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沙漠化的预防与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套地区的乌梁素海、乌兰布和沙漠、黄河、乌拉山、狼山和阿拉奔草原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使河套地区成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国家的生态安全、地区稳定、社会繁荣、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以农业发展为核心推动地区现代化建设,成为灌溉面积达1100万亩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但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方式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河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河套地区进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生态面貌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提出具体要求,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不断完善,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迈进。本文以河套地区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交叉研究法等方法,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缺乏“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意识、不完善的政策制度是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得出了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对于其他地区的一般启示,认为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核心,政策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关键,制度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保障,科技进步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驱动力,综合治理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主要方法。这对深化区域生态史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也对当前我国进行生态治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刘宏磊[2](2020)在《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开发工程活动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扰动了矿山和矿区环境与生态系统,这种扰动有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效应,但也有一些扰动对其具有正效应。为了系统地修复治理矿山环境的负效应和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的正效应,运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和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为我国实现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双赢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明确了与论文研究紧密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矿山环境、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环境效应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据采掘扰动不同环境的后果的矿山环境问题分类;依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的地理格局、地貌特点分析了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及特征;根据矿业开发活动扰动环境的不同影响,明确矿山环境正、负效应的定义,将矿山环境正效应分为矿山能源正效应、矿山空间正效应和矿山综合正效应,将矿山环境负效应分为矿山岩土体环境负效应、矿山水环境负效应、矿山大气环境负效应和矿山生态环境负效应。为了全面分析矿山环境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方法和多问题综合评价方法。矿山环境单问题评价旨在分析和预测单个矿山环境问题对矿山环境现状以及未来状态的影响,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利用互信息熵和信息时域分割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和权重,以分析多个矿山环境问题叠加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并以四道柳煤矿为例,选择该区域环境影响最为典型的多个问题综合评价了煤炭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修复治理矿山环境负效应,论文提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体系,补充和完善了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以往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研究不同,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是在系统地研究修复治理对象的基础上,以消灾治理、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为目标,以工程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为支撑,突破了使用单项技术指导矿山环境治理的传统理念,形成从工程治理到生态修复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体系。通过对象分析、目标控制、厘定技术,优化组合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开采沉陷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和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的三套修复治理模式。其中,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0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4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8例。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实践研究中,阐述了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技术构成,剖析了模式应用工程示例的工程背景、矿山环境负效应和工程修复治理措施,并讨论模式的实践效果。以邢东煤矿、大雁二矿、风水沟煤矿等矿山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元宝山露天矿排土场、准格尔露天矿排土场等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抚顺西露天矿露天采坑南、北帮边坡稳定性问题示例3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通过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分析并验证了修复治理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应对了复杂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难题。为了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正效应资源,论文提出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且将之应用于实践。梳理了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中的对象、目标、技术以及模式构建方法,提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土地与空间(地下)开发利用、原位地下科学研究场地开发利用、矿山文化科普以及旅游观光等开发利用目标,梳理了8项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的技术方法,并围绕对象分析、目标控制、技术厘定的系统方法,构建了11例煤炭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以露天矿山为例,将模式实践于西露天矿正效应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浅层低温地热能、多类型仓储空间、深坑酒店与地下商业中心、矿山科普教育基地、矿山地质博物馆和采掘遗址、健身休闲基地等综合开发利用内容。为了开发利用矿山复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背景下的矿山浅层低温地热资源,研发了矿区浅层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现场原位测试技术和矿区含水层排泄区域识别方法两项技术,并检验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赵志荣[3](2019)在《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评估与防治规划》文中指出在干旱多风的自然条件和长期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影响下,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沙化土地面积40.79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0%以上,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防治任务艰巨。为了维持沙漠化治理效果和预防沙漠化的发展,对该地区进行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评估和防治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内蒙古为研究区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与土地利用类型两个因子,分析二者在2000-2015年期间的演变规律;基于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框架,对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进行评估;结合土地沙漠化脆弱性及NDVI和土地利用演变的分析结果,按照沙漠化脆弱程度对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区域划分。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选用NDVI对内蒙古地区沙漠化现状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条件逐步改善,在最高植被覆盖和最低植被覆盖的区域,植被的恢复即土地沙漠化的逆转最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在不断扩张,同时草地、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在相互转化,尤其是林地面积的增加最为明显。2、利用VSD评价模型对内蒙古沙漠化脆弱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呈现“东北部低-西南部高”的空间格局,脆弱性显着升高区域集中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中部,主要由暴露度升高造成;2000年以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适应能力提升是土地沙漠化脆弱性普遍降低的重要原因,植被、风蚀和干湿指数等是脆弱性演变的关键自然因素。3、结合土地沙漠化脆弱性及土地沙漠化分析结果,对内蒙古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区域划分并提出了沙漠化防治建议:研究区共划分为5个一级区,15个二级亚区;东北部和河套地区应做好沙漠化防治成果的巩固,西部土地沙漠化脆弱性和沙漠化程度均较高,须重点防护。本研究可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及时了解内蒙古沙漠化分布及发展趋势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支撑,为科学指挥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提供决策支持,为沙区生态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
王光耀[4](2018)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文中研究表明环境公平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公平性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基于公平性上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环境公平研究的问题涵盖资源消耗与占有、能源消费、环境风险承受、生态恶化以及环境利益分配等议题,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从环境公平角度分析沙漠化防治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需要进一步推进。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为研究案例,从环境公平视角来分析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效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和评估土地沙漠化防治的环境公平问题。本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回顾与梳理基础上,界定了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概念及内涵,并从经济学视角对环境公平做了理论分析,并提出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层面与分析逻辑,本文试图解决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以下问题:宏观层面是否公平的获得环境容量;中观层面是否公平的获得环境治理效果;微观层面环境公平规范如何发挥作用;微观层面是否公平的享有环境利益。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利益群体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探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土地沙漠化防治中,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项目管理方—项目承包方‖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宏观层面的利益主体是中央政府,其利益是通过地方政府(县一级政府)代理实施的生态工程项目产生环境效益实现的,所以,本研究中分析土地沙漠化防治宏观层面利益主体的范围是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同时分析具体生态工程项目的环境效益。可以得出:从县域范围上讲,民勤县、金川区、凉州区、古浪县、永昌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1.099252、1.021962、0.930585、1.057349、0.952035,定性判断分别为:环境公平、环境基本公平、环境不公平、环境公平、环境基本公平。从项目区范围上讲,梭梭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民勤县)、小山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金川区)、夹槽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凉州区)、麻黄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古浪县)、清河绿洲北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永昌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0.991964、1.180518、0.89562、1.117996、1.09767,定性判断分别为:环境基本公平、环境公平、环境不公平、环境公平、环境公平。第二,中观层面利益主体是以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为代表的地方准生态公共品保护与供给的代理者,环境公平参考的主要变量是项目区复合型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环境基本公平的项目区有:小山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金川区)、清河绿洲北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永昌县)、梭梭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民勤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1.028494、0.978016、1.042836;环境不公平的项目区有夹漕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凉州区),环境公平指数0.941742;环境公平的项目区有麻黄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古浪县),环境公平指数1.050894。从总体上讲,研究区中观层面利益主体实现环境基本公平,环境公平指数1.01016。第三,对微观层面利益群体主要采取动态博弈方法和环境基尼系数法论述环境公平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微观个体获得综合效益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项目区居民实际生态补偿均值与受偿意愿的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差距为1740.361元/户/年。通过动态博弈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单纯依靠政策干预并不会达到有效管护的目的,需要在环境公平规范作用下,提高背叛者的舆论与道德压力,才能抑制背叛促进合作。二是做好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思路应该遵循庇古思路与科斯思路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应该是土地沙漠化治理的主导方,在政策制定、生态工程投资、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政府干预,另一方面,在保护区建设与经营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保护区周边社区等非政府力量的介入,构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环境公平规范,通过招募周边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巡护(承包管护权)等方式实现公有产权一定程度的内部化。三是基于基尼系数计算的方法,得到G=0.083998,定性判断为环境公平。本文认为,从整体上讲项目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在综合效益获得方面不具有显着差异性,即总体上讲项目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在综合效益分配方面实现环境公平。研究认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环境公平处于较低层次公平。
李兆楠,赵小泛[5](2017)在《辽西北土地沙漠化现状及生态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解决辽西北土地荒漠化问题,并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文章从实际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辽西北地区沙漠化现状,沙漠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对辽西北沙漠化的生态建议。研究发现,目前辽西北土地沙漠化虽然得到相应的治理,但是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土地沙漠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使辽西北土地沙漠化得到有效治理,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生态林工程;适当移民,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加强预防和保护监督。
阿荣[6](2017)在《内蒙古地区荒漠化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认为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我国是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内蒙古地区因其大面积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更是常年遭受荒漠化的危害。随着近年来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以及政府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法律内容、法律政策、法律监督、法律执行等法律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许多法律责任难以有效的落实,使内蒙古的荒漠化和沙化扩张速度并未在根本上得以遏制。因此,本文从法律的角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找出其缺陷或不足并通过借鉴其它地区的防治经验加以完善,试图为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先后对国内外土壤荒漠化防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的困境、危害及主要成因,并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的立法现状,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内容中涉及的几个主要防治制度,以《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为例,重点分析了内蒙古防沙治沙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国内其它地区的荒漠化防治的立法和司法经验,通过对比结合的方式提出内蒙古防沙治沙法律体系完善的建议。
王硕[7](2017)在《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问题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严重地土地退化问题,对土地沙漠化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学术领域里被大多数研究者追捧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土地沙漠化的研究是土地沙漠化治理的基础,其意义重大。阜新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典型的内陆地区,也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典型地区,由于土地沙漠化的成因较为复杂,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成效不够显着,所以如何治理当地土地沙漠化、控制土地沙漠化的蔓延显得尤为重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介绍了土地沙漠化的概念、以及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以阜新彰武县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为主要研究手段,对阜新彰武县的土地沙漠化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阜新彰武县发展情况分析。客观分析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情况,研究近几十年阜新沙化区土地沙漠化的演变情况,从纵向角度分析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的演变过程。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在分析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基础上,从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问题治理研究。综合对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的研究,针对自身的发展特点、问题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土地沙漠化治理的对策建议,帮助当地政府更好的治理土地沙漠化。
王辽宏[8](2013)在《靖边元梁湾流域水资源利用与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靖边元梁湾流域为例,实地调查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危害及防治状况、水资源的工农业、生活及生态用水状况、供水设施及利用方式等。调查结果显示:靖边元梁湾流域的土地沙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由石油开采等活动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以及工农业、生活用水不合理等人文因素诱发,其沙漠化可谓“人造沙漠”。因此,要从根本上遏制该流域的土地沙漠化,就必须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做起。本研究对实地调查获得的元梁湾流域水资源和沙漠化的资料进行整理,并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了水资源利用对元梁湾流域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的影响。该区域降水稀少、蒸发强,气候干旱,水资源本身较为紧缺外,石油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匮乏,水分供应不足限制了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地沙漠化发展。针对元梁湾流域气候等自然状况和水资源、沙漠化特征,依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从水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利于元梁湾流域沙漠化防治的对策建议,如: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强化节水观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污水治理,防治水污染;提高地表水利用率,限制地下水开采;注重林业生态建设,涵养水源;增强水资源观测,预防水污染。旨在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促使元梁湾流域的水资源利用趋向合理,从一定程度上使元梁湾流域的土地沙漠化得以防治,从而保障石油开采等项目的运行安全,减轻项目运行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开发建设活动与保护生态环境兼得的目标。
高照良[9](2012)在《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的土地沙漠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人地关系不协调以及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环境相互作用而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最终使地表呈现沙漠化现象。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影响日益严重,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很重要的环境问题。本文首先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地区实际情况划定了黄土高原沙地沙漠区范围,分析了沙漠化的成因,揭示了其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决定因素——地表沙性物质基础和干旱多风的动力条件以及外在因素——人为因素,推断出该区沙漠化有加速发展以及有进一步由北向南推进的趋势;然后通过确定分区原则,构建指标体系,将黄土高原沙地沙漠区划分为内蒙古河套区、鄂尔多斯沙地区、黄土丘陵与沙地区,并对各区的土地利用及治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展望了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沙漠化治理的未来。
李诚志[10](2012)在《新疆土地沙漠化监测与预警研究》文中认为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最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之一,对沙漠化的监测与预警是沙漠化防治的基础,研究意义重大。由于沙漠化的成因复杂,相关观测数据的匮乏,迄今为止对沙漠化的监测还不充分,而对沙漠化的预警才刚刚开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针对沙漠化监测与预警的研究主题,从沙漠化监测与预警的基本理论出发,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沙漠监测与沙漠化预警模式。以新疆作为研究区,对新疆的沙漠化进行了长期的监测与预警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沙漠化内涵的整理,沙漠监测指标的归纳、总结与帅选,沙漠程度分级体系的对比,以及沙漠化预警的方法与模式的比较研究,初步形成沙漠化监测与预警理论体系。(2)研制了一套全自动风沙监测仪器,实现了沙通量、风速、风向、温度数据的自动采集与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实现了沙漠化风沙活动的远距离自动监测、自动存储、自动分析。(3)选取沙漠、固定沙丘、戈壁、草地、森林、耕地六种典型地类,对MODISNDVI数据监测沙漠化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低植被盖度的NDVI数据各月份、各年份的稳定性都很高,而高植被盖度的NDVI因月份、年份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不能满足监测沙漠化变化的要求。进而对49月份的最大NDVI进行合成,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该数据比较稳定,满足沙漠化监测要求。(4)以49月份的合成最大MODIS NDVI数据,以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平沙地、盐碱地、戈壁作为新疆沙漠化监测范围,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构建新疆沙漠化的常规年度监测模式,实现了沙漠化年度监测。(5)利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结合GIS栅格运算功能,创建了栅格灰色GM(1,1)预测模型,并对沙漠化变化的关键性因子NDVI进行了预测,其预测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的总精度在5%以内,并利用此模型对新疆2012、2013、2014、2015、2020年的NDVI进行了预测。(6)创建了沙漠化栅格累加预警模型,并利用沙漠化监测与预测的结果对新疆2012、2013、2014、2015、2020年的沙漠化状态进行预警,结果发现南疆沙漠化的警情大于北疆,其中沙漠化警情最大是塔里木河中游,特别是英巴扎到恰拉段,另外在乌鲁木齐市的达坂城区,乌伦古湖的西北侧和西南侧,车儿臣河中游,策勒县、于田县北侧,且末县西部,麦盖提县西部,巴楚县西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沙漠化警情。(7)在沙漠化累加预警模型的基础上,以人类自身为视角,考虑沙漠化致灾因子、土地产值,创建了沙漠化损失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新疆的沙漠化损失风险进行预警,其结果显示:沙漠化损失风险预警确定的警情比沙漠化状态预警更加偏向于人类活动,更适合于沙漠化治理与防治。(8)运用GIS技术、WEBGIS技术和.NET技术构建了新疆沙漠化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了新疆沙漠化监测与预警的自动化,并将其监测与预警的结果进行网络发布,实现了研究成果共享。
二、土地沙漠化的预防与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沙漠化的预防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概念界定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外研究现状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 |
(一)河套地区的生态概况 |
1.地形地貌 |
2.气候 |
3.水资源 |
(二)主要生态问题 |
1.土地沙漠化 |
2.土壤盐碱化 |
3.环境污染加剧 |
4.水土流失加剧 |
(三)生态问题的成因 |
1.脆弱的生态环境 |
2.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 |
3.“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意识的缺失 |
4.不完善的政策制度因素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过程及其成就 |
(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起步阶段(1949—1978) |
1.多措并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
2.发展林业,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
3.兴修水利,治理土地盐碱化 |
4.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
(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发展阶段(1978—2012) |
1.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
2.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
3.完善水利配套工程 |
4.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示范工程 |
(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完善阶段(2012—2021) |
1.完善地方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
2.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 |
3.绿色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相结合 |
(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成就 |
1.土地沙漠化趋势被遏制 |
2.土地盐碱化程度减轻 |
3.环境状况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
4.探索形成产业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 |
四、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启示 |
(一)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核心 |
1.人是生态问题出现的核心原因 |
2.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主体 |
3.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最终受益者 |
(二)政策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关键 |
1.不合理的政策是生态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
2.政策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决定性因素 |
3.政策是弥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
(三)制度建设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保障 |
1.制度建设不完善是生态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
2.制度建设是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效率的保障 |
3.制度建设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
(四)科技进步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驱动力 |
1.科技进步提高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
2.科技进步缓解了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
3.科技进步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
(五)综合治理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主要方法 |
1.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 |
2.“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需要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
3.“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需要多主体共同推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2)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矿山环境问题与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
2.1 基本概念 |
2.2 矿山环境问题分类研究 |
2.3 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区域 |
2.4 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
2.5 本章小结 |
3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与多问题综合评价研究 |
3.1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 |
3.2 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研究 |
4.1 修复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 |
4.2 修复治理模式的对象 |
4.3 修复治理模式的目标 |
4.4 修复治理模式的技术方法体系 |
4.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
5.1 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
5.2 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
5.3 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
5.4 本章小结 |
6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方法 |
6.1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 |
6.2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实践——以露天矿山为例 |
6.3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评估与防治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和项目依托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沙漠化脆弱性研究综述 |
1.2.2 沙漠化监测研究综述 |
1.2.3 沙漠化防治规划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区域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与水文 |
2.1.4 土壤与植被 |
2.1.5 社会经济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岩浆岩 |
2.2.3 构造 |
2.3 相关生态工程建设情况 |
3 数据与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植被覆盖情况分析方法 |
3.2.2 土地利用分析方法 |
3.2.3 沙漠化脆弱性评估方法 |
3.2.4 沙漠化防治规划方法 |
4 内蒙古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分析 |
4.1 NDVI时空演变特征 |
4.1.1 NDVI空间分布 |
4.1.2 NDVI年际和季节变化 |
4.2 内蒙古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
4.2.1 土地利用类型和NDVI空间叠置分析 |
4.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评估 |
5.1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特征与格局 |
5.1.1 沙漠化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特征 |
5.1.2 沙漠化脆弱性特征 |
5.2 沙漠化脆弱性演变特征 |
5.3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与土地利用类型叠置分析 |
5.4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变化关键驱动因素 |
5.4.1 暴露度各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 |
5.4.2 敏感性各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 |
5.4.3 适应能力各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内蒙古沙漠化防治规划 |
6.1 规划原则 |
6.2 区划分级体系 |
6.2.1 一级区划 |
6.2.2 二级区划 |
6.3 沙漠化防治分区 |
6.3.1 阿拉善高原沙漠及周边绿洲区 |
6.3.2 毛乌素沙地及周边治理区 |
6.3.3 内蒙古中北部治理区 |
6.3.4 科尔沁沙地及周边治理区 |
6.3.5 呼伦贝尔沙地及周边治理区 |
6.4 沙漠化防治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必要性分析 |
1.1.3 研究的目标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创新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2 公共物品理论 |
1.4.3 外部性理论 |
1.4.4 制度经济学 |
1.4.5 环境效率理论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环境公平的含义分析 |
2.1.1 关于公平的概念 |
2.1.2 不同学科对环境公平的界定及启示 |
2.2 环境公平相关综述 |
2.2.1 代内环境公平分析 |
2.2.2 代际环境公平分析 |
2.3 土地沙漠化防治相关研究的阐述 |
2.3.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 |
2.3.2 公共品及土地沙漠化防治综合效益的研究 |
2.4 小结与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1 小结 |
2.4.2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调查过程及基本情况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区域选择说明与自然地理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研究区沙漠化防治的现状 |
3.2.1 土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现状 |
3.2.2 研究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概况 |
3.3 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分析 |
3.3.1 调查过程及数据来源 |
3.3.2 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 |
3.3.3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3.3.4 项目区受访者家庭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经济学视域下环境公平分析 |
4.1 经济学视域下环境公平的分析依据 |
4.1.1 代内公平是环境公平分析的基础 |
4.1.2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公平分析的根本标准 |
4.2 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环境公平问题时的使用 |
4.2.1 国外学者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使用 |
4.2.2 国内学者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使用 |
4.3 经济学视角的环境不公平理论分析 |
4.3.1 经济发展利益追求下的环境不公平 |
4.3.2 外部性行为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
4.3.3 微观个体收入水平差距引起的环境不公平 |
4.3.4 市场失灵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
4.3.5 制度因素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
4.4 经济学视角下生态治理过程中行为主体的理性分析 |
4.4.1 生态治理中政府的理性行为与作用机制 |
4.4.2 生态治理中农户的决策机制 |
4.5 小结 |
第五章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层面与分析逻辑 |
5.1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的分析层面 |
5.1.1 环境公平宏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
5.1.2 环境公平中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
5.1.3 环境公平微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
5.2 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关系 |
5.2.1 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的辩证统一 |
5.2.2 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的统一性 |
5.2.3 环境公平在本研究中居于中心地位 |
5.3 环境公平问题在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分析逻辑 |
第六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宏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
6.1 保护区建设宏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标准与依据 |
6.1.1 宏观层面的界定 |
6.1.2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下生态安全与环境公平模型的构建 |
6.2 土地沙漠化防治环境公平评价宏观层面指标体系构建 |
6.2.1 构建原则 |
6.2.2 构建指标的内容与标准 |
6.2.3 数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
6.3 研究区生态安全分析 |
6.3.1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前生态安全分析 |
6.3.2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后生态安全分析 |
6.4 宏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
6.5 基本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中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
7.1 保护区建设中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标准与依据 |
7.1.1 中观层面的界定 |
7.1.2 中观层面环境公平的评估依据 |
7.1.3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下区域生态系统耦合与环境公平模型的构建 |
7.2 土地沙漠化防治环境公平评价中观层面指标体系构建 |
7.2.1 构建原则 |
7.2.2 构建指标的内容与标准 |
7.3 中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
7.3.1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分析 |
7.3.2 基于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下的中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 |
7.4 基本结论 |
第八章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微观个体基于环境公平规范的动态博弈分析 |
8.1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层面利益主体冲突分析 |
8.1.1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利益群体及其理性分析 |
8.1.2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
8.2 沙漠化防治中微观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构建 |
8.2.1 基础博弈模型构建 |
8.2.2 环境公平规范下利益主体的效用函数 |
8.2.3 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
8.2.4 异质性对动态博弈模型的改进 |
8.2.5 颤抖手均衡对动态博弈模型的改进 |
8.3 沙漠化防治中微观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演化分析 |
8.3.1 基础动态博弈模型演化分析 |
8.3.2 动态博弈异质性改进模型的演化分析 |
8.3.3 动态博弈颤抖手均衡改进模型的演化分析 |
8.4 环境公平规范下的农民响应分析 |
8.4.1 政策干预的现状及受偿意愿分析 |
8.4.2 环境公平规范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的意义 |
8.5 小结 |
第九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微观层面的环境公平分析 |
9.1 保护区建设综合绩效视域下微观层面环境公平评判标准与依据 |
9.1.1 微观层面利益群体保护区建设综合效益分析 |
9.1.2 保护区建设综合效益基础上环境公平模型构建 |
9.2 基于保护区微观层面综合绩效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9.2.1 构建原则 |
9.2.2 指标体系内容与评价权重的确定 |
9.3 微观层面利益群体的综合效益测评 |
9.4 基于综合效益下环境公平分析 |
9.4.1 基于基尼系数的环境公平的判别 |
9.4.2 综合效益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环境公平的启示 |
9.5 基本结论 |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项目区农户调查问卷 |
附录2:林业部门调查问卷 |
附录3:甘肃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考察提要及访谈录音整理报告 |
附录4:从相关职能部门获得的资料清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5)辽西北土地沙漠化现状及生态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辽西北土地沙漠化现状 |
1.1 朝阳地区 |
1.2 铁岭地区 |
1.3 阜新地区 |
2 辽西北土地沙漠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
2.1 朝阳地区 |
2.2 铁岭地区 |
2.3 阜新地区 |
3 辽西北土地沙漠化生态建议 |
3.1 政府大力支持生态林工程 |
3.2 适当移民, 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
3.3 加强预防和保护监督 |
(6)内蒙古地区荒漠化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内蒙古防沙治沙法律制度的发展 |
2.1 内蒙古荒漠化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2.1.1 荒漠化的危害 |
2.1.2 荒漠化的成因 |
2.2 内蒙古防沙治沙法的立法现状 |
2.3 内蒙古防沙治沙法律制度的分析 |
2.3.1 任期目标考核制度 |
2.3.2 封禁区重点保护制度 |
2.3.3 沙化监测报告制度 |
2.3.4 单位治理责任制度 |
2.3.5 治沙申请和验收制度 |
2.4 本章小结 |
3.内蒙古防沙治沙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3.1《内蒙古防沙治沙办法》内容模糊抽象 |
3.1.1 定义抽象 |
3.1.2 规定笼统 |
3.1.3 内容欠缺 |
3.2 防沙治沙相关法律规定的责任范围重叠 |
3.2.1 定义范围不清 |
3.2.2 执行范围混乱 |
3.3 与《内蒙古防沙治沙办法》配套的法律机制匮乏 |
3.3.1 奖励机制不充分 |
3.3.2 考核机制不完善 |
3.3.3 补助机制未细化 |
3.3.4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完善 |
3.4 防沙治沙违法行为的监督执法不到位 |
3.4.1 监督机制不健全 |
3.4.2 执法机制未重视 |
3.5 本章小结 |
4.国内其它地区防沙治沙法律的经验及启示 |
4.1 新疆防沙治沙的立法及经验 |
4.2 青海防沙治沙的立法及经验 |
4.3 甘肃防沙治沙的立法及经验 |
4.4 其它省区防沙治沙的立法及经验 |
4.5 本章小结 |
5.内蒙古防沙治沙法律制度完善的建议 |
5.1 建立水资源预警制度 |
5.2 配套奖励制度 |
5.3 利用市场机制防沙治沙 |
5.4 健全防沙治沙监督体制 |
5.5 加大民事、刑事处罚力度 |
5.6 实行典型案件公开制 |
5.7 本章小结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7)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地沙漠化的相关概念和治理理论基础 |
一、土地沙漠化的相关概念 |
(一)土地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 |
(二)土地荒漠化的概念 |
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
第三章 阜新彰武县概况及其土地沙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阜新彰武县概况 |
(一)自然概况 |
(二)经济状况 |
(三)生态环境 |
二、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概况 |
(一)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现状 |
(二)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调研结果分析 |
(三)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的阶段性变化 |
三、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资金投入少,防沙治沙成效不显着 |
(二)农、林、牧矛盾突出,保护意识淡薄 |
第四章 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治理存在的原因 |
一、自然因素的系统分析 |
(一)地质地貌 |
(二)气候因素 |
二、人文驱动力分析 |
(一)近现代人口发生的变化 |
(二)人类活动对土地沙漠化地影响 |
第五章 国内外治沙的经验 |
一、国外治沙经验 |
(一)以色列土地沙漠化的治理 |
(二)埃及政府的土地沙漠化治理 |
二、国内治沙经验 |
(一)机械沙障保护下的灌木造林治沙模式 |
(二)抗旱造林模式 |
三、国内外治沙经验给阜新彰武县治沙的启示 |
第六章 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问题治理的对策 |
一、脱贫为本,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
(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
(二)拓宽和优化产业结构、摆脱单一的种植模式 |
二、植被恢复与大面积种草双管齐下,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 |
(一)推广和鼓励种草,增大种草比例 |
(二)坚决调整种植比例 |
三、提高土地承载力减少沙化区的人口压力 |
四、加强政府行为,加强宏观管理 |
(一)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和监督机制 |
(二)执法要严,努力推进立法与新机制的执行力度 |
(三)加大资金投入,补偿当地农民损失 |
(四)加强宣传力度,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靖边元梁湾流域水资源利用与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水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外沙漠化治理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1 自然条件 |
2.1.2 社会经济现状 |
2.1.3 资源开发状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2.4 研究方法 |
2.4.1 调查定位 |
2.4.2 调查思路 |
2.4.3 应用新技术 |
2.5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第三章 水资源利用特点 |
3.1 水资源概况 |
3.2 水资源利用现状 |
3.3 水资源需求预测 |
3.4 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
3.4.1 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 |
3.4.2 水污染严重 |
3.4.3 地下水超采 |
3.4.4 地表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
3.4.5 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
3.4.6 水利设施不足,且老化失修严重 |
3.4.7 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四章 沙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
4.1 沙漠化现状及成因 |
4.1.1 沙漠化现状 |
4.1.2 沙漠化成因分析 |
4.2 沙漠化防治存在问题 |
4.2.1 资金投入不足 |
4.2.2 科技投入不足 |
4.2.3 预防保护不到位 |
4.2.4 沙漠化防治与水资源矛盾突出 |
第五章 沙漠化防治对策建议 |
5.1 沙漠化防治原则 |
5.2 沙漠化防治对策 |
5.2.1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 |
5.2.2 强化节水观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5.2.3 加强污水治理,防治水污染 |
5.2.4 提高地表水利用率,限制地下水开采 |
5.2.5 注重林业生态建设,涵养水源 |
5.2.6 增强水资源观测,预防水污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的土地沙漠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漠化的研究进展 |
2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土地沙漠化的基本概况 |
3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沙漠化的成因 |
3.1 人为成因 |
3.1.1 草原过度开垦及放牧 |
3.1.2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
3.1.3 交通、水利、工矿建设 |
3.2 自然成因 |
3.2.1 风季旱季同步 |
3.2.2 地表沙源丰富 |
4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的治理历程、分区、侵蚀状况与治理措施 |
4.1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治理历程 |
4.2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分区原则 |
4.3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分区指标 |
4.4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分区、侵蚀状况与治理措施 |
5 黄土高原沙漠化治理的展望 |
(10)新疆土地沙漠化监测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沙漠化含义 |
1.2.2 沙漠化成因 |
1.2.3 沙漠化监测研究进展 |
1.2.4 沙漠化预警研究进展 |
1.3 关键科学问题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论文技术路线及框架 |
1.5.1 技术路线 |
1.5.2 论文总体框架 |
1.6 小结 第二章 沙漠化监测预警的基本理论 |
2.1 沙漠化内涵 |
2.2 沙漠化的监测 |
2.2.1 监测指标 |
2.2.2 监测方式 |
2.3 沙漠化分级 |
2.4 沙漠化预警 |
2.4.1 预警分类 |
2.4.2 预警方法 |
2.4.3 预警模型 |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地形、地貌 |
3.3 土壤、植被 |
3.3.1 土壤类型 |
3.3.2 植被类型 |
3.4 气候、水文 |
3.4.1 气候 |
3.4.2 水文 |
3.5 社会经济 |
3.6 沙漠化概况 |
3.6.1 新疆沙漠化程度 |
3.6.2 新疆沙漠化主要形式 |
3.6.3 沙漠化发生的主要区域 |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土地沙漠化监测 |
4.1 风沙活动的远距离自动监测 |
4.1.1 自动集沙仪的研制 |
4.1.2 传感器选择与采集器设计 |
4.1.3 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存储和发布 |
4.2 土壤水分监测 |
4.2.1 研究区概况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 |
4.3.1 MODIS 数据简介 |
4.3.2 NDVI 监测沙漠化的可行性分析 |
4.3.3 基于 MODIS 的新疆沙漠化监测 |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土地沙漠化预警 |
5.1 沙漠化预警理论框架与模型构建 |
5.1.1 沙漠化预警的理论框架 |
5.1.2 沙漠化累加预警模型的构建 |
5.2 沙漠化状态的预测与预警 |
5.2.1 灰色预测的基本原理 |
5.2.2 基于栅格的 NDVI 预测 |
5.2.3 沙漠化状态的预测与警度 |
5.3 沙漠化的损失风险预警 |
5.3.1 沙漠化损失风险 |
5.3.2 沙漠化损失风险预警模型 |
5.3.3 沙漠化损失风险预警 |
5.4 小结 第六章 沙漠化预警的实现与发布 |
6.1 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
6.2 数据库建设 |
6.3 预警模型实现 |
6.4 预警信息网络发布 |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1.2 论文的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致谢 |
四、土地沙漠化的预防与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史研究[D]. 王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宏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3]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评估与防治规划[D]. 赵志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D]. 王光耀. 兰州大学, 2018(11)
- [5]辽西北土地沙漠化现状及生态建议[J]. 李兆楠,赵小泛. 南方农机, 2017(20)
- [6]内蒙古地区荒漠化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D]. 阿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7)
- [7]阜新彰武县土地沙漠化问题治理研究[D]. 王硕.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 [8]靖边元梁湾流域水资源利用与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研究[D]. 王辽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的土地沙漠化研究[J]. 高照良. 泥沙研究, 2012(06)
- [10]新疆土地沙漠化监测与预警研究[D]. 李诚志. 新疆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