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大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程,董磊,黄欢[1](2021)在《DT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价值及与肿瘤组织中VEGF、MMP-9表达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定量参数与脑胶质瘤病理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204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肿瘤病理学分级将患者分为低级别组(94例)和高级别组(11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和DTI检查,定量测定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相对ADC(rADC)、相对FA(rFA)及相对轴向弥散系数(relative axial diffusivity,rAD)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术后肿瘤组织中VEGF、MMP-9表达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DT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价值;Spearman分析DTI定量参数与肿瘤组织中VEGF、MMP-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组DTI定量参数rADC、ADC、rAD、FA、rFA值分别为1.60±0.44、(1.23±0.32)×10-9mm2/s、0.98±0.23、0.11±0.03、0.21±0.06,均低于低级别组1.89±0.39、(1.47±0.31)×10-9mm2/s、1.16±0.28、0.17±0.05、0.3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组肿瘤组织中VEGF、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55%、89.09%,均高于低级别组(38.30%、4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TI定量参数rADC、ADC、rAD、FA、rFA诊断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分别为0.701(95%CI:0.600~0.802)、0.719(95%CI:0.619~0.820)、0.704(95%CI:0.600~0.809)、0.794(95%CI:0.701~0.888)、0.789(95%CI:0.694~0.88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TI定量参数rADC、ADC、rAD、FA、rFA与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呈负相关(r=-0.206、-0.313、-0.281、-0.379、-0.322,P均<0.05),与MMP-9表达呈负相关(r=-0.396、-0.235、-0.374、-0.281、-0.260,P均<0.05)。结论:DTI定量参数与脑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MMP-9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且DTI定量参数有助于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
姬相天,杨军[2](2021)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手术治疗颅内肿瘤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是治疗颅内肿瘤的重要原则,其对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大价值。术前能够精准预测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和空间位置对于患者术后生命质量至关重要。精准神经影像学是精准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其衍生技术可对大脑重要的皮质功能区及相关的白质纤维束进行非侵入性立体成像,因此在术前规划和术中指导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对DTI及其衍生技术在颅内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脑胶质瘤新方法提供参考。
尧麒[3](2021)在《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并通过DTI技术中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研究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和21例脑转移瘤,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表现。磁共振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DTI扫描,分析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影像学特征,并选择感兴趣区域,包括肿瘤囊变区、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及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通过测量DTI中的FA值与ADC值,比较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不同感兴趣区域的ADC值和FA值差异。结果:1.临床及病理特点: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例,间变性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21例脑转移瘤中,原发肿瘤包括14例肺癌,3例乳腺癌,2例结肠癌,1例食管癌,1例胃癌。两组病例在初诊年龄、病灶数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构成比上,形状与部位上,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MRI特点:(1)高级别脑胶质瘤实质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内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呈低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呈壁结节状、环状及花环状强化,其内囊变无强化。(2)脑转移瘤实质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其内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呈低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壁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其内囊变区无强化。3.同种肿瘤不同感兴趣区比较:感兴趣区的FA值及ADC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1)FA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内FA值最低,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FA值最高。高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FA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2)ADC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的ADC值最高,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最低。高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ADC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4.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DTI上的鉴别诊断:(1)FA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同一感兴趣区上比较,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囊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DC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同一感兴趣区上比较,肿瘤内囊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及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级别脑胶质瘤病理类型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最为多见,脑转移瘤原发瘤病理类型以肺癌最为多见。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转移瘤两组病例在初诊年龄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脑转移瘤患者年龄偏大。在病灶数目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多发脑转移瘤更为常见。2.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FA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降低,ADC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升高。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的FA值最低,ADC值最高。3.两组肿瘤实质区、边缘区的FA值比较,肿瘤囊变区、周围水肿区的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成为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为临床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帮助。
李云雷[4](2021)在《DTI传导束重建对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手术神经功能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DTI传导束重建在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切除术中的指导及功能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同一医疗组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51例,根据术前是否行DTI分为DTI组及对照组。DTI组患者术前根据传统核磁平扫+增强+DTI,指导手术切除肿瘤;对照组根据传统核磁平扫+增强,按照传统方式切除肿瘤。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切除程度、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第四周的KPS评分;将肿瘤与周围神经纤维束分为三类:挤压型、浸润型、破坏型,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全切率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DTI组术后神经纤维束功能相关并发症(11.54%比36%,P=0.039)、住院时间(15.35±2.62比18.63±4.34,P=0.001)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同时DTI组术后第四周KP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33);而在切除程度(80.77%比84%,P=0.762)、术后一般并发症(19.23%比24%,P=0.679)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DTI患者在住院天数上不全相同(P=0.019),而在术前、术后神经功能以及全切率上差别无意义(P>0.05)。讨论: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应用DTI传导束重建可在保护纤维传导束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肿瘤,同时降低神经纤维束功能相关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了术后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冯俊峰[5](2020)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邯郸市眼科医院并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恶性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级别组(n=38)和高级别组(n=42)。分别测量2组患者瘤周水肿带、瘤体的平均各向异指数(average fraction anisotropy,rFA)值、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rADC)值,并通过DTT对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同组患者中,周围水肿带、瘤体rFA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患者在3个部位的rFA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同组患者中,周围水肿带、瘤体rADC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2组患者健康对照区无明显差异(P>0.05),但周围水肿带及瘤体的rADC值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TT结果显示,相较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出现纤维束浸润、推移和破坏的程度更为严重(Z=4.278,P<0.001)。而通过与病理检查的金标准进行比较,DTI的诊断符合率93.75%(75/80)与DTI+DTT的诊断符合率96.25%(7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联合DTT尚不足以明确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但是却能够全面详细地显示出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改变、与肿瘤的关系,从而为胶质瘤术前评估、手术结果观察以及远期预后判断提供科学有效的影像学依据,仍然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王璇[6](2020)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联合胶质瘤分子标志物综合评估胶质瘤的分级及预后》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联合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α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x染色体连锁基因(ATRX)和06甲基鸟嘌吟DNA甲基转移酶(MGMT)等与预后相关的胶质瘤分子标志物共同评估脑胶质瘤的分级及预后。方法:对51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脑胶质瘤的患者行术前3.0T常规MRI和DKI检查,经后处理软件处理后得到平均峰度(MK)、平均扩散率(MD)、轴向峰度(AK)、径向峰度(RK)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参数图。由资深影像科大夫在胶质瘤实性区和对侧正常部位脑白质部分(normal-appearing white matter,NAWMc)勾画感兴趣区(ROI),并以NAWMc为参照对各参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标准化平均峰度(N-MK)、标准化平均扩散率(N-MD)、标准化轴向峰度(N-AK)、标准化径向峰度(N-RK)及标准化各向异性分数(N-FA)值。对术后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单克隆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α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x染色体连锁基因(ATRX)和0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比较N-MK、N-MD、N-AK、N-RK、N-FA在低级别胶质瘤(LGGs)和高级别胶质瘤(HGGs)之间的差异以及分析DKI参数指标(N-MK、N-MD、N-KA、N-RA、N-FA)在分子标志物不同表达状态之间的差异。卡方检验用于比较低级别胶质瘤(LGGs)和高级别胶质瘤(HGGs)之间、二三级别与一四级别胶质瘤间IDH-1、ATRX、MGMT表达状态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用于评估N-MK、N-MD、N-AK、N-RK、N-FA在评价胶质瘤级别及预后的中的价值并确定最佳阈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于评价DKI各参数值及分子标志物对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单因素回归综合分析DKI参数、分子标志物及一些相关临床指标对预后的影响。最后再把单因素回归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中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出能作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的指标。结果:N-MK、N-MD、N-AK、N-RK值及IDH-1突变状态在LGGs与HGGs之间存在显着差异(N-MK、N-MD、N-AK、N-RK:P<0.001;IDH-1:P<0.05),且N-MK值在评价胶质瘤分级方面具有最大的诊断效能(AUC=0.955,P<0.001)。IDH-1突变状态及ATRX的表达状态在Ⅱ、Ⅲ级别与Ⅰ、Ⅳ级别胶质瘤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N-MK(P<0.001)、N-AK(P=0.001)、N-RK(P<0.01)、N-MD(P<0.05)值在术后生存期长短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具有高N-MK、N-AK、N-RK值和低N-MD值的患者生存时间较具有低N-MK、N-AK、N-RK值和高N-MD值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IDH-1突变型胶质瘤(P<0.01)、ATRX表达缺失型胶质瘤(P<0.05)及MGMT阴性表达型胶质瘤(P<0.05)术后生存时间显着高于IDH-1野生型、ATRX表达型及MGMT阳性表达型胶质瘤。而在IDH-1野生型(P=0.002)、ATRX残留表达(P=0.001)及MGMT 阳性表达(P=0.004)型胶质瘤中,MK值较低的患者的生存率显着提高。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N-MK、高N-RK及ATRX表达可作为胶质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N-MK 具有最高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65,288)。结论:1.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参数值及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之间具有显着差异性,且MK值在评估胶质瘤分级方面具有最大的诊断效能。2.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参数及分子标志物可以有效评估脑胶质瘤患者预后情况,尤其是DKI参数中的MK值在胶质瘤的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孙莉[7](2020)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正常成人脑组织的可重复性研究目的:对正常成人脑组织进行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的可重复性研究。材料与方法:选取年龄在23-60岁的正常成人志愿者26例进行头颅磁共振DKI的扫描,所用b值为0、1000、2000s/mm2,梯度方向为30个,经两名放射科医师于不同时间段对DKE软件后处理得到的MD、MK、RK、AK图像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参与测量的两名医师内及医师间的一致性。结果:两名医师于不同时间段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丘脑测量得到MD、MK、RK、AK值一致性分析,同一医师不同时间段的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师间的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散峰度成像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脑部DKI在临床诊断具有可靠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目的:本研究于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观察弥散峰度成像各参数随时间变化特点,探究高分辨弥散加权成像(readout segmentation of long variable echo-trains,RESOLVE-DWI)评价核心梗死区的能力,探讨DKI在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及评估预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本院门急诊的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均于发病3天内检查头颅MRI,按照其发病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三组统称为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中13例(发时间在24h内)急性期患者于发病30天后(晚期)复查头颅MRI常规序列及DKI序列,复查时尽量保持与首次扫描层面相同。数据测量及统计:使用Image J软件对参数图数据进行分析并测量记录。采用SPSS 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分析后所得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随访复查FLAIR最终梗死体积与首次MK、RESOLVE-DWI图中病灶体积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检验。以上统计结果均以P<0.05时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灶在MK不均匀高信号,相应病灶在MD、AD、RD、RESOLVE-ADC图表现为较均匀低信号;胼胝体、大脑白质、皮层下灰质的急性缺血灶轮廓及内部信号均匀性在MK图显示最佳。2、病灶区域MK值、RK与、AK数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缺血发生后数值较镜像侧升高,并在急性期升高幅度最大,病灶区域MD值、RD、AD数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缺血发生后数值较镜像侧减低,并在急性期减低幅度最大。各时期病灶侧与镜像侧P<0.05。各时期梗病灶侧的弥散峰度参数(MK、AK、RK)的百分比变化率均高于传统弥散张量参数(MD、AD、RD),轴向峰度弥散参数AK的变化率最大。3、随访FLAIR所示异常区域的体积与急性期MK、RESOLVE-DWI图所示的体积均显示正相关,且急性期DKI的MK参数图所示的病灶体积较RESOLVE-DWI所示的病灶的体积与随访复查FLAIR的病灶体积具有更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929、0.868,P均小于0.01)。结论:DKI较传统弥散成像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病灶信息。DKI中参数图在超急性、急性期、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特征性随时间演化规律,且急性期各参数变化最显着,DKI可提供更多与病理演变相关的弥散信息。DKI较传统弥散成像更容易发现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灶的信号变化。MK图的异常信号区域有助于预测最终梗死区,DK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曾盛熊[8](2020)在《磁共振3D-ASL联合DTI在常见脑肿瘤诊断与分级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两种方法单独使用与联合运用在颅内常见肿瘤中的差异及对脑胶质瘤分级的价值,探讨DTI和3D-ASL技术联合应用时对颅内常见肿瘤的术前诊断及分级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到2019年12月期间经神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常见脑肿瘤患者共40例,包括9例脑膜瘤、22例胶质瘤(其中WHO分级I级和II级胶质瘤7例,WHO分级III级和IV级胶质瘤15例)和9例转移瘤。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扫描(SET1WI、FSET2WI、三平面TIWI增强)、三维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通过测量肿瘤实质区的TBF、r TBF值、FAmean值、r FAmean值、FAmax值、FAmin值、ADCmean值、r ADCmean值、ADCmin值和瘤周水肿区的FA值、ADC值,运用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各测量值是否存在差异并判断对不同脑肿瘤诊断及胶质瘤分级是否存在价值。利用DTI后处理工作站的纤维束追踪功能对病变的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肿瘤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结果:1.高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质区TBF(146.42±33.63)、TBF/对侧半球CBF(3.716±0.556)、TBF/对侧白质CBF(4.614±0.323)、TBF/对侧灰质CBF(2.791±0.179)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73.33±32.54、1.771±0.327、2.677±0.781、1.184±0.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脑膜瘤组(146.17±40.00、4.070±0.793、4.732±1.080、2.843±0.446)及转移瘤组(166.88±26.09、4.100±0.507、4.839±0.653、2.892±0.274)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高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质区的FAmax值为(0.452±0.084)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0.362±0.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脑膜瘤组(0.495±0.073)及转移瘤组(0.409±0.055)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低级别胶质瘤组(0.201±0.036、0.287±0.055)、转移瘤组(0.177±0.050、0.256±0.064)肿瘤实质区FAmean值、r FAmean值均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组(0.250±0.018、0.376±0.043)、脑膜瘤组(0.268±0.051、0.378±0.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级别胶质瘤组和转移瘤组之间,高级别胶质瘤组和脑膜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级别级胶质瘤组(0.696±0.069)、脑膜瘤组(0.706±0.053)、转移瘤组(0.715±0.086)肿瘤实质区的ADCmin值均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0.840±0.0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三组之间的ADCmin值两两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低级别胶质瘤组(1.315±0.293、1.801±0.569)ADCmean值、r ADCmean值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组(1.143±0.079、1.503±0.088)、脑膜瘤组(0.867±0.096、1.172±0.118)、转移瘤组(1.072±0.198、1.422±0.227),高级别胶质瘤组、脑膜瘤组、转移瘤组之间比较,脑膜瘤组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膜瘤(0.167±0.016)瘤周水肿FA值高于高级别胶质瘤(0.134±0.016)、转移瘤(0.129±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1.575±0.157)、脑膜瘤(1.673±0.189)、转移瘤(1.666±0.129)之间水肿区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TI定量参数FA和ADC相关值能从微观层面准确反映病变区域水分子的扩散情况,DTI纤维束示踪技术能直观地反应纤维束破坏、浸润等情况,DTI定量参数的测量和纤维示踪技术在常见脑肿瘤的诊断及胶质瘤的分级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3D-ASL能客观反映脑肿瘤的微循环灌注情况、肿瘤组织微血管的生成情况及侵袭程度等,在常见脑肿瘤的诊断及胶质瘤的分级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3.DTI和3D-ASL两种方法分别从分子扩散和血流灌注两个不同的方面反映肿瘤的微观情况,两种方法优势互补,两种方法联合运用可以提高对常见脑肿瘤诊断和胶质瘤分级的价值。
刘念[9](2020)在《儿童抽动障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发育性神经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发声和(或)运动抽动,起病年龄以5-10岁最多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病程时间,抽动障碍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Tourette综合征(也称多发性抽动症,Tourene syndrome,TS)、短暂性和慢性抽动障碍,其中TS与其它两者相比症状复杂、病程长,对患儿生活影响大,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抽动障碍的病因较复杂,对其研究领域涉及神经心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生化学等多个范畴,近年来磁共振研究为TD病因学研究提供了较多证据。从一些尸检和功能影像学研究中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通路(cortico-striato-thalamo-codex,CSTC)参与了抽动障碍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且环路中的基底节可能有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从而导致抽动障碍的发生。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将脑白质束可视化的磁共振成像序列,以水分子弥散为原理,而生理上水分子在大脑中的扩散被限制在白质的长轴上,从而反映脑白质束的完整性和空间方向性,具有高度敏感性,能直观反映白质纤维束的走行、缺失与疏密。常用两个参数来量化纤维束,其中一个是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而另一个是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FA是一个用来量化组织中水分子方向的参数。FA值的范围是0-1。当组织完好时,水被迫向特定方向移动,FA值接近1;当组织受到微观或宏观结构损伤时,水分子向多个方向运动,FA值趋近于0。ADC可以描述水分子的扩散量,反映水分子扩散能力的强弱,信号的高低与水分子的整体弥散速率成正比,反映细胞内外微结构信息。因此可通过DTI技术观察TD患者CSTC微结构是否完整。目前TD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缺乏客观标准,当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者合并其他疾病时,若仅依据临床表现来诊断可能出现误诊和漏诊,因此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可帮助其早期诊断、治疗评估以及研究发病机制。目的运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比研究儿童Tourette综合征(T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基底节区、丘脑、额叶白质的微观病变情况,探讨TS发病的病理机制,为TS的诊断和鉴别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30例右利手TS患儿(病例组)和30例右利手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头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扫描。使用手工画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在DTI图像的基底节最大层面,分别画出双侧额叶皮质、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兴趣区,并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分数各向异性(FA)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相对应脑结构的FA值及ADC值的差异,再选出病例组测量的有统计意义的感兴趣区,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FA值、ADC值分别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the 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TS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感兴趣区的右侧额叶、双侧尾状核、双侧丘脑出现FA值下降和ADC值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丘脑的ADC值升高程度与YGTSS评分的增加具有相关性(r=0.746,P<0.05)。结论1.病例组患儿的头颅DTI研究结果显示,在双侧尾状核、丘脑及右侧额叶白质出现参数值异常,提示上述部位在TS患者中存在异常的病理改变。2.DTI技术为儿童TS患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
王博[10](2020)在《DTI技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功能神经导航(IGNS)在基底节区脑出血行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后预测患者肢体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40例一侧发生基底节区脑出血(ICH)患者随机分为显微手术组(20例)和药物治疗组(20例),显微手术组在患者发病后1~2d内行小骨窗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行手术后1d均复查头颅CT检查,药物治疗组均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止血、降低颅压等治疗。所有患者在发病后2周均行DTI检查,之后将DTI原始数据输入功能神经导航系统,得出各组出血侧及健侧内囊后肢及大脑脚FA值,通过运算软件得出皮质脊髓束(CST)剩余条目数,然后显微手术组与药物治疗组进行比较;6个月后对各组患者进行随访,请专业神经康复师利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各组病人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手术组患者复查CT后显示血肿清除率在85%以上,血肿清除满意,显微手术组显示患侧CST在两个感兴趣区(内囊、大脑脚)FA值分别为(0.447±0.13)和(0.416±0.14),药物治疗组显示患侧CST在对应区域FA值分别为(0.283±0.12)和(0.280±0.11)。显微手术组感兴趣区的FA值是明显增加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显微手术在病灶区血肿清除后可以有效减少对内囊处CST的损伤破坏,被血肿压迫移位的CST能够大部分复位。通过计算软件获得所有患者出血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为(66.85±26.8),将所有患者出院后6个月进行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进行预后评估,分数为(69.90±33.6),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639,p<0.01)。结论显微血肿清除手术对比于单纯药物治疗,其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上效果显着;观察DTI成像技术与功能神经系统融合后作出的CST三维示踪图像,可以体现脑出血后CST的形态变化;利用DTI联合IGNS得到的FA值及通过运算软件所得的CST相对剩余条目数可以作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显微血肿清除术后6个月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的可靠指标。
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大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大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DT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价值及与肿瘤组织中VEGF、MMP-9表达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DTI检查 |
1.2.2 肿瘤组织中VEGF、MMP-9水平检测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DTI定量参数比较 |
2.2 两组肿瘤组织中VEGF、MMP-9水平比较 |
2.3 DT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价值 |
2.4 DTI定量参数与肿瘤组织中VEGF、MMP-9水平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DTI传导束重建对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手术神经功能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2 影像学检查 |
3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
1.3 DTI、DTT分析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不同部位rFA 值比较 |
2.2 2组患者不同部位rADC值比较 |
2.3 2组患者脑胶质瘤DTT比较 |
2.4 2种方法诊断符合率的比较 |
2.5 各向异性(FA)图和方向编码彩色图(DEC图)中不同级别胶质瘤的表现 |
2.6 DTT图中不同级别胶质瘤的表现 |
3 讨论 |
(6)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联合胶质瘤分子标志物综合评估胶质瘤的分级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率词表 |
第一部分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正常成人脑组织的可重复性及可行性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设备、检查方法及参数 |
2.3 图像及数据处理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原理 |
4.1.1 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 |
4.1.2 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K//) |
4.1.3 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K⊥) |
4.2 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散峰度成像研究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二部分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检查方法 |
2.2.1 机器设备 |
2.2.2 头颅MRI扫描方法 |
2.3 图像及数据处理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早期缺血性脑卒中DKI参数图像特点 |
3.2 各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灶和对侧镜像区脑组织的MK、AK、RK、MD、AD、RD值比较 |
3.3 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灶区脑组织的MK、AK、RK、MD、AD、RD百分比变化率 |
3.4 随访病人的一般影像学表现 |
3.5 急性期首次MK、RESOLVE-DWI图与随访复查FLAIR图病灶体积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改变 |
4.2 早期缺血性脑卒中DKI图像及参数变化分析 |
4.3 急性期MK、RESOLVE-DWI图与FLAIR最终梗死灶病灶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磁共振3D-ASL联合DTI在常见脑肿瘤诊断与分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仪器与参数 |
1.3 图像后处理 |
1.3.1 DTI图像后处理 |
1.3.2 3D-ASL图像后处理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肿瘤术后病理结果 |
2.2 肿瘤常规MRI表现 |
2.3 DTI对常见脑肿瘤的诊断与分级结果 |
2.3.1 DTI对脑肿瘤的诊断结果: |
2.3.2 瘤周水肿区DTI结果: |
2.3.3 ROC曲线分析DTI各参数值对胶质瘤分级结果: |
2.3.4 DTT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 |
2.4 3D-ASL对常见脑肿瘤诊断及分级结果 |
2.4.1 3D-ASL对脑肿瘤诊断结果 |
2.4.2 ROC曲线分析3D-ASL各参数值对胶质瘤分级结果 |
2.5 DTI联合3D-ASL对胶质瘤分级结果 |
讨论 |
3.1 DTI技术在常见脑肿瘤诊断及分级中的价值 |
3.1.1 DTI的主要原理及参数 |
3.1.2 DTI在常见脑肿瘤的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
3.1.3 水肿区FA和 ADC值对常见脑肿瘤的诊断价值 |
3.1.4 白质纤维束成像对常见脑肿瘤的诊断价值 |
3.2 3D-ASL技术在常见脑肿瘤诊断及分级中的价值 |
3.2.1 3D-ASL的主要原理及特点 |
3.2.2 3D-ASL在常见脑肿瘤诊断及分级中的价值 |
3.3 DTI联合3D-ASL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儿童抽动障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DTI技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法 |
2.2.1 非手术治疗 |
2.2.2 手术(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 |
2.3 研究方法 |
2.3.1 检查仪器与参数 |
2.3.1.1 CT检查 |
2.3.1.2 MRI检查 |
2.3.2 图像处理与数据采集 |
2.3.3 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表现 |
3.3 显微血肿清除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恢复的疗效 |
3.4 CST损伤与脑出血后6个月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概述 |
4.2 HICH和皮质脊髓束关系概况 |
4.3 DTI的重要参数FA值在两种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 |
4.4 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对脑出血后6个月运动功能预后的评估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 指数) |
英文缩略表 |
文献综述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大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DT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价值及与肿瘤组织中VEGF、MMP-9表达的相关性[J]. 陈程,董磊,黄欢. 肿瘤影像学, 2021(06)
- [2]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手术治疗颅内肿瘤中的应用进展[J]. 姬相天,杨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08)
- [3]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D]. 尧麒.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4]DTI传导束重建对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手术神经功能保护的研究[D]. 李云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冯俊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6]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联合胶质瘤分子标志物综合评估胶质瘤的分级及预后[D]. 王璇. 山东大学, 2020(12)
- [7]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D]. 孙莉. 南昌大学, 2020(08)
- [8]磁共振3D-ASL联合DTI在常见脑肿瘤诊断与分级的应用研究[D]. 曾盛熊.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儿童抽动障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研究[D]. 刘念. 郑州大学, 2020(02)
- [10]DTI技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D]. 王博.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