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边雨[1](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提出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邱冠雄[2](2020)在《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实践研究 ——以吴中桃花源二期项目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住宅的面积和品质也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国家政策依然将中小套型住宅作为今后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套型住宅的品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住宅套型设计不够精细化,是摆在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以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细致分析如何对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商品住宅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的实践研究,实现对住宅内部空间配置、家具整体空间上的组合和优化配置。以求在中小套型的人性化设计,中小套型的实用性设计和中小套型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解决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商品住宅的精细化设计问题。本论文先分析了中小套型内的功能空间构成,然后分析了东北地区人群的行为模式特点,通过将套内各个空间的功能与居住人群的行为模式相匹配,总结出东北地区人群对各个空间的需求特点。之后提出了住宅套型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专业协同作业时遇到的问题。通过对套内空间构成、东北地区人群行为模式的分析以及现阶段住宅套型设计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细致探讨了如何在套内空间组合、套型的适应型设计和套内各空间的设计三个层面进行精细化设计。在此之上选取了两个东北严寒地区的中小套型作为例子,对方案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方案进行了精细化设计调整。在论文的最后,对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的精细化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
杨茜婷[3](2020)在《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国家的定义标准,早在2016年,老年人口比例就已经达到进入“超老龄化国家”的要求。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应对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激发了老年人对住宅产生新的养老功能需求。本文是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以60至80岁自理老人的住宅室内空间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自理老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适老化设计要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对自理老人生活居住的五个主要空间(玄关、卧室、起居室、厨房与卫生间)进行家居智能化室内设计研究,总结得出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家居智能化方案的手绘图、智能家居具体点位平面布局图和智能照明布局分析图等)。调查问卷法有助于对自理老人居住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结合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改善和优化策略。同时,本文在参考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在自理老人住宅中应用智能家居系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守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并从理论角度出发,对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理论技术支持基础、发展优势以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住宅作为联系老年人与外界社会的中间场所,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激发了居住者产生新的居住需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设计,让自理老人能够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和便捷的居家养老生活环境,实现相对低成本但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并且能够缓解老年人孤独、烦躁、失落等负面情绪,让他们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
田晓鹤[4](2019)在《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建筑业获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建筑实践逐步繁荣,建筑理论研究立足于西部特色,多维度、多学科、深入综合的展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论文以文献计量学为研究方法,以陕西省建筑理论工作者发表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而综合的分析,梳理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脉络与历程,客观地呈现其各时期的研究概况。首先,论文尽可能科学全面地收集到相关的期刊文献: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业着作,根据期刊种类和文献作者研究几个分类收集。然后,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来对其进行外部数据特征和理论研究特征的分析,内外、纵横对比展开。在“外部数据特征”分析部分,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学术成果分阶段地分析其文献产量及年度变化、作者群体特征、论文关键词及其变化、来源期刊特征,从而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外貌有一个比较系统与客观的展示。在“理论研究特征”分析部分,就期刊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梳理出各时期研究的侧重关系,对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技术领域剖析其研究历程与研究热点。其中,建筑设计理论是论文重点分析领域,对该类中的建筑类型设计原理与建筑思想类的期刊文献进一步深入分析,通过其不同阶段的类型侧重与关注点变化等特征,梳理出陕西省当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历程。然后,结合期刊文献的外部数据特点和理论研究特点,将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综合呈现,并将其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解析,分析各时期研究热点与动态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历程和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整体概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阐述,为后续的工作者提供客观的基础资料。
李可[5](2019)在《基于德国“适老住宅分级预备标准”的沈阳市旧住宅适老化分级改造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单位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不可避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合理地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目前从我国的养老方式与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来看,居家养老仍占据主要地位。目前,沈阳市的多层旧住宅普遍存在适老性不足,设施老旧的现象,但仍在其使用的生命周期内,即规范设计50年的建筑年限、完整的主体结构和富实的建筑用材使其仍有再利用的基础与价值;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周边环境,有一大批老年人仍居住在其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过程中的不便逐渐显现,问题不断增多,需要改造。本文以沈阳市建造于1990—1998年的多层旧住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德国“适老住宅分级预备标准”的研究方法与实践的学习,从旧住宅的空间使用现状及老年群体的不同行为特性进行沈阳市旧住宅的改造可行性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特点,进而从空间尺度和老年群体行为方式特性两个方面进行我国适老化分级改造研究,研究将提出基础级、标准级、舒适级三个级别的改造策略。“老化”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的过程,而“适老化”则就要针对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设计,可以说“适老化设计”也是“持续发展”的。因此,适老化分级改造研究意味着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老化程度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做好准备;也意味着在改造之前应对旧住宅的现状进行考虑;并且在具体的需求下也可以进行特定设计,同时对住宅楼里其他尚未步入老年阶段的用户来说,“适老化分级改造”的理论基础又是适合全年龄阶段人群居住的。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作为绪论部分,着重论述了沈阳市旧住宅的适老化分级改造研究的价值,并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政策、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的参考;第二章介绍了德国“适老住宅分级预备标准”的基本概念、制定过程与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对我国的相关启示;第三章从空间使用现状及不同类别的老年群体行为方式特性上论证了沈阳市旧住宅适老化分级改造的可行性;第四章提出了我国适老化分级改造研究,研究针对不同级别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与要求;第五章作为实践章节,针对沈阳建筑大学单位社区进行适老化分级改造设计;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与展望部分。
朱少林[6](2019)在《房地产营销与建筑设计关联性初探》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要求回归住房居住属性。2016年12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如何让房地产回归到居住的基本属性上,是房地产走向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容。当前市场的房地产的营销和建筑设计如何协调发展还处于一个博弈阶段。原因在于,一方面房地产还处于炒的阶段,房地产的营销无视差异化竞争、过于依靠广告攻势,房地产营销对住房的居住属性没有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因为设计市场的低价竞争,只能争取与更多的客户合作,得到眼前的利益,采取低价、低质的服务策略,导致设计水准降低,缺乏与营销的互动,缺乏对房居住属性的探索,这一情况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扭转。就此本研究尝试对房地产营销和建筑设计如何协同发展、共同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进行研究,构建符合我国房地产当下情况的,房地产营销和建筑设计关联性研究体系。本研究首先对房地产营销理论体系、建筑设计理论的体系进行总论,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房地产营销视角下建筑设计的对策。并结合具体的项目的具体定位、策划及设计过程中的营销如何与设计互动,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虽然这一理论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本论文的分析和总结,可以证明建筑设计只有从房地产营销的视角出发,并通过与营销部门积极沟通和相互配合从开发商和消费者共同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需要的商品住宅设计作品实现各方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推出尊重消费者的高品质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此理论体系改变了原先营销设计各自为战的状态,该体系在未来的房地产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晓黎[7](2011)在《小议住宅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本文从人们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出发,对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论述。
赵慧宁[8](2011)在《浅谈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本文对目前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梁树英[9](2010)在《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1B01)第四子课题“中小套型高集成度住宅全寿命周期设计技术、系统及产品研究”的研究成果,旨在进一步完善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方法,为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研究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住宅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住宅是人民生活的基本消费资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所在;住宅又是城镇建设的细胞单元,是组成城镇机制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住宅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国家自2006年实行“90/70”政策以来,市场上推出了大量中小套型住宅,解决了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然而,由于追求短时间内大量开发建设,缺乏对居住需求的细致研究,缺乏对套型空间的深入推敲,造成大量的套型功能空间设计不合理。因此,基于居住需求分析对中小套型住宅进行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通过实态调研、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需求和设计方法,希望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可能的借鉴和参考。本文第一部分(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必要性及研究优势,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理论,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二部分(第二章)对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需求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居住需求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讨论了家庭人口构成、家庭居住行为和社会习俗等影响居住需求的要素,并对100户中小套型居住实态调研的基本情况、调研结果及用户的居住需求进行了概述。本文第三部分(第三章、第四章)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研究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方法,包括整体设计研究和套内空间设计研究两个层次。本文第三章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研究中小套型住宅的整体设计,首先总结了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中小套型住宅常见的住栋类型,研究了中小套型住宅的公共交通空间,然后重点研究了中小套型住宅的功能配置、空间组合关系、面宽和进深,提出了中小套型住宅的面积配比以及套内空间的适宜尺度。本文第四章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研究中小套型住宅的套内空间设计,分别对中小套型住宅的门厅空间、起居空间、餐厅空间、卧室空间、书房空间、厨房空间、卫生间以及辅助空间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了各空间的基本居住需求,结合实态调研套型各空间现状和用户评价,研究各空间的家具布置,提出了各空间适宜的面积尺寸,并通过100个我国中小套型住宅优秀案例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以期研究结果能更贴近用户的需求。本文第四部分(第五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中小套型住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张益民,苏亚娟[10](2009)在《浅议民用住宅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脱离住房脏、乱、差的苦海,开始注重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布局、内部装横等。但民用住宅设计与商业建筑设计有较大的差异,需要考虑生产实际需要,应有专门的研究,独特的设计。本文从人们对居住务件的需求出发,对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论述。
二、住宅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
1.4.2 住区规划设计 |
1.4.3 建筑类期刊 |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范围 |
1.6 研究框架 |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3.1.3 研究阶段划分 |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
3.3.4 住宅区的改建 |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
3.5 特征总结 |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4.1.3 研究阶段划分 |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2.1 规划建设概况 |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2.3 规划布局特征 |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3.1 综合开发模式 |
4.3.2 区位特征 |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3.4 规划布局特征 |
4.3.5 综合区的建设 |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
4.4.1 发展历程概述 |
4.4.2 改造方式 |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
4.5.1 规划建设概况 |
4.5.2 规划布局特征 |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
4.6 特征总结 |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
4.7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5.1.3 研究阶段划分 |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
5.5 特征总结 |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实践研究 ——以吴中桃花源二期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对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相关概念 |
1.4.3 吴中桃花源二期项目简介 |
1.5 课题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2 中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基础研究 |
2.1 中小套型住宅套型组成 |
2.1.1 内部空间构成 |
2.1.2 中小套型的分类 |
2.2 中小套型住宅需求分析 |
2.2.1 中小套型住宅客户群类型与需求 |
2.2.2 东北严寒地区人群居住行为分析 |
2.2.3 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各空间精细化需求 |
2.3 住宅套型精细化设计理念 |
2.3.1 住宅套型精细化设计概念 |
2.3.2 住宅套型精细化设计思想 |
2.3.3 住宅套型精细化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精细化现存问题 |
3.1 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问题 |
3.2 建筑与其他专业设计协同问题 |
3.2.1 建筑专业内部的常见问题 |
3.2.2 建筑与结构专业之间的问题 |
3.2.3 建筑与水暖专业之间的问题 |
3.2.4 建筑与电气专业之间的问题 |
3.2.5 建筑与其他专业之间的问题 |
3.3 竣工后反馈设计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策略 |
4.1 套内空间组合的精细化设计 |
4.2 中小套型住宅适应性设计 |
4.3 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各空间精细化设计要点 |
4.3.1 门厅精细化设计 |
4.3.2 起居室精细化设计 |
4.3.3 卧室精细化设计 |
4.3.4 厨房、餐厅精细化设计 |
4.3.5 卫生间精细化设计 |
4.3.6 储藏空间精细化设计 |
4.4 细部精细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吴中桃花源二期中小套型精细化设计 |
5.1 G1、G2套型设计解读 |
5.1.1 G1中等套型的解读 |
5.1.2 G2小套型的解读 |
5.2 G1套型精细化设计 |
5.2.1 独立玄关的精细化设计 |
5.2.2 餐厨空间的精细化设计 |
5.2.3 卫生间储物空间的精细化设计 |
5.2.4 卧室空间可变性的精细化设计 |
5.2.5 阳台的设置 |
5.3 G2套型精细化设计 |
5.3.1 厨房的精细化设计 |
5.3.2 玄卫结合的精细化设计 |
5.3.3 双阳卧室的精细化设计 |
5.3.4 暗厅的精细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 |
1.1.2 养老问题严峻化 |
1.1.3 养老空间智能化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与课题相关的概念定义与辨析 |
1.3.1 自理老人、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 |
1.3.2 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
1.3.3 老年公寓与老年住宅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框架 |
1.5.4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
1.6.1 难点 |
1.6.2 不足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
2.1 智能家居定义 |
2.2 智能家居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1 国外发展现状 |
2.2.2 国内发展现状 |
2.3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及技术原理 |
2.3.1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 |
2.3.2 智能家居系统的组成要素 |
2.3.3 智能家居系统的运行原理 |
2.4 典型案例分析 |
2.4.1 日本福利科技屋 |
2.4.2 美国“Mav Home”智能家居概念模型 |
2.4.3 “唐山首佳·健康城”项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 |
3.1 家居智能化老年住宅发展的社会环境 |
3.1.1 我国老龄化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
3.1.2 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 |
3.1.3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
3.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必要性 |
3.2.1 满足居家养老的意愿 |
3.2.2 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延长寿命 |
3.2.3 提升养老空间的居住品质 |
3.2.4 适应时代科技的发展 |
3.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可行性 |
3.3.1 较低的养老成本 |
3.3.2 便捷的操作流程 |
3.3.3 简易的安装工序 |
3.3.4 良好的售后体验 |
3.3.5 智能化隐私保护 |
3.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基础条件 |
3.4.1 理论支持 |
3.4.2 技术支持 |
3.4.3 政策支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初探 |
4.1 自理老人的特征 |
4.1.1 心理特征 |
4.1.2 生理特征 |
4.1.3 住宅的智能化需求 |
4.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特点 |
4.2.1 空间设计灵活化 |
4.2.2 功能设计多样化 |
4.2.3 需求设计个性化 |
4.2.4 环保设计节能化 |
4.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解决的对策 |
4.4 调查问卷 |
4.4.1 问卷编写 |
4.4.2 问卷回收及整理 |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4 调查问卷结论 |
4.5 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空间优化策略 |
4.5.1 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
4.5.2 室内安全环境的优化策略 |
4.5.3 住宅中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研究 |
5.1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研究 |
5.1.1 玄关的功能需求 |
5.1.2 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分析 |
5.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研究 |
5.2.1 起居室的功能需求 |
5.2.2 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分析 |
5.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研究 |
5.3.1 卧室的功能需求 |
5.3.2 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分析 |
5.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研究 |
5.4.1 厨房的功能需求 |
5.4.2 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分析 |
5.5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研究 |
5.5.1 卫生间的功能需求 |
5.5.2 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
6.2.1 创新点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自理老人居住空间智能化现状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分析 |
1.2.2 .文献计量学与建筑学科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研究对象的收集与分析 |
2.1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的定义 |
2.1.1 .期刊论文 |
2.1.2 .会议论文 |
2.1.3 .专业着作 |
2.2 .资料收集流程 |
2.2.1 .确定文献作者、研究机构 |
2.2.2 .向时间的划分 |
2.2.3 .期刊论文的收集 |
2.2.4 .会议论文的收集 |
2.2.5 .专业着作的收集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2.3.1 .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
2.3.2 .内容特征分析 |
2.3.3 .相关应用软件的引入 |
2.4 .本章小结 |
3.期刊文献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
3.1 .期刊论文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
3.1.1 .总体概况:期刊论文的总产量与年度变化 |
3.1.2 .作者群及其单位、身份特征 |
3.1.3 .论文关键词及其变化 |
3.1.4 .来源期刊特征分析 |
3.2 .会议论文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
3.2.1 .总体概况:会议论文的产量与年度变化 |
3.2.2 .作者群及其单位、身份特征 |
3.2.3 .论文关键词分析 |
3.2.4 .学术会议特征 |
3.3 .专业着作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
3.3.1 .总体概况:发文量和年度变化 |
3.3.2 .作者群及其机构单位 |
3.4 .本章小结 |
4.期刊文献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
4.1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分类标准的确定 |
4.1.1 .建筑理论分类的研究 |
4.1.2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分类标准的确定 |
4.2 .期刊论文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
4.3 .会议论文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
4.4 .专业着作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背景解析 |
5.1 .时代背景分析 |
5.1.1 .主要政治经济背景 |
5.1.2 .国内建筑思想概况 |
5.2 .陕西省主要建筑理论研究工作汇总与解析 |
5.2.1 .建筑理论研究总类 |
5.2.2 .建筑设计 |
5.2.3 .建筑历史 |
5.2.4 .建筑技术 |
5.3 .陕西省主要建筑理论工作者汇总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 |
6.1 .特征总结 |
6.1.1 .总体特征 |
6.1.2 .各时期特征总结 |
6.2 .研究总结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一 :陕西省建筑思想代表性学术成果 |
附录二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代表性学术成果 |
附录三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着作 |
附录四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5)基于德国“适老住宅分级预备标准”的沈阳市旧住宅适老化分级改造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单位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沈阳市旧住宅 |
1.2.2 德国适老住宅分级预备标准 |
1.2.3 中德差异性 |
1.3 研究范围、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范围与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政策、理论与实践 |
1.4.1 国内研究政策、理论与实践 |
1.4.2 国外研究政策、理论与实践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2 德国适老住宅分级预备标准 |
2.1 分级预备标准基本介绍 |
2.2 数据调研 |
2.2.1 定量数据调研 |
2.2.2 老年人用户反馈 |
2.3 分级预备标准制定过程 |
2.3.1 基本情况 |
2.3.2 制定思路 |
2.4 分级预备标准规范要求 |
2.4.1 总则 |
2.4.2 卫生间 |
2.4.3 阳台 |
2.4.4 楼梯 |
2.5 项目案例 |
2.5.1 项目概述 |
2.5.2 项目分级横向对比 |
2.6 对我国适老化分级改造研究的启示 |
2.6.1 空间尺度分级启示 |
2.6.2 老年群体行为方式特性分级启示 |
3 沈阳市旧住宅适老化分级改造可行性研究 |
3.1 沈阳市旧住宅建设背景及特征 |
3.1.1 总体特点 |
3.1.2 规划布局 |
3.1.3 建筑风格 |
3.1.4 套型特点 |
3.1.5 配套设施 |
3.2 沈阳市旧住宅空间使用现状 |
3.2.1 室内空间 |
3.2.2 交通空间 |
3.2.3 住宅立面 |
3.3 沈阳市旧住宅老年群体行为方式特性分级研究 |
3.3.1 低龄自理老年群体行为方式特性 |
3.3.2 介护介助老年群体行为方式特性 |
3.3.3 空巢老年群体行为方式特性 |
3.3.4 高素质高收入老年群体行为方式特性 |
3.3.5 邻里之间的高业缘关系行为方式特性 |
3.4 沈阳市旧住宅服务设施需求及空间使用现状分级 |
3.5 小结 |
4 旧住宅适老化分级改造研究 |
4.1 适老化分级改造的提出 |
4.2 适老化分级改造设计原则 |
4.2.1 基本原则 |
4.2.2 设计原则 |
4.2.3 相关参考设计规范 |
4.3 沈阳市旧住宅空间尺度适老化分级改造策略 |
4.3.1 室内空间的空间尺度分级 |
4.3.2 交通空间的空间尺度分级 |
4.3.3 住宅立面分级 |
4.4 基于老年群体行为方式特性的数据调研与用户反馈 |
4.4.1 数据调研 |
4.4.2 用户反馈 |
4.5 沈阳市旧住宅适老化分级改造研究重点 |
5 以沈阳建筑大学单位社区为例的适老化分级改造导则 |
5.1 室内空间的适老化分级改造导则 |
5.2 交通空间 |
5.3 住宅立面 |
5.4 改造可行性评价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A.1 沈阳市旧住宅使用问题反馈与满意度评价 |
A.2 沈阳建筑大学单位社区住宅改造措施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房地产营销与建筑设计关联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深度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深度 |
1.5 论文组织结构及研究框架 |
1.5.1 组织结构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房地产营销与建筑设计相关理论及现状研究综述 |
2.1 房地产营销理论 |
2.1.1 房地产营销概念及特征 |
2.1.2 房地产营销策划中存在的问题 |
2.2 房地产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
2.2.1 居住区建筑设计理论发展综述 |
2.2.2 国内住区建筑设计发展历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营销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3.1 房地产营销视角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 房地产营销视角下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3.3 营销视角下的建筑设计对策 |
3.3.1 采用大数据了解市场需求、深入市场 |
3.3.2 参与营销、对应营销设计 |
3.3.3 住户参与设计 |
3.4 适应营销的设计探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新城合肥滨湖大都会项目) |
4.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
4.2 项目市场调研及分析 |
4.2.1 市场调研 |
4.2.2 周边竞品楼盘分析 |
4.3 项目营销定位与建筑设计 |
4.3.1 项目营销定位 |
4.3.2 目标客户群定位 |
4.3.3 项目建筑设计分析 |
4.3.4 新技术的应用 |
4.3.5 项目价格制定(A地块、B地块定价思路) |
4.4 一期市场调查反馈及二期规划设计的调整措施分析 |
4.4.1 一期(A地块)市场调查反馈 |
4.4.2 二期设计调整 |
4.5 销售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小议住宅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住宅区室外用地 |
2 住宅单元公共部位 |
3 住宅内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3.1 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 |
3.2 客厅、居室面积应大小合适。 |
3.3 注重厨房、卫生间、阳台等辅助区的功能和面积。 |
4 节能住宅仍存在的缺憾 |
(8)浅谈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说明中应注意的问题 |
2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
3 住宅单元公共部位应注意的问题 |
4 住宅内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4.1 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 |
4.2 客厅、居室面积应大小合适 |
4.3 注重厨房、卫生间、阳台等辅助区的功能和面积 |
4.4 卫生间的设计 |
5 结束语 |
(9)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插图及附表清单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套型结构的失调 |
1.1.2 居住模式的改变 |
1.1.3 粗放型建造现状 |
1.1.4 国家的相关政策 |
1.1.5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
1.1.6 论文研究的优势 |
1.2 论文的研究对象 |
1.2.1 中小套型住宅 |
1.2.2 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者 |
1.3 国内外关于中小套型住宅的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理论与着作、论文 |
1.3.2 日本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 |
1.3.3 韩国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 |
1.3.4 香港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 |
1.3.5 国内研究的不足和国外的启示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1 用户居住需求分析 |
1.4.2 中小套型住宅整体设计研究 |
1.4.3 中小套型住宅套内空间设计研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6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论文的研究框架 |
2 中小套型住宅居住需求分析 |
2.1 居住需求的理论分析 |
2.1.1 心理学 |
2.1.2 住居学 |
2.1.3 卫生学 |
2.1.4 人体工效学 |
2.2 中小套型住宅居住需求的影响要素分析 |
2.2.1 家庭人口构成与居住需求 |
2.2.2 家庭居住行为与居住需求 |
2.2.3 社会习俗、地方差异与居住需求 |
2.3 中小套型住宅居住需求的实态调研分析 |
2.3.1 实态调研的意义 |
2.3.2 实态调研的研究方法 |
2.3.3 实态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
2.3.4 实态调研不同套型的概况 |
2.3.5 实态调研结果的分析研究 |
2.4 中小套型住宅适应人群分析 |
2.4.1 单室户 |
2.4.2 一室一厅 |
2.4.3 二室一厅 |
2.4.4 二室二厅 |
2.4.5 三室一厅 |
2.4.6 三室二厅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整体设计研究 |
3.1 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基本原则 |
3.1.1 节能省地原则 |
3.1.2 平面紧凑原则 |
3.1.3 舒适宜居原则 |
3.1.4 适应可变原则 |
3.2 中小套型住宅常见住栋类型分析 |
3.2.1 板式 |
3.2.2 塔式 |
3.2.3 连廊式 |
3.2.4 板塔结合式 |
3.2.5 实态调研套型的住栋形式统计 |
3.3 中小套型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研究 |
3.3.1 公共交通空间的组成要素分析 |
3.3.2 中小套型住宅常用的公共交通空间分析 |
3.3.3 公共交通空间与套型设计的关系研究 |
3.4 中小套型住宅功能配置研究 |
3.4.1 实态调研套型的功能配置情况 |
3.4.2 用户对功能空间的需求分析 |
3.4.3 功能空间的整合研究 |
3.4.4 “多功能间”设置研究 |
3.4.5 中小套型住宅适宜的功能配置 |
3.5 中小套型住宅空间组合关系研究 |
3.5.1 中小套型住宅空间组合原则 |
3.5.2 实态调研套型空间组合模式总结 |
3.5.3 中小套型住宅基本的空间组合形式 |
3.5.4 设置丰富的空间回路 |
3.6 中小套型住宅面宽和进深研究 |
3.6.1 面宽和进深的影响因素分析 |
3.6.2 实态调研套型的面宽进深值分析 |
3.6.3 中小套型住宅优秀案例的面宽进深值分析 |
3.6.4 中小套型住宅常用的面宽进深值总结 |
3.7 中小套型住宅面积配比研究 |
3.7.1 实态调研套型的面积配比现状 |
3.7.2 用户对面积配比的改进需求 |
3.7.3 中小套型住宅合理的面积配比值 |
3.8 中小套型住宅套内空间的适宜尺度研究 |
3.9 本章小结 |
4 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套内空间设计研究 |
4.1 门厅空间分析与设计 |
4.1.1 门厅空间的居住需求分析 |
4.1.2 实态调研套型门厅空间现状及用户评价 |
4.1.3 门厅空间的面积与尺寸研究 |
4.1.4 门厅空间的家具布置研究 |
4.1.5 入户花园兼作门厅的优势 |
4.2 起居空间分析与设计 |
4.2.1 起居空间的居住需求分析 |
4.2.2 实态调研套型起居空间现状及用户评价 |
4.2.3 起居空间面积与尺寸研究 |
4.2.4 起居空间的家具布置研究 |
4.3 餐厅空间分析与设计 |
4.3.1 餐厅空间的居住需求分析 |
4.3.2 实态调研套型餐厅空间现状及用户评价 |
4.3.3 餐厅与其他空间的组合关系研究 |
4.3.4 餐厅空间的面积与尺寸研究 |
4.4 卧室空间分析与设计 |
4.4.1 卧室空间的居住需求分析 |
4.4.2 实态调研套型卧室空间现状及用户评价 |
4.4.3 主卧室面积与尺寸研究 |
4.4.4 次卧室面积与尺寸研究 |
4.5 书房空间分析与设计 |
4.5.1 书房空间的居住需求分析 |
4.5.2 实态调研套型书房空间现状及用户评价 |
4.5.3 书房空间的家具布置与面积尺寸研究 |
4.6 厨房空间的分析与设计 |
4.6.1 厨房空间的居住需求分析 |
4.6.2 实态调研套型厨房空间现状及用户评价 |
4.6.3 厨房功能布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4 厨房空间的家具布置研究 |
4.6.5 厨房空间面积与尺寸研究 |
4.6.6 厨房与就餐组合方式研究 |
4.7 卫生间的分析与设计 |
4.7.1 卫生间的居住需求分析 |
4.7.2 实态调研套型卫生间现状及用户评价 |
4.7.3 卫生间功能布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
4.7.4 卫生间空间布局与分室设计 |
4.7.5 卫生间的面积尺寸研究 |
4.8 辅助空间分析与设计 |
4.8.1 储藏空间 |
4.8.2 套内交通空间 |
4.8.3 阳台空间 |
4.9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城市中小套型住宅居住实态与意向调查表 |
附录 B 重庆100户中小套型住宅居住实态与意向调查统计表 |
附录 C 精选100户中小套型住宅优秀案例统计表 |
附录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10)浅议民用住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关于设计说明 |
三、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
四、住宅单元公共部位 |
五、内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5.1 明确合理的功能法分区 |
5.2 客厅、居室面积应大小合适 |
5.3 注重厨房、卫生间、阳台等辅助区的功能和面积 |
六、结束语 |
四、住宅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2]东北严寒地区中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实践研究 ——以吴中桃花源二期项目为例[D]. 邱冠雄.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D]. 杨茜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田晓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基于德国“适老住宅分级预备标准”的沈阳市旧住宅适老化分级改造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单位社区为例[D]. 李可.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房地产营销与建筑设计关联性初探[D]. 朱少林. 东南大学, 2019(01)
- [7]小议住宅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 刘晓黎.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7)
- [8]浅谈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赵慧宁. 青海科技, 2011(02)
- [9]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D]. 梁树英. 重庆大学, 2010(03)
- [10]浅议民用住宅设计[J]. 张益民,苏亚娟.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