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核苷三磷酸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植物根尖细胞SCE的影响比较

脱氧核苷三磷酸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植物根尖细胞SCE的影响比较

一、三磷酸脱氧核苷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植物根尖细胞SCE影响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代佑果[1](2014)在《“深层海水”与热疗联合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取自海平面下200m的深层海水,经过处理后成为“生理性深层海水”(Physiological deep-sea water, PDSW),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尤其含有硒、锶、铜和锌等可以预防癌症的元素。热疗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之外,治疗癌症很有前途的一种方法。我们假设全身热疗结合PDSW能够治疗肝细胞癌,并能增强荷瘤裸鼠的耐受力,延长生存时间。方法:第一部分实验研究拟探讨“生理性深层海水(PDSW)”对45℃高温环境动物耐受性影响及机制。将取自我国海南省海域的深层海水进行制备,制成“生理性深层海水(PDSW)",检测所含有的部分元素,并以昆明地区自来水(生活饮用水)相对应检测的数据作为对照。20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小鼠饮用自来水,实验组饮用深层海水,连续15天,然后把各组小鼠放入45℃高温环境下饲养,记录每只鼠死亡时间,直至各组小鼠全部死亡为止。并取每只鼠脑、肺、心、肝和肾做病理检查。Western-blot检测各组肝组织(Heat shock proteins-72)HSP72表达。第二部分实验研究拟探讨热疗结合PDSW的体外和体内抗癌作用。在体外实验中,体外培养的正常肝细胞和人肝癌QGY-7703细胞被随机分为PDSW组和生理盐水组,PDSW组加入PDSW,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24小时后,每天分别接受40℃热疗6h及43℃热疗1h,在热疗后的24、48和72h,用MTT法检测热疗结合PDSW对正常肝细胞及人肝癌QGY-7703细胞的抑制率。同时检测3PDSW及NS在40℃6h连续10天状态下对人肝癌QGY-7703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荷人肝癌QGY-7703细胞的Balb/c裸鼠被随机分为两组(n=6),对照组给予自来水,实验组给予硬度3000ppm的PDSW,喂养30天,隔天测量肿瘤体积,评估PDSW对肿瘤生长的作用。然后两组动物每3天给予40℃全身热疗6h,直到荷瘤小鼠全部死亡,热疗中隔天测量肿瘤的体积,并评估PDSW联合全身热疗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以及荷瘤裸鼠的生存时间,获取小鼠肿瘤做病理检测和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在第一部分实验中,45℃高温环境热耐受实验结果显示,PDSW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比自来水组长,差异显着(P<0.01)。该结果结合组织学结果表明,PDSW能增加实验动物对高温的耐受性,延长实验小鼠的生存时间。Western-blot检测发现PDSW组肝组织HSP72表达较TW组强,差异显着(P<0.05)。在第二部分实验中,MTT检测结果显示肿瘤抑制率在两组均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DSW组的肿瘤抑制率明显比生理盐水组高,差异显着(P<0.05)。结果表明在体外PDSW能够增加热疗的抗癌敏感性。而正常肝细胞组,PDSW对正常肝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低于NS组,结果表明PDSW具有保护正常肝细胞的作用。此外,PDSW组的克隆形成率较NS组低,差异显着(P<0.05)。给予PDSW喂养的荷人肝癌QGY-7703细胞的Balb/c裸鼠,其肿瘤体积与用自来水喂养的荷瘤裸鼠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果表明PDSW没有促进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作用。在热疗21天后,PDSW组荷瘤小鼠的肿瘤明显比对照组小,差异显着(P<0.05)。结果表明PDSW能够增强全身热疗的抗癌作用,且PDSW组的热效应比对照组提前约4天。全身热疗后,PDSW组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比自来水组长,差异显着(P<0.05)。该结果表明,PDSW能够提高荷瘤小鼠的热耐受性,并能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热疗21天后,组织学结果显示自来水组肿瘤仅有小片坏死,而PDSW组有大片肿瘤坏死。两组坏死面积百分率比较差异显着(P<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PDSW组主要以坏死为主,而自来水组则以细胞凋亡为主,结果表明PDSW联合热疗提前了人肝癌QGY-7703细胞的凋亡时间,推测PDSW能够降低该细胞的临界温度。结论:在第一部分实验中,“生理性深层海水(PDSW)"可以增强小鼠对45℃高温环境的耐受性,其机制考虑与PDSW促进HSP72表达有关。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DSW能够提高正常肝细胞、实验动物对热的耐受性。PDSW没有促进人肝癌QGY-7703细胞生长的作用,当联合全身热疗使用时,可明显改善荷瘤实验动物的生存时间,并能增强全身热疗的抗癌作用。研究结果可望为肝细胞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相关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伟[2](2013)在《MiR-568抑制人CD4+T淋巴细胞活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类非编码小RNA,成熟形式的miRNA长度约为18-22个核苷酸(nt)。它由DNA转录产生,但并不翻译成蛋白质,而是在蛋白质合成中发挥调节功能。miRNA能与其他蛋白质编码基因的mRNA转录本反向互补,调控其他蛋白质的翻译。最先发现的microRNA是在线虫中观察到的lin-4和let-7,线虫的发育受这些小RNA的控制。随后miRNA被发现存在于包括从线虫到果蝇以及人的多种组织中,提示这些分子可能代表个从古老的小RNA祖先进化而来的基因家族,在各个物种间保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MicroRNA是调节其它功能基因表达的重要的调节分子,它参与生命过程的系列的重要进程,包括胚胎发育、免疫细胞分化、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组织代谢等许多重要生物学过程。人体的免疫系统至关重要,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在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达到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恰当平衡,免疫反应的起始、终止和反应强度必须被严格调节。miRNAs更适合对免疫系统进行精细调节和定量调节,因为,miRNA长度为18-22个碱基,通过部分互补配对就可以对靶mRNA起到抑制作用,并且,可以根据病原体的进化而针对其发生突变,发挥了重要的基因调节子储存库的作用。许多研究小组证明microRNA在适应性免疫应答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调控不同种类细胞亚群的分化及功能。深入理解miRNA与免疫体统调节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体发挥免疫作用的新机制,更有利于我们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找到新的突破口,保持内环境稳态。越来越多的实验小组致力研究miRNA与T细胞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免疫相关miRNA被报道,但是,miRNA在T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活化中的作用,仍然很不明确,为了更好的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课题组进步深入研究了miRNA在T细胞活化和分化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这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为了研究在CD4+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miRNA,我们进行基因芯片来筛选与CD4+T淋巴细胞活化相关的microRNAs,发现在活化的T细胞中,miR-202*、miR-33b、miR-568和miR-576的表达明显下调。靶基因鉴定实验,发现了miR-568的直接靶基因,所以我们把miR-568做为我们实验的研究对象,进行下步研究。截止目前,尚未有实验室具体研究miR-568的功能。那么,microRNA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的Jurkat细胞活化后表达明显下降的miR-568是否参与了CD4+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的调控?CD4+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miR-568的靶基因是什么?本课题将对此进行探讨。目的:1)筛选与T细胞活化相关的microRNA;2)研究miR-568在CD4+T淋巴细胞活化的作用;3)探讨CD4+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miR-568的下游靶基因及其通路;4)初步研究miR-568对调节性CD4+T (Treg)细胞亚群功能的影响。方法:1)利用Exiqon miRNA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与T细胞活化相关的microRNA;2)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Jurkat和人CD4+T淋巴细胞活化前后miR-202*、miR-33b、miR-568和miR-576的表达变化;3)构建miR-568的真核表达载体,合成其mimics;4)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miR-568的Jurkat及人CD4+T淋巴细胞活化前后表面活化标志CD25、CD69和CD154的表达情况;5)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568的靶基因;6)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验证miR-568的靶基因。7)用实时定量PCR、ELISA检测转染了miR-568的Jurkat及人CD4+T淋巴细胞活化前后IL-2的表达变化,用MTT检测miR-568对人CD4+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8)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分离人CD4+CD25+Treg淋巴细胞;9)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活化前后人CD4+CD25+Treg淋巴细胞中miR-568和NFAT5表达的变化;10) ELISA检测转染miR-568对Treg活化后分泌效应细胞因子IL-10、TGF-β的影响;11) MTT检测miR-568对Treg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12) CCK-8检测miR-568对Treg细胞抑制效应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13)利用NFAT5siRNA下调CD4+CD25+Treg细胞中NFAT5的表达,刺激CD4+CD25+Treg细胞活化后,通过ELISA检测效应细胞因子IL-10、TGF-β的分泌水平;14)利用NFAT5siRNA下调CD4+T细胞中NFAT5的表达,通过流式检测NFAT5对CD4+T细胞向CD4+CD25+Treg细胞转化的效率。结果:1) miR-568可明显抑制Jurkat及人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我们利用Exiqon miRNA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到Jurkat细胞活化后有4个microRNA的表达明显下调:miR-202*、miR-33b、miR-568和miR-576。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这4个microRNA在活化的Jurkat细胞和人CD4+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这里,我们着重研究了miR-568这个分子,我们检测了不同时间点miR-568的表达情况,发现miR-568在Jurkat及人CD4+T淋巴细胞活化后的12h、24h和72h,表达水平都明显降低。给Jurkat或CD4+T细胞转染miR-568并刺激活化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miR-568能明显抑制Jurkat及人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2) NFAT5是miR-568的直接靶基因,miR-568可能通过NFAT5调节IL-2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我们用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了miR-568的靶基因。用TargetScan和miRanda联合预测到与miR-568的靶基因有5个:NFAT5、CD28、CD3G、CD96和CD69;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证实miR-568可以下调NFAT5的蛋白水平,但是对其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568可以结合于NFAT5的3′UTR;ELISA证明miR-568可以下调细胞中IL-2的表达;MTT结果显示miR-568可以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3)在体外,miR-568能抑制Treg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并抑制其分泌效应因子IL-10、TGF-β,降低其免疫抑制功能。经过siRNA介导的NFAT5表达下调实验,我们发现miR-568对CD4+CD25+Treg细胞功能的,有可能是通过其靶基因NFAT5实现的。人CD4+T淋巴细胞受刺激后可以分化成为CD4+CD25+Foxp3+Treg细胞,而NFAT家族与Treg细胞密切相关,并且实验证明,miR-568从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细胞因子分泌和免疫抑制功能等几个方面影响了Treg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结论:miR-568是种CD4+T淋巴细胞活化相关的miRNA,NFAT5是其下游靶基因,miR-568可能通过NFAT5影响IL-2的表达水平,来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miR-568对Treg的分化和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功能有可能也是通过其靶基因NFAT5实现的。

胡婕[3](2013)在《团头鲂和黄尾密鲴二倍体和三倍体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及其性腺转录组研究》文中提出鱼类是现存数量和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目前认为其起源过程中曾经历多次基因组多倍化及复杂的杂交事件,导致不同基因组间的融合、染色体组的加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鱼类的远缘杂交可以促进多倍化的发生,而杂交和多倍化对于鱼类的遗传育种、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鲤科、鲌亚科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Yih,2n=48)和鲤科、鲴亚科的黄尾密鲴(Xenocypris daviodi Bleeker,2n=48),分别做为父母本进行两组亚科间远缘杂交,并从鱼类育种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团头鲂和黄尾密鲴不同远缘杂交后代的倍性、生物学性状、分子遗传关系以及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以下的结果和结论:1、无论是以团头鲂(BSB)为母本,黄尾密鲴(YT)为父本的正交组合,还是以黄尾密鲴为母本,团头鲂为父本的反交组合,均能正常授精,并产生可存活的后代。胚胎及成体的倍性检测说明,正交后代鲂鲴(BY)和反交后代鲴鲂(YB)中均存在两种不同倍性个体:染色体数为48的二倍体鲂鲴(2nBY,2n=48)、二倍体鲴鲂(2nYB,2n=48),核型组成为18m+26sm+4st,以及染色体数为72的三倍体鲂鲴(3nBY,2n=72)、三倍体鲴鲂(3nYB,2n=72),核型组成为27m+39sm+6st。鲂鲴及鲴鲂的胚胎中分别有大约18.92%、9.66%的三倍体,而成体中三倍体鲂鲴和鲴鲂分别占11.84%、8.33%。2、对不同倍性的杂交后代鲂鲴(BY)和鲴鲂(YB)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7个可数性状和7个可量性状的外形特征参数统计及PCA主成分分析表明,可比性状体长/体高(BL/BH)、体高/头高(BH/HH)与可量性状臀鳍条数是区分二倍体、三倍体杂交后代及其亲本的三个主要特征指数。其中,二倍体鲂鲴和鲴鲂的外形无显着差异,三倍体鲂鲴的体背比二倍体鲂鲴高(P<0.05),更接近于其母本团头鲂,而三倍体鲴鲂的体背低于其他杂交后代(P<0.05),更接近于其母本黄尾密鲴;三倍体鲂鲴及鲴鲂的红细胞核体积显着高于二倍体鲂鲴和鲴鲂(P<0.05),且三倍体杂交后代中异形红细胞核的存在显着高于二倍体杂交后代及其亲本(P<0.05);鲂鲴的含肉率70.65%相对于其亲本团头鲂的52.92%获得了提高(P<0.05),且鲂鲴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相对于其父母本团头鲂和黄尾密鲴平均提高了 32.15%。3、依据生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杂交后代的性腺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发育不同步,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二倍体鲂鲴出现了三种性别分化状态:36.4%的卵巢,52.7%精巢,以及占10.9%的间性性腺。二倍体鲂鲴的卵巢出现三种类型:Type Ⅰ、Type Ⅱ、Type Ⅲ,精巢则呈现四种类型:Type Ⅰ、Type Ⅱ、Type Ⅲ和Type Ⅳ,间性性腺也同样有两种不同类型:Type Ⅰ和Type Ⅱ。三倍体鲂鲴由35.7%的雌性以及64.3%的雄性组成。其中雌性卵巢中观察到了两种类型的性腺:Type Ⅰ和Type Ⅱ,而雄性精巢则分为三种类型:Type Ⅰ、Type Ⅱ、Type Ⅲ。鲴鲂的性别分化状态与鲂鲴一致,二倍体鲴鲂由44.8%的雌性、37.9%的雄性以及17.3%的间性性腺组成,三倍体鲴鲂中有33.3%的卵巢和66.7%精巢。鲴鲂各种性别分化状态的发育类型也和鲂鲴类似,不同的是三倍体鲴鲂中观察到了Type Ⅲ卵巢和Type IV精巢,但没发现Type Ⅱ卵巢。4、利用核基因Sox-HMG Box序列和5S rDNA重复序列两个分子标记,分别对鲂鲴和鲴鲂杂交后代中核基因序列的遗传和变异进行了研究。核基因Sox-HMGDNA片段的克隆、测序及分析证实了鲂鲴和鲴鲂基因组遗传信息来源的杂合性,还反映出来源于黄尾密鲴的710bp片段在二倍体鲂鲴、二倍体鲴鲂和三倍体鲴鲂三个杂交后代中均出现了内含子不同位点的缺失;5S rDNA重复序列的克隆和测序分析表明,二倍体鲂鲴和三倍体鲂鲴中存在分别来自于母本团头鲂和父本黄尾密鲴的188bp重复单位的重组现象。另外,来自于团头鲂和黄尾密鲴部分188bp重复单元的非转录区(NTS)中出现了两种形式的碱基插入,团头鲂中插入了一个18bp.的“TTCAAAAAAAAAAAAAAA”片段,而黄尾密鲴中则是插入一个18bp的“GAAAGAAAGAAAGAAAAA”。但四种杂交后代中,除三倍体鲂鲴的200bp左右片段中发生了上述两种形类似式的碱基插入现象外,大部分只有一种形式“GAAAGAAAGAAAGAAAAA”的碱基插入。5、本研究获得了四个杂交后代的线粒体全基因组(mtDNA)。其中二倍体鲂鲴和三倍体鲂鲴的线粒体序列一致,与母本团头鲂的20个差异碱基分散在NADH 2、COI等9个不同区域;而二倍体鲴鲂与黄尾密鲴的47个差异碱基分散在16srRNA、NADH 1、NADH 5等17个不同区域;三倍体鲴鲂与黄尾密鲴的37个差异碱基分散在D-loop、rRNA、ND1等16个区域。氨基酸分析表明,鲂鲴的碱基突变分别造成了线粒体编码基因CO I、Cytb各1个氨基酸位点突变,二倍体鲴鲂的ND5也发生了 1个氨基酸突变,三倍体鲴鲂则在ND2、COX1、ND5和ND6共4个编码区各发生了 1个氨基酸突变。另外,团头鲂和黄尾密鲴间的碱基转换和颠换分歧率R为5.078,6种鱼的碱基转换和颠换平均分歧率尺为21.224。其中团头鲂和鲂鲴间的R等于280.716,黄尾密鲴与二倍体鲴鲂的R值为38.665,黄尾密鲴与三倍体鲴鲂的R值为14.031,二倍体鲴鲂和三倍体鲴鲂间的R值为10.531。杂交后代间以及亲本与杂交后代间的碱基转换和颠换分歧率R远大于亲本之间的分歧率。6、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技术对二倍体鲂鲴Type Ⅳ精巢的转录组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该转录组组装后共获得102,298条 Unigenes;Unigenes 被注释到 NR、Swiss-Prot、COG、GO 和 KEGG共5个蛋白数据库,以及NCBI的核酸非冗余数据库NR。被注释的Unigene总数为84,558条,占所有产出序列102,298条的82.66%,其中80.7%的Unigene的可以比对到斑马鱼(DanioRerio)的基因组序列。而在蛋白注释中,注释到NR数据库的数量最多,共58,230条,占所有被注释的68.86%。注释到其它Swiss-Prot、COG、GO和KEGG数据库的分别有50,451条、15,861条、38,322和41,359条;COG功能分类将二倍体鲂鲴Type Ⅳ精巢的34,690条Unigene分为25类,富集基因Unigene最多的除一般功能预计类外,还有复制、重组和修复类、转录因子等。另外,共有41,359条基因,即40.43%的Unigene,被注释到259条KEGG代谢通路。同时,本研究还获得了 13,768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其中复合结构的SSR有634条。本研究在成功获得四种不同的亚科间远缘杂交后代基础上,探讨了远缘杂交和多倍化对鱼类各项生物学性状以及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的影响,并为杂交鱼特殊性腺发育过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转录组数据,为今后进一步的鱼类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的指导作用,同时在杂交鱼和多倍体鱼的进化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洪团[4](2013)在《NUCB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沉默后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ic Carcinoma, PCa)是西方国家男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PCa发病率居第一位,死亡率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发病率虽远低于西方国家,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寿命的延长及社会的发展,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前列腺癌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早期前列腺癌手术治疗预后良好,但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只能采用雄激素阻断为主的内分泌综合治疗,多数患者会逐渐转变为雄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目前对该类患者的治疗疗效较差。基因治疗意在通过敲除肿瘤的致病基因,从而治愈肿瘤,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治愈前列腺癌的方法,特别是对局部及全身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研究发现NUCB2可与钙离子、核酸、以及不同信号转导中的各种调节蛋白相互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NUCB2在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NUCB2表达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模拟内源性miRNA,设计靶向NUCB2基因的人工miRNA,构建表达该miRNA前体的重组质粒;初步验证其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对NUCB2表达的调控作用;筛选出其中最为有效的质粒进行后续的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确定NUCB2基因是否可作为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靶基因,进而为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分析NUCB2在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前列腺癌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筛选NUCB2表达水平最高的前列腺癌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设计表达miRNA前体的寡核苷酸序列,退火后与质粒pcDNA6.2TM-GW/EmGFP-miR连接。所得质粒经脂质体转染NUCB2表达最高的前列腺癌细胞系。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NUCB2基因沉默效果,并筛选稳定转染的上述NUCB2表达最高的细胞克隆。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NUCB2基因沉默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制备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前列腺癌组织细胞内NUCB2基因的沉默效果及重组质粒对前列腺癌在动物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NUCB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NUCB2阳性表达与较高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0.006),较高的Gleason评分(P=0.017),精囊侵犯(P=0.016),淋巴结浸润(P=0.022),血管浸润(P=0.042)及神经周围浸润(P=0.023)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P=0.897),肿瘤分期(P=0.114),手术切缘阳性(P=0.521)没有必然的联系。NUCB2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PSA生化复发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成功构建了3种靶向NUCB2基因的miRNA重组质粒,并选出最有效的miRNA重组质粒进行后续的体内、体外试验。用该质粒和阴性对照质粒分别转染NUCB2表达水平高的PC-3细胞株,经抗生素筛选后成功建立2种稳定表达miRNA质粒的PC-3细胞株。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测到调控NUCB2表达的质粒可以显着下调NUCB2mRNA和蛋白水平;与野生型PC-3对照组和空质粒阴性对照组相比,NUCB2基因沉默组PC-3细胞的增殖速度、侵袭能力均显着下降,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的比例升高而S期细胞的比例降低,说明G1期→S期进程受阻。将上述2种稳定表达miRNA质粒的PC-3细胞株和野生型PC-3细胞株分别注入裸鼠皮下,成功建立了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结果显示NUCB2miRNA重组质粒可以有效降低裸鼠移植瘤内NUCB2mRNA水平和NUCB2蛋白水平。另外,结果发现重组质粒可以显着抑制裸鼠皮下种植瘤的生长。野生型PC-3组和空质粒对照组在各项指标检测中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研究结果提示NUCB2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以及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在前列腺癌的PSA生化复发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成功构建了调控NUCB2基因表达的miRNA质粒载体,并成功筛选出了其中最有效的下调NUCB2表达水平的miRNA重组质粒。3.体外细胞实验研究结果发现,miRNA表达质粒能够有效调控NUCB2基因的表达,使NUCB2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着下调,还可以使PC-3细胞的细胞周期受到阻滞,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诱发细胞凋亡。4.体外裸鼠种植瘤模型的动物体内抑瘤实验显示用于调控NUCB2的miRNA重组质粒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NUCB2可以作为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牛伟[5](2012)在《PRRSV和CSFV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PRRSV M蛋白重组质粒实验免疫研究》文中提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PRRSV引起的,以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和育成猪呼吸道疾病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猪传染性疾病。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已经成为现代养猪产业中较为常见的猪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尤其是当仔猪发生混合感染后,其死亡率极高,对我国的养猪业可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找到一种合理快速的诊断检测的方法对防治PRRS和猪瘟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某猪场保育猪出现的急性死亡,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RT-PCR试验综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等方法诊断为猪瘟病毒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混合感染。为更近一步确定PRRS和CSF混合感染诊断的准确性,本实验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在疾病临床检验中的应用,针对PRRSV ORF5结构蛋白和CSFV囊膜糖蛋白GP5基因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应用Real time PCR技术对不同疑似发病猪场采集的病料进行了检测。并对Real time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绘制出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并对其特异性、重复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的线性度较好,PCR的扩增效率也比较好,得出拷贝数(x)与循环阈值(Ct)之间的线性关系曲线表达式分别为:Ct=-2.165×lg x+6.96、Ct=-2.188×lg x+7.13,而待测样品的Ct值可以从仪器读取;在重复性试验中,每次扩增的误差不到1个循环,可见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从而保证了不同样品间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将不同稀释度的标准品PRRSV、CSFV分别进行PCR扩增,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表明,所建立的Real-time PCR在组间和组内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P>0.05),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阴性对照没有出现特性扩增。本次试验利用所优化的条件,扩增产物均为单一峰,Tm值均一,没有出现非特异性的扩增。为了提高今后对PRRSV的预防与控制效果,本研究以PRRSV的主要的保护性抗原基因ORF6为研究对象,以细胞因子IL-18基因为免疫增强分子佐剂,构建共表达PRRSV ORF6基因与细胞因子IL-18基因的重组真核质粒,并对该共表达重组质粒进行免疫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GFP-ORF6(表达PRRSV的ORF6基因)和pEGFP-IL18-ORF6(共表达PRRSV的ORF6基因和细胞因子IL-18基因)免疫组,特异性抗体可以在首免后14d开始产生,其水平可以随时间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上述两个重组质粒免疫组之间产生的抗体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检测中和抗体水平的结果表明只有重组质粒pEGFP-ORF6免疫组在首次免疫后的第42d,产生中和抗体水平呈低水平。检测细胞免疫水平的结果显示,共表达重组质粒pEGFP-IL18-ORF6刺激机体产生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分泌的能力显着高于其他两种单表达重组质粒pEGFP-ORF6和pEGFP-IL18(p<0.05),这表明了细胞因子IL-18作为免疫增强分子佐剂是有效地。

王荣平[6](2011)在《TLR4信号通路在大鼠慢性应激心肌损伤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应激为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军事应激是指军人在完成军事任务过程中对极端恶劣生存环境、精神超负荷紧张及超强度作业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反应过程,包括心理、生理上的变化。适度应激反应往往能活化思维、提高军人的警觉性和作业效率,但当应激压力导致军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发生改变、严重降低作业效率时,则表现为军事应激障碍。心脏是应激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之一。研究发现多种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应激机制的激活密切相关,神经体液因素特别是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是重要机制。Toll样受体是一种膜受体,在机体防感染免疫中起关键作用,能被机体“危险”信号如:应激、损伤、坏死等激活。在心脏中主要表达TLR4。TLR4激活使得信号转导到胞内,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NF-κB活化,转入细胞核中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导致炎症因子产生。TLR4/NF-κB通路在慢性应激心脏中的作用还不清楚。为搞清上述问题,本课题建立了大鼠慢性应激模型,观察慢性应激对心肌的影响,研究TLR4/NF-κB、IL-6、TNF-α等和心肌损伤的关系,希望探索TLR4/NF-κB在慢性应激心脏中的作用,为慢性应激致心肌损伤防治提供实验依据。二、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军事训练应激对战士心血管系统影响的观察选取连队健康男性战士64人,年龄18-20岁,同时选取健康男战士10名做对照。军事训练应激为3公里越野加5分钟数学运算,军事训练前后检测BP、HR、EKG和SCL-90量表,并于训练后抽血查血常规、C-RP、心肌酶谱、ACTH、皮质醇、TNF-α、IL-6。对照组只抽血,不参加军事训练。第二部分:大鼠慢性应激致心肌损伤及NAC防治作用研究选用雄性SD大鼠,6-7周龄,体重180-220g,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应激1d、1w、2w、3w、4w、NAC组,每组8只。实验组采用每天束缚6h+强迫游泳15min应激模式,NAC组在应激同时每日给予NAC150mg/kg灌胃,持续2周。实验期间每3天称1次体重,每天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各组于试验结束次日处死大鼠。处死前连续记录5分钟心率、EKG变化,记录血压变化。分离血清,同时留取心尖部心肌标本做TLR4 mRNA、NF-κB、电镜、病理和心肌匀浆等检查。对照组不应激,和实验组大鼠同时处死取材。心肌酶CK测定采用ABC-ELISA方法,LDH、AST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检测。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变化,同时根据心肌出血、水肿和渗出情况对心肌损伤进行评分,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采用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组织iNOS表达。第三部分:TLR4信号通路在慢性应激大鼠心肌表达和意义的研究实验动物及分组同第二部分。用RT-PCR方法测定心肌TLR4mRNA表达,用EMSA方法测定心肌NF-κB活性,用ELISA方法测定心肌匀浆TNF-α、IL-6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组织TNF-α、IL-6表达。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0.05认为有统计意义。三、结果:第一部分:急性军事训练前后对比,应激后战士HR(次/分)增快(82.17±15.38 vs 69.70±10.19, P<0.01),DBP(mmHg)(78.90±8.40 vs74.68±8.68, P<0.01)升高。C-RP(mg/L)和对照组比较升高(2.05±9.36 vs 1.56±0.95,P<0.05)。6名战士EKG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1名表现为频发房性早搏、短阵二联律,1名表现为ST段抬高,其中V1导联>0.2mV。SCL-90量表9项分数每项和训练前比,均无显着性差异。训练后血浆ACTH、皮质醇、心肌酶谱、HB、HCT、WBC、TNF-α、IL-6等和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第二部分:1、建立了“束缚+强迫游泳”慢性应激大鼠模型。应激大鼠出现明显行为变化,体重增长明显减慢,血清皮质酮含量(nmol/L)从应激2周开始逐渐升高,应激2、3、4周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80.35±15.63,88.64±13.21,85.68±26.38 vs 63.04±9.91, P<0.05,P<0.05,P<0.05)。2、应激大鼠EKG变化:在应激1天组观察到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4周组观察到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在应激3、4周组,各观察到1例室性早搏,在NAC组观察到1例房颤。3、慢性应激大鼠心肌酶学和病理、超微结构变化和对照组比较,血浆CK(u/L)在应激1天组(595.51±53.78 vs 466.95±83.19,P<0.05)和1周组(574.61±50.33 vs 466.95±83.19, P<0.05)明显升高,血浆LDH(u/L)在应激1周组明显升高(4132.67±716.99 vs 1616.80±672.99, P<0.01),血浆AST(u/L)在应激1天组(370.5±125.02 vs131.6±36.24,P<0.01)和1周组明显升高(260.40±98.77 vs 131.6±36.24, P<0.01)。病理结果显示:应激后大鼠心肌HE染色表现为心肌浊肿,间质血管扩张充血,心内膜下部分区域水肿,部分心内膜及瓣膜黏液变性,以应激1、2、3周组表现明显。应激2周组心肌损伤总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7.3±1.6 vs 2.7±0.5, p<0.01)。电镜结果显示:内皮细胞变性,心肌细胞、内皮细胞核浓缩,心肌细胞水肿,细胞外基质成分溶解消失,胞质、线粒体肿胀,内皮下结缔组织增厚,可见脂质沉积。以应激3、4周组表现明显。4、应激1d、1w、2w、3w、4w周组心肌细胞凋亡数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 27.13%±5.12%, 34.82%±7.98%, 31.51%±15.31%, 21.15%±2.60%, 25.83%±3.77% vs 10.31%±2.01%。P<0.01, P<0.01, P<0.01, P<0.05, P<0.01),应激各组心肌均有iNOS表达,以1-3周最明显。5、NAC干预后,应激心肌心内膜病理改变明显减轻,水肿减轻,渗出减少,NAC治疗组心肌损伤评分总分较2周应激组明显减低(4.2±0.5vs7.3±1.6,P <0.01),但仍高于对照组(4.2±0.5vs2.7±0.5, P <0.01)。NAC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和2周应激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16.01%±2.66% vs 31.51%±15.31% , P<0.05), NAC组心肌细胞iNOS表达也较2周应激组减少。第三部分:1、应激大鼠心肌TIR4mRNA表达增高。TLR4表达在应激1周组升高,持续到3周组,4周组降到正常水平,1-3周组表达情况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1.15±0.30,1.10±0.19,1.18±0.29 vs 0.88±0.10。P<0.05,P<0.05,P<0.05)。应激大鼠心肌NF-κB活性增强。NF-κB活性在应激1天组增高,应激1周组降低,,应激2周组又升高,此后逐渐下降, 4周组下降到正常水平。应激1天组、2周组(7.75×105±3.31×105,6.96×105±3.08×105)和对照组(2.65×105±1.47×105)相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P<0.01)。应激大鼠心肌TNF-α和IL-6含量增高,表达增强。心肌匀浆IL-6和TNF-a水平在慢性应激后逐渐升高,至4周达高峰,和对照组相比,4周组IL-6(pg/g protein)(2174.28±742.14 vs 1285.14±462.4,P<0.05)和TNF-a(ng/g protein)(6.69±1.90 vs 3.80±2.35, P<0.05)水平均升高。免疫组化显示应激各组心肌胞浆中均可见TNF-a和IL-6表达。2、NAC治疗组NF-κB活性和应激2周组比较有明显降低,心肌匀浆IL-6(pg/g protein)(801.42±115.58 vs 1835.95±834.95, P<0.01)和TNF-a(ng/g protein)(1.30±0.60 vs 5.48±1.88, P<0.01)水平较应激组明显降低。四、结论1、军事训练急性应激后战士出现了心率增快、舒张压升高等表现,C-RP升高,部分战士EKG出现了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ST段抬高等表现。说明军事训练后可以出现心血管方面的改变。2、成功建立了大鼠“束缚+强迫游泳”慢性应激模型。应激大鼠皮质酮含量从应激后2周开始升高,出现了明显的焦虑、倦怠、反应低下、食欲减少、体重增长减慢等变化。3、慢性应激大鼠血浆心肌酶升高,心肌病理和超微结构出现了改变,心肌细胞凋亡增加,部分大鼠出现了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博、房颤等心律失常表现,表明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心肌损伤。4、慢性应激大鼠心肌TLR4表达增高,NF-κB活性增强,心肌IL-6、TNF-α含量和表达增高。应用NAC可抑制NF-kB的活性和IL-6、TNF-α的表达,减轻心肌损伤。说明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慢性应激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并可能是防治慢性应激致心肌损伤的新的靶点。

金蕊[7](2010)在《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发病分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IOIP)为常见眼眶疾病,占眼眶病变的7.1%-12.3%。IOIP是指无全身与局部原因的特发性眼眶组织内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眶内占位性病变,纤维化是IOIP重要的病理变化。一般IOIP病人需要做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才能确诊,而且容易复发。由于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诊断与治疗相当困难与棘手,是眼科领域研究的难点之一,所以对IOIP发病机理的研究显得特别迫切。本研究对进行炎性假瘤手术患者病理组织11例和非患者的正常组织4例,提取总RNA后,进行芯片检测,芯片结果用Real time RT-PCR进一步法验证。按照表达差异变化大于21.5倍或小于2-1.5和P<0.005的标准,筛选出表达差异基因744个,其中在IOIP组包括552个下调基因和192个表达上调基因。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法分析,IOIP组和正常对照组显着的分为两组。结果显示,IOI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T细胞的标志分子(CD3和CD45)和B细胞的标志分子(CD20和CD79)及大量与T和B淋巴细胞扩增和激活相关的基因(SYK, CD20, LAT, SPIB, LCK, HCST和CD72)显着表达上调,证实眼眶炎性假瘤是以T或B细胞增殖为主的多克隆性病变。同时,发现PI3K和NF-κB通路的激活及炎性相关因子的高表达。EB病毒的感染会引起淋巴细胞的浸润,但EBV的感染是否和IOIP的发病相关还未被证明。在聚类分析中,受EBV感染激活的EBI2基因在IOIP组中显着表达上调(最大表达差异倍数11.7,P=0.00029),被认为是在EBV感染细胞里最过表达的基因(>200倍)。EBV-DNA检测显示,IOIP病理组织中有90%(9/10)阳性,而在正常对照组(0/4)中未检测到阳性结果。纤维化是IOIP重要的病理改变,造成纤维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细胞外基质在组织中过多堆积。ECM的代谢主要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及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s)所调节,MMPs促进ECM的降解,而TIMPs通过抑制MMPs,阻止ECM的降解,从而形成或促进纤维化,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IMP-1。本研究发现部分样品(5/11)中TIMP-1在芯片检测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参与了IOIP的纤维化过程。本研究成功构建TIMP1-shRNA载体,通过RNAi方法,有效的抑制TIMP-1基因的表达,在纤维化相关蛋白(透明质酸和纤维连接蛋白)中检测到抑制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EBV感染与IOIP的发病相关,EBI2基因是IOIP的分子标志,IOIP可能是由EBV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这些发现表明应重新审视IOIP现有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由于EBV是鼻咽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有研究发现伴眼征的鼻咽癌发生率为13.1~29.0%,而IOIP作为一种由EBV引起的眼部常见病,有可能是EBV早期激活的标志,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对EBV致癌机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李亚荣[8](2010)在《小分子Ku70干扰RNA逆转肺癌耐药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肺癌耐药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很复杂,除了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内浓度减少外,靶基因突变、扩增、DNA断裂修复加速、细胞抗/促凋亡基因表达差异等都会导致肿瘤细胞耐药,对肺癌耐药分子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和逆转肺癌耐药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Ku70是Ku蛋白的组成成份之一,是DNA磷酸蛋白激酶的重要成分,参与DNA转录调节,可独立参与细胞抗凋亡及DNA修复。近年来的研究和我们的前期工作已证明,Ku70能够调控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并与人肿瘤化学治疗耐受性密切相关。本研究尝试从封闭Ku70入手,通过RT-PCR方法、Western-blot方法、微阵列PCR基因芯片(PCR-Array)技术、MTT法、流式细胞术及分光光度法等,进一步探讨Ku70与细胞凋亡、肺癌耐药的关系;探讨封闭Ku70通过调控抗/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进而改变肺癌的耐药性,以期为临床逆转肺癌耐药,提高化疗疗效寻找新靶点和途径。实验结果表明:Ku70不仅与部分抗/促凋亡相关基因共同参与了肺癌耐药的形成,并且证明了Ku70可作为上游调控点调控部分抗/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通过细胞膜电位的改变、Caspase-3活性变化、线粒体凋亡途径及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等进一步明确沉默Ku70后耐药的肺癌细胞A549DDP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明显增加,细胞呈促凋亡状态,细胞的耐药性明显下降。Ku70可能成为临床监测肿瘤耐药性变化的一个指标。首次将Ku70与细胞凋亡、肿瘤耐药联系起来,探讨Ku70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参与肿瘤耐药的分子机制及逆转耐药的可能途径。采用先进的、PCR-Array基因芯片技术,明确了Ku70与抗/促凋亡相关基因的关系。应用小分子RNA干扰技术封闭Ku70,证明了Ku70可作为上游调控点调控部分抗/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影响、甚至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通过多种临床简便、易行的手段从细胞形态学、药代动力学及电生理学等不同角度,证明沉默Ku70后耐药的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明显增加,细胞凋亡增多,肺癌细胞的耐药性得以逆转。本研究提示Ku70可能成为临床监测肿瘤耐药性变化的一个指标,并提供了逆转肺癌耐药的一个新靶点。

张秀香[9](2009)在《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建立及免疫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制一种廉价、方便的鹦鹉热衣原体口服疫苗,本研究以其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momp基因和大肠杆菌热不稳定肠毒素B亚单位ltb基因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表达MOMP蛋白和LTB-MOMP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大肠杆菌中都高效表达。通过小鼠的免疫试验,确定了LTB-MOMP融合蛋白的免疫效果要优于MOMP蛋白单独免疫效果。所以本实验通过前期试验结果,利用分子克隆、农杆菌介导和分子生物学常规检测技术等方法,构建了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试图探索出一种利用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鹦鹉热衣原体口服疫苗的免疫途径和作用模式。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ltb-momp融合基因导入水稻植株中,通过抗性筛选及整合性鉴定,证明获得了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用间接ELISA的方法测定了转基因水稻叶片中融合蛋白的平均含量可占植物总可溶性蛋白的0.0055%,而在种子中的平均含量为0.0069%。实验中以BALB/c小鼠为哺乳类实验动物模型,用获得的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种子在小鼠体内进行了口服免疫实验研究,通过对体液、细胞及粘膜免疫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口服转基因水稻种子能够诱导小鼠机体产生体液、细胞及粘膜免疫反应,但以细胞和粘膜免疫应答为主。同时,还证明了LTB在转基因水稻口服免疫实验中具有良好的粘膜佐剂效应。通过本实验研究,将为下一步应用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在禽源动物体内口服免疫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也为禽类鹦鹉热衣原体病的预防提供新思路。

李昌[10](2008)在《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当前AIDS/HIV治疗中面临的病毒变异快、病毒感染细胞贮存池难以清除、病毒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损伤等关键问题,以构建具特异杀伤和免疫治疗双重功能的基因工程制剂为目标,筛选能够与HIV-1膜蛋白特异结合的抗病毒蛋白西诺维恩(CVN)、格瑞弗森(GRFT)以及免疫诱导因子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A(SEA)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菌和酵母表达系统,获得了重组抗病毒蛋白CVN、GRFT及其偶联SEA的重组导向制剂CS、GS,对其进行初步活性分析。同时制备了稳定表达中国流行株HIV-1膜蛋白的靶细胞模型,利用该模型,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试验等,对CVN、GRFT及其重组导向制剂CS、GS的体外结合活性、细胞结合活性及细胞杀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抗病毒蛋白和重组导向制剂,并且都具有良好的细胞结合活性。重组导向制剂可非特异性活化PBMCs、特异性介导CTLs杀伤表达HIV-1膜蛋白的靶细胞,为该制剂进一步推向临床奠定了基础。

二、三磷酸脱氧核苷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植物根尖细胞SCE影响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磷酸脱氧核苷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植物根尖细胞SCE影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深层海水”与热疗联合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生理性深层海水(PDSW)”的制备和元素检测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饮用PDSW动物对高温的耐受性实验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DSW联合全身热疗治疗肝细胞癌的体外抑瘤实验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PDSW联合全身热疗治疗肝细胞癌的体内抑瘤实验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刊论文及论着目录
致谢

(2)MiR-568抑制人CD4+T淋巴细胞活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部分:与人 CD4~+T 细胞活化相关的 MIRNA 的表达谱变化及其功能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MIR-568 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的确定
    前言
    1.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MIR-568 对调节性 CD4~+T 细胞亚群功能的影响
    前言
    1.材料和仪器
    2.方法
    3. 结果
    4.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团头鲂和黄尾密鲴二倍体和三倍体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及其性腺转录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杂交和多倍化的研究进展
        1.1.1 杂交鱼的研究及应用
        1.1.2 鱼类多倍体的发生及应用
        1.1.3 杂交促进多倍体的发生
    1.2 Sox-HMG、5S rDNA以及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2.1 核基因Sox-HMG Box的研究进展
        1.2.2 核基因5S rDNA的研究进展
        1.2.3 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3 转录组测序分析的研究进展
        1.3.1 转录组简介
        1.3.2 DNA测序技术和RNA-Seq
        1.3.3 转录组测序的应用及意义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鲂鲴、鲴鲂二倍体和三倍体杂交鱼的形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团头鲂和黄尾密鲴间的杂交试验
        2.1.2 鲂鲴和鲴鲂胚胎早期发育观察及倍性检测
        2.1.3 鲂鲴和鲴鲂成体的倍性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团头鲂和黄尾密鲴间远缘杂交实验情况
        2.2.2 鲂鲴和鲴鲂胚胎的早期发育及染色体数目、DNA含量
        2.2.3 鲂鲴和鲴鲂成体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
    2.3 讨论
第三章 鲂鲴、鲴鲂二倍体和三倍体杂交鱼的生物学性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鲂鲴、鲴鲂及其亲本外形特征测量及主成分分析(PCA)
        3.1.3 鲂鲴、鲴鲂及其亲本的红细胞显微观察及超微观察
        3.1.4 鲂鲴、鲴鲂及其亲本的性腺发育观察
        3.1.5 鲂鲴及其亲本的含肉率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鲂鲴和鲴鲂的外形特征及主成分分析(PCA)
        3.2.2 鲂鲴和鲴鲂外周血红细胞外形及红细胞核观察
        3.2.3 鲂鲴和鲴鲂的性腺发育观察
        3.2.4 鲂鲴的含肉率测定及养殖性能测定
    3.3 讨论
        3.3.1 鲂鲴成为一个良种—“鳊鲴”的基础
        3.3.2 杂交和多倍化对杂交后代生物学形状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倍性鲂鲴、鲴鲂与其亲本的遗传关系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核基因Sox-HMG DNA片段的克隆、测序及分析
        4.1.3 核基因5S rDNA的PCR扩增、克隆及测序
        4.1.4 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核基因Sox-HMG DNA片段分析
        4.2.2 5S rDNA PCR扩增及测序结果
        4.2.3 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二倍体鲂鲴的精巢转录组测序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样本准备和测序
        5.1.3 测序数据的过滤、组装和聚类
        5.1.4 Unigene功能注释
        5.1.5 Unigene的简单重复序列(SSR)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与组装结果
        5.2.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5.2.3 BY66的Unigene的简单重复序列(SSR)分析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6.1 鲂鲴和鲴鲂二倍体和三倍体平杂交鱼后代的形成
    6.2 鲂鲴、鲴鲂二倍体和三倍体杂交鱼的生物学性状
    6.3 鲂鲴、鲴鲂及其亲本的遗传关系研究
    6.4 二倍体鲂鲴的精巢转录组测序分析
    6.5 本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学习期间撰写、发表的主要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4)NUCB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沉默后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 NUCB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靶向NUCB2基因的miRNA重组质粒的构建与初筛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部分 miRNA质粒沉默PC-3 NUCB2基因的体外实验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部分 稳定转染miRNA重组质粒的裸鼠体内实验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miRNA和恶性肿瘤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PRRSV和CSFV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PRRSV M蛋白重组质粒实验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研发新一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疫苗的策略和方法
        1.1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的结构
        1.2 当前流行的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疫苗
        1.3 PRRSV 免疫的关键问题
        1.4 反向遗传学在 PRRSV 的应用
        1.5 开发下一代的 PRRSV 疫苗新的策略和方法
    第2章 猪瘟研究进展和分布以及提高DNA疫苗免疫原性的新战略
        2.1 猪瘟研究进展
        2.2 猪瘟的疫苗研究
        2.3 提高 DNA 疫苗免疫原性的新战略
        2.4 炎性在 DNA 疫苗免疫原性中是否发挥作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猪瘟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混合感染的快速诊断及防治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瘟病毒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PRRSVORF6 及IL-18 基因重组真核质粒实验免疫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TLR4信号通路在大鼠慢性应激心肌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军事训练应激对战士心血管系统影响的观察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大鼠慢性应激致心肌损伤及NAC 防治作用研究
    实验一 慢性应激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二 慢性应激大鼠心肌损伤的观察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三 NAC 干预对慢性应激大鼠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TLR4 信号通路在慢性应激大鼠心肌表达和意义的研究
    实验四 慢性应激大鼠心肌TLR4mRNA 表达的观察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五 慢性应激大鼠心肌NF-κB 活性的变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六 慢性应激大鼠心肌IL-6、TNF-α含量和表达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七 NAC 干预对慢性应激大鼠心肌NF-κB 活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发病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眼眶炎性假瘤概述
        1.1.1 眼眶炎性假瘤临床特征
        1.1.2 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
        1.1.3 眼眶炎性假瘤的治疗方法
        1.1.4 病因的研究进展
    1.2 疾病分子机制研究方法
        1.2.1 基因表达谱芯片用于全基因组表达扫描
        1.2.2 蛋白表达差异研究
        1.2.3 RNAi抑制纤维化相关基因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组织材料
        2.1.2 芯片材料
        2.1.3 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总RNA的提取
        2.3.2 芯片制作
        2.3.3 样品RNA的扩增
        2.3.4 Cy5 标记aRNA
        2.3.5 杂交(Hybridization)
        2.3.6 扫描及数据处理
        2.3.7 分析显着表达差异基因
        2.3.8 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2.3.9 Real-time RT-PCR确认芯片结果实验
        2.3.10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2.3.11 提取样本DNA
        2.3.12 EBV-DNA扩增
        2.3.13 原代细胞培养
        2.3.14 TIMP1-shRNA载体的构建
        2.3.15 液相芯片检测
        2.3.1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眼眶炎性假瘤表达谱芯片研究
    3.1 结果
        3.1.1 病理诊断结果
        3.1.2 样本RNA的提取
        3.1.3 aRNA扩增结果及荧光标记效率
        3.1.4 扫描结果
        3.1.5 重复实验相关性结果
        3.1.6 归一化处理
        3.1.7 筛选差异基因
        3.1.8 表达差异基因的PCA分析
        3.1.9 聚类分析
        3.1.10 实时定量RT-PCR 验证试验
        3.1.11 基因功能分析
        3.1.12 小结
第4章 眼眶炎性假瘤与EBV感染
    4.1 结果
        4.1.1 EBV相关抗体的检测
        4.1.2 EBI2 基因表达检测
        4.1.3 EBV-DNA PCR的扩增
        4.1.4 IgA 的 Western blot 结果
    4.2 讨论
        4.2.1 EBV感染可能是IOIP的主要病因
        4.2.2 EB病毒和自身免疫病相关
        4.2.3 IOIP是EBV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4.2.4 IOIP与鼻咽癌
        4.2.5 小结
第5章 眼眶炎性假瘤纤维化研究
    5.1 结果
        5.1.2 成纤维细胞原代细胞培养
        5.1.2 TIMP1-shRNA载体的构建
        5.1.3 TIMP1-shRNA转染
    5.2 讨论
        5.2.1 TIMP-1 和组织纤维化
        5.2.2 RNAi抑制TIMP-1 基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中涉及表达差异基因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活动
致谢
个人简历

(8)小分子Ku70干扰RNA逆转肺癌耐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肿瘤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2 肺癌顺铂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3 Ku蛋白的研究进展
    1.4 RNA干扰技术研究新进展
第2章 绪论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试剂配制
        3.1.3 主要仪器
    3.2 主要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siRNA-ku70 片段的选择
    4.2 RT-PCR方法比较Ku70mRNA在A549 细胞及A549DDP细胞系表达水平
    4.4 沉默Ku70 后A549DDP细胞凋亡相关基的表达
    4.5 DDP对沉默Ku70 后A549DDP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4.6 DDP对沉默Ku70 后A549DDP细胞周期及DNA含量变化的影响
    4.7 DDP对沉默Ku70 后A549DDP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
    4.8 DDP对沉默Ku70 后A549DDP细胞Caspase-3 活性的影响
    4.9 DDP对沉默Ku70 后 A549DDP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4.10 DDP对沉默Ku70 后A549DDP细胞核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5.1 Ku70 与肿瘤耐药的关系
    5.2 Ku70 与肺癌耐药的关系
    5.3 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影响耐药肺癌细胞的凋亡状态
    5.4 沉默Ku70 逆转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9)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建立及免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1.1 植物疫苗的表达系统
        1.2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优点
        1.3 可食性植物疫苗的作用机理
        1.4 几种主要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现状
        1.5 转基因植物疫苗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2章 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疾病的研究概况
        2.1 衣原体
        2.2 禽衣原体
    第3章 粘膜免疫及其佐剂的研究进展
        3.1 参与粘膜免疫诱导的抗原递呈细胞
        3.2 粘膜免疫效应
        3.3 粘膜免疫佐剂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MOMP/LTB-MOMP 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MOMP/LTB-MOMP 融合基因原核表达的小鼠免疫试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表达LTB-MOMP 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构建及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表达LTB-MOMP 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小鼠试验免疫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10)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HIV 感染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研究现状
        1 AIDS/HIV 的流行情况
        2 HIV 病原学
        3 HIV 感染与致病分子机制
        4 HIV 的进化与变异
        5 AIDS/HIV 防治研究现状
        6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抗HIV 重组导向制剂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1 AIDS 靶向治疗的历史、原理及研究现状
        2 AIDS 靶向治疗运载工具研究
        3 AIDS 靶向治疗生物弹头研究
        4 AIDS 新的免疫治疗策略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型抗病毒基因西诺维恩、格瑞弗森的合成构建、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抗HIV 重组导向制剂CS、GS 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抗病毒蛋白及其导向制剂的纯化与复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HIV-1 感染靶细胞模型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活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在酵母中表达探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CURRICULUM VITAE

四、三磷酸脱氧核苷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植物根尖细胞SCE影响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层海水”与热疗联合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性研究[D]. 代佑果.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1)
  • [2]MiR-568抑制人CD4+T淋巴细胞活化的机制研究[D]. 李伟.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3]团头鲂和黄尾密鲴二倍体和三倍体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及其性腺转录组研究[D]. 胡婕.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3)
  • [4]NUCB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沉默后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张洪团.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1)
  • [5]PRRSV和CSFV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PRRSV M蛋白重组质粒实验免疫研究[D]. 牛伟. 吉林大学, 2012(03)
  • [6]TLR4信号通路在大鼠慢性应激心肌损伤中作用的研究[D]. 王荣平.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7]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发病分子机理研究[D]. 金蕊. 北京工业大学, 2010(12)
  • [8]小分子Ku70干扰RNA逆转肺癌耐药的实验研究[D]. 李亚荣. 吉林大学, 2010(08)
  • [9]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建立及免疫试验[D]. 张秀香. 吉林大学, 2009(09)
  • [10]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D]. 李昌.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脱氧核苷三磷酸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植物根尖细胞SCE的影响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