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数据通信的技术与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1](2020)在《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文中认为ZGYD是基于GSM、TD-SCDMA、TDD-LTE、FDD-LTE及5G网络制式的国有移动通信运营商,从1G到4G时代,ZGYD保持快速发展,占据移动通信行业主导地位。但随着电信运营改革和提速降费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及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外部竞争加剧,运营商的收入增长放缓,特别是ZGYD在5G时代到来后面临的增收压力更明显,凸显出ZGYD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为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思考ZGYD当前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向。在借鉴国内外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竞争优势、运营战略、共享经济以及创新理论等理论分析,总结出5G时代竞争在本质上的变化、组织理论的新特点,以及ZGYD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三方面系统组合的运营管理新思路。围绕5G时代特点和组织发展特点的运营管理新思路贯穿全文,通过文献调查、规范研究和比较分析,对ZGYD从1G到5G各发展阶段的运营管理情况作了系统总结,归纳出ZGYD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四个问题并逐项分析问题原因。问题一运营战略未能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是因为未充分认识三网互联、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的趋势和实质;未能充分融合价值链并掌握提供业务的核心环节。问题二运营业务未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及用户需求,是因为网络建设模式固化,不适应共同建设网络发展业务的需求;业务服务固化且普遍服务义务重,网络架构缺少灵活服务接口。问题三运营组织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是因为融合建设5G网络机制未建立;运营商间合作机制范围小,未形成产业合力;商业模式及交易模式未形成以客户为中心。问题四网络结构未具备动态灵活管理能力,是因为网络建设扩容部署困难准确性低;多网并存运营,无法灵活协调服务;网络控制管理集中,不适应业务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归纳出ZGYD在5G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即如何建设优质网络?如何改变商业模式?如何营造5G生态圈?以及如何低成本运营?在总结问题分析根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性提出了 5G时代ZGYD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三方面系统组合的运营管理新思路。然后详细分析了 ZGYD运营管理新策略组合的具体措施。技术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的措施包括更强的网络技术、更灵活的网络建设和更灵活的网络运维等策略;业务创新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的措施包括选准创新重点业务领域、创新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等策略;组织创新共享合作新资源的措施包括提升ZGYD组织存在价值、把握组织发展周期性机遇、优化组织结构及发挥个人在组织中的力量等策略。
朱筱泽[2](2020)在《5G时代移动数据流量的价格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信部宣布5G商用,我国正式迎来了由4G向5G过渡阶段。4G时代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激发了消费领域的巨大需求。而正在来临的5G将拉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序幕,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征,将激发实体经济的巨大效能。可以预见,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将激发社会的移动数据流量需求爆炸式增长。然而,当前电信运营商面临着“管道化”趋势明显、企业收入增长放缓、强价格管控下量收剪刀差持续加大、4G投资尚未完全回收、5G网络建设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对当前的5G网络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在移动数据流量需求与供应不平衡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好用户权益与电信业可持续发展,是需要企业和政府慎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挖掘移动数据流量的本质特征,重新区分和定义了移动数据流量的经济学属性,通过数据验证了部分数据流量具有公共品属性,而另外一部分数据流量具有商品属性,并据此提出移动数据流量分类定价方案,试图通过价格手段缓解中国电信行业的困局。为了验证分类的定价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基于电信市场中移动数据服务的供给和消费流程,建立了多Agent排队系统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价格参数来对比分析不同定价模式下网络的运行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度,最终验证了分类定价方案相比统一定价方案更具优越性。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对电信运营商和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政策上的建议。一方面,本文建议运营商对移动数据流量采取分类定价策略,与互联网公司、内容提供商等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同时在电信行业内部尽量避免恶性价格战,保障行业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本文建议政府对电信行业的移动数据流量业务采取分类监管,既要保障用户基本权益的落实以及电信普遍服务义务的实现,又要给予电信运营商自主经营的空间,维持网络经济生态的平衡,推动行业的长远发展。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杨欢[4](2020)在《面向窄带物联网(NB-IOT)的低速率数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智慧城市行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AI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对数据的海量需求,而海量数据的来源更多为感知层的数据采集。从感知层数据传输需求的规模及发展来看,物联网通信技术存在巨大的行业需求空间。窄带物联网作为物联网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于物联网行业中应用及需求最为广泛的小规模数据传输业务。此类业务在物联网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超过50%。因物联网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深入,低速率窄带物联网行业需求,也从传统的水、电、气表,延伸到水务、环保、气象、工业、农业、共享单车(汽车)、智慧城市等生活及行业生产中。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新一代广域低速率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NB-IOT进行研究,并根据目前小数据量数传业务行业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就新一代窄带物联网技术进行传输模组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目前通信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及窄带物联网需求领域进行了分析,保证本次研究的先进性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2、梳理了目前传输通信领域授权频段与非授权频段内窄带物联网技术与行业需求,归纳了NB-IOT的技术特性,保证本次研究技术先进性及行业大规模部署适用性;3、对面向NB-IOT应用的低速率传输模块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并罗列出了详细的设计过程,为低速率数传模块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性解决方案;4、对本文设计的窄带物联网低速率数传模块进行了封装测试,最终进行模拟场景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产品可靠性、产品性能、实际应用成效等方面均满足窄带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测试效果。本文的研究基于广域小规模数据传输技术行业新兴通信方案NB-IOT,解决了目前2G/3G传输模组小数据采集设备因运营商网络部署通信技术改变造成数据无法传输问题,为NB-IOT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存量业务需求解决方案,并结合行业实际现状与需求,本次研究可降低行业重复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为整体NB-IOT技术在实际行业需求落地中起到了平滑过渡等积极意义。
李心[5](2019)在《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继产品和技术竞争后技术标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它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经济主体更多的通过制定和拥有标准来获得竞争优势。信息通信产业作为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与信息通信技术标准相关的产业发展,常常伴随着激烈的技术标准竞争。因此,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对通信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通信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外部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通信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标准化能力都提出新的挑战。而现有文献中关于技术标准化的研究很少系统、全面的考察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能力对技术标准化的交互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企业技术标准化过程中面临的环境特征和企业吸收能力作为主要研究变量,考察外部环境特征和吸收能力是如何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化,以及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具体来说,研究包括三个问题:(1)环境不确定性如何影响技术标准化?(2)吸收能力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3)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技术标准化扮演者何种角色?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标准化理论、动态能力等理论,技术标准化、环境不确定性和吸收能力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借助大唐电信TD-SCDMA标准和中国移动TD-LTE标准两个典型案例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提炼出对企业技术标准化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不确定性、技术环境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联盟环境不确定性以及吸收能力等因素。结合案例分析的初步结论和现有文献构建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技术标准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最后,基于现有成熟量表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到365家中国通信企业的样本数据,以此为基础借助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从而检验前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发现技术标准化在市场、技术、政策和联盟等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是巨大的,企业自身对外界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对通信企业的技术标准化过程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间接调节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绩效水平中。具体来看,本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技术标准化有直接影响效应。其中环境不确定性变量的不同维度对技术标准化的影响效应不同,而吸收能力变量的不同纬度均对技术标准化有显着正向影响。这一结果直接证明了吸收能力在企业应对高度复杂和模糊环境方面的重要价值。(2)吸收能力对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关系有显着调节效应。吸收能力变量的不同维度对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调节效应。(3)技术标准化对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启发:首先,理论研究方面:从内、外部因素出发系统地探讨影响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及其经济效益问题,构建并实证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技术标准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丰富并推进了技术标准化的理论研究,为学者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传承和参考。其次,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实践活动启示方面:本文在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围绕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议题展开研究,从企业层面剖析破解我国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难题的途径,为我国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快新型网络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陈锡标[6](2019)在《DL公司增长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信息通信技术突飞猛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量子通信等新技术的发展运用,使得信息通信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于传统的通信企业来说如何抓住机会,利用新技术所带来产业大发展的契机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文章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访谈法、分类对比分析法、工具分析法等方法对DL公司进行研究。本文先分析DL公司的内、外部环境,通过SWOT分析指出DL公司面临着外部的巨大机会与内部挑战,提出了新的企业增长战略,设计了增长战略的发展路径,对增长战略进行实施部署,同时制定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研究了企业为什么要制定新战略?如何制定增长战略?如何实施增长战略及保障战略实施顺利完成?以DL公司为例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了研究论证。文章得出主要的研究结论有:第一,要体现竞争优势,企业的资源及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做到独一无二的、有价值的并且其他企业不容易具有的或短时间无法建立起来的;第二,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竞争结构;第三,当外部有巨大机会时偏向于选择增长战略,特别是企业内部有优势时更应选择增长战略;第四,企业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增长型战略解决了企业业绩停滞不前问题,实现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最后,当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或能力不足时,通过并购能够让企业利用更充实的资源去实施既定的战略。文章研究结果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创新和贡献:第一,采用宏观及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DL公司的机会及挑战,提出增长战略,而对DL公司的增长战略是从公司的多元化增长及强化内部业务的战略来进行制定,有区别于以往大多研究是单纯以某一战略来制定;提供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解决方案;第二,本文是对DL公司战略的全面深入研究并总结输出,对相似的传统通信技术服务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程瓯[7](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王晨奎[8](2013)在《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文中指出过去几十年中,全球通信行业都保持了稳定高速发展态势,信息技术和电信产业的发展加快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卫星、光学纤维、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因特网和万维网的不断进步大大地改善了全球通信状况,降低通信成本,增进各地区交流合作,促进生产和市场全球化运作。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电信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多次拆分重组引入竞争机制。2008年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重新拆分整合重组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这是继1994年成立中国联通以推动双寡头竞争格局,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剥离和2001年南北拆分中国电信打破固网单一垄断后,更大规模的电信市场重组。重组之后全行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2011年,全行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11772亿元,实现电信业务收入9880亿元,全国电话用户净增1.18亿户,总数累计达到12.7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56亿户,新增3020万户。但是目前电信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电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既扩展电信业理论研究的内涵,又对中国电信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梳理、整理的基础上,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将非参数测度方法引入到电信业生产率研究中,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与生产率增长进行研究。在数据的调研方面采取文献调查、社会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方式,在数据计算处理方面,综合运用Eviews5.1软件、Deap2.1软件、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辅助运算分析。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研究及现状分析,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第三部分提出对策建议。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及现状分析。本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1、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首先从生产率的定义入手,阐明本文研究的内容;其次对效率、生产率及其生产率增长的测量进行说明,最后简单归纳生产率的测度方法。2、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首先明确电信业的基本概念,从电信的定义入手,深入挖掘电信业的内涵,明确本文研究对象为狭义的电信业——电信运营服务业,在此基础上对电信业的经济特征和服务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将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分析,从电信运营商角度分析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并总结中国电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最后,从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电信网络能力、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效益、地域发展差异、省级电信业发展及基础电信运营商等角度对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做深入剖析。第二部分,实证研究。本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所在,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1、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首先运用永续盘存法对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并给出1952—2010年的电信业资本存量序列,到2010年资本存量已经突破9千亿元。其次,从电信业的直接贡献率、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及电信业价格对CPI的下拉作用等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最后,运用菲德模型测算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计算得到电信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出,国民经济最终将增加3.007单位的产出。2、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测度实证研究。使用DEA方法中的CCR和BCC模型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进行测度。首先,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中国电信业在1983—2010年的28年间的生产率变化,看到这些年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在逐步提高,到2010年达到最佳效率水平,研究认为中国电信业改革卓有成效,并且证实引入竞争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论断。其次,用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电信业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中国省际电信业生产率,看到各省电信业发展不平衡,生产率高低不一,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电信业发展采取的措施应该不同。3、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率测度实证研究。使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测度我国31个省电信业2003—2010年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时间角度和地域角度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各省电信业生产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且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构成中,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贡献更大,但是处于不同区域的各省电信业发展程度还是各不相同,进而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电信业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应该不同。第三部分,对策建议。本文的最终落脚点,针对实证研究所得结论及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一方面从电信行业内部指出其发展重点,一是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二是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三是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四是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从电信政策环境角度提出几点保障措施,第一,加强战略规划指导,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第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第三,强化电信资源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本文研究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研究方向、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进行反观思考,作者认为从中国电信业和其他国家电信业进行对比性研究,电信业投资、电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电信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技术轨道变迁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黄庆原[9](2013)在《台湾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始自2005年,在台湾政府的M-Taiwan计划主导下,再加上英特尔公司(Intel)的全球WiMAX策略倡导(strategic initiative),台湾的4G产业政策一面倒地朝向WiMAX技术发展,台湾政府冀希打造台湾成为全球独特整合芯片设计、终端设备、基站与应用服务的WiMAX测试平台(testbed);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配合行政院所推动的M-Taiwan计划,将政策转化为法律,并于2007年发布《无线宽频接取业务管理规则》,做为开放2.5-2.69GHz频段提供无线宽带接入(WBA)业务之法源依据。然而台湾政府尽使可用之政策工具,全力扶植WiMAX产业的作法,也置台湾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于高风险的处境中。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发生后,LTE技术后来居上,开始且广泛地商用化,尤其是美国无线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与AT&T Mobility,分别在2010年及2011年间,于北美地区推出LTE商用服务后,LTE在4G移动通信市场的主流地位,已是无可撼动。本论文以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移动通信技术演进、技术扩散、网络外部性,以及路径依赖等观点,研究探讨为何LTE标准能成为4G市场的主流技术;本论文亦从法律与经济学等层面分别检视台湾的4G产业政策,并深入评析M-Taiwan计划的执行,是否带来如台湾政府预期般的经济效益,台湾的ICT产业是否因此得以进行产业升级,以及WiMAX产品出口是否对台湾的整体经济带来直接的推升与助益。此外,因配合M-Taiwan计划所制定的《无线宽频接取业务管理规则》,在实务上对WBA运营商所造成的影响。台湾的4G产业政策,应该是从全球产业竞合的角度,来思考台湾能有怎样的切入点,尤其是电信行业具有典型的网络外部性特征,网络规模越大,消费者的效用也越大,在正回馈的作用下,最终只有一个主流技术能被全球电信市场所接受,形成赢者全拿的局面。台湾是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海岛型经济体,政府的产业政策应是以追随主流技术为首要,辅导本地厂商取得关键技术,以开发及生产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为首要战略目标,在此大前提下,如是因政府扶植产业升级之战略需要,而进行某种新兴通信技术之策略投资,以台湾的产业结构、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实质影响力、以及基本知识产权的拥有程度而论,实不可对单一通信技术押宝选用,否则一旦通信技术选用失误将对台湾整体产业带来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罗剑锋[10](2013)在《产业链变革的动态视角下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全业务运营的开展、三网融合的推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OTT业务的崛起、民营资本即将进入等重大事件的发生,通信行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通信行业产业链亦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通信运营商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来自多方主体的挑战。在行业变革导致产业链变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的多样化和持续加剧对通信运营商整合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对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能力,考验的则是通信运营商与产业链主体之间展开合作共赢的能力。基于电信产业剧烈变革背景下通信行业产业链的变化状况,立足通信运营商,研究了产业链动态变革背景下通信运营商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与合作伙伴展开深入合作等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1)通信产业变革的深层次解读及合作主体企业分类研究。通信产业深层次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网融合的试点与推进、全业务运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终端的更新和融合、通信技术的革新、OTT业务及OTT公司的崛起、物联网和云计算广泛应用等。分析了通信行业变革对电信产业链和通信运营商的影响,认为在纵向产业链的基础上,电信行业的变革将深化和扩展横向产业链,电信商业模式创新将形成基于双边市场的侧向产业链,纵向、横向和侧向三个维度的产业链相互交织将形成网状化产业链形态;并依据企业在产业链中与通信运营商的地位关系,将通信运营商的合作伙伴划分为了非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和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其中,非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和终端制造商等;对称企业合作主体主要是指广电运营商和其他通信运营商。(2)产业链变革动态视角下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对于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分别构建了通信运营商选择合作伙伴的共性指标体系和特性指标体系。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采用组合权重计算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合作伙伴选择的静态模糊评价体系。考虑到长期合作应重点考虑合作伙伴未来的发展能力变化,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其动态模糊评价模型。以湖南移动在推进全业务运营时选择光交换机的设备提供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静态评价中,湖南移动将选择中兴通讯或华为作为合作伙伴;而在考虑到企业的动态发展时,湖南移动应更多地考虑与华为展开深入合作。(3)通信运营商与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合作机制设计研究。构建了由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利益与风险协调机制和合作监督机制所组成的电信运营商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与合作伙伴展开业务往来和合作过程提供重要保障。并提出了利益分成、全资、参股、控股、定制与合作开发以及构建联盟共6种可能的合作模式。其中,利益与风险协调机制采用的是改进Shapley值法,合作监督机制的设计则是依托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仿真结果。(4)通信运营商与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合作问题研究。首先,就通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在物理建设和业务融合方面的合作模式问题展开了研究,通过构建业务合作模型和结盟模型,提出了成立合资公司、宽带接入合作、在增值业务节目内容等方面深度合作等广电运营商与通信运营商之间可能的合作模式;然后,研究了不同运营商之间如何合作、共享共建基础网络设施问题,具体而言:首先构建了非规制条件下网络共建与接入的博弈模型,然后提出了共享共建模式的解决方案。研究发现政府的管制(尤其是接入费用的管制)是非常必要的,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运营商之间共建共享基础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实施建议。最后,就如何应对行业剧变,提出了通信运营商的对策措施;就政府如何推动通信业变革、正视通信运营商地位,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深入分析电信产业变革的基础上,综合原有的纵向产业链、深化扩展出的横向产业链、基于双边市场的侧向产业链,提出了电信产业的网状产业链形态。②立足通信运营商,依据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关系,将合作主体分类为非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和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并提出了共性指标体系和特性指标体系。③从产业链变革和合作伙伴发展的动态视角,构建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动态选择模型,丰富了合作选择理论和方法。
二、移动数据通信的技术与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数据通信的技术与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运营战略理论 |
2.2.3 共享经济理论 |
2.2.4 创新理论 |
第3章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
3.1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概况 |
3.1.1 4G前时代ZGYD的运营管理 |
3.1.2 5G时代ZGYD的运营管理 |
3.2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存在问题 |
3.2.1 运营战略未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 |
3.2.2 运营业务未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及用户需求 |
3.2.3 运营组织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
3.2.4 网络结构未具备动态灵活管理能力 |
第4章 5G给ZGYD运营管理带来挑战与应对思路 |
4.1 5G时代引领社会变革 |
4.2 5G变革对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的挑战 |
4.2.1 如何建设一个优质的网络 |
4.2.2 如何改变商业模式 |
4.2.3 如何营造5G生态圈 |
4.2.4 如何低成本运营 |
4.3 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新思路 |
第5章 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 |
5.1 技术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 |
5.1.1 采用适配能力更强的网络新技术 |
5.1.2 选择更灵活的网络建设模式 |
5.1.3 选择更灵活的网络运维模式 |
5.2 业务创新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 |
5.2.1 选准创新重点领域 |
5.2.2 创新多样商业模式 |
5.3 组织创新共享合作新资源 |
5.3.1 体现ZGYD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的价值 |
5.3.2 把握ZGYD组织发展的周期性机遇 |
5.3.3 优化ZGYD的组织结构 |
5.3.4 发挥ZGYD员工个人在组织中的力量 |
第6章 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5G时代移动数据流量的价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5G时代互联网发展转型推动数据流量需求跃升 |
1.1.2 5G网络建设加重运营商的建网成本和资金压力 |
1.1.3 国家大力推进提速降费政策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移动数据流量定价机制 |
2.1.1 移动数据流量定价的关键问题研究 |
2.1.2 移动数据流量定价策略 |
2.2 网络中立的存废 |
2.2.1 网络中立的诞生 |
2.2.2 网络中立的废除 |
2.3 公共品理论 |
2.3.1 公共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2.3.2 公共品理论在电信业的探讨与应用 |
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4.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涵 |
2.4.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探讨与应用 |
2.5 基于Agent建模理论研究 |
2.5.1 基于Agent建模的概念 |
2.5.2 基于Agent建模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 |
2.5.3 基于Agent建模与仿真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数据流量的属性及价格分析 |
3.1 移动数据流量中立性分析 |
3.1.1 电信行业的困局 |
3.1.2 移动数据流量的差异性分析 |
3.1.3 小结 |
3.2 移动数据流量公共品属性分析 |
3.2.1 移动数据服务的竞争性分析 |
3.2.2 移动数据流量的排他性分析 |
3.2.3 小结 |
3.3 移动数据流量分类定价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Agent排队系统的移动数据流量市场建模 |
4.1 概述 |
4.2 多Agent排队模型构建 |
4.2.1 顾客Agent |
4.2.2 服务Agent |
4.2.3 协调Agent |
4.3 多Agent排队系统运行规则 |
4.3.1 顾客生成过程 |
4.3.2 协调过程 |
4.3.3 服务过程 |
4.3.4 顾客离去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ATLAB平台的仿真实验 |
5.1 MATLAB仿真平台介绍 |
5.2 属性设定 |
5.3 运行规则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面向窄带物联网(NB-IOT)的低速率数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
1.1.1 物联网行业现状 |
1.1.2 运营商无线通信技术部署现状 |
1.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展及窄带物联网技术发展 |
1.2.1 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展 |
1.2.2 窄带物联网技术发展及行业需求分析 |
1.3 面向窄带物联网低速率传输模组的研究意义 |
1.4 本章总结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窄带物联网技术特性及与主流物联网技术对比分析 |
2.1 窄带物联网技术特性简介 |
2.2 窄带物联网网络架构及整体分析 |
2.2.1 窄带物联网网络架构 |
2.2.2 主流物联网技术种类及特性分类 |
2.2.3 公有频段自组网与授权频段窄带物联网优劣势对比分析 |
2.2.4 公有频段自组网与授权频段窄带物联网使用环境对比分析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面向窄带物联网低速率数据传输模组功能需求分析 |
3.1 传输数据类型分析 |
3.2 传输模组功能需求分析 |
3.3 传输模组外观尺寸形态分析 |
3.4 传输模组接口需求分析 |
3.5 传输模组功耗需求分析 |
3.6 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
3.7 传输模组远程控制需求分析 |
3.8 需求分析总结 |
第四章 面向窄带物联网的低速率传输模组设计 |
4.1 传输模组硬件系统设计 |
4.1.1 硬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2 传输模组硬件电路单元设计 |
4.2 硬件设计总结 |
4.3 传输模组软件部分设计 |
4.3.1 数据解析整体流程设计 |
4.3.2 数据解析模块设计 |
4.3.3 获取数据类型模块设计 |
4.3.4 十六进制字符串转二进制字符串功能设计(数据格式转换) |
4.3.5 新增数据模块设计 |
4.3.6 更新数据模块设计 |
4.3.7 根据数据类型和数据位置获取对应的值功能设计 |
4.3.8 计算校验码功能设计 |
4.4 传输模组软件部分设计总结 |
4.5 传输模组能耗控制及系统安全设计 |
4.5.1 传输模组能耗控制设计 |
4.5.2 传输模组系统安全设计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硬件功能测试及传输模组性能测试 |
5.1 传输模组硬件功能测试 |
5.1.1 传输模组展示 |
5.1.2 传输模组技术参数 |
5.1.3 传输模组硬件结构测试 |
5.1.4 传输模组硬件功能测试总结 |
5.2 传输模组性能测试 |
5.2.1 测试环境及功能简介 |
5.2.2 传输模组性能测试总结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设计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 |
6.1 设计总结 |
6.1.1 测试总结及可持续性优化 |
6.2 窄带物联网低速率传输需求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论文框架和结构安排 |
1.2.3 技术路线 |
1.2.4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标准化理论 |
2.1.2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2.2 技术标准化的相关研究 |
2.2.1 技术标准化的内涵 |
2.2.2 技术标准化的实现路径及评价方法 |
2.2.3 技术标准化对企业的作用 |
2.2.4 技术标准化的影响因素 |
2.3 环境不确定性的相关研究 |
2.3.1 环境不确定性的内涵和分类 |
2.3.2 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3.3 环境不确定性对技术标准化的影响 |
2.4 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 |
2.4.1 吸收能力的内涵与分类 |
2.4.2 吸收能力的测量维度 |
2.4.3 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
3.1 理论预设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案例选择 |
3.2.3 数据收集 |
3.2.4 数据处理 |
3.3 大唐电信集团TD-SCDMA标准化案例 |
3.3.1 大唐电信集团简介 |
3.3.2 TD-SCDMA标准的演化进程 |
3.3.3 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 |
3.3.4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
3.4 中国移动集团TD-LTE标准 |
3.4.1 中国移动集团简介 |
3.4.2 TD-LTE标准的演化进程 |
3.4.3 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 |
3.4.4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
3.5 案例间对比分析 |
3.5.1 研究构念的提炼 |
3.5.2 理论预设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模型 |
4.2 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
4.2.1 技术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
4.2.2 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
4.2.3 政策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
4.2.4 联盟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
4.3 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
4.3.1 潜在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
4.3.2 现实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
4.4 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4.4.1 潜在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4.4.2 现实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4.5 技术标准化的中介作用 |
4.6 研究假设 |
第5章 研究设计 |
5.1 变量测量 |
5.1.1 环境不确定性 |
5.1.2 吸收能力 |
5.1.3 技术标准化 |
5.1.4 企业绩效 |
5.1.5 控制变量 |
5.2 问卷设计与修正过程 |
5.2.1 问卷内容 |
5.2.2 定性测试 |
5.2.3 预测试 |
5.3 正式问卷的发放、回收与数据处理 |
5.3.1 问卷发放方式 |
5.3.2 问卷回收统计 |
5.3.3 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 |
第6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6.1 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分析 |
6.1.1 样本特征描述 |
6.1.2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3 信度分析 |
6.1.4 效度分析 |
6.2 假设检验 |
6.2.1 Pearson相关分析 |
6.2.2 主效应的检验 |
6.2.3 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
6.2.4 技术标准化的中介效应检验 |
6.3 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DL公司增长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选择理论 |
2.2 增长型战略理论 |
2.3 资源基础理论 |
2.4 企业竞争理论 |
2.4.1 波特定位战略 |
2.4.2 动态竞争理论 |
2.5 战略推进理论 |
2.6 相关分析方法 |
2.6.1 PEST分析法 |
2.6.2 SWOT分析法 |
2.6.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第三章 DL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DL公司发展状况 |
3.2 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状况 |
3.2.1 电信的发展状况 |
3.2.2 物联网的发展状况 |
3.2.3 ICT人才培养发展状况 |
3.2.4 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
3.3 宏观环境分析 |
3.3.1 政治法律环境 |
3.3.2 经济人口环境 |
3.3.3 社会文化环境 |
3.3.4 技术自然环境 |
3.4 市场环境分析 |
3.5 行业环境与竞合分析 |
3.5.1 行业内部竞争分析 |
3.5.2 顾客讨价还价的权力 |
3.5.3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力分析 |
3.5.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3.5.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5.6 竞合分析 |
3.6 DL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6.1 企业资源分析 |
3.6.2 企业能力分析 |
3.6.3 企业核心专长分析 |
第四章 DL公司增长战略选择 |
4.1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
4.1.1 企业优势 |
4.1.2 企业劣势 |
4.1.3 外部机会 |
4.1.4 外部威胁 |
4.1.5 SWOT分析矩阵 |
4.2 基于发展态势下的战略选择 |
4.3 DL公司的增长战略选择 |
4.3.1 多元化战略 |
4.3.2 竞争战略 |
4.3.3 强化战略 |
第五章 DL公司增长战略设计与实施 |
5.1 公司使命、愿景 |
5.2 战略目标 |
5.3 战略实施计划制定 |
5.3.1 短期划(1-3 年) |
5.3.2 中期计划(3-5 年) |
5.3.3 中长期阶段计划(5-10 年) |
5.4 战略实施部署 |
5.4.1 并购推进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
5.4.2 竞争战略的实施 |
5.4.3 强化战略的实施 |
第六章 DL公司增长战略实施保障 |
6.1 强化公司治理 |
6.1.1 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 |
6.1.2 强化集团管控 |
6.1.3 建立并完善对子公司的管控 |
6.2 调整组织架构 |
6.3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6.4 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的激励机制 |
6.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8)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产率研究现状 |
1.2.2 电信业生产率研究现状 |
1.2.3 电信业生产率研究述评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
2.1 生产率的内涵 |
2.1.1 生产率的定义 |
2.1.2 生产率定义的发展 |
2.1.3 生产率的分类 |
2.2 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测量 |
2.2.1 生产率水平的测量和比较 |
2.2.2 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 |
2.2.3 规模效率 |
2.2.4 生产率增长和 TFP 指数的测量 |
2.3 生产率测度方法 |
2.3.1 参数方法 |
2.3.2 非参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电信业概述 |
3.1.1 电信的定义 |
3.1.2 电信业的内涵 |
3.1.3 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3.1.4 电信业的功能 |
3.2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
3.2.1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
3.2.2 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 |
3.2.3 中国电信业发展主要特点 |
3.3 中国电信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1 基础电信业务发展分析 |
3.3.2 增值电信业务发展分析 |
3.3.3 电信网络能力分析 |
3.3.4 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
3.3.5 电信业经营效益分析 |
3.3.6 电信业地域发展差异分析 |
3.3.7 省级电信业发展情况分析 |
3.3.8 基础电信运营商发展情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 |
4.1 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的估算 |
4.1.1 关键变量说明 |
4.1.2 电信业资本存量的计算 |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 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
4.2.1 电信业的直接贡献率 |
4.2.2 电信业的拉动作用 |
4.2.3 电信业价格对 CPI 的下拉作用 |
4.3 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
4.3.1 模型设计 |
4.3.2 指标选择说明 |
4.3.3 实证研究结果 |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测度实证研究 |
5.1 生产率测度模型 |
5.1.1 CCR 模型 |
5.1.2 BCC 模型 |
5.2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研究 |
5.2.1 指标选择说明 |
5.2.2 实证研究结果 |
5.2.3 研究结论 |
5.3 中国省际电信业生产率研究 |
5.3.1 指标选择说明 |
5.3.2 实证研究结果 |
5.3.3 研究结论 |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测度实证研究 |
6.1 生产率增长测度模型 |
6.1.1 距离函数 |
6.1.2 Malmquist 指数测度 |
6.1.3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
6.2 指标选择说明 |
6.3 实证研究 |
6.3.1 时间角度分析 |
6.3.2 地域角度分析 |
6.3.3 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 |
7.1 电信业重点发展方向 |
7.1.1 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 |
7.1.2 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 |
7.1.3 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 |
7.1.4 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绿色发展 |
7.2 电信政策保障措施 |
7.2.1 加强战略规划指导,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
7.2.2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普遍服务机制 |
7.2.3 强化电信资源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
7.2.4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
(9)台湾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信技术政策选择之相关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实施产业政策之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及其对政府技术政策的含义 |
2.2.1 国家创新体系 |
2.2.2 政府介入与政策工具 |
第三节 网络经济相关理论对电信技术演变之解释 |
2.3.1 网络经济 |
2.3.2 网络外部性 |
2.3.3 路径依赖 |
2.3.4 小结 |
第四节 总结 |
第三章 电信监管环境研究 |
第一节 电信产业的特点 |
第二节 电信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国际电信法规与管制政策 |
第四节 台湾电信法规与管制政策 |
第五节 技术中立原则与其偏离 |
3.5.1 国际组织与主要国家对技术中立原则之界定 |
3.5.2 台湾对技术中立原则之界定及偏离 |
第四章 电信产业的技术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
第二节 技术扩散 |
4.2.1 Bass基本扩散模型 |
4.2.2 Bass多代扩散模型 |
第三节 网络外部性与技术锁定 |
第四节 LTE标准成为4G市场主流技术: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 |
第五章 台湾M-TAIWAN计划检视与评判 |
第一节 M-TAIWAN计划依据 |
第二节 M-TAIWAN计划结果评判—经济层面 |
5.2.1 WiMAX设备产值 |
5.2.2 台湾宽带网络用户及WiMAX创造应用服务商机 |
5.2.3 WiMAX终端设备全球市占率及整体解决方案输出 |
5.2.4 通信设备及服务建设投资 |
5.2.5 小结(经济层面) |
第三节 M-TAIWAN计划结果评判—法律层面 |
5.3.1 WBA管理条例内含非对称与差别待遇管制 |
5.3.2 WBA管理条例偏离广义技术中立原则 |
5.3.3 WBA管理条例恐违反母法授权范围 |
5.3.4 小结(法律层面)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6.2.1 重整2.5-2.69GHz频段以提高频谱使用效益 |
6.2.2 鼓励WBA运营商整并允许变更商转技术 |
6.2.3 关注B4G标准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10)产业链变革的动态视角下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合作伙伴选择及关系维持问题 |
1.2.2 合作风险及共担问题 |
1.2.3 合作收益及分配问题 |
1.2.4 通信产业链及通信业竞合问题 |
1.2.5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资源基础理论 |
2.2 交易成本理论 |
2.3 社会交换理论 |
2.4 合作竞争理论 |
2.5 价值链理论 |
3 通信行业剧变下的通信产业链变革 |
3.1 通信行业剧变 |
3.1.1 三网融合的试点与推进 |
3.1.2 电信运营商全业务运营 |
3.1.3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
3.1.4 智能终端不断更新和融合 |
3.1.5 通信技术的革新 |
3.1.6 OTT业务和OTT公司的崛起 |
3.2 行业剧变下的电信产业链变革 |
3.2.1 传统链式产业链形态 |
3.2.2 变革后的网状产业链形态 |
3.3 通信运营商的合作主体变革 |
4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合作伙伴动态选择:指标与方法 |
4.1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特性分析 |
4.2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考虑的要素 |
4.2.1 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分类 |
4.2.2 通信运营商生产型合作伙伴选择考虑的要素 |
4.2.3 通信运营商服务型合作伙伴选择考虑的要素 |
4.3 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4.1 通信运营商生产型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 |
4.4.2 通信运营商服务型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 |
4.5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基本思路 |
4.5.1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特性分析 |
4.5.2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基本思路 |
4.6 基于组合方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6.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
4.6.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
4.6.3 组合权重的确定 |
4.7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现状等级的模糊评价 |
4.7.1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现状等级隶属度的确定 |
4.7.2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现状等级模糊综合评价 |
4.8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其模糊评价 |
4.8.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定量指标变化量的预测 |
4.8.2 评价指标改善状况隶属度的确定 |
4.8.3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模糊综合评价 |
4.9 本章小结 |
5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合作伙伴动态选择:实证分析 |
5.1 湖南移动全业务运营背景及样本收集 |
5.1.1 湖南移动全业务运营的背景及意义 |
5.1.2 样本及数据搜集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
5.2.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
5.2.3 组合权重的确定 |
5.3 合作伙伴现状等级的模糊评价 |
5.4 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1 指标变化量的预测 |
5.4.2 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模糊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通信运营商与非对称合作企业伙伴的合作机制 |
6.1 信任机制 |
6.2 信息共享机制 |
6.3 利益与风险协调机制 |
6.3.1 基于Shapley值法的运营商与合作伙伴间利益分配 |
6.3.2 基于风险的改进Shapley值算法 |
6.4 合作监督机制 |
6.4.1 违约惩罚机制模型 |
6.4.2 数值仿真 |
6.4.3 运营商与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建议 |
6.5 可能的合作模式 |
6.6 本章小结 |
7 通信运营商与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间的合作 |
7.1 通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的合作 |
7.1.1 电信与广电的业务合作模型 |
7.1.2 电信与广电结盟的合作模型 |
7.1.3 电信与广电的合作模式 |
7.2 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 |
7.2.1 非管制下网络共建与接入博弈分析 |
7.2.2 共享共建的理论解决方案 |
7.2.3 共享共建的实施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实施建议 |
8.2.1 面向通信运营商的建议 |
8.2.2 面向政府的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目录 |
四、移动数据通信的技术与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D]. 刘宁. 山东大学, 2020(05)
- [2]5G时代移动数据流量的价格研究[D]. 朱筱泽.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面向窄带物联网(NB-IOT)的低速率数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杨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D]. 李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DL公司增长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D]. 陈锡标.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8]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D]. 王晨奎. 吉林大学, 2013(08)
- [9]台湾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策略研究[D]. 黄庆原. 南开大学, 2013(07)
- [10]产业链变革的动态视角下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研究[D]. 罗剑锋. 中南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