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86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86例疗效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86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申夏,谢志玲[1](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循证分析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Medline、Cochrane、Embase,搜集中西医结合(试验组)与单纯西医(对照组)治疗LN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08-17。运用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完成系统评价。结果纳入33篇文献,共2 25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疗效总有效率OR=4.75,95%CI为3.61~6.24,P<0.05和完全缓解率OR=2.25,95%CI为1.79~2.83,P<0.05上具有显着优势,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上疗效优于对照组MD=-2.26,95%CI为-3.09~-1.43,P<0.05,在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轰动评分表(SLEDAI)评分、提高临床疗效上优于对照组MD=-2.11,95%CI为-2.71~-1.51,P<0.05,在降低LN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MD=-0.58,95%CI为-0.72~-0.44,P<0.05)、血肌酐(Scr,MD=-12.78,95%CI为-19.53~-6.02,P<0.05)、血尿素氮(BUN,MD=-0.96,95%CI为-1.64~-0.28,P<0.05)、血沉(ESR,MD=-5.68,95%CI为-8.21~-3.15,P<0.05)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升高LN患者血清白蛋白(ALB,MD=6.05,95%CI为3.70~8.40,P<0.05)、补体C3 MD=0.13,95%CI为0.07~0.20,P<0.05、补体C4 MD=0.05,95%CI为0.01~0.08,P<0.05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使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降低。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LN在疗效总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上高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方案,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SLEDAI评分、24 h U-pro、Scr、BUN、ESR水平以及升高ALB、补体C3、补体C4水平上疗效更为突出,且安全性更高,但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吕洋[2](2020)在《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雷公藤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正式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已有40余年用药史,然而随着雷公藤在临床应用范围上的扩大,其毒副作用也显现出来,甚至限制了雷公藤的使用。目前尚未有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雷公藤在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应用上提供客观依据,以及为今后相关临床用药及实验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文献资料库中自建库起至2020年2月有关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试验组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以“狼疮性肾炎”、“雷公藤”为中文主题词,主题词逻辑关系为“或”;以“lupus nephritis”、“Tripterygium”为英文主题词,以主题词+自由词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文献,主题词间逻辑关系为“and”,主题词与自由词逻辑关系为“or”,以引文检索和参考文献检索作为补充。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资料筛选,经阅读标题和摘要初筛、阅读全文复筛纳入研究文献,然后集中核对,有分歧者互相讨论或经与第3位研究者讨论后决定取舍;文献质量评价步骤同文献筛选,运用Cochrane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运用RevMan5.3软件完成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χ2检验)中,异质性较小者(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较大者(P<0.1,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异质性较大者通过逐篇剔除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分析其异质性来源,二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连续型变量则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置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总体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补体C3、SLEDAI(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评分为结局指标。结果共9篇文献包含608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发表年份从1993年至2019年,其中试验组242例,对照组234例,男性112例,女性496例。9篇文献均为低至中等质量文献。纳入文献中除何胜虎等研究为雷公藤草药直接煎服,12-15g/d,文火煎2小时顿服,其余研究均为雷公藤多苷片,11.5mg/(kg·d),分3次口服。各结局指标的合并RR值[95%CI]分别为总体有效率2.36[1.55,3.60]、不良反应发生率0.47[0.3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MD值[95%CI]分别为24h尿蛋白定量-0.13[-0.23,-0.03]、血清肌酐-9.93[-17.94,-1.93]、血尿素氮-1.14[-2.13,-0.14]、血清白蛋白3.99[0.82,7.17]、补体C3 0.13[-0.12,0.38]、SLEDAI评分-0.35[-0.97,0.28],除补体C3、SLE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试验组在提高总体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均优于对照组,在升高补体C3、降低SLEDAI评分上与对照组效果相当。结果显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狼疮性肾炎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均优于纯西药组。结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上有明显的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黄栓[3](2020)在《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对肾小球肾炎病理机制的逐步深入,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法日趋靶向化、具体化。现已形成了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和靶向药物为主的治疗体系,其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对于GN患者的病情恢复大有裨益。但考虑到多数肾小球肾炎患者患病日久,需长期服药,而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毒性作用,并进一步抑制机体免疫机能,诱发其他疾患,且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多价格昂贵,故临床上开始积极探索经济效益高、毒副作用小且治疗收益较高的免疫抑制类药物。中医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代表,部分中药材被证实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已指出以雷公藤多苷为代表的中药免疫抑制剂在治疗肾小球肾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有研究发现昆明山海棠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免疫作用,减少尿蛋白。但上述药物多具有性腺毒性、消化道毒性、肾毒性、骨髓抑制,可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引发消化道不适,损害肾功能,这些毒副作用使部分患者难以忍受。昆仙胶囊是中医科研攻关项目的成果,主要含有昆明山海棠、淫羊藿、枸杞子及菟丝子。淫羊藿主要提取物为淫羊藿苷,具有抗骨质疏松、抗炎、提高造血功能、激素样作用;枸杞子主要提取物为甜菜碱,具有促进造血、保护肝脏的作用;莵丝子主要提取物为黄酮类,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提高生殖功能,且有护肝、促进成骨细胞活性作用。昆仙胶囊经组方配伍理论上可拮抗昆明山海棠的性腺毒性而不影响其抗炎和免疫抑制效果,故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但目前关于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相关研究相对局限,随访调查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目的探究基础治疗方案联合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干预措施下的同组研究设计,病例来源于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肾内科门诊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1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昆仙胶囊治疗,门诊随访2个月,每月复查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观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并根据血肌酐、年龄、性别进行亚分组研究,从上述角度分析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短期疗效。研究结果1.给予基础治疗上加用昆仙胶囊的61例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控制者4例,显效者8例,有效者10例,无效者39例,治疗总有效率达36.07%;治疗2个月后,临床控制者6例,显效者12例,有效者18例,无效者25例,治疗总有效率达59.02%。2.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时的Scr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4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270);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2)。3.以Scr是否正常分为血肌酐正常组与异常组。正常组、异常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正常组患者治疗后UACR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85),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3),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尿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65);异常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7);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前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BUN的差值和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BUN的差值和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以60岁为分界将患者分为了高龄组和低龄组。低龄组、高龄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低龄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22);高龄组患者治疗后UACR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490),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8),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0);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前Scr、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5.按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男性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女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14),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9),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289);男性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2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女性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439);两组患者治疗前Scr、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6.临床指标分析显示治疗后尿红细胞明显减少,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5);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升,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后第1、2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较治疗前分别有所下降,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低于生理水平下限。7.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效果较理想,在改善尿蛋白方面的疗效显着。2.昆仙胶囊在短期内对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肌酐无明显影响。3.性别及年龄不是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4.昆仙胶囊短期治疗肾小球肾炎的安全性较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田园[4](2019)在《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LN患者的炎症及免疫指标、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善情况,探究其对LN临床疗效的治疗意义,寻求LN患者理想的临床中医药治疗方案,为后续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预防LN患者血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RCT),选自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住院和门诊就诊的LN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基础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类中药,观察期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SLEDAI;检测治疗前后的D-Di、FIB、24小时尿蛋白定量、TG、TC、ESR、CRP、C3、C4、Ig G、HCY、全血粘度值、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最后对记录的数据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在24h尿蛋白定量、ESR、Ig G、FIB、D-Di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中药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SLEDAI、CRP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C、TG、全血粘度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但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C3、C4、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71.8%,中药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有效29人,无效6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患者有效23人,无效9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1.9%,但中药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可明显改善LN患者的炎症状态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调节血脂代谢水平,改善血液高凝倾向和肾脏的病变情况,最终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补肾活血的治疗方法符合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病机特点,可以作为中药治疗LN患者的基本思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李虎才[5](2019)在《基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的狼疮性肾炎列线图建立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预测LN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探讨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评估LN预后及防治LN提供依据。方法:(1)本研究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L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等基线资料,并采集随访资料。(1)以eGFR下降≧50%、血肌酐翻倍、ESRD、透析或肾移植为复合终点事件指标,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筛选与LN复合终点事件相关的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并通过对数秩检验(Log-rank)进行组间比较。(2)基于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的与LN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建立含有不同因素的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分辨度(C-index)、赤池信息量准则(AIC)、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不同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选取最优模型建立能预测LN患者在某个时刻发生复合终点事件概率的列线图,采用校准图来评价构建的列线图。(3)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2例LN患者,肾穿时平均年龄为27(22-38)岁,其中女性173例(85.6%,男女比约为1:6),肾穿时病程为7(2.5-15)个月。按照ISN/RPS2003病理分型方案,Ⅰ型0例、Ⅱ型6例(3.0%)、Ⅲ型(总)58例[28.7%,包括Ⅲ型37例、Ⅲ+Ⅴ型21例)]、以型(总)117例[57.9%,包括以(G)型72例、Ⅳ(S)型14例、Ⅳ+V型31例)]、V型21例(10.4%)。202例LN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2(18-46)个月,共有23例(11.3%)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依此分为发生终点组23例,未发生终点组179例。①两组间基线临床指标比较:与未发生终点组相比,发生终点组基线肾功能更差(P<0.05),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更高(P<0.05),血红蛋白更低(P<0.05)。②两组间基线病理指标比较:与未发生终点组相比,发生终点组基线肾脏病理更严重,表现为Ⅳ型比例、球性硬化比例、细胞新月体比例、纤维新月体比例更高(P<0.05),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更重(P<0.05),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AI、慢性化指数CI也更高(P<0.05)。③两组间基线中医证候比较:与未发生终点组相比,发生终点组兼有血瘀证比例、兼证2个比例更高(P<0.05)。④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比例、CKD分期、血肌酐、eGFR、尿素氮、血红蛋白、血补体C3、尿蛋白定量、球性硬化比例、细胞新月体比例、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活动指数AI、慢性化指数CI、兼血疲证、兼证个数与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密切相关。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慢性化指数CI、CKD分期、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兼血瘀证这7个变量是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⑤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越重或CKD分期越高,生存曲线下降越明显,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越高(P<0.05)。相比于无血瘀证,兼血瘀证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升高(P<0.05)。⑥基于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的因素建立4种预测模型,模型1纳入的因素:CKD分期、CI、兼血瘀证;模型2纳入的因素:CKD分期、CI、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模型3纳入的因素:兼血瘀证、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模型4纳入的因素:CKD分期、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分别采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辨度(C-index)、ROC曲线下面积筛选最优模型,结果显示四种模型中模型1为最优模型,基于模型1纳入的变量构建预测LN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校准图显示3年、5年、8年校正曲线接近45°参考。(2)纳入病例及资料采集同第一部分研究,202例LN患者中有161例(79.7%)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病变,根据NIH半定量评分法将肾小管间质病变分为无病变组(41例,20.3%)、轻度病变组(108例,53.4%)、中度病变组(31例,15.4%)、重度病变组(22例,10.9%)。①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临床指标关系: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肾功能下降(P<0.05),尿蛋白定量增加(P<0.05),高血压比例、平均动脉压逐渐增加,血红蛋白水平逐渐下降(P<0.05)。②肾小管间质病变与病理指标关系:Ⅳ型在中度、重度病变组比例高于轻度、无病变组(P<0.05)。Ⅲ型、Ⅳ型中-重度病变比例高于Ⅱ型、Ⅴ型,而无病变、轻度病变比例低于Ⅱ型、Ⅴ型。慢性化指数CI、球性硬化比例、节段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在中-重度病变组高于轻度、无病变组(P<0.05)。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慢性化指数CI增加(P<0.05),球性硬化比例、节段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逐渐增加(P<0.05)。③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中医证候关系: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兼血瘀证比例、兼证2个比例逐渐增加,兼证1个比例逐渐减少(P<0.05)。④单因素及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β:0.014,OR:1.014,95%CI:0.010~0.039,P=0.015)、尿蛋白定量(β:0.573,OR:1.774,95%CI:0.308~0.838,P=0.000)、兼血瘀证(β:1.158,OR:3.184,95%CI:0.125~2.892,P=0.021)、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是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尿蛋白定量(β:0.396,OR:1.486,95%CI:0.143~0.872,P=0.012)、热毒炽盛证(β:0.927,OR:2.527,95%CI:0.136~3.768,P=0.042)、兼血瘀证(β:0.795,OR:2.214,95%CI:0.084~2.672,P=0.036)是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血肌酐、CKD分期、慢性化指数CI、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兼血瘀证是LN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CKD分期、慢性化指数CI、兼血瘀证建立的可视化的列线图有助于预测LN患者预后,为制定预防、治疗、随访策略提供参考。(2)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LN患者病情加重,肾小管间质病变是评估LN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血肌酐、蛋白尿、兼血瘀证、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是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蛋白尿、热毒炽盛证、兼血瘀证是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早识别危险因素,并对可逆因素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延缓或阻止LN病情进展。

王蝶[6](2017)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内热证狼疮性肾炎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知柏地黄汤加减对阴虚内热证狼疮性肾炎(LN)患者实验室指标、SLEDAI评分、中医证侯积分的影响,评价知柏地黄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LN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风湿科、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确诊为狼疮性肾炎且中医证型为阴虚内热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激素(醋酸泼尼松1mg/kg/d,共12周,以后规律减量)与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内服知柏地黄汤加减。两组总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SLEDAI评分、24小时尿蛋白、肾功能[肌酐(Scr)、尿素氮(BUN)]、血常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沉(ESR)、免疫指标[补体(C3、C4)、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2.14%,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9.29%优于对照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中医证侯总积分、SLEDA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有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血常规、肾功能、ESR比较,治疗后HGB、PLT、WBC、Scr、BUN、ESR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免疫指标比较,治疗后,补体C3水平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nti-ds-DNA均较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补体C4无明显变化(P>0.05)。(6)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比较,治疗后,两组24小时尿蛋白均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有2例(月经不调与痤疮各1例),不良反应率7.14%;对照组不良反应有8例(痤疮3例,月经不调2例,胃肠道不适2例,感染1例),不良反应率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基础上加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能提高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疗效,改善贫血、肾功能、阴虚内热证侯,降低炎症指标,减轻狼疮活动度。

苏琼[7](2017)在《中药联合LEF治疗LN的疗效观察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分析在我院肾病中心采用中药联合激素及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并以近10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的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09年-2016年间在我院肾病中心治疗的采用中药联合激素及来氟米特治疗,疗程不小于6个月的32例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理、病史、用药情况、中医证候等一般资料,治疗期间记录24h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Scr、ALB、补体C3、抗ds-DNA、中医证候积分、SLEDAI及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指标为第3、6、12个月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复发率,观察时间截至2016年12月。检索2007年-2016年发表并收录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期刊数据库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的样本量、治疗方案、疗效、证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共32例患者,其中女性26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3.97± 12.41岁,中位病程46.1(11-68.7)月,既往高血压病史6例,曾用CTX或MMF无效或复发14例,病理类型方面,Ⅳ或Ⅳ+V有18例,Ⅲ型5例,Ⅱ型3例,未行肾穿6例;疾病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第3、6、12月后,完全缓解率为3.13%、21.88%、34.48%,总有效率分别为50%、90.63%、93.1%;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第3、6、12月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93.75%、96.55%;实验室指标方面,24h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Scr、ALB、C3、抗ds-DNA、中医症候积分、SLEDAI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时间6-56个月[平均(21.53±13.75)个月],2例肾脏复发,1例肾外复发,复发率10.34%,复发时间为缓解后第9-14个月[平均(12±2.65)个月];观察期间不良反应有感染(25%),肝酶升高(3.13%),白细胞下降(3.13%)、带状疱疹(3.13%)、腹泻(3.13%),月经不调(3.13%),其中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15.63%)为主,所有不良反应较轻微,经治疗后消失或好转,不影响治疗;中医证型方药方面,以脾肾气/阳虚证最常见,兼证以血瘀证最常见,其次为湿热证,中药有补益药、活血药、祛湿药使用最多。2.文献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共93篇,其中无对照组11篇(11.83%),非随机对照文献8篇(8.6%),假随机对照文献3篇(3.23%),随机对照文献71篇(76.34%),其中随机对照文献中,12篇描述具体随机方法,仅有1篇实施盲法,随机化隐藏和样本量估算情况不清楚;样本量方面,3篇(3.23%)大于100例,56篇(60.22%)为59-99例,34篇(36.53%)小于50例;治疗方面,西医治疗方案以激素+CTX为主,占56.99%,其余还有单用激素、单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91篇(97.85%)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中成药或中药汤剂,用自拟方治疗有35篇(37.63%);治疗疗程在0.5-24个月,平均5.86个月;疗效方面,文献疗效评价标准来源不一,80篇(86.02%)文献报道了总有效率,总有效率在74%-100%,随机对照文献中,92.96%文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总体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优于单用西药,但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不高。结论:回顾性分析表明中药联合来氟米特、激素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疗效良好,且能延长维持缓解时间,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较少。文献分析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有优势,但文献质量低,证据不强。

赵莉莉[8](2017)在《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我国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目前西医治疗LN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其严重的毒副作用不容忽视。中医药治疗LN在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保护肾功能、缓解病情、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等方面有独特作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增生是许多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ECM降解系统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其内生特异性抑制剂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matrix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1,TIMP-1)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肾脏炎症及细胞外基质增生过程。MMP-9/TIMP-1系统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LN进展的原因。目的:探讨养阴活血方(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玄参、青蒿、丹参、川芎、三七、茜草、白花蛇舌草、蛇莓、半枝莲)对LN的治疗效果,以及养阴活血方对LN患者血清MMP-9、TIMP-1及MMP-9/TIMP-1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5年8月-2016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及病房狼疮性肾炎患者44例,随机分组治疗,其中单纯西药组22例,中西医结合组22例,并设10例健康对照组。单纯西药组使用基础治疗及激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阴活血方;2.在治疗终点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ro)、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3(C3)、免疫球蛋白G(IgG)和SLEDAI积分变化,探讨养阴活血方对LN患者的治疗效果;3.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ABC-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单纯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血清MMP-9、TIMP-1、MMP-9/TIMP-1水平。比较健康对照组和单纯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变化,比较单纯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变化。探讨MMP-9、TIMP-1、MMP-9/TIMP-1在LN中的意义,及养阴活血方对LN患者血清MMP-9、TIMP-1、MMP-9/TIMP-1的影响。结果:1.单纯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前两组间WBC、HB、PLT、SCr、BUN、24 h U-pro、ESR、C3、IgG和SLEDAI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Cr、BUN、24 h U-pro、ESR、IgG和SLEDAI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WBC、HB、PLT、C3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HB、PLT和C3高于单纯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BUN、24 h U-pro、ESR、IgG和SLEDAI积分与单纯西药组相比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WBC和SCr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单纯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MMP-9、TIMP-1、MMP-9/TIMP-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两组治疗前MMP-9、TIMP-1、MMP-9/TIMP-1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P<0.01);单纯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MMP-9、TIMP-1均明显下降(P<0.01),单纯西药组治疗后MMP-9/TIMP-1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中西医结合组MMP-9/TIMP-1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与单纯西药组治疗后相比MMP-9、MMP-9/TIMP-1明显下降(P<0.01),而两组治疗后相比TIMP-1无明显变化(P>0.05);单纯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MMP-9、TIMP-1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纯西药组治疗后MMP-9/TIMP-1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MMP-9/TIMP-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养阴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LN患者效果优于单纯西药对LN患者的治疗效果。2.LN患者血清MMP-9、TIMP-1、MMP-9/TIMP-1水平高于健康人群,说明MMP-9和TIMP-1在LN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3.养阴活血方联合西药能够有效治疗LN,同时能够下调LN患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使MMP-9/TIMP-1接近健康人群。说明养阴活血方治疗LN,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LN患者MMP-9、TIMP-1和MMP-9/TIMP-1有关。

赵莉莉,熊佩华[9](201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94年2016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运用Jadad量表[1]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用Rev Man5.3软件完成统计和系统评价。结果:共24篇文献包含3 058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本系统评价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在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减少西药毒副作用方面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单纯西药。然而,由于现有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其治疗应用,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吴文倩[10](2016)在《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试验通过观察分析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狼疮性肾炎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接受治疗的狼疮性肾炎患者40例。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青蒿鳖甲汤加味(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赤芍)治疗,并进行为期3个月的临床观察,记录受试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包括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沉、补体C3、血红蛋白,将粪常规、心电图、肝功能作为安全性指标,所有数据资料均运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用均数加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数据比较和组内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X2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疾病疗效比较:试验组中完全缓解5例,基本缓解8例,好转5例,无效2例,统计出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完全缓解的病例为3例,基本缓解8例,好转5例,无效4例,统计的总有效率为80%;结论是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之间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比较:试验组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统计出的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的8例,有效6例,无效3例,统计的总有效率8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间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内的治疗后数据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经过治疗之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病患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之间单个症状治疗后比较,面部红斑、发热、脱发、关节疼痛、浮肿、烦躁等症状均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治疗前后的两组狼疮活动指数积分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后1月、2月、3月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1月、2月比较P值均小于0.01,治疗后3月比较P值为0.04,均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两组血沉、补体C3、血红蛋白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后1月、2月、3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1月、2月、3月,两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病患的尿红细胞计数、24h尿蛋白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后1月、2月、3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1月、2月、3月,两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白蛋白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比较P值分别为0.02、<0.01、0.02,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9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肝功能、血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青蒿鳖甲汤加味对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患者有显着临床疗效,在改善实验室指标、降低临床中医症候积分特别是减轻皮疹、发热和脱发症状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86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8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2.3 疗效评价
        2.3.1 总有效率
        2.3.2 完全缓解率
        2.3.3 中医证候积分
        2.3.4 SLEDAI评分
        2.3.5 24 h U-pro水平
        2.3.6 Scr水平
        2.3.7 BUN水平
        2.3.8 ESR水平
        2.3.9 ALB水平
        2.3.10 补体C3
        2.3.11 补体C4
    2.4 安全性分析
3 讨 论

(2)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结局指标
        1.5 研究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分析
        1.6 质量评估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情况
        2.2 发表偏倚分析
        2.3 各结局指标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1 LN的诊治进展
    2 雷公藤的药理毒理作用及合理应用
    3 中医药循证医学的发展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2 Cochrane 风险偏倚评估工具
    附录 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中止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设计方案及分组
        2.3 临床研究方法
        2.4 观察疗程
    3 观察指标及技术路线图
        3.1 一般项目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评价指标
        3.4 不良反应
        3.5 技术路线图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2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病例完成情况
        6.2 受试者基线数据情况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常规、尿沉渣及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
        6.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6.6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6.7 临床疗效评价
        6.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6.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代谢、血黏度比较
        6.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6.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6.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6.13 不良反应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西医学认识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血液高凝状态
        1.2 狼疮性肾炎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病机理
        1.3 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意义及治疗现状
        1.4 血液高凝状态检测指标
    2 中医学认识
        2.1 中医学归属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狼疮性肾炎的辨证分期治疗
        2.4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2.5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2.6 选方依据
        2.7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炎症及免疫指标
        3.3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血液高凝倾向
        3.4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肾脏病变情况,降低 LN 疾病活动度
        3.5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 LN 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3.6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减少 LN 西医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4 中止及脱落病例分析
    5 不足之处
    6 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2009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附录3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标准(SLEDAI)
    附录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5)基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的狼疮性肾炎列线图建立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狼疮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狼疮性肾炎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四、疾病进展危险因素研究
        五、西医治疗现状及进展
    第二节 狼疮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一、传统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LN的认识
        三、中医证候与临床病理相关性
        四、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
    第三节 总结
第二章 预测LN患者预后的列线图建立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纳入/排除标准
        四、剔除标准
        五、资料采集
        六、复合终点事件
        七、伦理审核
        八、统计方法
        九、研究质量控制
        十、研究流程图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情况
        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
        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四、生存分析
        五、建立列线图
第三章 LN肾小管间质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研究设计
        纳入/排除标准
        剔除标准
        资料采集
        伦理审核
        统计方法
        研究质量控制
        研究流程图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情况
        二、单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三、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预测LN预后的列线图建立
    第二节 LN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相关因素分析
    第三节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第四节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内热证狼疮性肾炎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度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1.7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指控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脱落病例
    3.3 治疗后结果
    3.4 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3.5 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4.2 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4.3 治法遣方依据
    4.4 本方研究
    4.5 疗效评价
    4.6 小结
    4.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中药联合LEF治疗LN的疗效观察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1.2.1 分期治疗
        1.2.2 辨证分型治疗
        1.2.3 专方专药
        1.2.4 常用中成药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中药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回顾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治疗方案
        2.1.7 病例采集方法
        2.1.8 观察项目
        2.1.9 疗效评价
        2.1.10 复发
        2.1.11 观察时间
        2.1.12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治疗情况
        2.2.3 24h尿蛋白
        2.2.4 尿红细胞计数
        2.2.5 白蛋白
        2.2.6 血肌酐与eGFR
        2.2.7 补体C3
        2.2.8 抗双链DNA
        2.2.9 SLEDAI
        2.2.10 证候积分
        2.2.11 疾病疗效分析
        2.2.1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2.2.13 复发率
        2.2.14 不良反应
        2.2.15 中药使用情况
    2.3 讨论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文献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来源
        3.1.2 检索策略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数据收集及录入
        3.1.6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文献一般情况
        3.2.2 样本量分析
        3.2.3 治疗情况
        3.2.4 疗效情况
    3.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8)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关于LN的文献研究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研究
    2.养阴活血方的立方依据研究
        2.1 养阴活血方的中医组方分析
        2.2 养阴活血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3.养阴活血方对LN的作用机理研究
    4.西医关于LN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5.MMP-9、TIMP-1 与LN关系研究
        5.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5.2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第二部分 养阴活血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1.3 中医症状程度分级
        1.4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一般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性别与年龄
    3.分组及治疗方案
        3.1 单纯西药组
        3.2 中西医结合组
    4.观察项目
        4.1 安全性观测
        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4.3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4.4 疗效性观测
    5.疗效判定
        5.1 疗效判定标准
        5.2 疾病活动性指数评定的选择
        5.3 统计学分析
    6.研究结果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6.4 随访疗效比较
        6.5 不良反应比较
    7.结论
第三部分 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MMP-9、TIMP-1 及MMP-9/TIMP-1的影响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1.2 性别与年龄
        1.3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实验材料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3.实验方法
        3.1 试剂准备和血样收集
        3.2 检测程序
        3.3 结果计算与判断
        3.4 统计学分析
    4.结果
        4.1 两组LN患者治疗前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TIMP-1 和MMP-9/TIMP-1的比较
        4.2 两组LN患者治疗后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TIMP-1 和MMP-9/TIMP-1的比较
        4.3 两组LN患者治疗前后MMP-9、TIMP-1 和MMP-9/TIMP-1 的比较
    5.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系统评价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9)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文献检索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4文献质量评价
    5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2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meta分析结果
        2.1发表偏倚分析
        2.2总体有效率的meta分析
        2.3两组治疗后的复发率比较
        2.4两组治疗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
        2.5两组治疗后的补体C3水平比较
    3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安全性评价
讨论

(10)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一般资料
        1.3 狼疮性肾炎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终止标准
    2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疾病疗效总体比较
        4.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3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4.4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5 两组狼疮活动指数积分比较
        4.6 两组尿红细胞计数比较
        4.7 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4.8 两组血肌酐、尿素氮比较
        4.9 两组血清白蛋白比较
        4.10 两组血沉比较
        4.11 两组补体C3比较
        4.12 两组血红蛋白含量比较
        4.1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于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发病病因及机制
        1.3 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
        1.4 临床表现
        1.5 西医治疗
    2 祖国传统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2.1 病名
        2.2 中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治疗方案组方分析
        3.1 方剂组成
        3.2 方解
        3.3 单味中医的性味归经、功效、化学成分及药理学分析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两组的疾病疗效比较
        4.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4.4 两组间单个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5 两组狼疮活动指数积分比较
        4.6 两组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4.7 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白蛋白比较
        4.8 两组血沉、补体C3、血红蛋白比较
        4.9 安全性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1 祖国传统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病名认识
    2 祖国传统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治疗
        3.1 辨证治疗
        3.2专用方治疗
        3.3 单味中药治疗
        3.4 中药外治法
    4 结语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86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J]. 王申夏,谢志玲. 社区医学杂志, 2021(21)
  • [2]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吕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D]. 黄栓. 山东大学, 2020(02)
  • [4]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D]. 田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基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的狼疮性肾炎列线图建立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分析[D]. 李虎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内热证狼疮性肾炎疗效研究[D]. 王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中药联合LEF治疗LN的疗效观察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分析[D]. 苏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8]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的影响[D]. 赵莉莉. 苏州大学, 2017(04)
  • [9]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系统评价[J]. 赵莉莉,熊佩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7(01)
  • [10]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D]. 吴文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86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