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坝隧道入口浅埋偏压大跨度软围岩段施工技术

杨家坝隧道入口浅埋偏压大跨度软围岩段施工技术

一、扬家坝隧道进口浅埋偏压大跨软弱围岩段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儒,吴洁,严丛文,苟新茗,叶伦,冯冀蒙[1](2020)在《中国四车道及以上超大断面公路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文中提出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公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通行要求,新建、扩建的四车道及以上超大断面公路隧道频频出现,但却几乎没有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做出系统的归纳总结,诸多研究在类比引用时忽略工程案例更为细致的类别而存在些许不合理。基于此,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依据成因和特征将四车道及以上超大断面公路隧道分成3类:常规新建四车道公路隧道、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和分岔四车道及以上公路隧道;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分析了四车道及以上超大断面公路隧道断面形状、施工工法、施工力学和支护参数等的技术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断面形状的研究上,实际工程采用的扁平率波动范围较大,并且大于目前理论研究得到的扁平率和国外大部分隧道采用的扁平率,更为合理的扁平率需要深入研究;在施工工法的研究上,有逐渐减少开挖分部,扩大施工空间,增强机械化施工的趋势,与之配套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施工机械急需研发;在施工力学的研究上,对围岩的荷载释放和渐进性破坏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对深埋段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仍没有统一的有说服力的计算理论;在支护参数的研究上,不同的工程呈现较大的差异,需对超大扁平隧道的支护参数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为完善相应的指南或规范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对四车道及以上超大断面公路隧道的建造技术进行了展望,指出设计标准化、施工机械化、结构轻型化等是今后重点研究的内容。

刘伟[2](2019)在《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进口段滑坡体治理措施及监测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很多公路在西部地区需要穿越各系山脉,采用穿山隧道是最便捷的通行方式。开展对黄土地区超大断面公路隧道及隧道口滑坡体的研究可以对隧道入口段的黄土滑坡进行超前预测预报,可为黄土地区研究公路隧道滑坡体预测及治理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陕西宝鸡地区某高速公路隧道口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监测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口滑坡体与隧道工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滑坡体的治理措施,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隧道入口处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和分析,得知隧道左线拱顶距离滑动面垂直长度为0.514m,其中大部分距离滑动面垂直距离大于5m,衬砌的受力和变形受滑动体滑动干扰较小,局部距滑动面垂直距离较近时衬砌的受力和变形受滑动体滑动干扰较大。(2)通过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滑坡体与隧道的相互作用机理,总结出影响滑坡产生灾变的关键因素,进而对滑坡体引起的隧道受力变形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到隧道进口段“隧道-滑坡”相互作用模型。(3)隧道入口段滑坡在隧道开挖初期相对稳定,当掌子面推进至50m时,滑坡体下滑位移随着开挖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其后,下滑位移速率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当工作面到达监测段时下滑速率达到最大值,通过隧道的初始运行和二次支护,工作面推进到监测段30m后,滑坡变形基本稳定。(4)采用现场监控测量的手段,对隧道进口段滑坡进行监测和分析,受岩土体的力学性质控制,表层岩石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使围岩压力显着增加,隧道上方近地表监测点的最终沉降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隧道刚开始施工时拱顶的沉降量相对较高,随着大断面隧道继续深入,其支护措施和抗滑桩支护效果越来越明显,断面拱顶沉降位移逐步趋于稳定。

雷浩[3](2018)在《冲沟地形浅埋土质隧道开挖纵向效应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塌方是隧道开挖过程中频繁出现,破坏性和危害性极大的一种围岩失稳模式,隧道穿越浅埋冲沟地形过程中,塌方事故时常发生,但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设计与施工人员对此的认识不足,研究意义较大。对隧道穿越冲沟地形施工过程分析发现:此类地形隧道施工不仅塌方事故频发,而且塌方位置主要集中在隧道向坡开挖的边坡位置。具体来说,隧道穿越沟顶与沟底平缓段时,围岩比较稳定,而采用向坡方向开挖,塌方频发且多在边坡处,采用背坡方向开挖围岩变形和受力相对稳定,隧道在浅埋冲沟地段施工,围围岩沿纵向表现出明显的应力和形变差异性,我们称之为隧道纵向效应特征。鉴于此,以大有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长期现场监测,揭示了冲沟地形浅埋土质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变形与受力特征的演变规律,发现该地形环境下隧道施工中表现出明显的纵向效应特征。为进一步探究,将现场监测结果与室内试验,数值分析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能有效地指导工程实践。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相似理论,采用具有现场工程性质的相似土,按照相似比例制作冲沟地形浅埋隧道模型,探究开挖过程中围岩压力与变形的演化规律,并进一步讲座边坡坡角与隧道掘进方向对该地形隧道开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冲沟地形隧道的围岩压力与土层位(?)有较明显的纵向效应,二者在边坡位置有明显的增大现象,试验各工况多次隧道塌方均出现在边坡位置。围岩压力与土层位移随边坡坡角的增大而增大,且随边坡坡角的增大而愈加明显。隧道掘进方向对围岩压力与土层位移影响较大,二者在数值上产业化显着,该影响程度比边坡坡角影响更加明显,采明背坡开挖方法可以大幅减小围岩压力与(?)多。(2)采用MIDASNN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冲沟地形的隧道开挖纵向效应、衬砌结构的应力应变及掌子面的挤出效应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围岩沉降、围岩压力和模型试验结果一致,均表现出较明显的纵向效应,在边坡位置二者有较大幅度增大,且受边坡坡角与掘进方向影响较大。隧道向坡开挖时,掌子面最大挤出变形产生于掌子面中心处,随掌子面的不断推进,掌子面挤出变形不断增加,而挤出效应在坡底附近时变化更快更明显。(3)以大有山隧道为工程实例,对穿越冲沟地形段隧道拱顶沉降、地表变形、周边收敛及初期支护接触压力进行现场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前述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与模型试验和有限元计算结果一致,四类监测数据在隧道纵向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在边坡位置的量测数值较其它断面大很多。接触压力大小表现为:拱顶位置>拱底位置>拱肩位置>拱脚位置,测试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性良好。

杨远怀[4](2018)在《香丽高速彪水岩隧道施工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彪水岩隧道是香丽高速关键控制工程之一,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山区地下立交隧道。特别是K76+235YK76+290段和YK75+322YK75+427段的浅埋软岩隧道、开挖跨度最大的ZK75+990ZK76+060段超大断面隧道、结构最为复杂的无中墙连拱隧道。浅埋软岩段存在岩质较软的强风化破碎板岩等不良地质;超大断面隧道中间外凸处最大开挖跨度达28.96m,拱顶呈扁平状,施工时易引起围岩松弛失稳、拱顶坍塌;无中墙连拱隧道结构复杂且受偏压影响较大,施工时易引起初支开裂。因此,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需对其施工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依此为切入点,对彪水岩隧道的浅埋软岩段、超大断隧道、无中墙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简述浅埋隧道和超大断面隧道判定标准、三种特殊隧道的施工力学特性、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及研究现状。2、根据浅埋段软岩隧道地形地质情况,为控制隧道开挖引起的变形,提出了用预制素混凝土短桩加固掌子面超前核心土的方法,单根短桩长度与开挖进尺等长,以便回收利用;对掌子面超前核心土加固,采用了玻璃纤维锚杆和提出的预制素混凝土短桩加固方法,采用数值模拟,从掌子面挤出变形、预收敛变形角度分析其加固效果。3、针对浅埋段软岩隧道,通过对双侧壁导坑法、单侧壁导坑法、二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新意法、掌子面超前加固后的二台阶法进行了隧道施工过程模拟;分析不同施工方法对隧道围岩和初支的受力及变形影响,通过受力及变形特性,对比确定此段隧道的合理施工方法。4、对于超大断面隧道,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二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新意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各工法施工时的围岩和初支受力特性及变形规律,对比分析最适合超大断面段隧道的施工方法。5、关于无中墙连拱隧道,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其实际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初支及围岩的受力特点及变形规律,通过工序对比分析此隧道的施工特点。6、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压力、拱顶及地表沉降展开了现场监测,并对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进行了对比分析。

王亮[5](2017)在《浅埋偏压大断面隧道时空效应与支护时机研究》文中提出伴随这经济的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遍及全国各地;随着交通建设的发展,隧道工程成为了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隧道工程的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在全国大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洪流中,不免会出现诸多问题,从隧道的设计、施工到运营等都是层出不穷。本文以阆中东山隧道工程为工程背景,由于东山隧道施工期间施工工序繁多、隧道左右洞先后施工,对由此产生的各施工工序间不断扰动围岩稳定的现象进行了现场跟踪实测,并结合理论分析、三维数值模型,针对浅埋偏压大断面隧道的时空效应和支护时机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分析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依托的工程多个典型断面进行了围岩位移-空间关系、围岩位移-时间关系、隧道支护结构-时空关系的现场测试统计处理归纳、回归分析。从统计分析总结的数据中得到了大断面隧道分步台阶法施工上台阶的拱顶沉降位移要远大于下台阶开挖时的拱顶沉降位移量的结论。2、建立三维模型,对动态施工过程进行了施工模拟,分析了围岩位移、应力、支护结构的应力、隧道中隔墙内部应力动态变化、二次衬砌的应力。得到的结论:隧洞周边隧洞围岩的开挖对隧洞围岩位移的影响并没有隧洞开挖时影响大。隧洞围岩的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相比竖向位移量要大于水平位移量。右洞围岩的总位移相对于左洞的围岩位移较大;即先行洞的位移由于后行洞的开挖扰动造成先行洞产生一定的位移影响。隧道在偏压状态下隧道两侧拱脚应力强度较为集中,两侧拱脚的应力强度出现受偏压大的一侧明显大于另一侧。偏压大的一侧拱脚受压剪应力,另一侧则刚好承受拉剪应力;此处应适当加强支护强度。在分步开挖施工中,上台阶的开挖造成的位移量远大于下台阶开挖时产生的位移量。上台阶开挖产生的位移释放率占总位移变化值的70%80%。3、对浅埋偏压大断面隧道围岩位移的变形速率、极限位移等方法进行了最佳支护时机的分析,在综合了上述几种方法得出对于依托工程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为2530d,距掌子面的距离为3035m,对实际以后类似工程的二次衬砌施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周盛[6](2016)在《厚强风化复杂地层铁路隧道洞口施工技术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铁路山岭隧道洞口段多位于浅埋地带,覆盖层风化程度较高,在不利围岩中进行隧道施工,采取何种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有效的支护技术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论文依托福建南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NLZQ-2标斑竹垄隧道工程,针对该隧道进口洞口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安全质量控制难度大的工程特点,同时围绕施工进度缓慢、超前支护管棚下沉、地表多处出现宽裂缝,甚至是洞口局部坍塌等工程问题,开展了厚强风化复杂地层铁路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与优化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加固技术措施,经过技术处治后洞口山体基本稳定,保证了依托工程隧道洞口段的施工安全,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隧道洞口边坡的稳定性主要由围岩级别控制,围岩条件好,安全系数越高;边坡坡度对边坡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边坡越缓,安全系数越高;通过对边坡的坡脚施作抗滑桩以及边坡施作锚杆加固处理后,边坡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隧道埋深越浅,开挖隧道后,边坡稳定性越低。(2)以斑竹垄隧道为例,针对隧道洞口浅埋强风化围岩,分别采用台阶法、CD法、双侧壁导坑法三种施工方法对隧道施工进行了工法选择,分析对比认为对V级围岩洞口浅埋段,在抗滑桩和锚杆加固作用下,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能保证围岩稳定性,其支护结构受力较合理,可满足施工安全要求。(3)建立了复杂地层洞口段隧道开挖和坡体稳定性数值分析模型,稳定性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设立抗滑桩、锚杆等支护措施对洞口段隧道开挖和边坡稳定作用显着。(4)开展了隧道洞口段施工监控量测,监测结果分析表明,设置抗滑桩和锚杆处理前,洞口段地表沉降、拱顶沉降及净空收敛值变化速率日益增大,甚至在某些部位沉降和洞内收敛值超过变形控制标准;而在设置抗滑桩和锚杆后,地表沉降、拱顶沉降及净空收敛值都趋于稳定。(5)在分析斑竹垄隧道进口段洞口塌方事故成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隧道洞口段明洞边坡设置抗滑桩及施作锚杆的合理处理措施,数值分析与现场观测结果表明上述措施合理有效。

黄飞[7](2016)在《浅埋变坡地形大跨度隧道施工围岩扰动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隧道工程由于其修建环境的复杂性,往往面临诸多不利地形地质条件,尽管相应条件下的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程经验,但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围岩失稳和坍塌事故表明隧道施工安全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特殊地质地带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扰动以及施工控制,依然十分重要。论文依托南龙铁路改造工程葱坑隧道工程,通过分析现场测试试验数据,结合隧道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地层位移规律,主要研究隧道在浅埋变坡地形条件下施工时地层位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通过数值计算,旨在映证和进一步探究浅埋变坡地形条件下隧道施工的地层位移规律和变形机理。论文主要研究结论与成果如下:1.基于Peck经验公式和Attewell公式所阐述的地层位移规律,对葱坑隧道的现场测试试验数据整理分析表明,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层位移规律,且隧道洞内的围岩的扰动与隧道施工工序存在较大关联,并在总体呈现“急剧变形→缓慢变形→趋于稳定”的位移发展“三步曲”规律。2.开展了现场测试试验与数值模型计算的对比分析。隧道开挖经过浅埋变坡地段时,变形异常增大,在隧道纵向同期累计沉降分布规律中表现为“凸出”现象,数值模型计算分析表现出的变形特征和规律与现场测试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浅埋变坡地形中上覆地层是影响隧道安全施工的主要因素之一。3.通过分析大跨隧道施工围岩变形与施工控制,指出浅埋地段V级围岩大跨隧道施工时容易发生较大的竖向和水平位移,且在隧道拱部、底部以及拱脚处容易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因此建议隧道开挖过程中应及时进行隧道支护安全加固以控制隧道变形。4.初步探讨了浅埋变坡地形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机理,分析指出,隧道开挖导致上覆地层塑性范围集中于中间变坡区域,变坡区域则开始受到后方土体挤压作用,同时隧道开挖的卸荷作用在浅埋变坡段位置造成了变坡土体的应力集中,产生剪切作用,此时的中间变坡土体则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出现坍塌事故。同时,隧道后续施工对上覆土层的扰动因埋深浅而继续增大,当变坡土体所发挥的抗剪强度大于其实际抗剪强度时,土体即发生失稳破坏。

郭春霞,邱军领,赖金星,樊浩博,刘生[8](2015)在《软弱围岩浅埋连拱隧道力学特征测试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软弱破碎围岩浅埋连拱隧道支护体系力学特性,以某连拱隧道为依托,采用钢弦式传感器,对围岩压力、锚杆轴力、钢支撑内力、二衬受力及中墙内力等进行系统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拱部两侧拱腰位置围岩压力较大,呈"猫耳朵"分布。受地质和施工因素等的影响,拱部围岩压力实测值与公路隧道设计细则计算值相差较大。中墙底部及两侧边墙底部基底压力大。正洞锚杆轴力量值很小,建议取消正洞锚杆。侧导洞锚杆作用明显,根据围岩情况可以保留。钢拱架受力最大位置在拱腰处,拱顶处钢拱架承受拉应力,其他部位为压应力,部分拱架受力接近屈服,型钢拱架作用十分明显。中墙顶部钢筋计受拉,其余位置受压,中墙上部受力较下部敏感。左右线先后应力释放对中墙有一定的"纠偏效应",但中墙受力始终处于偏压状态。

俞祥荣[9](2016)在《大型水电站不良地质段大断面导流隧洞围岩稳定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水电工程的导流隧洞大多为浅埋、大断面洞室,在施工过程中,隧洞与进口边坡的施工及安全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旦工程发生围岩稳定事故,不仅造成施工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而且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大型水电站导流隧洞施工期的隧洞围岩及洞口边坡的稳定性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大型水电站导流隧洞,考虑进口洞段边坡与隧洞相互影响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是一个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无规范可循,工程类比少,且不良地质洞段的施工技术及其安全性在隧洞施工过程中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进度,因此有必要针对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的施工技术及围岩力学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工程实际施工。本文结合我国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为工程实例,采用岩石力学和数值分析方法等技术手段,通过分析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围岩及边坡的力学行为特征,研究隧洞围岩与边坡作用机制及隧洞施工技术,探讨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依托工程地质条件和背景下,分析了大断面地下洞室中的超前支护措施、喷锚支护机理与效果、拱架及钢筋网支护机理。超前支护主要改良地层特性和预支护作用。喷混对隧洞围岩进行加固主要有支承围岩、卸载作用、填平补强围岩、覆盖围岩表面、防止松动和分配外力等作用,采用混凝土喷层加固隧洞可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能有效遏制岩体塑性区的发展,防止围岩松动失稳。提高喷层厚度可有效减小隧洞顶拱塑性区范围,但厚度过大有可能造成拱脚处塑性区范围因应力集中而增大,采用标号较高的混凝土作为喷层材料对于限制围岩顶拱变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2)总结了隧洞进口围岩—边坡作用体系类型与力学模型,考虑隧洞—边坡的耦联作用机制,深入研究了隧洞施工对边坡的影响及边坡施工对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隧洞围岩与边坡体系稳定性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合理的进洞顺序。具体内容涉及四方面:(1)探讨了隧洞进口围岩与边坡相互作用的平行、正交和斜交三种体系类型,建立了相应的地质力学模型,并讨论了边坡与隧洞变形相互作用的顺滑型、剪切型、扰动型和顺滑剪切复合型等几种力学模型;(2)考虑隧洞进口围岩—边坡正交作用体系,深入研究了隧洞施工对边坡的影响及边坡施工对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3)考虑隧洞进口围岩与边坡的三维效应及相应的动态施工过程,研究了隧洞围岩与边坡体系稳定性的时空演化特征;(4)通过拟定多个隧洞进洞方案,研究了隧洞围岩与边坡相互作用体系下的进洞顺序。(3)在总结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施工组织过程与施工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大断面隧洞围岩的力学行为,提出了隧洞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断层穿越顺序。在隧洞I层开挖中,研究了左右两幅开挖法和核心土开挖法下的围岩力学行为,综合考虑左右两幅开挖法具有施工速率更快,工序更简单,塑性区分布范围更小等特点,建议选择左右两幅开挖法。在隧洞II、III层开挖中,对比研究了半幅薄层和半幅厚层开挖法下的围岩力学行为,从结果来看,选择薄层开挖方案更利于围岩稳定。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在顺层开挖和逆层开挖方式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探讨不同穿越方式下的围岩力学行为特征,提出了合理的不良地质断层穿越方式。在逆层开挖方式下,顶拱、底板和边墙的变形程度更大,塑性破坏区范围更广,因此选择顺层开挖方式更有利于围岩稳定。(4)考虑隧洞施工过程信息的时变特性,探索了不良地质段大断面隧洞耦合施工进度的实时安全分析方法。根据隧洞工程的二维设计信息和工程地质信息,建立常规三维几何模型(3D模型),以此为基础,考虑施工过程的进度信息,利用4D信息建模技术,建立隧洞施工期4D信息模型。基于SQL数据库搜索引擎的强大搜索功能,快速找到隧洞工程信息改变区域在计算模型中对应的单元,对ABAQUS数值计算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自动读取单元的搜索结果,并对其力学参数进行相应修改,实现隧洞数值计算模型信息的实时动态更新。利用参数反演技术将当前的监测信息与相应部位的计算值进行对应,从而实现4D监测信息模型与4D仿真模型的耦合。通过数值的实时计算判定隧洞各部位的安全稳定特征,从而及时判定施工方案的安全有效性和合理性,并对下一步的安全稳定状态进行预测。

刘旭东[10](2014)在《扁平偏压隧道浅埋段施工技术及可行性检验》文中研究表明该文以福建平潭某隧道工程为背景,分析洞口浅埋段在开挖过程中引起地表裂缝及衬砌裂缝的原因。针对隧道浅埋段受偏压影响较大的情况,提出采用微型钢管混凝土加固靠山体一侧,在远离山体一侧采用挡墙加固的联合处置技术。通过对加固前后监测结果的对比发现,加固后地表累积沉降值基本保持不变,无增大趋势;拱脚处的累积沉降基本保持不变,部分点在偏压减轻后沉降量随之减小;拱顶累积沉降基本保持不变,无增大趋势;收敛值绝大部分明显减小。结果表明,其加固措施能够有效地解决扁平特大断面隧道穿越洞口浅埋段施工过程中因偏压而开裂或坍塌的问题。

二、扬家坝隧道进口浅埋偏压大跨软弱围岩段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扬家坝隧道进口浅埋偏压大跨软弱围岩段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四车道及以上超大断面公路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展历程
2 技术发展现状
    2.1 超大扁平隧道断面形状研究
    2.2 施工工法研究
        2.2.1 常规新建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工法
        (1)基于传统分部开挖的施工工法研究
        (2)基于传统分部开挖的改进工法研究
        2.2.2 原位扩建隧道施工工法
        2.2.3 分岔隧道施工工法
        (1)桥隧连接处的分岔山岭隧道
        (2)城市地下立交分岔隧道和水下分岔隧道
    2.3 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研究
        2.3.1 围岩荷载释放研究
        2.3.2 围岩渐进性破坏研究
        2.3.3 围岩压力计算研究
    2.4 超大断面隧道支护参数和支护工艺研究
        2.4.1 支护参数
        2.4.2 支护工艺
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4 展望

(2)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进口段滑坡体治理措施及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2 黄土隧道洞口段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滑坡与隧道的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4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工程简介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隧道工程设计简介
        2.3.1 隧道工程设计
        2.3.2 施工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体与隧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3.1 滑坡的形成机理
        3.1.1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1.2 几种影响因素形成滑坡的成因与分析
    3.2 滑坡体引起隧道的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3.2.1 滑坡体引起隧道的变形特性分析
        3.2.2 滑坡体引起隧道的受力特性分析
    3.3 滑坡体与隧道相互作用机理
        3.3.1 隧道受力分析
        3.3.2 偏压隧道的受力分析
    3.4 隧道进口段“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措施
    4.1 隧道进口段滑坡稳定性分析
        4.1.1 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1.2 滑坡稳定性分析
    4.2 隧道进口段综合治理措施
    4.3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
        4.3.1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方案
        4.3.2 隧道开挖及支护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工程监测
    5.1 监控测量的目的
    5.2 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5.2.1 主要监测内容
        5.2.2 监测方法及分析
    5.3 滑坡治理效果与监测分析
        5.3.1 坡体位移监测分析
        5.3.2 抗滑桩变形监测分析
        5.3.3 隧道衬砌变形及受力监测分析
        5.3.4 隧道上部地表监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冲沟地形浅埋土质隧道开挖纵向效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浅埋隧道稳定性研究现状
        1.2.1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1.2.2 浅埋隧道支护优化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冲沟地形浅埋土质隧道开挖力学行为模型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2.1 工程背景
        2.2.2 地层岩性
        2.2.3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2.3 模型试验原理
        2.3.1 相似原理
        2.3.2 相似常数定义
        2.3.3 相似关系推导
        2.3.4 相似条件建立
    2.4 试验目的与内容
    2.5 试验方案
        2.5.1 相似常数确定
        2.5.2 土体材料选取
        2.5.3 试验工况设计
        2.5.4 开挖过程实现
        2.5.5 试验设备及量测仪器
    2.6 模型试验实现
        2.6.1 模型制作及安装
        2.6.2 模型隧道开挖
    2.7 冲沟地形浅埋隧道开挖纵向特性分析
        2.7.1 不同工况围岩破坏与塌方演化过程分析
        2.7.2 边坡坡度与隧道掘进方向对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
        2.7.3 边坡坡度与隧道掘进方向对土层沉降的影响
    2.8 小结
3 冲沟地形浅埋土质隧道开挖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及参数
        3.2.1 三维模型建立
        3.2.2 模型单元选取
        3.2.3 计算参数选取
        3.2.4 计算工况及施工过程模拟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开挖特征分析
        3.3.2 地表沉降分析
        3.3.3 竖向位移分析
        3.3.4 掌子面挤出效应分析
        3.3.5 衬砌应力分析
    3.4 平坦地形隧道开挖分析
    3.5 小结
4 冲沟地形浅埋土质隧道开挖工程实例现场监测
    4.1 引言
    4.2 隧道监测方案
        4.2.1 周边收敛位移监测
        4.2.2 拱顶下沉监测
        4.2.3 地表下沉监测
        4.2.4 围岩压力量测
    4.3 隧道现场监测分析
        4.3.1 水平位移测试
        4.3.2 拱顶沉降测试
        4.3.3 地表沉降测试
        4.3.4 围岩压力测试
    4.4 施工方案及建议
    4.5 监测结果对比验证
    4.6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香丽高速彪水岩隧道施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三种特殊隧道基本定义与特点
        1.2.1 浅埋段软岩隧道
        1.2.2 超大断面隧道
        1.2.3 无中墙连拱隧道特点
    1.3 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1.3.1 深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1.3.2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软岩隧道研究现状
        1.4.2 超大断面隧道研究现状
        1.4.3 无中墙连拱隧道研究现状
    1.5 彪水岩隧道工程概况
        1.5.1 工程概况
        1.5.2 工程地质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浅埋段软岩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2.1 隧道相关参数
    2.2 分部开挖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2.2.1 二台阶预留核心土法
        2.2.2 单侧壁导坑法
        2.2.3 双侧壁导坑法
    2.3 三种分部开挖工法对比分析
        2.3.1 围岩受力及变形分析
        2.3.2 初支受力对比分析
    2.4 新意法施工研究
        2.4.1 新意法掌子面稳定性评价及加固方法
        2.4.2 玻璃锚杆加固的数值计算分析
    2.5 预制素混凝土短桩加固超前核心土
        2.5.1 数值模型
        2.5.2 围岩受力分析
        2.5.3 掌子面围岩挤出变形分析
    2.6 新意法与传统分步开挖工法结合研究
        2.6.1 “新意台阶综合法”模型
        2.6.2 围岩受力分析
        2.6.3 隧道收敛变形分析
        2.6.4 掌子面挤出变形分析
        2.6.5 隧道预收敛变形分析
        2.6.6 初支受力及变形分析
    2.7 工法对比分析
        2.7.1 围岩应力对比分析
        2.7.2 拱顶围岩沉降对比分析
        2.7.3 初支受力对比分析
        2.7.4 掌子面挤出变形对比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大断面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3.1 隧道相关参数
    3.2 分部开挖数值模拟
        3.2.1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3.2.3 单侧壁导坑法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3.2.4 二台阶留核心土法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3.3 应力和变形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3.1 围岩压力对比分析
        3.3.2 拱顶沉降对比分析
        3.3.3 初支受力对比分析
    3.4 新意法数值模拟
        3.4.1 新意法模型
        3.4.2 围岩收敛变形分析
        3.4.3 掌子面围岩挤出变形分析
        3.4.4 预收敛变形分析
        3.4.5 初支受力分析
    3.5 新意法与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围岩及初支受力变形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中墙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4.1 隧道断面形式及相关参数
        4.1.1 隧道断面形式
        4.1.2 隧道断面参数
    4.2 施工过程模拟
        4.2.1 施工工序
        4.2.2 数值模拟
    4.3 受力及变形分析
        4.3.1 先行洞初支受力分析
        4.3.2 先行洞初支变形分析
        4.3.3 后行导坑开挖对先行洞围岩变形影响分析
    4.4 施工工序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监测结果分析
    5.1 围岩压力量测
        5.1.1 测点布设实施方法
        5.1.2 围岩压力分析
    5.2 拱顶沉降及周边变形监测
        5.2.1 监测目的
        5.2.2 测量方法
        5.2.3 现场测点布置
        5.2.4 沉降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 论文发表情况
    2 参加科研情况

(5)浅埋偏压大断面隧道时空效应与支护时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浅埋偏压隧道研究现状
        1.3.2 现场测试研究
        1.3.3 隧道时空效应的研究
        1.3.4 二次衬砌支护时机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与现场测试方法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地质概况
        2.1.2 隧道概况
        2.1.3 测试断面与项目
        2.1.4 量测方法
第三章 现场实测隧道时空效应
    3.1 掌子面开挖位移变化规律
        3.1.1 掌子面开挖竖向变化规律
        3.1.2 掌子面开挖横向变化规律
    3.2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变化规律
        3.2.1 围岩与喷射混凝土间接触压力
        3.2.2 喷射混凝土内部应力
        3.2.3 钢架内力
        3.2.4 锚杆轴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开挖时空效应数值模拟
    4.1 模型分析
        4.1.1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
        4.1.2 模拟开挖步骤
    4.2 围岩位移的变化规律
        4.2.1 随施工开挖步的位移规律
        4.2.2 空间的沉降位移变化规律
        4.2.3 围岩应力随施工步的变化规律
        4.2.4 喷射混凝土应力
        4.2.5 隧道锚杆轴力
        4.2.6 二次衬砌应力受力状态
        4.2.7 中隔墙受力状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浅埋偏压大断面隧道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研究
    5.1 支护时机确定准则及影响因素
        5.1.1 支护与围岩共同作用下的力学关系
        5.1.2 支护时机影响因素
        5.1.3 最佳支护时机的确定准则与方法
    5.2 基于隧道位移变形与时空关系的最佳支护时机研究
        5.2.1 利用回归分析与全位移计算
        5.2.2 根据变形速率确定最佳支护时机
        5.2.3 利用极限位移法确定最佳支护时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6)厚强风化复杂地层铁路隧道洞口施工技术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斑竹垄隧道洞口段施工方法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隧道工程地质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水文地质
        2.3.2 气象特征
    2.4 斑竹垄隧道洞口处施工难点
    2.5 洞口段主要支护方法机理
        2.5.1 抗滑桩作用机理
        2.5.2 钢支撑作用机理
        2.5.3 旋喷桩加固机理
        2.5.4 管棚作用机理
    2.6 洞口段基本开挖方法及比选
        2.6.1 台阶法
        2.6.2 分部开挖法
        2.6.3 隧道洞口段开挖方法比选
    2.7 双侧壁导坑工法施作及优化研究
        2.7.1 施工工艺原理
        2.7.2 施工工艺优化研究
    2.8 斑竹垄隧道洞口施工
        2.8.1 洞口情况的概述
        2.8.2 洞口部位的施工程序
        2.8.3 明洞及洞门施工方法
        2.8.4 明洞及洞门开挖
        2.8.5 明洞及洞门边仰坡初支
        2.8.6 明洞及洞门防排水
        2.8.7 明洞及洞门衬砌
    2.9 斑竹垄隧道洞口塌方事故处理
        2.9.1 塌方情况概述
        2.9.2 塌方原因分析
        2.9.3 塌方事故处理
        2.9.4 塌方事故处理小结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洞口段隧道开挖和坡体稳定性数值分析
    3.1 概述
    3.2 建立数值模型
        3.2.1 模型尺寸的选取及网格划分
        3.2.2 本构模型
        3.2.3 参数的选取
        3.2.4 数值模拟步骤
    3.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3.1 分析方法
        3.3.2 位移分析
        3.3.3 处理措施作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斑竹垄隧道洞口段动态监测与分析
    4.1.斑竹垄隧道洞口段监控量测
        4.1.1 监控量测的目的
        4.1.2 监控量测的作用
        4.1.3 监测器材的选取
        4.1.4 管理等级和工作流程
    4.2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的实施
        4.2.1 量测断面的布置
        4.2.2 量测测点的布置
        4.2.3 量测频率
        4.2.4 监控量测流程
    4.3 监控量测记录
    4.4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4.4.1 量测数据处理
        4.4.2 围岩稳定性判别
        4.4.3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
    4.5 洞口段监测结果分析
        4.5.1 洞口段地表下沉
        4.5.2 洞口段拱顶沉降
        4.5.3 洞口段围岩周边收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7)浅埋变坡地形大跨度隧道施工围岩扰动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隧道变形问题研究现状
        1.2.2 隧道变形控制问题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浅埋变坡地形隧道施工围岩变形特征
    2.1 概述
    2.2 隧道施工对围岩扰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断面形状的影响
        2.2.2 施工工法的影响
        2.2.3 工艺水平的影响
        2.2.4 浅埋地质段的影响
        2.2.5 临近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
    2.3 隧道施工对地层扰动的一般规律
        2.3.1 Peck经验公式
        2.3.2 Attewell公式
        2.3.3 地层水平位移
    2.4 隧道施工对围岩扰动的力学分析
        2.4.1 隧道开挖对围岩的扰动范围
        2.4.2 岩体蠕动变形机理
        2.4.3 隧道下穿距离初探及围岩位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场观测试验及隧道变形控制分析
    3.1 葱坑隧道工程简介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1.3 隧道设计
    3.2 现场测试试验方法与内容
        3.2.1 地表沉降监测
        3.2.2 洞内变形监测
        3.2.3 变形监测控制标准
    3.3 现场测试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洞内变形数据处理与分析
        3.3.2 地表沉降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葱坑隧道变形及控制
        3.4.1 葱坑隧道变形分析
        3.4.2 葱坑隧道变形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埋变坡地形隧道施工数值模拟
    4.1 FLAC~(3D)概述
    4.2 非线性计算基本理论
        4.2.1 屈服准则
        4.2.2 硬化规律
        4.2.3 流动规则
    4.3 建立数值模型
        4.3.1 本构关系确定
        4.3.2 确定模型参数
        4.3.3 确定模型尺寸
    4.4 浅埋变坡段动态施工模拟结果分析
        4.4.1 围岩应力分析
        4.4.2 围岩塑性变形分析
        4.4.3 围岩位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软弱围岩浅埋连拱隧道力学特征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概况
2测试方案
3测试结果及分析
    3.1围岩压力分析
    3.2喷锚支护受力分析
    3.3二衬应变分析
    3.4中墙受力分析
4结语

(9)大型水电站不良地质段大断面导流隧洞围岩稳定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下隧洞施工围岩变形及破坏特性分析
    2.1 岩石力学分析方法
    2.2 地下结构的分析方法
    2.3 数值方法预测洞室施工围岩变形可靠性
    2.4 不同地质条件下洞室施工围岩变形特性
    2.5 不同地质条件下洞室施工围岩破坏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断面隧洞围岩支护方法与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隧洞围岩支护结构体系
    3.3 超前支护机理研究
    3.4 锚喷支护机理与效果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围岩与边坡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隧洞围岩与边坡作用体系
    4.3 隧洞围岩与边坡体系稳定性影响机制研究
    4.4 隧洞围岩与边坡体系稳定性演化特征研究
    4.5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进洞顺序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施工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不良地质段大断面隧洞特征及施工技术
    5.3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围岩力学行为研究
    5.4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开挖方法研究
    5.5 断层破碎带穿越方式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稳定性实时反馈控制方法探讨
    6.1 引言
    6.2 隧洞施工过程的动态信息
    6.3 隧洞稳定性实时计算方法
    6.4 工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扁平偏压隧道浅埋段施工技术及可行性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偏压隧道衬砌受力特征分析
2 偏压段联合处置方案
3 实测结果分析
4 结论

四、扬家坝隧道进口浅埋偏压大跨软弱围岩段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四车道及以上超大断面公路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J]. 张俊儒,吴洁,严丛文,苟新茗,叶伦,冯冀蒙. 中国公路学报, 2020(01)
  • [2]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进口段滑坡体治理措施及监测分析[D]. 刘伟. 长安大学, 2019(01)
  • [3]冲沟地形浅埋土质隧道开挖纵向效应特征研究[D]. 雷浩.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4]香丽高速彪水岩隧道施工方法研究[D]. 杨远怀.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5]浅埋偏压大断面隧道时空效应与支护时机研究[D]. 王亮.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6]厚强风化复杂地层铁路隧道洞口施工技术与优化[D]. 周盛.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7]浅埋变坡地形大跨度隧道施工围岩扰动与控制研究[D]. 黄飞.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8]软弱围岩浅埋连拱隧道力学特征测试与分析[J]. 郭春霞,邱军领,赖金星,樊浩博,刘生. 公路, 2015(12)
  • [9]大型水电站不良地质段大断面导流隧洞围岩稳定与施工技术研究[D]. 俞祥荣. 天津大学, 2016(07)
  • [10]扁平偏压隧道浅埋段施工技术及可行性检验[J]. 刘旭东.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06)

标签:;  ;  ;  ;  

杨家坝隧道入口浅埋偏压大跨度软围岩段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