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监控报警系统的设计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汪茜[1](2021)在《云计算数据中心技术解决方案 ——以某智慧政务服务信息系统项目为案例》文中研究指明
李瑞[2](2021)在《江苏有线省市县三级播控平台优化方案设计及实现》文中提出
孙炜枫[3](2021)在《监狱管理效能提升研究 ——以山东省A监狱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和攻坚的重要时期,社会格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致使经济社会呈现出多种发展态势,社会整体治安形势变得日益复杂。传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已无法适应社会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不断推进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变得迫在眉睫。监狱是我国的刑罚执行机关,主要职能是惩罚与改造罪犯,是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亦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推进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成为了我国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了监狱能够更好的发挥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深化监狱体制改革、提升监狱管理效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提升监狱管理效能为题,以山东省A监狱为例展开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及深入A监狱基层一线访谈,发现A监狱管理效能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研究当前影响A监狱管理效能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监管科技手段滞后、宣传效果差等因素。分析原因后从推进监狱绩效考核科学化、专业化以提高干警工作效率、推进智慧监狱建设以提升工作效果、优化监狱对外宣传工作以实现单位社会效益最大化三个方面提出A监狱提升监狱管理效能提升的具体对策建议。
高赫佳[4](2021)在《柔性系统的建模与神经网络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柔性系统涵盖了柔性机械臂、仿生柔性扑翼飞行器和柔性建筑等多种不同的对象。随着柔性系统的大量应用,其控制理论与方法问题已经成为具有前瞻性的高新技术研究方向,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柔性系统领域的控制理论与方法问题诸如柔性多连杆机械臂的轨迹跟踪及振动控制问题,自然灾害下柔性建筑的约束控制问题,复杂环境下仿生柔性扑翼机器人的容错控制问题等都己发展成为具有国家重大需求的共性科学问题,极富挑战性。因此,为了突破具有环境适应性的不确定柔性系统的建模与智能控制的技术难题,本文紧密结合柔性系统的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趋势及其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对柔性系统的建模机理及控制策略等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采用假设模态方法建立了柔性机械臂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解决了柔性系统无穷维特性导致的建模机理的难题;设计了具有一致逼近性能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解决了系统动力学不确定性问题;构造了基于高增益观测器的神经网络控制器,解决了实际工程中不易测得的状态信息问题;并成功地在Quanser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解决了带有动力学不确定性的柔性机械臂的振动控制的难题。其次,针对带有输出约束的柔性建筑系统,基于Actor-Critic算法设计了自适应强化学习控制器,设计辅助系统及扰动观测器,解决了未知扰动条件下柔性建筑的输出约束及振动抑制问题;并在Quanser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突破了传统控制方法无法处理分布式扰动、高维数、不确定系统的局限性。另外,针对仿生扑翼飞行机器人系统,采用新型有限刚体儿方法和MapleSim仿真平台进行了可视化建模,基于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方法设计了自适应有限时间容错控制器,并在搭建的虚拟智能平台上进形了测试,解决了系统动力学的不确定性、执行器故障下的鲁棒性及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本文分析了几类柔性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了生产开发过程中的振动控制和优化问题,该研究成果将为柔性系统的建模机理与控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振动控制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并进一步促进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学科间的交叉研究。
罗亨[5](2021)在《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历史来看,京津冀地区是联系紧密的一个整体。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既有国家一级馆、二级馆,也有未定等级者。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目前,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有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南开大学博物馆、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共13家。按照藏品类型和陈展主题,这13家博物馆可分五类:人文艺术类、地球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医药科学类、综合类。本文从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展陈、博物馆交流合作、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调查了京津冀地区13家高校博物馆的现状,分析其成绩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行性建议,期望促进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高校博物馆,提升大学文化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文物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景丽娜[6](2020)在《基于Arduino的可视化火情远程监控报警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火情的预防和监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各个行业都会在重点防控区域安装或设置一套防火预警装置,以期望能在发生火情的初期就可以实现对火情的报警监控,及时做出响应,降低人员财产损失。现有的火情预警装置的监控方式都比较单一,火情误报时有发生,且预警装置与灭火装置无法联动,出现火情无法及时准确的启动灭火装置,本文对如何实现一种具有多途径监控,可视化查看,及时准确的联动灭火装置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了解国内外火情监控系统的现状,对火情监控系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分析各种火情监控方式的优劣,综合评估每种方式的使用环境,了解灭火装置的种类以及启动控制方式,为进行多系统集成做准备。其次进行整体设计,设计系统的结构层次。通过研究各种监控手段了解系统各个层次要实现的功能,明确系统之间的配合方式,确定硬件设备之间的通讯方式和接口协议,制定软硬件系统之间的通讯协议。最后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细节,完善各个模块对象的功能划分,根据模块的功能需求确定依赖的数据内容,建立高效的数据工作流,有效的将各个系统联系在一起,实现系统集成,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使用该系统既可以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有效监测,也可以实时的查看监控点的视频信息,同时与灭火装置进行联合,实现准确报警,及时报警,确认报警后立即实施灭火,缩短火情响应时间,降低人员财产损失。通过对传统型和联动型火情报警系统的研究,结合最新的监测手段和物联网的理念,实现了一种适用于不用工作环境,可以联动监控和灭火装置的火情监控系统。
吴桐[7](2020)在《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老旧房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国家智能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面对智能化、主动式、实时高效的老旧房屋健康监测新要求,以及海量异构监测数据信息的计算、存储和可视化管理的新挑战,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融合的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己经成为发展趋势,未来将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房屋安全检测评定的现状,总结目前老旧房屋综合治理的难题,研究物联网通用架构和系统设计原则,并借鉴其在各应用领域的相关经验,提出了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并通过研究云计算技术的主要特征,分析大数据处理策略与云计算任务部署,探索物联网监测系统上云。接着,通过在浙江省、广东多县市对老旧房屋安全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梳理总结了我国目前老旧房屋的主要破坏特点和损伤诱因,以此对智能监测物联网系统各功能子层进行设计。针对老旧房屋主体结构存在的倾斜、沉降、裂缝问题,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与低功耗、实时传输,以及低成本、实时动态的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的新要求。面对老旧房屋存在的各种损伤老化、安全隐患、人为使用不当等问题,并对比了传统人工巡视排查方式的局限性,设计了工业级智能机和巡检APP软件任务驱动式的老旧房屋智能巡检APP系统,实现无纸化、高效、便捷、全面的房屋安全智能巡检,并利用无线传输网络和百度地图定位功能,满足巡检任务与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巡检工作开展地有效监督要求。然后,分析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系统与智能巡检APP系统在功能和监测效果上的互补互促,实现有机融合并上云,借鉴阿里云中的关键技术,实现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的云平台部署,让监测机构更好地解决海量异构监测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存储等难题。并设计了基于云上批量计算应用模块的监测数据后处理工作流程。借助python软件工具对倾斜等实时监测历史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后处理,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利用价值,实现了智能监测系统中海量监测数据信息的云上自动化处理,有助于提升老旧房屋监测和预警效果。最后,为浙江省多市县政府房管部门搭建监控中心,初步实现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可视化管理和应用,结合三级预警和预警响应方案等措施,很好地提升了政府对城市老旧房屋安全监管和治理能力,保障了城镇居民人身财产的安全。
杨昊坤[8](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室外消防栓数据智能采集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尽管大多数室外消防栓安装位置较便于寻找,使用和维修也较为方便,但是有些室外消防栓由于安装后,地面高度会发生变化,有可能造成消防栓的泄水口被堵塞,从而造成水压不足或者无法泄水。因此,作为消防栓使用部门来讲,如何科学管理和定位室外消防栓,快速获取消防栓准确位置是火灾救援时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本文针对室外消防栓的特点,分析消防栓的传统管理模式和智能管理系统在消防领域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室外消防栓数据智能采集系统。论文从采集数据、服务器以及移动终端三个方面来构建系统。消防栓的数据采集由安装在消防栓外部的智能传感器完成,智能传感器集成了多种功能,可通过NB-IoT方式对所采集数据进行无线传输和数据库保存,并将数据打包以json格式推送至移动终端。移动终端使用Android平台进行工作,能够实现对消防栓的定位、查询、导航、警报等功能。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需求分析及系统功能设计。论文结合国内消防安全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基于需求分析,提出设计方案和具体功能要求。通过调研相关技术的可行性,最终得出方案的可行技术指标及设计目标。(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安装在消防栓内部的传感器,实时获取每个消防栓的水温、水压等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移动终端,实现通过移动终端对消防栓的智能监控。(3)实现系统设计功能、测试和验证。课题完成了系统模型的设计,对系统软件部分进行了测试与验证。经过测试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符合实际需求。应用课题研究成果可实现室外消防栓的智能监管。
王盛椿[9](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涌进,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阔步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各领域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经历着急剧而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一方面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各领域风险的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在风险防范方面消极事件的不断发生,愈发暴露了当今大学生群体自身所存在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应对能力低下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鉴于此,开展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的培育研究工作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在消化吸收学术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方法论的要求,密切联系实际,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新时代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以风险意识培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调研的研究方法,对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着力探究了当前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因分析,为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工作的不断完善探寻了更具针对性的可行策略。本文共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理论阐释,包括对基础概念的界定、理论渊源的梳理、内容要素的阐释以及现实意义的分析。第三部分主要从新时代为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提供新机遇,带来新挑战,提出新要求三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所面临的新境遇。第四部分是对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实证分析,本章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将现存问题主要归纳为:高校风险预防管理意识不强,风险防范课程安排难以保证,教师自身风险防控知识欠缺,大众传媒风险教育功能有限,家庭相关风险教育长期离场,学生本身风险自觉意识淡薄。并依据现存问题将原因主要概括为:高校发展与社会现实融合度不够,课程设置与时代发展贴合度不高,教师素质与学生诉求契合度不足,大众传媒与自身责任匹配度不佳,家庭教育与学生发展适合度不高,自我培养与时代要求切合度不强。第五部分则主要基于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从营造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多维立体环境,深化大学生风险防范能力教育改革,推进大学生风险应对举措培训教育活动,培养强化大学生风险责任担当意识四个维度探寻了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可行策略。
阮重骏[10](2020)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人类社会诞生伊始,犯罪也就相伴而生。犯罪问题危害严重,其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因此一直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分析与应对犯罪问题却从不容易。从我国目前的犯罪治理与研究现状来看,我们正面临诸多困境:过于理论化的犯罪学研究现状;“手段大于目的”的犯罪学实证研究;资源与技术交流的现实障碍;警务研究和犯罪研究的分离;犯罪预防的重视程度不足;科学思维没有深入犯罪治理过程。而另一边,科技的高速发展又导致了犯罪风险的与日俱增。新时期,犯罪形式的丰富、犯罪难度的降低、犯罪成本的降低、犯罪隐秘性的增加、犯罪危害性的提升以及犯罪数量的升高,对犯罪治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挑战来自五个方面:及时识别犯罪趋势与变化、科学应用先进技术与工具、犯罪治理对策的快速响应、快速积累犯罪治理知识、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应对当下的困境与挑战,犯罪治理思维与方法的转变要比工具的更新更为重要。然而,既有的研究尚无法有效地引导我们的犯罪治理工作摆脱困境、应对挑战。因此,我们目前亟需寻找一种符合我国当下犯罪治理需要的思维与方法。仔细地分析我国当下犯罪治理与研究的困境与挑战,我们不难发现:挑战是外因,只起到刺激作用,困境是内因,发挥主要作用。而潜藏于困境之下的核心问题是,犯罪治理与研究工作在解决犯罪问题上的能力下降。因此,最佳应对方法就是明确以解决犯罪问题为目标,在犯罪治理中贯彻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提出来自于问题导向警务的启发。在反思传统警务模式之后,问题导向警务指出:警察部门需要摆脱迅速进行事件响应的束缚,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以求减少犯罪以及失序的发生。因循这一思路,之后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了SARA模型来规范问题导向警务运行,使之得以成为一种可以运用于现实的警务模式。从问题导向警务所受到的追捧与肯定可以看出,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运用到犯罪治理工作当中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然而问题导向警务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这致使问题导向警务难以在现实中被有效实施。对比其他一些犯罪治理策略,问题导向警务所发挥的犯罪治理效果并没有如其理论价值那般突出。究其原因,问题导向警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三大困境:第一,“问题”的定义无法帮助警察识别“问题”;第二,作为工具的问题导向警务不具有很好的操作性;第三,警察部门无法为问题导向警务提供足够的专业支持与技术支撑。而引发这些困境的主因是问题导向警务的先天不足——仅仅要求警务工作具有问题导向的思维和方法,而没有将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运用到犯罪治理的其他方面,由此造成了问题导向思维与方式在应用中出现主体角色、问题视角、策略选择、知识交流的限制。因此,扩展问题导向的思维至整个犯罪治理过程才是一条更加合理的途径。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主旨是将问题导向的思维和方法应用到犯罪治理的整个过程当中,因此它要求:第一,重视“目的”;第二,细致地检视“问题”;第三,科学地评估结果;第四,联系知识与现实;第五,整合各方力量。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提出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它带来了犯罪治理与研究的认识更新。这对于我们摆脱当下的犯罪治理困境有着重要价值。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视角下,犯罪学研究应该基于“问题”的观察而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是一个循环推进、尊重科学的过程。而犯罪治理工作应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实施对策,是理论知识与科学手段相结合的过程。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犯罪学研究是犯罪治理工作的理论源泉,而犯罪治理工作是犯罪学研究的检验手段;犯罪学研究帮助犯罪治理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而犯罪治理工作则推动犯罪学研究的发展。其次,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有助于我们应对新时期犯罪风险所带来的挑战。第一,聚焦于现实的目光使得及时发现犯罪的新趋势与新变化成为可能。第二,目的大于手段的观念引发对先进技术与工具的渴望,提升犯罪治理效率。第三,联系知识与实践的要求为探索犯罪治理策略提供助力。第四,对于评估环节的重视以及科学性的要求加速了犯罪治理知识的积累。第五,合理安排各方主体角色能够促进各方力量的有效整合。最后,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能够促进我国犯罪治理与研究的科学化。科学化是犯罪治理与研究的必然趋势。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对于客观现实的强调,将会给犯罪治理与研究的科学性带来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其科学化进程。为了使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而能够被运用到现实的犯罪治理活动之中,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SARA模型被提出。该模型借鉴了问题导向警务的SARA模型。考虑到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中,“问题”已不再仅限于警察问题,而且警察部门也不再是唯一主体,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SARA模型在各个环节的内容以及参与者的角色定位都进行了调整与填充。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SARA模型分为四个阶段:Scanning,即理解“问题”以及识别“问题”阶段。这里的“问题”应该是有害的、反复发生的、民众期待解决的类似犯罪事件的集合。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中,“问题”应该是具有宏观、中观以及微观这三个层次的内涵。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要求,识别“问题”需要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细致地搜集和研究犯罪数据,并知悉犯罪治理参与者以及市民的真实感受。Analysis,即分析“问题”的成因、刺激因素、诱发机制。分析“问题”应由犯罪学研究者参与并主导。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寻找那些对于“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并且易于控制的影响因素。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下,影响因素并不受属性的限制。不论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个体因素或者其他因素,只要满足具有决定作用以及易于控制的条件就应该被认为是影响因素。在分析环节,犯罪学研究者应该先通过犯罪学理论来限定影响因素的搜索范围,然后在正确理解具有决定作用与易于控制这两个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的识别。Response,是犯罪的响应环节,即针对犯罪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犯罪治理措施。响应阶段不只是警察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其他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更是必不可少。在选择对策过程中,对策制定者应从控制影响因素的角度进行思考,从既有的经验与知识中搜寻对策,并保障对策的可行性。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对策实施者需要确保规范地实施犯罪治理措施。他们应当:根据评估方案安排对策实施工作,制定对策实施细则与方案,开展对策实施的指导与训练,注意对策实施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反馈。Assessment,是评估成效与总结成果的阶段。评估阶段以研究人员为主,犯罪治理部门为辅,二者协同进行。研究人员是评估工作的策划者、安排者以及评估者,犯罪治理部门是评估工作的数据收集与监督者。这一环节由事前工作、评估工作、事后工作三个部分组成。事前工作指评估方案的制定。评估工作包括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过程评估注重犯罪治理对策的实施过程是否被有效地执行。结果评估则是对于犯罪治理对策有效性的最终评判,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直接效果、犯罪转移、效益扩散。事后工作是经验与策略的总结以及理论的升华。需要注意,SARA模型是一个环环相连,相互循环的过程。每个环节既可以是其他环节的后续也可以是其他环节的开始。在运行SARA模型的过程中,我们还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要求:树立以犯罪预防为起点的犯罪治理观念,强调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性,重视微观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贯彻综合治理的犯罪治理理念。以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为基础,本研究提出了一些与犯罪治理相关的制度性建议:契合问题导向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构建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完善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契合问题导向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主要在于修正目前犯罪专项治理行动中所存在的欠缺与不足,如:检视“问题”的科学性没有体现、科学地评估结果的要求被忽视、联系知识与实际的要求也没有突出、犯罪预防的重视不够。对于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我们可以采用SARA模型来规范其运行过程和内容。此外,重新正确认识犯罪专项治理行动也很重要。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旨在为犯罪治理部门、犯罪学研究者、当地居民这三者之间建立起定期的沟通途径。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是由犯罪治理部门定期组织犯罪学研究者、专业领域人士以及其他当地居民,就当下的犯罪情况、需要处理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可行的对策以及近期的犯罪治理成果进行说明与讨论的制度。咨询委员会成员由犯罪治理部门邀请或者公开招募。他们不享受任何形式的津贴与补助,也没有决策权。咨询委员会的成员需要按时参与并积极讨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构建能够有助于全面分析“问题”、提出最佳对策、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增强犯罪治理工作的认可程度。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是犯罪治理对策评估报告的集中存储、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更加有效地归纳、总结、提供犯罪治理的知识与经验。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应该采用问题导向的数据管理方式以及检索方式、建立犯罪治理对策的有效性指标并层次化地展示犯罪治理评估报告。此外,构建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还需注意:确保评估报告的真实性、确保犯罪治理对策评估报告的格式规范化、确保信息提取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确定数据库的开放对象。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有着重要价值。犯罪数据的公开侧重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以及监督权。犯罪数据的共享侧重于分配犯罪数据资源,充分发挥犯罪数据的价值。目前,我国公开的犯罪数据存在收集方式单一、信息维度不足、数据层级缺失的问题。而我国犯罪数据的共享更是困难重重。借鉴美国的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情况,我国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应该:公开多层级的犯罪统计数据;扩展犯罪统计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提供多形式、多角度、交互式的犯罪统计报告;采用向高校研究中心提供犯罪数据共享的方式来完善犯罪数据的共享路径。本研究的最后介绍了笔者所进行的一项应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研究示例——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在涉网络犯罪治理中的应用尝试,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Scanning阶段,虽然涉网络犯罪足以称之为“问题”,但是,以犯罪的涉网络性作为“问题”却并未将“问题”描述清楚。利用视角的转换,以动态的视角来审视这些犯罪事件,犯罪的网络化才是真正的“问题”。而跳出涉网络犯罪的概念,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更大的“问题”——犯罪的虚拟化被识别出来。犯罪的虚拟化,是指犯罪逐渐加深与虚拟世界的联系的现象。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犯罪手段的虚拟化;2.犯罪目标的虚拟化。犯罪的虚拟化的出现要远早于涉网络犯罪,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在Analysis阶段,为了分析这一“问题”,迈向虚拟世界的犯罪学研究理念成为关键。该理念强调聚焦犯罪的虚拟化现象并从既有的犯罪学成果中摄取灵感。在Response阶段,由于犯罪原因与机理不明,为了响应该“问题”,依托环境犯罪学来探索虚拟世界的犯罪预防策略是可行的思路。进而,我们需要对犯罪三角进行修正,并将情景犯罪预防策略运用到虚拟世界之中。在Assessment阶段,我们需要努力寻求评估的可能。为了应对犯罪的虚拟化“问题”,犯罪学者与犯罪治理部门应相互配合,从现有的项目中获取知识。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未来的犯罪学研究者,不仅需要成为一位合格的犯罪学者还应该成为一位严谨的犯罪科学家。
二、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监控报警系统的设计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监控报警系统的设计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3)监狱管理效能提升研究 ——以山东省A监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监狱 |
2.1.2 管理效能 |
2.1.3 智慧监狱 |
2.1.4 绩效考核 |
2.2 理论基础 |
2.2.1 弹性化政府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绩效考核相关理论 |
2.2.4 奥斯古德调和理论 |
2.2.5 法治政府理论 |
3. 山东省A监狱管理效能现状调查 |
3.1 监狱管理的特点 |
3.2 山东省A监狱基本情况 |
3.3 调查方法与步骤 |
3.3.1 问卷与访谈的设计 |
3.4 调查的样本统计 |
3.4.1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4.2 访谈结果统计分析 |
4. 山东省A监狱管理效能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山东省A监狱管理效能存在的问题 |
4.1.1 监狱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
4.1.2 监管科技手段滞后 |
4.1.3 宣传效果差导致社会正向关注度低 |
4.2 山东省A监狱管理效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
4.2.2 智慧监狱建设处于探索阶段且各系统间缺乏联动 |
4.2.3 对外宣传引导力不足 |
5. 提升监狱管理效能的实践经验 |
5.1 监狱系统关于管理效能提升的实践经验 |
5.1.1 山东省女子监狱智慧监狱建设的实践 |
5.1.2 山东省潍坊监狱关于智慧监狱的实践 |
5.1.3 江苏省监狱系统宣传平台分析 |
5.2 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关于管理效能提升的实践 |
5.2.1 浙江省杭州市绩效考核制度的探索实践 |
6. 提升监狱管理效能的路径建议 |
6.1 完善监狱绩效考核制度以提升个人工作效率 |
6.1.1 加强监狱绩效文化培育 |
6.1.2 建立健全适应监狱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 |
6.2 推进监狱信息化建设以提升工作效果 |
6.2.1 推进智慧监狱建设 |
6.2.2 优化购买服务 |
6.3 提升监狱宣传引导力以实现单位“效益”最大化 |
6.3.1 利用自媒体平台强化监狱宣传工作 |
6.3.2 依托法制教育平台升级监狱对外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柔性系统的建模与神经网络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柔性机械臂建模与控制技术 |
1.2.2 柔性建筑系统振动控制技术 |
1.2.3 仿生扑翼飞行器建模与控制技术 |
1.3 主要贡献与结构安排 |
2 预备知识 |
2.1 哈密顿(Hamilton)原理 |
2.2 离散化建模方法 |
2.2.1 假设模态法 |
2.2.2 有限刚体元法 |
2.3 拉格朗日(Lagrange)方程方法 |
2.4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方法 |
2.5 李雅普诺夫(Lyapunov)直接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柔性机械臂系统的建模与神经网络控制 |
3.1 单连杆柔性机械臂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
3.1.1 基于假设模态法的动力学建模 |
3.1.2 基于模糊逻辑的神经网络控制 |
3.1.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 双连杆柔性机械臂的输出反馈神经网络控制 |
3.2.1 基于假设模态法的动力学建模 |
3.2.2 基于高增益观测器的神经网络控制 |
3.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柔性建筑结构系统的建模与强化学习控制 |
4.1 带有偏心负载柔性建筑的输出约束神经网络控制 |
4.1.1 基于假设模态法的动力学建模 |
4.1.2 基于障碍李雅普诺夫函数的神经网络控制 |
4.1.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 带有主动质量阻尼器柔性建筑的强化学习控制 |
4.2.1 基于假设模态法的动力学建模 |
4.2.2 基于Actor-Critic算法的强化学习控制 |
4.2.3 仿真及实验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仿生柔性扑翼飞行机器人的建模与智能控制 |
5.1 带有分布时变扰动的柔性梁系统的神经网络控制 |
5.1.1 基于假设模态法的动力学建模 |
5.1.2 基于扰动观测器的神经网络控制 |
5.1.3 仿真验证 |
5.2 带有执行器故障的柔性扑翼系统的学习控制 |
5.2.1 基于有限刚体元法的动力学建模 |
5.2.2 基于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方法的智能控制 |
5.2.3 联合仿真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
一、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概述 |
(一)北京市高校博物馆 |
(二)天津市高校博物馆 |
(三)河北省高校博物馆 |
小结 |
二、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现状分析 |
(一)博物馆类型 |
(二)博物馆建筑 |
(三)博物馆教育与志愿者培训 |
(四)博物馆陈列展览与开放程度 |
(五)交流合作 |
(六)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
(七)文化创意产品 |
三、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发展建议 |
(一)提高博物馆建筑识别度 |
(二)加强宣传提升知名度 |
(三)精心筹划展览拉近观众距离 |
(四)志愿者队伍建设 |
(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 |
(六)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
(七)拓宽文创销售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Arduino的可视化火情远程监控报警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可视化火情监控系统简介 |
1.2 可视化火情监控系统发展历程 |
1.2.1 传统火灾报警系统 |
1.2.2 联动型火灾报警系统 |
1.3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系统整体设计 |
2.1 需求与规范 |
2.1.1 系统需求 |
2.1.2 系统规范 |
2.2 总体结构设计 |
2.2.1 关键技术 |
2.2.2 系统结构图 |
2.2.3 网络结构图 |
2.2.4 系统功能模块图 |
2.2.5 数据流向图 |
2.2.6 业务逻辑流程图 |
2.2.7 Arduino开发板 |
2.3 功能模块构成 |
2.4 部署环境要求 |
2.5 硬件设备要求 |
2.6 数据库设计 |
2.6.1 数据库运行环境 |
2.6.2 数据库名称规范 |
2.6.3 逻辑关系设计 |
2.6.4 数据库安全 |
2.6.5 数据库详情 |
2.7 界面设计 |
2.8 异常处理 |
第3章 软硬件设计 |
3.1 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
3.2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详情 |
3.2.1 登录 |
3.2.2 基础信息管理 |
3.2.3 日志管理 |
3.2.4 监控区域平面图 |
3.2.5 监控区域视频预览 |
3.2.6 监控视频全部查看 |
3.3 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
3.4 硬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1 环境监控 |
3.4.2 报警发声 |
3.4.3 环境监测设备整体设计 |
第4章 系统实现 |
4.1 环境准备 |
4.1.1 硬件环境 |
4.1.2 软件环境 |
4.2 通用规范 |
4.2.1 数据展示 |
4.2.2 添加 |
4.2.3 修改 |
4.2.4 删除 |
4.3 搭建前端框架 |
4.4 各子模块的实现 |
4.4.1 登录 |
4.4.2 基础信息管理 |
4.4.3 日志管理 |
4.4.4 监控区域平面图 |
4.4.5 监控区域视频预览 |
4.4.6 监控视频全部查看 |
4.5 系统功能测试 |
4.5.1 测试软件模块功能 |
4.5.2 测试硬件系统功能 |
4.6 核心代码 |
4.6.1 软件部分 |
4.6.2 硬件部分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既有建筑健康现状 |
1.2.1 既有建筑服役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分析 |
1.2.2 既有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的发展现状 |
1.2.3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的发展 |
1.3 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发展 |
1.3.1 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研究现状 |
1.3.2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发展 |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工作原理 |
2.1 引言 |
2.2 国内房屋安全检测评定机制 |
2.2.1 国内房屋安全检测评定的历史 |
2.2.2 国内房屋检测评定的现行机制 |
2.2.3 老旧房屋综合治理的难题和对策 |
2.3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云平台系统总体方案 |
2.3.1 物联网系统通用架构 |
2.3.2 系统设计原则 |
2.3.3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
2.4 云计算技术 |
2.4.1 大数据处理模式与云计算的任务部署 |
2.4.2 云计算技术部署与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与智能巡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老旧房屋损伤特点与诱因分析 |
3.2.1 老旧房屋的主要破坏特点 |
3.2.2 老旧房屋的损伤诱因分析 |
3.2.3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各功能子层的设计分析 |
3.3 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物联网系统总体架构 |
3.3.1 现阶段我国常规房屋检测技术 |
3.3.2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感知层传感设备选型与布设 |
3.3.3 老旧房屋健康传感器监测物联网系统网络传输层设计 |
3.3.4 智能传感器监测与传统人工监测对比 |
3.4 智能巡检APP系统架构和功能设计总体架构 |
3.4.1 老旧房屋传统人工巡检 |
3.4.2 老旧房屋巡检新方式 |
3.4.3 智能巡检APP系统总体架构与功能的设计 |
3.4.4 智能巡检系统网络传输层设计: |
3.4.5 老旧房屋智能巡检APP系统与传统人工巡检的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的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 |
4.1 引言 |
4.2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设计 |
4.2.1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的设计目标 |
4.2.2 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对比 |
4.2.3 阿里云的关键技术及监测云数据处理的技术实现 |
4.2.4 基于云计算的老旧房屋健康监测变革 |
4.3 老旧房屋监测数据预处理与后处理分析 |
4.3.1 监测数据预处理 |
4.3.2 监测数据后处理分析及预测 |
4.4 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管理和房屋预警应用实现 |
4.4.1 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管理 |
4.4.2 老旧房屋安全预警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物联网的室外消防栓数据智能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物联网应用现状分析 |
1.3 物联网技术在消防系统的应用情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框架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3 系统功能概述 |
2.4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设计和硬件实现 |
3.1 系统服务器端设计 |
3.2 系统移动终端设计 |
3.3 系统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
3.4 系统硬件部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运行测试 |
4.1 系统测试环境 |
4.2 系统测试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理论阐释 |
一、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概念界定 |
(一) 风险 |
(二) 风险意识 |
(三) 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 |
二、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相关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风险的主要论述 |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有关风险的时代阐释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风险思想的历史传承 |
(四)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镜鉴启示 |
三、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内容要素 |
(一) 新时代大学生面临风险的基本类型 |
(二) 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 |
四、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现实意义 |
(一) 回应全球化时代发展的人才诉求 |
(二)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求 |
(三) 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面临的新境遇 |
一、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面临的新机遇 |
(一) 外部环境更加多元立体 |
(二) 内容资源更加丰富多样 |
(三) 培育方式更加现代便捷 |
二、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面临的新挑战 |
(一) 新生风险的层出不穷为培育工作的系统性带来新挑战 |
(二) 培育主体的日益多元为培育工作的协调性带来新挑战 |
(三)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为培育工作的创新性带来新挑战 |
三、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面临的新要求 |
(一) 新时代对培育工作的精细化程度提出新要求 |
(二) 新时代对培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提出新要求 |
(三) 新时代对培育工作的互动性提出新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实证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问卷调查情况 |
(一) 调查对象的组成情况 |
(二) 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现状 |
(三) 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现状 |
二、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问题 |
(一) 高校风险预防管理意识不强 |
(二) 风险防范课程安排难以保证 |
(三) 教师自身风险防控知识欠缺 |
(四) 大众传媒风险教育功能有限 |
(五) 家庭相关风险教育长期离场 |
(六) 学生本身风险自觉意识淡薄 |
三、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问题归因分析 |
(一) 高校发展与社会现实融合度不够 |
(二) 课程设置与时代发展贴合度不高 |
(三) 教师素质与学生诉求契合度不足 |
(四) 大众传媒与自身责任匹配度不佳 |
(五) 家庭教育与学生发展适合度不高 |
(六) 自我培养与时代要求切合度不强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的优化路径 |
一、营造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多维立体环境 |
(一) 政府完善相关风险制度,保证环境营造工作有章可循 |
(二) 大众传媒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线上线下风险宣传全面覆盖 |
(三) 高校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润物无声风险防范培育环境 |
(四) 家长注重风险防范教育,创建和谐自然风险教育家庭氛围 |
二、深化大学生风险防范能力教育改革 |
(一) 高校调整课程安排,设置系统的风险防范教育课程体系 |
(二) 教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提升自身风险意识和教学质量 |
(三) 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自我培养与提升 |
三、推进大学生风险应对举措培训教育活动 |
(一) 加强宣传力度,普及风险防范应对理论知识 |
(二) 举办校园活动,发挥第二课堂风险教育功能 |
(三) 开展社会实践,优化学生风险防范能力素质 |
四、培养强化大学生风险责任担当意识 |
(一) 树立弘扬风险责任担当榜样,塑造良好社会风尚 |
(二) 健全高校风险教育沟通体系,构建表达协商机制 |
(三)优化家庭风险责任教育方式,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
(四)注重风险防范理论实践结合,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科研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安排 |
第一章 我国当下犯罪治理与研究现状的审视 |
第一节 我国犯罪治理与研究的困境 |
一、过于理论化的犯罪学研究现状 |
二、“手段大于目的”的犯罪学实证研究 |
三、资源与技术交流的现实障碍 |
四、警务研究和犯罪学研究的分离 |
五、犯罪预防的重视程度不足 |
六、科学思维没有深入犯罪治理过程 |
第二节 新时期的犯罪风险与挑战 |
一、新时期的犯罪风险 |
二、新时期犯罪治理与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我国犯罪治理与研究需要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 |
第二章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提出——来自问题导向警务的启示 |
第一节 问题导向警务的简介 |
第二节 问题导向警务的困境与成因 |
第三节 从问题导向警务到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 |
一、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式应作用于犯罪治理的整个过程 |
二、作用于犯罪治理全程的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理念阐述 |
第四节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价值 |
一、犯罪治理与研究的认识更新 |
二、应对新时期的犯罪风险与挑战 |
三、推动犯罪治理与研究的科学化 |
第三章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实施步骤与要求 |
第一节 SARA模型的选择 |
第二节 Scanning: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识别“问题” |
一、什么是“问题” |
二、如何识别“问题” |
第三节 Analysis:什么引发了“问题” |
一、限定影响因素的搜索范围:从犯罪学理论中寻找灵感 |
二、找寻影响因素 |
三、分析“问题”的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 |
第四节 Response:如何解决“问题” |
一、对策选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二、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 |
三、规范实施犯罪治理措施 |
第五节 Assessment:如何评估成效与总结成果 |
一、事前工作:制定评估方案 |
二、评估工作: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 |
三、事后工作:总结经验与策略 |
第六节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实施要点 |
一、树立以犯罪预防为起点的犯罪治理观念 |
二、强调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性 |
三、重视微观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
四、贯彻综合治理的犯罪治理理念 |
第四章 基于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几项制度完善建议 |
第一节 契合问题导向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 |
一、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价值 |
二、目前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欠缺 |
三、依托SARA模型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 |
四、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认识更新 |
第二节 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 |
一、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设想 |
二、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意义 |
三、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可行性 |
四、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具体设计 |
第三节 构筑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 |
一、构筑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的意义 |
二、构筑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的可行性 |
三、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的设计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第四节 完善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 |
一、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的价值 |
二、我国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的现状与困境 |
三、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的风险评判 |
四、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的域外经验——美国的犯罪数据公开共享情况 |
五、我国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的进路思考 |
第五章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应用——以涉网络犯罪为视角 |
第一节 Scanning:识别涉网络犯罪背后的“问题” |
一、涉网络犯罪背后的犯罪虚拟化“问题” |
二、认识犯罪的虚拟化“问题” |
第二节 Analysis:探索分析犯罪虚拟化“问题”的方法 |
一、以犯罪学视角聚焦犯罪的虚拟化现象 |
二、迈向虚拟世界的犯罪学研究理念 |
三、从既有的犯罪学成果中摄取灵感 |
第三节 Response:尝试虚拟世界的犯罪预防策略 |
第四节 Assessment:寻求评估的可能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监控报警系统的设计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云计算数据中心技术解决方案 ——以某智慧政务服务信息系统项目为案例[D]. 汪茜.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江苏有线省市县三级播控平台优化方案设计及实现[D]. 李瑞.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3]监狱管理效能提升研究 ——以山东省A监狱为例[D]. 孙炜枫. 山东大学, 2021
- [4]柔性系统的建模与神经网络控制研究[D]. 高赫佳.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5]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D]. 罗亨.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6]基于Arduino的可视化火情远程监控报警管理系统[D]. 景丽娜.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4)
- [7]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D]. 吴桐. 广州大学, 2020
- [8]基于物联网的室外消防栓数据智能采集系统设计[D]. 杨昊坤. 宁夏大学, 2020(03)
- [9]新时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培育研究[D]. 王盛椿. 山东大学, 2020(10)
- [10]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研究[D]. 阮重骏.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