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相用电设备中的中性线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姜田田[1](2021)在《微电网短路故障诊断与电能质量评价》文中提出微电网以其自治性、灵活性、清洁性、高效性等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新能源利用效率等优势,近年来,在各国、各组织得到大力度的支持与发展。但是在其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微电网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的间歇性、不确定性等因素易造成微电网电压的波动、潮流随机多变,且电力电子接口装置的应用,与传统电网相比,短路故障电流小,故障信号特征不明显,系统谐波含量大,电能质量问题更加突出。传统定量计算分析的短路故障诊断方案不适用,对微电网的短路故障诊断方案和电能质量评价方案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在微电网的短路故障诊断方面,为提高微电网短路故障选相分类与选线定位的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结合相关性分析和突变函数算法的微电网短路故障诊断方案,包括:(一)根据PCC处故障检测点电压信号的HHT时频谱图结合突变频率偏差和能量增减系数计算判定微电网内部是否出现短路故障;(二)根据Hilbert谱的故障特征结合相关系数计算结果确定短路故障类型;(三)基于突变能量函数计算识别短路故障方向完成故障选线与定位。最后在微电网Simulink仿真模型上模拟短路故障,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案能够可靠诊断微电网的短路故障类型以及具体故障线路。在微电网的电能质量评价方面,为提高微电网电能质量评价方案的全方位性与适应性,本文对微电网电能质量的二维评价方案进行了研究,包括:(一)根据微电网易发的电能质量问题构建电能质量评价体系并研究了基于G1-EWM的综合权重的计算方法;(二)提出基于G1-EWM-Petri的电能质量纵向评价方案,并在Simulink中的Stateflow环境下搭建纵向评价的Petri网仿真计算模型;(三)研究基于G1-EWM-GRA的电能质量横向评价方案。制定电气量信息采集方案及系统,在厂区设置用电信息采集点,将得到的实际电气量测量数据进行电能质量评价的算例计算分析。
蒋锐[2](2021)在《三相四线制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优化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行业发展至今,各种新型用电设备的涌现,带来的是整个电力网络电能质量的降低和损耗的增加,这其中尤以配电网为甚。电能质量问题除了谐波污染和功率因数低,三相负荷不平衡也日渐严重,且对配电网的损耗也有较大影响。本文提出的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对于改善电能质量和降低配电网损耗效果显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对于电能质量治理和配电网降损的研究现状,并对配电网中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和损耗问题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必要性。而后对现有的三相四线制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进行了介绍和性能测试,验证了其改善电能质量的作用。其后分析三相不平衡治理对于降低配电网损耗的效果:首先引入了三相不平衡度的概念,并建立了三相不平衡导致的10k V配电网附加损耗的计算模型,而后结合设备对于三相不平衡的治理能力,计算出在不同不平衡度情况下,设备降低三相不平衡附加损耗效果。最后对设备进行并网运行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动态响应性能不足、补偿电流限幅策略考虑不够全面、液晶显示监控效果不佳、正常工作交流电压范围较小以及常见负载难以模拟实际工况问题。而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并通过Simulink仿真和并网实验对优化前后的设备进行对比,验证了优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潘明[3](2020)在《“断零”解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断零"机理分析,证明是故障点在供电端的三相电路故障,法定职责方是供电部门,只能供电端防护,用电端防护是徒劳的,现行标准措施存在错误。研究了"断零"防护新方案,并提出对策与修订建议。
华捷林[4](2020)在《基于多目标优化的TN-C系统接地配置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配电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配电网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但是,由于低压配电网在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得部分农村地区用户用电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均低于城市配电网,尤其是城镇与农村的低压配电网接地系统存在安全性不高的问题。在福建省低压配电网的接地型式中,TN-C系统因其不用安装总保、可节省一根线的投资而受到供电部门的推崇,但在使用TN-C系统时,需要做好重复接地措施。为此,本文从经济、安全等多目标出发对TN-C系统的接地开展优化配置研究。本文阐述了低压配电网的几种配置型式,比较了各种不同配置型式的特点。对不同故障下TN-C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提出将TN-C系统零线进行重复接地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建立了TN-C系统接地配置的多目标函数及优化模型,然后将优化理论与优化方法用于TN-C系统重复接地的优化配置,运用罚函数法处理优化配置中的约束条件,采用线性加权法将优化配置中的多目标问题转换成单目标问题,并在分析了几种常见的优化算法后,给出了求解优化模型的具体算法流程。最后,设定一组低压配电网TN-C接地系统的算例参数,将设定的算例参数代入优化程序进行仿真,分别得到重复接地次数随迭代次数变化的曲线图、接触电压随迭代次数变化的曲线图以及零序电流随迭代次数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得出的曲线图分析在发生单相短路接地和两相短路接地的情况下TN-C系统的最优重复接地次数,从而得出可以同时满足重复接地成本最低、接触电压最低以及零序电流最大三个约束条件的最优重复接地次数。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岳冶[5](2020)在《中低压配电网负荷平衡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运行时用户侧负荷不平衡现象时有发生,如何解决由此导致的系统参数不平衡、供电电压质量变差、功率因数降低等问题是当代学者研究的课题,随着工业发展,大负荷投入带来的问题变得更具研究价值。目前采用补偿装置使电力系统智能平衡化,以此提高功率因数、稳定三相系统参数的方法成为了热门话题。本文针对大负荷造成的三相不平衡问题展开研究,采用TCR+TSC型SVC(Static Var Compensator)补偿装置,应用相关补偿算法和电压、无功功率双闭环负反馈控制,通过仿真验证理论可行性和优越的补偿效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针对系统中不平衡负荷带来的损耗问题,说明解决负荷不平衡问题的必要性。综合几种降低不平衡负荷影响的方案,提出利用补偿装置平衡负荷的方案。2.进行不平衡补偿算法的研究。以斯坦门茨(Steinmentz)补偿算法为基础,以三种可应用于三相四线制电力系统的算法入手,说明如何应用在补偿装置中。最后以补偿装置的控制方式为基本原理,补偿算法为核心,对算法进行MATLAB仿真研究,对比分析何种算法最适合应用于工程中。3.详细介绍补偿装置的原理及控制方式。包括TCR+TSC综合型SVC补偿装置的原理和优越性,电压、无功功率PID双闭环控制方式及在九区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十三区智能投切控制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第四章SVC补偿装置软硬件设计理论。4.对本次课题进行硬件及软件设计。硬件设计部分以TMS320F28335浮点DSP控制芯片为控制核心,还包括互感器信号转换电路、电平转换电路、信号转换电路、保护滤波电路、过零检测电路、晶闸管触发电路、光耦隔离电路、通讯电路、液晶显示电路、外扩存储电路、时钟电路、上电复位电路等内容。软件设计部分以模块化思想进行流程图设计,介绍了DSP控制、数据采集、设备投切、控制算法应用、同步触发设计。5.基于MATLAB仿真平台,得出各种算法的仿真曲线,分析比较哪种算法最优,更加适用于实际工程运行中,观察分析TCR+TSC型SVC在中低压系统中理想的补偿效果。
冯国梁[6](2020)在《基于换相开关和SVG配合的三相负荷不平衡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低压配电网三相四线制下,由于大量单相用电负荷用电行为的差异,造成低压配电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日趋严重,严重影响配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在三相不平衡治理中,换相开关和静止无功发生器(Static Var Generator,SVG)常作为三相不平衡治理的自动化装置进行应用,这两种装置也在三相不平衡治理中起到不错的治理效果。在治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治理后电能质量是否达到电力部门的要求,还需要考虑两种装置如何安装能够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因此,在低压配电网中换相开关和SVG的合理配置,不仅能够提高电能质量保证配电网安全的运行,而且能够增加配电网的运行收益。本文基于换相开关和SVG配合对三相负荷不平衡治理,首先是通过安装换相开关对三相负荷不平衡进行调节治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安装SVG进一步实现对三相不平衡的治理。换相开关能够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对单相负荷用户进行实时相序切换,使得三相线路中负荷分配均衡,从而实现线路的三相平衡。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换相开关治理方法,针对其中关于换相开关配置问题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换相开关安装配置选择方法。首先通过用户用电数据建立三相不平衡度计算公式,并考虑换相开关的动作次数,建立了多目标数学模型,通过对多目标数学模型的求解,从而确定不同负荷用户参与换相的频率,根据负荷用户参与换相的频率确定换相开关的安装位置。本文分析了传统的SVG补偿配置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聚类方法和负序电流结合的方法进行SVG配置安装。首先,根据配电台区的拓扑结构建立关联矩阵,通过多维标度法对所建立的高维矩阵进行降维,并利用聚类方法对配电台区根据电气距离进行分区划分,然后再根据负序电流计算负荷重心,确定各分区内SVG的安装位置,从而实现SVG补偿点的确定;补偿点位置确定后需要进行补偿容量计算,通过对降低各节点三相不平衡度和线路损耗以及增加投资收益等方面的考虑,建立了补偿容量确定的多目标数学模型,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确定SVG的安装容量。将该方法应用到修改的IEEE33节点配电网中,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陈启湛[7](2020)在《医院配电增容项目的持续供电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条件日渐富裕,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随之提高,对于医疗卫生和保健的关注力度也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各地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力兴建医院。近些年来,在建筑行业的众多建设项目中,医院成为了重点内容。现代医院有着丰富的功能和繁多的科目、复杂的流程,医疗设备日益更新。为了保障医疗设备的使用效果,保障其安全性,就需要确保稳定供电。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医院建筑更加复杂和特殊,加之大型医疗设备对供电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需要给予医院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工作高度的重视。各种社会生产活动对电力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医院电气方面则愈加重视。以往结构单一、容量小的变电房,已经难以满足医院建筑电气需求,也无法给医院医疗设备稳定供电。因此,就需要在小容量变电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之增容,满足医院用电需求,使得医院的医疗设备能够稳定运行。本文结合某医院的临床教学大楼配电增容设计实例,从医院的负荷分级与计算、供电结构与应急电源、低压配电系统等方面,展开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首先介绍增容改造工程的意义,同时为围绕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其次,围绕医院配电房增容改造工程设计展开理论分析,同时介绍相关概念;再者,针对医院配电房增容改造工程的必要性和具体设计方案展开分析,同时对项目工程进行技术设计;最后总结全文。
章博[8](2020)在《基于数据驱动和机器学习的配网用户侧态势感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配网用户侧态势感知技术,从感知提取、理解辨识和预测评估三方面出发,充分利用这些配网用户侧的AMI(advancing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和机器学习的配网用户侧态势感知方法,从低压用户用电异常评估、零电量用户筛选、专变运行健康状况分析以及低压用户短期负荷预测四个方面进行配网用户侧态势感知技术研究。结合态势感知中的感知提取和理解辨识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法和雷达图法的低压用户用电异常评估算法。首先,从AMI数据中提取出表征低压用户用电异常特征的指标;然后,采用CRITIC法和雷达图法分别确定用户用电异常特征指标的权重和异常特征值;随后,结合低压用户用电异常特征值,再次采用CRITIC法和雷达图法确定低压用户用电异常评价结果;最后,通过对浙江省部分低压用户的实际排查,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结合态势感知中的感知提取和理解辨识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和数据驱动的零电量用户筛选算法。首先,采用决策树确定零电量用户异常类型;然后,对决策树无法辨别的用户类型,提取适用于零电量用户筛选的关键因子,采用CRITIC法确定关键因子的权重,并采用雷达图法对零电量用户的进行筛选。最后,通过对浙江省某供电所管辖下的零电量用户进行现场排查校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为准确。结合态势感知中的感知提取和预测评估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BIRCH(Balanced Iterative Reducing and Clustering Using Hierarchies)聚类和高斯云模型的专变运行健康状况分析方法。该算法主要分为离线和在线两个部分。离线部分基于历史数据提取专变运行特征,并采用BIRCH聚类和高斯云模型形成专变运行状况标准云分布图。在线部分基于实时运行数据提取专变运行特征,采用BIRCH聚类和高斯云模型形成专变运行实时云分布图,确定专变运行状况的标准云分布和实时云分布之间的距离,进行专变健康状况评分。通过专变异常样本库验证,证明了本文算法较为准确。结合态势感知中的感知提取和预测评估技术,提出了基于深度置信神经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DBN)的低压用户短期负荷预测方法。首先,对低压用户负荷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构建低压用户短期负荷预测的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然后,利用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对DBN模型进行训练和调整,得到训练后的DBN网络;最后,输入用户的短期负荷历史数据进行负荷预测。通过实际负荷数据验证,本文的短期负荷预测算法准确率较高。综上所述,本文采用数据驱动和机器学习方法,结合态势感知中的感知提取、理解辨识和预测评估技术,为配网侧用户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和节能服务。
王祥涛[9](2017)在《蚌埠综合客运站—充电站工程供配电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环境污染的加重使得节能减排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具有热效率高,无污染,低噪声、零排放和负荷可调节等优点,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前景广阔。电动汽车充(换)电站作为能源供给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行业与其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的矛盾日益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相配套的充/换电基础设施,才能够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安全,稳定,快速的服务。本文为作者参与蚌阜综合客运站-充电站工程供配电设计过程中完成的。课题对电动汽车充电站供配电系统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主流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及其最新进展,概括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电气系统及总体结构。其次,阐述规模化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尤其是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产生很大的谐波,对电网来说是一种“污染”,必须加以治理。本文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构建了单台充电机的仿真模型,进而在此搭建充电站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充电站(机)谐波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电能质量改善措施,并应用于工程设计。最后,以蚌阜综合客运站-充电站供配电系统设计为例,分析了充电站用电负荷特点,考虑了充电站对电网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充电站的主接线,并选择合理的配电变压器及站内其他主要设备,得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工程应用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李伟,杨海绵,曾清清[10](2013)在《低压三相用电负荷不平衡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文中指出目前低压配电网中大部分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方式,配电变压器均采用三相变压器,配电变压器运行要求三相用电负荷尽量达到平衡,但是在低压配电网中存在大量的单相用电负荷,由于单相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均衡和使用时间不同时性,因此配电变压器的三相不平衡运行也是不可避免的,使得三相用电负荷不平衡成为低压电网运行维护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若运行管理不善,用电负荷调整不及时,从而影响供电电能质量、增加电网电能损耗和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给企业和用电客户造成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低压三相用电负荷不平衡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就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二、三相用电设备中的中性线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相用电设备中的中性线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电网短路故障诊断与电能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微电网概述 |
1.2.1 微电网的概念及特征 |
1.2.2 微电网的发展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微电网短路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3.2 微电网电能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微电网仿真模型及故障特性分析 |
2.1 微电网接地方式及控制策略 |
2.1.1 微电网的接地方式 |
2.1.2 微源的控制策略 |
2.2 微电网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 微电网运行的电气量波形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电网的短路故障诊断方案 |
3.1 算法介绍 |
3.1.1 希尔伯特-黄变换 |
3.1.2 相关系数 |
3.1.3 突变函数 |
3.2 基于HHT的微电网短路故障诊断方案 |
3.2.1 微电网短路故障检测 |
3.2.2 微电网短路故障选相与分类 |
3.2.3 微电网短路故障选线与定位 |
3.2.4 微电网短路故障诊断系统 |
3.3 仿真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电网的电能质量评价方案 |
4.1 微电网电能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 |
4.1.1 电能质量评价体系 |
4.1.2 电能质量评价指标及标准 |
4.2 基于G1-EWM的综合权重的确定 |
4.3 电能质量二维评价方案 |
4.3.1 基于Gl-EWM-Petri的电能质量纵向评价 |
4.3.2 基于G1-EWM-GRA的电能质量横向评价 |
4.3.3 电能质量二维评价结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能质量评价计算 |
5.1 电气量信息采集方案及系统 |
5.2 Stateflow环境下Petri网的仿真计算模型 |
5.2.1 Stateflow基本原理 |
5.2.2 基于Stateflow的Petri网建模仿真 |
5.3 实测数据的算例分析 |
5.3.1 电能质量纵向评价计算 |
5.3.2 电能质量横向评价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三相四线制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优化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谐波治理 |
1.2.2 无功补偿 |
1.2.3 三相电流平衡 |
1.2.4 低压配电网线损治理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低压配电网现状分析 |
2.1 配电系统 |
2.2 低压配电网现状分析 |
2.2.1 谐波污染 |
2.2.2 无功功率 |
2.2.3 三相负荷不平衡 |
2.2.4 低压配电网电力损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介绍 |
3.1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简介 |
3.1.1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的拓扑结构 |
3.1.2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的工作原理 |
3.1.3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的电流控制策略 |
3.1.4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样机搭建 |
3.2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性能测试 |
3.2.1 绝缘试验 |
3.2.2 综合补偿试验 |
3.2.3 损耗测量试验 |
3.2.4 保护与告警试验 |
3.2.5 噪声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相不平衡治理前后10k V配电网附加线损分析 |
4.1 三相不平衡导致的10k V配电网附加线损计算模型 |
4.1.1 三相不平衡导致的0.4k V线路附加线损计算模型 |
4.1.2 三相不平衡导致的配电变压器附加线损计算模型 |
4.1.3 三相不平衡导致的10k V线路附加线损计算模型 |
4.2 算例分析 |
4.2.1 三相不平衡导致的0.4k V线路附加线损计算实例 |
4.2.2 三相不平衡导致的配电变压器附加线损计算实例 |
4.2.3 三相不平衡导致的10k V线路附加线损计算实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并网运行优化 |
5.1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重复控制策略优化 |
5.1.1 指令信号前馈的电流环优化 |
5.1.2 递推PI参数的重复控制优化 |
5.2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补偿电流限幅策略优化 |
5.2.1 传统电流限幅策略弊端 |
5.2.2 优化后的电流限幅策略 |
5.3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通讯电路优化 |
5.4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工作电压优化 |
5.5 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老化试验平台 |
5.6 仿真与实验验证 |
5.6.1 仿真验证 |
5.6.2 实验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断零”解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断零”故障机理分析 |
1.1 单相电路“断零”不会产生过、欠电压 |
1.2 “断零”一定是三相电路故障 |
1.3 住宅“断零”故障点通常位于供电端 |
1.4 事故电压将在正常、过电压和欠电压之间无序波动 |
1.5 过电压与欠电压是同生共灭相伴发生的 |
2 质证分析 |
2.1 现行条文措施防护原理不成立 |
2.2 保护无效 |
2.3 自恢复有害 |
2.3.1 自恢复违反安全规则 |
2.3.2 自恢复非常危险 |
2.3.3 设置自恢复缺乏原理和规范依据 |
2.3.4 自恢复功能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
(1) 使事故判查排除更困难。 |
(2) 可能引起电压震荡。 |
3 规范应用情况 |
3.1 规范得到普遍执行 |
3.2 未见有效防护案例 |
3.3 造成安全隐患 |
3.4 误导电器制造行业 |
3.5 造成巨大浪费 |
4 “断零”防护对策研究 |
4.1 有必要重新评估风险 |
4.1.1 国情变化 |
4.1.2 必要性讨论 |
4.1.3 风险调查 |
(1) 故障发生率事实上大幅度下降。 |
(2) 建议组织事故征集和现行措施执行效果调查。 |
(3) 应注重费效比。 |
4.1.4 应科学确定判断标准 |
4.2 GB、IEC和供电规范均未设置“断零”保护 |
4.3 设置范围建议 |
4.3.1 建议取消在新建住宅设置“断零”保护的规定 |
4.3.2 建议在“断零”高风险区域增加设置“断零”保护的规定 |
4.4 “断零”防护措施研究 |
4.4.1 保护必然要设置在三相电路上 |
4.4.2 最末一级分相配电箱是“断零”保护的最佳设置点 |
4.4.3 “断零”保护具体方案 |
4.5 脱离供电部门单独实施“断零”保护明显不妥 |
4.5.1 住宅“断零”的法定责任主体是供电部门 |
4.5.2 “断零”保护只有设置在供电端才有效 |
4.5.3 有必要与供电部门统一认识 |
4.5.4 有必要与供电部门协调联动 |
4.6 有必要适当调整OUPA的制造标准 |
5 “断零”规范条文的具体修订处理建议 |
5.1 取消新建住宅设置“断零”保护措施 |
5.2 部分建筑增设“断零”保护措施 |
5.3 新建住宅设置保护 |
5.4 对现行规范和既有建筑的处置 |
6 结 语 |
(4)基于多目标优化的TN-C系统接地配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TN-C系统接地型式的使用情况 |
1.2.1 国内使用情况 |
1.2.2 国外使用情况 |
1.3 TN-C系统接地配置及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1 TN-C系统接地配置的研究现状 |
1.3.2 多目标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TN-C系统接地配置分析 |
2.1 TN-C系统概述 |
2.2 TN-C系统安全隐患分析 |
2.3 TN-C系统安全措施分析 |
2.3.1 零序电流保护装置 |
2.3.2 零线重复接地 |
2.3.2.1 重复接地的概念 |
2.3.2.2 重复接地作用分析 |
2.4 TN-C系统重复接地优化配置所要完成的工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N-C系统重复接地优化配置数学模型 |
3.1 优化配置的目标及约束 |
3.1.1 优化配置的目标 |
3.1.2 优化配置的约束 |
3.2 多目标优化 |
3.2.1 多目标优化的定义 |
3.2.2 线性加权法 |
3.3 目标函数的建立 |
3.4 约束优化 |
3.4.1 约束优化的定义 |
3.4.2 约束条件的处理 |
3.4.3 罚函数法处理约束条件 |
3.5 约束条件的建立 |
3.5.1 对称分量法 |
3.5.2 边界条件 |
3.5.3 通用复合序网 |
3.5.4 三序等值阻抗电路 |
3.5.5 重复接地系统等效阻抗 |
3.5.6 故障电压与零序电流表达式 |
3.5.7 接触电压与零序电流表达式 |
3.6 不等式约束条件 |
3.7 优化理论与优化方法 |
3.7.1 优化方法的定义 |
3.7.2 粒子群算法 |
3.7.3 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优化配置问题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算例分析及优化仿真 |
4.1 优化算例的流程 |
4.2 参数设置 |
4.2.1 构造适应度函数 |
4.2.2 粒子群算法的初始化 |
4.2.3 设备的参数选取 |
4.2.4 算例的参数设置 |
4.3 算例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1 程序的收敛性判断 |
4.3.2 故障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中低压配电网负荷平衡智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功率补偿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不平衡负载补偿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负荷平衡化及损耗研究 |
2.1 中低压负荷不平衡机理 |
2.2 不平衡负荷的电能损耗研究 |
2.2.1 线路上电能损耗的研究 |
2.2.2 配电变压器上电能损耗的研究 |
2.2.3 客户端供电质量的影响 |
2.3 负荷平衡化算法研究 |
2.3.1 斯坦门茨平衡化算法 |
2.3.2 应用于三相四线制网络的斯坦门茨算法 |
2.3.3 对称分量法平衡三相负荷 |
2.3.4 针对三相四线制网络的区间取值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功补偿器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案 |
3.1 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 |
3.1.1 TCR结构与工作原理 |
3.1.2 TCR谐波分析 |
3.2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 |
3.2.1 TSC结构与工作原理 |
3.2.2 TSC投切特性 |
3.3 晶闸管投切电容—电抗型无功补偿器(TSC+TCR SVC) |
3.4 TSC+TCR电压无功控制策略 |
3.4.1 九区图控制策略 |
3.4.2 十三区域自动调整策略 |
3.4.3 控制器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VC软硬件设计 |
4.1 软硬件概述 |
4.1.1 CPU主板设计 |
4.1.2 智能交流采样 |
4.1.3 信号调理采样模块 |
4.1.4 保护滤波模块 |
4.1.5 触发脉冲模块 |
4.1.6 显示模块 |
4.1.7 辅助模块 |
4.2 软件设计 |
4.2.1 DSP控制流程 |
4.2.2 数据采集处理设计 |
4.2.3 连续投切控制及算法设计 |
4.2.4 同步触发脉冲模块 |
4.2.5 液晶显示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MATLAB仿真设计 |
5.1 MATLAB仿真SIMULINK模块搭建 |
5.2 MATLAB仿真分析 |
5.2.1 利用斯坦门茨补偿算法 |
5.2.2 改进对称分量法算法 |
5.2.3 利用区间取值算法 |
5.2.4 TCR+TSC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基于换相开关和SVG配合的三相负荷不平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相不平衡负荷相平衡的治理研究现状 |
1.2.2 低压配电网附加补偿装置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分析 |
2.1 三相不平衡基本概念 |
2.2 三相不平衡产生的原因 |
2.3 三相不平衡度计算 |
2.4 三相不平衡的危害 |
2.5 配电台区三相不平衡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换相开关的三相不平衡治理配置研究 |
3.1 三相不平衡治理总体思路 |
3.2 换相开关配置原则 |
3.3 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数学模型建立 |
3.4 换相开关配置数学模型求解 |
3.4.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理论 |
3.4.2 模型求解过程 |
3.5 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优化配置 |
4.1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
4.2 补偿点的选择方法 |
4.3 静止无功发生器容量优化数学模型 |
4.4 算例分析 |
4.4.1 基于SVG的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法验证 |
4.4.2 基于换相开关和SVG配合的三相不平衡治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7)医院配电增容项目的持续供电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医院配电网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2.1 .医院概况 |
2.2 .负荷类别和等级 |
2.3 .现状供电 |
第三章 负荷计算及配电增容方案 |
3.1 .增容方案设计原则 |
3.2 .负荷预测 |
3.3 .配电房选址 |
3.3.1 .配电所的设计要求 |
3.3.2 .变配电所所址选择 |
3.4 .负荷计算 |
3.4.1 .需要系数法 |
3.4.2 .无功补偿 |
3.4.3 .变电室主设备 |
3.4.4 .配电增容方案 |
3.5 .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
3.5.1 .高压侧断路器的选择 |
3.5.2 .互感器的选择 |
3.5.3 .避雷器的选择 |
3.5.4 .变压器的选择 |
3.6 .供配电二次回路的设计 |
3.7 .应急电源 |
3.7.1 .UPS电源 |
3.7.2 .柴油发电机组 |
3.8 .节能措施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配电设计 |
4.1 .低压配电系统 |
4.2 .末端配电 |
第五章 配电房后台监控系统 |
5.1 .后台监控系统设计思路 |
5.2 .后台监控系统架构及组成 |
第六章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6.1 .系统型式 |
6.2 .消防设备的布置 |
6.3 .消防布线 |
第七章 电气接地设计 |
7.1 .等电位联结 |
7.2 .接地系统的类型 |
7.3 .IT系统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数据驱动和机器学习的配网用户侧态势感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低压用户用电异常评估 |
1.1.2 零电量用户筛选 |
1.1.3 专变运行健康状况分析 |
1.1.4 低压用户短期负荷预测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基于CRITIC法和雷达图法的低压用户用电异常评估 |
2.1 引言 |
2.2 低压用户用电异常指标提取 |
2.2.1 用电异常评估的统计指标 |
2.2.2 用电异常评估的电气指标 |
2.3 基于CRITIC法和雷达图法的低压用户用电异常评估方法 |
2.4 算例分析 |
2.4.1 算例结果 |
2.4.2 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决策树和数据驱动方法的零电量用户筛选 |
3.1 引言 |
3.2 基于决策树的零电量用户类型初筛 |
3.3 基于CRITIC法和雷达图法的零电量用户筛选模型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RCH聚类和高斯云模型的专变运行健康状况评估 |
4.1 引言 |
4.2 专变运行健康状况指标提取及场景生成 |
4.2.1 专变运行健康状况指标提取 |
4.2.2 基于BIRCH聚类的专变运行健康状况场景生成 |
4.3 基于BIRCH聚类和高斯云模型的专变运行健康状况分析方法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深度置信神经网络的低压用户短期负荷预测 |
5.1 引言 |
5.2 低压用户短期负荷预测样本集构建及预处理 |
5.3 基于深度置信神经网络的低压用户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
5.3.1 RBM预训练 |
5.3.2 DBN反向微调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9)蚌埠综合客运站—充电站工程供配电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现状 |
1.1.1 国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现状 |
1.1.2 国内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现状 |
1.2 电动汽车充电站充/换电模式及其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
1.2.2 电动汽车换电模式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电动汽车充电站典型建设设计方案 |
2.1 遵循的主要技术标准和规范 |
2.2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总体考虑及设计原则 |
2.2.1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总体考虑 |
2.2.2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设计原则 |
2.3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总体结构 |
2.3.1 充电站电气系统 |
2.3.2 充电站总体结构 |
2.4 电动汽车充电站典型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
3.1 规模化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3.1.1 规模化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负荷的影响 |
3.1.2 规模化电动汽车接入对网络损耗的影响 |
3.1.3 规模化电动汽车接入对配电变压器的影响 |
3.1.4 规模化电动汽车接入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
3.2 电动汽车充电站(机)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分析 |
3.2.1 谐波和谐波分析 |
3.2.2 谐波的危害 |
3.2.3 充电站(机)谐波特性分析 |
3.3 电动汽车充电站谐波治理措施 |
3.3.1 减少谐波源的谐波含量 |
3.3.2 安装滤波装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蚌埠综合客运站-充电站供配电系统设计 |
4.1 蚌埠综合客运站-充电站工程概况 |
4.1.1 工程建设规模 |
4.1.2 充电系统基本配置及参数 |
4.2 负荷计算及无功功率补偿 |
4.2.1 负荷统计及计算 |
4.2.2 无功功率及功率因数 |
4.2.3 无功补偿设备与滤波装置选择 |
4.3 变(配)电站的设计 |
4.3.2 变(配)电站设计要求 |
4.3.3 充电站主接线设计 |
4.3.4 配电变压器的选择 |
4.4 充电站内主要设备选择 |
4.4.1 短路电流计算 |
4.4.2 断路器的选择 |
4.5 终端配电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低压三相用电负荷不平衡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低压配电网中三相用电负荷平衡的重要性 |
2 低压配电网三相用电负荷不平衡产生的影响 |
2.1 增加低压线路的电能损耗 |
2.2 产生中性点电位位移, 影响客户端供电电能质量 |
2.3 增加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 |
2.4 配电变压器出力不足, 甚至会造成配电变压器烧毁 |
2.5 配电变压器产生零序电流, 局部金属件温升增高 |
2.6 影响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
3 解决低压配电网三相用电负荷不平衡对策 |
四、三相用电设备中的中性线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电网短路故障诊断与电能质量评价[D]. 姜田田. 山东大学, 2021(12)
- [2]三相四线制电能质量综合管理器优化与功能研究[D]. 蒋锐.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断零”解析与对策研究[J]. 潘明. 现代建筑电气, 2020(06)
- [4]基于多目标优化的TN-C系统接地配置的研究[D]. 华捷林.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2)
- [5]中低压配电网负荷平衡智能控制技术研究[D]. 岳冶.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换相开关和SVG配合的三相负荷不平衡治理研究[D]. 冯国梁. 济南大学, 2020(01)
- [7]医院配电增容项目的持续供电方案研究[D]. 陈启湛.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8]基于数据驱动和机器学习的配网用户侧态势感知[D]. 章博. 浙江大学, 2020
- [9]蚌埠综合客运站—充电站工程供配电系统设计研究[D]. 王祥涛.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10]低压三相用电负荷不平衡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 李伟,杨海绵,曾清清.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