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蒸发与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研究进展

渗透蒸发与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研究进展

一、渗透蒸发与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达,陈宇,王清莲,黄智贤,杨臣,王红星,邱挺[1](2021)在《醚化反应精馏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醚化反应是生产燃油添加剂这一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化工产品的关键途径,反应精馏是其生产的核心技术。对醚化反应精馏技术进行总结和回顾,既有利于推进反应精馏基础理论的发展,也可促进醚化产品生产技术的升级。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产甲基叔丁基醚、乙基叔丁基醚、甲基叔戊基醚、乙基叔戊基醚和二甲醚这几种燃油添加剂的反应精馏技术研究进展,涉及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包括反应原料选择、工艺系统开发和多稳态现象调控,分析了不同反应路径和工艺系统的优缺点,总结了反应精馏多稳态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结论。展望了反应精馏技术在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和甘油、5-羟甲基糠醛、糠醇等生物质平台化合物制备新型醚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和挑战。指出了醚化反应精馏技术在工艺系统开发和催化填料设计方面存在的核心共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张烨[2](2020)在《渗透蒸发膜结构调控及分子传递过程强化》文中指出随着化石能源的过渡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进行清洁能源生产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渗透蒸发油品脱硫和醇水分离过程强化为目标,以高分子材料和二维材料为膜主体,以填充材料或插层材料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合理设计为手段,调控膜的拓扑结构和化学性质,集成优化分子传质机制,强化分子的传输特性,以期获得高性能渗透蒸发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采用多重传质机制集成优化的思想,利用氨基化的钛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NH2-MIL)作为载体固载银离子活性位点(Ag+@NH2-MIL),并与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共混制备杂化膜,用于噻吩/正辛烷的分离。银离子的引入调控了膜的化学微环境,在膜内构筑了噻吩的促进传递通道。银离子调控NH2-MIL的有效孔结构,赋予其筛分功能。Ag+@NH2-MIL对Pebax链段的干扰,优化了膜的自由体积特性,加快分子的传输。多重传质机制的集成优化,协同提高了膜的渗透通量和富集因子,最优值分别为22.11 kg/(m2 h)和5.92。采用异质结构优化分子促进传递通道的连通性,在氧化石墨烯(GO)上原位生长氨基化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 O)形成异质结构纳米片(UGO),以此为载体固载银离子活性位点(Ag+@UGO),并与Pebax共混制备杂化膜,用于噻吩/正辛烷的分离。利用GO的结构导向作用构筑相对连续的Ui O孔通道,银离子的高效固载有利于在膜中构建噻吩的促进传递通道。Ag+@UGO的引入调控了膜的物理化学性质,优化了膜内分子促进传递通道特性,协同提高了膜的渗透通量和富集因子,最优值分别为23.40 kg/(m2 h)和7.12。采用双金属活性位点协同效应思想,通过超声辅助法合成了双金属Ni Co-MOFs纳米片,并与Pebax共混制备杂化膜,用于噻吩/正辛烷的分离。Ni Co-MOFs具有不饱和双金属活性位点,能与噻吩形成可逆的化学作用。与不饱和单金属活性位点的MOFs相比,双金属的协同效应强化了膜内分子的传递特性,使膜具有更优异的分离性能,其最佳渗透通量和富集因子分别为21.73 kg/(m2 h)和6.45。以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作为膜构筑单元,以功能化碳量子点(SNQD)为插层材料制备二维层状膜用于渗透蒸发丁醇脱水。SNQD调控了层间通道尺寸,赋予膜良好的渗透性。SNQD中的磺酸基团提高膜的亲水性,赋予限域层间通道快速水传递特性。SNQD与GO形成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提高了膜的稳定性。SNQD独特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协同优化限域传质机制和溶解-扩散机制,可显着提升膜的分离性能,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可分别达到8877.8 g/(m2 h)和3763。

汪亮[3](2020)在《反应精馏过程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反应精馏作为过程强化的一种技术手段,将化学反应和精馏分离耦合在一起,使反应和分离过程同时进行。现在反应精馏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酯化、醚化、加氢、水解、异构化和皂化等过程领域,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近年来过程强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反应和精馏分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影响,增加了体系的复杂程度,往往操作参数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反应精馏过程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使得反应精馏技术在工业化研究设计、放大和优化等方面存在困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反应精馏过程模拟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反应精馏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试验结果和估计变量间的关系,对反应精馏技术开发过程的设计和优化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在Visual Studio 2005的开发环境下,采用COM接口技术和C++语言,开发出支持CAPE-OPEN接口标准的反应精馏单元模块,用于反应精馏过程的模拟计算。首先,通过对反应精馏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明确反应精馏模块的功能,基于反应精馏的过程原理,建立了反应精馏过程的数学模型。为了能够更好的模拟复杂的反应体系,将反应精馏过程的反应模型分为三种类型:指定转化率反应类型、动力学反应类型和化学平衡反应类型。其次,通过研究和总结现有的模拟反应精馏过程的求解算法,选择内外层法作为反应精馏数学模型的求解算法,采用适合反应精馏过程模拟的初值估计方法,提高计算收敛的稳定性。然后,根据整理的数学模型和求解算法,编程实现反应精馏单元模块的开发,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将编译生成的dll文件加载到支持CAPE-OPEN标准的化工模拟软件中,成功实现了反应精馏模块的调用和运行。最后,以乙酸异丙酯反应精馏塔、高压脱丙烷塔和乙酸乙酯反应精馏塔为例,分别对所开发的反应精馏模块的三种反应类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主要工艺指标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值较为接近,塔板温度和汽液相流量分布情况和Aspen模拟结果较为接近,偏差在5%以内,计算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反应精馏过程的数学模拟。遵循CAPE-OPEN标准开发的反应精馏模块,能准确的模拟多种不同类型的反应精馏过程,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推动国内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的发展。此外,开发的模块组件结构工整,兼容性强,相互独立,便于以后的维护和完善。

项文雨[4](2019)在《模块化催化精馏规整填料的基础研究及整塔优化设计》文中指出催化精馏技术在工业中已有广泛的应用,但催化精馏设备的设计仍依赖经验化方法,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对设备内部传递现象的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对模块化催化规整填料(MCSP)内的传递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化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建立了一种理论化催化精馏塔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两个案例进行了详细说明。首先本文研究了Winpak填料片的传质过程,并分析了Winpak填料片上开窗结构增强气液传质性能的机理。基于Winpak填料片设计了一种新型MCSP结构—Winpak-C系列填料。其次本文研究了催化精馏填料的停留时间分布(RTD)性能。设计并搭建了一套测量催化精馏填料RTD的实验装置,完成了多种催化精馏填料的整塔RTD测量实验,计算了不同填料的RTD密度函数,通过比较RTD密度函数的数学特征,发现较之捆扎包填料,Winpak-C填料具有更长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较好的系统稳定性。为深入研究MCSP内液相的流动特性,设计并搭建了测量MCSP中反应模块RTD的实验装置,完成了多种反应模块的RTD曲线测量实验,分析了Winpak填料片对反应模块停留时间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随后本文采用二维扩散模型研究了反应模块内的液相扩散现象,通过测量多种反应模块上不同位置处的RTD曲线,并对RTD密度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模块的轴径向扩散系数。分析了不同骨架填料对反应模块液相扩散性能的影响,讨论了Winpak填料片加强反应模块径向扩散性能的机理,并研究了填料片比表面积、通道倾斜度和催化剂粒径分布等因素对反应模块液相扩散行为的影响。最后,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催化精馏塔优化设计方法。使用Aspen Plus软件对催化精馏塔进行流程模拟,使用MATLAB软件编写粒子群算法的运算代码,并建立了MATLAB和Aspen Plus两款软件集成平台,通过MATLAB与Aspen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年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完成了多个反应精馏塔的优化设计。

刘洪忠[5](2018)在《精馏耦合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提出本文重点介绍了萃取精馏、反应精馏、结晶精馏、热耦合精馏、渗透蒸发精馏、萃取反应精馏、热耦合反应精馏和热耦合萃取精馏工艺。并结合目前精馏耦合工艺的现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苏振波[6](2016)在《渗透蒸发膜的制备及对水中微量有机物吡啶的富集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吡啶作为除虫菊酯类农药等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其难降解及毒性大的特性,对人类的健康及环境的危害构成了严重威胁。从环境危害性及工业价值等角度分析,对吡啶的分离、回收具有重要意义。渗透蒸发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具有发展前景的膜分离技术,相对精馏、吸收等传统分离工艺具有操作简单、节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它已经被人们广泛地应用。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制备出具有优良性能的渗透蒸发膜用于废水中吡啶的分离和富集。选择合适的膜材料对渗透蒸发的分离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根据溶解性参数的原则,本文选取了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为材料,通过对其改性,制备渗透蒸发杂化膜回收废水中吡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热重仪(TG)以及接触角分析等手段对膜的微观形态进行表征,系统研究了膜的渗透蒸发性能。为了提高渗透蒸发膜的分离性能,本研究采用Mo S2纳米颗粒和Cu2O纳米颗粒为填充材料,制备了PEBA无机-有机杂化膜。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颗粒在膜中均匀地分散,没有团聚的现象出现;XRD分析表明,填充剂在PEBA膜内只是单纯的物理混合;TGA分析结果显示,Mo S2颗粒和Cu2O颗粒的填充有助于提高PEBA膜的热稳定性。通过渗透蒸发实验,研究了填充剂填充量、料液温度和浓度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渗透蒸发实验表明,Mo S2颗粒和Cu2O颗粒的填充量分别为10.0 wt%和6.0 wt%时,分离效果达到最佳;随着操作温度的升高,总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也都增加;料液浓度的增加,有助于总渗透通量的提高,而分离因子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当料液吡啶浓度为1.0 wt%,进料温度为30℃时,吡啶渗透通量分别为8.28 g m-2h-1和8.45 g m-2h-1,对应的分离因子分别为10.22和11.18;为了进一步提高渗透蒸发膜的分离性能,利用高疏水的碳纳米管(CNTs)填充PEBA,制备了PEBA/CNTs杂化膜。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填充剂在膜中均匀地分散;TGA分析结果显示,填充剂的加入提高了膜的热稳定性。渗透蒸发实验表明,杂化膜的分离因子先随着CNTs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在CNTs含量为5 wt%时达到极大值,然后随着CNTs含量的增大而减少。当料液吡啶浓度为1.0 wt%和进料温度为30℃时,吡啶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分别为15.16 g m-2h-1和11.78。

赵静[7](2015)在《基于界面多重作用调控的超薄膜制备与醇水分离性能强化》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膜材料是提高膜技术竞争力的关键,而膜内界面作用调控是优化膜结构、强化膜传质机制,进而获得高性能膜材料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面向燃料乙醇生产这一能源环境领域的重大问题,以超薄膜制备及其醇水分离性能强化为目标,提出了针对膜内不同类型界面的相互作用调控方法及通过界面多重作用调控实现膜传质机制集成优化的策略,采用简便、温和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适宜化学结构和拓扑结构的超薄复合膜/超薄杂化膜,实现了乙醇/水的高效分离,以期为高性能醇水分离膜的规模化制备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分离层-支撑层界面多重作用调控:基于仿生粘合法,将多巴胺和聚乙烯亚胺(PEI)共沉积于支撑层表面后涂覆海藻酸钠制备超薄复合膜。界面区大量的静电引力和氢键作用位点使界面亲水性提高,膜自由体积特性得到改善,实现溶解机制与扩散机制的集成优化,所制备的复合膜渗透通量为1196 g/m2h,分离因子为1807,分离因子较支撑层未改性的复合膜提高29.6倍。分离层-分离层界面多重作用调控:(1)受茶多酚沉淀蛋白质生物现象的启发,基于蛋白质(明胶)和多酚(单宁酸)间的疏水及氢键作用,通过层层自组装过程制备超薄复合膜。界面多重作用的引入可优化膜表面化学组成及多层膜自由体积特性,实现溶解机制与扩散机制的集成优化,所制备的多层膜渗透通量为1336 g/m2h,分离因子为658。在高水含量下可获得更高的分离性能,在原料液水含量为30 wt%时,渗透通量可达2696 g/m2h,透过液中水含量可达99.43 wt%。(2)选择结构匹配的明胶和氧化石墨烯作为组装材料,通过多重作用(静电引力、氢键和疏水作用)驱动的层层自组装过程制备超薄杂化膜。通过调控界面作用强度可优化多层膜拓扑结构,实现扩散机制优化,所制备的多层膜相比于纯明胶膜可实现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的同时提高。高分子-填充剂界面多重作用调控:(1)基于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两性离子接枝改性的氧化石墨烯作为填充剂制备超薄共混杂化膜。两性离子基团的引入可优化杂化膜亲疏性,界面静电引力及氢键的多重作用可优化杂化膜自由体积特性及结晶度,实现溶解机制与扩散机制的集成优化,所制备的杂化膜相比于纯海藻酸钠膜可实现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的同时提高,渗透通量为2140 g/m2h,分离因子为1370。(2)基于金属-儿茶酚螯合作用在TiCl4溶胶凝胶过程中加入改性剂同步改性制备超薄原位杂化膜。改性剂的引入可提高界面亲水基团含量以优化杂化膜亲疏性,可调控界面共价键及氢键作用数量以优化杂化膜自由体积特性及界面结构形态,实现溶解机制与扩散机制的集成优化,所制备的杂化膜渗透通量为1403 g/m2h,分离因子为730。

高成云[8](2015)在《渗透蒸发膜亲水改性与水传递过程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渗透蒸发因其具有低能耗、投资小、不受气液平衡限制等优点,在有机物脱水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丙酮和水的渗透蒸发分离为研究对象,针对高分子膜的“trade-off”效应,通过增加水在膜中的溶解性和扩散性来解决“trade-off”效应。为了提高水在膜内的溶解性,本文通过掺杂亲水性无机颗粒或在高分子上接枝亲水性基团来提高膜的亲水性。同时为了提高水在膜中的扩散性,本文通过在膜中构建无机通道,为水的扩散提供高选择性的连续通道,强化水传递过程;或将水分子“活化”,即将大水分子簇变成小水分子簇,增加水分子的渗透性和扩散性,提高水通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将亲水性钾型蒙脱土(K+MMT)掺杂到壳聚糖(CS)膜中,在膜中构建离子化水通道。利用K+MMT层间K+的水溶剂化效应,来提高膜对水的选择性,同时层状的K+MMT为水分子提供连续的传递通道并增大了聚合物链间距,强化水的传递。CS-K+MMT-10杂化膜在50oC、水含量为5wt.%时,渗透通量为1.56kg/m2h,分离因子为2200,比纯壳聚糖膜分离因子(249),提高了约8倍。其次,将疏水性多孔碳分子筛经过磺化接枝高亲水性磺酸根,然后将磺化碳分子筛(SCMS)掺入CS膜中,在膜中构建具有亲水位点的疏水通道。利用SCMS上磺酸根的亲水性提高水选择性,利用通道的疏水性降低水分子传递的能量壁垒,提高水通量。CS-SCMS-2杂化膜在50oC水含量为5wt.%时渗透通量为1.81kg/m2h,分离因子为832,与纯壳聚糖膜相比,通量和分离因子分别提高1.67倍和2倍。再次,利用强电解质在水中可完全电离,与弱电解质相比能和更多的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的性质,将CS中弱碱性的氨基改性成强碱性的胍基,合成壳聚糖胍(CG)。胍基通过诱导极化与更多的水分子形成水化层,提高水选择性;同时,利用胍基的“结构碎化”效应(“Structure breaking”effect),使大水分子簇变成小水分子簇,增强水分子的渗透性,强化水的传递。结果表明CG-50-pH2.5-1:2膜内胍基取代度为8.69%,在50oC、水含量为5wt.%时,其渗透通量可以达到1.9kg/m2h,分离因子为3300,比纯壳聚糖膜分别提高1.26倍和13倍。最后,选用氨基含量更高的聚乙烯胺(PVAm)为膜材料,采用类似的方法,将PVAm中的氨基改性成胍基,合成了聚乙烯胍(PVG)。随着胍基取代度的增加,膜的水接触角减小,亲水性增强。PVG-50-pH2-1:2膜内胍基取代度为18.41%,在50oC、水含量为5wt.%时,通量为2.32kg/m2h,分离因子为3781,性能高于壳聚糖胍膜。

曹锐建[9](2012)在《硅橡胶掺杂改性膜的制备及渗透蒸发脱硫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能源环境问题被广泛关注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汽油中硫含量的限制日益严格。具有能耗低、环境友好等特点的渗透蒸发膜分离过程在诸多的汽油脱硫方法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是制备渗透蒸发汽油脱硫膜的优良材料,添加多种掺杂物对其进行改性以提高渗透蒸发分离性能是目前人们研究的热点。本论文设计制备适用于改性PDMS主体材料的添加剂,通过掺杂改性的方法调控优化膜的结构特性,以达到提高膜渗透通量和富集系数的目标,从而为渗透蒸发膜性能的提高与分离过程的强化提供一定的可行的调控手段。首先,将铈负载到TiO2纳米微球表面,并将此纳米微球添加到PDMS膜内。由于过渡金属铈与噻吩之间存在可逆性π络合作用,渗透蒸发膜的分离性能因而有了明显提高。考察纳米微球含量对杂化膜的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操作条件为(下同):原料液流速40L·h-1,噻吩含量1312ppm,操作温度25oC。当TiO2-Ce纳米微球含量为7.5%时,杂化膜渗透通量为3.00kg·m-2·h-1,富集系数为4.34。随后,受生物体内金属离子增强粘合现象的启发,以碳酸钙颗粒为模板制备了平均孔径46.1nm的多孔氧化钛-多巴胺颗粒,并以此作为添加剂调控渗透蒸发膜的分离性能。在上述操作条件下,膜中TiO2-DA颗粒含量从0%增大到7%时,渗透通量不断增大,其最大值6.61kg·m-2·h-1,富集系数随填充量变化不大,在4.34至4.82之间。最后,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与司盘-80按照不同质量比例混合配成的具有不同亲疏水平衡值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以此作为添加剂对PDMS膜材料的亲疏水性进行调控。混合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可显着改善PDMS的亲水性,使其水接触角从98o降至37o。吐温-80与司盘-80质量比为3:7,且混合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与PDMS质量比为0.7:2时,渗透通量达9.25kg·m-2·h-1,富集系数达4.05。

蒋丽芬,林木森,石荣荣[10](2011)在《渗透气化膜分离技术在乙醇-水体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渗透气化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乙醇-水的分离。从渗透气化的原理和特点出发,介绍了渗透气化膜材料以及渗透气化与精馏、化学反应耦合等技术,并概述了国内外渗透气化膜分离技术在乙醇-水分离中的应用现状。

二、渗透蒸发与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渗透蒸发与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醚化反应精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TBE的合成
    1.1 过程集成
    1.2 多稳态现象
2 ETBE的合成
    2.1 以异丁烯为原料
    2.2 以叔丁醇为原料
3 TAME的合成
4 TAEE的合成
5 DME的合成
6 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合成
7 生物质平台化合物的醚化反应
8 醚化反应精馏共性问题分析
    8.1 工艺系统
    8.2 催化填料
9 结语

(2)渗透蒸发膜结构调控及分子传递过程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渗透蒸发膜简介
    1.2 渗透蒸发膜材料类型
        1.2.1 高分子膜
        1.2.2 无机膜
        1.2.3 杂化膜
    1.3 渗透蒸发膜制备方法
        1.3.1 溶液涂覆法
        1.3.2 真空/压力辅助法
        1.3.3 层层自组装法
        1.3.4 界面聚合法
    1.4 渗透蒸发膜传质机理
        1.4.1 溶解-扩散机制
        1.4.2 分子筛分机制
        1.4.3 促进传递机制
    1.5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复合膜结构调控
        1.5.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特性
        1.5.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复合膜结构调控及分子传递过程强化
    1.6 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结构调控
        1.6.1 氧化石墨烯材料结构特性
        1.6.2 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结构调控及分子传递过程强化
    1.7 论文选题与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结构的表征方法
        2.2.2 吸附溶胀性能测试
        2.2.3 渗透蒸发分离性能评价
第三章 Pebax-Ag~+@MOFs杂化膜的制备及分子传递过程强化
    3.1 引言
    3.2 Pebax-Ag~+@NH_2-MIL杂化膜的制备
        3.2.1 Ag~+@NH_2-MIL纳米颗粒的制备
        3.2.2 杂化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H_2-MIL和 Ag~+@NH_2-MIL材料的表征
        3.3.2 膜的表征
        3.3.3 膜的抗溶胀性
        3.3.4 膜的热稳定性
        3.3.5 膜的分离性能
        3.3.6 膜的分离性能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Pebax-Ag~+@UGO杂化膜的制备及分子传递过程强化
    4.1 引言
    4.2 Pebax-Ag~+@UGO杂化膜的制备
        4.2.1 Ag~+@UGO纳米片的制备
        4.2.2 杂化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材料的表征
        4.3.2 膜的表征
        4.3.3 膜的亲和性和抗溶胀性
        4.3.4 膜的热稳定性
        4.3.5 膜的分离性能
        4.3.6 膜的分离性能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Pebax-Ni Co-MOFs杂化膜的制备及分子传递过程强化
    5.1 引言
    5.2 Pebax-Ni Co-MOFs杂化膜的制备
        5.2.1 Ni Co-MOFs纳米片的制备
        5.2.2 杂化膜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合成材料的表征
        5.3.2 膜的表征
        5.3.3 膜的抗溶胀性
        5.3.4 膜的热稳定性
        5.3.5 膜的分离性能
        5.3.6 膜的分离性能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层状膜的制备及分子传递过程强化
    6.1 引言
    6.2 膜的制备
        6.2.1 SNQD的制备
        6.2.2 层状膜的制备
        6.2.3 均质膜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GO及 SNQD的表征
        6.3.2 膜的组装
        6.3.3 膜的微观结构及性质
        6.3.4 膜的热稳定性
        6.3.5 膜的分离性能
        6.3.6 膜的分离性能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反应精馏过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反应精馏概述
    1.2 反应精馏技术
        1.2.1 反应精馏工艺
        1.2.2 反应类型
        1.2.3 反应精馏分类
        1.2.4 反应精馏耦合新工艺
    1.3 反应精馏技术应用
        1.3.1 醚化
        1.3.2 酯化和水解
        1.3.3 烷基化
        1.3.4 其它反应
    1.4 反应精馏过程模拟
        1.4.1 反应精馏过程模拟数学模型
        1.4.2 反应精馏过程稳态模拟算法
        1.4.3 反应精馏过程模拟软件
    1.5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2 数学模型及求解算法
    2.1 反应精馏塔数学模型
    2.2 自由度分析
    2.3 公共反应
        2.3.1 指定转化率反应
        2.3.2 动力学反应
        2.3.3 化学平衡反应
    2.4 求解算法
        2.4.1 内外层法
    2.5 本章小结
3 反应精馏塔单元模块开发
    3.1 CAPE-OPEN标准
        3.1.1 CAPE-OPEN标准介绍
        3.1.2 CAPE-OPEN单元模块接口
    3.2 公共反应模块的创建
    3.3 单元模块的创建
    3.4 图形用户界面实现
        3.4.1 图形用户界面控件创建
        3.4.2 图形用户界面展示
    3.5 求解算法程序实现
    3.6 模块有效性检验
    3.7 本章小结
4 反应精馏过程模拟及验证
    4.1 验证方法及内容
    4.2 乙酸异丙酯反应精馏塔模拟
        4.2.1 工艺流程概述
        4.2.2 工艺流程建模
        4.2.3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高压脱丙烷塔模拟验证
        4.3.1 工艺流程概述
        4.3.2 工艺流程建模
        4.3.3 结果分析及验证
    4.4 乙酸乙酯反应精馏塔模拟验证
        4.4.1 工艺流程概述
        4.4.2 工艺流程建模
        4.4.3 结果分析及验证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模块化催化精馏规整填料的基础研究及整塔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催化精馏
        1.1.1 催化精馏概述
        1.1.2 催化精馏应用
    1.2 催化精馏应用前景
        1.2.1 工艺可行性分析
        1.2.2 潜在应用方向的探索
        1.2.3 混合工艺的开发
    1.3 催化精馏塔内件
        1.3.1 常见塔内件介绍
        1.3.2 塔内件设计原理
    1.4 催化精馏塔的优化设计
        1.4.1 催化精馏塔设计难点
        1.4.2 常见的优化方法
    1.5 本课题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Winpak填料片的传质性能研究
    2.1 研究目标
    2.2 填料的CO_2传质性能实验
        2.2.1 实验设计
        2.2.2 实验条件
        2.2.3 实验步骤
    2.3 总体积传质系数的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开窗结构对传质性能的影响
        2.4.2 通道倾斜角对传质性能的影响
        2.4.3 操作条件对传质性能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催化精馏填料的停留时间分布
    3.1 研究目标
    3.2 停留时间分布
        3.2.1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3.2.2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
    3.3 RTD曲线测量实验
        3.3.1 物系及仪器选择
        3.3.2 催化精馏规整填料的RTD测量
        3.3.3 反应模块的RTD测量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催化精馏规整填料的RTD曲线
        3.4.2 反应模块的RTD曲线
    3.5 RTD曲线的数字特征
        3.5.1 RTD分布的数学期望
        3.5.2 RTD分布的方差
        3.5.3 RTD曲线的偏度
    3.6 实验中的奇异曲线
        3.6.1 双峰曲线
        3.6.2 拖尾不平滑的曲线
        3.6.3 注意事项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应模块的液相扩散特性研究
    4.1 研究概况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方法
        4.1.3 二维扩散模型的求解过程
        4.1.4 扩散模型与RTD密度函数
    4.2 实验设计
        4.2.1 骨架填料
        4.2.2 填料参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4.3.2 轴径向扩散系数
        4.3.3 几何参数的影响
    4.4 方法验证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催化精馏塔优化设计
    5.1 反应精馏塔的模拟计算及优化
        5.1.1 Aspen Plus软件与催化精馏塔的模拟
        5.1.2 Aspen Plus EDR
    5.2 粒子群算法及MATLAB软件
        5.2.1 粒子群算法理论
        5.2.2 粒子群算法的种类
        5.2.3 粒子群算法建模
        5.2.4 粒子群算法的MATLAB编译
    5.3 软件集成平台的建立
        5.3.1 软件集成技术
        5.3.2 软件集成平台的建立
    5.4 催化精馏塔的优化设计方法
        5.4.1 催化精馏塔优化模型的建立
        5.4.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催化精馏塔的优化设计
    5.5 酯化合成甲酸甲酯催化精馏的综合与设计
        5.5.1 稳态模型描述及设计方案
        5.5.2 决策变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范围
        5.5.3 粒子群算法优化及结果对比
    5.6 酯化合成乙酸乙酯催化精馏的综合与设计
        5.6.1 稳态模型描述及设计方案
        5.6.2 决策变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范围
        5.6.3 粒子群算法优化及结果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附录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精馏耦合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两种工艺的耦合
    1.1 萃取精馏
        1.1.1 连续萃取精馏
        1.1.2 间歇萃取精馏
    1.2 反应精馏
    1.3 结晶精馏
    1.4 热耦合精馏
    1.5 精馏与其它工艺的耦合
2 3种工艺的耦合
    2.1 萃取反应精馏
    2.2 热耦合反应精馏
        2.2.1 内部热耦合反应精馏
        2.2.2 外部热耦合反应精馏
    2.3 热耦合萃取精馏
3 精馏耦合工艺未来展望
    3.1 精馏耦合工艺多元化
    3.2 精馏耦合工艺用途单一化
    3.3 精馏耦合工艺的复杂化

(6)渗透蒸发膜的制备及对水中微量有机物吡啶的富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废水中吡啶的回收
        1.1.1 吡啶回收的重要性
        1.1.2 吡啶废水回收处理技术
    1.2 渗透蒸发技术研究状况概括
        1.2.1 渗透蒸发技术简介
        1.2.2 渗透蒸发的传质机理
        1.2.3 渗透蒸发的分离性能评价指标
        1.2.4 渗透蒸发在分析上的应用
    1.3 渗透蒸发分离混合物体系及其膜材料
        1.3.1 优先透过有机物的水溶液体系
        1.3.2 优先透过有机物渗透蒸发膜
        1.3.3 优先透过有机的膜材料改性
    1.4 渗透蒸发膜的结构及制备
        1.4.1 致密均质膜
        1.4.2 复合膜
        1.4.3 非对称膜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膜的制备
    2.3 膜的结构表征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3.4 热重分析(TG)
        2.3.5 膜接触角测量
    2.4 膜的溶胀吸附实验
    2.5 渗透蒸发实验
        2.5.1 实验装置
        2.5.2 渗透蒸发性能参数
        2.5.3 渗透蒸发实验过程
        2.5.4 气相色谱操作条件设定
    参考文献
第3章 二硫化钼填充PEBA膜的制备及渗透蒸发富集吡啶的性能研究
    前言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膜结构性能表征
        3.3.2 膜溶胀吸附分析
        3.3.3 膜渗透蒸发富集分离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氧化亚铜填充PEBA膜的制备及渗透蒸发富集吡啶的性能研究
    前言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膜结构性能表征
        4.3.2 膜溶胀吸附分析
        4.3.3 膜渗透蒸发分离富集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碳纳米管填充PEBA膜的制备及渗透蒸发富集吡啶的性能研究
    前沿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膜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膜结构性能表征
        5.3.2 膜溶胀吸附分析
        5.3.3 膜渗透蒸发分离富集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7)基于界面多重作用调控的超薄膜制备与醇水分离性能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超薄膜制备方法
        1.1.1 旋涂
        1.1.2 喷涂
        1.1.3 Langmuir-Blodgett(LB)法
        1.1.4 层层自组装
        1.1.5 界面聚合
    1.2 膜界面
        1.2.1 分离层-支撑层界面
        1.2.2 分离层-分离层界面
        1.2.3 高分子-填充剂界面
    1.3 膜界面作用调控研究进展
        1.3.1 分离层-支撑层界面作用调控
        1.3.2 分离层-分离层界面作用调控
        1.3.3 高分子-填充剂界面作用调控
    1.4 膜法醇水分离研究进展
        1.4.1 膜法醇水分离技术
        1.4.2 醇水分离膜中的分子传递过程
        1.4.3 醇水分离膜材料研究进展
    1.5 论文选题与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颗粒与膜的表征方法
        2.2.2 溶胀度测试
        2.2.3 渗透蒸发性能测试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离层-支撑层界面多重作用调控的超薄复合膜
    3.1 引言
    3.2 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A/PEI-PDA/PAN膜的形貌
        3.3.2 SA/PEI-PDA/PAN膜的化学结构
        3.3.3 SA/PEI-PDA/PAN膜的拓扑结构
        3.3.4 SA/PEI-PDA/PAN膜的醇水分离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离层-分离层界面多重作用调控的超薄复合膜
    4.1 引言
    4.2 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E/TA)/PAN膜的形貌
        4.3.2 (GE/TA)/PAN膜的化学结构
        4.3.3 (GE/TA)/PAN膜的拓扑结构
        4.3.4 (GE/TA)/PAN膜的醇水分离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离层-分离层界面多重作用调控的超薄杂化膜
    5.1 引言
    5.2 膜的制备
        5.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5.2.2 超薄杂化膜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O的表征
        5.3.2 (GE/GO)/H-PAN膜的形貌
        5.3.3 (GE/GO)/H-PAN膜的化学结构
        5.3.4 (GE/GO)/H-PAN膜的稳定性
        5.3.5 (GE/GO)/H-PAN膜内多重作用力分析
        5.3.6 (GE/GO)/H-PAN膜的醇水分离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高分子-填充剂界面多重作用调控的超薄共混杂化膜
    6.1 引言
    6.2 膜的制备
        6.2.1 两性离子改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6.2.2 超薄杂化膜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改性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6.3.2 SA-PSBMA@GO/PAN膜的形貌
        6.3.3 SA-PSBMA@GO/PAN膜的化学结构
        6.3.4 SA-PSBMA@GO/PAN膜的拓扑结构
        6.3.5 SA-PSBMA@GO/PAN膜的醇水分离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高分子-填充剂界面多重作用调控的超薄原位杂化膜
    7.1 引言
    7.2 膜的制备
    7.3 结果与讨论
        7.3.1 CS-DHPPA@TiO_2/PAN杂化膜形成过程分析
        7.3.2 CS-DHPPA@TiO_2/PAN膜的形貌
        7.3.3 CS-DHPPA@TiO_2/PAN膜的化学结构
        7.3.4 CS-DHPPA@TiO_2/PAN膜的拓扑结构
        7.3.5 CS-DHPPA@TiO_2/PAN膜的稳定性
        7.3.6 CS-DHPPA@TiO_2/PAN膜的醇水分离性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渗透蒸发膜亲水改性与水传递过程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丙酮简介
        1.1.2 丙酮脱水的场合及其常见方法
        1.1.3 渗透蒸发简介
        1.1.4 渗透蒸发在丙酮脱水中的优势
    1.2 渗透蒸发有机物脱水的研究进展
        1.2.1 渗透蒸发有机物脱水研究概述
        1.2.2 渗透蒸发透水膜材料及亲水改性研究进展
    1.3 渗透蒸发膜在丙酮脱水中的研究进展
        1.3.1 渗透蒸发在丙酮和水的分离现状
        1.3.2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4 膜中水传递过程的研究
        1.4.1 水的结构及其物化特征
        1.4.2 离子水合作用及其在脱水膜中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膜的表征
        2.2.1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2.2.2 红外光谱(FTIR)
        2.2.3 X-射线衍射(XRD)
        2.2.4 接触角
        2.2.5 热重(TGA)
        2.2.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率投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2.7 碳氢氮元素分析
        2.2.8 氮气吸附脱附(N2 adsorption-desorption)
        2.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10 拉力-形变测试
    2.3 磺化碳粉子筛强酸密度测定
    2.4 吸附溶胀实验
    2.5 渗透蒸发实验
        2.5.1 实验装置
        2.5.2 实验步骤
        2.5.3 实验评价指标
        2.5.4 原料液和透过液浓度的确定
第三章 壳聚糖-钾基蒙脱土杂化膜的制备及其脱水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交联度CS纯膜的制备
    3.3 K+MMT杂化膜的制备
    3.4 K+MMT的结构表征
    3.5 CS-K~+MMT杂化膜物化性质与结构表征
        3.5.1 SEM
        3.5.2 FT-IR
        3.5.3 TGA
        3.5.4 XRD
        3.5.5 接触角
        3.5.6 溶胀度
        3.5.7 机械性能
    3.6 渗透蒸发实验
        3.6.1 不同交联度CS对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3.6.2 不同K+MMT掺杂量对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3.6.3 操作温度对杂化膜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3.6.4 原料液中水含量对杂化膜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3.6.5 长期稳定性实验
    3.7 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磺化碳分子筛杂化膜的制备及其脱水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SCMS颗粒及CS-SCMS杂化膜的制备
        4.2.1 SCMS颗粒的制备
        4.2.2 CS-SCMS及CS-CMS杂化膜的制备
    4.3 CMS和SCMS颗粒表征
        4.3.1 XRD
        4.3.2 TEM
        4.3.3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4.3.4 FT-IR
        4.3.5 磺化度测量
        4.3.6 HRTEM
    4.4 CS-SCMS杂化膜物化性质与结构表征
        4.4.1 SEM
        4.4.2 FT-IR
        4.4.3 XRD
        4.4.4 接触角
        4.4.5 TGA
        4.4.6 溶胀度
    4.5 渗透蒸发实验
        4.5.1 SCMS不同掺杂量对渗透蒸发的影响
        4.5.2 磺化与未磺化CMS对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4.5.3 操作温度对杂化膜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4.5.4 长期稳定性
    4.6 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胍的合成及其脱水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胍类化合物概述
    5.3 CG的合成及CG/PAN复合膜的制备
        5.3.1 单氰胺的介绍
        5.3.2 CG的合成及CG/PAN复合膜的制备
    5.4 CG合成机理
    5.5 CG膜的物化性质与结构表征
        5.5.0 FT-IR
        5.5.1 元素分析
        5.5.2 XPS
        5.5.3 XRD
        5.5.4 接触角
        5.5.5 溶胀度
        5.5.6 SEM
    5.6 渗透蒸发实验
        5.6.1 反应温度CG合成及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5.6.2 反应p H值对CG/PAN合成及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5.6.3 摩尔比例对CG/PAN合成及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5.6.4 操作温度对CG/PAN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5.6.5 原料液中水含量对CG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5.6.6 长期稳定性实验
    5.7 小结
第六章 聚乙烯基胍的合成及其脱水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PVG合成及PVG/PAN复合膜的制备
    6.3 PVG合成机理
    6.4 PVG膜的物化性质与结构表征
        6.4.1 FT-IR
        6.4.2 元素分析
        6.4.3 XPS
        6.4.4 XRD
        6.4.5 接触角
        6.4.6 溶胀度
        6.4.7 SEM
    6.5 渗透蒸发实验
        6.5.1 反应温度对PVG合成及性能的影响
        6.5.2 反应p H对PVG合成及性能的影响
        6.5.3 反应摩尔比对PVG合成及性能的影响
        6.5.4 操作温度对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6.5.5 原料液中水含量对渗透蒸发性能的影响
        6.5.6 长期稳定性实验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硅橡胶掺杂改性膜的制备及渗透蒸发脱硫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渗透蒸发过程
        1.1.1 渗透蒸发分离原理
        1.1.2 渗透蒸发膜材料及技术进展
    1.2 渗透蒸发用于汽油中硫分的脱除
        1.2.1 汽油脱硫的背景
        1.2.2 溶解度参数用于汽油脱硫膜材料的选择
        1.2.3 渗透蒸发汽油脱硫的研究
    1.3 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改性
    1.4 论文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表征测试方法
        2.2.1 傅立叶转变红外光谱 (FTIR)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和 X 射线能量散射能谱 (EDX)
        2.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 (ICP)
        2.2.5 BET 比表面积
        2.2.6 热重分析 (TGA)
        2.2.7 接触角分析
        2.2.8 X 射线颜射 (XRD)
    2.3 渗透蒸发实验
    2.4 渗透蒸发分离膜性能评价指标
第三章 PDMS/TiO_2-Ce 杂化膜及其性能评价
    3.1 膜的制备
        3.1.1 纳米微球的制备
        3.1.2 渗透蒸发膜的制备
    3.2 负载铈的二氧化钛纳米微球的表征
        3.2.1 ICP
        3.2.2 TEM
        3.2.3 FTIR
    3.3 膜的表征
        3.3.1 SEM
        3.3.2 FTIR
        3.3.3 TGA
    3.4 PDMS/TiO_2-Ce 膜的性能
        3.4.1 纳米微球填充量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4.2 操作温度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4.3 原料液流速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PDMS/TiO_2-DA 杂化膜及其性能评价
    4.1 膜的制备
        4.1.1 氧化钛-多巴胺颗粒的制备
        4.1.2 渗透蒸发膜的制备
    4.2 氧化钛-多巴胺 (TiO_2-DA) 颗粒的表征
        4.2.1 ICP
        4.2.2 SEM
        4.2.3 FTIR
        4.2.4 XRD
        4.2.5 BET
    4.3 负载铈的二氧化钛/聚二甲基硅氧烷杂化分离层膜表征
        4.3.1 SEM
        4.3.2 FTIR
        4.3.3 DMA
        4.3.4 TGA
    4.4 TiO_2-DA 颗粒填充量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修饰 PDMS 均质膜及其性能评价
    5.1 膜的制备
        5.1.1 表面活性剂的配制
        5.1.2 渗透蒸发膜的制备
    5.2 表面活性剂修饰的 PDMS 均质分离层膜表征
        5.2.1 SEM
        5.2.2 EDX
        5.2.3 FTIR
        5.2.4 接触角
    5.3 表面活性剂修饰的 PDMS 均质分离层膜的渗透蒸发性能
        5.3.1 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平衡值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5.3.2 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5.3.3 原料液流速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渗透气化膜分离技术在乙醇-水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渗透气化膜分离技术及特点
    1.1 渗透气化过程的基本原理
    1.2 渗透气化膜
        1.2.1 渗透气化优先透水膜[2]
        1.2.2 渗透气化优先透醇膜
    1.3 渗透气化技术的特点
2渗透气化与其它过程耦合技术
    2.1 渗透气化-精馏耦合技术
    2.2 渗透气化-化学反应耦合技术
    2.3 渗透气化-发酵耦合技术
3渗透气化膜分离技术在乙醇-水分离中的应用现状
4结语

四、渗透蒸发与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醚化反应精馏研究进展[J]. 王晓达,陈宇,王清莲,黄智贤,杨臣,王红星,邱挺. 化工进展, 2021(04)
  • [2]渗透蒸发膜结构调控及分子传递过程强化[D]. 张烨. 天津大学, 2020(01)
  • [3]反应精馏过程模拟研究[D]. 汪亮.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模块化催化精馏规整填料的基础研究及整塔优化设计[D]. 项文雨. 天津大学, 2019(06)
  • [5]精馏耦合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J]. 刘洪忠.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8(01)
  • [6]渗透蒸发膜的制备及对水中微量有机物吡啶的富集性能研究[D]. 苏振波. 闽南师范大学, 2016(06)
  • [7]基于界面多重作用调控的超薄膜制备与醇水分离性能强化[D]. 赵静. 天津大学, 2015(08)
  • [8]渗透蒸发膜亲水改性与水传递过程强化研究[D]. 高成云. 天津大学, 2015(08)
  • [9]硅橡胶掺杂改性膜的制备及渗透蒸发脱硫性能的研究[D]. 曹锐建. 天津大学, 2012(05)
  • [10]渗透气化膜分离技术在乙醇-水体系中的应用[J]. 蒋丽芬,林木森,石荣荣. 化工时刊, 2011(05)

标签:;  ;  ;  

渗透蒸发与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