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

仪器分析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

一、仪器分析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金生,万维宏[1](2020)在《融合新工科内涵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新工科要求,积极与IEET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国际合作办学接轨,建设符合"新工科"内涵、产教融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现代仪器分析"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粤北地区食品行业仪器检测领域"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以及产教融合,面向粤北乃至广东食品产业检测领域需求的"新工科"专业改革与实践。创新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工科传统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改革,培养适应新经济的创新型工科人才。

王驰[2](2020)在《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畜禽屠宰行业既是畜禽养殖产业实现效益增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连接上市肉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一环,承担着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使命。但是,在“注水肉”“瘦肉精”等肉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今天,肉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因此进行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对进一步保障畜禽屠宰环节肉品质量安全,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当前畜禽屠宰行业现状和监管情况,发现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存在的问题:行业布局不利于日常监管;肉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协同监管效果不明显;违法行为扰乱监管秩序。分析其成因主要是:缺乏科学规划设置、政策执行不够高效、监管体系不够完备和监管执法力量薄弱。在经过多次实地调查研究和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内先进监管经验,根据政府规制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回应性监管理论,提出进一步加强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的对策,即:启动合理规划设置,合理规划企业布局、严把屠宰行业准入、加速引导升级改造、促进企业产业融合;科学制定配套政策,重视检验体系建设、发挥监控系统作用、创建肉品追溯体系、服务创建名优品牌;完善监管执法体系,明确部门监管职责、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加强人员经费保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监管环境,成立屠宰行业协会、加强舆论正确引导、发挥社会监督效应、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对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保障畜禽屠宰环节肉品质量安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我国其他城市拓宽畜禽屠宰监管思路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春艳[3](2020)在《企业市场势力、进入退出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在渐近转轨过程中,并不具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比较优势。一方面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断放缓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速放缓,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低于国际50%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特别是高速增长阶段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低质量发展模式。现阶段,在体制改革方面,我国经济改革将长期处于渐近转轨阶段,根据十九大报告的内容,我国将继续秉持开放竞争格局,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营造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环境。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制造业突破新常态、向“中国质造”、“中国智造”高质量效率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竞争机制是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构建以“竞争中性”为基本准则的市场有效竞争体系是推动市场破坏式创新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因此,为构建有效的效率竞争发展范式,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市场竞争机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内在影响机理。同时,鉴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式具有多场景模式,本文具体围绕市场主体在面临产品市场竞争、要素市场竞争以及企业进入退出引致的动态竞争等几个方面探索市场竞争机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微观作用机理。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文章采用企业经济性市场势力衡量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研究发现企业市场势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企业在产品市场拥有市场势力有利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符合熊彼特创新的理论基础。对企业市场势力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进一步分解发现,企业市场势力的同质性部分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显着负相关,而异质性部分才是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要素。(2)针对要素市场竞争,企业要素配置扭曲是要素市场竞争机制失灵的表现。本文基于Osotimehin(2019)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对变化视角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和总量层面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技术效率和进入退出净效率是促进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技术效率贡献了我国制造业行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48.33%,企业进入退出净效率贡献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32.15%,而资源配置效率仅贡献了18.12%的份额,即要素扭曲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底下是阻碍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对比前人研究可以认为基于投入要素的资源再配置效应高估了资源配置对总量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程度。(3)通过综合考虑企业数量进入率和进入企业相对于在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两方面因素,本文构建了企业进入强度指标。研究发现经济转轨时期大规模企业的进入基本属于有效进入,能够通过竞争效应有效促进在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企业进入引致的竞争效应是非线性的,即适度的竞争冲击主要对在位企业产生竞争促进效应,而过度的竞争冲击会产生竞争的租金消散作用,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性提升。从企业进入强度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影响程度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广泛存在竞争不足的现象。(4)针对僵尸企业的研究发现,僵尸企业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在位企业要素配置的效率,即产生内涵型资源错配,同时还会通过挤出效应和传染效应提高正常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造成外延型资源错配。同时,实证结果表明僵尸企业的存在不利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且由于僵尸企业造成的资源错配不能即刻调整到正常状态,僵尸企业的存在对正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连锁抑制效应。此外,从进入竞争机制看,企业进入引致的竞争促进效应有利于僵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市场化竞争机制能够缓解行业中的僵尸问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研究企业市场势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时,将企业市场势力指标进一步分解为同质项部分和异质项部分,分析市场势力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层次要素。(2)明确资源再配置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前者侧重纠正要素扭曲后企业要素投入的变化对总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后者则直接将要素扭曲因子完全剥离出来,分析扭曲导致的资源错配的相对变化对总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3)针对企业进入引致的市场竞争效应,综合考虑企业数量进入率和进入企业相对于在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构建企业进入强度指标,并分析不同程度的进入强度对在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4)在分析僵尸企业存在对正常企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基础上,从市场竞争视角分析僵尸企业对市场中正常企业和其他僵尸企业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分析僵尸企业的市场化处置方式。

樊菁[4](2020)在《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配餐企业相比一般食品制造企业,具有产品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相比一般快餐、酒店等餐饮企业,又具有产品储存时间长、冷链运输、二次加热、空中食用等特点,而且航空食品不仅提供给旅客,也提供给机组人员,因此航空食品的安全与飞行安全密切相关。航空配餐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建设,一直是航空配餐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简称FSSC 22000)是一项全球性的、可审核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结合了行业特定的前提方案、ISO 22000以及其他附加要求。本课题对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FSSC22000如何在航空配餐企业中实施。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探讨了FSSC 22000的由来、结构和认证范围,其拥有完整的前提方案、先进的附加要求,覆盖了来料、仓管、生产、配送、垃圾处理等完整的食品供应链,涵盖了传统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当下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更适合航空配餐企业的安全需求;2.构建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中的前提方案和附加要求。通过对比GB31641和ISO/TS 22002-2:2013,评估差异性前提方案条款,确定FSSC 22000的前提方案;通过建立航空配餐企业的食品防护程序、预防食品欺诈程序和过敏原管理程序,从而落实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的附加要求;3.构建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中对标ISO 22000的质量控制体系文件,包括核心原理HACCP、食品安全目标、应急准备和响应、可追溯性系统等;4.以厦门航空有限公司配餐部为例,引入FSSC 22000后,旅客投诉量率连续三年下降,食品安全目标均能较好完成,体系文件增加“过敏原的管控”、“食品防护计划”、“食品欺诈预防控制程序”等内容,监控范围更加全面,证明FSSC 22000适合且有助于航空配餐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李朱承[5](2020)在《高酰基结冷胶悬浮指标的测定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高酰基结冷胶(HA)是有氧条件下少动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 elodea)产生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糖,由于其拥有良好的悬浮能力而在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目前结冷胶行业内缺少快速测定产品悬浮能力的方法从而限制了其生产和应用,因此,建立快速而准确的悬浮能力的判定方法对结冷胶的产品改性、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可可悬浮体系为研究载体,采用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来考察不同因素对悬浮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流变测试等技术进一步研究了杀菌温度对结冷胶悬浮能力的影响。通过数学模型将悬浮体系的稳定性指数和流变参数构建关系,建立了快速测定判定结冷胶悬浮能力强弱的方法,并构建紫薯饮料悬浮体系做进一步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考察了结冷胶浓度、pH、离子类型和离子强度、杀菌温度对可可悬浮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随着高酰基结冷胶浓度的增大,悬浮体系稳定性加强,在结冷胶添加量为0.030%时,体系稳定性最佳;在pH为4.5-6.5范围内,悬浮体系稳定性良好,在pH值低于3.5时,体系失稳;在钠离子和钙离子添加量较低时,悬浮体系稳定性变化不大,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当钠离子浓度超过0.15%,钙离子浓度超过0.06%时,体系稳定性变差;杀菌温度在85-100℃范围内,悬浮体系稳定性良好,当温度升至较高的116℃时,体系稳定性急剧下降。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杀菌温度对结冷胶悬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温度对结冷胶内部分子结构无显着性改变,而其对悬浮体系流变性质改变很大,随着杀菌温度的升高,体系弹性模量降低,表明杀菌温度影响了HA在冷却时形成网络结构的能力。本研究采用旋转流变仪来考察结冷胶浓度、pH、离子类型和离子强度、杀菌温度对可可悬浮体系流变性质的影响,发现悬浮体系的弹性模量能够敏锐地反应体系稳定性的变化,以体系稳定性指数最低时数值为参照,基于Allometricl模型建立了结冷胶悬浮能力与弹性模量的关系式:L=(0.55/(0.16×G-1.43))×100%,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实现了对结冷胶悬浮能力的快速判定。最后,通过构建紫薯饮料悬浮体系来进一步验证结冷胶悬浮能力判定方法的准确性。利用旋转流变仪测定了四种市售高酰基结冷胶的弹性模量进行悬浮能力强弱的换算,并重点考察了体系外观变化、粒径分布、悬浮稳定性、离心沉淀率、稳定性指数等指标。发现添加相同胶体浓度条件下,测定方法中HA悬浮能力强弱与紫薯饮料稳定性变化一致,说明方法能够准确地判断结冷胶的悬浮能力大小。

杨丹,李敏,龙银晴,龚淼,徐融融,向莹[6](2019)在《感官分析文献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深入和拓展研究,食品感官分析已经演变为一门用感觉器官检验产品感官特性的科学。本文将以感官分析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为主要内容,总结感官分析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现存的解决方法。

文雯[7](2019)在《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玛纳斯番茄制品分公司安全控制及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番茄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据2017年度海关出口番茄制品质量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番茄酱生产总量为90万吨,实际出口67万吨,货值5亿余美元,主要的出口国家是意大利,俄罗斯,尼日利亚、日本,加纳、沙特阿拉伯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番茄酱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食品之一,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新疆作为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番茄酱生产加工省份,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番茄酱出口基地,每年加工番茄的种植面积可达160万亩,加工番茄原料的总产量可达850万吨以上,年生产量达100万吨以上,占全国番茄酱产量的70%以上,约占世界番茄酱总量的20%,出口创汇达4.5亿美元。然而,随着新疆番茄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对当前人民币升值,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因出口番茄酱生产企业在建立运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时水平参差不齐,而影响出口番茄酱产品质量安全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当前新疆出口番茄酱生产企业及其产品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在企业在建立运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时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加工番茄原料主要病虫害、原料种植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的调查分析及其在产品中残留等安全状况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确定重要的危害因子和环节,对全过程实施安全控制,针对国际上目前最常用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体系,通过规范种植基地的生产、用药管理、HACCP体系的建立和加工过程的关键控制点监控,加强农药残留和有害微生物等安全卫生项目的监控,立足于把问题解决在源头和生产加工过程中,从而完善新疆出口番茄酱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同时,通过对出口番茄酱生产加工企业(以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玛纳斯番茄制品分公司为例)在HACCP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在内容上和程序上的调查研究,对该企业建立运行HACCP体系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对整个番茄行业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最后,结合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管理的实际,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出口番茄酱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及管理策略的建议,以确保出口番茄酱的质量安全卫生,保证出口食品安全。

董静[8](2019)在《MN未来星营养果汁酸奶饮品的HACCP管理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乳品行业及国内外HACCP体系的发展现状,依据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结合MN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实际生产情况,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环节对各个工序进行危害分析,识别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限值、制定纠偏措施,建立了MN未来星营养果汁酸奶饮品HACCP控制管理体系,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生产目的。按照HACCP基本原理首先建立HACCP小组,HACCP小组负责制定HACCP计划以及实施和验证,HACCP体系小组成员进行HACCP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生产操作规程、卫生规范标准进行培训,以确保HACCP小组成员具备建立HACCP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能力。还需要对所有员工培训HACCP基础知识,以确保所有员工理解和正确执行HACCP中设计的程序。HACCP工作小组深入生产线,详细了解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在此基础上绘制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制作完成后进行现场验证。用判定树的逻辑推理方法,确定HACCP系统中的关键控制点(CCP)。对判定树的应用应当灵活,必要时也可使用其他的方法。每个关键控制点会有一项或多项控制措施确保预防、消除已确定的显着危害或将其减至可接受的水平。每一项控制措施要有一或多个相应的关键限值。对确定的2个CCP点选取关键限值,CCP1-超巴杀巴氏杀菌,关键限值超巴杀杀菌温度≥119℃,流量:≤9700L/H,操作限值:杀菌温度:121±2℃,流量:≤8000L/小时(巴杀机额定能力)。CCP2-隧道灭菌:根据GB/T21732中的微生物要求,产品在保质期内不得出现由于包装破损导致的微生物滋生等情况。隧道杀菌:关键限值:温度≥90℃,杀菌时间≥10分钟,操作限值:温度90-94℃,杀菌时间10-12分钟的杀菌条件,然后冷却。并对识别的4个OPRP点(发酵、发酵奶巴氏杀菌,领料称量、过滤)进行验证,均符合要求。建立HACCP计划,对每一个关键控制点都应预先建立相应的纠偏措施,以便在出现偏离时实施。制定验证、审查、检验程序,可确定HACCP是否正确运行。验证程序包括对CCP的验证和对HACCP体系的验证,最终建立文件和记录档案。MN乳业自2018年实施HACCP后,产品质量有了显着提高,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自建立起未出现任何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为消费者持续提供优质监控的奶制品。对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来说,HACCP体系是一项很实用的管理体系,它可以深入到每个班组、每个操作步骤。能确确实实的从根本出发,提升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周材荣[9](2017)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涌入中国,而中国借助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成就了“东方奇迹”的美名。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国际贸易格局的不断更新,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失去了劳动要素优势之后,一些发达国家纷纷从中国进行撤资,开始实施“制造业回流”战略,某种程度上很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各个地方政府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出现偏差性的问题,譬如盲目地扩大外商引资的数量和规模,导致了外商引进“重数量、轻质量”问题的产生,也正因为这种粗放型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方式,引致中国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调整产生了负面效应,甚至有可能引起环境污染严重、产业不可持续性发展等负面效应。基于这种背景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影响中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颇为必要和迫切。尤其是针对异质性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更加有益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转型升级。然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从发达国家的视角出发,虽然强调制度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性,但并未把外商直接投资纳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要素。此外,以往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重点就是关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如何对中国产业成长产生影响,但并没有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异质性角度,即引入外资的质量差异化所带来不同影响的关注。针对这个研究缺憾,本文尝试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融入外商直接投资这一重要制度因素,对竞争优势理论进行运用与扩展,并基于中国制造业这一研究对象,解析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若是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关系是否会受到其它因素影响的限制?而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内在作用机理又是如何?为此,本文从理论影响机理分析、定量现实特征归纳总结、经验证据检验相互结合的视角,来深入剖析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内在作用机理。在结构安排上,本研究共分成八个部分。其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导论部分,主要是分析与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现实意义、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贡献之处等。第2章是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文献综述,分别从产业国际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聚来进行归纳总结;第3章是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的理论机理分析。本章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机理;第二部分是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机理;第三部分是分析FDI促进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第四部分是本章的小结。第4章则是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现实特征描述,大致分成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发展概况、中国细分制造业行业的发展概况评价、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算结果三个部分;第5章是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从“质”与“量”的维度来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评价,并采用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进行实证研究,接着从稳健性、内生性以及不同行业、不同时间段进一步检验,并采用动态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从动态回归与静态回归对比的视角来验证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会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存在影响关系;第6章则是在第5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影响机制,即从吸收能力异质性的视角,考察吸收能力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第7章,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势必会影响产业集聚现象的发生,而产业集聚的形成又正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的源泉,因此本部分研究是在前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竞争力间关系的基础上,考察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并采用中介效应方法分析产业集聚如何对这两者间关系发挥中介效应,验证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间接影响效应,从而从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两个维度来经验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第8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通过上述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经验证据研究的开展,本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结论及观点:(1)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人员流动效应等四种溢出途径来影响东道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且这种溢出效应受到其吸收能力大小的影响;而产业集聚极有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学习与知识溢出效应、成本效应来影响东道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是产业过度集聚,也有可能抑制其增长,呈现非线性关系;此外,外商直接投资还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和累积循环效应,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继而影响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2)无论是从中国整体制造业整体发展概况来看,还是细分行业的视角,抑或是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算结果,都能明显看到中国制造业有着十分明显的增长势头,但是中国制造业急需甩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形成优势产品的潜力最大。(3)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从“数”的视角和“质”的视角进行分析时,两者出现相反的结果,即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与产业国际竞争力间的关系是显着的负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越高,并不意味着能够形成更多的竞争优势。(4)当考虑行业吸收能力的异质性后,上述关系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即无论是“量”的维度还是“质”的维度,吸收能力都存在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且吸收能力存在门槛效应,只有行业吸收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才能发挥其溢出效应,但是中国制造业的吸收能力还不够强,所以中国必须引入契合实际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吸收能力,才能够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5)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即存在间接影响作用,而且只有适度的产业集聚才能有利于国际竞争力提升,过度的产业集聚则会抑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制造业合理引进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实现产业的成长与转型,本文接着提出以下几点可行对策:(1)充分考虑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异质性,从来源地、外资出资方式、贸易方式等多维度来甄别外商直接投资,而政府不单单是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资引进政策,应该实现从过去的“外商引资”到“外商选资”的蜕变。(2)加快行业吸收能力提升的速度,尤其是本土人力资本水平的改善与提升。从政府政策引导,到企业经营都需从不同维度来为提升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吸收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助与保障。(3)针对性地对产业集聚进行政策性引导,按照不同行业的特点和类型,对其进行产业集聚指导,促进产业的有序集聚,并避免过度集聚带来的负面效应。(4)正视我国不同行业的竞争优势,打造具备世界一流竞争优势的产业,以积极的开放式姿态并依托现行的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建立中国的国际竞争品牌。(5)正确处理外资技术引进与本土自主创新的矛盾,通过处理好外资引进技术与国内研发的关系,加强本土的自主研发强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吴杰[10](2016)在《现代仪器分析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有效开展高校中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该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并做到学以致用是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的教学目的。本文着重介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采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正是结合大量先进现代仪器操作技术与操作方法,能够更准确、更细致反映试验结果,这也是提高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的重要手段。结果表明: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为现代仪器分析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中进一步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二、仪器分析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仪器分析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新工科内涵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现状分析
3 主要改革举措
4 部分建设成效(见图2)
5 结论

(2)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畜禽定点屠宰
        1.2.2 畜禽屠宰监管
        1.2.3 畜禽屠宰企业
        1.2.4 肉品品质检验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合评述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政府规制理论
        1.4.2 服务型政府理论
        1.4.3 回应性监管理论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大连市畜禽屠宰行业现状和监管情况
    2.1 畜禽屠宰行业现状
        2.1.1 综合概况
        2.1.2 企业现状
    2.2 畜禽屠宰监管机构
        2.2.1 协调监管机构
        2.2.2 行政管理机构
        2.2.3 行政执法机构
    2.3 畜禽屠宰监管的主要措施
        2.3.1 规范企业日常生产
        2.3.2 加强肉品品质检验
        2.3.3 定期开展专项整治
    2.4 畜禽屠宰监管取得的成效
        2.4.1 生产经营逐渐规范
        2.4.2 检验水平明显提升
        2.4.3 监管环境有所改善
3 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问卷
        3.1.4 调查过程
    3.2 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访谈调查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提纲
        3.2.3 访谈过程
        3.2.4 访谈分析
    3.3 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存在的问题
        3.3.1 行业布局不利于日常监管
        3.3.2 肉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3.3.3 缺乏有效协同监管机制
        3.3.4 违法行为扰乱监管秩序
    3.4 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3.4.1 缺乏科学规划设置
        3.4.2 政策执行不够高效
        3.4.3 监管体制不够完备
        3.4.4 监管执法力量薄弱
4 国内畜禽屠宰监管经验
    4.1 珠海市畜禽屠宰监管经验
        4.1.1 实现屠宰产业融合
        4.1.2 实行肉品统一配送
        4.1.3 实行肉品集中销售
    4.2 深圳市畜禽屠宰监管经验
        4.2.1 科学规划行业布局
        4.2.2 打造标准化建设
        4.2.3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4.3 启示
5 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对策建议
    5.1 启动合理规划设置
        5.1.1 合理规划企业布局
        5.1.2 严把屠宰行业准入
        5.1.3 加速引导升级改造
        5.1.4 促进屠宰产业融合
    5.2 科学制定配套政策
        5.2.1 重视检验体系建设
        5.2.2 发挥监控系统作用
        5.2.3 创建肉品追溯体系
        5.2.4 服务创建名优产品
    5.3 完善监管执法体系
        5.3.1 明确部门监管职责
        5.3.2 完善协同监管机制
        5.3.3 加强人员经费保障
        5.3.4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5.4 营造良好监管环境
        5.4.1 成立屠宰行业协会
        5.4.2 加强舆论正确引导
        5.4.3 发挥社会监督效应
        5.4.4 建立黑白名单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3)企业市场势力、进入退出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市场竞争和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一、全要素生产率定义和测度方法
        二、市场竞争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机制
        三、小结
    第二节 产品市场竞争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企业市场势力定义、成因和测度方法
        二、企业市场势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作用的理论机制
        三、小结
    第三节 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微观视角下企业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
        二、宏观视角下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三、小结
    第四节 企业进入、僵尸企业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企业进入竞争和全要素生产率
        二、僵尸企业、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
        三、小结
    第五节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二、市场竞争机制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小结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场竞争和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模型设定和数据整理
    第一节 企业异质性市场势力估计模型设定
        一、企业市场势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模型设定
        二、核心变量进一步分解和基础模型拓展
    第二节 资源配置效率和总量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一、企业和总量投入产出函数
        二、投入要素扭曲测度
        三、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和总量全要素生产率
        四、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五、总量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第三节 企业进入强度和全要素生产率模型设定
        一、企业进入强度指标构建
        二、企业进入强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模型设定
    第四节 僵尸企业、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僵尸企业的识别
        二、僵尸企业和企业资源错配理论模型设定
        三、僵尸企业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模型设定
    第五节 样本数据整理和说明
        一、主要变量处理
        二、样本数据统计性描述分析
第四章 企业市场势力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第一节 企业异质性市场势力测度及分布特征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异质性市场势力总体分布特征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市场势力分布的所有制异质性
    第二节 企业市场势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一、企业市场势力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全样本回归结果
        二、按企业规模分类的企业市场势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三、按企业所有制分类的企业市场势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第三节 企业市场势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分解
        一、企业市场势力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部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按市场势力分组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按企业所有制分组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配置效率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第一节 企业要素扭曲和要素边际生产率测度
    第二节 制造业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第三节 制造业总量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进入竞争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第一节 企业进入强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一、企业进入强度对在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企业进入强度对在位企业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影响
    第二节 所有制异质视角下企业进入强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一、企业进入强度对不同所有制在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企业进入强度对不同所有制在位企业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僵尸企业、资源错配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节 僵尸企业对制造业企业内涵型资源错配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僵尸企业存在对制造业企业外延性资源错配的影响分析
        一、僵尸企业对企业退出行为的影响
        二、僵尸企业对不同所有制正常企业退出行为的影响
        三、僵尸企业对不同所有制僵尸企业退出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僵尸企业存在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一、僵尸企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僵尸企业对不同所有制正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第四节 企业进入竞争对僵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概述
    第二节 政策启示
    第三节 论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FSSC 22000概况
        1.1.1 FSSC 22000由来
        1.1.2 FSSC 22000结构
        1.1.3 FSSC 22000认证范围
        1.1.4 FSSC 22000研究与应用现状
    1.2 航空食品的安全管理
        1.2.1 航空食品的特点
        1.2.2 航空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3 常见的安全隐患和面临的新挑战
        1.2.4 航空配餐业中引入FSSC 22000的重要性和适宜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的前提方案和附加要求
    2.1 前提方案
        2.1.1 条款对照及差异分析
        2.1.2 评估及更改前提方案
        2.1.3 检查前提方案的执行情况
    2.2 附加要求
        2.2.1 食品防护
        2.2.2 预防食品欺诈
        2.2.3 过敏原管理
第3章 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 对标ISO22000 的质量控制体系文件
    3.1 核心原理HACCP
        3.1.1 实施危害分析的预备步骤
        3.1.2 危害分析
        3.1.3 确定关键控制点
        3.1.4 建立关键限值和操作限值
        3.1.5 建立监控程序
        3.1.6 建立纠正措施
        3.1.7 建立验证程序
        3.1.8 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
    3.2 食品安全目标
        3.2.1 食品安全目标的制定
        3.2.2 食品安全目标的实施
    3.3 应急准备和响应
        3.3.1 成立应急处置小组
        3.3.2 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
        3.3.3 制定应急响应措施
        3.3.4 保障措施
        3.3.5 后期处理
        3.3.6 应急演练及培训
    3.4 可追溯性系统
    3.5 过程风险管控
        3.5.1 新原料风险评估
        3.5.2 新产品风险评估
        3.5.3 新设备风险评估
        3.5.4 新餐谱分析
    3.6 建立监管机制
        3.6.1 专项验证
        3.6.2 实验检测和验证
        3.6.3 内部审核
    3.7 验证活动结果分析
    3.8 改进工作
第4章 FSSC 22000运行效果评价
    4.1 旅客投诉指标
    4.2 食品安全目标完成情况
        4.2.1 异物检出率
        4.2.2 食品召回事件
    4.3 体系文件
        4.3.1 食品防护计划
        4.3.2 食品欺诈预防控制程序
    4.4 审核发现
        4.4.1 内部审核
        4.4.2 外部审核
    4.5 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高酰基结冷胶悬浮指标的测定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高酰基结冷胶结构与性质
    1.2 结冷胶的凝胶机理及特性
        1.2.1 结冷胶的凝胶机理
        1.2.2 结冷胶的凝胶特性
        1.2.3 结冷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1.3 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
        1.3.1 稳定性分析仪
        1.3.1.1 全能稳定分析仪测定原理
        1.3.1.2 稳定性分析仪在饮料中的应用
        1.3.2 流变学研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可可悬浮体系的建立
    引言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可可悬浮饮料体系的制备工艺流程
        2.2.2 不同浓度HA可可悬浮体系的配制
        2.2.3 不同pH值可可悬浮体系的配制
        2.2.4 不同钠离子浓度悬浮体系的配制
        2.2.5 不同钙离子浓度悬浮体系的配制
        2.2.6 不同杀菌温度可可悬浮体系的配制
        2.2.7 可可悬浮体系快速稳定性地测定
        2.2.8 样品沉淀率的测定
        2.2.9 样品悬浊稳定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HA浓度对悬浮体系稳定性影响
        2.3.2 pH对悬浮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2.3.3 钠离子对悬浮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2.3.4 钙离子对悬浮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2.3.5 杀菌温度对悬浮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杀菌温度对高酰基结冷胶悬浮性的影响
    引言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热处理可可悬浮体系的制备
        3.2.2 不同热处理结冷胶样品的制备
        3.2.3 可可悬浮体系稳定性的快速测定
        3.2.4 不同热处理悬浮体系的频率扫描
        3.2.5 Zeta电位测定
        3.2.6 红外光谱测定
        3.2.7 紫外光谱测定
        3.2.8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3.2.9 电子扫描电镜
        3.2.10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对悬浮体系稳定性指数的影响
        3.3.2 温度对悬浮体系流变性质的影响
        3.3.3 温度对结冷胶溶液Zeta电位的影响
        3.3.4 温度对结冷胶红外光谱的影响
        3.3.5 温度对结冷胶紫外光谱的影响
        3.3.6 温度对结冷胶X-衍射的影响
        3.3.7 温度对结冷胶表面形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酰基结冷胶悬浮新指标方法的探索
    引言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浓度HA可可悬浮体系的制备
        4.2.2 不同pH可可悬浮体系的制备
        4.2.3 不同浓度钠离子悬浮体系的制备
        4.2.4 不同钙离子悬浮体系的制备
        4.2.5 不同杀菌温度的悬浮体系的制备
        4.2.6 可可悬浮体系流变性质测定
        4.2.7 可可悬浮体系稳定性指数的测定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HA添加量对体系流变性质的影响
        4.3.2 HA添加量对体系稳定性指数的影响
        4.3.3 不同pH对体系流变性质的影响
        4.3.4 不同pH对体系稳定性指数的影响
        4.3.5 钠离子对体系流变性质的影响
        4.3.6 钠离子对体系稳定性指数的影响
        4.3.7 钙离子对体系流变性质的影响
        4.3.8 钙离子对体系稳定性指数的影响
        4.3.9 悬浮新指标方法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悬浮新指标方法的验证
    引言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测定不同HA的悬浮能力
        5.2.2 紫薯饮料的制备工艺
        5.2.3 紫薯饮料的外观观察
        5.2.4 紫薯饮料沉淀率的测定
        5.2.5 紫薯饮料悬浮稳定性的测定
        5.2.6 紫薯饮料粒径测定
        5.2.7 紫薯饮料色值的测定
        5.2.8 紫薯饮料稳定性的快速测定
        5.2.9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利用新方法区分HA悬浮性
        5.3.2 添加不同HA的饮料外观变化
        5.3.3 不同HA对饮料稳定性参数的变化
        5.3.4 不同HA对饮料稳定性指数的影响
        5.3.5 不同HA对饮料粒径分布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感官分析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感官分析的研究现状
2 感官分析的研究方法
    2.1 差别检验
    2.2 标度和类别检验
    2.3 描述性检验
3 感官分析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4 感官分析发展趋势
5 结束语

(7)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玛纳斯番茄制品分公司安全控制及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当前国外学者对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研究成果
        1.2.2 当前我国学者对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研究成果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2.1.2 HACCP体系
        2.1.3 管理策略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番茄酱产品及其质量安全技术指标
        2.2.2 HACCP体系在番茄酱生产企业中的应用
第三章 新疆出口番茄酱生产企业建立运行安全控制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解析
    3.1 新疆出口番茄酱生产企业及其产品现状分析
        3.1.1 新疆出口番茄酱产品的基础优势
        3.1.2 新疆番茄酱产品出口总体情况
        3.1.3 新疆出口番茄酱产品质量情况
    3.2 新疆出口番茄酱生产企业建立运行安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2.1 HACCP体系的建立不完善及原因
        3.2.2 加工过程控制的效率不高及原因
        3.2.3 企业人员管理的效率不高及原因
    3.3 新疆出口番茄酱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3.3.1 番茄主要病虫害、使用农药种类调查
        3.3.2 新疆出口番茄原料基地管理模式调查
        3.3.3 新疆出口番茄酱产品中主要有毒有害物残留检测情况
        3.3.4 新疆出口番茄酱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小结
第四章 新疆出口番茄酱生产企业安全控制体系的完善
    4.1 番茄原料种植基地控制体系
    4.2 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监控体系
        4.2.1 建立标准化的生产管理体系
        4.2.2 建立农用投入品管理体系
    4.3 番茄种植合格基地的确定
    4.4 番茄原料的收获、存放与运输
        4.4.1 防止交叉污染
        4.4.2 存放与运输安全
    4.5 番茄酱加工控制体系
        4.5.1 主要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控制
        4.5.2 关键控制点监控
第五章 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玛纳斯番茄制品分公司安全控制研究及经验总结
    5.1 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情况简介
    5.2 HACCP体系在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玛纳斯番茄制品分公司的建立及对各CCP点的深入研究
        5.2.1 番茄酱加工工艺流程描述
        5.2.2 危害分析
        5.2.3 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玛纳斯番茄制品分公司HACCP计划表
    5.3 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玛纳斯番茄制品分公司安全控制体系运行的经验总结
第六章 关于新疆出口番茄酱生产企业安全控制及管理策略的建议
    6.1 提高源头管理的重视程度,保障出口番茄酱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关
    6.2 持续开展番茄酱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断提高质量意识
    6.3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形成新疆出口番茄酱行业的战略联盟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MN未来星营养果汁酸奶饮品的HACCP管理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乳品发展现状
    1.2 HACCP简介
    1.3 HACCP体系的发展
        1.3.1 国内外HACCP的发展概况
        1.3.2 HACCP在我国的发展
    1.4 建立HACCP体系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HACCP描述
    2.2 HACCP基本原理
        2.2.1 组建HACCP小组
        2.2.2 描述产品,确定产品的预期用途
        2.2.3 绘制和确认生产工艺流程图
        2.2.4 危害分析
        2.2.5 确定关键控制点
        2.2.6 建立每个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
        2.2.7 建立起对每个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测的系统
        2.2.8 建立纠偏措施
        2.2.9 建立验证程序
        2.2.10 建立文件和记录档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HACCP体系建立
    3.2 建立HACCP小组
        3.2.1 组织架构图
        3.2.2 食品安全小组职责
        3.2.3 培训要求
    3.3 产品描述,确定产品预期用途
    3.4 生产工艺流程图
    3.5 生产工艺描述
        3.5.1 合格原辅料、包装材料接收
        3.5.2 储存
        3.5.3 原奶接收
        3.5.4 前处理工序
        3.5.5 超巴氏杀菌工序
        3.5.6 加香
        3.5.7 灌装工序
        3.5.8 隧道杀菌工序
        3.5.9 包装工序
        3.5.10 检验
        3.5.11 出库、运输、上市
    3.6 危害分析
        3.6.1 总要求
        3.6.2 危害分析范围
        3.6.3 危害分析类型
        3.6.4 危害分析人员
        3.6.5 危害分析方法
        3.6.6 危害分析要求
        3.6.7 危害识别
        3.6.8 确定可接受水平
        3.6.9 危害评估
    3.7 确定关键控制点
    3.8 关键限值的选取
        3.8.1 CCP1-超巴杀巴氏杀菌
        3.8.2 CCP2-隧道灭菌
    3.9 建立监控系统
        3.9.1 监控对象
        3.9.2 监控的具体要求
        3.9.3 建立纠正措施
        3.9.4 建立验证系统
    3.10 确认
        3.10.1 确认范围
        3.10.2 确认时机
        3.10.3 确认方式及方法
        3.10.4 确认结果处置
    3.11 验证
        3.11.2 验证策划实施
        3.11.3 评价和分析
    3.12 HACCP计划表
4 讨论
    4.1 危害分析方法类型
    4.2 关键限值的建立
    4.3 HACCP计划表的建立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贡献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回顾
        2.1.1 竞争优势理论
        2.1.2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2.1.3 产业集聚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
        2.2.2 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研究
        2.2.3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
    2.3 现有研究述评
        2.3.1 已有文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2.3.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2.3.3 本研究拟定的突破方向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影响机理分析
    3.1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机理
        3.1.1 示范模仿效应
        3.1.2 竞争效应
        3.1.3 产业关联效应
        3.1.4 人员流动效应
    3.2 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机理
        3.2.1 规模经济效应
        3.2.2 人才集聚效应
        3.2.3 学习与知识溢出效应
        3.2.4 成本效应
    3.3 FDI促进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影响机理
        3.3.1 溢出效应
        3.3.2 循环累积效应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4.1 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概况
        4.1.1 从投入与产出看中国整体制造业发展
        4.1.2 从进出口看中国整体制造业发展
    4.2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
        4.2.1 从生产能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
        4.2.2 从研发能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
        4.2.3 从盈利能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
    4.3 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测算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问题提出与待检验假设
    5.2 基准模型设定、核心变量描述与数据说明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核心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3 实证过程与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模型回归与结果分析
        5.3.4 内生性偏误检验
        5.3.5 稳健性检验
    5.4 进一步分析
        5.4.1 按不同时间段分组
        5.4.2 按不同行业类别分组
    5.5 动态回归对比:PVAR模型
        5.5.1 模型检验
        5.5.2 PVAR模型的向量自回归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影响机制:基于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
    6.1 问题提出与待检验假设
    6.2 门槛计量模型的构建
        6.2.1 门槛效应的概述
        6.2.2 样本数据说明
    6.3 门槛效应的可信度检验
        6.3.1 外商直接投资渗入度门槛效应检验
        6.3.2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门槛效应检验
    6.4 门槛效应回归与结果
        6.4.1 外商直接投资渗入度门槛回归
        6.4.2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门槛回归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7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影响机制:基于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
    7.1 问题提出与待检验假设
    7.2 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关系
        7.2.1 核心变量描述
        7.2.2 核心解释变量相关性分析
        7.2.3 计量模型构建
        7.2.4 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结果
    7.3 产业集聚中介效应的实证与结果
        7.3.1 中介效应简介
        7.3.2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7.3.3 产业集聚中介效应的结果与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贡献与政策涵义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现代仪器分析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仪器分析在食品感官评价中的应用
2 现代仪器分析检测果蔬中农药残留
3 现代仪器分析在检测乳及乳制品中蛋白质含量

四、仪器分析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新工科内涵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建设[J]. 程金生,万维宏.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0(16)
  • [2]大连市畜禽屠宰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企业市场势力、进入退出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 文春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4]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D]. 樊菁. 集美大学, 2020(05)
  • [5]高酰基结冷胶悬浮指标的测定方法研究及应用[D]. 李朱承.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6]感官分析文献综述[J]. 杨丹,李敏,龙银晴,龚淼,徐融融,向莹. 轻工标准与质量, 2019(03)
  • [7]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玛纳斯番茄制品分公司安全控制及管理策略研究[D]. 文雯.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MN未来星营养果汁酸奶饮品的HACCP管理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D]. 董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D]. 周材荣.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现代仪器分析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中的应用[J]. 吴杰.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15)

标签:;  ;  ;  

仪器分析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