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迹特征属性的理性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喆[1](2021)在《书法鉴赏与笔迹鉴定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书法鉴赏与笔迹鉴定研究的对象都是笔迹,书法鉴赏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分析挖掘其美学价值,笔迹鉴定通过对笔迹特征的研究和分析解决书写人是否同一的问题。本研究立意书法鉴赏与笔迹鉴定的比较研究,通过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试图归纳、总结出书法鉴赏与笔迹鉴定的联系与区别,并尝试性的提出了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借鉴,互为促进的契合点。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观察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书法鉴赏与笔迹鉴定各自的活动属性、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比较,探索二者主要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书法鉴赏与笔迹鉴定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二者存在诸多的联系:从认知图式的角度讲,二者体现出相同的特性,亦受相同的桎梏,且能够统一于认识的完整阶段;二者的学科理论的重要基础都是笔迹的反映性,都注重对于个性因素的考量;二者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且都是由具体到抽象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二者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即二者都以观察和比较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且在从视觉到思维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相似的逻辑。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客观的差异,二者的本质目的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运行的机制不同,产生的现实结果不同。本研究的结果是:书法鉴赏与笔迹鉴定具有良好的交流语境,笔迹鉴定在相关笔迹理论,笔迹特征的理解,以及研究的总体思路等方面可以适当的借鉴书法鉴赏中的内容。
王连昭[2](2020)在《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鉴定意见作为我国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在诉讼中发挥着的作用日趋重要,由于其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特点,又被称作科学证据,甚至对审判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党和国家对规范司法鉴定管理十分重视: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2016年5月1日,重新修订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正式实施。2016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完善对证人、鉴定人的法庭质证规范。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提高出庭作证率。”2016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的意见》。2016年11月,司法部印发了《司法鉴定委托书》等7种文书格式。2017年9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8年第17号国家标准公告,由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的《文件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等11项标准获批,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19年4月1日起实施。基于以上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规定与司法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司法鉴定技术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结合实证调研中发现的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鉴定意见的质证、审查等司法实践中较为突出、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的相关建议,为落实“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及司法鉴定标准化,在诉讼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司法鉴定的作用,提供实践和理论上的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约22万字,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笔迹鉴定意见概述。要研究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规范,前提是需要明确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相关基本属性,只有对笔迹鉴定意见进行清晰的界定与诠释之后,才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首先,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诠释。笔迹鉴定意见属于司法鉴定意见的一个类别,是我国法定证据种类之一。笔迹鉴定意见产生于司法鉴定活动,应用于诉讼审判活动,具有科学性与法律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对于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的理解,应从鉴定科学、诉讼法律以及管理体制等多个视域下加以把握。第二,笔迹鉴定意见的历史发展。我国笔迹鉴定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古代的萌芽与起源,近代的变化与演进,现代的进步与繁荣等三个阶段,同时应考量与借鉴域外笔迹鉴定意见的特点与优势。第三,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实践中,对笔迹鉴定的理论是否科学的质疑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对主观经验判断的质疑与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困惑。从书写技能与书写习惯、书写习惯与笔迹特征、经验判断与定量分析三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的认知进行探讨,再从笔迹鉴定意见的生成、笔迹鉴定意见的实质、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三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进行理性把握,丰富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理论。最后,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适用。整理英美法系国家可采性与相关性等规定,大陆法系国家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等规定,以及我国法中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的相关规定,研究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证据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以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现状分析与笔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完善笔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规定以及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机制。第二章,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标准化是我国笔迹鉴定以及司法鉴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保障司法鉴定质量,完善司法鉴定证据审查的前提与基础。本章从四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的标准进行阐述。首先,笔迹鉴定意见标准概说。整合各方观点,详细论述司法鉴定标准的概念与定义,笔迹鉴定标准的概念与定义,以及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概念与定义。从标准、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三个视角,探讨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科学性与法律性、统一性与适时性、明确性与模糊性等基本属性。第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分类。笔迹鉴定意见的标准包括: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和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四个部分。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可分为案件受理程序标准、案件鉴定程序标准和案件归档程序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可分为形成方式技术标准、鉴定条件技术标准、比较检验技术标准和综合评断技术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可分为基本情况表述标准、鉴定过程表述标准、鉴定意见表述标准和比对表的制作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可分为鉴定意见质证标准、鉴定意见认证标准和鉴定意见争议解决标准。第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研究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诉讼证明活动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司法鉴定制度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技术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关系。最后,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实施保障。提出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应有专业的起草小组,应顺应时代文化背景并采取动态的修正模式。第三章,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实证研究。本章包含四个实证研究项目,实证研究的对象依次是笔迹鉴定意见书的表述情况与存在问题,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运用情况,笔迹鉴定标准的实践与改革建议。首先,笔迹鉴定文书规范实证研究。以我国10家司法鉴定机构的130份近两年(2017-2018年)的笔迹鉴定意见书为研究样本,对目前笔迹鉴定意见书较为普遍存在的“重结论,轻程序”、分析说明模板化、比对表标识不规范、非确定性鉴定意见不断增多等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及原因分析,说明这些存在问题导致的消极后果,探讨从统一并提高笔迹鉴定表述标准,加强笔迹鉴定文理表达研究,把握笔迹鉴定表述的简略性与详细性、模糊性与准确性、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特点等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书的制作与表述加以完善。第二,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应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上海市2018年涉及笔迹鉴定的408份裁判文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变量包括裁判文书数量与类型、申请鉴定事由、审判层级、法院层级与单位、鉴定机构、笔迹鉴定项目、笔迹鉴定意见结果、是否重新鉴定、法院采信情况、案件判决情况多个要素,较为全面的展示了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在案件诉讼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实践应用中出现的裁判文书表述、鉴定启动程序、鉴定人出庭、笔迹鉴定意见表述、鉴定意见认证采信等典型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改革优化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标准实践认知的现状调查。采用“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实践认知问卷”对我国8所司法鉴定机构99名文书鉴定人进行调研。调查结果发现,鉴定人充分认可《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对笔迹鉴定工作的重要规范和指导意义,但对于鉴定意见的种类与分级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鉴定意见的判断依据还不够明确,对获得继续培训教育有较大需求。建议通过制定《笔迹鉴定技术规范指导意见》解释、说明相关技术难点,落实《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应用。相关部门应加快面向鉴定人、办案人员的技术规范指导、应用、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扩大技术规范影响力,充分发挥技术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最后,笔迹鉴定标准实践与改革的调研分析。采取走访调研、电话采访、微信调研、委托调研等方式。调研提纲针对法官、鉴定人、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共设计了35个问题,主要侧重了解法官、鉴定人、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对现有司法鉴定相关法律法规、司法鉴定标准、笔迹鉴定标准的主观评价以及优化改革的主流态度。为研究、完善我国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标准提供现实依据与参考建议。第四章,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规范研究。基于实践中笔迹鉴定意见书在制作与文字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为依据,结合鉴定人开展鉴定工作,书写鉴定文书的具体情况,以《司法鉴定意见书》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基本情况、检验过程与分析说明、鉴定意见三个主要部分,提出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等相关研究与建议。首先,我国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将2019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文件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分别与已经废止的司法部《文书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规范》和公安部登记管理,同时制定并使用的公共安全行业鉴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第二,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研究。分别对案情概述表述规范,鉴定材料表述规范,委托要求表述规范,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表述规范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研究。分别对检材检验表述规范、样本检验表述规范、比较检验表述规范、综合评断表述规范、比对表的制作规范,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表述规范建议。最后,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研究。参考美国、荷兰等国家的笔迹鉴定结果的种类,比较分析我国国家标准与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对笔迹鉴定结果种类的不同划分以及区别和联系。结合我国对不同种类鉴定意见的判断依据,针对现有技术标准鉴定意见分级偏主观,级别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缺乏足够的量化依据和客观的评价标准等问题,提出在鉴定意见种类判断依据的规定上应对鉴定人对鉴定种类的选择上加以一定的限制。在现行技术规范的表述标准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表述规范,并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第五章,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研究。目前学术研究以及司法实践中,对鉴定意见证据的审查主要集中于法律层面和程序层面,没有针对鉴定意见实质性审查的具体研究成果和立法规定,导致法官在审查鉴定意见时显得力不从心。本章,从笔迹鉴定的技术标准、技术原理、技术步骤、技术方法等方面,重点研究对笔迹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第一,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标准研究。立足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基础理论,结合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与困境,从鉴定意见书的“基本情况”部分、“鉴定过程与分析说明”部分、“鉴定意见与附注”部分的提出质证要点。第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研究。立足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基础理论,结合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诉讼需求与制度缺陷,从鉴定意见不予采信的情形、限制采信的情形(有条件采信)、证明力降低的情形,对完善、细化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提出相关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基于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仅具雏形且可塑性强的考量,结合前期研究成果与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构建公益属性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想,实施司法鉴定行业协会管理为主,法院监督为辅的管理模式,以期进一步促进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第四,冲突笔迹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研究。产生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有诸多因素,可以归纳为启动程序、鉴定材料、技术标准、重新鉴定等几方面原因。我国应尽快构建冲突鉴定意见的预防机制和选择机制,不断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司法鉴定为诉讼服务的功能和价值。
范舒婷[3](2020)在《民事诉讼笔迹鉴定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法治建设在当今时代不断推进,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现代诉讼必然会进入一个事实认定日益科技化的阶段,司法鉴定也必然会成为日后司法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笔迹鉴定是司法鉴定中非常具有普遍性的一个种类,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笔迹鉴定”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案件,2019年有4732个与笔迹鉴定有关的案件,2018以及2017年都有20多万个相关案件,在2019年的案件中,民事案件有4242个,刑事案件有32个,行政案由有22个,可以看出笔迹鉴定在民事诉讼案件中的的使用更为普遍,且多发生在民间借贷、担保等案件中。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笔迹鉴定意见作为一种重要证据,法官在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的时候可能就会受该笔迹鉴定意见的影响,从而在对案件的裁判结果处理上也许就也会有所不同。笔迹鉴定的完善、合理程度,不但对整个案件的实际审理效果产生着作用,而且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以及所处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项诉讼制度的改革,当前的笔迹鉴定已经无法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各方面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拟通过对民事诉讼笔迹鉴定的理论研究提出和完善当前民事诉讼笔迹鉴定的法律问题,从而解决民事诉讼中实际运用到笔迹鉴定时会出现的一些尴尬现状。因而本篇论文从基本理论入手,结合当前司法实践具体情况,主要从五个部分对民事诉讼中的笔迹鉴定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引出此篇文章写作的目的,即当前民事诉讼笔迹鉴定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法律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笔迹鉴定程序的启动、收费、样本的收集等方面存在不足。第二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从笔迹鉴定的概念、特点、功能等方面入手,阐述其在民事诉讼中所发挥的相关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司法制度作出简单对比。这部分当中涉及到了一些理论知识,虽然这些内容较为浅显易懂,但是也是构成一篇文章所不可或缺的,是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的,只有保有这部分的内容才能保证论文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这个部分构成了整篇文章的基础,因为只有论证了该部分存在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引出后文其他的论述,研究才有存在的意义。第三部分:现状分析部分。既包括对现有笔迹鉴定相关法律规范的整理,还包括对笔迹鉴定的司法现状的统计分析,具体是通过对重庆市、广东省深圳市、以及天津市的2019年的民事诉讼笔迹鉴定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数据来反映出其中的有关问题,更好地引出下一部分的问题分析。第四部分:结合上文的司法实践的案例统计分析从理论上阐述当前民事诉讼笔迹鉴定相关立法以及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了鉴定人出庭制度方面的问题、笔迹鉴定意见审核问题、笔迹鉴定费用相关问题等。第五部分:论述了民事诉讼笔迹鉴定法律问题的完善。建立在对我国民事诉讼笔迹鉴定立法、司法实践状况以及在我国民事笔迹鉴定制度规定不完善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笔迹鉴定制度提供建议。
曹可嘉[4](2020)在《中文摹仿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 ——以临摹、套摹签名笔迹为视角》文中指出签名作为重要的身份证明,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担任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化发展较快,信息获取渠道多种多样,笔迹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被大众广泛了解,使用摹仿手法伪造笔迹的现象普遍,无论是某些刑事案件中还是一些民事纠纷中,都存在着摹仿签名的现象。由于摹仿签名笔迹的字数少、仿真度较高、隐蔽性强,因此在鉴定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而且从2015年至2017年的笔迹鉴定能力验证反馈结果来看,参加考核的机构都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容易将摹仿笔迹特征与正常书写的不同人之间的相似性笔迹特征混淆;二是对检材与样本签名笔迹特征符合点和差异点认识不清,导致对符合点和差异点的分析产生偏差。随着鉴定实践的要求,区分摹仿笔迹的伪装方式和准确认识临摹与套摹笔迹的差异,是当前笔迹鉴定领域发展的需要。因此当下准确识别和区分摹仿笔迹仍然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对中文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含导言部分在内,本文共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如下:在导言部分中,首先对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阐述。最后,针对国内外关于摹仿笔迹的专着、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和梳理,理清现阶段我国对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研究的现状及可研究的空间,为本文的研究指明方向。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中文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的理论概述,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临摹签名笔迹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的概述,其次是对套摹签名笔迹的理论进行概述,最后一部分说明了摹仿签名笔迹鉴定的科学依据。第二章为中文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特征的实验研究,是全文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实验内容进行计划与设计,包括实验样本的制作收集与具体的实验的方案,保证实验过程中部分变量的控制;第二部分是利用常规的检验方法从笔迹的一般特征、笔迹的细节特征以及文字布局特征三个角度入手,归纳特征出现的频率,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与总结;第三部分是对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特征进行充分的比较和分析,包括分析中文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特征的共性与差异和影响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特征的相关因素两个内容,以期探索临摹与套摹的区分方法。第三章是中文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鉴定研究,基于前章节的研究,分别从对签名笔迹的初步检验、检材与样本笔迹的规范要求、比较检验与综合评断要点三个方面对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在实际鉴定中的鉴定要点进行归纳,除了识别检材笔迹可疑迹象之外,如何正确分析和判断可疑的笔迹现象,如何通过有效取样、综合比较检验来确定检材笔迹特征的类型,从而确定检材笔迹的特征性质,得出科学可靠的鉴定意见,并在文章最后结合了实际案例对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与印证。最后部分的结语是对本文进行全文的回顾,包括对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提炼和反思,为日后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
陈春荣[5](2020)在《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所研究的笔迹均为中文笔迹,书写者年龄分布在60至100岁之间。相信每一个书写人都会有错写、漏写、一下子记不起某个字怎么写的经历,比如小朋友经常写错字,我们电脑用多了的时候一些原本熟悉的字也一下子想不起来怎么写了。虽然这些只是小插曲,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于书写活动中,对于以研究书写活动为己任的笔迹鉴定工作者,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小插曲。目前笔迹鉴定实践中,大半的案件是签名类笔迹鉴定,由于其字数较少、容易被摹仿等特点,使得签名类笔迹鉴定是笔迹鉴定这门学科的重点与难点,受到广大笔迹鉴定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而在鉴定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把重点放在研究书写人书写活动中蕴含的书写习惯以及其外在表现形式——笔迹所反映的笔迹特征。书写习惯是书写人在书写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独有的书写动力定型系统,然而,当我们把书写习惯定义为一种书写动力定型时,其本身是受书写人支配、控制的,即便是伪装、摹仿笔迹,也是在书写人的支配、控制下完成的。但是我们在书写活动过程中,有时会不经意出现错写现象,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不能控制自己的书写活动,换一种说法就是无法流畅地将自己的书写习惯表达出来。这种不受书写人支配、控制,违背书写人原有形成的书写技能,甚至是不以书写人的意志所转变的一种书写状态。在医学界,这种书写状态被认为是由器官功能性损害引起的,称之为书写障碍,书写障碍不仅包括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失写症,也包括初级运动功能受损导致的机械性书写障碍。书写障碍是书写人在书写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对这种书写状态以及这种书写状态下所反映出来的笔迹特征,对我们而言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而搜索国内外文献也未见同类文章,偶有对老年人以及阿尔兹海默、帕金森、脑卒中患者书写笔迹的研究,也仅是个案分析。从目前笔迹鉴定的理论与实践来看,业界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尚未有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整理,鉴定人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认识也是比较宽泛的、流于表面的。如书写障碍患者的笔迹字形较大、结构松散,运笔弯曲抖动、中途停顿,起收笔有拖带痕迹,以及重复性书写、镜像书写和小写症等非系统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在作者看来,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仅仅是笔迹特征表现的堆砌,并非系统性、全面性的总结,会导致以偏概全的认识,对实践指导的局限性比较大。有鉴于此,研究书写障碍患者书写活动的形成机理以及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反映的笔迹特征,可以有效地帮助鉴定人认识这一类中文签名的笔迹特征,更有利于鉴定工作的开展。作者通过书写障碍这一视角,厘清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的概念、形成机理和鉴定的科学依据,剖析书写习惯与书写控制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展示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在书写控制能力变化下笔迹特征的不同反映,系统性地分析在书写控制能力变化下书写障碍患者的签名笔迹特征、笔迹特征变化的规律以及书写障碍患者签名鉴定技术要点。在作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书写障碍主要是由于脑部功能和运动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的,多见于老年人并伴有如阿尔兹海默、帕金森、脑卒中等疾病。作者通过对1000多位60岁至106岁书写人的签名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中104位书写人明显患有书写障碍,且通过对其3年内笔迹形态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书写障碍患者典型的笔迹特征表现有构字障碍特征、错写签名特征、运动障碍性失写特征、惰性书写特征、重复笔画特征、镜像书写特征、视空间失写特征以及失用性书写特征等八类典型特征。其中构字障碍特征、错写签名特征和运动障碍性失写特征可以进一步细分,构字障碍特征又分为部分完成特征、部分替代特征、笔画添加特征、笔画遗漏特征以及创新字特征;错写签名特征分为近形替代特征、同音或近音替代特征、近义替代特征、反义替代特征和无关替代特征;运动障碍性失写特征主要表现有字形放大特征、结构松散特征、笔画(结构)搭配比例失调特征、运笔迟缓特征、弯曲抖动特征、起收笔拖带特征、个别笔画幅度失常特征、小写症特征和笔力失调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收集的100多名书写障碍患者历时3年的笔迹形态,通过图谱形式展示,为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鉴定实务提供直观、具有应用价值的指导意见。同时,在现有笔迹鉴定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笔者梳理总结了部分书写障碍患者笔迹特征判定书写人身体状况的要点,并提出,如鉴定过程中对检材签名的笔迹特征产生合理疑问时,应当引起足够地重视,仔细询问并了解书写人在检材形成时期的身体状况,对照分析签名时的身体状况是否与书写障碍反映出的笔迹特征相吻合,从而确认或排除一些会左右或影响鉴定意见判断的差异性特征。同时,作者也清楚地认识到文章难免存在疏漏之处,对于提炼归纳的书写障碍患者笔迹特征是否适用于笔迹鉴定实务,对书写障碍患者是否普适,也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笔迹鉴定学科是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但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很多笔迹鉴定工作者和学者也正在这条路上努力探索,希望通过科学量化的方法,解释笔迹鉴定的科学性。作者以浅陋之见抛砖引玉,望能吸引更多学者和鉴定人加入到研究书写障碍患者笔迹鉴定的行列当中,使广大鉴定工作者对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有更充分的认识。
姚舜[6](2019)在《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理论研究及其鉴定过程初探 ——以练习摹仿笔迹鉴定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迹鉴定,是一门旨在解决存疑文书上的文字是否是当事人所写或存疑文字是何人所写的,属于司法鉴定领域内物证技术范畴下的科学鉴定项目。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作为一种新兴的笔迹鉴定项目,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来看,在现如今国内理论研究都尚且匮乏,且在实践操作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都急需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从中国国内的发展历史来看,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在司法鉴定学科中是一门由于司法活动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学科。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其实质就是谈论如何在实际的鉴定中解决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于司法鉴定学科知识领域的扩充和实践领域的完善,更是对我国司法活动的技术支持。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客观上就是通过对电子捕获式签名进行鉴定以满足司法活动的需求的一种鉴定门类。要彻底的掌握这种新兴的笔迹鉴定的种类,其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掌握,一个是理论知识,另一个就是实践操作。相应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目标,就是为司法活动中案件争议点的解决提供客观且科学的意见。本文从文献的检索和分析、案例的探讨、实验的设计和总结几种研究方法出发,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理论分析开始,加之以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和总结,以期获得对该种新兴的签名笔迹鉴定较为完备的认知。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导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理论概述、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结果、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经验总结、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未来与展望。本文的导言部分,首先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基本的界定,随后论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及意义,进行了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并阐述了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后罗列了本文的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点。笔者研究发现,对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名称界定和概念界定在国内的学界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开宗明义,定义先行,只有在明晰了这种新兴的笔迹鉴定的内涵概念的情况下,才能对其进行下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在当今的司法鉴定学界甚至于法学界,对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共识已然达成,那就是这一新兴签名笔迹急需大量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存的研究成果已难以满足司法活动的需求,故需要从理论是实践两个方面深入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展开研究,以期实现司法鉴定对司法活动的持续支持。在理解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过程中,关键点在于对其进行准确且清晰的定义。故笔者认为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指的就是有书写能力的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念,通过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书写载体所书写形成的具有个人特点,能反映其本人特有的书写动作习惯,且能够被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标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痕迹。本文的第一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理论概述。在本部分中,笔者将会从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下定义为出发点,进一步比较其和传统意义上的笔迹鉴定的异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概述。主要的论述点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内涵和外延、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与司法活动的关系。其中的重点是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只有在明确了这种新兴的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后才能为后续进一步的探讨其实验与检验奠定扎实的基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是司法实践、侦查学活动等与法律相关的诉讼活动中泳衣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的技术性、科学性的调查方式,同时,其也是司法鉴定学科中、物证技术领域内、文书检验相关的专业型鉴定项目。多年以来,国外以及中国国内的各类经典学术着作和理论文章,都已经对笔迹鉴定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相当充分的阐述;同时,针对于笔迹鉴定实践的不同实际情况,如各类伪装笔迹的鉴定、左手伪装、随意伪装、自我临摹等,司法鉴定人也在不断的逐步摸索和探求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系统、具备相当可检验性的鉴定方法和理论体系。尽管对于传统笔迹鉴定的理论体系已近乎于完全,而对于新兴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的理论研究却显有涉及。故笔者认为,对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的理论研究应从有关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内涵和外延展开,明确分析其理论含义的基本范围边界,以期为其进一步的鉴定做出充分的理论准备。本文的第二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在本部分中,在确定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目标,如其可检验性与摹仿成分以及寻找相关规律的目标之后,展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研究,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出发真实探寻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整个流程。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基于其有理有据,所以说本章的实验实则是科学研究进程中对于“据”的研究。不论是从形态学的角度出发所展开的鉴定,还是对单纯的电子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其对于鉴定人员的要求都是复合型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条道路”,即鉴定人员不仅仅需要熟知笔迹形态学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对分析、整理电子数据有所掌握。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特殊性和新兴性,其需要的更是复合型的鉴定人才。同时的,复合型的鉴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具备能够在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进行分析和检验后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鉴定结果的人。其实,鉴定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人员需要的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性意见,更需要根据客观事实来总结得出主观意见的能力,如单纯的对比书写的时间、速度和力度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根据以上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各项指标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以期达成司法鉴定“证伪”的科学目标。本文的第三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结果。在本部分中,主要讨论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发现、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发现的相应解释以及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与传统的签名笔迹特征的比较。本章主要注重汇总和分析上一章节中实验部分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是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探讨,故本章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分析问题,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实验过程中所客观可得的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以期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本文的第四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经验总结。在本部分中,主要论述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所存在的方法论以及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质量管理。笔迹鉴定质量管理是每个司法鉴定机构和每个专业的司法鉴定人员所必须引起重视的环节。正因为司法鉴定与司法活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司法鉴定为司法活动中的事实认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所以说,把好质量监控这一关特别是对于新兴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可以在保证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蓬勃发展的同时,遵循一定的规矩,从而使其发展道路更为稳定和通畅。本文的第五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未来与展望。在本部分中,主要对外部书写条件变化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特征的影响以及不同伪装手段对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特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诸如书写工具变化的影响、书写姿势变化的影响以及左手伪装对笔迹特征的影响、随意伪装对笔迹特征的影响。对于新兴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研究,不应该只拘泥于当下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分析能力,而同样重要的是对这一鉴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点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期。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在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过程,正因为其新颖性,故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部分。本文的论述,尝试从实践和理论同时出发以期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冰山一角展开探索。由于笔者的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对于这一庞大的课题还未能进行深入的挖掘,望学界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这一问题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从理论的提升为出发点,更好的指导司法鉴定实践。
叶靖[7](2019)在《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印章,虽目前还无法溯源,但却并不影响其在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占据的重要地位。印章往往在日常生活与经济往来中扮演着身份、权力的象征的角色,我国使用印章的习惯也一直沿袭至今。政府公文、签订合同等重要文件上一般都会盖上公章或个人名章加以确认。由此滋生了利用印章印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这也推动了印章印文鉴定活动的产生与发展。目前,印章印文鉴定是文书司法鉴定实践中常见的鉴定项目之一,也是文书司法鉴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印章印文鉴定目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为印章印文同一性鉴定、伪造变造印章印文鉴定、朱墨时序鉴定及印章印文盖印时间鉴定等。随着现代制章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印章印文司法鉴定实践的需求和现代检测分析仪器的发展,以上印章印文鉴定的研究内容均有学者开展过探索。并且司法实践中也有大量印章印文鉴定案例的存在,为印章印文鉴定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积累,不断推动现代印章印文司法鉴定检验技术的发展,不断充实着印章印文鉴定的研究内容。印章印文鉴定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对检材印文与样本印文的比较与分析。归根结底,是对检验印文特征与样本印文特征的观察与检验。客观而言,当前印章印文鉴定领域内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具体印章印文鉴定项目展开,还并未有人从印章印文特征层面出发,系统地针对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展开研究,由里及表,再映射至印章印文鉴定这一中心点,为当前印章印文鉴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相关困惑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本文将立足于此,分别通过学理定位、实证探析、体系构建及实务应用等多维度视角,对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变化规律予以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含导论部分在内,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中,笔者首先对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予以阐述。其次,针对国内外印章印文相关领域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评析,明确当前印章印文鉴定工作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厘清我国当前印章印文鉴定,尤其是印章印文盖印时间鉴定的现状及研究空间,为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变化规律的研究指明方向。经过文献梳理与研究所发现的不足之处,有的放矢,填补我国当前印章印文鉴定领域内的空白。最后,导论部分针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与说明。第一章系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研究理论支撑。首先,从我国印章印文的起源及印章印文检验技术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的研究现状与前景探析予以论说。其次,印章印文特征的阶段性变化外在显示为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的变化,需要从学理角度对“阶段性特征”术语的内涵及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鉴于当前学界对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并未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从语义角度、现实含义及学理定位三个方面对“阶段性特征”术语予以了分析与判断。并分别从同时段特征与历时性特征两方面展开讨论,明确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的具体含义及其主要特点。最后,从印章印文特征的个体特殊性、外在反映性及相对稳定性出发,阐释了印章印文特征变化规律与印章印文同一性认定的内在联系。并在物质绝对运动维度的基础上,剖析印文特征的变化与稳定,阐明印文特征变化的内差与外差,支撑利用特征变化规律进行同一认定的哲理基础。针对印章印文鉴定领域关于阶段性特征的困惑与不明,笔者均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明晰,以明确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研究之意义及方向。第二章系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实证探析。从理论层面对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概念含义及现实作用予以厘清与阐明,是为实证探析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撑。印章印文的鉴定与研究,是一项实务性极强的科学技术活动。其所涉及的诸多专门性问题,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加以验证。尤其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离不开实验数据的支撑与验证。本章节笔者主要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获取关于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的相关科学事实,制作相应的实验样本,设置实验所需的实验环境(如高温、低温、干燥、湿润等),最后将样本回收并加以分析,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印章印文特征的阶段性变化规律,对形成印文阶段性特征的原因,或某些阶段性特征的稳定性及可能导致其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科学验证。最后,通过实验归纳出的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路径,为构建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体系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为鉴定实务中遇到的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第三章系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影响因素探讨与研究。基于第二章的实证探析,还须对造成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印章印文特征变化形成的原因。印章盖印形成印文这个过程,除了受印章内部结构的影响外,还与外部环境条件有关。具体而言,会对印章印文特征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过程中:制章过程、盖印过程以及使用保管过程。其中,在制章过程,印章材料的特性和制章的工艺直接决定了印文的形态特征;在盖印过程中,盖印压力角度的选取、承印纸张的选择以及衬垫物的软硬会对印文形体产生多元化的影响;而在使用保管过程中,环境因素、外力磕碰、附着物质以及认为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印章印文特征的变化。可以说,印文特征的变化具有无限多样性。由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有限性,我们很难掌握某一客观事物或系统的全部内容,故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掌握印章印文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何种变化,从中寻找印章印文中各个要素、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和把握本质,为构建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体系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第四章系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综合评断。在充分认识印章印文特征变化的性质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在本章节进一步探索如何合理构建与完善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体系的应用,进而验证其是否能作为印章印文鉴定的科学依据。建构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体系,须对特征的阶段性变化引发的冲突和矛盾作合理解释,并提供相关优化路径,为印章印文同一认定提供重要判断依据,为盖印时间判断提供辅助参考。为保证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变化规律能够更准确地运用于印章印文鉴定实务中,对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体系的科学性、可靠性及可重复性需要实行有效控制,通过不同检验技术方法间的相互验证以及鉴定实务中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体系应用的实证考量与统计分析,保障其在印章印文鉴定活动中的可靠程度。本文创新点之一,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在此之前,均是作为印章印文司法鉴定领域中的一部分展开零星研究。尚未有学者将其作为专项,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地梳理与研究。笔者以印章印文特征之阶段性变化为研究趋势,从理论分析与实证考量两个角度,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准确地、科学地利用阶段性特征,为鉴定意见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本文创新点之二,印章印文检验方法,以印文特征形态学比对鉴别为主,该检验方法主要依赖于鉴定人自身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笔者在通过实证方法对印章印文特征的阶段性变化规律进行检验时,采取了统计学方法对特征进行量化与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是印章印文检验方法从传统经验型到实证数据型的转变。
贾治辉,官胜男[8](2018)在《笔迹鉴定意见采信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应最高人民法院要求,除不宜在互联网公布的情形外,中国裁判文书网对全国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予以较为全面、及时的公布。同时,中国知网、北大法宝、北大法意等诸多信息检索平台纷纷推出裁判文书查询服务,使备受争议的笔迹鉴定意见在审判程序中的采信情况能够直观展现。笔迹鉴定以书写人习惯性书写动作所表现出的笔迹特征为鉴定依据,由于笔迹鉴定对象的变化较为复杂,鉴定人在观察、分析、比较和确定特征时带有一定的经验成分,以至于外界对于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可靠性及可采性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借助中国裁判文书网平台,通过对其公布的裁判文书中笔迹鉴定意见具体采信情况,以代表性的鉴定机构为解析对象,经分析后总结出笔迹鉴定意见的采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缘由,找出相对合理的笔迹鉴定意见采信机制。
李念,李冰[9](2018)在《质疑还是挑战:Daubert规则下的笔迹鉴定》文中认为由于笔迹鉴定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司法审判,探讨笔迹鉴定意见审查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司法活动对于笔迹鉴定的现实需求,也是确保其正确地发挥科学证据在案件中的证明作用,促进司法公正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追溯笔迹鉴定意见作为美国庭审证据的历史,导引出笔迹鉴定科学性的质疑与论证,以及有关笔迹鉴定领域的相关认识误区,进而提出强化笔迹鉴定意见科学性的几点措施,最后通过上述问题的论述,更深层次地揭示出笔迹鉴定意见审查在实践中的质疑与挑战以及未来之路。
王小怡[10](2016)在《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签名笔迹鉴定,顾名思义,是具有专门技术的鉴定人员对签名笔迹进行的真伪判断。近些年以来,签名笔迹鉴定案件在物证鉴定类案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签名笔迹鉴定案件形势也与以往不同,开始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和工作模式。办公自动化的全面推行取代了过去签名笔迹鉴定一支笔一杆尺一个放大镜的工作方式,摹仿签名案件的多发、签名笔迹鉴定材料造假的等新事件的出现,对新时期的文书鉴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文书鉴定人在实务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而且需要文书鉴定新理论的提出以填补现实工作中涌现的这些问题。签名笔迹司法鉴定属于司法鉴定这个大学科,具有法律性和科学性的双重属性,但是法律和科学的价值观并非完全一致,科学性要求的是严谨,法律性则要求的是客观,如何在签名笔迹司法鉴定中使科学性和法律性能得到调和,使签名笔迹司法鉴定能更好的为社会所理解和支持,使签名笔迹司法鉴定走下“玄学”的神坛……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独特性,决定了签名笔迹鉴定的规律有其独到之处。传统的笔迹鉴定的理论虽然能应用于签名笔迹鉴定,但其不能完全涵盖签名笔迹鉴定。签名笔迹的整体性、动态性、组合性都是其独有的鉴定属性,文章从这些问题入手,对签名笔迹特征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提出了签名笔迹独有的四维性特征,并对签名笔迹的三大基础理论进行修正等等。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从理论沿革、法律规制、基础理论优化、笔迹特征的四维建构、实务操作的完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理论沿革。在文章的开始,首先对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理论概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希望读者对签名笔迹的学科背景、鉴定基础、检验路径、司法任务能呈现框架式理解。首先,文章介绍了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学理基础。从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学科地位、概念界定、研究类别三方面展开了介绍,将司法鉴定、文书鉴定、签名笔迹鉴定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罗列,并对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概念进行了剖析,最后对签名笔迹司法鉴定进行了简单分类,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限定在中文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范围之内。其次,文章阐述了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物质基础。个体签名笔迹的发展历程决定了签名笔迹的变化性和多样性,签名笔迹的反映性、特殊性、稳定性是签名笔迹得以判断和识别的基础所在,在此,将个体签名的多样性置于稳定性领域之内。因为签名笔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不是绝对的稳定。签名笔迹的多样性寓于稳定性之中,某种程度上稳定性又呈现着多样性。文章重点对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技术路径进行了论述。将签名笔迹的检验方法、笔迹识别特征、检验步骤等鉴定过程中的重点要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文章将逻辑分析法列入了签名笔迹的检验方法之中,因为从案件的受理、检材和样本的分析到最后的综合评断、做出鉴定意见每一个检验步骤都有逻辑思维的展现。客观来说,系统学习逻辑学的知识对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的。最后,文章对签名笔迹的实施要务进行了说明,主要从两方面展开解释,一方面是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所解决的案件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是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所起到的司法作用。第二部分是,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案件障碍的法律规制。文章立足于法律的角度对签名笔迹鉴定案件材料不真实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可以对该问题的解决提供途径。案件材料于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顺利实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文章列举了三起签名案件,其中两起案件的检材条件良好但因为样本条件所限,最终无法出具明确的文书鉴定意见,另外的一起案件的当事人已经过世,但是样本充分,反而出具了明确的鉴定意见。随后,文章引入了证明妨碍制度,我国的证明妨碍制度规定较少,寥寥的法律条文,可操作性差,而且没有将签名笔迹鉴定中的某些情况囊括进去,例如当事人书写的实验样本不能准确反映本人书写习惯等问题。最后,文章对证明妨碍制度在签名笔迹鉴定领域的可行性进行了说明,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想。第三部分是,签名笔迹司法鉴定基础理论的优化。文章的这部分是对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三大基础理论进行的创新。长久以来,同一认定理论、种属认定理论、系统鉴定理论是司法鉴定的基础理论,也是文书司法鉴定的理论基石。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同一认定模式和传统的司法鉴定同一认定模式并不完全相同,同一认定是签名笔迹鉴定的目标所在,而不是构筑了签名笔迹的鉴定基础。种属认定理论也是如此,签名笔迹是动态性的基础,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对签名进行分类,而且在签名笔迹司法鉴定实务中,种属认定的应用范围主要在公安检察等侦查部门。文章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同一认定理论和种属认定理论进行了辨析,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文章对系统认定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发掘,以往鉴定人对系统的理念停留在对签名案件的整体把握上,提倡将案件的各个组成要素作为一个系统看待,例如书写人、书写纸张、书写姿势、书写衬垫物、书写工具等书写要素都是案件系统的组成成分,这有利于鉴定人对案件的整体把握和宏观掌控。在此,文章将签名笔迹特征也作为一个系统,提倡从系统的动态性、层次性去把握和分析笔迹特征,并列举了签名案件作为示范。这种理念有利于笔迹特征的深入理解,有利于签名笔迹特征价值的具体衡量。第四部分是,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笔迹特征的四维建构。文章对签名笔迹特征进行了多维度的架构。笔迹特征是签名笔迹鉴定分析的依托,可以说,签名笔迹鉴定的整个过程就是笔画特征的甄别和分析。文章从二维、三维、四维的角度对签名笔迹进行了分类,着重于使笔画特征的时间性观念可以深入人心。在对签名笔迹特征空间维度探讨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新的四维特征:整体性特征、空间组合特征、韵律特征,整体性特征和空间组合特征是签名笔迹独有的特征,是文章的创新点。最后,文章对签名笔迹空间思维的演化进一步进行了开拓,将笔迹特征进行了新的总结,对新发掘的特征如何进行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签名笔迹进行观察和把握,不可顾此失彼。第五部分,签名笔迹司法鉴定实务操作的完善。本章是论文的末章,针对的是签名笔迹司法鉴定实务操作方面可完善的环节。从逆向思维的应用到签名笔迹领域逆向思维的呈现、从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意见的困境到似然率在其中的适用辨析、从摹仿签名的识别到摹仿签名的认定、从签名笔迹办公自动化运作到其给签名笔迹鉴定工作带来的改变、从签名笔迹和正文笔迹的联系到两者的实案辨析,文章从这五方面问题展开,这五方面是现今签名笔迹司法鉴定领域经常遇到的难题,笔者在这里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鉴于本人的精力和知识的局限性,文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1.签名笔迹的三大基础理论的不足之处经过系统的逻辑分析进行了展示,但是,文章并没有明确的提出解决方案,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原因在于时间不够充分,不能全面的学习、了解、领会、贯通所有的理论学说,这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切实的理论和解决方案。2.长期以来,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意见的出具一直是社会的热点,绝对的认定和否定导致了法官在采纳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意见时的不加区别,本文虽然对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意见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可行性、科学性还是有待认证。签名笔迹鉴定中经验性的成分居多,简单采用似然率的做法目前阶段看来不太现实,医学上可以采用似然率是因其三维性,而签名笔迹鉴定是四维性的,变化性和稳定性同时存在。文章在进步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矛盾,这有待于社会和科学的进步。3.文章从检案的角度对签名笔迹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解说,时间和精力的局限作者没有对国外的理论进行充分的融合,虽然国外的签名鉴定研究的是拼音文字,思维不尽相同,但有些检验方法和理论还是有其共通性的,本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争取给自己一个对外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更有效的理解西方鉴定理论和我国鉴定理论的联系与差别。
二、笔迹特征属性的理性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笔迹特征属性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书法鉴赏与笔迹鉴定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 |
第一节 审美活动 |
一、“审美”概念的嬗变 |
二、审美活动的特点 |
三、书法鉴赏的属性 |
第二节 认识活动 |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二、认识活动的特点 |
三、笔迹鉴定的属性 |
第三节 联系和区别 |
一、联系 |
二、区别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第一节 书法鉴赏的基础理论 |
一、中国书法鉴赏理论 |
二、西方美学视角下的书法鉴赏 |
第二节 笔迹鉴定的基础理论 |
一、物质转移(交换)理论 |
二、同一认定理论 |
三、种属认定理论 |
第三节 联系和区别 |
一、联系 |
二、区别 |
第三章 研究内容 |
第一节 书法鉴赏的研究内容 |
一、师承 |
二、形质 |
三、神韵 |
第二节 笔迹鉴定的研究内容 |
一、检材与样本 |
二、笔迹的特征 |
三、笔迹书写人的书写技能与书写习惯 |
第三节 联系和区别 |
一、联系 |
二、区别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书法鉴赏的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联想法 |
三、比较法 |
第二节 笔迹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
一、分别检验 |
二、比较检验 |
三、综合评断 |
第三节 联系和区别 |
一、联系 |
二、区别 |
结语 |
一、笔迹鉴定借鉴书法鉴赏的可行性 |
(一)二者的相通性提供了良好的交流语境 |
(二)书法鉴赏对于汉字书写的研究有相当的历史 |
二、笔迹鉴定借鉴书法鉴赏的意义 |
(一)有利于防止机械的比对笔迹 |
(二)有利于识别伪装的笔迹 |
(三)有利于丰富笔迹的特征内涵 |
(四)有利于提高鉴定人的水平 |
三、笔迹鉴定借鉴书法鉴赏的具体内容 |
(一)节奏 |
(二)笔画质量 |
(三)形与神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生成标准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问题的创新 |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一章 笔迹鉴定意见概述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诠释 |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内涵与外延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属性与功能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分类与表述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比较与评析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与起源:古代笔迹鉴定的最初探索 |
二、变化与演进:近代笔迹鉴定的逐步转型 |
三、进步与繁荣:现代笔迹鉴定的高速发展 |
四、考量与借鉴:域外笔迹鉴定意见的优势比较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 |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理论基础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质疑困惑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认知探讨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理性把握 |
第四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适用 |
一、证据材料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评判 |
第二章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概说 |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内涵 |
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界定 |
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特性 |
四、笔迹鉴定标准的作用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分类 |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制定依据 |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诉讼证明活动的关系 |
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司法鉴定制度的关系 |
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技术的关系 |
四、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关系 |
第四节 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保障基础 |
一、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统一的组织领导 |
二、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专业的起草小组 |
三、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顺应时代文化背景 |
四、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采取动态修正模式 |
第三章 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文书规范实证研究 |
一、文书研判:笔迹鉴定文书表述规范之现状 |
二、理性剖视: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规范之问题 |
三、改革进路: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规范之完善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应用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样本概述 |
二、统计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标准实践认知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
二、结果与讨论 |
三、结论 |
第四节 笔迹鉴定标准实践改革的调研分析 |
一、调研情况概述 |
二、现行笔迹鉴定标准实践情况分析 |
三、优化统一笔迹鉴定标准调研分析 |
第四章 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规范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 |
一、国家标准 |
二、行业标准 |
三、比较评析 |
第二节 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研究 |
一、案情概述表述规范 |
二、鉴定材料表述规范 |
三、委托要求表述规范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研究 |
一、检材检验表述规范 |
二、样本检验表述规范 |
三、比较检验表述规范 |
四、综合评断表述规范 |
五、比对表的制作规范 |
第四节 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研究 |
一、笔迹鉴定结果的种类 |
二、笔迹鉴定结果的依据 |
三、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 |
第五章 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研究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标准研究 |
一、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与困境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有效质证标准研究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研究 |
一、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诉讼需求与制度缺陷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有效认证标准研究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 |
一、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现状 |
二、现行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三、构建公益属性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探讨 |
第四节 冲突笔迹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研究 |
一、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概述 |
二、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产生原因 |
三、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预防机制 |
四、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选择机制 |
结语: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3)民事诉讼笔迹鉴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笔迹鉴定基本理论的考察 |
(一)笔迹鉴定的概念及特点 |
(二)笔迹鉴定的功能与任务 |
三、我国民事诉讼笔迹鉴定的现状 |
(一)我国民事诉讼关于笔迹鉴定的规定 |
(二)我国民事诉讼笔迹鉴定的司法运行现状 |
四、我国民事诉讼笔迹鉴定存在的问题 |
(一)鉴定人出庭制度仍不完善 |
(二)对笔迹鉴定意见的各方面的审查仍存在不足 |
(三)笔迹鉴定相关费用问题未进行合理规划 |
(四)当前我国民事诉讼中还未形成较完整的笔迹鉴定标准体系 |
五、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笔迹鉴定的建议 |
(一)鉴定人出庭制度的完善 |
(二)规范对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 |
(三)合理规划笔迹鉴定相关费用问题 |
(四)制定完善的笔迹鉴定标准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文摹仿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 ——以临摹、套摹签名笔迹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临摹与套摹中文签名笔迹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临摹签名笔迹的概述 |
一、临摹签名笔迹的概念及分类 |
二、临摹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 |
三、临摹签名笔迹的一般特点 |
第二节 套摹签名笔迹的概述 |
一、套摹签名笔迹的概念及分类 |
二、套摹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 |
三、套摹笔迹的一般特点 |
第三节 摹仿签名笔迹鉴定的科学依据 |
一、笔迹的反映性 |
二、笔迹的自身同一性 |
三、笔迹的可区分性 |
第二章 临摹与套摹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内容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案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对实验样本的初步分析 |
二、正常签名笔迹的主要特征 |
三、临摹签名笔迹的特征反映 |
四、套摹签名笔迹的特征反映 |
第三节 中文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一、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的共性 |
二、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的差异 |
三、影响临摹与套摹签名笔迹特征的相关因素 |
第三章 临摹与套摹中文签名笔迹鉴定研究 |
第一节 对签名笔迹的初步检验 |
一、了解案情 |
二、对样本签名笔迹的初步检验 |
三、识别检材签名笔迹中的反常特征 |
第二节 检材与样本笔迹的规范要求 |
一、检材需为原件 |
二、尽量收集案前样本与同期样本 |
第三节 比较检验与综合评断要点 |
一、对检材笔迹特征进行价值分析 |
二、分析检材和样本之间的符合点和差异点 |
三、综合评断得出鉴定意见 |
第四节 案例实证分析 |
一、案件摘要 |
二、分别检验 |
三、比较检验 |
四、综合评断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概述 |
第一节 厘清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概念 |
一、笔迹鉴定视域下的书写障碍 |
二、签名笔迹是一种特殊的笔迹 |
三、书写障碍患者的中文签名笔迹 |
第二节 书写障碍的形成机理和影响 |
一、书写障碍的形成机理 |
二、书写障碍会阻碍书写习惯的自动化 |
三、书写障碍会影响书写控制能力 |
四、书写障碍、书写习惯和书写控制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鉴定的科学依据 |
一、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特征的反映性 |
二、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特征的特殊性 |
三、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
第四节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分类 |
一、根据书写障碍分类标准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分类 |
二、根据疾病种类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分类 |
三、根据书写障碍程度不同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分类 |
第五节 书写障碍笔迹特征与笔迹特征 |
一、书写障碍笔迹特征与笔迹特征之间的关系 |
二、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的分类基础 |
三、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特征分类的意义 |
第二章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鉴定的理论沿革 |
第一节 国外对书写障碍患者笔迹鉴定的研究概况 |
第二节 我国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鉴定的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一、跨学科间的交流研究不足 |
二、笔迹特征描述笼统,无直观图例借鉴 |
三、缺乏对书写障碍笔迹检验要点的指导意见 |
第三章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调查 |
一、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样本的收集 |
二、104位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样本的研究方法 |
一、纵向比较法 |
二、横向比较法 |
三、总结 |
第四章 书写障碍中文签名笔迹特征分析 |
第一节 书写障碍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的分类探索 |
一、构字障碍特征 |
二、错写签名特征 |
三、运动障碍性失写特征 |
四、惰性书写特征 |
五、重复笔画特征 |
六、镜像书写特征 |
七、视空间失写特征 |
八、失用性书写特征 |
第二节 书写障碍笔迹特征的属性和特点 |
一、书写障碍笔迹特征的属性 |
二、书写障碍笔迹特征的特点 |
第五章 常见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类型和特点 |
第一节 帕金森病患者的中文签名笔迹 |
一、PD患者与书写障碍有关的临床表现 |
二、PD患者的签名笔迹举例 |
三、PD患者的签名笔迹的笔迹特征特点 |
第二节 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中文签名笔迹 |
一、AD患者与书写障碍有关的临床表现 |
二、AD患者的签名笔迹举例 |
三、AD患者的签名笔迹的笔迹特征特点 |
第三节 脑卒中患者的中文签名笔迹 |
一、脑卒中患者与书写障碍有关的临床表现 |
二、脑卒中患者的签名笔迹举例 |
三、脑卒中患者的签名笔迹的笔迹特征特点 |
第六章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检验技术要点 |
第一节 检材签名笔迹的检验 |
一、了解检材的形成经过和方式 |
二、了解书写人的身体状况 |
三、检材签名的笔迹特征分析 |
四、排除伪装签名笔迹和摹仿签名笔迹的可能 |
第二节 样本签名笔迹的检验 |
一、审查样本签名笔迹的形成经过和方式 |
二、样本字迹的笔迹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检材与样本签名笔迹的比较检验和综合评断 |
一、检材签名笔迹与样本笔迹的比较检验 |
二、检材与样本签名笔迹的综合评断 |
第四节 鉴定意见的判断和种类 |
一、确定性意见 |
二、非确定性意见 |
三、无法判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理论研究及其鉴定过程初探 ——以练习摹仿笔迹鉴定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本文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四、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本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内涵及外延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内涵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外延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
第二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形成中的要素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形成方式 |
第三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的关系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的意义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之间的互动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对司法活动意义 |
第二章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目标 |
一、确定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可检验性 |
二、识别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中的摹仿成分 |
第二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设计 |
一、实验器材 |
二、样本提取 |
三、实验目标 |
第三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过程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之分别检验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之比较检验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之综合评断 |
第三章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记的鉴定结果 |
第一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发现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书写时间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书写压力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书写速度 |
第二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解释 |
一、基于书写时间的解释 |
二、基于书写压力的解释 |
三、基于书写速度的解释 |
第三节 本实验目前的困境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
一、现阶段实验的困境 |
二、实验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四章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经验总结 |
第一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方法论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是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辩证关系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方法论的运用 |
第二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质量管理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受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实施环节的质量管理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意见书的质量管理 |
第五章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未来与展望 |
第一节 外部书写条件变化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特征的影响 |
一、书写工具变化的影响 |
二、书写姿势的变化 |
第二节 不同伪装手段对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特征的影响 |
一、左手伪装对笔迹特征的影响 |
二、随意伪装对笔迹特征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研究理论支撑 |
第一节 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研究现状与前景深析 |
一、印章印文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
二、印章印文检验技术发展历程 |
三、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
第二节 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机理阐释 |
一、阶段性特征语义厘清 |
二、阶段性特征的现实含义与学理定位 |
三、印章印文同一认定的理论背景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下的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 |
一、同时段特征体系界定与应用 |
二、历时性特征体系界定与应用 |
三、小结 |
第四节 特征变化规律研究与印章印文同一性认定的内在联系 |
一、利用特征变化规律进行同一认定的科学支撑 |
二、利用特征变化规律进行同一认定的哲理基础 |
三、小结 |
第二章 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实证探析 |
第一节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原理与实验前的准备 |
二、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三、小结 |
第二节 印章印文特征变化规律实验考究 |
一、高温干燥条件印章印文特征变化实验考量 |
二、低温条件印章印文特征变化实验考量 |
三、湿润条件印章印文特征变化实验考量 |
四、印章印文特征变化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
第三节 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实验成果总结 |
一、印面结构变化对印章印文特征影响的参考依据 |
二、盖印条件变化对印章印文特征影响的参考依据 |
三、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归纳 |
第三章 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影响因素探讨与研究 |
第一节 制章过程对印章印文特征的阶段性影响 |
一、物质特性对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的本质性影响 |
二、制章工艺对对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的决定性影响 |
第二节 盖印过程对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的多元性影响 |
一、压力、角度的选取与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的联系 |
二、盖印材料的选择与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的联系 |
三、衬垫物的软硬与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的联系 |
第三节 使用保管过程对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的局限性影响 |
一、环境因素对印章印文特征影响的潜在性 |
二、外力作用对印章印文特征影响的单向性 |
三、附着物质对印章印文特征影响的易变性 |
四、人为因素对印章印文特征影响的随机性 |
五、小结 |
第四章 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综合评断 |
第一节 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体系架构 |
一、特征的阶段性变化引发的冲突与矛盾 |
二、特征变化引发冲突与矛盾的优化路径 |
三、阶段性特征符合点或差异点的合理解释 |
第二节 印章印文同一认定的重要判断依据 |
一、判断印文形成方式的客观依据阐释 |
二、变化规律与印章印文同一认定的冲突及优化路径 |
第三节 盖印时间判断的辅助参考 |
一、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体系应用的基本思路 |
二、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体系应用的合理建构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笔迹鉴定意见采信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样本概述 |
(一) 研究样本总揽 |
(二) 笔迹鉴定意见采信情况分析 |
(三) 笔迹鉴定裁判文书所涉案件性质及案由分析 |
(四) 笔迹鉴定裁判文书所涉审判程序分析 |
(五) 裁判文书所涉及的笔迹鉴定启动主体分析 |
(六) 笔迹鉴定裁判文书所涉鉴定特殊情况分析 |
(七) 裁判文书所涉笔迹鉴定内容描述情况分析 |
(八) 典型案例引证 |
二、实证研究下的笔迹鉴定意见采信窘境及缘由 |
(一) 笔迹鉴定“科学上有效”的缺乏 |
(二) 鉴定实际操作层面存在漏洞 |
(三) 不同办案主体间的合理沟通机制匮乏 |
(四) 笔迹鉴定多次启动 |
(五) 笔迹鉴定委托不当 |
(六) 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缺乏针对性与实质性 |
(七) 笔迹鉴定意见认证不够合理 |
三、笔迹鉴定意见采信机制的合理构建 |
(一) 机制构建的基础—提高笔迹鉴定意见的可靠性 |
(二) 机制构建的核心—提高笔迹鉴定意见的可接受性 |
(三) 机制构建的保障—辅助机制的支撑 |
(9)质疑还是挑战:Daubert规则下的笔迹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笔迹鉴定在美国的发展与挑战 |
(一) 笔迹鉴定作为庭审证据的进化史 |
(二) Daubert规则下的笔迹鉴定 |
1. 它是否能被检验—可证伪性 |
2. 检验所依据的理论或者技术是否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并有相关的成果公开发表 |
3. 已知的或潜在的误差率 |
(1) 法庭科学错误率缺少数据 |
(2) 笔迹鉴定的错误率难以准确计算 |
4. 使用的方法、技术是否被普遍接受 |
二、笔迹鉴定科学理论的发展 |
(一) 笔迹鉴定的科学性, 首先表现为笔迹理论的科学性 |
1. 笔迹的反映性—笔迹鉴定的物质基础 |
2. 笔迹的总体特殊性—笔迹鉴定的鉴别依据 |
3. 笔迹具有相对稳定性—笔迹鉴定的基本条件 |
(二) 笔迹鉴定的科学性, 其次表现为笔迹鉴定方法“同一认定”的科学性 |
三、笔迹鉴定的相关误区 |
(一) 经验即代表不科学吗 |
(二) 定量的一定就是科学的吗 |
1. 笔迹鉴定不同于一般科学实验 |
2. 中文笔迹与英文笔迹的差异性 |
(三) 外行能够替代笔迹鉴定专家? |
1. 从笔迹特征角度去观察 |
2. 从科学共同体与范式角度观察 |
(四) “专家”的资格如何来评价? |
四、巩固笔迹鉴定意见科学性的措施 |
(一) 充分认识到笔迹鉴定的局限性 |
(二) 正确认识笔迹鉴定意见的作用 |
(三) 加强实验室认可与盲测 |
1. 实验室认可 |
2. 盲测的作用 |
五、笔迹鉴定意见审查在实践中的质疑与挑战以及未来之路 |
六、结语 |
(10)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理论沿革 |
第一节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学理基础 |
一、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学科地位 |
二、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概念界定 |
三、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研究类别 |
第二节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物质基础 |
一、个体签名笔迹的发展性 |
二、签名笔迹的反映性 |
三、签名笔迹的特殊性 |
四、签名笔迹的稳定性 |
第三节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技术路径 |
一、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检验方法 |
二、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笔迹特征 |
三、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检验程序 |
第四节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实施要务 |
一、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任务考量 |
二、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司法功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案件障碍的法律规制 |
第一节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案件材料 |
一、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案件材料的质量要素 |
二、签名笔迹司法鉴定样本材料的决定因素 |
三、虚假案件材料的签名笔迹司法鉴定辨析 |
第二节 证明妨碍制度的法学理论 |
一、证明妨碍制度的渊源 |
二、证明妨碍制度的示范 |
三、证明妨碍制度的中国现状 |
第三节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与证明妨碍制度 |
一、签名笔迹司法鉴定领域的实务需求 |
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要求 |
三、签名笔迹鉴定证明妨碍的制度设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基础理论的优化 |
第一节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技术性原理 |
一、同一认定原理 |
二、种属认定原理 |
三、系统认定原理 |
第二节 同一认定理论的阐释及修正 |
一、同一认定的理论模式 |
二、签名笔迹司法鉴定同一认定理论的修正 |
第三节 种属认定理论的差异适用 |
一、种属认定理论的困惑 |
二、签名笔迹司法鉴定中的种属认定理论 |
第四节 系统鉴定理论的应用扩展 |
一、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系统思维 |
二、签名笔迹系统鉴定思维的推进 |
三、签名笔迹系统鉴定思维的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笔迹特征的四维建构 |
第一节 签名笔迹特征的空间维度 |
一、二维空间的签名笔迹特征 |
二、三维空间的签名笔迹特征 |
三、四维空间的签名笔迹特征 |
第二节 签名笔迹的四维特征新观 |
一、签名笔迹四维整体性特征 |
二、签名笔迹四维空间组合特征 |
三、签名笔迹四维韵律特征 |
第三节 签名笔迹空间思维的演化 |
一、签名笔迹四维特征的识别论 |
二、签名笔迹特征间的相互联系 |
三、签名笔迹特征的多角度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实务操作的完善 |
第一节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逆向思维 |
一、逆向思维的应用阐释 |
二、签名笔迹司法鉴定逆向思维的呈现 |
第二节 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的意见表述 |
一、签名笔迹鉴定意见的困境 |
二、似然率和签名笔迹鉴定意见 |
第三节 摹仿签名的认定与偏差 |
一、摹仿签名笔迹概述 |
二、摹仿签名笔迹认定 |
三、摹仿签名笔迹鉴定实例 |
第四节 签名笔迹的办公自动化运作 |
一、办公自动化对签名笔迹鉴定工作的影响 |
二、签名笔迹鉴定工作的办公自动化之优劣 |
第五节 签名笔迹与正文笔迹关系探析 |
一、签名笔迹与正文笔迹的联系 |
二、签名笔迹与正文笔迹的特征辨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笔迹特征属性的理性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书法鉴赏与笔迹鉴定比较研究[D]. 张伟喆.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2]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D]. 王连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民事诉讼笔迹鉴定法律问题研究[D]. 范舒婷. 西南大学, 2020(01)
- [4]中文摹仿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 ——以临摹、套摹签名笔迹为视角[D]. 曹可嘉.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5]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研究[D]. 陈春荣.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6)
- [6]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理论研究及其鉴定过程初探 ——以练习摹仿笔迹鉴定为视角[D]. 姚舜.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7]印章印文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实证研究[D]. 叶靖.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8]笔迹鉴定意见采信实证研究[J]. 贾治辉,官胜男. 证据科学, 2018(03)
- [9]质疑还是挑战:Daubert规则下的笔迹鉴定[J]. 李念,李冰. 证据科学, 2018(03)
- [10]签名笔迹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研究[D]. 王小怡.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