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胸痛的危险分层和临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洁,商锟鹏,卢彪[1](2021)在《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胸痛病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胸痛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医院就诊的70例ACS胸痛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比较两组病人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死亡情况以及护理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病人MACE总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直接护理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分级护理合格率、护理措施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应用于ACS胸痛病人中,可明显减少MACE发生风险,降低病死率,提高护理质量。
许莉莉,卢苏,徐仁德,顾国嵘,邵勉,曹蕾,吴鸿谊,姚晨玲[2](2021)在《构建医联体平台下急性胸痛患者智慧化管理模式》文中研究表明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总院、紧密型医联体医院及患者3方面,分析急性胸痛患者管理现状。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病史采集规范性、正确判断率、诊治流程等多个攻坚点拟定对策并加以筛选,形成3大方策群组予以实施:(1)建立急性胸痛规范化、同质化诊治流程;(2)基于大数据构建胸痛智慧化疾病诊断系统;(3)依托医联体增强胸痛患者早期预警意识。通过对策实施,形成了多项胸痛诊治标准流程,建立了胸痛诊断数据模型,为后续实践提供了参考。
邱芬,谈碧波,彭丹,邬宇娟,杨明艳,毛英[3](2020)在《急性胸痛护理分诊标准及工具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胸痛中心的发展,对急性胸痛的诊治及护理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在急性胸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缺乏急性胸痛分诊标准、工具等问题对急性胸痛的护理工作造成困扰。当前国内急诊人数较多和预检分诊消耗时间较长,而安全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可快速识别急危重患者,提高急诊运行效率,确保患者安全。本文对急性胸痛分诊的现状、国内外急性胸痛护理分诊标准、预检分诊工具作一综述,旨在为后续急性胸痛的分诊标准提供依据。
冯清志[4](2020)在《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救治16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胸痛是指突发性胸部疼痛,是急诊科常见的患者就诊原因。调查显示,我国急性胸痛患者在急诊就诊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为4.65%[1]。急性胸痛病因较多,病情复杂,多涉及多个器官组织,且严重程度存在差异,部分严重的急性胸痛可能会引起患者死亡[2]。心血管源性疾病和非心血管源性疾病均可引起急性胸痛,资料显示,初级医生诊断致命性胸痛的误诊率可达到6.8%[3]。故而快速有效鉴别急性胸痛病因和严重程度,以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是急诊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因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存在差异,急性胸痛患
王艳[5](2020)在《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的初步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编制一套适合急诊护士使用的、简便、科学且实用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并探讨该方案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1.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的形成:通过文献查阅、临床观察、对护士和患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指标和指标内涵,通过2轮专家咨询、对各级指标进行增删修订形成。2.初步应用:研究组采用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分诊,对照组采用经验分诊法分诊。选取衡阳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2018年10-11月主诉为“胸痛”的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19年4-5月主诉为“胸痛”的患者50例为研究组进行临床应用。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对研究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验证分诊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构建了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包含5个指标,即胸痛特点、收缩压、指脉氧、心率、心电图,每个指标下设具体Ⅰ、Ⅱ、Ⅲ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96.1%,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8、0.78,协调系数0.444、0.489(P<0.01),两轮咨询后指标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在0.000.22之间。2.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初步应用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结果显示:研究组首份心电图时间4.24±2.30min;分诊至肌钙蛋白出报告时间17.78±7.62 min;候诊时间3.22±1.49min;分诊准确率90%;护士对分诊方案各项平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首次心电图检查时间、从分诊到肌钙蛋白报告的时间、候诊时间、分诊准确率和护士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研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两轮专家的权威度高、协调性好。2.使用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可缩短首份心电图时间、分诊至肌钙蛋白出报告时间、候诊时间;可提高分诊准确率和急诊护士满意度。
余洋,李博,刘聚伟,刘杰,杨丽君,郝春艳,高丽杰[6](2019)在《基于HEART评分预测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验证HEART评分对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急诊科就诊,心电图为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1 550例,平均年龄(52.3±12.1)岁,男778例(50.2%)。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对每例患者进行HEART评分,基于HEART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0~3分)775例(50.0%);中危组(4~6分)465例(30.0%);高危组(7~10分)310例(20.0%),中、高危患者收入院检查治疗,低危组患者在急诊室观察2 h后复查心电图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若无异常改变即可离院。对所有患者随访30 d,研究终点为就诊后30 d内MACE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EART评分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30 d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3组患者比较,随着HEART评分增加,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升高,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比例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史的比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30 d内MACE发生率分别为[0.65%(5/775)、13.3(62/465)、55.16(171/310),χ2=126.87,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ART评分是总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OR=13.219,95%CI:6.817~24.745,P <0.01)。结论应用HEART评分能够简单、快速地评估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危险分层,准确预测急性胸痛患者30 d的MACE风险,有效识别低危患者。
范海娜[7](2019)在《用信息化技术支撑急性胸痛患者三级救治模式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建立急危重症三级救治网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急性胸痛患者而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更是一大福音。急性胸痛主要有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两类,按照预后可分为致死性及非致死性,胸痛三联征是诊断的要点。主要就急性胸痛诊断方法、急性胸痛严重等级及信息化技术用于急性胸痛患者三级救治模式等要点进行综述。
吴琪,包招兰,冯国和,张邢炜[8](2018)在《急性胸痛护理分诊工具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对急性胸痛急救要求进一步提高。护士在急性胸痛患者急救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缺乏急性胸痛护理分诊标准、没有合适的急性胸痛护理分诊工具等问题对急性胸痛患者急救护理工作造成困扰。本文对当前急性胸痛分诊现状以及分诊工具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当前急性胸痛护理分诊工作困境,并提出可发展方向,为后续急性胸痛护理分诊标准或工具的构建研究提供依据。
吕传柱,王伟,王金忠,陈松[9](2018)在《院前急救与胸痛》文中研究表明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我国急性胸痛院内医疗救治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并没有显着改善胸痛患者预后,并且相对于日益成熟的院内技术,院前急救是胸痛救治流程的"短板"。针对目前我国胸痛院前救治存在的问题,为构建真正符合国情的胸痛救治模式,应从加强胸痛自救宣传、院前胸痛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科学调度、完善指南院前急救部分、院前转运、信息化建设及质量控制等7个方面,以时间为基线,优化一切抢救流程,打造属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胸痛链"。
储玉[10](2018)在《急性胸痛的临床诊断思维》文中研究表明临床上发现引起急性胸痛的原因很多,而且预后差异较大,有的只是局限病变无重要临床意义,而有的病变危重会随时危及生命。对于胸痛,临床首先需判断是致命性胸痛还是非致命性胸痛,如临床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猝死率是最高的,属于致命性胸痛,此外,肺栓塞、气胸及主动脉夹层等也是致命性胸痛。临床医生有清晰的诊断思路可以有效地缩短就诊时间,挽救更多急性胸痛病人的生命。本文对急性胸痛病因的分类及处理作一综述。
二、急性胸痛的危险分层和临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胸痛的危险分层和临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胸痛病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护理方法 |
1.2.1 制订分级方案 |
1.2.2 培训计划与信息管理 |
1.2.3 实施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病死率[13-14] |
1.3.2 护理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构建医联体平台下急性胸痛患者智慧化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主题选定 |
2 |
3 课题明确化 |
3.1 模式构建 |
3.2 现状水平 |
3.3 攻坚点发掘 |
3.4 攻坚点整合 |
4 目标设定 |
5 方策拟定 |
6 最佳方策追究 |
7 最适方策实施与检讨 |
8 效果确认 |
9 标准化 |
1 0 检讨与改进 |
(3)急性胸痛护理分诊标准及工具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胸痛分诊现状 |
2 国外急性胸痛护理分诊标准和工具 |
2.1 美国急诊危重指数(ESI) |
2.2 澳大利亚预检标尺(ATS) |
2.3 英国曼彻斯特预检系统(MTS) |
2.4加拿大检伤和急迫度量表(CTAS) |
3 国内急性胸痛护理分诊标准及工具 |
3.1 香港的急性胸痛护理分诊系统 |
3.2 北京协和医院的分诊系统 |
3.3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MEWS) |
3.4 胸痛5因子评分量表(HEART) |
4 总结 |
(4)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救治1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急性胸痛病因分类: |
2.2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3 急性胸痛伴随症状: |
2.4急性胸痛患者检查方法: |
2.5 急性胸痛患者治疗方法: |
2.6 急性胸痛患者预后: |
2.7 急性胸痛患者误诊和漏诊情况: |
3 讨论 |
(5)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的初步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目标 |
1.7 研究内容 |
第2章 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的初步构建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的应用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HEART评分预测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临床资料收集 |
1.2.2 HEART评分的构成和危险分层[6] |
1.3 急诊处置与随访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2 3组急性胸痛患者30 d内MACE发生率比较 |
2.3 3组急性胸痛患者30 d内MACE预测因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7)用信息化技术支撑急性胸痛患者三级救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急性胸痛的概述 |
急性胸痛诊断 |
急性胸痛的危险分层和临床对策 |
用信息化技术支撑急性胸痛患者三级救治模式 |
(8)急性胸痛护理分诊工具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胸痛护理分诊的现存问题分析 |
1.1 过度分诊 |
1.2 分诊不足 |
2 急性胸痛分诊工具 |
2.1 特异性工具 |
2.1.1 胸痛5因子评分量表 (HEART) |
2.1.2 TRUST ADP |
2.1.3 Chest pain Rama |
2.1.4 Front Door Score (FDS) |
2.1.5 胸痛分诊记录单 |
2.2 普适性工具 |
2.2.1 英国曼切斯特评分 (MTS) |
2.2.2 改良式早期预警评分 (MEWS) |
2.2.3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急诊预检分级分诊系统 |
3 讨论 |
(9)院前急救与胸痛(论文提纲范文)
一、急性胸痛救治的现状 |
二、影响院前胸痛患者救治的因素 |
(一)民众对胸痛的认识不足 |
(二)没有完整的院前胸痛急救网络体系 |
(三)没有科学调度体系 |
(四)院前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 |
(五)没有完善的院前胸痛救治指南 |
(六)院前转运途中实施救治措施不完备 |
(七)没有院前胸痛救治质量控制体系 |
三、加强院前胸痛救治的几点建议 |
(一)胸痛的自救宣传 |
(二)院前胸痛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 |
(三)科学调度 |
(四)完善指南应用的院前胸痛救治部分 |
(五)院前转运 |
1. 先进设备走向院前、进现场 |
2. 院前胸痛危险分层 |
3. 体制创新 |
4. 信息化建设 |
5. 质量控制 |
四、结语 |
(10)急性胸痛的临床诊断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
1.1 临床就诊常见病因 |
1.2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常见病因 |
2 分类 |
2.1 急性胸痛危急程度分类 |
2.2 常见病变部位分类 |
3 诊断仪器及诊断方法 |
3.1 诊断仪器 |
3.2初步评估及诊断 |
3.3 进一步诊断 |
4 常见急性胸痛处理 |
4.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4.2 主动脉夹层 |
4.3 肺栓塞 |
4.4 张力性气胸 |
5 总结 |
四、急性胸痛的危险分层和临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胸痛病人中的应用[J]. 李洁,商锟鹏,卢彪. 全科护理, 2021(13)
- [2]构建医联体平台下急性胸痛患者智慧化管理模式[J]. 许莉莉,卢苏,徐仁德,顾国嵘,邵勉,曹蕾,吴鸿谊,姚晨玲.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01)
- [3]急性胸痛护理分诊标准及工具的构建研究[J]. 邱芬,谈碧波,彭丹,邬宇娟,杨明艳,毛英. 医学信息, 2020(17)
- [4]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救治160例临床分析[J]. 冯清志. 山西医药杂志, 2020(12)
- [5]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方案的初步构建与应用[D]. 王艳. 南华大学, 2020(01)
- [6]基于HEART评分预测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价值[J]. 余洋,李博,刘聚伟,刘杰,杨丽君,郝春艳,高丽杰. 实用医学杂志, 2019(14)
- [7]用信息化技术支撑急性胸痛患者三级救治模式的研究[J]. 范海娜. 中国社区医师, 2019(01)
- [8]急性胸痛护理分诊工具的应用进展[J]. 吴琪,包招兰,冯国和,张邢炜. 中国护理管理, 2018(07)
- [9]院前急救与胸痛[J]. 吕传柱,王伟,王金忠,陈松.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18(02)
- [10]急性胸痛的临床诊断思维[J]. 储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