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吸浆虫防治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白梦呤[1](2021)在《河北省小麦玉米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作为“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项目实施的13个示范省之一,从项目实施起,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模式,研发出多项适合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小麦、玉米节水、丰产、增效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到底给区域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又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目前对这类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尚未有明确的标准,给项目社会效益评价带来困难,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一直以来都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本文以河北省水热资源区小麦玉米两熟节水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典型案例来探索评价科技重大项目社会效益的指标和影响,为科学评价项目的社会效益提供参考。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福利评价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指导,对河北省水热资源限制区小麦-玉米节水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阐述了河北省小麦玉米节水、丰产、增效项目概况,对评价对象的立项背景、建设目标和项目特点进行了描述;其次是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设计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依据评价对象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从项目实施对保障农业基础地位作用、对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的作用和对促进粮食领域科技进步的作用三个层面构建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终选取了9个指标对项目实施的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三是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了项目社会影响度评价模型,对项目各评价指标影响社会效益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找出影响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最后得出评价结论,并针对该项目实施中的不足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该项目的实施对保障河北省农业基础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促进粮食领域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项目预期的社会效益目标,产量提升对社会效益的影响最为显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评价理论,针对评价项目特点,从对保障农业基础地位作用、对促进粮食领域科技进步的影响和对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的影响三个方面构建了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以项目实施的核心示范县为样本,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分析各指标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度,找出了所评价项目影响社会效益的关键指标。本项研究为科学评价河北省小麦玉米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社会效益提供了参考,也为其他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提供了可参考案例。
李夏君[2](2018)在《除虫与丰产:建国初期山西省农作物虫害防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体化时期的农业发展演变历来不乏名家学者的垂注,“组织起来与提高技术”这一指导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更为学界所广泛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虫害防治技术为切入点,以山西省为考察范围,运用历史学、技术社会史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致力于探讨集体化时期国家在技术改进的历史进程中,对农业、农村、农民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国家、技术干部、农民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生成图景。首先,通过思想动员,山西民众科学的“害虫”观念普遍树立,为除虫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思想基础。其次,植保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为山西省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再者,由技术干部、农民技术员、妇女儿童等构成的灭虫队伍,为建国初期群众性的除虫运动提供充足的人员补给。最后,化学农药的引进,为农民消灭害虫提供有效武器,虫害防治方法由传统农业防治转为现代化学防治。在时间序列上,建国初期的虫害防治基本实现了其现代化转变。但是,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渗透下,农业技术进入乡村,扎根乡土,其意义早已超出技术本身所蕴含的物质表征,而需与当地的文化观念、耕作传统、人情关系等发生联系。国家对技术干部的支持与引导、技术干部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对农民传统耕作习惯与现实利益诉求的认同以及技术干部虫害防治水平与实践能力等均将影响农民对除虫技术的选择。建国初期的虫害防治从时间序列上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变。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虫害防治的技术话语体系则建立在群众性的除虫实践、国家政权的制度化建设、现代化学防治技术的引进以及酝酿已久的互助合作化运动相互交织、互为依托的整体性历史进程之中。
刘倩[3](2014)在《藁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调查及主要害虫的防治》文中研究指明藁城麦田是河北省超高产麦田之一,该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达万亩,产量连年领先。随着种植结构、管理措施的改变,导致藁城麦田昆虫群落发生变化。但目前关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的调查鲜有报道。此外,为获得高产,该地存在化学药剂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减少了害虫天敌数量。为实现麦田害虫的合理防控,本文对藁城超高产麦田生态系统中昆虫群落进行系统调查,掌握了主要昆虫的发生规律,针对主要害虫进行药效对比实验,选出了高效低毒药剂,这对小麦高产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小麦返青期至小麦收获期,采用淘土、扫网、挂黄板等多种方法对藁城麦田昆虫群落进行调查,结合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分析该地区昆虫的发生规律。针对麦田主要害虫进行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对比不同毒性药剂的杀虫效果,目的在于指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对天敌的毒害。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适合河北中南部超高产麦区害虫防治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藁城超高产麦田管理比较规范,因此麦田中的昆虫种类相对较少,总计17种,隶属于4目11科。害虫主要有3类,按发生的严重程度依次为:吸浆虫类、麦蚜类和地下害虫类。小麦吸浆虫以麦红吸浆虫为主。麦蚜由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3种混合发生为害。蛴螬是当地主要的地下害虫。天敌有4类,分别为:蚜茧蜂类、食蚜蝇类、草蛉类和瓢虫类。蚜茧蜂包括燕麦蚜茧蜂和烟蚜茧蜂,食蚜蝇以大灰食蚜蝇为主,草蛉主要是中华大草蛉,瓢虫包括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3种。在发生数量上蚜茧蜂的发生数量最多,瓢虫、食蚜蝇发生数量次之,草蛉发生数量较少。2、对藁城麦田主要害虫小麦吸浆虫和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随气温上升,10cm处地温达到10℃以上时,该地区小麦吸浆虫开始在土壤中活动。4月22日,淘土调查发现小麦吸浆虫开始化蛹。5月4日观察到小麦吸浆虫成虫,但数量极少,5月15日小麦吸浆虫成虫达到羽化盛期,黄板单日诱虫量高达307头。小麦吸浆虫虫体微小,为害隐蔽,成虫期是防治该害虫的关键期。对于藁城地区,5月11至5月15日是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关键期。藁城地区麦蚜始见于4月29日,受降雨量大等因素影响,蚜虫数量上升缓慢,5月30日达到发生高峰。在藁城小麦抽穗期在4月底,这也是麦蚜发生初期,此时对麦蚜进行防治,既可控制虫口基数,又可对麦穗形成保护层,是麦蚜防治的关键期。3、为实现藁城超高产麦田主要害虫小麦吸浆虫和小麦蚜虫的绿色防控,分别对不同毒性的常用药剂进行了田间及室内杀虫效果对比。结果表明氧乐果、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对小麦吸浆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都在80%以上。其虫口减退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氧乐果、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4种药剂毒性依次为,氧乐果为高毒,毒死蜱为中,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属低毒。根据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选择防效较好的中低毒农药交替使用,既保证了防治效果,也减少了高毒农药的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毒性低,对麦蚜的防效好,一般防效在90%以上,生物制剂苦参碱·烟碱以及白僵菌BD015菌株对麦蚜的防效也在80%以上。因此麦蚜防治中,可选择上述低毒化学药剂与生物制剂结合使用,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实现麦蚜的绿色防控。
张宗毅[4](2011)在《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挽回有害生物所造成的农产品产量损失、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价值、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农药使用的效果、效率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关于农药使用效果及边际要素产品价值的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结果与利润最大化理论之间的背离,主要是由于实证模型的缺陷,已有农药生产研究模型都忽略了农药的漂移、蒸发等导致的农药使用效率问题,由于不同的农户个体有不同的农药使用效率,其生产力的个体差异导致不同农户的农药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以往模型关于所有农户共享相同生产函数这一重要前提是不成立的,因而导致实证结果和已有理论出现背离。此外,已有研究对不安全使用行为和非环境友好型施药行为的影响因素、方向、大小与机制以及农户对待不同作物(如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施药行为差异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从微观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并实证判断农户是否存在过量施药行为,然后深入探讨影响农户各种施药行为的各种因素,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寻找影响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及环境风险用药行为的微观机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入户调查为主要手段,构建评价量表定量评价农户的施药效率、环境风险用药行为,并构建线性模型定量研究其影响因素;采用风险控制产量方程(Damage Control Production Function),分析农药的生产率并根据农药边际产品净收益判断农户是否存在过量施药行为;根据调研案例分析规模化病虫害防治的几种典型模式,并比较与分散防治的绩效差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从宏观背景来看,目前我国农药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病虫害防治组织模式正在由一家一户为主向专业化、规模化为主转变,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短期内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都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同时病虫害防治强度也不断上升,防治的难度也逐年加大。随着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快速上升,化学防治压力不断加大,从农户微观行为角度研究提高化学农药使用效率的机制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2)从农药法律、规章制度和管理来看,目前我国农药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与其他法律法规存在抵触,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应建立农药生产经营台帐制度、经营销售许可制度、行政管理可追溯制度、高毒农药使用许可制度等,并提高生产企业准入门槛。(3)每个农户施药效率存在差异,因此有效施药量并非实际施药总量,通过分析农户对害虫靶标特性、作物靶标特性、气候条件、植保机械的技术状态与施药效果关系的分析,可以初步评价农户的施药效率,评价结果表明样本农户施药效率总体较低,平均只有61.01,仅基本懂得一些施药常识,这说明如果农户存在过量施药行为,那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欠缺、所采用的技术装备落后所导致,并非故意为之。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改变其生产技术效率才能改变过量施药的状态。(4)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存在农药边际净收益小于0的过量施药情况,认为农户施药行为不理性,然而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每个农户生产前沿面的不同,考虑到每个农户施药效率差异的情况下,就会发现农户是理性的,其生产状态处于他所处的技术水平下的生产前沿面,大部分农户农药边际产品净收益接近于0,农药要素投入在他所处的技术水平下是接近最优的,他们在各种条件限制下依然追求利润最大化。(5)可以将农户导致环境风险的农药使用行为细分为针对施药者的不安全用药行为和针对施药者以外的环境(包括非靶标生物、水、空气等)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这两种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具有差异性,相同影响因素影响方向甚至可能相反。不安全用药行为是一种内部性用药行为,主要由于施药者自身对安全问题认知不足所导致,主要从加强培训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源入手;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是一种外部性用药行为,主要由于缺乏监管所导致的公地悲剧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来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和用药过程中所导致的环境风险问题比较起来,农户更加注重用药过程中的自身安全问题。(6)规模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比小规模农户的农药喷洒装备技术含量更高,拥有更高的农药使用效率,同时更加注重环境风险问题,因此专业化防治服务体系的建设,是解决我国农药施用效果、效率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微观路径。 本研究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指出了由于个体技术效率差异的存在,判断其是否过量投入某一生产要素不能用同一生产前沿面来判断,而要用微观个体所处的生产前沿面来判断,要提高要素利用率的途径是通过宣传培训和新技术的使用来改变微观个体的生产前沿面或者鼓励更多的要素利用率高的微观组织产生。
王一鸣[5](2007)在《浅谈植物源农药》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成分,植物源农药的特点和作用机理,重点介绍了当前植物源农药的开发途径,研究与应用现状等。提出了当前我国植物源农药开发与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前景。
刘大俊,吴志利,杨树新[6](2001)在《小麦吸浆虫防治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邱式邦[7](1996)在《植保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植物保护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对促进农业连年丰收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1人和病虫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人类一开始从事农业,就遇到植物保护的问题。古书上就有不少有关蝗虫、螟虫等害虫的记载。几
钱祖香[8](1987)在《作物抗虫性的遗传特点及育种技术》文中指出 作物的虫害是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尽管每年为防治作物害虫而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仍然难免在产量和品质上所造成的重大损失。防治害虫的方法虽然颇多,但从经济效益、生态平衡和产品残毒等方面考虑,则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乃是最理想的方法。尤其是小麦的吸浆虫、棉花的红铃虫、葡萄的黑森瘿蚊等害虫,单凭化学防治仍难奏效,最终还得从抗虫育种入手才能解决问题。因此,近年来国外除了积极探索低毒高效农药等新的防治方法外,对于抗虫品种的选育越来越重视。兹综合国内外抗虫育种文献,结合本人工作的体会,概述如下几个问题。
邱式邦[9](1976)在《植保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文中研究指明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植物保护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对促进农业连年丰收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邱式邦[10](1976)在《综合防治减少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文中提出 人类一开始从事农业,就遇到植物保护的问题。古书上就有不少有关蝗虫、螟虫等害虫的记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和病虫害不断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代科学发达以后,防治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解放以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植保工作中贯彻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指示的精神,广泛开展防治病虫害的群众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保证十四年来农业连续丰收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小麦吸浆虫防治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吸浆虫防治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小麦玉米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类项目 |
2.1.2 社会效益 |
2.1.3 社会效益评价 |
2.1.4 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类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社会福利评价理论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3 河北省小麦玉米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基本情况 |
3.1 项目实施的背景 |
3.2 项目实施的预期目标 |
3.3 项目的主要特点 |
3.3.1 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 |
3.3.2 以技术集成和示范为核心 |
3.3.3 以人才培养为支撑 |
4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4.3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分析 |
4.3.1 对保障农业基础地位的作用 |
4.3.2 对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的作用 |
4.3.3 对促进粮食领域科技进步的作用 |
5 社会效益总体评价及影响度分析 |
5.1 社会效益总体评价 |
5.1.1 项目对保障农业基础地位作用的评价 |
5.1.2 项目对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作用的评价 |
5.1.3 项目对促进粮食领域科技进步作用的评价 |
5.2 项目社会效益影响度评价 |
5.2.1 评价方法选择 |
5.2.2 评价模型构建 |
5.2.3 评价指标赋值及说明 |
5.2.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6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6.1 总结 |
6.2 政策建议 |
6.2.1 从影响因素和项目区域两个方向建立倾斜的政府扶持政策 |
6.2.2 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
6.2.3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力度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除虫与丰产:建国初期山西省农作物虫害防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建国初期的虫害防治问题研究 |
(二)传统时期的虫害防治问题研究 |
(三)民国时期的虫害防治问题研究 |
三、相关概念说明 |
四、研究资料、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认识害虫:建国初期山西省主要虫害及除虫动员 |
一、山西省主要作物害虫及其为害 |
二、民众对害虫的认识 |
(一)不在乎不要紧 |
(二)等待依靠 |
(三)悲观失望 |
(四)迷信思想 |
三、害虫形象的塑造 |
(一)思想动员 |
(二)模范评比 |
(三)田间示范 |
(四)庙会宣传 |
(五)文艺宣传 |
第二章 制度建设:虫害防治机构与除虫人员构成 |
一、全面设网:虫害防治机构体系的建立 |
(一)虫害防治网与示范区 |
(二)病虫预测预报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三)植物检疫制度的确立 |
二、除虫队伍:除虫人员的构成与培养 |
(一)技术干部 |
(二)农民技术员 |
(三)妇女儿童与全民防治 |
第三章 消灭害虫:建国初期山西省农作物虫害防治实践 |
一、传统的延续:农业防治 |
(一)选种育种 |
(二)多作种植 |
(三)田园清理 |
(四)人工扑打 |
二、科学的威力:农药登场 |
(一)化学农药的利用 |
(二)土农药、械的发掘 |
三、以虫治虫与生物防治 |
四、除虫运动中的干群博弈 |
第四章 由神虫到害虫:建国初期虫害防治成效及其缺陷 |
一、农业的发展:防治面积与粮食产量 |
二、观念变迁与农药中毒 |
(一)观念变迁 |
(二)农药中毒事件 |
(三)以农药中毒为中心的污染防治 |
三、组织起来与提高技术 |
(一)建国初期的农业发展方向 |
(二)组织起来与提高技术的具体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 |
(3)藁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调查及主要害虫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麦田害虫研究现状 |
1.2 麦田害虫天敌研究现状 |
1.3 麦田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1.3.1 麦田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过程 |
1.3.2 麦田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问题 |
1.3.3 麦田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前景 |
1.4 藁城超高产麦田区域简介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昆虫群落调查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工具 |
2.1.2 调查方法 |
2.1.3 标本的保存 |
2.1.4 标本的鉴定及其参考名录 |
2.2 药效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操作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昆虫群落调查结果 |
3.1.1 藁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调查名录整理 |
3.1.2 藁城超高产麦田主要昆虫发生规律及其数量变化曲线 |
3.1.3 藁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概述 |
3.2 小麦吸浆虫及小麦蚜虫发生特点 |
3.2.1 小麦吸浆虫的生物学特性 |
3.2.2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及为害特点 |
3.2.3 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及导致其爆发成灾的因素 |
3.2.4 小麦蚜虫生物学特性 |
3.2.5 影响小麦蚜虫发生的因素 |
3.2.6 小麦蚜虫为害严重及其发生再猖獗的原因 |
3.3 藁城地区气候及其地理情况分析 |
3.3.1 藁城地区地理情况分析 |
3.3.2 2013 年 3 至 6 月藁城地区温度变化情况 |
3.3.3 2013 年 3 至 6 月藁城地区天气变化情况 |
3.4 藁城超高产麦田地区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分析 |
3.4.1 小麦吸浆虫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 |
3.4.2 小麦吸浆虫成虫的变化规律 |
3.5 藁城超高产麦田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分析 |
3.6 药效试验结果 |
3.6.1 小麦吸浆虫药效试验结果 |
3.6.2 小麦蚜虫药效试验结果 |
3.7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4.1 藁城超高产麦田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要点 |
4.1.1 做好预测预报,把握防治关键期 |
4.1.2 使用抗虫品种 |
4.1.3 加强田间管理 |
4.1.4 化学药剂防治 |
4.2 藁城超高产麦田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要点 |
4.2.1 加强田间管理 |
4.2.2 充分利用天敌的控制作用 |
4.2.3 化学药剂防治 |
4.3 藁城产高产麦田害虫综合防治要点 |
4.3.1 农业防治 |
4.3.2 生物防治 |
4.3.3 化学防治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 研究假说与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回顾 |
3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
3.1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
3.2 病虫害防治组织模式 |
3.3 病虫害防治技术模式 |
3.4 病虫害防治施药装备 |
3.5 农药的使用 |
3.6 小结 |
4 微观调研设计与数据描述 |
4.1 调研内容 |
4.2 调研选点 |
4.3 实际样本分布 |
4.4 数据初步描述 |
4.5 小结 |
5 农户施药效率研究 |
5.1 农户施药效率评价量表制定 |
5.2 农户施药效率评价结果 |
5.3 施药效率经济社会影响模型构建与因素选择 |
5.4 施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估计与分析 |
5.5 小结 |
6 农户使用农药的生产率研究 |
6.1 施药基本情况分析 |
6.2 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
6.3 农药生产率实证模型 |
6.4 农药过量使用测量 |
6.5 小结 |
7 农户环境风险用药行为研究 |
7.1 农户环境风险用药行为评价量表制定 |
7.2 评价量表计算结果 |
7.3 不安全使用行为经济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
7.4 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经济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
7.5 小结 |
8 病虫害规模化防治组织模式分析 |
8.1 社会化服务防治模式以扬州邗江模式为例 |
8.2 合作社自有土地防治模式以浙江嘉兴市乍浦镇惠农粮油专业合作社为例 |
8.3 大农场统一防治模式以黑龙江农垦红星农场为例 |
8.4 不同模式优缺点与适宜条件分析 |
9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 |
9.1 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及政策 |
9.2 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现状与问题 |
9.3 新型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构建 |
9.4 保障措施 |
10 结论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 1 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
附件 2 调研样本水稻最佳施药量求解程序 |
(5)浅谈植物源农药(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 |
1.1 生物碱类 (alkaloids) |
1.2 萜类 (terpenes) |
1.3 黄酮类 (flavonoids) |
1.4 精油类 (volatile oils) |
1.5 光活化毒素类 (phototoxicity) |
1.6 其它 |
2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途径 |
2.1 直接提取 |
2.2 全人工仿生合成法 |
2.3 修饰合成法 |
2.4 定向合成法 |
2.5 模板合成法 |
2.6 复配 |
3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
3.1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
3.1.1 低残留或无残留, 对环境影响小 |
3.1.2 不容易诱发害虫抗药性 |
3.1.3 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 |
3.1.4 易与其他农药混配 |
3.2 植物源农药的缺点 |
3.2.1 抗药性的产生 |
3.2.2 广谱的毒性和作用模式 |
3.2.3 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 |
3.2.4 易降解, 稳定性差 |
4 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 |
4.1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
4.1.1 触杀作用 |
4.1.2 胃毒作用 |
4.1.3 拒食作用 |
4.1.4 忌避作用 |
4.1.5 抑制生长生育作用 |
4.1.6 麻醉作用 |
4.1.7 光合化毒杀作用 |
4.2 植物源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
4.2.1 杀菌和抑菌作用 |
4.2.2 钝化作用 |
4.2.3 提高植物的抗性 |
5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6 植物源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
6.1 应用现状 |
6.2 存在问题及前景 |
四、小麦吸浆虫防治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小麦玉米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 白梦呤.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2]除虫与丰产:建国初期山西省农作物虫害防治问题研究[D]. 李夏君. 山西大学, 2018(04)
- [3]藁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调查及主要害虫的防治[D]. 刘倩.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4]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D]. 张宗毅.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8)
- [5]浅谈植物源农药[J]. 王一鸣.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 [6]小麦吸浆虫防治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 刘大俊,吴志利,杨树新.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1(01)
- [7]植保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A]. 邱式邦. 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集, 1996
- [8]作物抗虫性的遗传特点及育种技术[J]. 钱祖香. 湖北农业科学, 1987(11)
- [9]植保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J]. 邱式邦. 中国农业科学, 1976(01)
- [10]综合防治减少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J]. 邱式邦. 环境保护, 19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