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康市引进资金建设现代人防(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翟洲燕[2](2018)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响应机理与发展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传统村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阶段,我国的城乡发展一直是以城市极化型发展观为导向,在这种中心极化引力下吸附了区域社会资源,客观上剥夺了乡村的发展,乡村成为城乡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区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中国称之为改革创新时代,以乡村振兴为国策的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的时代任务,以区域同步发展观为统领的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理念。传统村落作为整体上延续并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典型乡村聚落,其区别于城市的独特价值是乡土文化,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景观之中。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地域文化生态景观价值视角出发,以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价值为切入点,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区域同步发展观,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响应机理;基于文化景观生态观和地域文化生态景观价值认知原理,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价值保护与再现的统筹性发展理念,旨在实现“城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相统一以及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价值的同步再现。以陕西省171个省级传统村落为样本,按照地域文化生态景观类型划分传统村落群系,研究城镇化对典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生态的影响及其演变,并分别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价值“+产业、社区、多元治理”的统筹性发展路径。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国内外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统筹性发展研究和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空间发展研究现状,发现传统村落对城镇化的统筹性响应机理、发展理念及其路径研究是尚待探讨解决的学术和实践问题。第二部分,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传统村落同步振兴的统筹性响应机理。基于人文地理学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响应机理,主要体现为“城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统一机制和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再现。第三部分,基于文化景观生态观和地域文化生态景观价值认知原理,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价值保护与再现的统筹性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保护与再现的原理和规划控制理念,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下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发展路径提供价值指导和理论指向。第四部分,在分析陕西传统村落分布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及其景观基因组图谱建构的方法,从地域文化生态景观视角将陕西传统村落划分宗法礼制型、政治中心型、军事防御型、交通商贸型、特色产业型和农耕传统型等六种类型。第五部分,选取6类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从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分析城镇化对各类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生态的影响与空间剥夺路径,主要体现在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博弈、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博弈、法理社会与礼俗社会的博弈以及权力几何结构的变迁等方面。第六部分,通过判识不同地域文化生态景观类型传统村落统筹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类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发展路径。通过建构各类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在同步再现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价值的基础上,提出重塑传统村落社区产业、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社区、传统村落多元权利主体共同治理等统筹性发展路径。
卓其沅[3](2018)在《山东省欠发达县单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研究 ——以东阿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防工程建设数量和面积同样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防工程建设是人防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开发地下空间实现立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体制机制制约,人们思想认识有限,我国的单建人防工程基本上由政府投资建设,建设资金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包括人防易地建设费。对于发达城市来说,政府财政资金较为充裕,人防主管部门能够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单建人防工程建设,此外发达城市的人口规模大,流动人口多,城市经济发展强劲,人防工程商业开发价值高,单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吸引社会资金也相对容易。但对于欠发达县来说,由于政府财政收入低,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政府投资单建人防工程建设非常困难,加上欠发达县人口规模小,人防工程商业开发价值低,单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融资也非常困难,这就出现了单建人防工程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的状况。因此,在看到欠发达县单建人防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人防工程建设,特别是国内发达城市人防工程公私合作的先进经验,剖析欠发达县当前人防工程建设和公私合作的现状,分析欠发达县单建人防工程BOT、TOT、PPP等公私合作模式的优点和困难点,找寻适合欠发达县单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模式。为此,本文以山东省欠发达县——东阿县为例,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确立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其次,介绍了欠发达县研究范围,欠发达县人防工程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三,详细阐述了东阿县府前广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实践。特别是该人防工程的积极意义,公私合作的基本内容、创新之处和主要优势,公私合作存在的公私双方在融资方面存在分歧、人防工程建设用地难以复制、缺乏专业机构和人才等问题,以及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县级政策延续性不够强、干部“闯改创”动力减弱、企业融资较为困难。第四,总结了国内外公私合作模式及其启示。最后,从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推动出台人防领域公私合作政策、加强项目论证评估、优化土地和地下空间规划、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探索实施“人防面积票”和联合开发制度等6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单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欠发达县单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廖茂志[4](2018)在《X设计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2017年是我国建筑行业大发展的一年,也是建筑行业大变革的一年,国家也针对建筑业出台了大量的改革措施。总体来看,建筑行业正在进行从“量”向“质”的转型与变革,整个建筑行业也正在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PPP项目、建筑智能化、建筑信息化、海绵城市等方向发展。建筑设计行业作为建筑业的细分领域,实际上也进入了转型发展期,建筑设计行业在伴随建筑业的转型,正在向建筑工业化与产业化、建筑信息化、工程总承包、全生命周期工程咨询与服务、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海外市场、工程质量、PPP方向发展,建筑设计企业已经进入比拼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与访谈法的研究方法,以X设计院为例,对其在转型变革的时代如何进行战略制定,如何紧跟时代抢占先机定位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选择未来业务的重点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使其紧紧抓住机遇做大做强。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框架与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其次,对战略概念、战略管理理论、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以及战略研究综述进行了总结分析。再次,用PEST模型对X设计院的宏观环境进行了研究,对行业整体环境进行了总结,并采用五力模型对竞争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X设计院基本情况、内部资源与能力、企业荣誉、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确定了X设计院发展可选的战略方向,同时结合X设计院的最优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战略选择。之后,本文并据此战略选择,明确了X设计院的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发展思路、战略目标、战略内容等。最后,结合X设计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战略实施的内外部风险、战略评价及战略实施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X设计院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基于其自身现状,结合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行业竞争对手发展情况基础上确定的,既符合X设计院的实际情况,明确了X设计院的发展方向,又能够为其他企业制定战略提供借鉴。
冯志峰[5](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张蕾[6](2018)在《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的防范问题研究 ——以泰州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保障城镇居民在住房方面的切身利益,中国主动参考域外的优秀制度,于1991年正式在上海推进试点工作,构建了配套的住房公积金系统,后续推行到全国区域。这一制度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作为基础,综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符合我国特色的新型制度,时至今日已有二十余年的演变。近些年该制度的相关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相应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在二十余年的演变进程中,该制度在持续变化之中,各方面的业务实现了稳定的成长,进而积累了数量较多的住房资金,对于处理住房困难问题,扭转现有的消费观念,进而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而在具体的施行以及推进环节中,这一制度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等行为,严重妨碍了该制度的正常施行。因此,解决骗提骗贷问题成为本论文研究的对象和目标。本文就如何防范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重点研究,并主动借鉴国内外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防范经验,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本文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概念为切入点,具体结合泰州市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典型案例以及国内其他城市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表现形式,指出骗提骗贷行为对住房公积金制度所造成的危害,揭示骗提骗贷行为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的建议以及解决骗提骗贷问题的思路,即:营造有利于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实现协作部门信息共享;强化防范措施。期望以此来优化现有的住房公积金体系,确保该制度的高效运行。本研究的成果预期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住房公积金制度;二是为实践中防范骗提骗贷行为提供具体的解决路径;三是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苏峰[7](2017)在《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私法的解释路径 ——基于民法转介条款的比较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公法与私法之关系,本质上为国家管制与社会自治之关系。公法作为国家管制的工具,私法作为社会自治的工具,两者在司法裁判中的短兵交接,反映出国家管制与私法自治的波段式拉锯。在个案中,管制与自治的关系又可以具体分为国家管制与契约自由、国家管制与行为自由以及国家管制与私有财产自由等三组主要类型。传统大陆法系理论与实务经验表明,法官可以通过民事私法内建的转介条款实现公私法规范在解释论上的接轨,使得管制与自治关系之调适在法律适用层面成为可能。在我国现行合同法、侵权责任法以及物权法中同样存在类似的转介条款,其功能在于授权法官通过对公法管制规范的解释,就契约效力、侵权责任以及物权限制等事宜作出具体的权衡与判断。在公私法转介适用的过程中,法官既要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限制公法介入私法的程度,以维持国家管制与私法自治的相对平衡;也要相机而动,“移花接木、借力打力”,实现公法与私法在理念、价值及政策上的接轨与互助。
毛继东[8](2016)在《经济新常态下五建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从2010年起,我国经济逐渐放缓,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领域全面减速。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降至中高速,发展过程更强调调结构、稳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受经济新常态下的影响,国内建筑业的增速也逐渐放缓、建筑企业普遍业绩下滑,与此同时,国家还山台许多新政策、新工艺和新技术,如国企改革、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建筑行业开始进入变革期。传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应对转型发展的宏观形势、持续下滑的建筑行业增速和不断涌现的行业新趋势,选择哪个发展方向、哪条发展路径,成为决定传统施工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生存的关键。本文以地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五建集团为例,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法,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建筑行业整体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整体分析,对企业现有资源与能力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用SWOT分析法明确了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建筑业增速放缓但依然竞争激烈,海外建筑市场机遇明显且市场广阔,五建集团在品牌、融资、资质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在技术创新和管理规范方面依然不足,且未来极有可能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通过QSPM矩阵评价和选择了适合五建集团未来发展的ST战略,即紧盯国家和西部经济的投资重点,抓住海外建设机遇,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以联合应对挑战;发挥特级资质优势开拓超高层业务,引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人才,向建筑产业化方向转变,同时向已有资质支持的领域大力迈进。围绕该战略,提出了“立足陕西、领跑西部、省外知名、国际闻名的现代综合建筑服务商”的企业发展定位,确定在做强做大已有房建、装饰装修等施工类业务的同时,向投融资、物业等服务类业务延伸,并大力拓展新型建筑业务,提早抢占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市场,并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优化内部管理、重视人力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强化品牌建设、健全职工保障、加大外部合作。本文对以五建集团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发展战略问题进行研究,明确了国家宏观形势和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五建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有利于丰富战略理论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加快五建集团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为其他施工企业进行战略研究提供借鉴。
李柳君[9](2016)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文中提出地下空间具有占地少、容量大等特点,是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以探索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为目的,通过文献归纳法、比较法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在归纳地下空间建设经验和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探索地下空间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和表达方式,对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中的现状调查、发展条件分析、规模预测、成效分析、布局特点和各类设施规划等环节中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探索,最后以陕西省地下空间五年规划的专项规划为例,对研究内容进行实践验证。首先,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归纳总结,发现当前的研究涉及到地下空间的建设诱因、发展阶段、理论、建设和管理经验等多方面内容,地下空间的利用形式呈现由单一到多样化,深度由浅入深,规模由小到大,布局由分散到系统化,规划编制从无到有、从专项设计到总体规划,管理法制规章从少到多等特点。其次,从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知识入手,分了地下空间的编制体系,地下空间编制一般流程,以及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等。发现地下空间规划可以作为独立规划单独编制,也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部门内容出现。再次,详细论述了地下空间规划各主要内容的编制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现状与资料收集,发展条件分析,需求预测方法,成效分析,布局模式,设施规划中应注意的原则,分析方法等内容。最后,实例研究部分,从陕西省利用现状入手,在分析全省地下资源开发条件的基础上,预测规划适宜开发规模,提出了“构建各城市地下空间体系;促进地下设施开发增长;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建立地下开发信息平台;完善地下空间管理体制”等目标,并对各目标的任务和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划安排。
李絮[10](2016)在《秦巴山区移民扶贫效应研究 ——基于陕南X县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陕南移民扶贫搬迁是针对居住在恶劣环境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的一项惠农扶贫政策,从宏观上改变了陕南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推进了陕南城镇建设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聚集的速度,改变了农村群众的农耕经济观念,拓宽了贫困人口的生计空间,本文分析研究了陕南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归纳总结出陕西秦巴山区农村贫困的特点及农村移民扶贫的成就,找到陕南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存在不足的原因。通过对陕西秦巴山区移民搬迁及农村居民贫困状况调查资料的分析,肯定了陕南移民扶贫搬迁在生存环境优化、生计观念改变、生计空间扩大等方面的成绩,找出了搬迁农民生计成本提高、制度空间欠佳等问题,思考和梳理出了优化农村搬迁扶贫经济、制度、地理空间的思路,为陕南移民搬迁提供可参考视角。第一章论述了研究目的、意义、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针对目前国内外的有关移民扶贫概况进行说明。第二章介绍了陕南移民扶贫的政策背景。第三章分析了移民搬迁前后对于贫困户的粮食生产、养殖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来了解搬迁带来的扶贫成效。第四章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探讨移民后存在的一些新问题及根源。第五章针对移民扶贫中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思考。第一是陕南移民扶贫产生了正向效果。移民扶贫搬迁使得广大移民的生活满意度提高,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肯定,改善了村民的生存环境,提高了移民的就业能力,改善了移民的就业方式,促进了城镇化发展。第二是陕南移民扶贫存在新的问题。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发现26%移民生活感到困难了,收入下降。移民扶贫是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在搬迁工作中,有一些搬迁户的识别不够精准,需要后期工作注意。12%移民的惯习造成居住地垃圾和生活污水问题,使得移民区的环境不如搬迁前。对于移民社区的管理和宣传,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第三是政策建议,切实明确各级工作人员的责任,实施阳光操作,有效解决土地荒废问题。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维持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关注老年人养老,加强安置型社区的内部建设。
二、安康市引进资金建设现代人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康市引进资金建设现代人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响应机理与发展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传统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
1.1.2 学术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统筹性发展研究 |
2.1.1 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统筹性发展的内容 |
2.1.2 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统筹性发展的方式 |
2.1.3 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统筹性发展的路径 |
2.2 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发展研究 |
2.2.1 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发展 |
2.2.2 传统村落经济空间发展 |
2.2.3 传统村落社会空间发展 |
2.2.4 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发展 |
2.3 研究述评 |
2.3.1 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统筹性发展 |
2.3.2 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发展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响应机理 |
3.1 新型城镇化思想 |
3.2 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与原理 |
3.2.1 经济学的城乡统筹发展观 |
3.2.2 社会学的公共服务理论 |
3.2.3 管理学的“第三条道路”理念 |
3.2.4 地理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观 |
3.3 区域同步发展观 |
3.3.1 新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公正理念 |
3.3.2 “第三条道路”社会剥夺补偿理念 |
3.3.3 区域同步发展的新社会空间公正观 |
3.4 传统村落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统筹性响应机理 |
3.4.1 “城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统一机制 |
3.4.2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再现 |
3.5 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价值再现的统筹性发展理念 |
4.1 文化景观生态观 |
4.1.1 “文化转向”下的新文化地理学 |
4.1.2 新文化地理学导向下的文化景观生态观 |
4.2 地域文化生态景观价值认知原理 |
4.2.1 文化生态景观区的地方价值 |
4.2.2 文化生态景观的区位价值及认知解构 |
4.3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价值保护与再现的统筹性发展理念 |
4.3.1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保护与再现的原理 |
4.3.2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景观保护与再现的规划控制理念 |
4.4 小结 |
第五章 陕西省传统村落分布特点及类型划分 |
5.1 陕西省传统村落分布特点 |
5.2 陕西省传统村落类型划分 |
5.2.1 研究设计 |
5.2.2 陕西省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分析 |
5.2.3 陕西省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生态景观类型划分 |
5.3 小结 |
第六章 城镇化对陕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生态的影响 |
6.1 案例分析框架 |
6.2 不同类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影响分析 |
6.2.1 党家村—宗法礼制型传统村落 |
6.2.2 莲湖村—政治中心型传统村落 |
6.2.3 灵泉村—军事防御型传统村落 |
6.2.4 凤镇街村—交通商贸型传统村落 |
6.2.5 峪口村—特色产业型传统村落 |
6.2.6 泥河沟村—农耕传统型传统村落 |
6.3 小结 |
6.3.1 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博弈 |
6.3.2 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博弈 |
6.3.3 法理社会与礼俗社会的博弈 |
6.3.4 权力几何结构的变迁 |
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发展路径研究 |
7.1 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发展问题判识 |
7.1.1 地域文化认知不足 |
7.1.2 政治功能退化 |
7.1.3 传统产业衰落 |
7.1.4 权力结构失衡 |
7.2 传统村落的空间发展方向 |
7.3 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发展路径 |
7.3.1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再现 |
7.3.2 传统村落的产业重塑模式 |
7.3.3 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模式 |
7.3.4 传统村落的多元治理模式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陕西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
附录2 传统村落调查问卷 |
附录3 传统村落村民调查问卷 |
附录4 传统村落村长及村落精英半结构式访谈 |
附录5 传统村落特定人群半结构式访谈 |
附录6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普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山东省欠发达县单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研究 ——以东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人防工程 |
2.1.2 单建人防工程 |
2.1.3 公私合作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治理理论 |
2.2.5 公共选择理论 |
2.2.6 合作国家理论 |
第3章 山东省欠发达县人防工程概述 |
3.1 山东省欠发达县研究范围 |
3.2 山东省欠发达县人防工程现状 |
3.2.1 结建人防工程现状 |
3.2.2 单建人防工程现状 |
3.3 山东省欠发达县人防工程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
3.3.1 思想认识不深 |
3.3.2 财政资金不足 |
3.3.3 融资渠道不畅 |
3.3.4 公共性不强 |
第4章 山东省东阿县府前广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实践 |
4.1 山东省东阿县人防工程总体情况 |
4.2 山东省东阿县府前广场人防工程概况及其意义 |
4.2.1 山东省东阿县府前广场人防工程概况 |
4.2.2 山东省东阿县府前广场人防工程意义 |
4.3 山东省东阿县府前广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的内容与特点 |
4.3.1 基本内容 |
4.3.2 创新之处 |
4.3.3 主要优势 |
4.4 山东省东阿县府前广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存在的问题 |
4.4.1 公私双方在融资方面存在分歧 |
4.4.2 人防工程建设用地难以复制 |
4.4.3 人防工程无偿使用难度较大 |
4.4.4 缺乏专业机构和人才 |
4.5 山东省东阿县府前广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4.5.1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
4.5.2 县级政策延续性不够强 |
4.5.3 干部“闯改创”动力减弱 |
4.5.4 企业融资困难 |
第5章 国内外有关公私合作模式及其启示 |
5.1 国外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作模式及其启示 |
5.1.1 法国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作模式 |
5.1.2 美国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作模式 |
5.1.3 日本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作模式 |
5.1.4 国外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作模式启示 |
5.2 国内发达城市人防工程公私合作模式及其启示 |
5.2.1 江苏省南京市地下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 |
5.2.2 辽宁省朝阳市地下人防商业街公私合作模式 |
5.2.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下人防商城公私合作模式 |
5.2.4 国内发达城市人防工程公私合作启示 |
第6章 欠发达县单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改进对策 |
6.1 完善公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 |
6.2 推动出台人防领域公私合作政策 |
6.3 加强项目论证评估 |
6.4 优化土地和地下空间规划 |
6.5 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
6.6 探索实施“人防面积票”和联合开发制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X设计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解决问题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解决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及思路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公司战略内涵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特点 |
2.2.2 战略管理过程 |
2.2.3 战略管理层次 |
2.2.4 设计院类企业战略制定的特点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模型 |
2.3.2 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模型 |
2.4 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
2.4.1 国外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
2.4.2 国内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
第3章 X设计院发展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企业简介 |
3.2.2 资源能力 |
3.2.3 企业荣誉 |
3.2.4 发展瓶颈 |
3.3 SWOT组合分析 |
3.3.1 机遇与威胁 |
3.3.2 优势与劣势 |
3.3.3 结论 |
第4章 X设计院发展战略设计 |
4.1 发展原则 |
4.2 战略定位 |
4.2.1 公司定位 |
4.2.2 业务定位 |
4.3 发展思路 |
4.4 战略目标 |
4.5 战略内容 |
4.5.1 做好五大主营业务 |
4.5.2 实施拓展新业务 |
第5章 X设计院发展战略评价及实施保障措施 |
5.1 战略评价 |
5.2 保障措施 |
5.2.1 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 |
5.2.2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
5.2.3 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
5.2.4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
5.2.5 创新企业文化及品牌建设体系 |
第6章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 基本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6)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的防范问题研究 ——以泰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部分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住房公积金的内涵 |
2.1.2 骗提骗贷问题的内涵 |
2.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保障理论 |
2.2.2 强制储蓄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3 泰州市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问题调查 |
3.1 泰州市住房公积金提取、贷款业务概况 |
3.1.1 住房公积金提取情况 |
3.1.2 住房公积金贷款情况 |
3.2 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典型案例分析 |
3.2.1 泰州市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典型案例分析 |
3.2.2 国内其他城市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表现形式 |
3.3 泰州市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防范成效 |
3.4 折射出的问题 |
3.4.1 住房公积金制度不尽完善 |
3.4.2 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过低 |
3.4.3 住房公积金管理分散化 |
4 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原因分析 |
4.1 现有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缺陷 |
4.1.1 法制环境不适应 |
4.1.2 监管环境不适应 |
4.1.3 金融环境不适应 |
4.2 各部门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 |
4.3 防范措施不完善 |
4.3.1 内部控制缺失 |
4.3.2 外部监督机构缺位 |
4.3.3 监管链条割裂 |
4.3.4 惩戒手段单一 |
4.4 工作人员数量和结构的缺陷 |
4.4.1 从业人员数量紧缺 |
4.4.2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5 国内外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防范的经验 |
5.1 国外住房金融制度 |
5.1.1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经验 |
5.1.2 德国住房储蓄制度的经验 |
5.1.3 巴西的失业与保障公积金制度 |
5.2 国内部分城市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防范经验 |
5.2.1 南宁住房公积金中心骗提骗贷防范成果 |
5.2.2 安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严防骗提骗贷经验 |
5.2.3 黔东南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骗提防范经验 |
5.2.4 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骗提防范经验 |
5.3 国内外住房金融制度对防范骗提骗贷问题的启示 |
6 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防范的对策建议 |
6.1 营造有利于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 |
6.1.1 培育良好的法制环境 |
6.1.2 创造完善的监管环境 |
6.1.3 优化现存的金融环境 |
6.2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
6.2.1 提高公积金存款利率,引导个人合理规范使用 |
6.2.2 扩大制度覆盖面,创造资金合法使用条件 |
6.2.3 扩大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范围 |
6.2.4 完善住房公积金提取贷款政策 |
6.3 实现协作部门信息共享 |
6.3.1 将“骗提骗贷”纳入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
6.3.2 实现房屋信息共享 |
6.3.3 实现户籍、婚姻状况信息共享 |
6.4 强化防范措施 |
6.4.1 完善监管机构设置,加强机构内部控制 |
6.4.2 建立“骗提骗贷”惩治机制 |
6.4.3 加强专业人员配置,提高防范技能 |
6.4.4 加大政策宣讲,树立诚信意识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私法的解释路径 ——基于民法转介条款的比较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壹、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方法 |
(一)比较法研究 |
(二)案例实证研究 |
(三)解释论研究 |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
(一)宪法与本文所称“公法” |
(二)民事特别法与本文所称“公法” |
贰、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私法之缘由 |
一、填补民事私法漏洞之需要 |
二、落实公法管制的私法实效 |
三、公私法之对立互动关系 |
叁、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契约 |
一、管制规范介入民事契约的比较法考察 |
(一)德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二)台湾地区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三)我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二、私法转介条款的适用情形 |
(一)已经明定合同效力 |
(二)未明定合同效力,但通过法律解释可以确定合同效力 |
(三)未明定合同效力,但规定其他处理方式 |
三、转介公法管制规范认定契约效力的比例原则架构 |
(一)私法到公法的思维转变 |
(二)认定契约效力的比例原则架构 |
四、小结 |
肆、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侵权 |
一、管制规范介入民事侵权的比较法考察 |
(一)德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二)台湾地区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三)我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二、保护他人法律之含义与适用情形 |
(一)保护他人法律之内容 |
(二)保护他人法律之客体 |
(三)保护他人法律之适用情形 |
三、违反保护他人法律构成侵权的认定标准 |
(一)违反法律属于保护他人之法律 |
(二)受害主体属于法律保护之对象 |
(三)所生损害属于法律保护之范围 |
(四)损害原因符合法律规定之意旨 |
四、小结 |
伍、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物权 |
一、管制规范限制物权的比较法考察 |
(一)德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二)台湾地区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三)我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二、我国《物权法》第7条作为转介条款的可能 |
(一)公法介入物权与介入契约及侵权的比较 |
(二)物权限制不应纳入物权法定原则的范畴 |
三、《物权法》第7条作为转介条款的法律适用 |
(一)物权取得的调适空间 |
(二)物权行使的调适空间 |
(三)损害赔偿的调适空间 |
四、小结 |
陆、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经济新常态下五建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1.3.1 基本思路 |
1.3.2 框架结构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战略内涵 |
2.1.1 战略的概念 |
2.1.2 战略的特征 |
2.1.3 战略的层次 |
2.1.4 战略管理过程 |
2.2 战略理论 |
2.2.1 竞争战略理论 |
2.2.2 资源基础理论 |
2.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3 战略模型 |
2.3.1 PEST分析模型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矩阵分析模型 |
2.3.4 QSPM矩阵分析模型 |
第三章 五建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整体环境 |
3.2.2 行业竞争环境 |
第四章 五建集团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1 五建集团概述 |
4.2 五建集团资源与能力现状 |
4.3 五建集团资源与能力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五建集团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
5.1 五建集团发展战略的选择 |
5.1.1 SWOT分析 |
5.1.2 QSPM评价与选择 |
5.2 五建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发展原则 |
5.2.3 战略定位 |
5.2.4 发展思路 |
5.2.5 发展目标 |
5.2.6 业务重点 |
第六章 五建集团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党组织建设 |
6.2 优化内部管理 |
6.3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
6.4 加快信息化建设 |
6.5 强化品牌建设 |
6.6 健全职工保障 |
6.7 加大外部合作 |
第七章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背景 |
1.1.2 地下空间利用的意义 |
1.1.3 本文研究目的 |
1.2 地下空间的概念及特点 |
1.2.1 地下空间的概念 |
1.2.2 地下空间利用形式 |
1.2.3 各类地下设施的利用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地下空间开发的契机 |
1.3.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阶段特征 |
1.3.3 地下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
1.3.4 地下空间建设实践经验 |
1.3.5 地下空间规划管理经验 |
1.3.6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下空间规划的内容要求 |
2.1 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及普遍问题 |
2.1.1 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 |
2.1.2 地下空间规划的普遍问题 |
2.2 地下空间的规划体系 |
2.2.1 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体系 |
2.2.2 地下空间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表现形式 |
2.3 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 |
2.3.1 地下空间规划案例 |
2.3.2 地下空间规划常规内容 |
2.4 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 |
3.1 现状调查及基础资料收集 |
3.1.1 基础资料的内容 |
3.1.2 资料获取方式 |
3.1.3 资料收集中注意事项 |
3.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条件分析 |
3.2.1 地质条件 |
3.2.2 经济条件 |
3.2.3 社会条件 |
3.3 地下空间规模预测方法 |
3.4 开发成本与效益分析 |
3.4.1 地面与地下空间开发成本的比较分析 |
3.4.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效益分析 |
3.4.3 提高地下空间开发收益的方法 |
3.5 地下空间布局模式规划要点 |
3.5.1 平面布局 |
3.5.2 竖向规划 |
3.6 地下设施规划要点 |
3.6.1 总体规划层面地下设施规划要点 |
3.6.2 其他规划层面地下设施规划要点 |
3.7 其他内容要点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陕西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实践 |
4.1 开发利用现状 |
4.1.1 开发现状 |
4.1.2 存在问题 |
4.2 发展基础 |
4.3 陕西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资源评估与需求预测 |
4.3.1 资源评估 |
4.3.2 需求预测 |
4.4 发展战略 |
4.4.1 指导思想 |
4.4.2 基本原则 |
4.4.3 发展目标 |
4.5 陕西省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内容 |
4.5.1 西安市地下空间利用以地铁为核心 |
4.5.2 宝鸡市和咸阳市以地下停车场和综合管沟为重点 |
4.5.3 其他地级市以地下停车库为重点 |
4.5.4 县城及重点镇以地下人防工程多功能利用为主 |
4.6 地下设施开发利用规划 |
4.6.1 地下交通设施规划 |
4.6.2 地下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
4.6.3 地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4.6.4 地下仓储物流设施规划 |
4.6.5 地下人防设施规划 |
4.7 竖向利用规划 |
4.8 空间管制规划 |
4.9 管理机制优化 |
4.9.1 建设地下空间管理信息网络 |
4.9.2 做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
4.9.3 创新地下空间开发管理体制 |
4.10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秦巴山区移民扶贫效应研究 ——基于陕南X县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的移民扶贫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的移民扶贫研究现状 |
1.4 研究依据 |
1.4.1 理论依据 |
1.4.2 现实依据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基本概念 |
1.6.1 贫困的界定 |
1.6.2 反贫困研究 |
1.6.3 反贫困与移民 |
第二章 移民扶贫的基本情况 |
2.1 陕南移民扶贫的背景 |
2.1.1 陕南贫困状况 |
2.1.2 移民扶贫方案 |
2.2 陕南移民扶贫的安置类型 |
2.2.1 统规统建 |
2.2.2 统规自建 |
2.2.3 特困户安置 |
2.2.4 进城上楼安置 |
2.2.5 分散安置 |
2.3 陕南移民扶贫的调查对象 |
2.4 陕南移民扶贫的现状 |
2.4.1 陕南移民扶贫的数量统计 |
2.4.2 陕南移民扶贫户的满意度分析 |
第三章 陕南移民扶贫的效应分析 |
3.1 陕南移民扶贫的政策背景 |
3.1.1 移民扶贫的一般性政策 |
3.1.2 发展性扶贫政策 |
3.1.3 社会保障性扶贫政策 |
3.2 陕南移民扶贫的积极效应 |
3.2.1 改善生计 |
3.2.2 促进城镇化 |
3.2.3 改变贫困理念 |
3.2.4 增强社会网络支持 |
3.3 移民扶贫的消极效应 |
3.3.1 贫困识别问题 |
3.3.2 经济发展不足 |
3.3.3 人地关系紧张 |
3.3.4 社会融入不足 |
第四章 陕南移民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移民扶贫资金支持不足 |
4.2 移民扶贫政策执行力 |
4.2.1 政府制定扶贫标准一高一低 |
4.2.2 政府工作急于求成 |
4.2.3 政府主导的移民搬迁力度不够 |
4.3 市场力量扶持力度不足 |
4.3.1 针对移民就业的企业优惠政策不足 |
4.3.2 企业与移民之间的利益博弈 |
4.4 贫困人口的文化适应能力不足 |
第五章 改进陕南移民扶贫的建议 |
5.1 移民扶贫的政策执行 |
5.2 移民扶贫的生计发展规划 |
5.3 贫困文化改造和社区生活适应 |
5.4 扶贫的基本保障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安康市引进资金建设现代人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响应机理与发展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传统村落为例[D]. 翟洲燕. 西北大学, 2018(02)
- [3]山东省欠发达县单建人防工程公私合作研究 ——以东阿县为例[D]. 卓其沅. 山东大学, 2018(02)
- [4]X设计院发展战略研究[D]. 廖茂志. 西北大学, 2018(02)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的防范问题研究 ——以泰州为例[D]. 张蕾.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7]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私法的解释路径 ——基于民法转介条款的比较法分析[D]. 苏峰. 苏州大学, 2017(04)
- [8]经济新常态下五建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毛继东. 西北大学, 2016(04)
- [9]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D]. 李柳君. 西北大学, 2016(05)
- [10]秦巴山区移民扶贫效应研究 ——基于陕南X县的调查分析[D]. 李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