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永延命”探

《诗经》“永延命”探

一、《诗经》“永言配命”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月[1](2021)在《《潜夫论》引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符在《潜夫论》中广泛批评时政,总结得失,体现了其博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该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法律、伦理、教育等各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反映和叙述。在书中,王符以兼采众家的格局,对东汉中后期政局衰乱、世风浇薄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笔力遒劲、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本文以《潜夫论》的引书为研究对象,考察王符知识体系和思想的博杂性,挖掘《潜夫论》的引书价值。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潜夫论》概述,由时代背景、王符生平两部分构成。通过对《潜夫论》文本及相关典籍文献的分析,概述东汉中后期朝政衰乱、边患严重、世风奢靡、经学发展的现象,以及王符的人生经历和《潜夫论》题名的由来,以深入了解《潜夫论》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潜夫论》引书分析,由六艺引用、诸子引用、诗赋引用、兵书引用四部分构成。每部分以表格的形式分条列举引文,并对所列举的引文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潜夫论》引文中可以反映出王符的思想渊源和思想倾向,管窥汉代典籍的流传情况。第三部分,引书所见《潜夫论》学术特色,由批判意识、经学观念、历史叙事、书写理念、文学表达五部分构成。这部分仍以《潜夫论》的引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王符对所引典籍的选择、加工,把握《潜夫论》的学术特色。

张清扬[2](2021)在《《郑玄辞典》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校补及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唐文的《郑玄辞典》中所收入的郑玄《毛诗笺》中的语词训释材料,以及《故训汇纂》中收入的《毛诗笺》词语训释材料。研究方法即将《郑玄辞典》中收录的郑玄语词训释材料与《毛诗笺》注释原文对照,以求校正和补充《郑玄辞典》已收和应收未收的语词训释材料,又与《故训汇纂》中收录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做简要对比,从而对《郑玄辞典》所做的郑训资料汇集工作予以恰当的定位和评价。文章旨在通过重新整理校对《郑玄辞典》与《故训汇纂》中收录的《毛诗笺》训释材料,并补充其应收而未收的《毛诗笺》训释材料,爲今後的学者们对郑学的研究提供便利。本文分爲三章:绪论简要介绍了《郑玄辞典》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意义、预期目标及研究方法和判断应收而未收标准。第一章是《郑玄辞典》已收入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校正,本章将《郑玄辞典》已收《毛诗笺》语词训释与《毛诗笺》原文比较,将比较结果分爲脱文、衍文、)文、断句有误、所属篇目有误五类。第二章是《郑玄辞典》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总结爲单音节未收和复音节未收两类,并各自分成三部分进行阐述。第三章是《郑玄辞典》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与《故训汇纂》比较之得失,本章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故训汇纂》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材料无误而《郑玄辞典》有误,第二部分是《故训汇纂》收录而《郑玄辞典》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第三部分是《郑玄辞典》所收材料无误而《故训汇纂》有误,第四部分是《故训汇纂》未收录而《郑玄辞典》已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

庄雅州[3](2020)在《从多维角度探讨诗经中的祭祀诗》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从多维角度探讨《诗经》中的祭祀诗,全文主体共分10节:(一)绪论:分广狭两义,介绍《诗经》雅、颂中的祭祀诗。(二)文学的角度:分内容、形式、技巧三个区块。(三)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分文字、声韵、训诂、文法、词汇五个领域。(四)宗教学的角度:检视宗教文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五)礼学的角度:析论诗礼关系及祭祀诗中祭天、祭祖、雩祭、祭祀社稷、山川、农神、田祖诸诗。(六)艺术学的角度:讨论音乐、舞蹈与诗三位一体的关系。(七)文献学的角度:分别就传统文献学与地下出土文献两方面来谈文献学与祭祀诗研究的关系。(八)历史学的角度: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九)哲学的角度:检讨祭祀诗中的原始宗教思想、天命靡常思想、崇德报功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十)文化学的角度:分文化人类学、文化意识研究两方面探讨。透过以上的析论,希望能对《诗经》中祭祀诗的研究有所助益。

王瑜[4](2020)在《儒家工夫论引论》文中研究说明儒学的核心在个人的道德实践,而狭义的儒家工夫论,便是“内圣”的达成,其包括了明显本体以成就道德自我的方式、过程、次第等内容。通过对工夫论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整体性、包容性、统一性,从而展现中国内含者高度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的实证哲学。儒家工夫论可溯源至中国古代人文思想萌发和彰显之过程。三代通过“绝地天通”解决民神杂糅之弊,建立起有序、同心同德的宗教文化体系,发展至周代实现了宗教的理性化趋向。自周以“天”代“帝”成为至上神,取消其绝对支配权,并要求君王在“天命靡常”的天命观下,通过“以德配天”维系天人关系。最终,在西周完善了礼乐教化的德育体系,将“德”的意识投射至民间,使周人有了代表理性自觉的尚文重德的时代价值取向。三代时期,人们开始了对“德”的关注与重视,但刚从宗教意识中剥离出来的德意识,还略显薄弱。故而,在三代时期,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觉意识还很欠缺,同时也没有对人修身成德有系统性的理论论述。直到先秦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成形,一条明确以个人道德实现为目标的成圣之路便展开了。其将视野聚焦于现世的人文社会,认为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达成生命的价值,并为个人的德修建构了一套理论,也随之奠定了儒家工夫论的基本样态:博学事人的知识研习、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身心一如的气象践形。在儒学不断发展过程中,工夫论逐步有了一贯的义理建构。儒家围绕理、仁、心、气概念而了其理论基础。第一,儒家之所以要设立天理、理,将其视为统一天地万物的内在规定性,又赋予了理绝对、普遍、客观、形上的特性,实际是为社会伦理和人性之善提供了坚不可摧的理论依据。作为社会伦常规范的“礼”和人先天之性,皆由同一天理所“分殊”而禀受。故而,礼有了理为支撑,便成为人必须遵从的定理。同时,人性禀受了至公至善之理,人便有尽性成圣之义务,而个人道德的实现也就成为了人本固存的潜能。第二,仁为天道流行、通达、感通的“生生之理”。其通过天地之心而能与人心相联,故人心为具有生机又贯通诸德的仁心,能有道德的自发性。也正是天人同源自生生之仁,故仁能表现出“万物一体”之感,而人之所以丧失一体之感,是由私欲之间隔。而要建立起一体之感,便须人能至“仁德”。在儒家看来,仁德为统摄诸德的德性之本,唯有人能力行工夫以至“仁德”,方能由仁德而发诸德之用。第三,儒家由气一元论的建构,将宇宙视为一直处于运动和感通运动之中存在。在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作为本体性质的气成为了天地万物的统一,由其气化运动而沟通起了形上形下间的联系,统摄了“万象”之有和“太虚”之无。由此,人因气而能与外界进行沟通,也由气能将人的形神、身心联系起来。因此,人能凭借气的中介作用,改善自身生命力的展现;专注精神而生发智慧;变换气质以趋善成性。第四,儒家将心看做体用相即的一体,对心的工夫便在于寻用入手,而得以“明体适用”。也即是说,通过对心主宰、知觉、思虑、德性之知内容的开发,进而寻得证悟心体之路,进而将心体之无形无限量、虚、灵、神、明、至善、良知良能等难以把捉的内涵彰显出来。在理论铺设的基础上,儒家便建立了更为的深入与细致的工夫修持条目。第一,立志为圣。儒学工夫先立以做圣人、学圣学为目的的志向,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身。端正其志使自己学有所本,而杜绝散漫无章和因循苟且的学习。因此,儒家要求立大、高、远、深、久和勇猛之志,且专一坚定于其志,时刻坚守其志而不屈挠移改。第二,读书明理。儒家工夫不离知识的研习,故要求人能善择良典,进而困勉勤读,熟读精思、虚心静虑、专一沉入、优游涵泳,使得人能通过读书,得以锻炼思维能力、明得辞章的意旨、收摄存心,最终能明理体究而引导与规整自身言行。第三,深研于理。对于物理,要进行逐一、具体、客观且深入的探究,而寻得综摄众理的“天理”,且在认知物理的过程中,培养不溺于物的无私之德。对于事理,便要在日用间寻得人伦事故之理,进而可执本应事,随事存天理与改过迁善。总的来说,对理的探求,在于对理的贯通无间,旨在能明心的全体大用、明明德。第四,自省克己。对人内在工夫来说,须人对治习性偏颇、煎销习气熏染以化却习心以变化气质。其细化和落脚点,便是诚意正念以存养天理。即要求人“实意”而“不自欺”,严格和真切地护持心体的至善之念,进而落实存善去恶。在修持工夫中,亦须重视其中的核心精义:第一,主静。儒家将主静视为精神收敛、平定心气的入门等工夫。第二,居敬。敬的工夫强调了“敬义夹持”,即居养与穷理工夫的一体性,以及修持工夫无分动静的缜密无漏。第三,执中。人行包涵未发已发、性静等体用的致中工夫,以使“中”可推行至极,而能时刻主顺变化、措时宜、通于经权之变。第四,寻乐。人要寻“孔颜乐处”,即不受名利所扰而以圣学为乐,便能乐在循理遵礼、乐于心体流通无碍而与万物一体,从而可践形洒落的圣人气象。通过工夫的修持旨在开悟以揭示心本体,从而成为不离伦常、道德完满的圣人。而悟须直观体认工夫方可达成:它不同于知识的领悟、不依靠语言亦不落言诠、不同于分析法或逻辑法,甚至不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不是本能和感觉的范畴。直观体认是而是对心体最直接、整体的自证自觉。通过体认工夫,人得以开悟。对悟过程来说,悟又分顿渐,是为不同根性的人设立的权法。但对于开悟瞬间来说,悟只能是“顿”的,因心体揭示之时是无时空、物我等等分别、浑然为一体的状态。整个开悟过程可分三段:第一,初悟。悟前须人修悟不离,着力无间地渐修。进而,可由循理之思而渐入得悟不思议之本体,此时只有隐见本体而不能形成稳定的悟境。第二,圆悟。初悟后须行保任工夫,保任初悟之得而不旋失,又精专接续地加进所得。此时所证得的境界,是能明昼夜、梦醒之道,昼夜皆不会改变本体呈现的状态;又能通达生死之旨,即无形神、人我之分而能一生死、任生死。第三,化悟。此时圣功完满,本体工夫合一,心体可无滞碍运行周流,便能自然发用道德以康济群生。化悟的证得便是超生死,一念反真,体认得心体超越区别义。儒家的开悟学说,亦裹挟着对人有益的效用:通过育德而得以养生;经透悟而得以开智;由臻于化境的工夫而得以善了生死。通过对工夫论的梳理,亦须反思它的时代局限性,和于现代仍具生命力的价值。儒家工夫论的时代局限性表现在:第一,儒家伦理基础建立在私德的社会条件上,这使工夫论在帝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社会中,经异化、压制、扭曲后,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契约性”的社会公共性德性难以建立。第二,对社会生产的制约。儒家伦理有重义轻利的倾向,而使传统上重农抑商,压制了私有经济的发展;又因其君子不器、以德摄知的思想,造成了传统重德轻知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教育与人才选拔对专业知识和人才的忽视。第三,对文艺创造的限制。儒家重道轻文的倾向,使传统文化不注重文艺的独立审美性,限制了文学个性表现的可能。儒家工夫论要想在现代发挥其价值,主要有四点:第一,继承五四精神。重新反省和审视儒家文化,对其批判与解构,以对其净化而凸显出真正的价值。第二,儒家优秀文化的认同。我们要认同儒家作为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重要构成部分;认同其有超越时空的、世界性的价值。第三,正视中西文化的会通。不可抹煞传统的价值而全盘西化,但也要以开放、包容、进取的态度真正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和各类优秀文化。第四,进行创造性质的转化。将儒学中与现代化不相抵牾,甚至是支持、巩固现代化的内容展现出来;肩负起儒家的时代责任和文化责任,在全球文化下,考量其是否能为全人类建立价值;思考如何将“私德”与科学民主等现代化要求相容,以完成儒家的创造性转化。

姚道林[5](2020)在《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研究《毛传》训诂,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後世学者对这一传统多有继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吸收前(5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利用出土文献对《毛传》训诂加以考察,其中结论或可证成《毛传》训诂之实、或可纠正《毛传》训诂之误。第一章是对《毛传》释词与解句的集中阐释。第一节主要论述《毛传》是如何利用声训和义训来解释字词,其中声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同音相训”“双声相训”“叠韵相训”“音近相训”四类,义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释一词之义”和“概括释义”两类。第二节主要阐释《毛传》如何解释诗句,我们从解释范围的大小将其分爲解释句意和串讲诗句两类。第三节首先论述《毛传》如何使用训诂术语;其次又讨论了《毛传》如何分析《经》文当中的语法关系,其中涉及《毛传》对语序、虚词的説明;最後我们讨论了《毛传》对“兴”体的论述。第四节是对《毛传》局限性的揭示,论述的焦点集中在“望文生训”之上,根据致误的原因本文将其分爲“因昧於古义而望文生训”“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两类。在第二章当中,我们以出土文献爲切入点,分别论证《毛传》释词之正确性以及《诗经》中的假借字。第一节首先对学界主要观点加以吸收,其後逐次论述“覃”“荒”“干城”“茨”“愉”等字词,认爲《毛传》对诸字词的训释正确可从。毛《诗》作爲古文经,其间借字多见,但《毛传》往往都能够作出准确的解释,所以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关涉《诗经》中借字的训释。在这一节中,我们先後论述了“流”“履”“肃”“盬”等字,认爲诸字分别爲“摎”“礼”“蹙”“固”之借字。第三章是对《毛传》训诂的补充説明。本章共分爲两节,第一节主要是利用出土文献来释《毛传》未释之字词,第二节则是对《毛传》已释之字词加以补充。两节内容皆是从吸收学界已有成果入手,然後是对《诗经》字词的论证分析。其间提出“悠”爲“陶”之借字,当训爲“郁陶”;“委蛇”当以“蟡蛇”爲本字,本义可能指“蛇”;“强”爲“竞”之借字,当训爲“逐”;“毛物”当爲“屯(纯)物”之譌等观点。第四章是对《毛传》训诂的校正。本章按照《毛传》致误的原因,共分爲三小节。一、二两节分别从字形与语音入手校正《毛传》训诂,其间不仅佐证了“缝”爲“裘”之譌字、“廛”“亿”“囷”分别爲“缠”“繶”“稛”之借字、“中冓”“中垢”爲“中”之借字、“畅毂”爲“象毂”之借字,还提出了“阴靷”爲“靲靷”之借字的观点。此外,一、二两节还分析了校改《毛传》训诂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其间包括字形、语音、字用与文意的有机统一。本章第三节是以吸收学界最新观点爲主要内容,由於学界对此诸例尚有争议,故本节将其归爲其他类,并不强行作解。在附录部分,我们对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流传作了几点思考,先後探讨了“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定型化”“早期《诗经》文本的流传”“《诗经》字词演变的原因”“《诗经》字词演变的时间綫”等问题。

曹雨杨[6](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陈姝羽[7](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共分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简要介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爲简文集释,尽量全面地收集2020年4月之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做集释的一般方法,对清华八各篇做详尽的集释,相关争议或取舍尽可能以按语形式进行总结说明;第三部分爲相关问题研究,以劄记的形式对《摄命》和《治邦之道》篇中几处文句的断读释义进行探讨。本文撰写主要偏重於资料收集整理,以期爲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便利。

姜婉婷[8](2020)在《汉代《诗经》阐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诗经》是诗歌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渊薮。作为“诗”,她是先民心灵的传递,是上古文化诗歌艺术的升华。作为“经”,她是礼乐文化的传承,肩负着构建精神家园的使命。《诗经》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我们研究《诗经》阐释不仅是为了对古老抒怀诗集的解读,更在于研究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了解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汉代大一统的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的自觉变革使《诗经》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角色发生了转变。《诗经》由民间学术逐渐上升为国家政权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全力支持和宣扬的教化典范,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对象的经学,即围绕儒家经典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而形成的阐释学。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汉代《诗经》阐释的缘起。先秦时期,《诗》的应用和编定,显示出《诗》的多喻性,解《诗》的灵活性。至于汉代,儒士在继承先秦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阐释《诗经》以纲纪人伦、针砭时政。第二章论述了汉代《诗经》阐释的基本模式。以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为例,儒士们对于《诗经》的阐释,既有普遍应用的阐释模式,又有各自擅长的阐释模式。第三章论述了汉代《诗经》阐释的兴衰流变。从对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论争与融合的梳理中,总结分析汉代《诗经》阐释的发展脉络与走向。第四章论述了汉代《诗经》阐释的历史价值与启示。总结概括汉代解经注经的价值与局限,为汉代以后《诗经》阐释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引。

王艺霖[9](2019)在《《诗经》的儒学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诗经》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以德配天”、“以德治国”、“修德配命”和“明德慎罚”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诗经》的儒学政治伦理思想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来看,对《诗经》儒学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梳理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源头,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儒家政治伦思想形成的根源。从实践意义来看,《诗经》的儒学政治伦理思想有极为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批判地继承“为政以德”、“德法并举”、“修身正德”等方面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无裨益。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梳理国内外《诗经》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够丰富、系统。揭示本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章探究《诗经》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揭示农耕文明即将农业作为基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历史背景下,井田制、分封制的经济制度、宗法等级的政治制度和父权、夫权的家庭制度是《诗经》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的主要原因。第三章分析《诗经》对政权来源的说明。《诗经》继承了西周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君权神授”论,认为神赐予皇权,皇权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同时用“以德配天”思想改造“君权神授”论。第四章揭示《诗经》“德治”思想。《诗经》德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为实现“修德”以“配命”的目的,提倡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德妻贤、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修身之道;其二,提倡以民为本,敬德保民思想;其三,主张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其四,德治所要实现的政治理想是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第五章揭示《诗经》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诗经》政治伦理思想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治久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诗经》政治伦理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政治伦理化和道德中心主义。尽管如此,《诗经》政治伦理思想仍不失其当代意义,批判地继承《诗经》“以德配天”和民本思想,将德治与法治结合,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沛沛[10](2019)在《杜预《诗经》注释研究 ——以《春秋经传集解》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杜预是西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其《春秋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注解《春秋左传》的着作,对后世的《左传》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左传》中有大量引《诗》、用《诗》记载,可以较完整地展现春秋时期的用《诗》状况。而杜预注释《春秋左传》内容详尽,其在注释中也涉及到对《诗经》的解读。因此,文章以杜预所注《诗经》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其注《诗》内容、体例、方法、特点、与他人对比以及其注释中所涉及的经学问题等方面进行解读,力求将杜预对《诗经》的注释及理解做出较为完整、全面的梳理。第一章主要将杜预生平做出大概梳理,并从时代背景、家学渊源及自身偏好等方面分析杜预注《左传》的学术准备。后半部分将杜预注《诗》内容做出分类整理,对其注《诗》有初步了解。第二章主要解读杜预注《诗》体例、方法及特点。杜预注《诗》方法多样,从《诗》义阐释方式来说有直接阐释和阐释取义;从用《诗》功用解读方面来说包括诗旨解意与以诗逆志。通过注释方法的解读体现杜预注《诗》“断章取义”、简明扼要、微言精义的特点。第三章将杜预注《诗》与毛、郑注《诗》进行对比,从注释形式和注释思想两个方面解读其注《诗》之异同。第四章将杜预与孔颖达二者的注《诗》内容进行对比研究,从二者注释比较中体现孔颖达对于杜预注的接受与发展。第五章主要对杜预注释中所涉及到的若干《诗经》学命题做出梳理,以便更好地解读杜预注《诗》思想。

二、《诗经》“永言配命”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经》“永言配命”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潜夫论》引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状况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潜夫论》概论
    (一)时代背景
        1. 政局衰乱
        2. 边患严重
        3. 经学发展
        4. 世风浇薄
    (二)生平经历
二、《潜夫论》引书分析
    (一)对六艺的引用
        1. 对《易》的引用
        2. 对《诗》的引用
        3. 对《书》的引用
        4 对《礼》的引用
        5. 对《春秋》类的引用
        6. 对《论语》的引用
        7. 对《孝经》的引用
    (二)对诸子的引用
        1.引用列举
        2.引用特点一潜夫论的子学精神
    (三)引用诗赋
    (四)引用兵书
三、引书所见《潜夫论》学术特色
    (一)批判意识
    (二)经学观念
    (三)历史叙事
    (四)写作理念
    (五)文学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郑玄辞典》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校补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郑玄辞典》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对象及意义
    三、预期目标及研究方法
    四、判断应收而未收录的标准
第一章 《郑玄辞典》已收入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校正
    一、脱字
    二、衍文
    三、讹文
        (一)字形相近而讹
        (二)字音相近而讹
        (三)语序颠倒而讹
        (四)其他讹误
    四、断句有误
    五、所属篇目有误
    小结
第二章 《郑玄辞典》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
    一、单音词未收
        (一)已收入该词头和义项,但该义项中部分文献出处未收录
        (二)未收入该词头,且无此义项
        (三)已收入该词头,但无此义项
    二、复音词未收
        (一)已收入该词头和义项,但该义项中部分文献出处未收录
        (二)未收入该词头,且无此义项
        (三)已收入该词头,但无此义项
    小结
第三章 《郑玄辞典》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与《故训汇纂》比较之得失
    一、《故训汇纂》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材料无误而《郑玄辞典》有误
        (一)脱文
        (二)衍文
        (三)讹文
        (四)断句有误
        (五)所属篇目有误
    二、《故训汇纂》收录而《郑玄辞典》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
        (一)已收入该词头和义项,但该义项中部分文献出处未收录
        (二)未收入该词头,且无此义项
        (三)已收入该词头,但无此义项
    三、《郑玄辞典》所收材料无误而《故训汇纂》有误
        (一)脱文
        (二)讹文
        (三)所属篇目有误
    四、《郑玄辞典》已收录而《故训汇纂》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
        (一)已收入该词头和义项,但该义项中部分文献出处未收录
        (二)未收入该词头,且无此义项
        (三)已收入该词头,但无此义项
    五、《郑玄辞典》和《故训汇纂》均未收的《毛诗笺》语词训释情况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儒家工夫论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趋势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儒家工夫论探源
    2.1 夏商周时期德意识的初步建立
        2.1.1 “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2.1.2 “敬天保民”的德政落实
        2.1.3 “礼乐教化”的道德实践
    2.2 先秦时期工夫论的基础奠定
        2.2.1 积学
        2.2.2 践行
        2.2.3 践形
3 儒家工夫论基本依据
    3.1 理
        3.1.1 天地根本之理
        3.1.2 具体事物之理
        3.1.3 社会伦理之理
        3.1.4 人性本质之理
    3.2 仁
        3.2.1 仁的本质: 生生之理
        3.2.2 仁的表现: 万物一体
        3.2.3 仁的实践: 道德来源
    3.3 气
        3.3.1 气一元论
        3.3.2 气化之道
        3.3.3 气之于人
    3.4 心
        3.4.1 心分体用
        3.4.2 心之本体
        3.4.3 心之发用
4 儒家工夫论具体修持
    4.1 修持条目
        4.1.1 立志为圣
        4.1.2 读书明理
        4.1.3 深研于理
        4.1.4 自省克己
    4.2 修持核心
        4.2.1 主静
        4.2.2 居敬
        4.2.3 执中
        4.2.4 寻乐
5 儒家工夫论的目的—“悟
    5.1 “悟”的定义
        5.1.1 “悟”的传统探源
        5.1.2 “悟”与体认工夫
        5.1.3 “悟”与直观体认
    5.2 “悟”的阶段性表现
        5.2.1 初悟
        5.2.2 圆悟
        5.2.3 化悟
    5.3 “悟”的效用
        5.3.1 养生
        5.3.2 开智
        5.3.3 善了生死
6 儒家工夫论的局限性与现代价值
    6.1 儒家工夫论的时代局限性
        6.1.1 以私德为本的局限
        6.1.2 对社会生产的制约
        6.1.3 对文艺创造的限制
    6.2 儒家工夫论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6.2.1 五四批判精神的继承
        6.2.2 儒家优秀文化的认同
        6.2.3 正视中西文化的会通
        6.2.4 进行创造性质的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毛传》训诂研究概述
    二、出土文献当中的《诗》类文献述要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四、关於本文相关问题的説明
第一章 《毛诗故训传》的内容及其特点
    第一节《毛传》关於字词的训释
    第二节《毛传》关於诗句的阐释
    第三节《毛传》关於训诂术语、语法关系以及“兴”体的説明
    第四节《毛传》训诂之局限
第二章 利用出土文献佐证《毛传》之训诂
    第一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看《毛传》训诂之正确性
    第二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看《毛传》对於借字的解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出土文献补充《毛传》之训诂
    第一节 利用出土文献释《毛传》未释之字词
    第二节 利用出土文献补释《毛传》已释之字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出土文献校正《毛传》之训诂
    第一节《毛传》因文字错)而误释例
    第二节《毛传》因字词通假而误释例
    第三节《毛传》因其他原因而误释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利用出土文献来研究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所得到的一些启示
附录二《毛传》训诂词例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简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研究综述
第二章 集释
    凡例
    摄命
    邦家之政
    邦家处位
    治邦之道
    心是谓中
    天下之道
    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
    虞夏殷周之治
第三章 读简札记三则
引文简称表
参考文献
後记

(8)汉代《诗经》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代《诗经》阐释的缘起
    第一节 先秦《诗》学的孕育
        一、“诗礼风流”
        二、“编《诗》论《诗》”
    第二节 汉代“政”“教”的浸蕴
        一、“援经治政”思想的推动
        二、“崇儒习经”风气的熏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代《诗经》阐释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今古学派普遍应用的阐释模式
        一、以情性论《诗》:政教视域下的情性阐释
        二、以史俗论《诗》:义理视域下的史实阐释
    第二节 今古学派各自擅长的阐释模式
        一、以“谶纬”论《诗》:今文学派神学化阐释
        二、以“训诂”论《诗》:古文学派语义化阐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代《诗经》阐释的兴衰流变
    第一节 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之争探究
        一、刘歆与《五经》博士之争
        二、陈元与范升之争
        三、贾逵与李育之争
        四、何休与郑玄之争
    第二节 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融合探究
        一、许慎开融合之先
        二、郑玄集贯通大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代《诗经》阐释的历史价值与启示
    第一节 汉代《诗经》阐释的历史价值
        一、对汉代以后《诗经》阐释方法的影响
        二、对汉代以后《诗经》阐释体系的奠基
    第二节 汉代《诗经》阐释的历史局限性
        一、引申附会而违背诗歌本质
        二、考证烦琐而语言晦涩臃肿
    第三节 汉代《诗经》阐释的启示
        一、主流社会的强力推动
        二、后人的继承创新
        三、儒士的责任担当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诗经》的儒学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诗经》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1 井田制的经济制度
        2.1.1 盛行于西周
        2.1.2 衰落于春秋
    2.2 西周宗法等级制度
        2.2.1 立子立嫡之制
        2.2.2 庙数之制
    2.3 西周的家庭制度
        2.3.1 父权制
        2.3.2 夫权制
第3章 《诗经》的政权来源理论
    3.1 《诗经》的君权神授观
        3.1.1 君权神授思想
        3.1.2 君权神授观的意义
    3.2 《诗经》中的“以德配天”思想
        3.2.1 “以德配天”思想的内容
        3.2.2 “以德配天”思想的意义
第4章 《诗经》的“德治”思想
    4.1 以德化民
        4.1.1 慈孝观念
        4.1.2 兄友弟恭
        4.1.3 夫德妻贤
        4.1.4 君臣之道
        4.1.5 朋友道义
    4.2 以民为本
        4.2.1 以德惠民思想
        4.2.2 以德保民思想
    4.3 德主刑辅
        4.3.1 刑罚的重要性
        4.3.2 德主刑辅及意义
    4.4 《诗经》的政治理想
        4.4.1 内圣外王
        4.4.2 天人合一
第5章 《诗经》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
    5.1 《诗经》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5.1.1 《诗经》对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
        5.1.2 《诗经》政治伦理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影响
        5.1.3 《诗经》政治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5.2 《诗经》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
        5.2.1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5.2.2 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10)杜预《诗经》注释研究 ——以《春秋经传集解》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杜预生平研究
        二、杜预学术思想研究
        三、《诗经》研究
第一章 杜预其人及杜预注《诗》内容
    第一节 杜预其人及其学术准备
        一、杜预其人
        二、杜预研究《左传》的学术准备
    第二节 杜预注《诗》内容
        一、解释字词章句
        二、解释名物
        三、介绍诗歌背景
        四、介绍历史人物
        五、阐释引《诗》义理
第二章 杜预注《诗》体例、方法及特点
    第一节 杜预注释体例
        一、《春秋经传集解》编写体例
        二、杜预注《诗》体例
    第二节 杜预注《诗》方法
        一、《诗》义阐释方式
        二、解读用《诗》功能
    第三节 杜预注《诗》特点
        一、“断章取义”
        二、简明扼要
        三、微言精义
        四、不足之处
第三章 杜预与毛、郑注《诗》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杜预注《诗》与毛公解《诗》之异同
        一、杜预注《诗》与毛公注《诗》相同之处
        二、杜预注《诗》与毛公注《诗》不同之处
    第二节 杜预注《诗》与郑玄注《诗》之异同
        一、杜预注《诗》与郑玄注《诗》相同之处
        二、杜预注《诗》与郑玄注《诗》不同之处
第四章 孔颖达对杜注的接受与发展
    第一节 孔颖达对杜注的接受
        一、注重解释用《诗》之义理
        二、强调《左传》用《诗》之志
    第二节 孔颖达对杜注的发展
        一、注释内容方面
        二、注释思想方面
第五章 杜注中所涉及的若干《诗》学问题解读
    第一节 歌诗必类
    第二节 二《南》之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诗经》“永言配命”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潜夫论》引书研究[D]. 徐慧月. 山东大学, 2021
  • [2]《郑玄辞典》所收《毛诗笺》语词训释校补及研究[D]. 张清扬.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从多维角度探讨诗经中的祭祀诗[J]. 庄雅州.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0(02)
  • [4]儒家工夫论引论[D]. 王瑜.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D]. 姚道林. 安徽大学, 2020(07)
  • [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D]. 陈姝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汉代《诗经》阐释研究[D]. 姜婉婷.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诗经》的儒学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王艺霖.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9)
  • [10]杜预《诗经》注释研究 ——以《春秋经传集解》为中心[D]. 李沛沛.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诗经》“永延命”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