 堆放场直接加水 |
3.4.2 栽培场加水 |
3.5 病虫害防治 |
4 汉中市大球盖菇栽培推广前景 |
四、大球盖菇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球盖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刘娟,闵冬青,唐可兰,许佩,邓朴,唐昌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21(06)
- [2]大球盖菇新品种“中菌金球盖1号”选育[J]. 张俊波,刘绍雄,华蓉,李建英,尚陆娥,刘春丽,刘祈猛,罗孝坤,孙达锋. 中国食用菌, 2021(05)
- [3]大球盖菇林地栽培技术[J]. 赵青青,程继鸿,陈青君,张国庆,刘瑞梅. 蔬菜, 2021(05)
- [4]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D]. 杨琦智.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5]根据气温条件确定河北省大球盖菇最佳栽培时间[J]. 滑帆,邢万里,李文平,霍捷,刘富强,高义平. 中国食用菌, 2021(04)
- [6]大球盖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金银慧. 农业与技术, 2020(24)
- [7]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李磊.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8]大球盖菇变温热风干燥工艺研究[J]. 史依沫,王丽,崔晓瑞,李淑荣,汪慧华,马长路,宿晓旭,刘小飞,潘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0(04)
- [9]果菇套作系统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及CO2排放的影响[D]. 游璟.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大球盖菇种植关键技术及在汉中市的推广前景[J]. 熊小飞,黄震,张颜青,马昕,高文. 陕西林业科技,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