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腺苷蛋白氨酸与甘利欣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领领[1](2021)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从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三方面探讨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LDH)、精氨琥珀酸合酶(ASS)、羧酸酯酶-1(CES-1)作为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研究中药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及幼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大鼠早期血清GLDH、ASS、CES-1水平的影响,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探讨早期给予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预防治疗作用机制,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用药。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肝损伤传统血清标志物及新型血清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等方面,逐步探讨早期干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内容的设想。2.临床研究:(1)收集门诊体检健康婴儿60例、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诊断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60例,收集相关血清指标,比较健康婴儿、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在肝功能全套检查显示ALT在正常参考值范围时,血清GLDH、ASS、CES-1的变化。(2)将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随机分为利胆合剂治疗组、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将治疗前后血清TBIL、DBIL、ALT、AST、GLDH、ASS、CES-1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对肝损伤新型血清标志物与传统血清标志物出现时间,表达敏感性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分析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早期肝损伤的干预效果。3.实验研究:(1)建立幼龄SD大鼠胆汁淤积肝损伤模型,分别观察给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肝功能全套指标及GLDH、ASS、CES-1血清值变化,比较血清GLDH、ASS、CES-1与ALT的差异。(2)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对应的时间点给予利胆合剂和熊去氧胆酸干预治疗,观察利胆合剂对幼龄胆汁淤积大鼠肝损伤血清标志物GLDH、ASS、CES-1的作用。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最新研究提示目前血清ALT、AST作为评估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存在着不足,急需探索新的能够更早期反映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治疗方面,利胆合剂是否能起到早期预防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尚待进一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2.临床研究:(1)血清GLDH、ASS、CES-1指标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均可较血清ALT更早的反映肝细胞的损伤。血清GLDH、ASS、CES-1或可作为早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标志。(2)利胆合剂及熊去氧胆酸均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细胞损伤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中药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患儿的血清GLDH、ASS、CES-1有积极的早期干预保护作用,较熊去氧胆酸疗效更佳。3.实验研究:(1)血清GLDH、ASS、CES-1可作为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在整个病程中,血清GLDH、ASS、CES-1与ALT、AST可作为肝细胞损伤标志物互补存在。(2)利胆合剂能早期干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研究结论:1.血清GLDH、ASS、CES-1可作为较血清ALT更早期反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2.利胆合剂对早期干预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效果较熊去氧胆酸更佳。3.利胆合剂早期预防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有效减轻炎性细胞对肝脏组织的浸润,降低肝细胞的损伤。
陈梓洋[2](2021)在《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在体质学说指导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黄疸(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最终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纳入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平衡饮食,保证休息减少劳累,忌酒健康指导,对照组予服用恩替卡韦胶囊抗病毒;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护肝;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退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茵陈术附汤(机配免煎颗粒)治疗,每日2次,每次1袋,饭后100ml开水冲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TBIL、DBIL、IBIL、ALB)、凝血功能P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患者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治愈率及显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综合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对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TBIL、DBIL、IBIL)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DBIL、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4、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B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PT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T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两组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改善患者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HB轻度黄疸患者,体质为阳虚体质,证属寒湿阻遏者,辨证运用茵陈术附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对于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更明显,可有效改善血清TBIL、DBIL、IBIL、ALT、AST水平,明显减轻身目黄染、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饮食减少、胁肋疼痛、脘腹胀闷等中医临床症候,提高生活质量。2、运用体质学说指导临床,根据患者体质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方,更有利于标本兼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运用前景。
于乐成,程明亮[3](2020)在《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病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提出舒肝宁注射液(Shuganning Zhusheye,SGN)是由茵陈、栀子、黄芩、板蓝根和灵芝等5种中药材的提取物组合而成的一种纯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经典方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茵陈蒿汤"基础上进一步研发的肝病治疗药物[1-2],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等肝脏疾病。
蔡媛媛[4](2019)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从各方面综合探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解毒通利方的安全性。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因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住院或门诊经治疗的患者,将纳入本项目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组(治疗组)78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8例,最终完成本项目的患者中西医组(治疗组)76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评估中医证候经治疗后改善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中医证候情况。采用血液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胆酸(CG)评估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各项指标。采用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HBV DNA)评估血液病毒频数,检测患者治疗前、随访3个月后HBV DNA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长短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T-BIL、D-BIL、TBA、AST、A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C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治疗组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3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患者中医证候、肝功能及HBV DNA改善情况满意,且安全性较好。
韩姗姗[5](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张明发,沈雅琴[6](2019)在《苦参碱对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苦参碱已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优于苦黄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优于或稍优于甘草酸二铵,与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相当。苦参碱还可以减少干扰素、甘草酸二铵的不良反应发生。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能增强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苦参碱对病毒性肝炎的总胆红素复常率高于苦黄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甘草酸二铵,这可能与苦参碱还具有促进胆汁分泌有关。综述苦参碱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分析。
赵君,廖星,赵晖,杨静,邹雯,王乐,支英杰[7](2017)在《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评价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全面检索国内外8大电子数据库及Clinical Trials,收集关于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2人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仅做描述性分析。共计纳入32篇文献,涉及3 188例患者,男性1 951例(61.2%),女性859例(26.9%),未知男女比例378例(11.9%),所纳入的临床研究总体质量偏低。由于研究疾病复杂,干预措施不尽相同,大部分研究按疾病分类进行描述性分析: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黄疸型肝炎试验组在退黄、肝功能复常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少数Meta分析中,对于黄疸性病毒性肝炎,在苦黄注射液+综合治疗组对比综合治疗组中,前者总有效率高于后者(RR=1.35,95%CI=[1.10,1.66],P=0.61)。另外,当苦黄注射液滴速过快时会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减慢滴速可缓解。根据现有证据,苦黄注射液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大部分研究未对病毒性肝炎进行病原学、临床表现分类以及干预措施多样性,导致临床异质性较大,各研究间的可比性较差,加之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需更多设计严紧、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梁海雄,黎丽群[8](2016)在《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CMCC)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舒肝宁注射液治疗乙肝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按Cohrane手册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质量标准对所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个研究,包括2354例患者。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低。Meta结果显示,单用舒肝宁注射液或联合西药治疗乙肝能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直接胆红素(DBIL)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对乙肝病毒DNA(HBVDNA)转阴率、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Ⅳ型胶原(Ⅳ-C)的影响,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尚不能表明治疗组在HBV-DNA转阴率、TBIL、AST、IV-C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但从总体效应上看优势明显趋向于治疗组。结论现有证据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舒肝宁或舒肝宁联合西药治疗乙肝,更能提高乙肝患者的总有效率,降低DBIL及ALT,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抑制肝脏纤维化,且药物安全性较高。但由于纳入研究的局限性,上述结论需谨慎看待,需要开展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荀蕾[9](2016)在《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外湿+内湿+药物”建立病证结合模型,观察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对药效学指标(ALT、AST、ALP、TBIL、DBIL、TBA、胆汁流量及流速、胆汁成分分析、LP-X、肝组织病理改变)变化的影响以及对药物作用机制指标(Na+-H+交换体、NTCP、BSEP)表达的影响,探讨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结合临床试验,评价疸清颗粒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部分:1.实验材料: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治疗组采用疸清颗粒,阳性药对照组采用茵栀黄颗粒。2.分组方法:将6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颗粒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各10只。3.造模方法:外湿+内湿+药物在长夏湿热季节将50只大鼠放于湿热造模箱内,喂饲葡萄糖和猪油脂混合液21天,之后一次性注射ANIT造成急性肝内胆汁淤积。4.药物干预方法: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按1.62g/kg灌胃,疸清颗粒高剂量组按6.48g/kg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及模型2组均给予生理盐水按10ml/kg灌胃,连续7天,每日1次。5.观察指标5.1大鼠的一般情况5.2药效学指标观测ALT、AST、ALP、TBIL、DBIL、TBA、胆汁流量及流速、胆汁成分分析、LP-X及肝组织病理改变。5.3药物作用机制指标观测大鼠肝组织中Na+-H+交换体、NTCP、BSEP的m RNA表达水平。临床部分:1.分组将已纳入的符合诊断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谷胱甘肽1.2克静脉滴注,腺苷蛋氨酸1.0克静脉滴注,并口服熊去氧胆酸片,25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静脉滴注用药的基础上,口服疸清颗粒,6g/次,3次/d。3.观测项目3.1患者的一般项目3.2疗效性观测项目(1)填写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2)血清ALT、ALP、GGT、5’-NT、TBIL、DBIL、TBA及CHOL的检测。3.3机制性观测项目(1)炎症因子检测,包括TNF-α,IL-1及IL-6;(2)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包括SOD和MDA。3.4安全性观测项目结果:实验部分:1.大鼠的一般情况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正常进食进水,活动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体重逐渐增加,尿色淡黄。湿热造模箱内的大鼠于第7天出现毛发无光泽,耳背及尾部皮肤略显黄色,食欲下降,尿液深黄色,大便溏,精神不振,少动,易激惹。ANIT灌胃后半天大鼠出现食欲不振,进食进水量均明显下降,精神萎靡。实验过程中发现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及茵栀黄颗粒组治疗3天后,大鼠的食欲、精神状态开始有所好转,且大鼠的各项状态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好转,但茵栀黄组大鼠多持续稀溏便,而疸清颗粒组大鼠大便可恢复正常。2.对大鼠生化学的影响模型1组、模型2组与其余4组比较,各项肝酶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模型组外的其余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以降低肝酶,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与空白对照组、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相比,模型1组、模型2组及茵栀黄组TBIL、DBIL、TBA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但茵栀黄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的TBIL、DBIL、TBA指标,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优于茵栀黄组。3.对大鼠胆汁流量、流速及胆汁成分的影响与其余4组比较,模型1组和模型2组的胆汁流量、流速均显着下降(P<0.05),并且两模型组间比较各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除模型组外的其余4组组间比较,也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大鼠通过自身修复,并不能提高胆汁的流量及流速,需早期药物干预。疸清颗粒可以提高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流量及流速,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其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与其余4组相比,模型1组、模型2组的LEC、TC浓度均显着下降(P<0.05),TBIL、TBA浓度显着升高(P<0.05),并且两模型组组间比较各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除模型组外其余4组组间比较各指标,也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大鼠通过自身修复,并不能改善胆汁成分,需早期药物干预。疸清颗粒可以改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成分,并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4.对大鼠LP-X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5组血清中LP-X有所升高,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可以降低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LP-X含量,但未能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5.对大鼠Na+-H+交换体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5组Na+-H+交换体m RNA的表达有所降低,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Na+-H+交换体的表达又显着高于茵栀黄组(P<0.05),但高低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可以提高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Na+-H+交换体m RNA的表达,但未能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优于茵栀黄组。6.对大鼠NTCP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外,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组,疸清颗粒低剂量组NTCP m RNA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差异显着(P<0.05),但疸清颗粒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疸清颗粒低剂量组的表达明显低于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茵栀黄颗粒对NTCP的表达影响不大,而疸清颗粒不仅可以提高NTCP m RNA的表达含量,且高剂量组可以使其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及茵栀黄组。7.对大鼠BSEP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外,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组,疸清颗粒低剂量组BSEP m RNA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差异显着(P<0.05),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与茵栀黄组表达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他们的表达均低于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疸清颗粒不仅可以升高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BSEP m RNA的表达含量,且高剂量组可以使其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茵栀黄组。8.对大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光镜下表现:空白对照组肝细胞呈放射状有序排列,肝小叶结构清晰完整,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模型1组及模型2组可见肝细胞肿胀,细胞核变大,并可见脂肪细胞和炎性细胞。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见肝细胞组织结构、形态与模型组比较恢复较好,肝细胞水肿减轻,脂肪细胞基本消失,可见小叶间有少量的炎性细胞,肝血窦、中央静脉比较规则、内皮细胞较正常。电镜下表现:空白对照组肝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较大,可见核仁,线粒体呈圆形或长杵状且嵴发达清晰,毛细胆管内有丰富的微绒毛。模型1组及模型2组细胞核边聚且核较大,核内异染色质增多,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断裂而呈空泡样变,毛细胆管略扩张且管内微绒毛减少。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质溶解,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固缩,线粒体收缩。临床部分:1.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一致。2.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3.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尤其在改善部分中医症状方面(胁肋疼痛、口干而苦、脘闷腹胀、皮肤瘙痒、烦躁易怒、小便黄及大便稀溏)疗效更显着。4.在降低肝酶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一致。5.在降低胆红素、胆汁酸及CHOL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6.在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结论:1.疸清颗粒在改善大鼠大便性状及降低TBIL、DBIL、TBA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茵栀黄颗粒。在改善大鼠的一般情况,降低大鼠ALT、AST、ALP,提高胆汁流量及流速、改善胆汁成分及肝组织损害方面与茵栀黄疗效一致。疸清颗粒是通过上调Na+-H+交换体、NTCP、BSEP m RNA的表达这一机制来治疗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疗效优于茵栀黄颗粒。2.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在提高中医疗效,改善中医证候及部分中医症状,降低TBIL、TBA及CHOL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两组在疾病疗效及降低ALT、ALP、GGT、5’-NT方面疗效显着但无差异。疸清颗粒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及抑制氧化应激这一机制来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李太平[10](2015)在《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文中指出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临床通常表现出肝细胞性黄疸,并伴发程度不同的肝内胆汁淤积,或是肝功能的衰竭,病情较重[1]。因此,如何快速有效促使血清胆红素降低是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重要原则。本院对确诊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给予腺苷蛋氨酸与苦参碱联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124例,按照
二、腺苷蛋白氨酸与甘利欣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腺苷蛋白氨酸与甘利欣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认识 |
1.1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
1.2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传统血清标志物 |
1.3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新型血清标志物 |
1.4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治疗 |
1.5 小结 |
2.祖国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认识 |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辩证思路 |
2.3 治疗的认识 |
2.4 小结 |
3.利胆合剂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理论依据 |
4.研究设想 |
4.1 临床研究 |
4.2 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新型血清标志物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及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2.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1.血清GLDH、ASS、CES-1 在不同时间点与ALT比较(预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模型制备及标本取材 |
1.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2.利胆合剂在不同时间点对胆汁淤积肝损伤的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模型制备及标本取材 |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1.结论 |
2.创新 |
3.问题与措施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
1.1 黄疸的中医病名起源 |
1.2 黄疸的病因病机 |
1.3 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
1.3.1 阳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
1.3.2 阴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
1.3.3 胎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的认识 |
2.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
2.2 黄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
2.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的西医治疗 |
3 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治疗的指导 |
3.1 中医体质学说的起源 |
3.2 中医体质学说指导疾病治疗的意义及优势 |
3.3 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 |
4 导师对体质学说指导下茵陈术附汤治疗CHB轻度黄疸的学术思想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方案设计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3.1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西医诊断标准 |
2.3.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2.3.3 中医辨证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8.1 检测指标 |
2.8.2 安全性观测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2.9.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2.9.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
3.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4.1 病例纳入情况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的比较 |
4.2.1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4.2.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的比较 |
4.2.3 两组患者慢乙肝病程长短比较 |
4.2.4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DBIL、IBIL、ALB)及凝血功能(PT)的比较 |
4.2.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
4.3.1 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评价 |
4.3.2 治疗前后血清TBIL、DBIL、IBIL的比较 |
4.3.3 治疗前后血清ALT、AST、ALB的比较 |
4.3.4 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的比较 |
4.3.5 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评价 |
4.3.6 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评价 |
4.4 安全性观测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治疗CHB轻度黄疸的不足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HB黄疸的优势 |
3 茵陈术附汤的运用依据 |
3.1 附子 |
3.2 茵陈 |
3.3 白术 |
3.4 干姜 |
3.5 甘草(炙) |
3.6 肉桂 |
4 临床疗效分析 |
4.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
4.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的疗效分析 |
4.3 对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疗效分析 |
4.4 对改善患者中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6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黄疸的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病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识意见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 |
二、文献检索 |
三、SGN对肝病疗效的实验研究 |
四、SGN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 |
(一)SGN对混杂类型肝病疗效的队列研究 |
(二)SGN对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
(三)SGN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
(四)SGN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作用 |
(五)SGN对DILI的疗效 |
(六)SGN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esease,NAFLD)的疗效 |
(七)SGN对肝硬化的疗效 |
(八)SGN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 |
(九)SGN对梗阻性胆道疾病术后肝功能异常的辅助治疗 |
(十)SGN对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肝功能异常的治疗价值 |
五、SGN的合理用药、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
六、总结和展望 |
(4)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乙型肝炎的研究概况 |
一、乙型肝炎的概述 |
二、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
三、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四、乙型肝炎的传播 |
五、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六、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七、黄疸的发病机制 |
(一) 正常胆红素代谢机制 |
(二) 肝前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
(三) 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
(四) 肝后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
八、黄疸的治疗 |
(一) 肝前性黄疸的治疗 |
(二) 肝细胞性黄疸的治疗 |
(三) 肝后性黄疸的治疗 |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 |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源流 |
二、慢性乙型肝炎黄疽中医病因病机 |
三、慢性乙型肝炎黄疸中医辨证施治 |
四、蔡敏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认识 |
五、解毒通利方方解及组方原则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剔除、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实验设计 |
(二) 样本含量及来源 |
(三) 随机分组 |
(四) 治疗方法 |
(五) 观察时间 |
(六) 观察指标 |
(七)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
(八) 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一、基线资料比较 |
(一) 年龄、病程比较 |
(二) 性别比较 |
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比较 |
(一)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三、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比较 |
(一) T-BIL比较 |
(二) D-BIL比较 |
(三) TBA比较 |
(四) AST比较 |
(五) ALT比较 |
(六) CG比较 |
四、两组患者HBV DNA比较 |
五、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
第三节 讨论 |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四、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五、解毒通利方的组方原则及作用机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 |
2.0 引言 |
2.1 研究现状 |
2.1.1 流行病学 |
2.1.2 机制 |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
2.1.6 诊断 |
2.1.7 治疗 |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
2.2 指南制定过程 |
2.2.1 构建临床问题 |
2.2.2 循证研究 |
2.2.3 专家共识 |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
2.2.5 形成推荐意见 |
2.2.6 形成初稿 |
2.3 讨论 |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
2.4 结论 |
2.4.1 茵栀黄口服液 |
2.4.2 茵栀黄颗粒 |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
2.4.4 茵陈五苓糖浆 |
2.5 创新点及意义 |
2.6 不足与展望 |
2.6.1 存在不足 |
2.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苦参碱对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2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7)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1.6.1 多臂试验的处理 |
1.6.2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
2.2.1 纳入研究情况 |
2.2.2 诊断标准 |
2.2.3 样本量及研究对象 |
2.2.4 错误数据处理 |
2.2.5 干预措施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慢性乙型肝炎 |
2.4.2 丙肝、戊肝 |
2.4.3 黄疸型肝炎 |
2.4.3. 1 急性黄疸型肝炎 |
2.4.3. 2 瘀疸型肝炎 |
2.4.3. 3 重度黄疸型肝炎 |
2.4.4 黄疸性病毒性肝炎 |
2.4.5 其他 |
3 讨论 |
3.1 疗效总结 |
3.2 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优势及依据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4 诊断标准 |
3.5 研究对象及干预措施 |
3.6 结局指标 |
3.7 安全性评价 |
4 对临床研究的建议 |
5 结论 |
(8)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总有效率 |
2.3.2 HBV-DNA转阴率 |
2.3.3 TBIL观察 |
2.3.4 DBIL观察 |
2.3.5 ALT观察 |
2.3.6 AST观察 |
2.3.7 Ⅳ-C观察 |
2.3.8 发表偏倚性分析 |
3 讨论 |
(9)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干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疸清颗粒对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腺苷蛋白氨酸与甘利欣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D]. 张领领.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D]. 陈梓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病专家共识(2020版)[J]. 于乐成,程明亮.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0(05)
- [4]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D]. 蔡媛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苦参碱对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9(01)
- [7]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赵君,廖星,赵晖,杨静,邹雯,王乐,支英杰. 中国中药杂志, 2017(20)
- [8]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Meta分析[J]. 梁海雄,黎丽群.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8)
- [9]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荀蕾.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10]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J]. 李太平. 临床荟萃,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