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EET与气相色谱仪的无缝集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捷[1](2018)在《雪茄烟制造企业中ME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工业化进程已发展到“4.0”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A雪茄烟厂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并扩展发展的空间,就需要在生产制造管理上进行智能化与工业化结合的提升。这是顺应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而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的建设正是该工厂打造“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的具体举措。该厂拟通过MES系统的建设,将工厂各标准与生产制造过程相融合,提升工厂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基础管理水平;并将与生产制造相关的各环节有机地整合,以全面收集、整理与分析各数据信息,从而真正实现由数据创造价值的信息化发展新目标。本文围绕雪茄烟制造企业中ME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一主题,以A雪茄烟厂的实际业务需求为基础,对该烟厂的MES功能及架构进行了分析设计,并对质量管理功能模块进行了实现。基于此,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A雪茄烟厂的产品以及生产特点,在对其现有的相关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烟厂的管理需求、功能需求、集成需求以及安全需求进行研究,概括出A雪茄烟厂MES系统的总体需求,从而搭建A雪茄烟厂的系统总体需求框架。(2)在了解了A雪茄烟厂的系统总体需求以后,从该厂的整体实际情况出发,对该厂MES系统的整体系统架构、技术架构、集成架构以及功能模块的构架进行研究设计。(3)根据A雪茄烟厂的业务需求,在总体架构的基础上,对该烟厂MES系统进行详细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功能设计、系统的集成设计、底层的数采设计以及核心类设计;并对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现场管理和统计分析报表各功能模块进行流程梳理,理清各模块的实现逻辑。(4)以A雪茄烟厂的质量管理模块为代表,通过对该模块的系统网络架构和数据采集方式进行研究,并对质量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SPC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探索,从而实现质量管理模块的具体功能。最后,对质量管理模块的实现界面进行展示。
黄乐[2](2017)在《烟塔合一排烟对近距离环境影响的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是以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为主就烟塔合一排烟对近距离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冷却塔排烟下风向空腔区及近距离落地浓度影响的规律性,同时分析了这些方法用于烟塔合一排烟对近距离环境影响预测的优劣,所得结论对于烟塔合一技术排烟于近距离环境影响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利用环境风洞实验来模拟冷却塔排烟情况。针对冷却塔边缘下风向两千米内,通过测量冷却塔不排烟时湍流强度的分布来判断无烟冷却塔下风向空腔区的大致范围;通过测量不同风速时近距离范围内地面NO2浓度的差异性分布来判断风速对烟气污染物近距离传输和扩散的影响。其次,利用Fluent商业软件对冷却塔排烟情况进行数值风洞模拟。以数值模拟为主,针对冷却塔边缘下风向两千米近距离范围内,不同源强的冷却塔排烟以及不同风速下,通过构建二维模型来计算冷却塔下风向的空腔区范围,来判断不同源强不同风速对冷却塔下风向空腔区范围的影响;通过构建三维模型来计算冷却塔下风向空腔区及污染物的落地浓度,来判断空腔区是如何影响污染物的近距离范围内浓度分布,以及不同风速对污染物近距离传输扩散的影响。结合之前不同源强不同风速下冷却塔后空腔区的大致范围以及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的出现,来明晰冷却塔下风向空腔区对污染物下洗的影响规律。然后,再以德国Austal2000标准模式,进行相同电厂烟塔合一排烟污染物的近距离落地浓度模拟计算,分析在2000m的近距离范围内,燃煤电厂烟塔合一烟气污染物落地浓度随风速的变化规律。得出德国Austal2000模式在针对我国燃煤电厂烟塔合一排烟污染物排放对近距离环境影响预测时,存在着模型不可靠的问题。最后,综合物理风洞实验,数值风洞模拟以及德国Austal2000模式计算,进一步对比三种方式在烟塔合一排烟污染物于近距离2000m范围内环境影响预测中的表现,分析其差异性;总结现阶段的数值模拟与物理风洞实验,在用于烟塔合一排烟对近距离2000m范围内环境影响预测时的可取与不足,并得出结论。
吕学增[3](2017)在《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信息与D5000系统对接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大运行”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电网调度和设备运行资源的统筹工作稳步开展,输变电设备运行与电网调度运行的业务融合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开展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与分析业务,实现调控一体化,对于增强驾驭大电网的调控能力和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调监控专业负责全省25座500k V变电站设备的监控运行与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分析业务,省调监控值班人员既要24小时不间断监控500k V变电站集中监控运行数据,又要同时监视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各类状态信息。目前,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集成在PMS系统中,以WEB形式接入调度III区,暂不具备设备分层分区显示告警功能,而用于监视变电站设备的D5000系统在调度I区。需要监视和监控的信息分别在不同的安全区,信息分布在两台不同的显示屏上,不利于集中监控。因此,为保证监控运行的安全,需将PMS中的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信息整合到调度I区,对告警信号进行分类,对各类信号进行分级,实现各类各级信号自动推出告警画面或者直接在监控系统的告警窗口显示。基于上述情况,论文开展了对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信息与D5000系统对接策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概括如下:(1)研究了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信息与D5000系统对接的系统需求,包括接口需求、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等。(2)依据系统需求和设计内容及要求,对系统进行功能设计与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记录模块和功能实现模块,数据库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对在线监测信息数据的定义、存取、传输和运行管理等。(3)对完成设计的系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括遥测信息展示、遥信信息查询、告警抑制设置和输变电装置配置等,依据测试结果,判断系统是否实现了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告警信息与D5000系统监控告警信息的融合,是否实现了对告警信息进行分类,对各类信号进行分级,是否实现了各类各级信号自动推出告警画面或者直接在监控系统的告警窗口显示,是否实现了告警信息的报文告警、声音告警、查询统计等功能。(4)对完成设计与测试的系统进行试运行,通过试运行发现系统存在的在设计与测试时被忽略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手段及时解决。(5)通过试运行并解决相关问题的系统即可应用于实际电网系统中,应用前需要对系统进行详细介绍,避免监控人员由于操作不当引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张智恩[4](2015)在《CO2在中空纤维膜内的吸收分离性能及其在PVA促进传递膜内的吸附特性》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CO2等温室气体的处理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作为未来最具潜力的减排技术,CO2捕获与封存(CCS)技术可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等行业的碳排放问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抉择。而目前燃煤电厂中主要采用传统的化学吸收法,但是该法存在实验设备装置庞大、占地面积大、质量重、气液相控制不容易等问题。因此,新兴的膜技术工艺方法因其占地面积小、质量轻、气液两相独立操作、气液接触面积大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较高前景和较强优势的应用方法。本文首先以CO2捕集作为研究对象,初步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利用余热回收技术的中试规模的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吸收与解吸混合气中CO2的实验系统,采用聚丙烯(PP)膜接触器,以CO2/N2为模拟烟气和去离子水为物理吸收剂,从气体流速、液相流速、CO2体积分数和串联膜接触器等方面考察了膜吸收CO2的能力。另一方面,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研究了CO2在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内的吸收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当增大气体流速或混合气中CO2的体积分数时,CO2脱除率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当液体流速不断增大时,CO2脱除率则得到增强;当膜接触器进行串联操作时,可以有效地提高CO2的吸收性能。此外,通过比较物理吸收CO2时的实验和数值结果,认为建立的数值模型能够可靠地预测CO2在膜接触器内的传递和吸收特性。针对单一吸收剂的CO2吸收效果不佳,解吸过程能耗大等问题,以甲基二乙醇胺/N-氨乙基哌嗪(MDEA/PZEA)混合溶液作为吸收剂,考察了CO2和吸收剂在膜内的三维浓度分布示意图,利用第三章所建膜吸收数值模型讨论了气相流速、液相流速和浓度、CO2体积分数、溶液添加剂相对浓度、系统压力和温度、流体流动方向和状态、膜接触器串联、膜丝内径、膜丝壁厚、纤维膜长度和根数、膜接触器内径、膜的孔隙率和曲折因子以及膜材料润湿性等因素对CO2脱除率和传质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气体和液相流速分别增大时,CO2传质速率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CO2脱除率分别升高和降低;烟气中CO2体积分数对脱除过程的影响与气速的影响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当吸收剂浓度增加时,CO2脱除效果得到增强。当气液相温度为298-313 K范围内,升高气相温度和降低液相温度都会削弱膜吸收性能;当系统压力为由0.1 MPa增加到5.0 MPa过程中,CO2膜吸收过程得到进一步改善;当气液两相为逆流流动或管内流体的流动状态为湍流时,由于强化了气液两相间的扰动,因而具有更好的CO2脱除效果;当中空纤维膜接触器数目增加时,可以强化CO2的脱除过程。当增大中空纤维膜接触器长度,纤维膜根数和膜孔隙率与曲折因子之比和减小膜丝内径、壁厚,膜接触器内径和膜润湿率都有利于CO2的分离。重要的是,也发现了当溶液添加剂相对浓度β=1.5(即0.4 mol/L MDEA和0.6mol/L PZEA)时,CO2脱除率可达95%以上,在考虑投入成本的经济性下,该比值的MDEA/PZEA混合溶液具有最优的经济效益。基于电站烟气CO2膜吸收特性及机理,第五章将该法应用到沼气中CO2脱除领域,对比了物理吸收剂H2O和化学吸收剂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A)与甘氨酸钾(PA)溶液的沼气提纯能力,分析了气液相参数、系统操作条件和膜接触器结构对CO2脱除率、传质速率和CH4回收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五种CO2吸收剂的吸收性能排列顺序为PA>MEA>DEA>TEA>H2O(胺基酸盐>伯胺>仲胺>叔胺>H2O),PA可以被作为一种新型的膜技术纯化沼气的吸收剂。当提高吸收剂流速和浓度、系统操作压力,减小气体流速和沼气中CO2体积分数以及膜接触器进行串联连接都有利于沼气纯化;当管内为湍流流体时,CO2脱除率、传质速率和CH4回收率比层流流动时都有升高;当流体逆向流动时,其比并向流动条件下的沼气提纯效果更为明显。当使用具有较小的膜丝内径和壁厚以及较长的中空纤维膜长度的膜接触器时,其沼气纯化效率更佳。另外,也发现当采用有500根纤维膜时提供了最佳的沼气纯化效果。最后,为改善膜材料的耐热耐压性能,第六章以50.0 wt%聚乙烯醇(PVA),18.3wt%氢氧化钾(KOH),20.7 wt%2-氨基异丁酸钾(AIBA-K)或和11.0 wt%聚乙烯亚胺(PEI)的自支持促进传递膜为对象,利用高压热重分析仪考察了其吸附CO2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缩醛交联后的PVA膜(无论是否进行热处理)在红外光谱图1142 cm-1处发现了C-O-C键的伸缩振动峰,而纯PVA膜则未出现此处的峰值。当减小系统温度或增加系统压力时,CO2在膜内的溶解度参数都呈非线性增加;当采用PG作为一种移动载体时,其CO2吸附能力要强于AIBA-K作为移动载体的情形;当进气中有3%的水蒸汽含量时,CO2在膜内的溶解度明显好于在干燥气氛下的CO2溶解度,该数值维持在两倍左右。
陈飞[5](2015)在《硝基苯废水冲击厌氧反应器时在线监测与状态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硝基苯广泛运用于化工、医药、染料等行业中,同时具有稳定性、难降解性以及生物毒性,进入环境中会造成强烈的污染。厌氧反应器在处理硝基苯时,会因为硝基苯的生物毒性,对反应器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反应器的运行性能。本实验以硝基苯人工模拟废水,对经过硝基苯驯化的反应器进行冲击实验,通过在线监测装置与离线取样检测获得大量监测数据,解析硝基苯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的反应器的状态与监测参数的映射关系,提出可以运用于在线监测系统中的指标,通过指标来诊断反应器的运行状态,进一步提高反应器运行的稳定性。(1)在驯化污泥处理硝基苯的实验中,硝基苯对产甲烷活性产生一定的抑制,并影响VFA的变化速率。在硝基苯初始浓度为600mg/L及以上时,VFA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因此采用600mg/L作为进行反应器冲击实验时的硝基苯浓度。(2)根据已有的设计,建立起可以在线监测反应器液相与气相组分的装置。在此基础上,对驯化后的反应器进行硝基苯以及硝基苯与重金属铬的冲击实验。对在线监测装置的高频率监测与离线取样检测数据分析时,发现在冲击过程初期,甲烷活性的抑制导致系统中氢分压的升高,进而产生VFA的累积,反应器运行状态发生改变。随着硝基苯的降解,抑制作用降低,氢分压与VFA都开始下降,并逐渐达到平衡状态,又使反应器的运行趋于稳定。(3)在冲击实验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关键指标K与次要指标S:指标K可以反映气相中氢分压的变化趋势,指标S可以反映反应器中乙酸比例的累积趋势。两种指标的组合使用,来诊断厌氧反应器在硝基苯冲击时内在的状态变化。
曹瑜[6](2014)在《飞秒激光诱导低压Ar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在20世纪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是目前在实验条件下能够获得的最短脉冲。与其它长脉冲激光以及连续激光不同,飞秒激光具有超短、高瞬间功率和超宽频谱等特点。当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产生等离子体,同时也会发射出各种波长的射线。以此为基础,主要研究了飞秒激光诱导低压Ar等离子体的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LIBS系统对Ar等离子体进行光谱诊断。光谱法具有非接触测量等离子体的特点,是诊断等离子体的重要方法。通过光谱仪的测量得到了低压下有关Ar原子和离子的时空分辨谱,并在光谱诊断的基础上对激光诱导Ar等离子体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Ar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本文得到Ar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随压强的演化关系。本论文的内容与结果如下1.本文研究了在压强变化时,激光诱导Ar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强度随时间的演化特性。在低压条件下,Ar离子谱线的强度大于Ar原子谱线的强度。当气压上升时,Ar离子谱线很难从本底中分离出。这一现象说明压强的增大使一个Ar原子平均所吸收的光子数减少了。另外,本文也对ArⅡ480.602nm谱线的强度先上升后下降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了阐述。2.论文研究了等离子体辐射线状谱由产生时的强度下降到其峰值1/e时所经历的时间,即等离子体寿命。研究发现Ar离子和原子谱线寿命都随着压强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小,并且ArⅠ谱线寿命明显比ArⅡ谱线寿命长。前者是由于等离子体的扩散与外界的热交换,后者是离子与电子复合。3.在局部热平衡模型假设下,本文利用Boltzmann法和Stark展宽分别得到了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和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压强的变化对Ar等离于体的温度影响不大,电子密度的减小速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这主要是Ar离子与电子的复合造成的。
王晓东[7](2014)在《内蒙古500kV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设备实现在线监测,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早期监测和预警,能够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经济型。预防性试验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非常大,其灵敏度和有效性又有明显不足,而高压设备一旦发生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是很大的。对高压电气设备的健康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和诊断,可以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改革的深入和电力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是巨大的。电力系统主设备在线监测发展迅速。本文针对500kV变电站变压器在线监测,为设备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开发出一套变压器在线监测装置。作者开发的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包括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套管在线监测和铁芯接地在线监测。油色谱在线监测应用的原理是,通过监测油中溶解气体气相色谱,基于相关参数信息,分析判断变压器内部故障;套管在线监测系统应用的原理是,通过对套管末屏穿芯引线上的无线同步电流传感器,监测运行中变压器套管绝缘状况,在软件中采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判断变压器套管的绝缘状况;变压器铁芯接地应用的原理是,通过检测主变铁芯的接地电流,判断铁芯接地状态。。变压器在线监测设备在内蒙古某500kV变电站投入运行,实际监测结果表明,设备能够良好运行,并得到完整的监测数据,针对监测数据对分析功能的测试也表明分析系统等软件系统也能够稳定运行。变电设备智能在线监测系统的成功应用对于提高电力部门自动化作业程度,改善检测人员劳动条件,提高检测水平和质量,降低检测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推广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韩磊[8](2013)在《A软包装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建设环保绿色的经济模式,逐渐严格环保体系监控,北京市也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本文通过对A软包装企业的研究分析,为企业制定顺应时代发展,适合企业实行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应用波特五力分析和SWOT分析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深入剖析,讨论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对比四种战略发展模式,帮助企业认清目前外部环境中的利与弊。找出企业内部需要提高的点,以环保和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为中心,为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愿景和使命。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实施措施,作为推动企业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发展的保障。本文分析了A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为企业今后发展作出建议,回顾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帮助企业看清自身的实际情况。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经营能够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帮助企业找到发展的方向,是研究国家和社会对于该行业的要求变化,是寻找企业长久发展的道路。本文为A企业制定了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对A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论文结论在软包装行业发展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软包装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可以借鉴本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让整个行业向着绿色生产的环保发展模式转变。
任德志[9](2012)在《便携式红外吸收型甲烷检测仪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能源问题近年来成为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沼气能源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生物能源,成为农村能源建设的首选。最近几年我国在沼气项目及配套沼气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在沼气技术服务体系中,沼气浓度的检测是判断和排除沼气池故障的重要手段,因此沼气检测方法的探讨和检测仪器的研制十分必要。本课题旨在研究出适用于农村沼气池的甲烷检测仪,功能包括甲烷气体浓度和环境温度检测并能实现声光报警,仪器包括气体分析装置和信号处理装置。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甲烷检测仪在沼气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明确了研究的对象,确定了以红外光谱吸收为原理的红外甲烷检测方法。根据农村沼气检测的具体要求,明确了红外甲烷检测仪的具体功能和参数。(2)简要介绍了红外甲烷检测仪的基本原理。选用了IR715红外灯和PYD212红外热释电红外探测器作为检测仪传感器的激励光源和信号接收装置。根据红外检测甲烷的基本原理,设计了适用于便携式仪器的密封气室。(3)选取了MSP430F149作为仪器的微处理器。设计了光源调制电路对红外光进行调制。设计了信号调理电路对探测器输出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根据密封气室的特点,为仪器设计了微型气泵装置。硬件电路还包括键盘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和液晶显示电路。(4)对仪器软件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程序编译环境为IAR Embedded Workbench IDE,用C语言编写。程序的设计包括光源调制程序设计、采样程序设计、继电器延时程序设计、温度检测程序设计和键盘功能程序设计。(5)通过标定实验得到红外传感器输出值与气体浓度的关系曲线,并拟合成具体方程式。将得到的方程式写入到单片机中,作为仪器测量甲烷气体的计算公式。然后对仪器进行了误差分析和参数分析。通过实验研制出了红外吸收型甲烷检测仪,该仪器能够相对准确的检测甲烷气体浓度,测量范围为[1000ppm,100%],满量程精度达到±8.11%FS,响应时间为3秒。
罗伟栋,张云,周浩林,褚渊[10](2011)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模块化设计》文中提出本文提出一种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对仪器中的各功能部件进行模块化设计,各功能模块独立工作,由主控制系统统一管理调度,协同完成仪器分析功能,使传统仪器的集中控制转变为分布式控制,降低主控系统的复杂度,提高系统稳定性。功能模块与仪器连接支持热插拔和即插即用特性,仪器配置更灵活,并能动态改变仪器功能,扩展仪器的动态应用范围。各功能模块具有自诊断功能,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定位故障节点。功能模块支持热插拔技术,能够在线更换故障模块,可以在仪器运行过程中动态维护,使维护更加快速、便捷、高效,符合便携式仪器的使用特性。
二、LEET与气相色谱仪的无缝集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EET与气相色谱仪的无缝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雪茄烟制造企业中ME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雪茄烟厂MES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2.1 生产协同管理功能 |
2.2.2 精益生产管理功能 |
2.2.3 质量管理功能 |
2.2.4 设备管理功能 |
2.2.5 物料管理功能 |
2.2.6 智能分析与决策功能 |
2.2.7 现场管理功能 |
2.2.8 基础数据与配置管理功能 |
2.3 集成需求分析 |
2.3.1 中烟公司ERP系统 |
2.3.2 中烟公司生产指挥系统 |
2.3.3 制丝线集控系统 |
2.3.4 卷包数采系统 |
2.3.5 能源管理系统 |
2.3.6 一号工程系统 |
2.4 系统安全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架构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2.1 Struts |
3.2.2 Spring |
3.2.3 Hibernate |
3.2.4 IBMDB |
3.3 系统集成架构设计 |
3.4 系统功能模块架构设计 |
3.4.1 生产管理模块 |
3.4.2 质量管理模块 |
3.4.3 物料管理模块 |
3.4.4 现场管理模块 |
3.4.5 统计分析报表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业务功能详细设计 |
4.1.1 生产管理模块 |
4.1.2 过程质量管理模块 |
4.1.3 物料与消耗管理 |
4.1.4 现场管理 |
4.1.5 统计分析报表 |
4.2 系统集成详细设计 |
4.2.1 与中烟ERP系统的集成 |
4.2.2 与制丝中控系统的集成 |
4.3 底层的数采设计分析 |
4.4 核心类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质量管理模块的具体实现 |
5.1 网络架构 |
5.2 数据采集和获取 |
5.3 统计分析配置 |
5.4 SPC统计分析 |
5.5 卷包质量管理过程功能实现 |
5.5.1 数据库设计 |
5.5.2 流程设计 |
5.5.3 界面代码设计 |
5.5.4 实现界面展示 |
5.6 系统测试 |
5.6.1 测试环境 |
5.6.2 系统功能测试 |
5.6.3 系统性能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烟塔合一排烟对近距离环境影响的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烟塔合一技术的应用现状及趋势 |
1.2.2 烟塔合一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烟塔排烟的物理风洞实验 |
2.1 物理风洞实验理论 |
2.1.1 风洞实验的相似理论 |
2.1.2 空腔区理论 |
2.2 物理风洞实验方法 |
2.2.1 物理风洞实验室 |
2.2.2 风洞实验技术路线 |
2.2.3 风洞实验设计 |
2.2.4 测量方法 |
2.2.5 测量仪器 |
2.2.6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物理风洞实验结果和分析 |
2.3.1 风廓线测量 |
2.3.2 空腔区测试 |
2.3.3 空腔区附近的浓度模拟结果 |
2.3.4 模拟实验结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烟塔排烟的数值风洞模拟 |
3.1 数值风洞模拟理论基础 |
3.1.1 流体及其流动状态分类 |
3.1.2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
3.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3.2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
3.3 数值风洞模拟方法 |
3.4 数值风洞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1 二维数值风洞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2 三维数值风洞模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烟塔排烟的德国Austal2000模式计算 |
4.1 烟塔合一预测计算模式和预测情景 |
4.2 德国Austal2000模式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烟塔排烟的三种模拟方式结果对比分析 |
5.1 空腔区结果的对比分析 |
5.2 污染物落地浓度结果的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信息与D5000系统对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关键和重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数据对接需求分析 |
2.1 应用需求 |
2.1.1 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与D5000系统架构及功能 |
2.1.2 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信息与D5000对接的应用需求 |
2.2 接口需求 |
2.2.1 设备台账信息接口 |
2.2.2 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典型信息(遥信)接口 |
2.2.3 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典型信息(遥测)接口 |
2.3 功能需求 |
2.3.1 数据采集记录模块 |
2.3.2 监测数据展示模块 |
2.3.3 告警管理模块 |
2.3.4 查询统计与分析 |
2.3.5 配置模块 |
2.3.6 数据推送 |
2.4 非功能需求 |
2.4.1 用户界面 |
2.4.2 系统日志 |
2.4.3 可用性 |
2.4.4 可靠性 |
2.4.5 性能 |
2.4.6 安全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信息接入D5000系统的实现 |
3.1 设计内容 |
3.1.1 基于实际应用环境的设计情况分析 |
3.1.2 设计目标 |
3.1.3 设计方案选取 |
3.1.4 设计思路 |
3.2 设计要求 |
3.2.1 硬件配置 |
3.2.2 软件配置 |
3.2.3 功能结构 |
3.2.4 界面设计原则 |
3.2.5 目录结构 |
3.2.6 计算机网络 |
3.2.7 可靠性 |
3.2.8 安全性 |
3.2.9 可维护性 |
3.3 功能设计 |
3.3.1 数据采集记录模块 |
3.3.2 功能实现模块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开发流程 |
3.4.2 关系数据库基本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信息接入D5000系统调试应用 |
4.1 系统测试 |
4.1.1 系统配置 |
4.1.2 输变电装置配置 |
4.1.3 遥测信息展示 |
4.1.4 遥信信息查询 |
4.1.5 告警抑制设置 |
4.1.6 告警信息查询 |
4.1.7 报文告警信息展示 |
4.2 系统试运行 |
4.2.1 系统概况 |
4.2.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3 系统运维及应用 |
4.3.1 系统运维职责分工 |
4.3.2 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异常信息处置流程 |
4.3.3 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接入D5000系统应用 |
4.3.4 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接入D5000系统实施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CO2在中空纤维膜内的吸收分离性能及其在PVA促进传递膜内的吸附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O_2脱除方法 |
1.2.1 燃烧前捕集 |
1.2.2 富氧燃烧技术 |
1.2.3 燃烧后捕集 |
1.3 膜吸收法研究进展 |
1.3.1 膜吸收法基本原理 |
1.3.2 膜吸收法的应用进展 |
1.3.3 吸收剂的选择 |
1.3.4 膜材料的选择 |
1.3.5 膜接触器的类别 |
1.3.6 气液相参数的影响 |
1.3.7 系统操作条件的影响 |
1.3.8 膜接触器结构尺寸的影响 |
1.4 膜吸收法传质过程分析 |
1.4.1 液相传质 |
1.4.2 膜侧传质 |
1.4.3 气相传质 |
1.5 促进传递膜分离CO_2研究进展 |
1.5.1 促进传递膜基本原理及模型 |
1.5.2 促进传递膜CO_2分离研究进展 |
1.6 本文的选题背景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物理吸收烟气中CO_2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系统及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系统与方法 |
2.2.3 H_2O-CO_2反应机理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气相流速对CO_2脱除率的影响 |
2.4.2 液相流速对CO_2脱除率的影响 |
2.4.3 烟气组分对CO_2脱除率的影响 |
2.4.4 串联膜组件对CO_2脱除率的影响 |
2.5 小结 |
3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物理吸收CO_2的数值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物理模型 |
3.3 数学模型 |
3.3.1 管程控制方程 |
3.3.2 膜侧控制方程 |
3.3.3 壳程控制方程 |
3.4 模型求解及网格分析方法 |
3.5 模型验证 |
3.6 小结 |
4 MDEA/PZEA膜吸收烟气中CO_2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膜接触器参数及操作条件 |
4.3 化学反应机理 |
4.3.1 MEA-CO_2反应机理 |
4.3.2 PG-CO_2反应机理 |
4.3.3 MDEA/PZEA-CO_2反应机理 |
4.4 求解方法 |
4.5 数据分析方法 |
4.6 模型验证 |
4.7 三维浓度分布 |
4.8 气液相参数的影响 |
4.8.1 气相流速的影响 |
4.8.2 液相流速的影响 |
4.8.3 CO_2体积分数的影响 |
4.8.4 液相浓度的影响 |
4.8.5 添加剂相对浓度的影响 |
4.9 系统操作条件的影响 |
4.9.1 气液相温度的影响 |
4.9.2 操作压力的影响 |
4.9.3 流动方向的影响 |
4.9.4 流动状态的影响 |
4.9.5 膜接触器串联的影响 |
4.10膜接触器结构的影响 |
4.10.1 膜丝半径的影响 |
4.10.2 膜丝壁厚的影响 |
4.10.3 纤维膜长度的影响 |
4.10.4 纤维膜根数的影响 |
4.10.5 膜接触器半径的影响 |
4.10.6 孔隙率与曲折因子的影响 |
4.10.7 润湿性的影响 |
4.11小结 |
5 膜吸收技术在沼气中脱除CO_2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沼气纯化系统 |
5.3 化学反应机理 |
5.3.1 TEA-CO_2反应机理 |
5.3.2 DEA-CO_2反应机理 |
5.3.3 PA-CO_2反应机理 |
5.4 数值求解方法 |
5.5 膜内气液浓度分布 |
5.6 气液相参数对沼气纯化的影响及模型验证 |
5.6.1 气速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6.2 液速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6.3 CO_2体积分数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6.4 液相浓度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7 系统操作条件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7.1 操作压力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7.2 流动方向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7.3 流动状态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8 膜接触器结构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8.1 膜丝内径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8.2 膜丝壁厚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8.3 纤维膜长度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8.4 纤维膜根数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8.5 串联膜组件对沼气纯化的影响 |
5.9 小结 |
6 CO_2在PVA促进传递膜内的吸附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2 自支撑膜的制备 |
6.2.3 CO_2在促进传递膜内吸附实验测试 |
6.3 实验数据处理 |
6.4 红外光谱分析 |
6.5 温度对CO_2吸附的影响 |
6.6 压力对CO_2吸附的影响 |
6.7 进气水蒸汽含量对CO_2吸附的影响 |
6.8 载体对CO_2吸附的影响 |
6.9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期刊社论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报的专利 |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硝基苯废水冲击厌氧反应器时在线监测与状态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硝基苯的性质与危害 |
1.2 硝基苯废水的处理技术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生物法 |
1.3 厌氧处理工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厌氧处理工艺抗冲击性研究 |
1.3.2 厌氧处理工艺运行状态参数的研究 |
1.3.3 厌氧处理硝基苯的效果 |
1.3.4 厌氧处理硝基苯的实际运用 |
1.4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内容 |
1.4.1 课题研究背景 |
1.4.2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硝基苯负荷的污泥驯化与静态冲击实验 |
2.1 前言 |
2.2 UASB反应器简介 |
2.2.1 UASB反应器组成结构 |
2.2.2 UASB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
2.3 UASB反应器启动与驯化 |
2.3.1 UASB反应器实验装置 |
2.3.2 UASB反应器实验用泥 |
2.3.3 UASB反应器实验用水 |
2.3.4 实验测定方法 |
2.3.5 驯化阶段水质的变化 |
2.3.6 污泥进行硝基苯驯化的结果 |
2.4 梯度浓度的静态冲击实验 |
2.4.1 实验装置 |
2.4.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4.3 实验测定方法 |
2.4.4 实验方案 |
2.5 静态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硝基苯及苯胺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
2.5.2 不同浓度硝基苯和苯胺的去除效果 |
2.5.3 不同浓度硝基苯对VFA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反应器的在线监测装置和硝基苯废水的冲击实验 |
3.1 前言 |
3.2 LabVIEW虚拟软件系统 |
3.3 在线监测装置 |
3.3.1 反应器气相在线监测装置 |
3.3.2 反应器液相在线监测装置 |
3.4 含硝基苯废水的冲击实验 |
3.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4.2 冲击过程中氢分压和甲烷含量的变化 |
3.4.3 冲击过程中硝基苯与苯胺的变化 |
3.4.4 冲击过程中VFA的变化 |
3.4.5 冲击过程中VFA的吉布斯自由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铬与硝基苯废水的冲击实验与反应器状态诊断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冲击过程中氢分压与甲烷含量的变化 |
4.3.2 冲击过程中硝基苯与苯胺的变化 |
4.3.3 冲击过程中VFA的变化 |
4.3.4 冲击过程中VFA的吉布斯自由能 |
4.4 处理含硝基苯废水的状态诊断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飞秒激光诱导低压Ar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飞秒激光的发展与应用 |
1.1 历史背景 |
1.2 激光光源的发展 |
1.2.1 固体激光器 |
1.2.2 光纤激光器 |
1.2.3 半导体激光器 |
1.2.4 飞秒激光的控制 |
1.3 激光发展的热点 |
1.4 总结 |
第二章 等离子体 |
2.1 激光等离子体介绍 |
2.2 等离子体源 |
2.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
2.2.2 微波诱导等离子体:TIA和MPT |
2.2.3 炉化原子等离子发射光谱 |
2.2.4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 |
2.2.5 QL灯 |
2.3 等离子体诊断 |
2.3.1 电磁法 |
2.3.2 微波法 |
2.3.3 光谱法 |
2.3.4 激光辅助诊断 |
2.3.5 探针法 |
2.3.6 粒子法 |
2.3.7 聚变法 |
第三章 实验设备 |
3.1 飞秒激光系统 |
3.1.1 飞秒脉冲激光种子源Ti-Light |
3.1.2 激光放大器Odin Ⅱ |
3.1.3 激光放大器Thor-TW |
3.2 光谱仪 |
3.2.1 中阶梯光谱仪Andor's Mechelle ME5000 |
3.2.2 ICCD |
第四章 飞秒激光产生氩等离子体的实验原理与结果 |
4.1 实验介绍 |
4.1.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 |
4.1.2 实验装置 |
4.2 氩等离子体发射能谱的时间分辨 |
4.2.1 等离子体发射能谱 |
4.2.2 线状谱寿命 |
4.2.3 电子温度的诊断 |
4.2.4 激光诱导Ar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测量 |
4.2.5 电子密度的诊断 |
4.2.6 激光诱导Ar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测量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7)内蒙古500kV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变压器在线监测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内蒙古 500kV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方案 |
2.1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背景简介 |
2.2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2.1 整体设计方案 |
2.2.2 油色谱在线监测系统 |
2.2.3 套管在线监测系统 |
2.2.4 铁芯接地在线监测系统 |
2.3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功能和特点 |
2.3.1 功能 |
2.3.2 特点 |
第三章 内蒙古 500kV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及运行情况 |
3.1 变压器在线监测硬件装置安装 |
3.1.1 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安装 |
3.1.2 套管在线监测装置安装 |
3.1.3 铁芯接地在线监测装置安装 |
3.2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安装与使用 |
3.2.1 安装过程 |
3.2.2 软件使用简介 |
3.3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运行 |
3.3.1 设备监视与控制 |
3.3.2 系统信息 |
3.3.3 检测设备运行情况 |
第四章 内蒙古 500kV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效果分析及维护方案 |
4.1 运行数据分析 |
4.1.1 数据采集和整理 |
4.1.2 数据分析 |
4.2 效益分析 |
4.3 维护方案 |
4.3.1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硬件维护方案 |
4.3.2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软件运行维护规程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A软包装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行业现状 |
1.2.3 国外行业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2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
2.3 SWOT分析方法 |
2.4 波特五力分析方法 |
3 A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A企业简介 |
3.2 A企业外部环境 |
3.2.1 政策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A企业内部环境 |
3.4 A企业竞争能力分析 |
3.4.1 供应商的与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4.2 潜在竞争者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 A企业发展战略对比与选择 |
4.1 A企业发展战略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 |
4.1.1 优势方面 |
4.1.2 劣势方面 |
4.1.3 机遇方面 |
4.1.4 威胁方面 |
4.2 战略对比与选择 |
4.2.1 优势-机会战略分析 |
4.2.2 优势-威胁战略分析 |
4.2.3 劣势-机会战略分析 |
4.2.4 劣势-威胁战略分析 |
4.3 发展战略可行性分析 |
4.3.1 企业对内发展战略分析 |
4.3.2 企业对外发展战略分析 |
5 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5.1 A企业愿景、使命和发展战略目标 |
5.2 A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5.2.1 人力资源控制 |
5.2.2 成本控制 |
5.2.3 质量控制 |
5.2.4 运营控制 |
5.3 企业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发展战略 |
5.3.1 人力资源战略 |
5.3.2 财务战略 |
5.4 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行性分析 |
6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措施 |
6.1 财务措施 |
6.1.1 健全预警机制 |
6.1.2 企业信息化管理 |
6.2 企业文化和理念建设 |
6.3 企业规章制度 |
6.4 人才培养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便携式红外吸收型甲烷检测仪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农村沼气检测简介 |
1.2.1 甲烷检测仪在农村沼气检测中的应用 |
1.2.2 农村沼气浓度检测常用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检测原理及检测方法 |
2.1 分子光谱理论 |
2.1.1 分子能级 |
2.1.2 分子红外光谱的形成 |
2.2 红外光谱吸收检测原理 |
2.2.1 甲烷气体红外吸收峰的选择 |
2.2.2 朗伯比尔定律 |
2.2.3 红外甲烷传感器检测甲烷浓度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测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
3.1 红外探测器的选型 |
3.1.1 红外探测器的分类及其对比 |
3.1.2 红外探测器PYD212性能分析 |
3.2 红外光源选型 |
3.2.1 红外光源的分类及其对比 |
3.2.2 红外灯IR715性能分析 |
3.3 密封气室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检测仪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单片机电路的设计 |
4.2.1 单片机型号对比分析 |
4.2.2 MSP430F149简介 |
4.2.3 MSP430F149电路设计 |
4.3 气体分析电路设计 |
4.3.1 光源驱动电路设计 |
4.3.2 微型气泵电路设计 |
4.4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4.4.1 放大滤波电路设计 |
4.4.2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
4.4.3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
4.4.4 键盘电路设计 |
4.4.5 声光报警电路设计 |
4.5 检测仪电源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检测仪的软件模块设计 |
5.1 主程序设计 |
5.2 光源调制程序设计 |
5.3 采样程序设计 |
5.4 继电器延时程序设计 |
5.5 温度检测程序设计 |
5.6 键盘功能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验设计 |
6.1 样本甲烷气体的制取 |
6.1.1 纯净甲烷气体的制取 |
6.1.2 标准浓度甲烷的配置 |
6.2 仪器参数的标定 |
6.2.1 标定方法及其原理 |
6.2.2 数据分析及其处理 |
6.3 仪器参数分析 |
6.3.1 误差分析 |
6.3.2 参数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7.1 总结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模块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模块化GC系统架构 |
2.1 主控制系统 |
2.2 功能模块 |
2.2.1 分析模块 |
2.2.2 控制模块 |
2.2.3 辅助模块 |
2.2.4 扩展模块 |
2.3 系统构建 |
3 模块化GC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 |
3.2 通信系统设计 |
3.3 系统软件结构 |
4 实验与验证 |
5 结 论 |
四、LEET与气相色谱仪的无缝集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雪茄烟制造企业中ME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邓捷.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2]烟塔合一排烟对近距离环境影响的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D]. 黄乐.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3]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信息与D5000系统对接策略研究[D]. 吕学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4]CO2在中空纤维膜内的吸收分离性能及其在PVA促进传递膜内的吸附特性[D]. 张智恩. 重庆大学, 2015(07)
- [5]硝基苯废水冲击厌氧反应器时在线监测与状态诊断[D]. 陈飞.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5)
- [6]飞秒激光诱导低压Ar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D]. 曹瑜. 兰州大学, 2014(10)
- [7]内蒙古500kV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D]. 王晓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8]A软包装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韩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9]便携式红外吸收型甲烷检测仪的研究与设计[D]. 任德志.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10]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模块化设计[J]. 罗伟栋,张云,周浩林,褚渊. 分析仪器,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