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HSP27、70和90α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柴多建[1](2021)在《TRAP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检测TRAP1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2检测TRAP1在正常肝细胞LO2(LO2组)、肝癌细胞Hep G2(Hep G2组)以及转染组(下调Hep G2细胞内TRAP1的表达所得)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三组细胞的增殖、凋亡能力以寻找对HCC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而不产生明显副作用的治疗靶点,为促进HCC更有效的治疗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RAP1在人HCC组织以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细胞实验分组:将细胞分为LO2组、Hep G2组及转染组三组;用MTT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用Western Blot及q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TRAP1及Caspase3的蛋白及m RNA水平。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法:TRAP1在人HCC组织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差异明显(P<0.05),TRAP1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分期相关,肿瘤Ⅲ、Ⅳ期患者TRAP1阳性率更高(P<0.05)。2 q RT-PCR及Western Blot:LO2组中TRAP1 m RNA及蛋白表达量低于Hep G2组(P<0.05);转染组中TRAP1 m RNA及蛋白表达量低于Hep G2组(P<0.05),但仍高于LO2组;LO2组的Caspase3的m RNA及蛋白水平高于Hep G2组(P<0.05),转染组的Caspase3的m RNA及蛋白含量高于Hep G2以及LO2组,差异明显(P<0.05);抑制Hep G2中TRAP1水平导致Caspase3上调,从而诱导细胞凋亡。3 MTT实验:Hep G2组的增殖水平高于LO2组以及转染组,转染组高于LO2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1 TRAP1在人HCC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其中在癌症III、IV期的表达水平高于I、II期。2抑制Hep G2细胞中TRAP1水平可降低细胞增殖,并能上调Caspase3,从而促进细胞凋亡,表明抑制其表达水平可能在阻碍HCC进展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孙晨[2](2021)在《HSP90通过STAT3调控不全热消融术后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六大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在第三位,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一种微创的介入治疗技术,对于直径小于3 cm的HCC具有根治性治疗作用,总体疗效也与外科切除术相当,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3]。然而,由于消融能量在肿瘤中的分布不均,对肿瘤边缘癌细胞杀伤效率不高,最后可能导致局部复发,甚至增强癌细胞侵袭性最后导致预后不良[4]。本研究通过构建肝癌体内及体外不全热消融(incomplete RFA,iRFA)模型,进一步探究iRFA后肝癌细胞存活的分子机制;明确热休克蛋白 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以及 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在热处理条件下抵抗细胞凋亡的内在机制;同时评估新型口服HSP90抑制剂XL888增强iRFA条件下肝癌细胞的热敏感性,为射频联合小分子抑制剂治疗肝癌提供新方向。研究方法:1、采用CCK8检测热处理及药物处理后细胞活性情况;2、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热处理及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3、应用Hoechst 33258检测药物与热处理后细胞核变化情况;4、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5、构建裸鼠体内iRFA模型用于后续实验验证;6、采用RT-q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7、免疫共聚焦检测目标蛋白细胞内表达及定位;8、采用cDNA质粒转染过表达目标蛋白;9、采用免疫共沉淀法分析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10、免疫组化检测异体肿瘤组织内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首先评估HSP90与STAT3在肝癌临床组织中的相关性。TCGA数据库临床肝癌mRNA数据分析显示,HSP90与STAT3二者相关系数为0.32,存在相关性;2.肝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提示HSP90及STAT3肿瘤内协同表达增高。其中在高表达HSP90的标本内STAT3表达也上调,且二者与肿瘤分期、高AFP密切相关;3.构建体外亚致死热处理模型。应用CCK8检测不同温度及时间梯度处理后细胞活性情况,在48℃及以上温度条件下,细胞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而在46℃及以下温度时,细胞活性几乎未受影响,同理选取10min持续处理时间作为后续亚致死处理条件;4.亚致死热处理条件下HSP90与STAT3互作增强。IP结果证实生理条件下HSP90与STAT3存在相互结合,而热处理增加了二者之间的结合作用,并且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STAT3蛋白表达增高,同时其下游重要抗凋亡蛋白Mcl-1(myeloidcell lekemia-1)及Bcl-xL表达也有所升高,并且在mRNA水平也证实二者表达增高;5.热处理条件下STAT3活化情况增多并促进p-STAT3入核。提取核蛋白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热处理诱导p-STAT3入核增加,并发挥转录因子活性;6.热处理条件下HSP90与STAT3的结合在体内发挥抗凋亡活性。我们应用裸鼠皮下成瘤方式,成功在小鼠体内移植肝癌细胞系,待肿瘤最大径长至0.8cm时,应用有效射频直径1cm的射频针穿刺至小鼠体内,按照5W、60s的条件进行不全射频消融,随后剖开肿瘤可见肿瘤内部凝固型坏死周围过渡带,并且小鼠存活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显示成功构建体内不全射频模型;7.不全RFA刺激肿瘤向恶性表型转化。每周测量肿瘤最大径及垂直横径,结果显示在iRFA早期,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但随着喂养时间延长,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虽然至喂养结束时体积仍小于对照组,但是增长速率已经明显增快,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在iRFA表达增多;8.XL888对肝癌细胞杀伤呈现浓度依赖及时间依赖性。首先在体外应用不同浓度XL888及不同时间处理肝癌细胞后,CCK8检测细胞活性变化情况,结果提示随着XL888浓度升高及时间延长,对细胞活性抑制逐渐明显;9.热处理联合XL888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在选取100nm作为处理浓度后,CCK8结果提示联合处理细胞活性较单独加药及热处理组明显减低,并且随着XL888浓度升高,联合处理组杀伤肿瘤作用更加明显,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提示联合处理可诱导细胞核固缩,提示XL888可增强肝癌细胞热敏感性;10.XL888联合热处理通过活化Bcl-2通路及诱导caspase3活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联合处理条件下BCL-2家族重要成员Mcl-1及Bcl-xL变化显着,同时caspase3及PARP明显活化;11.XL888通过破坏HSP90-STAT3相互结合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热敏感性。IP结果提示XL888处理后HSP90与STAT3结合明显减少,同时蛋白水平检测发现STAT3及p-STAT3活性明显减低;12.联合处理抑制p-STAT3入核。提取核蛋白并检测p-STAT3表达发现其核内表达明显减少,且下游靶蛋白Mcl-1及Bcl-xL表达减低;13.XL888联合热处理通过STAT3发挥促凋亡作用。在联合处理的肝癌细胞内转染STAT3 cDNA后,CCK8检测发现细胞活性较联合处理组有所恢复,同时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相应减少;14.XL888在体内增强iRFA杀伤肿瘤作用。体外构建不全RFA模型同时联合XL888灌胃处理后,定期测量小鼠肿瘤直径并于21天后处死小鼠,结果发现小鼠肿瘤体积及重量较对照组及单独处理组明显减少;15.XL888对小鼠正常肝肾组织无明显损伤。在安全性方面,分离得到小鼠肝肾组织行免疫组化,HE染色结果可见所有加药处理组小鼠未见明显组织损伤及坏死。结论:肝癌组织内HSP90与STAT3表达存在相关性,并且在肝癌细胞系内二者存在直接结合作用;此外,热处理可增强HSP90与STAT3的直接结合作用,并且这种结合作用可诱导STAT3活化并入核,增加STAT3下游抗凋亡蛋白Mcl-1及Bcl-xL的表达,从而在热激条件下抑制肝癌细胞凋亡;而联合应用新型HSP90抑制剂XL888可破坏HSP90-STAT3复合物形成,增强Bcl-2家族凋亡蛋白表达,活化caspase3及PARP蛋白,从而增加肝癌细胞的热敏感性。
谢平[3](2020)在《血浆热休克蛋白-90a对于诊断人膀胱癌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症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许多学者已经从分子生物水平上对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研究。膀胱癌(bladder cancer BCa)作为人体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同时也是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其中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4:1,平均发病年龄在55-60岁左右。据统计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中,2012年膀胱癌的发病率约为6.61/10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1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5万人死于膀胱恶性肿瘤。膀胱癌不仅常见于老年人,同时也发生在人类的各个年龄阶段,包括儿童。目前,膀胱癌不断有逐年递增的趋向,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临床上目前对BC的检测主要是膀胱镜检及病理组织活检,但膀胱镜检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痛苦较大,并且有出血、感染的风险,在诊断微小癌时,敏感性较低,容易漏诊。因此需要寻找一些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方法,探寻更理想的膀胱癌初期诊断标志物,用于辅助膀胱镜检及病理活组织检查,使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更加准确、简易、低创伤、经济,使之成为筛查、诊断的常用指标。膀胱癌常用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易受许多因素影响,导致恶性膀胱肿瘤患者的出现漏诊、误诊现象。所以在判断膀胱肿瘤时仍存在一定困难。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一类结构相似地最保守的蛋白质具有分子伴侣功能,是在机体细胞应激条件下产生的,并且参与细胞凋亡、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调节及蛋白质折叠等各个过程,同时在恶性转化中具有特殊作用。目前热休克蛋白(HSP)参与肿瘤发生、增殖等过程机制尚不明确,但HSP家族中的热休克蛋白90(HSP90α)可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持续检测到,并且其水平与肿瘤良恶性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相关。HSP90α是一种分子伴侣,参与许多结构蛋白的稳定性,包括雄激素受体和凋亡抑制蛋白,使得HSP90α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膀胱肿瘤分子治疗靶点。因此,探索HSP90α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或结合其他辅助指标,对膀胱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与人膀胱癌发生的关系,研究把Hsp90α作为新的诊断方法,以及研究探索联合血液中HSP-90α及其它检测方法诊断膀胱癌的临床价值。对膀胱癌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其临床运用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09月至2019年09月入住我院经病理确诊膀胱癌患者共22例、非特异性膀胱炎20例和健康体检者1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HSP-90α水平,即选用HSP90α单克隆抗体E7(鼠源),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HSP90α单克隆抗体F6(鼠源),热休克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烟台普罗吉生物科技公司),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微波枸橼酸盐抗原修复及DAB显色。已知的膀胱癌阳性作为阳性对照,PBS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同时辅助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标志物检测和/或膀胱镜检,所有膀胱癌确诊病例均进行病理学检查,对比分析这些检查手段的特点。结果:膀胱癌组患者血浆HSP-90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不同性别、年龄及有无膀胱肿瘤家族史、近期饮酒史患者血浆HSP90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及分级的患者血浆HSP90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HSP90α的表达与膀胱癌分期、分级等有显着相关性,提示膀胱癌是HSP90α高表达肿瘤。HSP90α表达可以反映膀胱癌细胞分化状态及恶性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有望作为诊断及评判预后的一项较有价值的评估指标,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结论:血浆HSP-90α表达增加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浆HSP-90α和尿脱落细胞学对提高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地意义。
王世兴[4](2019)在《HBV-DNA聚合酶对肝纤维化形成的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全球有超过3.5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每年因急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导致约100万人死亡。乙型肝炎病毒编码四种蛋白,其中HBV DNA聚合酶是一种多功能酶蛋白(称为HBV-DNA-Pol)。最近已有报道发现HBV-DNA-Pol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在病人发生肝癌前,先后要经历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继而发展为肝癌。HBV-DNA-Pol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那么其对肝纤维化的形成是不是有促进作用?然而,至今为止在这一方面研究非常少。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HBV-DNA-Pol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我们首先做了体外细胞实验,在肝星状细胞中过表达HBV-DNA-Pol,然后用不同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进行刺激,而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对纤维化指标进行检测。因为纤维化的形成会在细胞形态上有明显的特征,进而我们通过观察过表达HBV-DNA-Pol组的细胞形态相比对照组变细长,表明细胞在形态上发生了纤维样变化。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又做了体内动物实验,通过包装过表达HBV-DNA-Pol的腺相关性病毒进行尾静脉注射C57BL/6小鼠,然后通过腹腔注射10%CL4来诱导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最后通过病理组织切片进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纤维化指标检测,并且也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血清羟脯氨酸含量检测纤维化指标。为了进一步研究HBV-DNA-Pol对肝纤维化形成有促进作用的机制,我们实验室前期已经通过采取Flag亲和纯化技术联合质谱分析进行筛选HBV-DNA-Pol相互作用蛋白,并且在GeneCard和Pubmed等网站查询相关基因功能。最终选取HSPA8做研究对象,并构建其相应的过表达及敲降质粒。通过CoIP实验及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分析确定与HBV-DNA-Pol相互作用及细胞共定位。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HBV-DNA-Pol对HSPA8表达的影响。已有文献报道HSPA8是细胞自噬抑制因子,并且细胞自噬的激活能促进纤维化形成。因此,我们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和细胞自噬实验对HBV-DNA-Pol及HSPA8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我们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在肝星状细胞中过表达HBV-DNA-Pol,然后进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刺激,发现HBV-DNA-Pol对肝纤维化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又通过体内动物模型实验发现HBV-DNA-Pol在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Flag亲和纯化技术联合质谱分析发现HSPA8等有可能是HBV-DNA-Pol相互作用蛋白,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及免疫沉淀实验证实了HBV-DNA-Pol与HSPA8相互作用。HBV-DNA-Pol与HSPA8相互作用会介导HSPA8表达下调。HSPA8下调对细胞自噬有促进作用,并且细胞自噬的激活会促进纤维化形成。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HBV-DNA-Pol对肝纤维化的形成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下调HSPA8的表达来实现的,而HSPA8的下调又能促进细胞的自噬,细胞自噬的激活有助于纤维化的形成,从而得到HBV-DNA-Pol有助于肝纤维化形成是通过下调HSPA8的表达进而促进细胞自噬来完成的。这为HBV感染所致的肝纤维化的形成提供新的解释,也可能为肝纤维化的诊治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
陈鹏飞[5](2019)在《肝癌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关键基因的功能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在肝癌基因表达谱中的应用目的: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肝癌基因表达谱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NCBI-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ds/)下载所有芯片数据及附带的临床信息,GSE14520为训练集、GSE6764、GSE76427及GSE54236验证集。对GSE14520原始数据CEL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后,并用RMA算法对数据集进行背景校及标准化处理,利用R语言加载程序包“limma”进行分析差异表达基因,采用“WGCNA”程序包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在模块-特征关系图中寻找最高相关性的显着性模块和临床特征,利用函数函数“networkScreening”寻找模块内枢纽基因,并结合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出关键基因。对筛选出的关键基因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简称COX模型)建模,并对模型进行预后预测,GSE6764验证集对关键基因的临床分期进行验证、GSE76427及GSE54236验证集对模型的生存分析进行验证。结果:我们通过对训练集GSE1452的差异基因筛选,得到3670个差异基因,我们将差异基因作为目标基因构建WGCNA网络,鉴定了12个模块,其中红色模块与与临床特征PRMS(predicted metastasis signature)即转移风险相关性最高(R2=-0.74),同时该模块在肿瘤大小(R2=-0.21)、Multinodular(R2=-0.16)、TNM.stage(R2=-0.31)对应的相关系数也是所有模块中的最大值,红色模块为显着性模块。通过进一步筛选,我们得到ABAT、AGXT、ALDH6A1、CYP4A11、DAO、EHHADH这6个关键基因,GSE6764验证集发现这6个基因肿瘤分期越高,表达越低(P<0.05);6个基因进行COX建模,6基因模型ROC的AUC=0.704,C-index=0.694,预后分析提示,高风险组预后差,Log rank P=1.06×10-10,同时GSE76427及GSE54236验证集对模型的生存分析进行了验证。结论:通过对肝癌基因表达谱的采用WGCNA等高级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分析,我们筛选出1个显着性模块,ABAT、AGXT、ALDH6A1、CYP4A11、DAO、EHHADH这6个关键基因,建立了肝癌的预后模型,为肝癌的预后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第二部分ABAT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相关性目的:探讨ABAT基因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NCBI-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ds/)下载所有芯片数据GSE14520及附带的临床信息,提取214例肝癌样本的基因表达谱及对应的临床信息,下载TCGA数据库中的肝癌数据及临床信息作为预后验证数据。首先通过Ocomine及GEPIA数据库对第一部分的6个关键基因进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确立ABAT基因(探针号:209459sat)为研究的对象,根据ABAT基因表达值的中位值(9.26),将肝癌患者分为ABAT基因高表达组(n=107)和低表达组(n=107),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同时予以TCGA数据验证ABAT基因的预后情况,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可能存在的信号通路。结果:肝癌组织ABAT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ABAT高表达组与AFP水平较低、肿瘤分期较好,转移风险较低,均有有显着性意义(P<0.05),预后优于ABAT基因低表达组(P<0.05),同时TCGA数据验证了ABAT基因的预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ABAT基因高表达为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GSEA分析提示,ABAT基因高表达样本主要富集了过氧物酶体、Wnt信号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赖氨酸降解、酪氨酸代谢及PPAR信号通路相关的生物学过程。结论:ABAT基因在肝癌组织低表达,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ABAT基因高表达的肝癌患者预后优于低表达患者。第三部分ABAT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目的:探讨ABAT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BAT基因在不同肝癌细胞株的表达,构建ABAT基因干扰细胞株,采用CCK-8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侵袭及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侵袭及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Wnt/?-catenin信号通路及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示,与正常肝细胞株L02相比,肝癌细胞株ABATm RNA的表达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Hep G2和SMMC-7721ABATm RNA相对其他2种肝癌细胞株较高,与正常肝细胞株L02相比,肝癌细胞株ABAT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Hep G2和SMMC-7721ABAT蛋白相对其他2种肝癌细胞株较高,选取Hep G2和SMMC-7721作为后续实验肝癌细胞株;#2si RNA构建ABAT基因干扰细胞株,干扰ABAT基因后可显着增强Hep 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抗凋亡能力、克隆形成、侵袭及迁移能力;干扰ABAT基因可增加肝癌细胞?-catenin、c-Myc水平,激活Wnt/?-catenin,降低Cleaved caspase3水平,抑制凋亡。结论:ABAT基因在肝癌细胞中表达下调,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产生影响,可能与调控细胞的周期、细胞凋亡、Wnt/?-catenin信号通路的过程相关。
王丹霞,全文婕,史晓欣,任静,贺冬秀[6](2016)在《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早期诊断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肝癌标志物具有比其他早期诊断方法更早的优势。近年来,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不断被发现,对其灵敏、准确的检测也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举措。本文对传统的、潜在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巩丽[7](2014)在《Glypican3相关miRNAs在人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起病隐匿,进展快,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至关重要。从病理学角度讲,HCC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逐步演变和积累的过程,其中一个最主要的过程就是从癌前病变进展为HCC。目前已经提出的癌前病变有:异型增生病灶(dysplastic foci,DF)、变异肝细胞结节(nodules of altered hepatocyte,NAH)和异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s,DN)。这些癌前病变大多数都存在于肝硬化组织中。研究表明,很多高频出现于肝硬化、癌前病变以及小肝癌中的分子变异都可能是HCC的早期分子事件,对于这些早期分子变异的研究将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并制定新的治疗策略。微小RNA(microRNA)(以下简称miRNA)是一类长约17-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在肿瘤发生不同阶段的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它的突变和异常表达与各种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并且通过与靶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的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不完全配对结合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与细胞的癌变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mirnas能够抵抗内源性rna酶的降解从而在血浆中稳定存在,方便检测,且对患者无创伤性。因此mirnas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干预的靶点。关于mirnas与hcc的研究,文献中报道比较多,并且筛选出了一些与hcc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等相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mirnas。然而关于小肝癌、癌前病变以及癌前病变进展为hcc相关的mirnas表达变化,文献报道却颇为少见,而且仅限于动物模型。根据文献中已有的hccmirnas表达谱芯片数据筛选和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mir-202、mir-1271-5p、mir-1271-3p和mir-204在hcc中表达水平下调,但在hcc中的表达变化及功能却未进一步深入研究。mir-211是mir-204的同源mirna,在其他一些恶性肿瘤中呈低表达,在hcc中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此外,mirnas是通过调控其下游的靶基因而发挥相应的生物学功能,寻找并鉴定mirnas调控的靶基因才可能阐明mirnas的作用机制。所以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相关软件进行搜索和比对,结果发现了一个这五个mirnas可能共同调控的靶基因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gpc3属于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家族,通过磷脂酰肌醇锚定在细胞膜表面,在细胞的生长发育和恶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基因。有研究显示,gpc3及其mrna在hcc组织中高表达,并可能通过经典wn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而且,在hcc患者的血清中也可检测到gpc3,而在正常肝组织未检测到。因此认为其可作为一种新的非常有前景的hcc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另外,有研究显示,gpc3在一些癌前病变中也有不同程度表达,提示其具有某种预警价值。肝硬化或dn恶性转化为hcc其特点为gpc3的表达明显增强,肝硬化组织中的小灶性病变如出现gpc3阳性则强烈提示为hcc,而不管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而且,我们之前的affymetrix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6.0芯片结果也显示,gpc3在hcc中呈扩增状态。以上这些观点使我们从中受到启发,hcc中mir-202、mir-1271-5p、mir-1271-3p、mir-204低表达和mir-211可能低表达与它们可能共同的靶基因gpc3高表达这一现象以及gpc3通过wnt信号通路促进hcc发生这一机制,提示这5个mirnas与gpc3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进一步探讨它们在hcc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以及与gpc3的靶向关系,阐明它们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找到用来干预的分子信号通路,可能更有助于hcc的监测、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的】1.检测5个mirnas,即mir-202、mir-1271-5p、mir-1271-3p、mir-204和mir-211在肝癌细胞系和进展期hc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mir-202和mir-211对肝癌细胞生物性状的影响,进一步证实它们抑癌基因的作用;2.通过免疫组化法、克隆性分析及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分析筛选出gpc3阳性且伴有分子畸变的dn(以下简称gpc3阳性dn),然后观察gpc3在gpc3阳性dn、小hcc和进展期hcc中的表达变化,证实gpc3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检测mir-202和mir-211在gpc3阳性dn、小hcc和进展期hcc中的表达变化,阐明它们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4.证实mir-202和gpc3的负性转录后调控关系,阐明mir-202在hcc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今后利用这些潜在的分子标志物进行hcc的监测、早期诊断以及选择合适的靶点进行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qpcr)法检测5个mirnas在人肝癌细胞系和进展期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1)检测5个mirnas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huh7和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中的表达水平;2)检测5个mirnas在56例配对进展期hcc组织及相应非肿瘤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通过体外实验观察mir-202和mir-211对肝癌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体内实验进一步探讨mir-202对肝癌细胞裸鼠致瘤的影响:1)根据56例配对进展期hcc的rt-qpcr检测结果,选择出相比非肿瘤肝组织在进展期hcc中有显着下调,且平均差异倍数下调2倍以上的mir-202和mir-211分别进行过表达,即将人工合成的mir-202mimic和mir-211mimic分别转染huh7细胞系,观察它们对肝癌细胞的增殖[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bromide,mtt法)、迁移(transwell实验)、侵袭(matrigel实验)以及细胞周期和凋亡(流式细胞术)的影响;2)裸鼠腋部皮下成瘤两周后,开始瘤内点状注射microntmagomir-202及其阴性对照(negativecontrol,nc),每三天注射一次,同时测量肿瘤体积,共持续两周,以观察其对肝癌细胞裸鼠致瘤的影响。3.检测可能的靶基因gpc3在肝癌细胞系、进展期hcc、小hcc及dn中的表达情况:1)免疫组化法观察gpc3在hcc及dn中的表达,克隆性分析技术及染色体loh检测进一步筛选出gpc3阳性dn:①利用max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gpc3在136例hcc和103个dn中的表达情况,观察gpc3蛋白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的关系;②利用x染色体失活的嵌合性及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基因多态性的克隆性分析技术检测来自于女性81个dn的克隆性;③利用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及pcr技术检测103个dn在d8s262、d11s1301和d6s1008等11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的染色体loh发生情况,然后挑选出女性患者中单克隆增生且gpc3阳性dn和男性患者中具有高频率染色体loh的gpc3阳性dn;2)利用rt-qpcr法检测gpc3mrna在肝癌细胞系、进展期hcc、小hcc和gpc3阳性dn中的表达情况及变化;4.rt-qpcr法检测mir-202和mir-211在10例小hcc和8例gpc3阳性dn中的表达水平,并与之前它们在进展期hcc中的表达水平相比较,筛选出可能参与肝细胞癌变的mir-202;5.mir-202与gpc3靶向关系的研究:1)转染mir-202mimic到肝癌细胞系huh7,培养48小时后,分别利用rt-q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gpc3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2)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202与gpc3之间的负性调控关系。【结果】1.gpc3相关5个mirnas在肝癌细胞系和进展期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1)与正常肝细胞系hl-7702相比,mir-202、mir-1271-5p、mir-1271-3p、mir-204和mir-211在肝癌细胞系hepg2和huh7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其中,在huh7比hepg2中下调更明显;2)相比非肿瘤肝组织,mir-202(p=0.002)、mir-1271-5p(p=0.002)、mir-1271-3p(p=0.018)、mir-204(p=0.029)和mir-211(p=0.000)在进展期hcc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其中,mir-202和mir-211表达水平下调平均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但二者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参数均不具有相关性;2.细胞功能实验显示过表达mir-202和mir-211后,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减弱,但对细胞周期影响不明显。mir-202过表达后促进细胞凋亡,mir-211则对细胞凋亡影响不明显;体内试验显示裸鼠成瘤后每三天瘤内注射microntmagomir-202,相比对照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变慢,体积较小。3.gpc3在肝癌细胞系、进展期hcc、小hcc和dn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1)max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表明,136例hcc中,103例表达gpc3(75.7%,103/136),且阳性率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相关(p=0.000);103个dn中,19例表达gpc3,阳性率为18.4%(19/103),其中包括16个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high-gradedysplasticnodules,hgdn)和3个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low-gradedysplasticnodules,lgdn);克隆性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来自于女性的15个gpc3阳性dn和28个gpc3阴性dn均是单克隆增生,即为肿瘤性增生;染色体loh检测则表明,gpc3阳性dn相比其阴性dn,hgdn相比lgdn,染色体loh发生频率均偏高。并根据以上三个步骤筛选出了19个gpc3阳性dn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2)gpc3mrna在hepg2和huh7中的表达水平相比正常肝细胞系hl-7702均显着上调,其中在hepg2中的表达水平上调更显着;3)gpc3mrna在gpc3阳性dn、小hcc和进展期hcc中的表达水平依次上调,其中在小hcc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较gpc3阳性dn差异显着(p=0.003),而与进展期hcc比较无显着差异(p=0.145);4.mir-202和mir-211在小hcc和gpc3阳性dn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与之前它们在进展期hcc中的表达水平相比较,mir-202在gpc3阳性dn、小hcc和进展期hcc中的表达水平依次下调,且在gpc3阳性dn和小hcc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显着差异(p=0.038),而小hcc与进展期hcc之间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432)。mir-211在三者之间的表达水平则均无明显差异;5.mir-202与gpc3具有直接靶向负性转录后调控关系:1)在huh7细胞中过表达mir-202后,gpc3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2)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分别共转染mir-202mimic(或mir-202mimicnc)和野生型或突变型gpc3-pmir-rb-reporttmvector后,野生型表达质粒其萤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而对含突变位点的mir-202表达质粒其萤光素酶活性无明显改变。【结论】1.GPC3相关miRNAs,即miR-202、mi R-1271-5p、mi R-1271-3p、miR-204和miR-211在HCC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其中miR-202在GPC3阳性DN、小HCC和进展期HCC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依次下调,且在GPC3阳性DN和小HCC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显着差异,提示可能与肝细胞癌变有关,是HCC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可作为HCC监测和早期诊断的潜在分子标志物。miR-211在HCC中呈低表达为首次发现。2.细胞功能实验显示,过表达miR-202和miR-211后,肝癌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而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miR-202过表达后促进细胞凋亡,miR-211过表达后则对细胞凋亡影响不明显。体内实验则表明,micrONTMagomir-202可显着抑制HCC的生长。以上这些结果均提示二者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3.GPC3在GPC3阳性DN,小HCC和进展期HCC中的表达水平依次上调,其中在小HCC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较GPC3阳性DN差异显着,而与进展期HCC无显着差异,提示GPC3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4.miR-202与GPC3具有直接负性转录后调控关系,并且可能通过下调GPC3表达经Wnt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HCC发生。
李慧[8](2014)在《热休克蛋白90α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研究背景:HSP90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一类高度保守的分子伴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生存和移动及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肿瘤治疗一个新的靶点。根据是否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胺片段,人HSP90分为HSP90α和HSP90β两类,最近研究表明,HSP90α不仅位于细胞内,且表达于细胞表面,甚至分泌至细胞外发挥作用,与肿瘤高侵袭性及转移密切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问题,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研究均已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HCC死亡率极高,其高死亡率主要是其被发现时一般已至中晚期,癌细胞的转移和手术后的复发也导致其高死亡率。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及有效治疗是提高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键。检测肝癌血清标志物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仍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原发性肝癌血清学诊断标志物,但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不理想,尤其对肿瘤直径小于3cm的肝癌患者,敏感性为33%-65%;若以AFP含量大于20ng/mL为诊断标准,其阳性率则进一步下跌至9.1%-26%。目前所发现与肝癌有关的血清标志物虽多,但是还没有比AFP更加优越的特异性标志物,能够独立、高效地早期诊断肝癌和对预后进行判断。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更为准确可靠的肝癌标志物以期提高肝癌尤其是早期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已有研究表明,HSP90α在HCC组织中过表达,但HSP90α与HBV相关性HCC早期诊断及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开展甚少。为此,我们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及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HSP90α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与HCC诊断、侵袭转移及预后评估的关系。目的:1)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在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及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2)探讨HSP90α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无转移潜能HepG2细胞株、高转移潜能MHCC97H细胞株)中HSP90α表达水平;2)采用ELISA技术分别检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HSP90α表达水平;回顾性分析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HSP90α的异常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两种细胞株内HSP90α均有表达,在高转移潜能MHCC97H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无转移潜能HepG2细胞(P=0.0002)。2)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及良性肝病患者血清中HSP90α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01),但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与良性肝病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0)。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HSP90α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HBeAg是否阳性、AFP水平、HBV DNA水平及TNM分期均无明显相关,而与性别相关(p=0.044)。结论:1)HSP90α与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相关。2)HSP90α可望成为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侵袭转移、预后评估及区分HBV相关性肝病与健康者的标志物之一。
王莹,袁志伟,李伟霞,申丽娟[9](2014)在《热激蛋白27及羰基还原酶1与肝癌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热激蛋白27(HSP27)是小热激蛋白亚家族中的一员,HSP27的高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密切相关;且在正常肝、乙型肝炎、肝硬化、癌周肝硬化和HCC中,HSP27的表达有差异。羰基还原酶1(CBR1)属于短链脱氢还原酶家族,它在HCC中表达有差异,但在正常肝、乙型肝炎、肝硬化、癌周肝硬化中的表达目前无研究。肝癌早期发病隐匿,甲胎蛋白(AFP)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指标存在一定局限性。是否能将HSP27、CBR1与AFP三者联合检测HCC,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或作为肝癌诊断标志物,有待进一步研究。
湛韬,戴幸平[10](2010)在《热休克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疾病》文中指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热休克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其在HBV感染后的免疫过程、肝损伤、肝纤维化、细胞因子改变和肝细胞调亡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讨论HBV感染后上述发病的主要环节与热休克蛋白的关系。
二、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HSP27、70和90α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HSP27、70和90α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TRAP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热休克蛋白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HSP90通过STAT3调控不全热消融术后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亚致死热处理促进HSP90与STAT3 结合并抑制肝癌细胞凋亡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细胞培养及热处理 |
2.4 Hoechst33258 染色 |
2.5 细胞活力测定 |
2.6 免疫共沉淀 |
2.7 蛋白质印迹 |
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9 患者样本 |
2.10 免疫共聚焦 |
2.11 RNA提取和实时逆转录PCR |
2.12 细胞转染cDNA用于过表达STAT3 蛋白 |
2.13 体内实验 |
2.1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肝癌组织内HSP90与STAT3 存在相关性 |
3.2 构建体外热处理模型 |
3.3 热处理诱导HSP90-STAT3 结合增加, |
3.4 热处理条件下促进抗凋亡蛋白表达 |
3.5 热处理后p-STAT3 入核增加 |
3.6 裸鼠不全RFA后 HSP90与STAT3 结合增加 |
3.7 裸鼠iRFA后促进肿瘤进展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亚致死热处理条件下HSP90 抑制剂XL888 通过破坏HSP90-STAT3 结合增强肝癌细胞热敏感性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细胞培养和热处理 |
2.4 Hoechst33258 染色 |
2.5 细胞活力测定 |
2.6 流式细胞仪 |
2.7 蛋白质印迹 |
2.8 IHC染色 |
2.9 免疫共聚焦 |
2.10 集落形成试验 |
2.11 RNA提取和实时逆转录PCR |
2.12 细胞转染cDNA用于过表达STAT3 蛋白 |
2.13 体内实验 |
2.14 免疫共沉淀 |
2.1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XL888 分子结构 |
3.2 XL888 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
3.3 热处理后XL888 增强肿瘤杀伤作用 |
3.4 热处理联合XL888 诱导BCL-2 通路活化 |
3.5 XL888 破坏HSP90-STAT3 结合,抑制STAT3 磷酸化 |
3.6 热处理联合XL888 抑制p-STAT3 入核 |
3.7 热处理条件下XL888 通过STAT3 发挥抗肿瘤作用 |
3.8 体内实验证实不全RFA后联合XL888 抑制肿瘤生长 |
3.9 评估XL888 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热休克蛋白与肝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血浆热休克蛋白-90a对于诊断人膀胱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膀胱癌的发病、诊断和治疗 |
1.2 膀胱癌的分子标志物 |
1.3. HSP的结构和功能 |
1.4 HSP-90α与肿瘤的关系 |
1.5 HSP-90α的主要辅助分子伴侣 |
1.6. HSP90α的主要检测方法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报告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实验材料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研究结果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膀胱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
1. 蛋白类肿瘤标志物 |
2. 癌基因类相关肿瘤标志物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HBV-DNA聚合酶对肝纤维化形成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体外细胞实验检测HBV-DNA聚合酶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1.2 结果 |
1.2.1 RT-qPCR检测HBV-DNA-Pol对肝星状细胞的激活 |
1.2.2 Western Blot检测HBV-DNA-Pol对肝星状细胞的激活 |
1.2.3 HBV-DNA-Pol的过表达促进了肝永生化正常细胞L02 的纤维化样变化 |
1.3 小结 |
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验证HBV-DNA聚合酶对肝纤维化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2 结果 |
2.2.1 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组织的肝纤维化形成 |
2.2.2 免疫组化检测HBV-DNA-Pol、MMP2 和α-SMA在组织中的表达 |
2.2.3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的纤维化指标MMP2 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 |
2.2.4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小鼠血清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检测 |
2.3 小结 |
三、HBV-DNA聚合酶与HSPA8 相互作用的验证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2 结果 |
3.2.1 筛选与HBV-DNA-Pol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 |
3.2.2 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HBV-DNA-Pol与 HSPA8 相互作用 |
3.2.3 免疫荧光实验证明HBV-DNA-Pol与 HSPA8 在细胞内共定位 |
3.3 小结 |
四、HBV-DNA聚合酶对其相互作用蛋白HSPA8 功能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4.2 结果 |
4.2.1 HBV-DNA-Pol下调HSPA8 的表达 |
4.2.2 HSPA8 的下调促进了MMP2 和α-SMA的表达 |
4.2.3 HBV-DNA-Pol通过下调HSPA8 激活细胞的自噬 |
4.2.4 HBV-DNA-Pol通过下调HSPA8 表达促进纤维化形成 |
4.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HBV相关的肝纤维化发生机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肝癌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关键基因的功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在肝癌基因表达谱中的应用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ABAT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相关性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ABAT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传统肝癌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 |
1.1甲胎蛋白及其异质体 |
1.2异常凝血酶原 |
1.3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 |
1.4α-L-岩藻糖苷酶 |
2 潜在肝癌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 |
2.1蛋白质类 |
2.2核酸类 |
3 展望 |
(7)Glypican3相关miRNAs在人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HCC的监测和早期诊断 |
二、MIRNAS的研究现状 |
三、GPC3与HCC |
第一部分 GPC3相关MIRNAS在HCC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MIR-202和MIR-211对肝癌细胞生物性状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GPC3在HCC和DN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MIR-202和MIR-211在人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MIR-202与GPC3靶向关系的研究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热休克蛋白90α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结果 |
1. HSP90α在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
2. 各组患者血清中 HSP90α的表达 |
3. 肝癌患者血清 HSP90α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讨论 |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结论 |
(9)热激蛋白27及羰基还原酶1与肝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SP |
2 CBR |
3 结语 |
(10)热休克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一、HSPs与HBV感染后免疫过程 |
二、HSPs与肝损伤 |
三、HSPs与肝纤维化 |
四、HSPs与细胞因子 |
五、HSPs与肝细胞调亡 |
六、总结与展望 |
四、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HSP27、70和90α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TRAP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D]. 柴多建.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HSP90通过STAT3调控不全热消融术后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孙晨.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血浆热休克蛋白-90a对于诊断人膀胱癌的应用研究[D]. 谢平. 长江大学, 2020(04)
- [4]HBV-DNA聚合酶对肝纤维化形成的调控[D]. 王世兴.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肝癌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关键基因的功能探讨[D]. 陈鹏飞. 武汉大学, 2019(07)
- [6]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丹霞,全文婕,史晓欣,任静,贺冬秀. 肿瘤药学, 2016(01)
- [7]Glypican3相关miRNAs在人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D]. 巩丽. 第四军医大学, 2014(08)
- [8]热休克蛋白90α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李慧. 广州医科大学, 2014(02)
- [9]热激蛋白27及羰基还原酶1与肝癌的研究进展[J]. 王莹,袁志伟,李伟霞,申丽娟. 医学综述, 2014(04)
- [10]热休克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疾病[J]. 湛韬,戴幸平.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