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调和乙烯对李子果实叶绿素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气调和乙烯对李子果实叶绿素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一、气调和乙烯对梅果叶绿素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莉,陈文荣[1](2020)在《探究三种辣椒果实的光合色素含量》文中提出以3种不同颜色的辣椒果实为材料,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结果表明,京甜3号果实中的叶绿素含量最高,红星2号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辣椒的选用在拓宽实验材料多样性的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

袁乙平[2](2020)在《青梅致腐霉菌的分离纯化及臭氧抑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青梅营养物质丰富、含水量高、果皮薄,在采摘、运输、贮藏、鲜销、加工过程中由于机械损伤、病虫害等,易受真菌类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造成腐烂变质,会大大地缩短果实的贮藏期,影响其市场占有率,相关的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也会被限制,不能有效提升其附加值,严重制约青梅产业的升级。基于此,本课题通过分离纯化青梅采后致腐的真菌,研究臭氧对主要致腐真菌的抑菌机理,通过臭氧保鲜和气调包装创新青梅保鲜方法,为青梅加工及贮藏研究提供实验依据。(1)对采后青梅贮藏过程中霉腐部位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经致病性验证后共得到3株霉菌;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菌丝显微结构的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及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日本曲霉较其他2种霉菌具有广福的适应性;结合日本曲霉的分离率为83.3%和致病率为90%以上,确定日本曲霉为青梅采后贮藏过程中的主要致腐霉菌。(2)在离体条件下,探究不同条件的臭氧处理对3种霉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臭氧处理可以显着抑制3种霉菌孢子萌发率和菌丝生长速度(p<0.05),使霉菌孢子悬浮液电导率和蛋白质溶出率升高(p<0.05);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到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明显的差别,臭氧处理造成霉菌细胞粗糙的表面和扭曲的菌丝并影响孢子形态及大小;综合3种霉菌实验结果来看,最佳离体抑制效果处理条件为:臭氧处理浓度为1518 ppm、处理时间为7590 min。(3)在活体条件下,对接种了日本曲霉的青梅果实采用不同条件的臭氧处理。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果实发病率、病斑直径、丙二醛(MDA)含量积累均低于对照组;同时臭氧诱导了果实内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增大(p<0.05),抑制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下降(p<0.05),延缓果实色泽劣变(p<0.05)。综合7个检测指标的实验结果,浓度为912 ppm,时间为6090 min的臭氧处理能提高青梅果实对致病菌的抗性,抑制日本曲霉的繁殖,延缓发病时间,减少发病率。(4)利用BGISEQ-500测序平台,对臭氧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日本曲霉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通过FPKM值法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共499个,其中上调基因数目433个,下调基因数目66个。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到分子功能本体上的条目最多,在前20条显着富集到的差异GO Term中,富集到细胞成分相关的有膜的固有成分、组成成分和膜;富集到生物过程相关的有跨膜转运、运输、定位建立;富集到分子功能相关本体的有催化活性包括氧化还原酶活性、谷氨酸脱羧酶活性。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显着富集的Pathway有代谢通路中的氨基酸代谢过程,主要包括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赖氨酸降解等;吲哚二萜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类固醇生物合成;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的有淀粉、蔗糖代谢、其他聚糖降解、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脂质代谢中的α-亚麻酸代谢过程。(5)将青梅经过不同浓度(0、9、15 ppm;60 min)和不同时间(0、45、75 min;9ppm)臭氧处理后,采用保鲜盒包装和气调包装(MAP;5%O2,10%CO2和85%N2)2种包装方式,以不做处理的作为对照组,共10个组;将10组青梅在保鲜库(4±1℃)中贮藏25 d。结果表明:臭氧单独处理和臭氧+MAP处理诱导了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增大,而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且臭氧+MAP处理明显优于臭氧单独处理;对照组MDA含量均高于处理组;当臭氧和MAP结合处理时,能显着抑制失重、硬度的降低、色差变化(p<0.05),增强POD的活性和抑制PPO的活性,这表明臭氧和MAP具有协同作用。

王晓,乔勇进,甄凤元,刘晨霞,黄宇斐,朱忠南,程朝辉,归蔚羚[3](2018)在《聚乙烯袋包装结合乙烯吸收剂对德国小香葱低温保鲜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不同温度(0℃、3℃、6℃、9℃和室温)和不同剂量乙烯吸收剂(8 g∕kg和16 g∕kg)条件下,对德国小香葱进行了贮藏试验,测定了不同贮藏条件下德国小香葱营养和生理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在温度为0℃,乙烯吸收剂为8 g∕kg时,香葱的可溶性固形物、叶绿素、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保藏效果最佳。本研究对德国小香葱的贮藏保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梅[4](2018)在《竹笋发酵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竹笋产笋季节较为集中,且多产于偏远地区,导致其流通销售时间跨度较长,严重制约了竹笋产业的发展。而传统的竹笋保鲜方法多采用硫磺熏蒸,易导致硫残留超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研究表明,利用乳酸菌发酵一方面能延长蔬菜保质期,还能改善蔬菜口感和风味。因此,本研究以基于“高酸低盐”的基本原理改善传统发酵模式,达到竹笋保鲜绿色安全的目标,筛选出最佳发酵保鲜配方以供企业进行工业化生产。并对竹笋进行精深加工,开发竹笋配料,为下游食品企业提供多元化竹笋中间品,以丰富竹笋产品种类,拓展竹笋市场。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漂烫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杀死竹笋表面病原微生物,钝化能促进竹笋老化、褐变的相关酶活性。漂烫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漂烫温度在80-100℃之间,随着漂烫温度的上升,竹笋的色泽逐渐变黄,亮度值降低,竹笋的组织逐渐变软,但总体变化幅度不甚明显。竹笋中相对残余酶活力随着漂烫时间的延长迅速降低,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为了更快的钝化酶活性,并尽可能的保留竹笋的营养成分,选择漂烫最佳工艺为:漂烫温度为95℃,漂烫时间为5min。(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食盐浓度、蔗糖浓度和乳酸菌悬液浓度为主要因素,以发酵竹笋中粗纤维含量和感官品质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竹笋发酵的工艺条件。最优工艺条件:食盐浓度为4%,蔗糖浓度为4%,乳酸菌悬液浓度为5%,发酵温度为30℃,竹笋保鲜可长达60 d以上,并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竹笋在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质构特性以及品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3)通过不同处理方式下竹笋发酵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质构特性、色泽、品质等进行对比分析,目的为鲜笋发酵保鲜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在四种处理方式中(竹笋经漂烫或不漂烫后采用自然发酵或乳酸菌接种发酵处理),漂烫乳酸菌发酵竹笋保鲜效果最好,经该方法保藏63 d后,竹笋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0.36/100(g/g)、0.13%和8.87%,K和Ca含量分别增加了458.48 mg/kg和50.53 mg/kg,Fe、Mg等各元素损失最小;与其他三种方法相比,此法能够有效保持竹笋中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降低竹笋的粗纤维含量,减缓竹笋木质化的速度,加快竹笋与发酵液之间矿物质元素的交换,有利于提高竹笋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改善发酵竹笋食用品质并有效延长其贮藏期。不同处理方式下竹笋的硬度和脆性显着下降;四种处理方式中,以漂烫乳酸菌发酵竹笋保鲜效果最好,以该法保藏63 d之后,竹笋硬度和脆性分别为67.87N和77.68N,损失相对较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竹笋的微观结构发现漂烫乳酸菌发酵竹笋样品细胞结构保持较为完整。经过不同处理以后,竹笋色泽变化较明显,总色差ΔE>2,其中漂烫乳酸菌发酵竹笋样品色差最小为8.71,具有较好的护色效果。说明漂烫乳酸菌发酵较其他3种方式更能有效保持竹笋的质构特性,护色效果最佳。竹笋在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逐渐增加,亚硝酸盐出现峰值,p H值逐渐降低,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有所增加。此外,竹笋经漂烫后采用乳酸菌发酵对毛竹笋品质的保持效果最好,发酵63 d之后竹笋中总酸含量为5.39 g/kg;亚硝酸含量最低为0.45 mg/Kg;p H值较快趋于稳定;鉴定出65种挥发性化合物。(4)发酵竹笋半成品最佳工艺为:将前期制得的发酵笋于流动水中进行充分漂洗,漂洗时间可根据当时环境温度进行适当调整,漂洗24-36 h即可,随后将笋块与调配好的发酵液装入蒸煮袋真空包装后灭菌即可获得口感适宜、保存效果较好的水发竹笋。(5)经过超微粉碎筛选出200目以上的竹笋方便粉不仅可以有效延长竹笋的保质期,还能较好地保留竹笋的营养成分,同时还能将其添加于饼干、保健品、面条、固体饮料和胶囊等其他各类产品中,以增加产品膳食纤维含量;进而扩大竹笋的应用范围,延长竹笋产业链。同时还可以将此技术进一步应用于其他果蔬制粉上,为企业生产出符合市场导向的产品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以饼干为例,高竹笋膳食纤维饼干的最优配方为高筋面粉300g、竹笋粉45g、盐2.25g、黄油90g、白砂糖45g,经混合制团后于185℃下焙烤10min,即得富含膳食纤维的竹笋饼干,提升了产品附加值。(6)按照传统川菜风味并结合复合调味料的制备方法,研制出的肉菜类复合多味即食快餐类竹笋制品,具有便携营养、符合当代快时尚的特点。如,香辣猪肉味竹笋菜肴制品是以80%的竹笋为主,分别添加10%的香辣型和10%猪肉味复合调味料。

张超,李云飞,马越,赵晓燕[5](2015)在《1MCP处理对鲜切鼠尾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1-MCP处理对鲜切鼠尾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浓度为1 mg/dm3的1-MCP处理24 h,可以有效维持鲜切鼠尾草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表面变黄程度和出现小黑点的几率。GC-MS分析显示新鲜鼠尾草中检出19种挥发性物质,含量合计233.2μg/g,其中α-蒎烯、2-莰酮、樟脑萜、桉树醇、β-蒎烯和β-侧柏酮是鼠尾草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1-MCP处理后检出21种物质,含量合计382.3μg/g,与新鲜鼠尾草的风味最相似。因此,1-MCP处理提高了鲜切鼠尾草的品质。

刘亚平[6](2012)在《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和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红地球葡萄保鲜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浆果之一。但是,由于葡萄含糖量高、水分多、果肉柔软而极易受机械损伤和病原菌的侵染,严重影响了葡萄的物流和周年供应。随着鲜食葡萄产量和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葡萄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SO2制剂保鲜葡萄,但是由于SO2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现在已被许多国家限制使用。壳聚糖具有安全无毒、抑菌、成膜、可降解等特性,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其在诱导果蔬抗病性方面的机制。本论文以红地球葡萄为材料,采前喷布0.1%、0.5%和1.0%壳聚糖,研究其对果实贮藏品质、质地特性、超微结构和采后生理等性质的影响,探讨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在葡萄保鲜中产生抗病反应的机制和通过诱导果实产生抗病性而控制采后病害发生的可行性;试验发现并验证了“淋激效应”现象,提出了“淋激效应”概念,并对其损伤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为了探讨新的无硫保鲜方法,研究了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葡萄品质、电学特性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葡萄采后绿色保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采前对红地球葡萄喷布浓度为0.1%、0.5%和1.0%的壳聚糖溶液,可以显着抑制果实冷藏中SSC和TA含量的下降,保持了果实品质。采前壳聚糖处理有助于红地球葡萄果粒质地的保持,显着抑制了果粒硬度、咀嚼性和凝聚性的下降,保持了果实弹性值;在贮藏后期,处理抑制了果实黏着性绝对值的上升,有助于果实回复性的保持。(2)采前壳聚糖处理使红地球葡萄果肉具有较低的ABA积累,保持了较高的IAA、GA3、ZR含量及ZR/ABA和GA3/ABA比值;同时显着抑制了果皮中ABA含量的积累,使果皮中具有较高的IAA/ABA和ZR/ABA比值。(3)采前0.1%、0.5%和1.0%壳聚糖处理提高了红地球葡萄中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显着提高了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壳聚糖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中POD、PPO、SOD、PAL和GLU活性,诱导了果实的抗病性。(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果实果皮超微结构的影响:贮藏第1d,处理和对照果实结构相似,壳聚糖处理果实果皮细胞中可见大分子沉积物,细胞壁有增厚现象,0.5%处理果皮细胞壁中可见纹孔;贮藏第75d,壳聚糖处理葡萄果皮的细胞壁、中胶层、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基本完整,纹孔多,细胞中可见大分子沉积物;对照果皮细胞壁松弛,中胶层大量溶解、消失,叶绿体逐渐解体,线粒体数目增多,纹孔较少,细胞中未见沉积物。(5)在进行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保鲜葡萄试验中,摘袋后立即对葡萄喷淋壳聚糖溶液,发现果实冷藏至20d~30d时开始出现果皮开裂、果肉组织塌陷、汁液外渗等异常症状,由此提出了葡萄“淋激效应”概念。随后对“淋激效应”现象进行了验证,并对其损伤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壳聚糖“淋激”处理果实的SSC高于其他处理,SSC和TA含量出现波动,在第45d达到高峰,而后下降。“淋激效应”促进了果实POD活性的升高,导致SOD、CAT和PPO活性下降,使果实发生损伤并在贮藏中快速腐烂。(6)对红地球葡萄采收后冷藏过程中的电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类电学参数Z、Lp、X、Rp、Y和B与测试频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指数关系;第二类参数θ、tanδ、Cp和Q因子与频率之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在0.1kHz~3980kHz所测频率范围内,葡萄冷藏中Z、Lp、X和Rp随测试频率升高呈直线下降,Y和B呈直线上升;在同一频率下,果实Z、Lp、X和Rp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7)在0d~45d冷藏时间内,葡萄质地参数硬度和咀嚼性随着果实的衰老逐渐下降,黏着性绝对值和弹性呈上升趋势。在最佳测试频率0.1kHz下,电学参数与质地参数呈现较高相关性,并建立了X与质地参数硬度、黏着性、弹性和咀嚼性之间的回归方程,为实现葡萄无损检测提供了依据。(8)葡萄在采后贮藏前进行失水处理是一种安全无硫的保鲜方法,适度失水处理有助于果实品质的保持,其中失水3%处理果实硬度和PPO活性显着(P<0.05)高于对照,POD活性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在0d~45d贮藏期内,随着葡萄的衰老,失水3%处理使葡萄保持了较高的Z、Lp、X、Rp和较低的ξ’和θ。

朱军伟,谢晶,林永艳,张洪磊[7](2012)在《贮藏温度和包装方法对两种叶菜采后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对两种典型叶类蔬菜进行适宜贮藏条件及包装方式的研究。以菠菜和芹菜为试验材料,比较两种冷藏条件(4℃和9℃)、两种包装方式(薄膜包装和气调包装)对贮藏过程中理化(失重率、叶绿素含量、VC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等)和感官等品质指标及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菠菜和芹菜在低温和气调下贮藏的感官品质(外观和颜色)、内部品质(鲜重、叶绿素含量、VC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均效果较好。4℃结合气调包装相对薄膜包装可以有效抑制叶绿素的分解、感官品质的下降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延长菠菜和芹菜的货架寿命4~10d左右,但薄膜包装能有效抑制失重率增加。

聂建波[8](2012)在《绿芦笋的采后冷链保鲜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芦笋在贮藏保鲜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和品质的变化,采用1-甲基环丙烯(1-MCP)、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薄膜包装结合低温对芦笋的贮藏效果研究,并研究了绿芦笋在不同预冷、运输和销售环境下营养和外观品质的变化。用0.5μL/L、1μL/L和1.5μL/L浓度的1-MCP在0℃下熏蒸芦笋48h,后放在(0±0.5)℃下贮藏。结果表明:0.5μL/L、1μL/L和1.5μL/L1-MCP能更好的提高0℃下芦笋外观品质,延缓了芦笋顶端鳞片和茎中部的维生素C、叶绿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等营养成分的降解,抑制了芦笋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以1μL/L和1.5μL/L1-MCP处理的效果最佳。用10ppm、20ppm和30ppm浓度的6-BA在常温下浸泡芦笋10min,后放在(0±0.5)℃下贮藏,外套0.02mm PE膜。结果表明:10ppm、20ppm、30ppm浓度的6-BA能更好的提高0℃下芦笋外观品质,延缓绿芦笋的衰老及减缓营养的损失,以20ppm6-BA处理的效果最佳。将绿芦笋用微孔膜、气调箱(出气口敞开)和0.02mm PE膜包装,后放在(0±0.5)℃下贮藏,以无包装为对照(CK)。结果表明:微孔膜、气调箱和0.02mm PE膜三种包装方式能延长0℃下绿芦笋的贮藏期,延长了27天以上,能更好的提高0℃下芦笋外观及营养品质,以气调箱处理的效果最佳。本实验还研究了芦笋的不同预冷、运输和销售环境:采用冷库预冷、压差预冷、冰水预冷三种预冷方法预冷绿芦笋,其中压差预冷效果最好;压差预冷后的绿芦笋采用常温运输、常温蓄冷剂运输、0℃运输、0℃0.02mm PE膜折口包装运输四种运输方法进行模拟运输。结果表明,0℃下套膜运输是最好的运输方法;低温套膜条件下运输三天后的绿芦笋采用0℃包膜销售、常温下包膜销售、0℃下销售、常温销售四种不同的销售方法销售。结果发现,0℃包膜销售是最好的销售方式。

张丽华[9](2012)在《猕猴桃果实制浆中叶绿素降解机理及其护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猕猴桃果肉的鲜绿色主要由其叶绿素决定,是猕猴桃果实的重要商品性状之一,也使其成为成熟后果肉仍保持绿色的少数水果种类之一。然而,叶绿素很不稳定,在加工和贮藏中容易发生降解而失绿,导致一些猕猴桃加工制品呈现黄褐色或淡黄色。因此,研究猕猴桃制浆中叶绿素的降解机理及其护绿方法对于改善以果浆为原料加工的猕猴桃制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秦美”猕猴桃为试材,研究采后用化学催熟剂乙烯利处理对其叶绿素及其品质的影响,猕猴桃果肉叶绿素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以及制浆中引起猕猴桃果肉中叶绿素降解的因素和降解规律,并对其降解产物进行鉴定,以期提出针对制浆中叶绿素降解的护绿方法,为改善猕猴桃加工制品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乙烯利处理显着增强了猕猴桃果实的呼吸速率,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酚含量,降低了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对猕猴桃果肉的绿色值、抗坏血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没有显着影响。乙烯利处理提高了叶绿素酶、脱镁螯合酶、SOD和POD的活性,对APX活性没有显着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猕猴桃叶绿素的降解与叶绿素酶活性呈显着的正相关。乙烯利处理缩短了猕猴桃果实的成熟时间,约4d即可达到成熟状态,对照则需7d。(2)通过CCD试验建立了猕猴桃果肉Chl a、Chl b提取的匀浆时间、液固比和提取时间3因素的回归方程,此模型在试验范围内能较准确地预测Chl a、Chl b的提取得率。得到猕猴桃果肉Chl a的最优提取工艺为:匀浆时间9.93min,液固比8.63﹕1,提取时间115min,Chl a的得率为14.22μg·g-1FW;Chl b的最优提取工艺为:匀浆时间11.26min,液固比7.83﹕1,提取时间114.71min,Chl b的得率为12.13μg·g-1FW。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BHA相比,猕猴桃果肉叶绿素提取液对ABTS+和·OH的清除率以及还原能力高于BHA,清除O—2的活性低于BHA。(3)猕猴桃果浆的叶绿素含量和绿色易受温度及pH值的影响,其热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相同pH值条件下,随温度升高,Chl a、Chl b和-a*的k降低,t1/2缩短。随pH值增加,Chl a的Ea为14.69~66.02kJ mol-1,Chl b为40.88~54.64kJ mol-1,-a*为48.55~64.14kJ mol-1。Chl a、Chl b降解和-a*损失的相关性在pH值3.3时较好。猕猴桃果实制浆中提高pH值至中性有助于保护果浆的叶绿素含量和绿色。(4)采用甲醇-水-乙酸乙酯的梯度洗脱系统,可在35min内实现对猕猴桃果浆中叶绿素及其8种衍生物的分析。猕猴桃果浆热处理过程中,果浆的鲜绿色逐渐转变为浅黄绿色,叶绿素主要降解为脱镁叶绿素。热处理3min可杀灭POD,15min可使猕猴桃果浆中叶绿素酶活性下降93%。(5)在加热条件下,猕猴桃果浆中的Chl b主要降解为脱镁叶绿素b,Chl a则主要降解为焦脱镁叶绿素a。提高猕猴桃果浆的pH值降低了脱镁叶绿素和焦脱镁叶绿素的相对生成率,从而提高了叶绿素的相对保存率。(6)在pH值5.0以下时,在猕猴桃果浆中添加Zn2+溶液,对Chl a和Chl b的保存率没有显着影响。当调节猕猴桃果浆的pH值为5.0时,加Zn2+溶液的果浆中Chl a和Chl b的相对保存率分别为6.44%和11.04%,而未加Zn2+溶液的果浆中,其Chl a和Chl b的相对保存率则分别为5.45%和9.20%,存在显着差异。继续提高果浆的pH值,则这种显着差异仍然存在,表明在高pH值条件下,加入一定浓度的Zn2+溶液可使Chl a和Chl b的相对保存率得以提高,向果浆中添加Ca2+也有同样的效果。调节猕猴桃果浆的pH值为5.0时,在果浆中添加Zn2+对果浆的a*值的效果优于添加Ca2+,但两者没有显着差异。(7)与未添加Zn2+或Ca2+的猕猴桃果浆相比,加入Zn2+或Ca2+的果浆中,均能检测到更高含量的脱镁叶绿素和焦脱镁叶绿素。在pH值为5.0的热处理后果浆中,脱镁叶绿素a和b的相对生成率分别为81%和553%,在相同pH值条件下的果浆中添加Ca2+后,脱镁叶绿素a和b的相对生成率分别显着提高至117%和832%,显着高于添加Zn2+的果浆中脱镁叶绿素a和b的相对生成率(100%和671%)。这可能与Zn2+-叶绿素复合物和Ca2+-叶绿素复合物的形成有关。

李一卓[10](2011)在《鲜青花椒保鲜及其农残降解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花椒(Znnthoxylum schinifoliun Sieb.el Zucc)属芸香科,是我国花椒中的一个优良品种;青花椒颗粒硕大、麻味纯正、清香浓郁,不仅是多种美味佳肴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所收载的常用中药,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花椒出口业的发展,新鲜青花椒不但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喜爱,而且也成为花椒企业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但是青花椒在采摘后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处理,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极其容易老化、褪绿、褐变、腐烂,造成感官质量的下降,甚至无法使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随着青花椒的大规模种植,使用化学农药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农药残留造成的餐桌污染,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有关青花椒农药残留降解、活体保鲜和长期常温保鲜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出青花椒的保鲜和农药残留降解技术,为青花椒的保鲜贮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本文以鲜青花椒为原料,探讨了青花椒气调冷藏保鲜、长期常温保鲜工艺和青花椒农药残留降解的方法(臭氧、超声、紫外、洗涤剂浸泡、盐水浸泡、碳酸钠溶液浸泡等处理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鲜青花椒气调冷藏的活体保鲜工艺。本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探究了杀菌剂、保鲜剂、储藏温度、气调包装对鲜青花椒的色泽、腐烂率、麻味素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青花椒的保鲜工艺,其结果表明:臭氧消毒30min后用1%壳聚糖涂膜,气调包装的气体比例为5%O2+15%CO2+80%N2,0℃下可保存一个月。2.确定了鲜青花椒的常温保鲜工艺。探讨了护绿剂、杀菌温度、杀菌时间对鲜青花椒的色泽、PPO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400mg/L醋酸锌溶液护绿,5g,L的Vc溶液灌注,真空包装,然后在100℃下杀菌8min,常温下可保存2个月。3.以4种农药“乐果、百菌清、乙草胺、溴氰菊酯”为研究对象,优化了气相色谱(GC)检测青花椒农药残留的方法。检测条件为:检测器ECD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65℃;程序升温:80℃保持2min,以40℃/min升至212℃,保持7min,再以20℃/min升至280℃,保持8 min;柱流量1.63mL/min,尾吹流量50.8mL/min;不分流进样,进样量1μL。结果表明,4种农药标样的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R2在0.9947-0.9992之间;通过加标试验和样品测定,回收率为78.1%-121.6%,变异系数为2.51%-14.58%。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可以适用于花椒样品的农药残留分析。探讨了臭氧、超声、紫外、洗涤剂浸泡、盐水浸泡、碳酸钠溶液浸泡等处理方法对鲜青花椒农药残留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降解方法为臭氧处理,处理时间60 min,几种农药的平均降解率可达到80%以上;对花椒品质的影响为:处理当天,色泽变化量Δa值为1.04,挥发油损失量为0.7146mL/100g;到处理后第3 d,色泽变化量Δa值为1.52。本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花椒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发生变色的机理研究”(31071599)和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防止青花椒在干燥和贮藏过程中变色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CSTC,2010AC1009)的部分研究内容。

二、气调和乙烯对梅果叶绿素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调和乙烯对梅果叶绿素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青梅致腐霉菌的分离纯化及臭氧抑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青梅
        1.1.1 青梅概述
        1.1.2 资源分布
        1.1.3 青梅的分类
        1.1.4 青梅采后生理学变化与贮藏现状
        1.1.5 引起杏属果实采后腐败病害的主要病原菌
        1.1.6 青梅的价值
    1.2 臭氧保鲜
        1.2.1 臭氧保鲜的机理
        1.2.2 臭氧保鲜的研究进展
        1.2.3 臭氧保鲜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1.3 气调包装
        1.3.1 气调包装的基本原理
        1.3.2 气调包装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技术路线
2 青梅致腐霉菌的分离、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青梅贮藏病害症状分析
        2.3.2 分离纯化结果
        2.3.3 人工回接结果
        2.3.4 霉菌的分离率
        2.3.5 菌落形态学观察结果
        2.3.6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7 生物学特性研究
        2.3.8 优势菌种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臭氧处理对青梅致腐霉菌的离体抑制效果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臭氧处理对霉菌孢子萌发抑制率的影响
        3.3.2 臭氧处理对霉菌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3.3.3 臭氧处理对电导率的影响
        3.3.4 臭氧处理对蛋白质溶出率的影响
        3.3.5 臭氧处理对孢子萌发形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臭氧对日本曲霉活体抑制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处理方法
        4.2.4 指标测定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发病率
        4.3.2 病斑直径
        4.3.3 PPO活性的影响
        4.3.4 POD活性的影响
        4.3.5 果实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4.3.6 TSS含量的影响
        4.3.7 色差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日本曲霉转录组差异表达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RNA样品质量检测
        5.3.2 测序质量鉴定
        5.3.3 RNA-seq整体质量分析
        5.3.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5.3.5 GO分析
        5.3.6 KEGG Pathway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臭氧结合气调包装处理对青梅保鲜品质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处理
        6.2.4 指标测定方法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处理对PPO活性的影响
        6.3.2 不同处理对POD含量的影响
        6.3.3 不同处理对MDA含量的影响
        6.3.4 不同处理对硬度的影响
        6.3.5 不同处理对失重的影响
        6.3.6 不同处理对色差的影响
        6.3.7 不同处理对TSS含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聚乙烯袋包装结合乙烯吸收剂对德国小香葱低温保鲜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贮藏条件
        1.3.2 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香葱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香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香葱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小香葱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竹笋发酵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竹笋资源概况
    1.2 竹笋的营养和功能特性
        1.2.1 竹笋的生物学特性
        1.2.2 竹笋的营养与食用保健价值
    1.3 竹笋的采后生理变化和品质变化研究进展
        1.3.1 竹笋采后生理变化
        1.3.2 采后竹笋品质变化研究进展
    1.4 鲜竹笋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4.1 竹笋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4.2 竹笋加工利用概述
    1.5 乳酸菌发酵技术的研究现状
        1.5.1 乳酸菌发酵技术在传统泡菜中的应用
        1.5.2 乳酸菌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本论文主要内容
        1.7.1 竹笋发酵保鲜关键技术研究
        1.7.2 竹笋产品开发
    1.8 技术路线
2 竹笋发酵保鲜关键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工艺流程
        2.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3 数据处理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热烫工艺参数的研究
        2.4.2 发酵液参数的确定
        2.4.3 验证正交试验
    2.5 小结
3 发酵竹笋半成品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结论
4 高纤维竹笋方便粉工艺研究及其在饼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水分的测定
        4.3.2 可溶性糖的测定
        4.3.3 灰分的测定
        4.3.4 膳食纤维的测定
        4.3.5 吸湿速率的测定
        4.3.6 持水力的测定
        4.3.7 持油性的测定
        4.3.8 竹笋饼干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4.3.9 竹笋饼干的感官评定方法
    4.4 结果分析
        4.4.1 不同粒度竹笋粉对竹笋中组成成分的影响
        4.4.2 不同粒度竹笋粉对其吸湿率的影响
        4.4.3 不同粒度竹笋粉对持水力和持油性的影响
        4.4.4 饼干最适烘烤条件的确定
        4.4.5 饼干最优配方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风味快餐竹笋制品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调味辅料的预处理
        5.3.2 调味料的制备
        5.3.3 竹笋调味配料的制备
        5.3.4 风味快餐竹笋的制作工艺
        5.3.5 产品感官评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复合调味料的制备及应用
        5.4.2 风味竹笋菜肴的复配
6 总结
    6.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1MCP处理对鲜切鼠尾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分组
    1.3 叶绿素含量检测
    1.4 风味变化的定性分析
    1.5 挥发性物质的定量分析
    1.6 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1 - MCP处理对鲜切鼠尾草贮藏期菌落总数影响
    2.2 1-MCP处理对鲜切鼠尾草外观的影响
    2.3 1-MCP处理对鲜切鼠尾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1-MCP对鲜切鼠尾草风味变化的影响
    2.5 1-MCP对鲜切鼠尾草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影响
3 结论

(6)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和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红地球葡萄保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及其采后生理
        1.1.1 葡萄概况
        1.1.2 葡萄采后生理
    1.2 葡萄保鲜技术进展
        1.2.1 采前处理对葡萄贮藏性的影响
        1.2.2 采后处理对葡萄贮藏性的影响
    1.3 壳聚糖及其在果蔬贮藏中的应用
        1.3.1 采前壳聚糖喷布对果蔬贮藏性的影响
        1.3.2 采后壳聚糖涂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3.3 壳聚糖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3.4 壳聚糖涂膜纸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3.5 壳聚糖商品化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品质、质构和激素含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及处理
        2.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2.2.2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粒质构的影响
        2.2.3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肉和果皮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质构和品质的影响
        2.3.2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抗病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及处理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肉与果皮中抗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3.2.2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肉与果皮中酶活性的影响
        3.2.3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3.3.2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3.3.3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浓度对葡萄耐藏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淋激效应”对葡萄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淋激效应”造成的葡萄损伤症状
        4.2.2 “淋激效应”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4.2.3 “淋激效应”对葡萄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淋激效应”对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
        4.3.2 “淋激效应”对葡萄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3 壳聚糖处理对“淋激效应”的减损作用探讨
    4.4 小结
第五章 葡萄冷藏中电学参数与质地特性变化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葡萄电学参数随频率的变化趋势
        5.2.2 不同冷藏期葡萄电学参数的变化
        5.2.3 最佳测试频率的选取
        5.2.4 质地参数的变化
        5.2.5 电学参数与质地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葡萄冷藏期间电学参数的频率特性
        5.3.2 不同冷藏时间葡萄电学参数变化
        5.3.3 不同冷藏时间葡萄的质地变化
        5.3.4 葡萄冷藏期间电学参数与质地性能的关联性
    5.4 小结
第六章 采后失水处理对葡萄生理和电学参数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及处理
        6.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失水率对葡萄电学参数的影响
        6.2.2 失水处理对葡萄电学参数的影响
        6.2.3 失水处理对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
        6.2.4 失水处理对葡萄冷藏中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6.3 讨论
        6.3.1 失水处理对葡萄电学参数的影响
        6.3.2 失水处理对葡萄品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7)贮藏温度和包装方法对两种叶菜采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方法
        1.3.1 原料选择
        1.3.2 贮藏环境和包装方法
        1.3.3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叶菜感官品质及失重率的影响
    2.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对叶菜VC含量的影响
    2.4 对叶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8)绿芦笋的采后冷链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芦笋的生产和贸易状况
    1.2 绿芦笋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1.3 芦笋采后生理品质及形态的变化
        1.3.1 水分损失
        1.3.2 叶绿素的变化
        1.3.3 呼吸强度
        1.3.4 含糖量的变化
        1.3.5 抗坏血酸含量变化
        1.3.6 芦笋粗纤维含量变化
        1.3.7 趋向性
        1.3.8 硬度变化
    1.4 采后综合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4.1 预冷
        1.4.2 环境因子
        1.4.3 化学处理
    1.5 运输和销售
    1.6 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背景、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1-MCP 对芦笋 0℃冷藏效果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试验处理方法
        2.1.5 测定内容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 1-MCP 处理对芦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的 1-MCP 处理对芦笋乙烯的影响
        2.2.3 不同浓度的 1-MCP 处理对芦笋 Vc 的影响
        2.2.4 不同浓度的 1-MCP 处理对芦笋叶绿素的影响
        2.2.5 1-MCP 处理对芦笋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2.2.6 1-MCP 处理对芦笋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2.2.7 1-MCP 处理对芦笋 POD 活性的影响
        2.2.8 1-MCP 处理对芦笋 SOD 活性的影响
        2.2.9 1-MCP 处理对芦笋感官评价的影响
    2.3 小结
第3章 6-BA 对芦笋 0℃冷藏效果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4 试验处理方法
        3.1.5 测定内容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6-BA 处理对芦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3.2.2 6-BA 处理对芦笋乙烯的影响
        3.2.3 6-BA 处理对芦笋 Vc 的影响
        3.2.4 6-BA 处理对芦笋叶绿素的影响
        3.2.5 6-BA 处理对芦笋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3.2.6 6-BA 处理对芦笋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2.7 6-BA 处理对芦笋 POD 活性的影响
        3.2.8 6-BA 处理对芦笋 SOD 活性的影响
        3.2.9 6-BA 处理对芦笋感官评价的影响
    3.3 结论
第4章 不同包装对芦笋 0℃冷藏效果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4 试验处理方法
        4.1.5 测定内容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包装处理对芦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4.2.2 不同包装处理对芦笋乙烯的影响
        4.2.3 不同包装处理对芦笋 Vc 的影响
        4.2.4 不同包装处理对芦笋叶绿素的影响
        4.2.5 不同包装处理对芦笋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4.2.6 不同包装处理对芦笋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4.2.7 不同包装处理对芦笋 POD 活性的影响
        4.2.8 不同包装处理对芦笋 SOD 活性的影响
        4.2.9 不同包装处理对芦笋感官评价的影响
        4.2.10 不同包装处理对芦笋失重率的影响
    4.3 结论
第5章 不同预冷、运输和销售环境对芦笋品质和外观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预冷方法
        5.1.3 运输方法
        5.1.4 销售方法
        5.1.5 测定内容与方法
        5.1.6 实验仪器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预冷方法的比较
        5.2.2 运输方法的比较
        5.2.3 销售方法的比较
    5.3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猕猴桃果实制浆中叶绿素降解机理及其护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猕猴桃简介及加工现状
        1.1.1 猕猴桃简介
        1.1.2 猕猴桃产品加工业及存在的问题
    1.2 叶绿素研究进展
        1.2.1 叶绿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1.2.2 叶绿素降解代谢研究
    1.3 护绿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绿色果蔬贮藏中的护绿方法
        1.3.2 绿色果蔬加工中的护绿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乙烯利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叶绿素降解及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乙烯利处理对果实 SSC、TA 和硬度的影响
        2.2.2 乙烯利处理对果肉色泽的影响
        2.2.3 乙烯利处理对袋中气体成分的影响
        2.2.4 乙烯利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叶绿素酶和脱镁螯合酶活性的影响
        2.2.5 猕猴桃叶绿素含量、绿色值和叶绿素降解酶的相关性分析
        2.2.6 乙烯利处理对 AsA 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2.2.7 乙烯利处理对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乙烯利处理对猕猴桃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2.3.2 乙烯利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2.3.3 乙烯利处理对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猕猴桃果肉叶绿素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单因素对猕猴桃果肉叶绿素得率的影响
        3.2.2 CCD 试验
        3.2.3 猕猴桃叶绿素体外抗氧化活性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猕猴桃果浆中叶绿素和绿色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反应级数的确定
        4.2.2 叶绿素热降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4.2.3 猕猴桃果浆颜色的动力学参数变化
        4.2.4 叶绿素降解与颜色损失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猕猴桃制浆过程中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HPLC 分析猕猴桃果浆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检测波长的确定
        5.2.2 HPLC 分析猕猴桃果浆叶绿素及衍生物的流动相的确定
        5.2.3 热处理时间对猕猴桃果浆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影响
        5.2.4 热处理时间对猕猴桃果浆色差的影响
        5.2.5 热处理时间对猕猴桃果浆叶绿素酶和 POD 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猕猴桃果浆中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 HPLC 检测
        5.3.2 猕猴桃果浆热处理过程中叶绿素的降解机理
    5.4 小结
第六章 猕猴桃果浆的护绿方法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pH 值对猕猴桃果浆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影响
        6.2.2 pH 值对猕猴桃果浆色差的影响
        6.2.3 Zn~(2+)对猕猴桃果浆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影响
        6.2.4 Zn~(2+)对猕猴桃果浆绿色 a~*值的影响
        6.2.5 Ca~(2+)对猕猴桃果浆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影响
        6.2.6 Ca~(2+)对猕猴桃果浆绿色 a~*值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金属离子护绿机理的探讨
        6.3.2 金属离子-叶绿素复合物的检测和鉴定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致谢
作者简介

(10)鲜青花椒保鲜及其农残降解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青花椒概述
    1.2 花椒中的营养及活性成分
        1.2.1 花椒挥发油
        1.2.2 氨基酸
        1.2.3 不饱和脂肪酸
        1.2.4 醇溶抽提物
        1.2.5 矿质元素
        1.2.6 蛋白质
        1.2.7 酰胺类物质
        1.2.8 生物碱及其他物质
    1.3 鲜青花椒腐烂变质的原因
        1.3.1 微生物
        1.3.2 叶绿素降解
        1.3.3 酶促褐变
    1.4 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热杀菌
        1.4.2 微波杀菌
        1.4.3 辐照杀菌
        1.4.4 紫外杀菌
        1.4.5 磁场杀菌
        1.4.6 超高压杀菌
        1.4.7 臭氧杀菌
        1.4.8 其他化学防腐剂杀菌方法的研究进展
    1.5 活体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赤霉素处理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5.2 涂膜保鲜
        1.5.3 气调包装
        1.5.4 综合保鲜技术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
    1.6 常温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1.7 青花椒中农药残留概况及农药残留降解的研究进展
        1.7.1 青花椒中农药残留概况
        1.7.2 农药残留降解的研究进展
    1.8 研究存在的问题
    1.9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9.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9.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9.3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鲜青花椒活体保鲜技术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设备与仪器
        2.2.4 试验方法
        2.2.5 测试指标
        2.2.6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杀菌剂对鲜青花椒杀菌效果的比较
        2.3.2 臭氧不同杀菌时间对鲜青花椒杀菌效果的影响
        2.3.3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鲜青花椒腐烂率的影响
        2.3.4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鲜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2.3.5 气调包装的不同气体比例对鲜青花椒腐烂率的影响
        2.3.6 气调包装的不同气体比例对鲜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2.3.7 不同温度处理对鲜青花椒腐烂率的影响
        2.3.8 不同温度处理对鲜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2.3.9 鲜青花椒活体保鲜的工艺参数优化
        2.3.10 优化的保鲜方法对青花椒活体保鲜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鲜青花椒常温保鲜技术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设备与仪器
        3.2.4 试验方法
        3.2.5 测试指标
        3.2.6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护绿剂对鲜青花椒护绿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醋酸锌浓度对鲜青花椒护绿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抗氧化剂对鲜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的Vc溶液对鲜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3.3.5 不同杀菌温度对鲜青花椒保鲜效果的影响
        3.3.6 不同杀菌时间对鲜青花椒保鲜效果的影响
        3.3.7 保质期的确定
        3.3.8 保鲜青花椒品质指标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花椒中农药残留降解技术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设备与仪器
        4.2.4 试验方法
        4.2.5 品质指标的测定
        4.2.6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四种农药残留的GC-ECD测定方法的建立
        4.3.2 各种处理方法对青花椒中百菌清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4.3.3 各种处理对青花椒中乙草胺的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4.3.4 各种处理对青花椒中溴氰菊酯的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4.3.5 各种处理对青花椒中乐果的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4.3.6 各种处理方法对青花椒品质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气调和乙烯对梅果叶绿素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究三种辣椒果实的光合色素含量[J]. 陈莉,陈文荣. 中学生物教学, 2020(26)
  • [2]青梅致腐霉菌的分离纯化及臭氧抑菌机理研究[D]. 袁乙平. 西华大学, 2020(01)
  • [3]聚乙烯袋包装结合乙烯吸收剂对德国小香葱低温保鲜效果[J]. 王晓,乔勇进,甄凤元,刘晨霞,黄宇斐,朱忠南,程朝辉,归蔚羚. 上海农业学报, 2018(03)
  • [4]竹笋发酵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D]. 李梅. 西华大学, 2018(01)
  • [5]1MCP处理对鲜切鼠尾草品质的影响[J]. 张超,李云飞,马越,赵晓燕. 食品工业科技, 2015(23)
  • [6]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和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红地球葡萄保鲜效应研究[D]. 刘亚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7]贮藏温度和包装方法对两种叶菜采后品质的影响[J]. 朱军伟,谢晶,林永艳,张洪磊. 食品与机械, 2012(04)
  • [8]绿芦笋的采后冷链保鲜技术研究[D]. 聂建波. 集美大学, 2012(02)
  • [9]猕猴桃果实制浆中叶绿素降解机理及其护绿方法研究[D]. 张丽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10]鲜青花椒保鲜及其农残降解技术的研究[D]. 李一卓. 西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气调和乙烯对李子果实叶绿素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