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卡业务发展创新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黎[1](2020)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增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至2015年10月央行决定对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商业银行创造了越来越宽松的利率市场环境,为商业银行来带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经营效益受到影响,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发展中间业务就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相比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不占用银行资本金,风险小,发展潜力大,利润率较高。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革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非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以GS银行昆明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及银行盈利能力等相关概念的内涵;然后通过时间序列详细的比较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期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利息收入、净利润、存贷款利差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得出该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通过SWOT分析找到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对不同类型的中间业务进行不同的战略选择。最后,针对该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塑造品牌价值加速中间业务发展、重视发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优化结构促进中间业务均衡发展、转变思维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规范收费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许耕源[2](2020)在《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收单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已渗透到企业和居民生活的诸多领域,它改变着信息时代居民社会生活和企业的生产运作,开拓新的行业领域、商业模式,开创新的时代。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国内的银行卡产业现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收单业务作为银行卡的衍生品也是发展迅速。但最近几年,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和应用、支付服务不断细化,给商业银行的收单业务带来冲击。本文将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管理学中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和PEST、SWOT等分析方法,通过对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策略开展分析研究和探讨,探究该企业收单业务的优劣势情况,通过对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策略的定位、举措、重点的探讨,完成发展策略的调整。通过现有业务融合、组织平台搭建、技术整合、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为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袁长超[3](2020)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方支付是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它是在信息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是第三方支付的主要支付形式。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促进了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完成了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的反超。随着多种支付形式的迅速发展,第三方支付经历了一个急剧扩张的过程。2019年,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规模突破248万亿,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则达到204万亿,占总体规模的八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和基本完成,商业银行依靠利率差的传统营收模式面临重大变革,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相比较外国成熟的发展模式,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发展空间广阔。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内的各类型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中间业务的开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第三方支付成本低廉、快捷高效,应用场景涵盖衣食住行多个领域,给个人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便利。同时,其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支付结算发展到小额信贷、投资理财等领域。由于业务范围和目标客户的重叠性,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态势。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是广泛而复杂的,既有正向的促进效应,也有反向的冲击效应。随着第三方支付规模的逐步扩大,这种影响愈发深刻。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各细分业务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冲击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性地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首先,本文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框架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同时,在归纳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确立了正反两方面探讨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其次,本文对第三方支付相关的概况进行了系统阐述,主要包括内涵、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之后,结合本文选取的16家商业银行样本数据,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对比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发展的相对优势。再次是理论分析部分,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基础,对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实证分析部分,本文整理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年至2019年的相关数据指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分别探讨了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总体中间业务及其细分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第三方支付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主要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分流了银行客户,同时对各项细分业务产生了冲击作用。(2)第三方支付对中间业务细分业务的影响性质不尽相同,其中,第三方支付与银行卡业务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代理委托业务、托管与其他受托业务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影响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两者的业务重叠程度和相对优势。为了减轻第三方支付带来的负面冲击,同时最大程度的利用其正向促进作用,文末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第一,丰富银行卡业务功能,发展跨境支付;第二,拓宽支付渠道,完善自身支付体系;第三,扩大代理业务覆盖面,提升客户体验;第四,争取备付金托管资格,加强互惠合作。
王亚楠[4](2020)在《第三方支付对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获取利息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其盈利模式必将从传统的依靠利息收入向非利息收入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大多数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的选择。互联网金融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凭借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其创新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渗透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理财、代理等传统中间业务,分流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深入研究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本文分别对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经营特点和分类进行介绍,通过分析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发现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业务经营方面重叠部分较多,存在竞争关系,且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依赖要明显大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较多,故选择在2010年前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为代表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两者重叠业务范围,选择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理财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五大中间业务,详细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路径。在实证研究方面,结合2010-2018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检验。其中,将上市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第三方移动支付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总额作为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M2、银行业景气指数CBCI、银行总资产ASS、不良贷款率IMP、成本收入比CIR、资本充足率CAR作为控制变量。最后结合上述分析,从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提供差别化的业务服务、拓展业务应用场景、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六个方面为商业银行提出应对建议。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第三方支付在发展中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交叉重叠已引起了学术界高度重视。然而在现有文献中,从中间业务分类角度来研究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路径的文章屈指可数。故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是对第三方支付相关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对互联网浪潮下商业银行转型与中间业务收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张培良[5](2019)在《非现金支付对城市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付体系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基础设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前更加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非现金支付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和企业主要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在日常生活和小额零售领域已经十分普遍,支付宝、微信支付几乎遍布所有的工作和生活支付场景。支付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信息经济时代,以支付体系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是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支付体系与交通设施、生活设施等传统物理因素一样,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型基础设施。本文以金融功能理论和集聚经济理论为基础,将支付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进行交叉融合,研究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集聚效应,尝试探索信息经济时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基于金融功能理论和空间集聚理论,阐述了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理论分析表明,完备高效的支付系统是城市金融体系的基础,为城市经济发展打通了资金融通的快捷渠道;支付体系的建设适应了信息技术时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非现金支付同样具有的空间集聚效应,可归纳为规模经济效应、信息溢出、良好的流动性;非现金支付所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降低商品和服务交易成本的同时,促进了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和城市的集聚,同时又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其次,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支付体系和非现金支付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基于经典的货币需求理论构建实证分析模型,从总量替代和增量替代两个层面对非现金支付对现金支付的替代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客观上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非现金支付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货币流通和创造规律,对流通中现金形成明显的冲击。支付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非现金支付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交易资金的实时清算,减少了在途资金,加快了资金周转,隐形增加了经济领域实际在用的货币供应量,为经济活动效率提升提供了支撑。再次,本文运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从总体上验证非现金支付与城市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的相关性,然后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进一步分析三者的动态关联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非现金支付对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均产生了正向影响,相对于票据支付,在中长期银行卡支付对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均更加明显。最后,以上述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和关联性研究为基础,本文分别从非现金支付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效应的角度,实证分析了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一方面,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实证分析模型,从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发展两个层面对非现金支付发展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以银行卡和票据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不同支付工具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票据支付对第二产业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银行卡支付对第三产业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随着我国支付清算市场布局日益优化,票据和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日益完善,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交易成本,提高了支付效率;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电子票据交易便捷性高和操作风险低的业务优势更加明显,为加工制造企业提供了便利化支付;银行卡受理环境日益改善,信用卡又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居民日常消费,从而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显着的促进作用,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本文对非现金支付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区位熵、集聚指数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等方法的研究显示,我国非现金支付发展存在一定的集聚特性和区域差异,票据和银行卡集聚指数均保持稳定,表现出了高集聚状态;我国非现金支付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银行卡的空间关联性显着高于票据,现阶段我国非现金支付方式是以银行卡为主导;票据的空间关联性逐年下降,显示出票据在支付清算领域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而银行卡的空间关联性基本保持稳定。空间计量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非现金支付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票据和银行卡交易金额每增长1%,将分别促进GDP增长0.11%和0.13%,银行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票据。非现金支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三产业发展这一途径,其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效应可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第三产业占比持续高于第二产业,非现金支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荟翠[6](2019)在《中间业务收入对浦发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以及绩效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平稳运行,也关系到国家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各经济主体的发展顺畅与否。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金融脱媒以及同业及外资银行竞争压力的增大,商业银行随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职能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从传统存贷业务,转向多样化的中间业务,正经历向多元化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浦发银行在金融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其利息收入不断被压缩,为实现盈利模式转型,将低风险、低成本的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其战略核心,不断加强产品创新,使中间业务收入呈逐年递增趋势,从而弥补了部分存贷差缩小的损失,2017年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了27%左右,但是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60%以上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中间业务发展任重道远。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中间业务发展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随后阐述中间业务的基本概念、国际主流的分类方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体分类标准,同时对商业银行绩效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单指标和多指标分类方法。理论部分基础主要是从范围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以及金融创新理论角度展开。本文的重点部分是通过对比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浦发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选取2008年-2017年数据对浦发银行中间业务规模与结构进行总结,同时选取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以2013-2017年的数据为依托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浦发银行在三家银行之中其中间业务规模相对居中,中间业务结构上浦发银行在银行卡业务、托管业务等占有相对优势。最后构建浦发银行经营绩效得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中间业务收入对其绩效的影响程度。得出以下结论:中间业务收入对浦发银行经营绩效有正向推动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充分体现了浦发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不足、创新力度不够、发展程度低等问题使其不能对绩效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因此本文依据以上分析,对浦发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
鄢斌[7](2019)在《银联商务HB分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公众的消费支付习惯正在由现金支付向非现金支付转变。而非现金支付有近八成是通过银行卡支付的,银行卡支付已在我国消费经济领域发挥出很大功效。但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国金融监管市场的逐步放宽,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的支付、结算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银行卡业务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其竞争既有来自银行方面的竞争,也有来自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的竞争,既有来自传统业务竞争压力,也有创新支付方式与手段的冲击。2016年“9.6价改”,随着国家发改委和央行《关于完善银行卡收费定价机制的通知》的颁布,手续费下调政策的实施,加之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启动,湖北省各大银行、第三方机构顺势而为,各项业务发展迅猛,使得该省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市场竞争亦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银联商务HB分公司务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巩固和培育其市场竞争力,更加积极响应并参加市场竞争,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综合收单收益,这是该公司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是运用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对银联商务HB分公司的银行卡收单业务营销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首先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银行卡收单业务的相关研究现状、银行卡收单业务营销的相关概念和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分析,为开展本课题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运用市场营销组合理论对银联商务HB分公司的银行卡业务营销现状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该公司在银行卡收单业务营销方面存在产品的创新增值服务不足;定价机制比较僵化;营销渠道比较分散;促销体系不健全;市场定位比较模糊等问题;第三运用PEST、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SWOT分析方法等对银联商务HB分公司的银行卡收单业务所面临的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公司面临着法律条件、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者用卡习惯的改善以及创新支付手段不断更新等良好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新型支付方式不断涌现和政府加强定价干预的挑战。虽然该公司在政策、市场份额和专业人才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但在技术研发创新和人才创新能力方面显示出不足。最后,根据银联商务HB分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所面临的营销环境,结合分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该公司要创新个性化的产品价值和服务;实行灵活的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定价方式;加强营销渠道的组合;推行全员促销;开展促进公共关系发展的“主动营销”;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权利和品牌营销等优化营销策略。最后对营销策略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预测分析。本文创新地引入当前探讨较热的互联网营销,大数据实践应用,“粉丝经济”“流量”等话题,从分公司收单业务出发,贴近热门话题,做了进一步分析阐述,是区别于前人研究课题所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为银联商务HB分公司增强其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市场营销能力,巩固和培育市场竞争优势,促进该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的营销优化策略,同时也期望对同类企业提供借鉴。
赵婷[8](2019)在《YC银行SX分行银行金融IC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IC卡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重要金融产品,具有安全性、便利性、经济性、拓展性等特点,其中非接支付作为重要的技术创新领域,在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环节,日益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使得大力拓展金融IC卡成为银行卡发展的必然趋势。YC银行作为大型国有银行,目前在传统借记卡业务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金融IC卡不断进行改革,银行卡的业务市场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所以,YC银行更加重视金融IC卡的业务拓展渠道,同时也更加迫切需要提升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本文以YC银行SX分行为研究对象,以磁条卡向IC卡迁移为研究背景,以互联网金融为切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到适合YC银行SX分行的营销突破点。论文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进行整体概述,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梳理;其次阐释了包括4Ps营销理论、STP理论、PEST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法等营销策略相关理论;接着利用PEST分析法对银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进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营销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SX分行存在无效个人客户占比较高、有效客户中VIP客户占比较低且整体客户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思路不明、营销模式单一;为此研究在明确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YC银行SX分行金融IC卡业务目标市场、目标客群、市场定位和竞争战略,并将4Ps营销理论和YC银行SX分行自身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制定了银行金融IC卡的具体营销策略。现阶段我国关于金融IC卡业务的营销策略并不丰富,更多研究是基于银行整体营销策略或不同业务类型展开的,为此本文基于金融IC卡视角进行探究,具有一定创新性,以期为YC银行SX分行金融IC借记卡业务营销工作提供指导,也为同行业务拓展提供借鉴。
宋然[9](2018)在《S银行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移动支付其全方位全天候的特点满足了交易各方在支付结算方面的需求,在世界各国得到快速发展。在中国,移动支付也成为一项高速增长的业务。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颁布实施,降低了开办支付结算业务的政策壁垒,使得移动通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电商企业多方参与进来,打破了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业务中的垄断地位,加剧了竞争。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国家标准于2014年最终确立,统一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各项技术标准,为移动支付发展带来了机遇。自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起,各银行和支付机构便不断下探经营重心,使移动支付这一新兴支付方式开始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根发芽。S银行的发展主要围绕地方农村市场,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对金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在改革转型之后,走向开放的市场化竞争中,移动金融的发展是业务转型的核心,支付结算业务是移动支付的核心,是S银行一项在竞争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业务,面对支付结算的移动化发展,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成为S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关键所在。目前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主体地位,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产品和业务方面依然处于一种追赶的情况。本次以S银行移动支付发展针对农村市场的构建作为研究课题,目的是形成精准性的分析,实现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探索。本文分析了建设S银行推出的现代支付产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了对比,指出建行现代支付业务存在的挑战和机遇,然后运用行业内外环境模型分析和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对S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S银行移动支付业务所要采取的战略和具体的战略实施措施。本文首先阐述了移动支付定义、分类及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商业模式,并分析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状况和国内发展状况,同时做了对比分析,对S银行发展移动支付做可行性分析。最后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了宏观环境分析运用PEST分析方法,分析S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竞争优势可优化之处,得出发展S银行移动支付产品发展策略。
夏元琦[10](2018)在《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及发卡组织博弈分析》文中指出银行信用卡作为现代化的新兴支付工具,具备一定额度的透支功能,也拥有电子货币的特点,能够为持卡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功能。我国大力发展银行信用卡不但能够刺激了社会需求,还能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商品的流动性。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的影响因素,并且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说明了现阶段我国银行信用卡在市场、组织、监管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结合国外银行信用卡优秀制度体系中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基础上,提出建立以产权保护、组织激励、有序竞争、监管创新以及法律法规公性平为原则的高效制度框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绪论。主要内容包括了文章的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等内容。其中重点对银行信用卡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做了详细的综述及简要评析。对银行信用卡发展历史、银行信用卡市场结构、银行信用卡消费者行为、银行信用卡风控模型、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虚拟信用卡现象及银行信用卡相关政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都进行了分类梳理。第二,银行信用卡制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与银行信用卡制度有关的基础理论。其中,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包括制度、组织与制度变迁、交易费用、科斯定理和产权理论等内容;信用理论包括了马克思信用理论、信用媒介理论与信用创造理论、信用调节理论等相关观点;信用卡理论则包括了信用卡行为主体分类、信用卡规模经济效应和信用卡特有的契约性。在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相关理论体系中,组织、交易费用、双边市场及货币政策等理论与银行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和运行息息相关;制度变迁、规模经济效应等理论诠释了我国银行信用卡产业发展的轨迹;而产权、专用性产品的契约等理论可以作为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研究的分析工具。第三,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分析。主要介绍了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现状和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分的内容包括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历程、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方式、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动因和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趋势;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现状列举了了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相关数据、描述了银行信用卡制度概要、揭示了银行信用卡制度特征和银行信用卡制度效率;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以监管机构、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消费者作为行为主体,在组织与市场中,在监管体系中及法律法规框架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具体问题包括:组织与市场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市场竞争不足、市场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对组织的约束机制和组织结构性失衡;监管制度问题研究中,提出了监管制度不完善和监管制度创新不足;法律法规问题的研究中,则提出了追责规定不公平、专项法规不完善和相关法律规定缺失等现象。第四,我国信用卡制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本部分以戴维.菲尼的制度变迁供需框架理论为基础,结合2008年至2017年的宏观数据样本,对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在供给和需求面的影响因素做了实证分析。首先,通过计算供给与需求变量相对应的样本数据的协整关系,确定了均衡方程的计量形式。其次,根据制度供需模型中给出的外生变量逐一对应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寻找相应的自变量的形式,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方法求解模型。在确立模型的参数后,对整个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模拟检验和预测。第五,我国银行信用卡发卡组织博弈分析。首先,针对我国银行信用卡发卡组织间的非合作博弈,引入古诺模型对组织制度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由于市场缺乏统一调配组织资源的机制导致无序竞争问题严重,并运用大联盟合作博弈中夏普利值的利益分配算法说明了如何建立统一有效的市场资源分配机制。其次,针对我国银行信用卡风险监管中,监管机构与创新企业的激烈博弈现象,运用多重纳什均衡模型现象,说明了现在的制度供给对我国银行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针对这类低效的监管机制,运用合作博弈中核的概念,在量化企业外部性效应的前提下,准确度量由企业创新行为产生的风险成本,并根据科斯定理的外部性效应解决思路,运用风险成本交易的概念,提出了调整监管主体对创新风险针锋相对的态度,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创新积极性,推动行业整体发展的三方行为主体合作博弈型监管制度优化策略的建议。第六,国外银行信用卡制度及其启示分析。本部分详细描述了美国银行信用卡制度、日本银行信用卡制度和英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在总结了发达国家银行信用卡产业如何组织,如何监管的基础上,概括了这些国家的银行信用卡制度对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的完善有哪些启示。例如,美国、日本和英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的发展中,实现了培育民族银行信用卡品牌、完善银行信用卡市场竞争机制、市场化银行信用卡利率和完善银行信用卡风险防控机制等目标。以上这些优秀制度安排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七,完善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的政策建议。针对之前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的一些政策建议。一是完善银行信用卡基础制度,即完善银行信用卡基本契约、完善银行信用卡奖惩机制和培育银行信用卡消费文化。二是完善银行信用卡市场制度,即加强组织结构治理、协调垄断利益分配、推进利率市场化、培育民族信用卡品牌和提高银行信用卡市场制度效率。三是完善银行信用卡监管制度,即界定与监管相关的组织权力和职能、建立风险成本产权交易机制、提高银行信用卡监管制度效率。四是完善银行信用卡法律法规,即完善银行信用卡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建立银行信用卡专项法律法规和完善银行信用卡风险防控法律制度。
二、银行卡业务发展创新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卡业务发展创新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利率市场化环境下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
1.2.2 关于中间业务发展的研究 |
1.2.3 关于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框架及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利率市场化概述 |
2.1.1.1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
2.1.1.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
2.1.1.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2.1.2 中间业务概述 |
2.1.2.1 中间业务的定义 |
2.1.2.2 中间业务的分类 |
2.1.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自由化理论 |
2.2.2 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
第三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背景 |
3.1.1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净利润的影响 |
3.1.2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利息收入的影响 |
3.1.3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利息支出的影响 |
3.1.4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存贷利差的影响 |
3.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2.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
3.2.2 GS 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排名情况 |
3.2.3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构成 |
3.3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 |
3.3.1 倒逼中间业务创新发展 |
3.3.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必然 |
3.3.2.1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提高盈利能力 |
3.3.2.2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优化经营结构 |
3.3.2.3 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应对金融风险 |
3.3.2.4 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完善服务功能 |
第四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存在问题 |
4.1 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放缓 |
4.2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比重较低且比重增长缓慢 |
4.2.1 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
4.2.2 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增长缓慢 |
4.3 中间业务发展不均衡 |
4.3.1 专业间发展不平衡 |
4.3.2 辖属经营机构间发展不平衡 |
4.3.3 各科目间发展不平衡 |
4.4 中间业务发展亟待创新 |
第五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
5.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5.1.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5.1.1.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机遇 |
5.1.1.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市场机遇 |
5.1.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威胁(threat)分析 |
5.1.2.1 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造成冲击和影响 |
5.1.2.2 银行同业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
5.1.2.3 互联网金融及金融脱媒抢占银行市场份额 |
5.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
5.2.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优势(strength)分析 |
5.2.1.1 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平台且市场信誉度和认知度较高 |
5.2.1.2 部分中间业务已位列行业领先地位 |
5.2.1.3 具有金融信息市场优势 |
5.2.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劣势(weakness)分析 |
5.2.2.1 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
5.2.2.2 中间业务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业务基础 |
5.2.2.3 中间业务发展不平衡 |
5.2.2.4 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匮乏 |
5.2.2.5 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
5.3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WOT战略选择 |
5.3.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O战略选择 |
5.3.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WO战略选择 |
5.3.3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T战略选择 |
5.3.4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WT战略选择 |
第六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对策及建议 |
6.1 塑造品牌价值加速中间业务发展 |
6.1.1 提高市场辨识度和认可度 |
6.1.2 提高产品核心价值 |
6.2 重视发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
6.2.1 在政策方针中体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
6.2.2 加大对中间业务的考核力度 |
6.2.3 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研发 |
6.3 优化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均衡发展 |
6.3.1 取长补短推动各类中间业务均衡发展 |
6.3.2 加大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
6.4 转变思维加快中间业务不断创新 |
6.4.1 加强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 |
6.4.2 积极推广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模式 |
6.4.3 建立全员营销中间业务的新模式 |
6.5 规范管理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发展 |
6.5.1 确保收费质价相符 |
6.5.2 人性化设计中间业务产品说明 |
6.5.3 做好内部检查监督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研究涉及的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收单业务 |
二、收单机构 |
三、智能POS |
四、移动支付 |
五、发展策略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
二、竞争战略理论 |
三、PEST分析 |
四、SWOT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策略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一、公司成立及发展历史 |
二、业务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收单业务发展策略现状 |
一、收单业务发展策略现有目标 |
二、收单业务现有主要产品 |
三、收单业务现有定价机制 |
四、收单业务现有发展能力 |
第三节 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产品功能同质化 |
二、定价机制僵化 |
三、商户拓展方式单一 |
四、营销宣传活动形式陈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收单业务发展环境的PEST分析 |
一、政治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收单业务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遇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策略的调整 |
第一节 收单业务发展策略目标的调整 |
一、目标客群调整 |
二、发展目标调整 |
第二节 收单业务产品结构调整 |
一、功能导向的产品结构调整 |
二、业务产品定价合理化 |
三、业务产品营销渠道拓展 |
第三节 收单业务发展能力培育 |
一、提升业务拓展能力 |
二、提升业务服务能力 |
三、增强业务盈利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策略实施的保障 |
第一节 人力资源保障 |
一、实施人本策略 |
二、注重内部营销 |
第二节 组织结构保障 |
一、确定牵头部门 |
二、明确部门职责 |
第三节 制度保障 |
一、业务管理制度 |
二、奖励计价制度 |
三、业绩考核制度 |
四、业务办理规范 |
第四节 技术保障 |
一、加强收单产品技术创新 |
二、打造支付场景及风控系统 |
第五节 资金保障 |
一、重点项目资金 |
二、常规业务资金 |
三、营销宣传资金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第三方支付相关研究 |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相关研究 |
(三)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四、创新点及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二章 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
(一)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概念 |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 |
(三)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 |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三、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相对优势分析 |
(一)第三方支付的相对优势 |
(二)商业银行的相对优势 |
第三章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作用机制 |
一、相关理论基础 |
(一)双边市场理论 |
(二)长尾效应 |
(三)金融创新理论 |
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积极影响 |
(一)提高结算业务创新能力 |
(二)拓宽资金托管渠道 |
三、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消极影响 |
(一)客户分流效应 |
(二)冲击银行卡业务 |
(三)挤占结算与清算业务 |
(四)影响代理委托业务 |
第四章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样本选取和模型设定 |
(一)样本选取 |
(二)变量选择 |
(三)模型设定 |
二、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Hausman检验 |
(三)稳健性检验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一)丰富银行卡业务功能,发展跨境支付 |
(二)完善自身支付体系,拓宽支付渠道 |
(三)扩大代理业务覆盖面,提升客户体验 |
(四)争取备付金托管资格,加强互惠合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第三方支付对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第三方支付的研究 |
1.3.2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研究 |
1.3.3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的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第三方支付 |
2.1.1 第三方支付的概念 |
2.1.2 第三方支付的运营模式 |
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
2.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 |
2.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
2.3 相关理论 |
2.3.1 双边市场理论 |
2.3.2 金融中介理论 |
2.3.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三章 第三方支付与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
3.1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
3.1.1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
3.1.2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 |
3.2 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
3.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3.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第三方支付对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的路径分析 |
4.1 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类业务的影响 |
4.1.1 挑战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服务模式 |
4.1.2 蚕食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 |
4.1.3 压缩支付结算业务的盈利空间 |
4.2 对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影响 |
4.2.1 降低银行卡业务的交易频率 |
4.2.2 减少信用卡业务的使用需求 |
4.2.3 推动银行卡业务的创新发展 |
4.3 对商业银行代理业务的影响 |
4.3.1 拓宽传统代收代付业务的范围 |
4.3.2 争夺代理基金业务 |
4.4 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
4.4.1 创新传统理财业务产品类型 |
4.4.2 突破常规理财业务营销模式 |
4.5 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影响 |
4.5.1 凸显网上银行业务服务缺陷 |
4.5.2 抢夺手机银行业务客户资源 |
4.5.3 考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 |
4.6 小结 |
第五章 第三方支付对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择及变量选取 |
5.1.1 样本选择 |
5.1.2 变量选择 |
5.2 计量模型的建立 |
5.2.1 计量模型选择 |
5.2.2 模型设定 |
5.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5.4.1 16 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 |
5.4.2 稳健性检验 |
5.5 分类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商业银行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
6.2 提供差异化服务 |
6.3 拓展业务应用场景 |
6.4 注重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应用 |
6.5 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 |
6.6 共同打造安全的交易环境 |
6.7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5)非现金支付对城市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和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城市 |
1.2.2 支付和支付体系 |
1.2.3 非现金支付工具 |
1.3 文献综述 |
1.3.1 货币和支付 |
1.3.2 金融发展和经济集聚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货币和金融理论 |
2.1.1 货币和支付理论 |
2.1.2 金融发展理论 |
2.1.3 金融功能理论 |
2.2 集聚经济理论 |
2.3 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作用的理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非现金支付发展历程、现状和效率分析 |
3.1 现代支付体系发展历程 |
3.1.1 支付体系发展历程 |
3.1.2 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历程 |
3.2 现代支付体系发展现状 |
3.2.1 支付体系运行现状 |
3.2.2 非现金支付发展现状 |
3.3 非现金支付发展效率的实证分析 |
3.3.1 非现金支付发展效率的理论分析 |
3.3.2 流通中现金变化趋势 |
3.3.3 非现金支付对现金支付替代效应的实证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现金支付与城市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的关联机制分析 |
4.1 非现金支付与城市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
4.1.1 时差相关分析 |
4.1.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2 非现金支付与城市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的PVAR模型估计 |
4.2.1 PVAR模型 |
4.2.2 变量和数据 |
4.2.3 模型估计结果 |
4.3 非现金支付与城市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动态关联性的脉冲响应分析 |
4.3.1 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 |
4.3.2 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动态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
5.1 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
5.2 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
5.2.1 固定效应模型简介 |
5.2.2 数据和变量选择 |
5.2.3 计量模型构建 |
5.2.4 回归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非现金支付发展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6.1 我国非现金支付区域发展的情况 |
6.1.1 总体情况 |
6.1.2 省域差异分析 |
6.2 我国非现金支付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 |
6.2.1 基于区位熵的实证研究 |
6.2.2 基于集聚指数的实证研究 |
6.2.3 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的实证研究 |
6.3 我国非现金支付发展经济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 |
6.3.1 空间计量模型 |
6.3.2 数据和变量选取 |
6.3.3 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间业务收入对浦发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和不足 |
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经营绩效相关概述 |
2.1 中间业务概述 |
2.1.1 中间业务定义 |
2.1.2 中间业务分类 |
2.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
2.2.1 银行绩效概述 |
2.2.2 绩效评价方法 |
2.3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理论基础 |
2.3.1 范围经济理论 |
2.3.2 资产组合理论 |
2.3.3 金融创新理论 |
2.4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实动力 |
2.4.1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
2.4.2 金融脱媒的影响 |
2.4.3 同业及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 |
3 浦发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分析 |
3.1 浦发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分析 |
3.1.1 中间业务规模分析 |
3.1.2 中间业务结构分析 |
3.1.3 中间业务创新产品分析 |
3.2 与其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比分析 |
3.2.1 中间业务规模对比 |
3.2.2 中间业务结构对比 |
3.3 浦发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
3.3.1 中间业务竞争力不足 |
3.3.2 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不足 |
4 中间业务收入对浦发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浦发银行经营绩效的测度 |
4.1.1 样本数据来源和测度指标选取 |
4.1.2 浦发银行经营绩效的构建 |
4.2 中间业务收入对浦发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变量选取和假设的提出 |
4.2.2 模型构建 |
4.2.3 回归分析及结论 |
5 浦发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
5.1 加大中间业务投入和创新力度 |
5.2 积极调整中间业务收入结构 |
5.3 健全中间业务风险防控体系 |
参考文献目录 |
致谢 |
(7)银联商务HB分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框架和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访谈法 |
3.案例研究法 |
二、银行卡收单业务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银行卡收单相关概念阐述 |
1.银行卡收单定义 |
2.银行卡收单分类 |
3.收单业务参与方 |
4.银行卡收单业务盈利模式及风险 |
(二)银行卡收单业务市场营销概念及其特点 |
1.市场营销概念 |
2.银行卡收单业务市场营销概念及其特点 |
(三)银行卡收单业务的营销理论基础 |
1.市场营销理论 |
2.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 |
三、银联商务HB分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
(一)银联商务HB分公司基本情况 |
(二)银联商务HB分公司收单业务的营销现状分析 |
1.产品现状 |
2.价格现状 |
3.渠道现状 |
4.促销现状 |
5.市场细分和定位现状 |
(三)银联商务HB分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营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产品的创新增值服务不足 |
2.定价机制比较僵化 |
3.营销渠道比较分散 |
4.促销体系不健全 |
5.市场定位比较模糊 |
四、银联商务HB分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一)外部环境分析 |
1.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2.行业环境的五力分析 |
(二)银联商务HB分公司营销环境SWOT分析 |
五、银联商务HB分公司收单业务营销策略制定 |
(一)银联商务HB分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STP策略 |
1.银联商务HB分公司的市场细分 |
2.银联商务HB分公司的目标市场选择 |
3.银联商务HB分公司的市场定位 |
(二)银联商务HB分公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1.创新个性化的产品价值和服务 |
2.实行灵活的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定价方式 |
3.加强营销渠道的组合 |
4.推行全员促销 |
5.开展促进公共关系发展的“主动营销” |
6.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权利和品牌营销 |
(三)银联商务HB分公司市场整合营销策略 |
1.外部资源整合 |
2.业务流程整合 |
3.客户资源整合 |
六、银联商务HB分公司收单业务营销策略的实施建议和预测分析 |
(一)收单业务营销策略实施步骤 |
1.建立项目开发组织 |
2.建立项目营销组织 |
3.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
(二)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1.建立专业营销队伍 |
2.提升科技实力 |
3.完善收单营销绩效考核制度 |
(三)营销策略实施的预测效果分析 |
1.经济效果分析 |
2.品牌效果分析 |
七、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YC银行SX分行银行金融IC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银行金融IC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IC卡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2 国内IC卡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银行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
2.1 4 PS营销策略 |
2.1.1 4 Ps营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1.2 4 Ps营销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 STP理论 |
2.2.1 STP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2.2 STP理论的内容要义 |
2.3 PEST分析法 |
2.3.1 政治环境 |
2.3.2 经济环境 |
2.3.3 社会文化环境 |
2.3.4 技术环境 |
2.4 SWOT分析法 |
2.4.1 SWOT分析法的产生 |
2.4.2 SWOT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
2.5 金融IC卡行业标准 |
2.5.1 EMV迁移理论 |
2.5.2 PBOC行业规范 |
第三章 YC银行SX分行金融IC卡业务发展研究 |
3.1 YC银行SX分行简介 |
3.2 YC银行SX分行金融IC卡业务发展情况 |
3.2.1 YC银行SX分行金融IC卡业务发展基本原则 |
3.2.2 YC银行SX分行金融IC卡业务发展基本思路 |
3.2.3 产品开发情况 |
3.3 YC银行SX分行金融IC卡营销情况 |
3.3.1 营销人员配置情况 |
3.3.2 金融IC卡营销现状及特点 |
3.4 YC银行SX分行金融IC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YC银行SX分行金融IC卡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微观环境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第五章 YC银行SX分行金融IC卡营销策略研究 |
5.1 目标市场与产品定位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 |
5.1.3 产品定位 |
5.2 4PS营销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定价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S银行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概述 |
一、战略管理理论 |
二、PEST环境分析法 |
三、双边市场理论 |
四、金融创新理论 |
五、产业融合理论 |
六、营销环境分析 |
第二节 银行移动支付概述 |
一、银行移动支付定义及种类 |
二、S银行移动支付的市场发展 |
三、第三方移动支付对S银行的影响 |
第三章 S银行发展农村市场移动支付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S银行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面临的机遇 |
一、人口基数大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
二、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 |
三、农村地区支付方式迅速转型 |
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
第二节 S银行发展农村市场移动支付的必要性分析 |
一、在金融脱媒的环境下,经济发展引发支付清算变革 |
二、S银行发展移动支付是适应多元化市场竞争的需要 |
三、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推动移动支付产品创新 |
第三节 S银行移动支付的内部环境分析 |
一、S银行移动支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 |
二、用内部因素分析理论对S银行的内部环境分析 |
三、S银行在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的不足之处和面临的挑战 |
第四节 S银行的移动支付外部环境分析 |
一、PEST分析方法 |
二、S银行发展农移动支付的市场环境分析 |
第四章 S银行移动支付的发展策略选择 |
第一节 S银行移动支付的管理机制 |
一、银行移动支付的产品设计 |
二、S银行移动支付产品的定价机制 |
三、S银行移动支付的营销机制分析 |
四、S银行移动支付管理机制 |
第二节 S银行目标市场定位的竞争策略 |
一、目标市场定位 |
二、产品需求与获取分析 |
三、发展支付结算创新 |
四、服务质量指标体系 |
第三节 S银行移动支付产品合作策略 |
一、加强与非银行机构移动支付平台的合作 |
二、加深银行和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 |
第四节 S银行移动支付业务职能的完善策略 |
一、加快线上线下产品融合,发挥S银行手机银行的优势 |
二、实现银行内外部资源整合协同 |
三、业务部门建立移动金融管理思想 |
四、完善业务部门的移动支付平台建设职能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及发卡组织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银行信用卡制度研究综述及评析 |
1.2.1 银行信用卡制度研究综述 |
1.2.2 银行信用卡制度研究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框架结构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信用卡制度理论基础 |
2.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1.1 制度 |
2.1.2 组织与制度变迁 |
2.1.3 交易费用 |
2.1.4 科斯定理 |
2.1.5 产权理论 |
2.2 信用理论 |
2.2.1 马克思信用理论 |
2.2.2 信用媒介理论与信用创造理论 |
2.2.3 信用调节理论 |
2.3 信用卡理论 |
2.3.1 信用卡行为主体分类 |
2.3.2 信用卡规模经济效应 |
2.3.3 信用卡的契约性 第3章 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分析 |
3.1 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 |
3.1.1 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历程 |
3.1.2 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方式 |
3.1.3 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动因 |
3.1.4 银行信用卡制度变迁趋势 |
3.2 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现状 |
3.2.1 银行信用卡数据分析 |
3.2.2 银行信用卡制度描述 |
3.2.3 银行信用卡制度特征 |
3.2.4 银行信用卡制度效率 |
3.3 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1 组织与市场制度问题 |
3.3.2 监管制度问题 |
3.3.3 法律法规问题 第4章 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分析框架及样本数据说明 |
4.1.1 分析框架 |
4.1.2 样本数据说明 |
4.2 变量设定及平稳性检验 |
4.2.1 供需变量与平稳性检验 |
4.2.2 需求变量与平稳性检验 |
4.2.3 供给变量与平稳性检验 |
4.3 联立方程组模型构建与识别 |
4.3.1 模型构建 |
4.3.2 模型识别 |
4.4 联立方程组模型参数分析 |
4.4.1 模型系统估计 |
4.4.2 模型回归结果比较 |
4.4.3 模型系统检验与预测 第5章 我国银行信用卡发卡组织博弈分析 |
5.1 银行信用卡发卡组织博弈分析 |
5.1.1 发卡组织竞争行为分析 |
5.1.2 发卡组织非合作博弈模型 |
5.1.3 发卡组织非合作博弈分析 |
5.1.4 发卡组织合作博弈模型 |
5.1.5 发卡组织合作博弈分析 |
5.2 银行信用卡风险监管博弈分析 |
5.2.1 风险监管主体分析 |
5.2.2 风险监管非合作博弈模型 |
5.2.3 风险监管非合作博弈分析 |
5.2.4 风险监管合作博弈模型 |
5.2.5 风险监管合作博弈分析 第6章 国外银行信用卡制度及其启示 |
6.1 国外银行信用卡制度 |
6.1.1 美国银行信用卡制度 |
6.1.2 日本银行信用卡制度 |
6.1.3 英国银行信用卡制度 |
6.2 国外银行信用卡制度的启示 |
6.2.1 培育民族银行信用卡品牌 |
6.2.2 完善银行信用卡市场竞争机制 |
6.2.3 市场化银行信用卡利率 |
6.2.4 完善银行信用卡风险防控机制 第7章 完善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的政策建议 |
7.1 完善银行信用卡基础制度 |
7.1.1 完善银行信用卡基本契约 |
7.1.2 完善银行信用卡奖惩机制 |
7.1.3 培育银行信用卡消费文化 |
7.2 完善银行信用卡市场制度 |
7.2.1 加强组织结构治理 |
7.2.2 协调垄断利益分配 |
7.2.3 推进利率市场化 |
7.2.4 培育民族信用卡品牌 |
7.2.5 提高银行信用卡市场制度效率 |
7.3 完善银行信用卡监管制度 |
7.3.1 界定与监管相关的组织权利和职能 |
7.3.2 建立风险成本产权交易机制 |
7.3.3 提高银行信用卡监管制度效率 |
7.4 完善银行信用卡法律法规 |
7.4.1 完善银行信用卡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 |
7.4.2 建立银行信用卡专项法律法规 |
7.4.3 完善银行信用卡风险防控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
四、银行卡业务发展创新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率市场化环境下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增收问题研究[D]. 王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交通银行H分行收单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许耕源.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研究[D]. 袁长超. 河南大学, 2020(02)
- [4]第三方支付对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研究[D]. 王亚楠.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5]非现金支付对城市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D]. 张培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6]中间业务收入对浦发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杨荟翠.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7]银联商务HB分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鄢斌.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8]YC银行SX分行银行金融IC卡营销策略研究[D]. 赵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S银行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D]. 宋然.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10]我国银行信用卡制度及发卡组织博弈分析[D]. 夏元琦. 吉林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