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协调疗法治疗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观察研究

经络协调疗法治疗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观察研究

一、经络协调疗法治疗常见精神病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栋[1](2021)在《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吴旭教授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ASD)儿童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针刺疗效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调肠治神法针刺治疗ASD的可能的临床机制。同时,基于菌-脑轴,初步观察电针足三里单纯调肠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的的影响,以期为调肠治神法针刺通过菌-脑轴治疗A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60例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调肠治神法针刺结合常规教育康复训练)、康复组(常规教育康复融合训练),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末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及香港协康会《PEP-3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量表评估疗效;②肠道微生物研究:采用16S rDNA技术分析AS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差异、ASD儿童针刺干预前后或康复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针刺前后各肠道菌群与PEP-3总分的相关关系,筛选与针刺疗效相关的肠道菌群。③实验研究:采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孕鼠腹腔注射诱导小鼠ASD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百会组、电针足三里组,治疗4周后处死小鼠。以三箱社交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水迷宫试验等为行为学效应指标,以ASD小鼠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为肠道菌群观察指标,以外周的炎性因子TNF-α、IL-17a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为中枢炎症的观察指标,以探讨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①PEP-3量表治疗前后评分统计发现两组均能改善ASD儿童认知,语言的理解及表达,大小肌肉及视觉动作模仿能力,以及情感表达、社交互动、非语言行和语言行为为特征(均P<0.05)。但与康复组相比,针刺组在认知、语言表达、理解,模仿,情感表达及语言行为特征等改善程度较优(均P<0.05)。②ABC量表各项总分在治疗前后差值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ASD儿童感觉、交往、运动、语言、自我照顾能力(均P<0.05)。但针刺组在患儿的感觉、语言、自我照顾能力及总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③CARS量表各项总分在治疗前后差值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ASD患儿各项能力(均P<0.05)。而针刺组在调肠治神法针刺介入后患儿在情感反应、听觉反应、语言交流、总的印象及总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肠道菌群研究:①正常儿童与ASD儿童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在正常儿童组中,拟杆菌(门、纲、目、科、属)及脆弱类杆菌丰度均较多;而在ASD儿童组,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目)、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粪杆菌种、放线菌(门、纲)、双歧杆菌(目、科、属)丰度较多。②针刺干预前后肠道菌群存在差异:与针刺干预前相比,针刺干预后拟杆菌(门、纲、目、科、属),变形菌(门、纲)、交替单胞菌目、海原杆菌(科、属)丰度增多;放线菌(门、纲)、双歧杆菌(目、科、属)丰度减少。其中拟杆菌分别在门、纲、目、科、属丰度水平在针刺干预后发生显着变化,并趋向于正常儿童的菌群丰度水平。此外,针刺干预后,乳酸杆菌、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瘤胃球菌科、罕见小球菌属丰度减少。③共筛选出五种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的菌群,分别为拟杆菌门、拟杆菌属、双歧杆菌科、梭状芽胞杆菌纲,厚壁菌门。其中拟杆菌与针刺疗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双歧杆菌科、梭状芽胞杆菌纲,厚壁菌门与针刺疗效呈负相关关系。实验研究:①三箱社交实验、旷场实验、水迷宫实验提示ASD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社交能力障碍、新鲜事物偏好障碍、探索能力障碍、刻板运动、空间记忆能力下降。电针足三里或百会均可改善上述功能障碍,同时,电针足三里组可显着提高ASD模型小鼠的运功能力,电针百会组可显着提高AS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②ASD模型小鼠外周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7a水平均显着升高,而电针百会或电针足三里均可下调ASD模型小鼠外周血清炎症水平,同时,电针足三里组的外周抗炎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组;③AS D模型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升高,而电针百会或电针足三里均可抑制ASD模型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同时,电针足三里组抑制中枢炎症的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组;④小鼠肠道菌群实验结果表明:1)在正常组小鼠中,拟杆菌(门、纲、目)、拟杆菌S24-7科丰度增多;而在模型组小鼠中,则表现为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目)、瘤胃球菌科等丰度增多。2)电针足三里组干预后拟杆菌(门、纲、目、科、属)、疣微菌(门、纲、目、科、属)、艾克曼菌属等菌群丰度水平增多。而电针百会穴则主要以拟杆菌S24-7科丰度增加为主。结论调肠治神法针刺结合常规教育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ASD儿童的临床症状,在认知、语言表达、理解、语言行为特征,模仿,情感表达等方面优于单纯教育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是孤独症医教综合治疗可行、可推广的方案。ASD儿童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调肠治神法针刺可良性调节ASD儿童肠道菌群。电针足三里可改善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紊乱、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

张佳婧[2](2021)在《“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及儿科就诊的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的患儿63例,分为三组,每组21例。所有患儿均予综合行为疗法(comprehens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reatment,CBIT)作为基础治疗。治疗 1 组在综合行为疗法的基础上予“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疗法,治疗2组在综合行为疗法的基础上予“调肝熄风”针法,治疗3组在综合行为疗法的基础上予腕踝针疗法。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患儿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评分,观察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的量表评分变化,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疗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61例患儿,治疗1组20例,治疗2组20例,治疗3组21例。三组患儿治疗前后YGTSS量表总分、总的运动性抽动分数、总的发声性抽动分数、整体损害量表评分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在YGTSS量表总分方面的改善较其他两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在总的运动性抽动评分方面的改善较治疗3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在整体损害量表评分的改善方面疗效较治疗2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1组总有效率95%,治疗2组75%,治疗3组90.5%。结论:1.“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较单纯采用“调肝熄风”针法或腕踝针疗法更有优势。2.“调肝熄风”针法在改善患儿运动性抽动症状方面较腕踝针疗法疗效更佳。3.腕踝针疗法在改善患儿整体损害量表评分方面较“调肝熄风”针法疗效更佳。

刘希敏[3](2021)在《惊恐致心身疾病与覆脉证的病机及马文辉教授临床用药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古现代文献,对惊恐致心身疾病(郁证)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了三部六病学术流派整体气血论中覆脉证的因机证治。旨在为临床治疗惊恐所致覆脉证(覆脉型郁证)提供新的思路和实用方案;并且通过对导师马文辉主任运用调肠解凝汤有效性的临床验证性研究,进一步丰富三部六病学术体系中关于心身疾病的内容。方法:1.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整理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惊恐致病相关古籍及现代文献研究的查阅整理基本划定其中医相关和相似病症,分析和探讨了惊和恐含义的联系和区别、因惊恐所致的一系列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剂配伍等,以期对中医心身疾病中因惊恐致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思路及方法。2.本研究通过收集病例,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以验证三部六病学术体系对此类疾病的经验用药的有效性。(1)收集山西中医大学三部六病门诊中就诊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1月的50例患者病例。本课题对其治疗前后进行主症、次症量化积分,1疗程(28天)后观察其疗效,进一步对前后总积分、各个症状积分及单个症状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2)将纳入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先后依次编号,对其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文总结了惊恐为病因导致的多种心身疾病的历史渊源及治疗;归纳总结了心身疾病(郁证)的治疗;提出了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对心身疾病的研究,何为整体气血论、何为心理脉学;对覆脉证与惊恐致病的机理进行探讨,并提出运用调肠解凝汤治疗此类心身疾病。2.运用SPSS26.0对病例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及症状个数的变化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调肠解凝汤加减治疗覆脉型郁证的总有效率为94%。每个患者治疗前后的总症状积分比较以及治疗前后单症状个数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个症状均具有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惊恐致心身疾病(郁证)的记载历史悠久、内容繁多,此类疾病包括奔豚气病、心悸、百合病、脏躁、郁证等病证。历代医家对于此类病症理解治疗各有不同,丰富多样的理论病因病机研究,给后代中医对于此类疾病的继承与发展带来诸多问题。本文总结了惊恐所致一系列心身疾病的历史渊源、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当代学者多在古代先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郁证临床症状的不同加减化裁,灵活应用经方,大致可以分为泻和补两类。三部六病整体气血论及协调疗法为后来学者对此类病症的认识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用的诊疗方案,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医学对于惊恐类心身疾病诊疗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这类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三部六病学术体系的经验用方调肠解凝汤加减治疗覆脉型郁证疗效显着。治法为协调整体气血、温阳散寒、解凝排浊,达到气血协调、情志调畅,阴平阳秘的机体状态。无不良毒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吴敏[4](2021)在《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疗效的影响,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究。方法:本课题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TMD病例共63例,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健康教育+物理因子治疗+三步康复手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3次/周,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作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TMD功能障碍和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并在治疗1个疗程后以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TMD功能障碍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状态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VAS评分: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Fricton指数:两组治疗后,DI、PI、CMI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DI评分中的下颌运动(MM)、关节杂音(JN)、关节压诊(JP),两组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MM、JP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而JN的降低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SAS、SDS评分: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SAS、SDS评分中的情绪体验、运动性不安、功能下降、精神运动症状、躯体症状等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降低程度与CMI降低程度有直线相关关系,呈正相关(r>0,P<0.05)。结论:(1)针刺及常规治疗均能改善TMD下颌运动、关节肌肉疼痛等功能障碍,针刺加常规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但在改善其关节弹响和杂音方面,针刺无明显优势。(2)针刺及常规治疗均能改善TMD患者伴发的情绪体验、运动性不安、躯体症状等焦虑抑郁状态,针刺加常规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但在改善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方面,针刺无明显疗效。(3)TMD患者的功能障碍与焦虑抑郁状态存在相关性,焦虑抑郁等相关症状可随着TMD功能障碍的改善而减轻。

郑晓婷[5](2021)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nterferon alfa-2b,PEG-IFNα-2b)治疗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生活质量、抗病毒疗效及可逆性骨髓抑制的影响。探讨穴位敷贴在PEG-IFNα-2b治疗CHB的临床应用上能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抗病毒疗效,为抗病毒疗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方法:本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病例来源于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9年08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肝郁脾虚证CHB患者。共纳入病例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予PEG-IFNα-2b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50例予PEG-IFNα-2b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2周和24周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HBV血清学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评估两组证候疗效、抗病毒疗效及血常规异常率的差异。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3.6%、95.7%)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6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LDQ表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CLDQ表评分高于治疗12周、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CLDQ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 Ag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在降低HBs Ag定量及增加HBs Ag≤2×104 IU/m L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HBe Ag定量: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论是HBe Ag下降的量还是实现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 DNA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治疗24周,试验组无论是HBV DNA下降的量还是HBV DNA下降≥2log IU/m L的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6)ALT、AST: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ALT、AS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在改善NEUT、PLT下降水平和降低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WBC方面无优势;治疗24周,试验组在改善WBC、NEUT、PLT下降水平及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疗效显着,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CLDQ表评分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单用PEG-IFNα-2b更具有优势,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能降低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ALT及AST等指标,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抗病毒疗效。(3)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可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的发生,减少PEG-IFNα-2b可逆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减毒作用。(4)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安全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取长补短,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肖雄[6](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陈琳[7](2021)在《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观察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寻一种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更有效的方法,并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抽取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取风府穴、C4颈夹脊穴、C7颈夹脊穴、后溪穴、申脉穴、悬钟穴、风门穴,穴位均取双侧,均取一根0.30mm×50mm一次性针灸针依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针,将同侧C4、C7颈夹脊穴为一组连电针,予以疏密波,具体刺激强度以病人可耐受为度。治疗组采用改良温针灸治疗,双侧C4、C7颈夹脊穴均取两根0.30mm×50mm一次性针灸针,握住针体中部,同时平行并排快速直刺0.8-1寸,其余穴位针刺方法均同对照组,行轻插重提手法,以得气为甚。取双侧C4、C7颈夹脊穴加灸法,连续温针灸3壮。两组留针时间均为30分钟。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每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VAS评分、NDI量表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并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VAS评分和NDI量表评分和TNF-α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总体临床疗效: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20.00%,对照组治愈率为6.67%,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VAS疼痛评分: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患者颈部的疼痛优于对照组。4.NDI评分: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优于对照组。5.TNF-α水平: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患者的TNF-α水平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本次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监测各项安全指标未见异常,也未见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1.改良温针灸和电针疗法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效。2.改良温针灸在缓解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其相关的临床症状方面、降低TNF-α水平更优于电针疗法。3.研究过程中两组受试者均无出现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庄小津[8](2021)在《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观察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在止痛、改善创缘水肿及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等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希望为混合痔术后止痛提供一种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方便于临床操作的中药外用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2名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82例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厦门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入院的18岁~65岁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并接受外剥内扎术治疗。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接受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同时接受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接受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同时使用仿制安慰剂药饼进行穴位贴敷。疗程为7天,术后6小时开始贴敷,并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第1、2、3、5、7天“VAS疼痛积分”,观察创缘水肿程度,记录创面愈合时间,比较两组的总疗效、各临床症状的改善等情况,以及局部皮肤有无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并分析三大常规及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综合评价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至试验结束未出现脱落病例,共82例完成了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疼痛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后收集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治疗后2小时、第1、2天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7天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总体疗效对比情况:治疗组41例患者中,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有效率90.24%;对照组41例患者中,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有效率73.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在术后创缘水肿程度、创面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水肿程度较轻,愈合时间较短。(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贴敷部位未见局部皮肤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具有缓急止痛,清热祛湿,活血消肿等功效,能有效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肛门疼痛症状,改善术后创缘水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屈映[9](2021)在《中药神阙穴贴敷缓解老年患者混合痔PPH术后排便困难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神阙穴贴敷缓解老年患者混合痔PPH术后排便困难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将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肛肠科行PPH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患者术后第1天首次排便出现排便困难时予以我院自制中药神阙穴贴敷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口服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排便顺畅程度、排便次数、排便耗时、大便性状、便血情况、肛门疼痛的评分以及排便困难主要症状总积分,观察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整个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皮疹、过敏和腹泻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处理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肛缘切口数目、合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排便困难主要症状总积分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上述数据具有可比性。1、治疗后第1天,对照组患者排便耗时、大便性状评分及排便困难主要症状总积分与治疗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说明对照组在缩短排便耗时、软化大便性状及改善排便困难主要症状方面发挥起效速度方面明显优于治疗组,而两组患者肛门疼痛、排便顺畅程度、排便出血及排便次数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第3天,治疗组患者肛门疼痛和排便顺畅程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在减轻排便疼痛和促进大便顺利排出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排便耗时、大便性状、排便出血、排便次数及排便困难主要症状总积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第5天,治疗组患者排便耗时、大便性状、肛门疼痛、排便出血、排便次数评分及排便困难主要症状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在缩短排便耗时、软化大便性状、减轻排便疼痛、减少排便出血、促进排便次数增加及改善排便困难主要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排便顺畅程度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患者排便顺畅程度、大便性状、肛门疼痛、排便出血、排便次数评分及排便困难主要症状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在促进大便顺利排出、软化大便性状、减轻排便疼痛、减少排便出血、促进排便次数增加及改善排便困难主要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排便耗时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5、治疗结束后,即治疗后第7天,对两组治疗疗效分析,治疗组:痊愈18人(37.50%),显效10人(20.83%),有效20人(41.67%),无效1人(2.08%);对照组:痊愈8人(16.67%),显效7人(14.58%),有效28人(58.33%),无效5人(10.42%),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9.58%。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疗效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缓解混合痔PPH术后排便困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提示中药神阙穴贴敷在缓解混合痔PPH术后排便困难方面明显优于芪蓉润肠口服液。6、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均未见明显异常;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腹泻、腹痛、皮肤过敏、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1、中药神阙穴贴敷能有效缓解老年患者混合痔PPH术后排便困难,促进大便顺利排出、缩短排便耗时、软化大便性状及促进排便次数增加,并且对肛门疼痛和排便出血这两类常见术后并发症也具有良好疗效。2、中药神阙穴贴敷用于缓解老年患者混合痔PPH术后排便困难是安全可靠的,无不良副反应。

袁伟文[10](2021)在《腹针联合热敏灸治疗脾气虚弱型鼻鼽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腹针联合热敏灸对脾气虚弱型鼻鼽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及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含量的影响,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为热敏灸结合腹针治疗脾气虚弱型鼻鼽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并优化该病的治疗方案。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耳鼻喉科,确诊为脾气虚弱型AR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因病例脱落、剔除等问题,实际完成病例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根据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的基础上予行健康宣教,治疗组予腹针联合热敏灸治疗,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单纯热敏灸治疗,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及三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RQLQ)、VA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釆用SPSS22.0统计,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后总体疗效及三个月后随访时总体疗效(1)两组病例在治疗后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个月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生活质量各维度改善情况(1)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鼻部症状、情感方面及总体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其余5个维度,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2)三月后随访时,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睡眠、非鼻/眼症状、鼻部症状、眼部症状维度的问题及总体生活质量的疗效持续性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余3维度,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3)组内比较,治疗组能持续改善睡眠、非鼻/眼症状、鼻部症状、眼部症状维度的问题(P<0.05)。并对余下3个维度问题及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持续性(P>0.05)。对照组在日常生活、行为问题及情感维度的疗效具有持续性(P>0.05)。而余下4个维度的问题有复发迹象(P<0.05)。3.AR症状VA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清IgE含量(1)两组治疗后症状VA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清IgE含量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AR鼻/眼症状、中医症状及降低血清IgE含量方面较对照组优(P<0.05)。(2)三个月后随访时,治疗组对AR鼻/眼症状及中医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对AR鼻/眼症状及中医症状的改善具有持续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三月AR鼻/眼症状及中医症状有复发的趋势(P<0.05)。4.指标相关性治疗前患者血清总IgE水平与RQLQ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之间存在直线线性关系,呈中度相关。(P<0.05)。结论:1.腹针联合热敏灸疗法和单纯热敏灸疗法均可改善脾气虚弱型AR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症状,腹针联合热敏灸疗法在治疗后三月内疗效持续性更优,各症状无明显复发迹象,且在三月内对脾气虚型AR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症状及中医症状有持续改善作用。2.腹针联合热敏灸疗法和单纯热敏灸疗法均可降低血清总IgE水平,腹针联合热敏灸疗法较单纯热敏灸效果更优,且作用持久。3.血清总IgE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AR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中医症状的表达。即IgE水平越高,其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越高,即症状越严重。

二、经络协调疗法治疗常见精神病临床观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络协调疗法治疗常见精神病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孤独症的认识
        1 对病名的认识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心气不足,邪乘于心
        2.2 心火不足,肝木虚弱,心肺俱怯
        2.3 禀赋(母气)不足,肾气亏虚
        2.4 脾胃虚弱,清气不升
        2.5 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
        2.6 病后亡津,会厌干涸
        2.7 气结痰凝,上蒙心窍
        2.8 金石之药损伤
        3 古籍记载疗法
        3.1 早期经验,取类比象
        3.2 脏腑辨证、灸药结合
        3.3 从幼填补,母婴同治
        4 当代中医治疗
        4.1 从“脏”论治
        4.2 从“痰”论治
        4.3 从“肠”-“神”论治
        4.4 中医心理治疗
        5 传统针灸推拿疗法
    二、现代医学对孤独症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
        2 AS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肠道微生物与ASD发生发展及行为严重性密切相关
        2.2 异常的中枢及外周炎症过程可能是ASD的一个持续病因
        2.3 中枢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是ASD中枢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
        2.4 迷走神经介导微生物群和中枢神经系统交流,调控中枢炎症反应
        2.5 针灸通过菌-肠-脑轴治疗孤独症的可能相关机制
        3 治疗现状研究
        3.1 药物治疗
        3.2 应用行为分析治疗
        3.3 感官刺激疗法
        3.4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3.5 虚拟现实技术及人工智能运用
        3.6 心理疗法
        3.7 其它非药物疗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1 研究病例来源及分组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2.5 随机方法及治疗分配
        3 临床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疗程
        3.3 观察内容
        3.4 观测时点
        3.5 疗效评价
        3.6 安全性评价
        3.7 统计分析
    二、结果部分
        1 基线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2 疗效分析
        2.1 总体疗效比较
        2.2 两组PEP-3积分比较
        2.3 两组ABC积分比较
        2.4 两组CARS积分比较
        2.5 安全性分析
    三、讨论
        1. 调肠治神取穴组方分析
        2. 针刺手法分析
        3. 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肠道微生物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剂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研究分组与样本采集方法
        2.2 样本采集方法及时点
        2.3 粪便内总DNA的提取及质量鉴定
        2.4 16S rDNA技术分析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变化
        3. 结果
        3.1 测序结果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分析
        3.2 正常儿童与ASD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
        3.3 针刺组儿童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
        3.4 康复组儿童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
        3.5 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动物研究
    引言
    实验一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1.3 造模及干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2.1 三箱社交实验
        2.2 旷场实验
        2.3 水迷宫实验
        三、讨论
    实验二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外周炎症因子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2.1 各组小鼠外周炎症因子TNF-α与IL-17a含量对比
        2.2 各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对比
    实验三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
        1.3 观察指标
        1.4 肠道菌群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2.1 测序结果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分析
        2.2 正常鼠与ASD模型鼠肠道菌群的差异
        2.3 模型组、百会组、足三里组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三、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
        1.1 中医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
        2.1 病因及病理机制
        2.2 评估标准
        2.3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进展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病情分级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5.1 脱落的标准
        5.2 脱落病例的处理
        6. 病例的剔除
    (二) 研究方法
        1.分组方法
        2. 盲法
        3. 治疗方案
        3.1 基础治疗
        3.2 治疗1组
        3.3 治疗2组
        3.4 治疗3组
        4. 安全性指标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观察项目
        5.2 疗效指标
        5.3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试验结果
    1. 基线资料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治疗前三组患儿YGTSS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2. 疗效分析
        2.1 比较各组治疗前后YGTSS量表总分
        2.2 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总的运动性抽动分数
        2.3 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总的发声性抽动分数
        2.4 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整体损害量表评分
        2.5 总体疗效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疗法对于TS患儿的YGTSS评分的影响
        1.2 “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疗法对运动性抽动分数的影响
        1.3 “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疗法对发声性抽动分数的影响
        1.4 “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疗法对整体损害量表评分的影响
        1.5 安全性评价
    2. TS因机证治探讨
        2.1 肝-经筋辨证体系
        2.2 肝-经筋系统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3. “调肝熄风”针法治疗TS的原理探讨
        3.1 主穴方义
        3.2 针刺配穴
        3.3 针刺层次
    4. 腕踝针治疗TS的原理探讨
        4.1 腕踝针疗法取穴
        4.2 腕踝针与十二皮部、经脉、腧穴的联系
        4.3 腕踝针与经筋的联系
        4.4 腕踝针与标本理论
    5. “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TS的原理探讨
    6. 调神在TS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6.1 调患儿及家长之神
        6.2 医者调神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第五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惊恐致心身疾病与覆脉证的病机及马文辉教授临床用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研究
    1.惊恐为病因
        1.1 情志因素与发病
        1.2 惊恐的定义
        1.3 惊恐致病
    2.惊恐致心身疾病
        2.1 惊恐致奔豚证
        2.1.1 奔豚气病的历史渊源
        2.1.2 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
        2.2 惊恐致心悸
        2.2.1 心悸的历史渊源
        2.2.2 心悸的病因病机
        2.3 惊恐致脏躁
        2.3.1 脏躁的历史渊源
        2.3.2 脏躁的病因病机
        2.4 惊恐致郁证
        2.4.1 郁证的历史渊源
        2.4.2 郁证的病因病机
    3.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对心身疾病的研究
        3.1 三部六病整体气血论
        3.2 覆脉与惊恐致病的机理探讨
        3.3 调肠解凝汤
        3.4 调肠解凝汤治疗惊恐致心身疾病验案举隅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病例选择
        2.1 病例诊断标准
        2.1.1 中医辨病(郁证)诊断标准
        2.1.2 三部六病辨脉(覆脉)诊断标准
        2.1.3 三部六病辨证(覆脉证)诊断标准
        2.1.4 .主要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编号和疗程
        3.2 治疗方法
        3.2.1 调肠解凝汤
        3.2.2 临证加减
        3.3 观测指标
        3.3.1 一般指标
        3.3.2 疗效性指标
        3.3.3 安全性指标
        3.4 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3.4.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3.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统计方法
    5.结果与分析
        5.1 受试者一般资料
        5.2 疗效评价(见表1)
        5.3 治疗前后总症候积分及各单个中医症状的治疗前后例数变化(见表2 )
        5.4 各个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6.讨论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存在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6.4 奔豚证与覆脉型郁证的病因病机
        6.4.1 奔豚证的病机研究
        6.4.2 古代医家论治郁证
        6.4.3 现代学者对郁证的治疗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惊恐致心身疾病的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3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治疗结果
        3.1 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占比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Fricton指数评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3.6 两组SAS、SDS差值与CMI差值相关性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TMD及其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1.1 中医诊断及病因病机
        1.2 祖国医学对TMD的治疗
        1.3 祖国医学对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TMD及其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2.1 TMD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
        2.2 现代医学对TMD的治疗
        2.3 现代医学对TMD及其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
    3 治疗依据
        3.1 针刺的选择依据
        3.2 穴位的选择依据
        3.3 TM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观察
        3.4 量表的选择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4.1 焦虑抑郁状态程度分析
        4.2 针刺对TMD疼痛(VAS)的影响
        4.3 针刺对Fricton指数(DI、PI、CMI)的影响
        4.4 针刺对TMD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4.5 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程度与TMD改善程度相关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针灸推拿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类型
        3.2 分组方法
        3.3 药品来源
        3.4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观测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5.2 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
        5.3 血常规异常发生率判定
    6 不良反应评价
        6.1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6.2 不良反应分级
        6.3 严重不良反应
        6.4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7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
        2.1 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
        2.2 两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对比
        2.3 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对比
        2.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2.5 两组治疗前CLDQ表评分对比
    3 疗效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CLDQ表评分的对比
        3.2 两组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中医证候疗效的对比
        3.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抗病毒疗效的对比
        3.4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转氨酶变化情况的对比
        3.5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血常规变化情况的对比
分析与讨论
    1 CHB的现代研究
        1.1 CHB发病机制及影响
        1.2 CHB西医治疗现状
    2 中医药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
        2.1 肝郁脾虚是 CHB的核心病机,肝郁脾虚证是 CHB最常见证型
        2.2 中医内治法
        2.3 中医外治法
        2.4 穴位敷贴治疗肝郁脾虚证CHB
    3 疗效分析
        3.1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CLDQ表评分的分析
        3.2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3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抗病毒疗效分析
        3.4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3.5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血常规变化情况分析
    4 脱落病例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7)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设计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统计处理
        2.6 伦理学要求
        2.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NDI指数比较
        2.4 治疗前 TNF-α水平比较
    3 疗效性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 NDI 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TNF-α水平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观察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学对CSR的认识
        1.1 中医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疗法的研究现状
    2 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2.1 西医的病因病机
        2.2 西医疗法的研究现状
    3 选择风寒湿型的依据
    4 穴位选择的依据
    5 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CSR的理论探讨
        5.1 改良温针灸的优势
        5.2 改良温针灸的中医学理论探讨
        5.3 改良温针灸的西医机理探讨
    6 电针治疗CSR的理论依据
    7 疗效指标的选择依据
        7.1 TNF-α水平
        7.2 VAS疼痛评分
        7.3 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
    8 临床疗效分析
        8.1 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的分析
        8.2 两组NDI评分比较的分析
        8.3 两组TNF-α水平比较的分析
        8.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的分析
    9 安全性分析
    10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近五年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相关理论研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1.3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
    2 穴位贴敷疗法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中医学对穴位贴敷疗法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
    3 芍甘止痛方相关理论研究
        3.1 芍药甘草汤
        3.2 止痛如神汤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中止研究标准
    6 剔除标准
    7 脱落标准
    8 样本量估算
    9 病历分组
    10 药物制备
    11 治疗方案
    12 临床观察项目
        12.1 疗效评价
        12.2 安全性评价
    13 不良反应的处理
    14 统计方法
    15 伦理学要求
    16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2 疗效观察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2.3 疗效比较
        2.4 两组水肿程度评分比较
        2.5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3 安全性观察
    4 病例完成情况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1 芍甘止痛方选方及意义分析
    2 穴位贴敷选穴分析
        2.1 神阙穴
        2.2 二白穴
        2.3 承山穴
    3 药物制备分析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疗效分析
        4.2 安全性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中药神阙穴贴敷缓解老年患者混合痔PPH术后排便困难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混合痔术后排便困难的认识
    综述二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排便困难的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标准
        1.5 安全性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随机方法
        2.3 采用的药品与材料
        2.4 治疗方法
        2.5 研究指标
        2.6 安全性指标评价
        2.7 疗效评价方法
        2.8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2.9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对比分析
        3.2 临床治疗结果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4.讨论
        4.1 中医对老年患者混合痔术后排便困难认识
        4.2 西医对老年患者混合痔术后排便困难认识
        4.3 选用经神阙穴给药依据
        4.4 组方依据
        4.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10)腹针联合热敏灸治疗脾气虚弱型鼻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脱落和中止病例的处理
        1.9 不良反应事件观察及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分析
        2.2 随机方法
        2.3 治疗方法
    3.观察项目
        3.1 基线观察指标
        3.2 观察指标
    4.统计学处理
    5.医学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病例完成情况
    2.数据处理结果
        2.1 基线观察数据
        2.2 疗效指标观察
    3.不良反应事件情况
分析讨论
    1.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
    2.祖国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2.1 病名源流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方法
    3.腹针联合热敏灸治疗脾气虚弱型AR的理论依据
        3.1 热敏灸治疗脾气虚弱型AR的理论依据
        3.2 薄氏腹针治疗AR的理论依据
        3.3 腹针联合热敏灸治疗AR的优势
    4.结果分析
        4.1 基线情况
        4.2 RQLQ量表的改善情况
        4.3 症状VAS量表改善情况
        4.4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的比较
        4.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 E水平的比较情况
        4.6 两组总体疗效的比较
        4.7 指标的相关性
    5.疗效分析
    6.腹针联合热敏灸疗法起效分析
    7.腹针联合热敏灸对睡眠及非鼻/眼症状维度的影响分析
    8.IgE与AR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9.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经络协调疗法治疗常见精神病临床观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D]. 陈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调肝熄风”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佳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惊恐致心身疾病与覆脉证的病机及马文辉教授临床用药经验研究[D]. 刘希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D]. 吴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D]. 郑晓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7]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D]. 庄小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中药神阙穴贴敷缓解老年患者混合痔PPH术后排便困难临床疗效观察[D]. 屈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腹针联合热敏灸治疗脾气虚弱型鼻鼽的临床观察[D]. 袁伟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经络协调疗法治疗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观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