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与ISO 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 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论文文献综述)
梁舒筌[1](2021)在《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文中指出一个公司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在国内、国际上有所跨越式发展,就应当建立起环境、质量和职业安全健康三个管理体系。SCJZ公司从2000年成立以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对体系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也面临着建立体系化管理的迫切需求。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之间,逐步的建立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但各个系统都是单独运行、单独建立、单独认证,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劳动重复,资源被大量耗费。这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了问题,例如工作重复,管理成本增加,文件化程序显着增加,资源浪费以及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对各种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针对环境管理、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大体系而言,它们也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为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并达到企业的最佳管理效果,必须对三个系统进行集成。三大体系的融合可以说是适应国际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怎样才能给公司带来一个通用且持续的管理理念,在管理领域相辅相成,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并具有清晰的目标。将各种管理体系融合,从而达到职责简化、流程清晰,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把各个体系的深度结合现在看来是企业在不断发展后必须走的道路。本文重点对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这三大标准进行了研讨分析,从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管理体系整合的可行性。分析了SCJZ公司三大管理体系独立运行的现状,并针对SCJZ公司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工作目标和项目推进组织保障等,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和对结果的分析,最终实现了SCJZ公司三大体系的整合,提高了三大体系在公司的运行效率。
隋阳[2](2020)在《核电厂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为例》文中指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是我国在充分汲取30余年来核电厂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下简称:IAEA)最高的安全要求和欧洲最新的三代技术标准,进行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机组。举世瞩目的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已于2015年5月7日在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清核电)开工建设。由于“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对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极高,所以必须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下简称:ISO)三项标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和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AEA核安全标准和我国核安全法规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Q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和环境管理体系(EMS)(以下简称:QHSE管理体系),对“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进行管理。但是,在建立和实施QHSE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三套体系文件、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配置三套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导致了体系文件数量巨大、组织机构庞大、管理流程繁琐和资源投入过大,不利于QHSE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管理体系集成为QHSE集成管理体系,以精简QHSE文件、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在建立和实施“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QHSE集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不断地完善QHSE集成管理体系。为此,本文以福清核电“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为了对“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实施高效的管理,应用PDCA理论、过程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先依据三项国际标准和IAEA核安全标准,构建了QHSE集成管理体系框架,再依据我国核安全法规标准对框架进行了补充,建立了“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及其实施流程。(2)为了对“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先应用Delphi方法,经过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和多次进行反馈修正,建立了“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集对分析、梯形模糊数、集值统计和专家评价方法,同时考虑专家评判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建立了“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数学模型。(3)根据所建立的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提出了“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福清核电“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等级为1级(有效性为优),证明了福清核电“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是有效的,同时也发现了其有待改进之处。(4)为了进一步提高福清核电“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提出了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持续开展经验反馈的对策与建议。
朱小勇[3](2020)在《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制造企业逐渐意识到环境管理对于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如何在保证生产过程环保的同时又不损害其盈利能力,是目前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已有研究和实践表明精益制造和绿色制造能对企业的经济、环境效益产生积极影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然而,现有文献和实践案例对这两种手段的分歧和趋同研究较少,难以界定影响程度,形成协同的方法,本研究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集成效应以及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层均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固有能效属性及其优化创建方法研究(编号:51775392)”等项目的资助下,对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系统扩散和实践方法集成协同如何对制造企业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以及对产生集成协同机制的影响、驱动因素和集成协同融合程度展开研究,并对其集成协同管理体系、应用路径和评价体系等实现路径进行设计,为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对制造企业运营绩效影响分析。提出了基于田口试验设计法、测量精益浪费分析法、“3R”技术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对固体废物消除绩效的影响程度,证实精益与绿色制造的兼容性和协同作用;提出了精益绿色制造标杆管理模型(LGMB)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对企业绩效集成协同作用的评估方法;通过对15家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到同行业和供应链对制造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提出了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绩效评估框架,建立了基于创新扩散理论(IDT)的扩散三阶段过程对绩效的影响结构假设与平衡计分卡(BSC)四个维度之间的绩效输出关系,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产生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方法研究。建立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层次结构,提出了基于模糊网络层次分析法(FANP)和模糊复杂比例分析法(Fuzzy-COPRAS)的企业精益和绿色实践对生产过程效率提升和能源优化影响评估方法;构建了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践方法集成管理框架,对企业现有运营系统进行整合;并通过某汽车企业和基于碳效率的价值流程图应用案例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协同机制研究。以企业内因——人员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解释结构模型(ISM)技术的人员跨部门协同目标评价指数与障碍因素分析方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了基于决策实验室技术(DEMATEL)方法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的主要驱动因子和影响因素;为有效评价精益绿色系统集成协同融合的程度提出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能力成熟度模型(LGCMM)框架,建立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集成协同(LGS)数学模型,对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实施水平成熟度进行评估。为研究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集成协同运行的实现路径,归纳总结出在中国制造企业应用精益绿色制造来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具体策略和路径,并进一步逻辑推演出具体框架体系。该运行体系从战略、运营、操作三个层面系统结合而成,并包含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和工具来指导制造企业成为精益绿色企业,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田书平[4](2019)在《QHL公司“五合一”管理体系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社会环境下,市场竞争越发残酷。企业需要在商业竞争当中获取对自身有利的处境,因此陆续的进行各种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例如ISO9001、ISO14001、ISO 45001、IATF16949、ISO/TS 22163等管理体系是很多制造业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多个管理体系的整合已成为评价一个组织内部管理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非常关键的标志。怎样建立一套既符合现行版本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同时又有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多体系整合型管理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任务。本论文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做了研究:1、阐述整合型管理体系作为近20年衡量企业持续创造力和企业管理发展的标准。分别介绍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ATF 16949:2016汽车生产件及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ISO/TS22163:2017轨道交通业质量管理体系等五个管理标准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适用领域等。阐述了五个管理体系的特点,分别研究了不同体系之间的条款规定和相互对应关系,同时整合出各个管理体系于条款规定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为五个管理体系的整合奠定理论基础。2、探讨“五合一”管理体系是否能具有整合的可实践性。假设不同体系能够进行单独运营、推行,那么就会形成五种不同的程序文件,及五种内容不同的手册。这意味着产生了五种体系,需要对其进行五次管理评审、十次内部审核。多次相同的审核工作将会造成资源浪费,人力浪费。如果及时构建”五合一”管理体系,就能够实现完善组织管理结构、充分调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统一化等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费用。同时,由于新版的五个管理体系标准均采用了相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标准结构完全一致、部分条款相同。所以,对这五个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就成为了一个必然,3、阐述了“五合一”管理体系进行整合的要点在于整合体系文件。当文件能够被及时有效的整合时就能够实现五体系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是管理体系的信息媒体,它可以达到沟通意图和统一行动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的基础。4、根据研究管理体系整合的方法要点和根本原理,总结出有关五体系整合的操作方法和理论依据。通过借鉴一般体系整合的方法要点和实践思路,进一步完善整合型体系的方法要点和实践思路,为企业建立一个”五合一”管理体系提供可行性研究、框架,借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本论文以QHL公司为案例,通过如何将QHL公司已经整合的2015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2016版IATF16949汽车生产件及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二合一”体系与2015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2018版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2017版ISO/TS 22163轨道交通业质量体系进行融合。对体系在整合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点和“疑难杂症”进行“解剖”、分析,最终提出一套既符合最新版本的国际管理体系标准,又符合QHL公司实际情况的具有创新思维的整合型管理体系的系统框架、基本思路、方法等。本文虽然对QHL公司管理体系进行“五合一”整合,但是期望为业界的管理体系整合提供参考思路和有益借鉴。
贾红艳[5](2019)在《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的发展,建筑市场的成熟度的提高以及招投标制度的完善,经济形势决定了企业只能通过提高科学的管理方式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筑企业相继建立实施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简称三合一管理体系),包含四个标准,分别为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50430-201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的综合管理体系。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合一管理体系的基本理论、三合一管理体系的提出以及三合一管理体系基本内容,总结出对我国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整合项目目的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实施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在建筑企业建立以PDCA模式构建、策划、实施三合一管理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和德尔菲法进行评价指标的收集分析,构建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进行“有形化、定量化”。最后,选取QT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构建、实施、评价的项目为实例,证实了本文所建立的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项目构建、实施、运行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以及增值性。本文对于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提出科学定量化的设定方法,以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形成的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科学法制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的方法。同时,本文提出了建筑企业构建、实施新版三合一管理体系的思路、模式、方法以及策划与运行方案,为建筑企业新版的三合一管理体的构建、策划、运行、实施以及评价提供了借鉴。
缪轶[6](2013)在《基于事故分析的电气设备制造企业EHS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在进行环境安全健康管理时,通常会基于ISO14001以及OHSAS18001的标准来进行企业EHS管理体系的制定,通过EHS管理体系的实施,达到企业环境安全健康的管理愿望及目标。但是,企业在进行EHS管理体系制定、实施、检查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纰漏以及错误,导致企业的事故发生,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企业的事故,通过事故分析,完成企业EHS体系程序的优化。通过对事故致因以及事故分析方法的研究,根据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的事故特点,选择适合行业事故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安全事故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本文拟选定故障树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分析导致企业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找出导致这些基本原因发生的EHS程序的问题,即导致该事故发生的EHS管理问题。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导致事故发生的EHS管理程序进行严重度分析,从量化的角度判断企业的EHS管理体系的各程序文件的问题严重度,从而对企业的EHS管理体系的程序文件进行优化整改。通过将事故分析以及层次分析的方法运用到企业的EHS管理体系建立以及审核的流程中,从事故分析、事故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EHS管理体系在建立时的重点要素,以及在审核时需要整改的重点要素,从而达到企业控制事故,优化EHS管理体系程序的目的。基于上述方法,对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的EHS管理体系进行优化研究,从企业的事故分析出发,在企业的内部审核中运用此方法,找出EHS体系程序文件需要进行改进的问题,从而对企业的EHS管理体系进行整体上的优化。
邓莹[7](2010)在《SHU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企业要追求卓越经营,必须要适应国际发展需求。21世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各国都对人类的可生存空间及健康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经贸市场发展及现状证明,国际标准有利于商品的贸易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环境的保护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因此,国际管理体系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管理体系的建立、认证和持续有效运行,已成为现代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增强企竞争能力,提升社会形象、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标志。对于新建企业来说,如何适应发展趋势,构建国际管理体系,以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是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从国际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看国内外均有一些企业已经在开始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探索和尝试,ISO也认同建立和实施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是今后管理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一体化体系构建发展状况及一体化体系基本理论的研究,分析探讨了一体化体系构建的可行性、构建的模式以及方法,结合SHU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适合SHU公司的一体化体系框架和构建方案,并给出了公司一体化体系的具体实施步骤。通过对SHU公司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研究,证实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使公司有能力稳定提供满足顾客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通过持续改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顾客和相关方要求,增强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同时也为同行业(冶金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中小型企业的国际管理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提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管理体系整合的思路和方法。
苏佳美[8](2009)在《整合管理体系在奥的斯电梯公司的实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实施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整合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改善企业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目前,整合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企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卓有成效地建立和实施整合管理体系,真正发挥整合管理体系带给企业的优势,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企业现代化管理所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概述了整合管理体系产生的背景和国内外企业整合管理体系的发展以及企业在整合管理体系建立运行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分析了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三个管理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三个管理体系具体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了整合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同时对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进行了要素比较,分析了体系整合的原则和方法。并以奥的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为依托,分析了企业实施整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通过对奥的斯电梯公司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整合管理体系的具体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实践经验和切身体会,分析了企业整合管理体系的成功案例并总结了奥的斯电梯公司整合管理体系运作的经验。最后,通过对整合管理体系带给企业的收益和企业通过资深认证公司(BSI英国标准化管理体系认证公司)的认证审核对奥的斯电梯公司的整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简要评估。最近两年,OHSAS18001和ISO9001标准先后进行修订,新版本的修订工作都考虑了三个体系的兼容性。因此,从长远看,整合管理体系是体系管理的发展趋势,希望本文对那些计划建立实施整合管理体系的企业提供参考价值。
汤召辉[9](2008)在《管理体系整合及其在YARACO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QMS、EMS、OHSAS三大管理体系的建立、整合和持续改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的日益重视,企业能否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生存、竞争和发展,全面有效地控制质量、安全健康及环境风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如YARACO这类化工企业的显着特点是具有易燃易爆、毒害性、腐蚀性、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特殊性等高能耗、高风险、高危害问题,这已经在最近几年的一些重大事故中充分体现。QMS、EMS、OHSAS三大管理体系分别从顾客、社会、员工的利益出发,建立了科学的企业管理规范,以提高企业的质量水平、节约资源消耗,减少安全事故和环境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增强企业综合能力,对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不同方法整合QMS、EMS、OHSAS三大管理体系,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减少三大管理体系在建立和运行中的交叉、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全面控制风险,追求卓越绩效,是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在2006年BSI发布了PAS 99:2006,该规范描述了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为整合管理体系提供框架,旨在鼓励已实施多个管理体系的组织借助PAS99构建一个全盘的管理体系,能够更有效地运作。PAS99包括管理体系的6项通用要求(方针、策划、实施和运行、绩效评估、改进、管理评审);同时遵循所有主要管理体系标准的P(策划)、D(实施)、C(检查)、A(行动)的方法。本文在分别比较以QMS、OHSAS、EMS为框架为整合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以PAS 99:2006规范为框架对YARACO的QMS和HSE管理体系进行了整合而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在不需要专业咨询公司的帮助下,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在整合过程中如何既能满足三大标准的要求、通过认证单位的跟踪评审,又能切实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控制HSE风险的要求是本文应用研究的重点。经过2年多的运行实践证明,这种整合方式是适用的、有效的,整合过程也是成功的。
但新民[10](2008)在《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研究 ——以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以江铜集团质量管理现状为例,讨论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提出了管理体系整合及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与ISO 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 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与ISO 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 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论文提纲范文)
(1)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综合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项目管理 |
2.1.1 项目的含义 |
2.1.2 项目管理的含义 |
2.2 集成管理基础理论 |
2.3 三种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 |
2.3.1 质量管理体系 |
2.3.2 环境管理体系 |
2.3.3 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
2.3.4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的相同点 |
2.3.5 三大标准的差异性 |
第三章 SCJZ公司体系整合项目概况 |
3.1 SCJZ公司简介 |
3.2 SCJZ公司项目推进组织架构 |
3.3 项目必要性 |
3.3.1 项目工作目标 |
3.3.2 项目组织保障 |
3.3.3 项目工作计划 |
3.4 项目推进的可行性 |
3.4.1 以质量管理体系为结构主体 |
3.4.2 持续改进的基本思想 |
3.4.3 用过程方法实施管理框架架构 |
3.5 项目实施的原则 |
3.6 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点 |
3.7 文化的重要性 |
3.7.1 什么是企业文化 |
3.7.2 文化在整合管理中的作用 |
第四章 体系整合实施及试运行 |
4.1 首次评审 |
4.1.1 现状调查 |
4.1.2 过程识别与过程评价 |
4.1.3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
4.2 策划 |
4.2.1 方针目标的制定 |
4.2.2 职责 |
4.2.3 管理方案的编制 |
4.3 编制体系文件 |
4.3.1 构建体系文件框架 |
4.3.2 管理手册的制定 |
4.3.3 程序文件制定 |
4.3.4 编制作业指导书 |
4.4 执行 |
4.4.1 教育 |
4.4.2 记录与控制 |
4.5 持续改进 |
4.5.1 监视与测量 |
4.5.2 数据解析 |
4.5.3 纠正和防控 |
4.5.4 内部审核 |
4.5.5 管理评审 |
第五章 整合体系运行及成效 |
5.1 体系方针运行情况 |
5.2 体系目标运行情况 |
5.3 体系运行资源配置 |
5.4 相关方管理 |
5.5 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控制情况及管理方案实施情况 |
5.6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情况 |
5.7 体系运行的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核电厂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法律标准 |
1.2.1 ISO9001标准 |
1.2.2 ISO45001标准 |
1.2.3 ISO14001标准 |
1.2.4 IAEA核安全标准 |
1.2.5 我国核安全法规标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QHSE管理体系集成的可行性分析 |
1.4.1 三项国际标准的共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 |
1.4.2 相关法规标准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标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
2.1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简介 |
2.2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安全性 |
2.3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可靠性 |
2.4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经济性 |
2.5 福清核电“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简介 |
2.6 福清核电“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其实施流程 |
3.1 QHSE管理体系的集成 |
3.1.1 建立QHSE集成管理体系的原则 |
3.1.2 建立QHSE集成管理体系的理论 |
3.1.3 QHSE集成管理体系的建立 |
3.1.4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 |
3.2 QHSE集成管理体系实施流程 |
3.2.1 策划阶段 |
3.2.2 执行阶段 |
3.2.3 检查阶段 |
3.2.4 改进阶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法 |
4.1 有效性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
4.2 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
4.2.1 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4.2.2 Delphi方法 |
4.3 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数学模型 |
4.3.1 集对分析 |
4.3.2 梯形模糊数 |
4.3.3 集值统计 |
4.3.4 专家评价法 |
4.3.5 数学模型 |
4.4 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 |
5.1 建立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
5.2 进行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 |
5.2.1 计算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联系度、特征值和评价等级 |
5.2.2 计算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客观权重 |
5.2.3 计算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总联系度、总特征值和评价等级 |
5.3 QHSE集成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 提高QHSE集成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
5.4.1 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 |
5.4.2 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 |
5.4.3 持续开展经验反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及兼容性研究现状 |
1.2.2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现状 |
1.2.3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实证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研究 |
2.1 精益绿色制造技术集成协同对废弃物减少绩效的影响 |
2.1.1 精益绿色制造技术集成绩效相关分析与假设 |
2.1.2 试验方法 |
2.1.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2.1.4 试验结论 |
2.2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实施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2.2.1 问题的提出 |
2.2.2 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
2.2.3 实证分析与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效应研究 |
3.1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构建 |
3.1.1 模型假设的理论基础 |
3.1.2 理论假设和框架模型 |
3.2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3.2.1 量表变量设计和数据收集整理 |
3.2.2 实证方法的选取 |
3.2.3 假设检验分析与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方法研究 |
4.1 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实践方法评价与集成 |
4.1.1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多目标评价体系 |
4.1.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 |
4.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应用案例研究 |
4.2.1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案例 |
4.2.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基于碳效率指标的价值流程图应用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机制研究 |
5.1 基于内部人员跨部门整合的精益绿色制造协同机制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内部人员横向整合构建跨部门精益绿色共同目标 |
5.1.3 内部人员纵向整合识别精益绿色实践实施障碍 |
5.2 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精益绿色制造协同机制 |
5.2.1 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驱动因素分析 |
5.2.2 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驱动因素评价 |
5.3 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制造集成协同模型 |
5.3.1 精益绿色协同模型概念框架 |
5.3.2 精益绿色协同模型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运行设计 |
6.1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管控战略方法 |
6.2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在运营层面的运行 |
6.2.1 全局精益绿色 |
6.2.2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核心要素 |
6.3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在操作层面的运行 |
6.4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
6.5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案例分析 |
6.5.1 公司运营层面的策划 |
6.5.2 公司制造车间操作层面实施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QHL公司“五合一”管理体系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对管理体系及其整合的文献研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描述 |
(四)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六)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管理体系标准发展回顾及相关整合理论 |
(一)管理体系标准发展历程 |
1.ISO9000 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2.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
3.ISO45000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4.IATF16949 汽车生产件及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 |
5.ISO/TS22163 轨道交通业质量管理体系 |
(二)管理体系整合相关理论 |
1.整合型管理体系概念 |
2.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意义 |
三、QHL公司多标准管理体系的现状 |
(一)公司基本情况 |
(二)QHL公司多标准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
1.ISO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 |
2.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 |
3.ISO45001:2018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 |
4.ISO/TS22163:2017 轨道交通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 |
5.IATF16949:2016 汽车生产件及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
四、QHL公司多标准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QHL公司多标准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1.对公司经营战略支持力度不够 |
2.体系文件执行不到位 |
3.文件修改不及时 |
4.资源浪费 |
5.认证机构重复审核 |
(二)QHL公司多标准管理体系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对公司经营战略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 |
2.流程执行不到位的原因 |
3.文件变更不及时的原因 |
4.资源浪费的原因 |
5.认证机构重复审核原因 |
五、QHL公司”五合一”管理体系的整合 |
(一)QHL公司管理标准体系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整合的必要性 |
2.整合的可行性 |
(二)”五合一”管理体系构建的策划 |
(三)整合模式的确定 |
1.先单独建立、再整合 |
2.将新体系融合到现有体系中 |
3.系统工程的方法 |
(四)“五合一”管理体系构建的主要步骤 |
1.管理体系整合准备工作 |
2.项目启动会议 |
3.建立整合型体系方针、目标 |
4.组织架构、部门职责/权限、资源的整合 |
5.管理体系文件的整合 |
(五)整合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
1.五个标准与内部运营管理的接口问题 |
2.五个标准相同条款的冲突问题 |
3.过程分析方法的冲突问题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章三合一管理体系基本理论 |
2.1 三合一管理体系版本 |
2.2 三合一管理体系基本内容 |
2.2.1 三合一管理体系定义 |
2.2.2 三合一管理体系产生背景 |
2.2.3 三合一管理体系的发展 |
2.2.4 三合一管理体系好处 |
2.2.5 三合一管理体系属性 |
2.2.6 三合一管理体系管理模型 |
2.3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整合的可行性 |
2.4 三合一管理体系整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3 章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中的发展与实施 |
3.1 建筑行业特点 |
3.2 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中实施现状与问题 |
3.2.1 三合一管理体系的实施现状 |
3.2.2 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3.3 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行业的策划 |
3.3.1 三合一管理体系模式 |
3.3.2 三合一管理体系方案制定 |
3.4 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的设计 |
3.4.1 策划阶段 |
3.4.2 实施阶段 |
3.4.3 检查阶段 |
3.4.4 改进阶段 |
4 章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原则、思路和步骤 |
4.1.1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 |
4.1.2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3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构建的思路 |
4.1.4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构建的步骤 |
4.2 构建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指标的收集整理 |
4.2.2 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4.2.3 评价指标的集中筛选 |
4.2.4 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
4.2.5 综合评价指标的解释与说明 |
4.2.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信度分析 |
4.4 三合一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 |
5 章案例分析 |
5.1 QT公司介绍 |
5.2 QT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构建 |
5.2.1 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管理方针 |
5.2.2 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管理方案措施与目标指标 |
5.2.3 公司三合一管理形成文件的信息 |
5.3 QT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实施情况 |
5.3.1 策划阶段 |
5.3.2 实施阶段 |
5.3.3 检查阶段 |
5.3.4 改进阶段 |
5.4 QT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分析 |
5.4.1 公司三合一管理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4.2 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5 QT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与结论 |
5.5.1 专家打分 |
5.5.2 数据分析 |
5.5.3 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章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管理手册与管理体系标准条款对照表 |
附录 B 管理体系职责分配对照表 |
附录 C 管理体系职责分配对照表 |
附录 D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
附录 E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专家人员信息 |
附录 F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 G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 H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专家打分调查问卷 |
附录 I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专家调查问卷答卷 |
(6)基于事故分析的电气设备制造企业EHS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章 电气设备制造企业 EHS 管理体系缺陷的诊断 |
2.1 EHS 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
2.2 企业 EHS 体系的建立 |
2.3 企业 EHS 体系的审核 |
2.4 企业 EHS 体系建立及审核缺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事故分析方法比较研究 |
3.1 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事故致因分析 |
3.2 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的事故类型 |
3.3 事故分析方法的选择 |
3.4 故障树的量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事故分析的 EHS 体系优化研究 |
4.1 企业的事故分析方法 |
4.1.1 建立企业事故的事故树 |
4.1.2 层次分析法 |
4.1.3 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影响因子的重要程度 |
4.2 EHS 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审核方法优化 |
4.2.1 EHS 体系建立的优化 |
4.2.2 EHS 体系审核的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施耐德电气 EHS 管理体系研究实例 |
5.1 SBMLV 已建立的 EHS 管理体系 |
5.2 SBMLV 的 EHS 体系缺陷 |
5.3 分析 SBMLV 的事故原因 |
5.4 各程序文件的重要性分析 |
5.5 EHS 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改进 |
5.6 SBMLV 的 EHS 管理体系改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SHU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SHU 公司管理体系一体化构建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与术语 |
2.2 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2.2.1 质量管理起源 |
2.2.2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状况 |
2.2.3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
2.3 环境管理体系研究 |
2.3.1 发展背景 |
2.3.2 环境管理体系内容 |
2.3.3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 |
2.4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研究 |
2.4.1 发展背景 |
2.4.2 主要内容 |
2.4.3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作用 |
2.5 一体化体系研究 |
2.5.1 一体化的必要性 |
2.5.2 体系标准异同分析 |
2.5.3 一体化体系基本理论研究 |
第三章 SHU 公司一体化体系设计思路 |
3.1 公司现状分析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管理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公司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 |
3.2.1 整合的方法 |
3.2.2 整合的基本原则 |
3.2.3 一体化体系的框架 |
3.2.4 PDCA 模式运作 |
3.2.5 企业文化建设 |
第四章 SHU 公司体系策划 |
4.1 初始评审 |
4.1.1 管理基础 |
4.1.2 过程识别 |
4.1.3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影响评价 |
4.1.4 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识别、收集 |
4.2 制定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 |
4.2.1 方针内涵 |
4.2.2 目标 |
4.3 明确职责权限 |
4.4 制定管理方案 |
4.5 体系文件的编制 |
4.5.1 管理手册 |
4.5.2 程序文件的编制 |
4.5.3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 |
4.6 培训 |
第五章 体系构建方案实施 |
5.1 实施策划 |
5.2 过程控制 |
5.2.1 产品实现过程策划 |
5.2.2 与顾客及相关方有关的过程 |
5.2.3 设计和开发 |
5.2.4 采购 |
5.2.5 生产过程与运行控制 |
5.2.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
5.2.7 应急准备和响应 |
5.2.8 体系文件记录控制 |
5.3 测量、分析与改进 |
5.3.1 监视和测量 |
5.3.2 内部审核 |
5.3.3 不合格控制 |
5.3.4 改进 |
5.3.5 管理评审 |
第六章 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模式有效性分析 |
6.1 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内涵 |
6.2 有效性的评价原则 |
6.3 SHU 公司一体化体系运行效果 |
6.3.1 环境绩效 |
6.3.2 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
6.3.3 质量绩效 |
6.4 SHU 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效果评价 |
6.5 提高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建议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整合管理体系在奥的斯电梯公司的实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企业整合管理体系的发展概述 |
1.2 企业在管理体系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整合管理体系可行性分析 |
2.1 三项管理体系关系分析 |
2.2 三项管理体系整合的基本原则 |
2.3 整合管理体系的整合方法 |
第三章 公司整合管理体系初始状态分析 |
3.1 OTIS 公司概况 |
3.2 OTIS 公司实施整合管理体系必要性分析 |
3.3 OTIS 公司管理体系的初始状态分析 |
第四章 公司整合管理体系的实施分析 |
4.1 OTIS 公司整合管理体系的策划 |
4.2 OTIS 公司整合管理体系的实施 |
4.3 OTIS 公司整合管理体系的检查 |
4.4 OTIS 公司整合管理体系的改进 |
第五章 公司整合管理体系运行效果评估 |
5.1 OTIS 公司整合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 |
5.2 整合管理体系带给OTIS 公司的收益 |
5.3 OTIS 公司整合管理体系运作的经验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管理体系整合及其在YARACO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2 管理体系整合概述 |
2.1 三大管理体系 |
2.1.1 质量管理体系(QMS) |
2.1.2 环境管理体系(EMS) |
2.1.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 |
2.2 管理体系的整合模式 |
2.2.1 管理体系整合的理论基础 |
2.2.2 管理体系的整合模式 |
2.2.3 PAS 99 规范在管理体系整合中的应用 |
2.2.4 综合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基本步骤 |
3 化工企业的特点及管理体系的作用 |
3.1 化工企业的特点 |
3.2 综合管理体系在化工企业中的作用 |
4 化工企业综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
4.1 以YARACO 为背景的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及管理要点 |
4.1.1 YARACO 简介 |
4.1.2 YARACO 生产装置简介 |
4.1.3 YARACO 综合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简介 |
4.2 YARACO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 |
4.2.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简述 |
4.2.2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 |
4.3 YARACO HSE 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
4.3.1 HSE 管理体系的建立 |
4.3.2 YARACO HSE 管理体系的实施 |
4.3.3 HSE 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评审 |
4.4 YARACO 管理体系的整合 |
4.4.1 总要求 |
4.4.2 IMS 方针 |
4.4.3 策划 |
4.4.4 实施和运行 |
4.4.5 业绩评估 |
4.4.6 改进 |
4.4.7 管理评审 |
4.5 YARACO 综合管理体系的运行及效果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研究 ——以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实际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具体路线 |
1.3 研究的问题和难点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概况 |
2.1 基本理论 |
2.2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简介 |
2.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2.4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简介 |
第三章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建立和实施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
3.2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手段—进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一体化整合 |
3.3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的可行性 |
第四章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的整合 |
4.1 整合管理体系的策划 |
4.2 文件的整合 |
4.3 机构和职能的整合 |
4.4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的整合 |
5.1 审核方案的效率准则 |
5.2 文件审核的要求 |
5.3 现场审核及审核过程控制 |
5.4 审核报告 |
5.5 纠正措施的跟踪 |
第六章 实施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一体化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6.1 明确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艰巨性,正确认识和处理五个关系 |
6.2 强调三个必须,明确贯标工作的科学性,是推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保证 |
6.3 抓好五个落实,明确贯标工作的系统性是推进企业发展、增强公司竞争力的关键 |
第七章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与难点分析 |
7.1 对贯标的目的的认识不到位,对标准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 |
7.2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漏识问题分析 |
7.3 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评价的合理性问题分析 |
7.4 培训、意识和能力要素实施效果中的问题分析 |
7.5 关于运行控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
7.6 应急措施和应急文件的内容不够完善的问题分析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与ISO 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 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D]. 梁舒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核电厂建设项目QHSE集成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为例[D]. 隋阳. 南华大学, 2020(01)
- [3]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D]. 朱小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QHL公司“五合一”管理体系整合研究[D]. 田书平.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5]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的应用与研究[D]. 贾红艳. 东南大学, 2019(05)
- [6]基于事故分析的电气设备制造企业EHS体系优化研究[D]. 缪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2)
- [7]SHU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构建研究[D]. 邓莹.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8]整合管理体系在奥的斯电梯公司的实施分析[D]. 苏佳美. 天津大学, 2009(S2)
- [9]管理体系整合及其在YARACO的应用[D]. 汤召辉. 重庆大学, 2008(06)
- [10]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研究 ——以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为例[D]. 但新民. 南昌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