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对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远期疗效观察32例

胺碘酮对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远期疗效观察32例

一、胺碘酮对心房纤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32例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曹中静[1](2021)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特征、长期疗效结果及复发二次手术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急性期手术特点;第二部分:分析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的长期疗效结果及复发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分析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房颤的二次手术特点。第一部分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急性期手术特点目的冷冻球囊消融(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被证明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单纯应用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试图回顾性分析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持续性房颤术中的标测及消融相关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一代球囊或二代球囊冷冻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手术终点为成功肺静脉隔离,术中不增加额外的线性或碎裂电位消融。冷冻消融失败的靶肺静脉将接受射频消融补点以达到急性期肺静脉隔离。合并典型心房扑动的患者,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峡部将被线性消融至双向传导阻滞。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冷冻消融的急性期指标。结果总共354例接受一代和二代冷冻消融治疗的症状性持续房颤患者被纳入研究分析,平均年龄为56.0±10.0岁,279例(78.8%)为男性。平均持续性房颤的持续时间为8.8±11.4月。入院前,40例(11.3%)患者于院外有脑梗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IA)的卒中事件病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糖尿病、左房前后径≥44mm和CHA2DS2-VASc评分≥3分是发生卒中事件独立危险因素(OR=3.7,95%CI:1.1-12.4、OR=7.8,95%CI:1.9-32.6、OR=2.9,95%CI:1.0-8.0和 OR=116.7,95%CI:32.6-417.3,P 值分别为 0.035、0.005、0.043 和<0.001)。冷冻消融术中右下肺静脉(righ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RIPVs)具有最低的肺静脉电位(pulmonary vein potential,PVP)记录率(仅70.6%)。二代冷冻球囊的冷冻消融应用次数、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和射线剂量表现均优于一代冷冻球囊。值得注意的是,RIPVs在肺静脉中的急性期冷冻消融和PVP记录的失败率最高。冷冻消融术中左肺静脉迷走反射发生率为9.3%,特别是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s,LSPVs)。此外,右上肺静脉(righ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s,RSPVs)发生一过性膈神经麻痹的比例为2.3%。冷冻消融术中未发生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冷冻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急性期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应用二代冷冻球囊行肺静脉隔离效率优于一代冷冻球囊。RIPVs在肺静脉中的急性期冷冻消融和PVP记录的失败率最高。左侧肺静脉冷冻消融过程中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比例相对较高,RSPVs容易发生一过性膈神经麻痹。第二部分 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的长期疗效结果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背景:肺静脉隔离作为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石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阵发性房颤,并且冷冻球囊消融(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明不劣于射频导管消融。由于持续性房颤的复杂发病机制,不同导管消融策略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结果差异较大。此外,单纯应用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隔离治疗持续性房颤尚存一定争议。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8月到2018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二代冷冻球囊消融隔离肺静脉的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基于分析随访数据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对冷冻消融术后的远期疗效影响。Cox回归模型分析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恢复窦性心律后,分析下壁Ⅱ导联P波持续时间和胸前V1导联的负向P波的持续时间。比较三个月空白期复发对长期手术结果的影响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计32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完成术后随访并纳入研究分析,平均年龄为55.5±9.5岁,男性为257例(78.1%)。平均持续性房颤病程为8.4±10.1个月。术前36例(10.9%)患者有缺血性卒中或TIA病史。中位随访30.0个月(四分位区间为10.0到43.0个月)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累积无房颤复发的12个月、24个月和30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1.0%、58.5%和54.9%。分析持续性房颤的不同病程显示,早期持续性房颤患者冷冻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房颤持续3个月以上持续性房颤患者。早期持续性房颤和长期持续性房颤12个月、24个月和30个月的累计无房颤复发的生存率分别为:74.1%vs 64.9%、60.2%vs 65.9%和42.6%vs 40.4%(P<0.023)。冷冻消融术后重获窦性心律后:房颤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术后下壁Ⅱ导联P波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早期持续性房颤患者组,分别为:140.8±22.9 vs 135.3 ± 22.6(P=0.03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左房大于42mm、性别、年龄大于60岁、下壁导联2个及以上正负双向P波、体重指数BMI≥26Kg/m2、房颤持续时间时间超过3个月显示:持续性房颤的持续病程和左房前后径路≥42mm是冷冻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HR=1.89,95%CI:1.01-1.4,P=0.042 和 HR=3.6,95%CI:2.4-5.35,P<0.001。术后三个月空白期房颤复发提示较差的远期无房颤复发生存率。Kaplan-Meier 生存分析也显示:空白期房颤复发组和空白期无房颤复发组的 12 个月和 30个月的无房颤复发生存分别为45.6%vs 79.8%和21.9%vs 66.0%(HR=7.2,95%CI:4.7-10.9,P<0.0001)。结论:冷冻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安全有效。长持续性房颤的长持续时间和扩大的左房是预测冷冻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持续性房颤冷冻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比例较高,且空白期复发同远期复发明显相关。第三部分 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房颤的二次手术特点目的:冷冻球囊消融(冷冻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术后复发是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难题和挑战。冷冻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再次消融治疗的时机尚存争议,复发的机制特点仍缺乏证据。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复发术后的二次手术的消融特点,以期为临床冷冻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房颤的治疗策略提供更多证据。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01至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后复发并完成二次手术患者。分析包括:复发心律失常的类型、二次消融手术术中标测到的肺静脉左房传导恢复位置分布、二次手术后复发以及房颤负荷变化。结果:总共纳入24例持续性房颤冷冻消融术后接受二次手术的复发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50.8±9.4岁,男性为20例(83.3%),持续性房颤平均术前持续时间为7.0±7.9月,中位随访9.0月(四分位区间:5.0-18.0月)。复发心律失常类型分别为13例(54.2%)阵发性房颤,7例(29.2%)继发于阵发性房颤的持续性房颤,3例(12.5%)阵发性房颤合并典型心房扑动(AFL),1例(4.1%)不典型心房扑动合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二次手术标测的左侧肺静脉的共计20处左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点中,分别为左上肺静脉10处,左下肺静脉7处,左侧上下肺静脉交界3处.二次手术标测的右侧肺静脉的共计21处左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点中,包括:右上肺静脉6处,右下肺静脉13处,右侧肺静脉carina位置1处,右上下肺静脉交界1处。除1例左房后壁局灶外,所有病例未标测到肺静脉外触发灶。3例患者行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峡部线性消融并阻断峡部。二次手术后11例(45.8%)患者再次复发房颤,分别表现为:阵发性房颤8例,1例持续性房颤,1例短阵房速,1例不典型AFL。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显示二次术后12个月的无房颤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4.2%,24个月为59.3%,30个月为53.4%。11例二次手术后复发辅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随访动态心电图发现房颤负荷较冷冻消融术后明显降低。结论:肺静脉电位-左房传导恢复仍是持续性房颤冷冻消融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而非肺静脉触发灶相对少见。二次手术后,房颤负荷的进一步减轻和窦性心律的维持均有改善。

贾秋蕾,石晶晶,胡元会,石树青,褚瑜光,魏艺[2](2020)在《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NKI、万方、CBM、维普、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s、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全面收集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773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他汀类药物组)组与单用胺碘酮(对照组)治疗房颤比较,他汀类药物组房颤复发率(21.02%)低于对照组(41.11%,RR=0.51,95%CI:0.45~0.58,P<0.00001),他汀类药物组治疗后左房内径(LAD)小于对照组(MD=-3.20,95%CI:-4.15~-2.25,P<0.00001),C反应蛋白(CRP)小于对照组(MD=-1.88,95%CI:-2.32~-1.43,P<0.0001)。他汀类药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00%)较对照组(3.93%)高(RR=1.73,95%CI:1.11~2.71,P=0.02)。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对治疗房颤有较好疗效。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样本质量较低,增加了本次系统评价结论产生偏倚的风险,因此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林小娟[3](2020)在《八段锦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八段锦运动处方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探讨八段锦运动处方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复发率、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为八段锦在心脏康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取随机对照平行研究。选取纳入标准的房颤RFCA术后3个月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健康运动宣教)和观察组(常规药物+八段锦康复),两组各35例,并分别收集患者在观察前及干预12周后的一般情况、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表、动态心电图、左房大小、Peak METs、AFEQT量表),以及记录在观察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数据的变化观察疗效。所得到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最终有效统计资料共65例,其中对照组33例,观察组32例,总脱落率7.14%。2.基线比较: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基础用药、伴随疾病及CAAP-AF评分与课题结果关系较密切的因素,经过检验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LAD大小:两组干预前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改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AECG方面:两组干预前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干预后24小时房性心律失常占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对照组复发率为15.1%,观察组复发率为3.1%,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肺功能评定:干预前,两组Peak METs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2周后,两组的Peak METs水平较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的Peak METs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积分表:两组干预前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寐差单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58%,观察组为84.38%,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AFEQT量表:干预后两组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干预后AFEQT总分改善程度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方面:本课题研究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各项指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未见新发心律失常及导联ST-T段改变。结论:1.八段锦训练可以改善房颤RFCA术后患者“气虚血瘀”的中医证候积分。2.八段锦训练在LAD大小改善方面无明显干预作用,但对于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具有干预作用,以降低房颤RFCA术后患者的复发率。3.以八段锦作为运动处方的心脏康复能够有效提高峰值代谢当量(Peak METs),改善心肺功能。4.八段锦训练能改善房颤RFCA术后患者在《心房颤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量表》(AFEQT量表)中症状维度、日常活动维度、治疗焦虑维度及治疗满意度评分,提高生活质量。5.八段锦训练应用于房颤RFCA术后患者康复是安全的。

王凯[4](2020)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Ⅳ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房颤动是心脏瓣膜病最常合并的心律失常,导致患者心输出量降低,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左房血液瘀滞而促使血栓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单纯瓣膜手术对于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的结局并不理想,仅有少数的患者术后转为窦性心律,影响患者的心功能恢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对于这类患者多采用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来治疗房颤,但术后仍有部分的患者转复失败或短期房颤又再次复发。对于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影响其术后窦律转复的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评估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IV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影响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术中同期射频消融的1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7例,女性112例,年龄(55.94±9.28)岁,体重(60.01±10.75)Kg,房颤持续时间6228个月。采用双极射频系统,消融径线:上下腔静脉连线、右房切口-三尖瓣环连线、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三尖瓣环连线;左右肺静脉口环形线及其连线、左上肺静脉-左心耳连线、左下肺静脉-二尖瓣环连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术后1年心电图的结果分为两组:A组(窦性心律)和B组(非窦性心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的一般资料、超声指标及手术相关资料等,对可能影响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痊愈出院157例,死亡2例(1.3%),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4.20±35.31)min、(173.69±48.79)min、(296.33±67.85)min、(26.60±26.45)h、(16.71±6.07)d。术后并发症主要是二次开胸止血1例(0.6%),刀口延迟愈合10例(6.3%),急性肾衰9例(5.7%),严重心律失常1例(0.6%),肺部感染9例(5.7%)。出院时窦性心律转复率为58.0%,术后及随访期间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卒中、永久起搏器植入等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到145例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9.0%。与B组相比,术后1年A组的LATD[(52.97±9.17)mm vs(43.35±6.64)mm,t=-7.145,P=0.000]、LVEDD[(49.96±5.34)mm vs(47.92±3.60)mm,t=-2.691,P=0.008]明显减小,LVEF[(56.93±5.65)%vs(59.25±4.99)%,t=2.482,P=0.014]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年龄[(54.96±9.15)岁vs(58.51±9.05)岁,t=-2.169,P=0.032]、体重[(58.51±9.55)Kg vs(63.24±13.13)Kg,t=-2.446,P=0.016]、房颤持续时间[(57.33±52.35)月vs(77.73±65.73)月,t=-2.001,P=0.047]、心功能(z=-2.517,P=0.012)、术前左房横径[(52.19±9.15)mm vs(63.09±14.49)mm,t=-5.484,P=0.000]及瓣膜风湿性病变比例[(55/45)vs(34/11),χ2=5.532,P=0.026]等方面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84,95%CI:1.0291.142,P=0.003)、体重(OR=1.064,95%CI:1.0231.107,P=0.002)、术前左房横径(OR=1.115,95%CI:1.0641.167,P=0.000)和瓣膜风湿性病变(OR=2.564,95%CI:1.0156.473,P=0.046)是影响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IV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没有增加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2.窦性心律的转复和维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心肌重塑,降低血栓、卒中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年龄、体重、术前左房横径和瓣膜风湿性病变是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IV手术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辉柏[5](2019)在《宁心定悸胶囊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宁心定悸胶囊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为宁心定悸胶囊治疗心房颤动提供有效、安全的循证医学证据,扩大宁心定悸胶囊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房颤动提供有效的临床新思路及实践经验。方法:选取山西省中医研究院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持续性心房颤动气滞血瘀证患者66例,运用统计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病等基本资料均无显着差异。对照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组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宁心定悸胶囊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房颤症状、动态心电图、左房内径等相关指标的改变,对宁心定悸胶囊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做出判定。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与疗效:治疗前2组间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症状总分、证候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中医单项症状心悸、胸闷、胸痛、胸肋胀满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气短、乏力症状比较(P>0.05),尚不能认为宁心定悸胶囊对于气短、乏力症状明显有效;症状积分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1%、70%,治疗组较之对照组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P<0.05)。(2)房颤症状:治疗前2组间房颤症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可有效改善房颤症状。(3)动态心电图:治疗前2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心室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内比较平均心室率(P<0.05),治疗前后平均心室率均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平均心室率控制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心电图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对照组为70%,两者相比(P>0.05),在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4)超声心动图: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左房内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于左房内径疗效相当。(5)凝血功能:治疗前2组间INR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宁心定悸胶囊不影响凝血功能,不增加出血风险,与华法林无相互作用。结论:宁心定悸胶囊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气滞血瘀证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镇心安神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房颤症状,明显降低患者平均心室率,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安全性有保障,给予临床治疗房颤更多选择。

关富清[6](2019)在《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我院房颤患者经三维标测系统行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前后的患者心脏功能、生活质量、维持窦律情况以及栓塞的发生率,评估房颤射频消融术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0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心房颤动患者数据。按治疗方案分为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类。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随访期间房颤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数据、生活质量评分、维持窦律情况以及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最终入选消融组的患者病例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5.57±15.22)岁,阵发性房颤27例,持续性房颤3例。同期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药物组患者病例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66.01±16.3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45例,持续性房颤5例。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房颤类型、房颤病程、高血压、糖尿病、栓塞史、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功能(尿素、肌酐、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上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心脏结构与功能:消融组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左房内径LAD分别为(38.7±4.8)mm、(35.3±3.9)mm、(32.4±4.7)mm和(31.5±3.2)mm,消融组术后的LAD均较术前显着缩小(P<0.05);消融组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左室内径LVD分别为(47.9±5.6)mm、(43.8±5.3)mm、(37.8±4.6)mm和(36.5±3.5)mm,消融组术后的LVD均较术前显着缩小(P<0.05);消融组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49.3±5.0)%、(55.7±5.4)%、(59.2±4.9)%和(61.1±5.7)%,消融组术后的LVEF均较术前显着升高(P<0.05)。药物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左房内径LAD分别为(38.7±4.8)mm、(37.9±4.9)mm、(38.4±3.6)mm和(38.2±3.3)mm,药物组治疗后的LAD均较术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药物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左室内径LVD分别为(46.8±5.9)mm、(45.8±5.4)mm、(45.6±4.1)mm和(45.7±3.2)mm,药物组治疗后的LVD均较术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药物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48.8±4.9)%、(50.7±4.6)%、(53.2±5.0)%和(55.7±5.2)%,药物组治疗后的LVEF均较术前显着升高(P<0.05)。消融组和药物组的LAD改善幅度分别为(7.3±3.5)mm和(0.2±0.3)mm,消融组对LAD的改善幅度显着优于药物组(P<0.05)。消融组和药物组的LVD改善幅度分别为(12.1±4.2)mm和(1.1±1.2)mm,消融组对LVD的改善幅度显着优于药物组(P<0.05)。消融组和药物组治疗后的LVEF均较术前显着升高,且消融组升高的幅度显着高于药物组(P<0.05)。生活质量:消融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中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的评分显着高于药物组,消融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显着优于药物组(P<0.05)。两组患者维持窦律情况:消融组治疗成功者为26例,维持窦律率为86.7%,药物组治疗成功者为21例,维持窦律率为42.0%,消融组和药物组的维持窦律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消融组的维持窦律率显着高于药物组(P<0.05)。两组脑栓塞发生率比较:消融组和药物组的脑栓塞发生率分别为6.7%和22.0%,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消融组的脑栓塞发生率显着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经三维标测系统检测下的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相比,可更显着改善患者心脏结构和提高生活质量,房颤复发率低,栓塞的发生率低,手术效果显着。

王兆博,赵玉娟,周凡超,朱玉菡,刘蕾,冯聪,陈子龙[7](2019)在《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该研究旨在系统评价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及安全性,共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 8个电子数据库,检索日期从建库至2019年1月10日。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并筛选文献后,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纳入42项RCT研究(4 657例患者)。结果,联合稳心颗粒对比西药临床疗效OR=3.37,95%CI[2.69,4.22],I2=0%,P<0.000 01;复律疗效OR=2.32,95%CI[1.67,3.22],I2=0%,P<0.000 01;Pd MD=-5.48,95%CI[-7.32,-3.64],I2=0%,P<0.000 01;Pmax MD=-9.91,95%CI[-12.86,-6.95],I2=0%,P<0.000 01。联合稳心颗粒对比胺碘酮临床疗效OR=2.89,95%CI[1.96,4.26],I2=44%,P<0.000 01;维持窦律疗效OR=2.58,95%CI[1.82,3.66],I2=3%,P<0.000 01。稳心颗粒单独对比胺碘酮疗效分析的临床疗效OR=0.88,95%CI[0.53,1.46],I2=0%,P=0.63。联合应用稳心颗粒治疗房颤具有显着疗效,各项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均优于单独应用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无证据表明单独服用稳心颗粒可以带来更多获益。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8](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文中研究说明一、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 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 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

司献军,徐洋,车向前,李欢[9](2018)在《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40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胺碘酮转复为窦性心律的PAF患者120例,按照维持窦性心律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40例)单用胺碘酮;B组(40例)应用(缬沙坦+瑞舒伐他汀);C组(40例)应用(缬沙坦+瑞舒伐他汀+胺碘酮),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wd)、左心房内径(LADd)的变化,及PAF复律后3,6,12个月内窦性心律维持率,记录3组患者12个月内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和C组(B组比A组,χ2=7.314,P=0.007;B组比C组,χ2=6.135,P=0.013)。A组与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χ2=0.075,P=0.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的hs-CRP、Pmax、Pwd、LADd低于A组(均P<0.05),LVEF高于A组(P<0.05)。B组的hs-CRP、Pmax、Pwd、LADd低于A组(均P<0.05),两组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32)。C组的Pmax低于B组(P=0.012),LVEF高于B组(P=0.002),两组的hs-CRP、Pwd、LA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C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A组与B组(C组比A组,χ2=6.134,P=0.013;C组比B组,χ2=9.869,P=0.002)。A组与B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χ2=0.446,P=0.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非瓣膜性PAF患者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C组疗效最好,B组和A组疗效相当,但B组不良反应比A组和C组较少,B组和C组方案可有效抗炎、抑制心房重构。

邱瑞瑾[10](2018)在《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文中指出背景:结局指标作为临床研究 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四要素”主要内容,是中医临床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几个问题:同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选择差异大;临床研究随访时间短,缺少终点结局指标;没有报告或没有完整报告主要结局指标;不良反应/副作用报告不足;复合结局指标较多;患者报告结局指标不足;中医证候指标不足;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选择多样化,甚至没有报告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这些问题会导致许多临床研究无法纳入系统评价或无法在系统评价中进行合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临床研究价值和经费浪费,也提示可能存在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偏倚。由此而得到的研究证据有可能会误导临床。中医证候指标报告不足,也难以体现中医优势。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是构建临床研究中必须报告的最小的结局指标集合,即“核心指标集”。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在肿瘤临床研究中提出采用标准化的结局指标以来,陆续有研究者在其它疾病领域制定核心指标集。但核心指标集研究发展缓慢,研究方法各异。2010 年,COMET(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工作组成立,致力于促进核心指标集达成国际性共识,并促进和完善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此后,核心指标集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已完成259项,正在进行236项,但这些研究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或参与,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较少,因此共识程度不够,难以推广。2013年,中国研究者将核心指标集概念引入国内,并提出与中医临床研究相结合。由于已经完成的研究缺少中医证候指标、缺少中医研究者及患者参与,因此,构建具有中医特点的核心指标集迫在眉睫。国内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了核心指标集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探讨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和方法。加之中医术语概念模糊,证候不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难以量化等问题,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带来困难。不少研究者在探讨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时,提出应关注中医证候指标,但对于如何处理中医证候指标并未深入讨论,也无相关核心指标集研究可参考。目前核心指标集研究方法并无“金标准”,有些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结果的因素尚不确定(如德尔菲调查中专家小组的数量、参与者人数、选择的评分系统、不同的反馈方法、失访或失访偏倚评估的方法等),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带来困难。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1.参考国际上构建核心指标集的经验,结合中医特色,探索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2.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3.采用不同方法评估德尔菲调查中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研究结果的因素,丰富并完善核心指标集研究的方法学。方法:本研究提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分为普适性的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和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两部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通过系统评价和访谈,构建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的清单;通过德尔菲调查,获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结局指标重要性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指标,并为每个结局指标推荐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时间。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构建主要通过系统评价和回顾性研究获得特定疾病中医证候名称,形成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得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以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常见证候分类,提取每类证候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靶位,与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比对,得到备选证候名称;通过德尔菲调查,得到专家对常见证候的证候名称及每类证候的核心症状/体征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证候名称及核心症状/体征。结果:1.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共识,形成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指标集。2.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包括9个结局指标域的12个指标:房颤疗效(房颤首次复发时间、房颤转复率),心血管病死率,脑血管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事件(全身性栓塞),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大出血),资源利用(急诊就诊率),治疗依从性(失访),中医证候等。非瓣膜性房颤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最终纳入4个证候,分别是气滞血瘀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或痛,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脉结代或涩),心肾阳虚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畏寒、面色(?)白、尿频、喘憋、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少尿、脉滑或沉细),气阴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脉细、自汗、盗汗、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心脾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自汗、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由于纳入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大部分是客观指标,因此共识会议专家除推荐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外,并未推荐其它结局指标的测量工具。由于目前对每个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研究的证据不足,因此未推荐结局指标测量时间。3.针对可能影响德尔菲调查结果的因素:(1)在德尔菲调查中,将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分成不同专家小组与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作为一个专家小组进行比较,发现若仅选择一个专家小组,结果主要反映的是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而分成多个专家小组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观点,并且不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专家人数的影响。(2)以不同方式反馈德尔菲调查第一轮问卷的打分,结果显示,以平均分的形式或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对专家是否修改问卷打分有明显影响(χ2=7.822,P<0.05),柱状图的形式更容易促进共识达成,而平均分的形式可能会降低共识程度。(3)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①比较完成两轮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和未完成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分布情况,②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进行失访偏倚评估,结果显示不存在失访偏倚,但第二种方法需要通过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估来分析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4)比较两轮德尔菲调查专家打分变化对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专家打分变化比例较大,但打分的变化不一定都引起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变化,因此,可能采用9分Likert评分系统是造成失访偏倚评估中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同时9分法会对专家的选择造成困难,而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这些问题。结论: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目前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有待完善,难以判断核心指标集的质量。本研究根据COS-STAD推荐意见评估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基本符合COS-STAD标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参与者人数差异大;②合并结局指标不充分;③未进行非瓣膜性房颤核心结局指标域的调查;④调查方式及评分系统不完善(缺少“不确定”的选项);⑤调查问卷单一,不适合所有利益相关群体;⑥疾病分类不明确;⑦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测量时间研究不充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德尔菲调查中,当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人数不同时,可以分成不同的专家小组进行统计;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上一轮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更有利于促进共识;采用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失访偏倚评估更能反映不同专家打分的区别和偏好,但应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评分系统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偏倚评估出现假阳性结果,也会帮助专家更容易判断结局指标重要性。

二、胺碘酮对心房纤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32例远期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胺碘酮对心房纤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32例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特征、长期疗效结果及复发二次手术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和急性期手术特点
    引言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的长期疗效结果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房颤的二次手术特点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持续性房颤的非肺静脉触发灶和心房纤维化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缩略词表
附录三 个人简介
附录四 致谢

(2)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及筛选
    1.3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4.1 房颤复发率
        2.4.2 左房内径
        2.4.3 C-反应蛋白水平
        2.4.4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5 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3.1 研究质量分析
    3.2 研究间的异质性
    3.3 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3)八段锦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脱落标准
        2.8 脱落病例的处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案
        3.2 干预方案
        3.3 八段锦运动处方的制定
        3.4 依从性保证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情况指标
        4.2 疗效观察指标
        4.3 安全性检测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学处理
    7 心血管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的分布及完成情况
    2 数据分析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记录比较
        2.3 两组患者LAD大小比较
        2.4 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比较
        2.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疗效分析
        3.1 AFEQT量表评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 课题设计思路
        2.1 心房纤颤的西医学认识
        2.2 中医学对房颤RFCA治疗的认识
        2.3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符合中国国情
        2.4 八段锦用于房颤RFCA术后患者的康复思路
        2.5 观察指标的选择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指标
        3.2 中医证候积分表
        3.3 LAD及动态心电图
        3.4 心肺功能指标
        3.5 AFEQT量表
        3.6 安全性分析
    4 八段锦的作用机理分析
        4.1 八段锦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4.2 八段锦在心血管康复方面的现代研究
    5 课题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B 心脏康复知情同意书
    附录C 八段锦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附录D 国体版八段锦练习标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Ⅳ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的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宁心定悸胶囊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1.试验设计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判定标准
    5.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性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及治疗
    2.传统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及治疗
    3.导师的研究
    4.宁心定悸胶囊组成分析
    5.临床结果疗效分析
    6.存在问题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观察表1
    观察表2
    中医证候评分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资料
        1.2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2 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CPVI消融术和药物治疗
        2.3 随访内容
        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功能的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维持窦律情况的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后脑栓塞发生率的比较
讨论
    1.研究的局限性
    2.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阵发性房颤的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设计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观察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情况
    2.2 纳入研究特征
    2.3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2.4 文献质量评价
        2.4.1 随机序列的生成方式
        2.4.2 随机隐藏
        2.4.3 盲法的实施情况
        2.4.4 不完整结局数据偏倚评估
        2.4.5 选择性报告结局
        2.4.6 其他偏倚
    2.5 Meta分析
        2.5.1 稳心颗粒联合西药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
        2.5.1.1 临床疗效
        2.5.1.2 症状改善
        2.5.1.3 复律疗效
        2.5.1.4 P波离散度 (Pd)
        2.5.1.5 P波最大值 (Pmax)
        2.5.2 联合稳心颗粒对比胺碘酮疗效分析
        2.5.2.1 临床疗效
        2.5.2.2 维持窦律疗效
        2.5.3 稳心颗粒单独对比胺碘酮疗效分析
        2.5.3.1 临床疗效
        2.5.3.2 复律疗效
        2.5.3.3 药物不良反应
        2.5.4 稳心颗粒单独对比普罗帕酮疗效分析
    2.6 发表性偏倚分析
3 讨论

(9)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脱落及剔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检测指标
    1.6 窦性心律维持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不良反应及完成研究情况
    2.3 临床指标
    2.4 窦性心律维持率
3 讨论

(10)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
    2.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存的问题
    3.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问题的对策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1. 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
    2. 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
    3.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方法构建及实例验证
一、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1.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发展
    2.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必要性
    3.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特点
    4.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所面临的挑战
    5.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6.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流程
    7. 构建核心指标测量工具集
    8. 小结
二、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案
    3. 研究注册
    4. 伦理审查
    5. 结果
    6. 专家共识会议
    7. 形成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胺碘酮对心房纤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32例远期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特征、长期疗效结果及复发二次手术特点的临床研究[D]. 曹中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他汀类药物联合胺碘酮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J]. 贾秋蕾,石晶晶,胡元会,石树青,褚瑜光,魏艺.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07)
  • [3]八段锦对心房纤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D]. 林小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Ⅳ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D]. 王凯.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5]宁心定悸胶囊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徐辉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疗效评价[D]. 关富清.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7]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王兆博,赵玉娟,周凡超,朱玉菡,刘蕾,冯聪,陈子龙.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1)
  • [8]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4)
  • [9]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40例[J]. 司献军,徐洋,车向前,李欢. 医药导报, 2018(08)
  • [10]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D]. 邱瑞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胺碘酮对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远期疗效观察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