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后神经切断术对痉挛性脑瘫的影响

选择性后神经切断术对痉挛性脑瘫的影响

一、Effects of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论文文献综述)

荣卫江,贾琦,马大亮,赵斌,赵博熙[1](2021)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研究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联合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治疗混合性脑瘫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先后接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隔期(6个月)又接受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且术后随访6个月的64例混合型脑瘫病例,分别对其两次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配合度,肌张力、运动功能及伴随症状进行评价,再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其改善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在联合手术治疗后6个月,其患儿在配合度、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方面均较第一次术后进一步改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伴随症状亦较第一次术后明显减轻:本组病例中流涎病例51例,有44例较第一次术后进一步减轻;语言功能障碍34例中21例发音改善;扭转痉挛10例有7例改善,以痉挛为主伴有手足徐动的39例患儿痉挛进一步减轻,35例手足徐动症状较第一次术后明显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9例吞咽困难患者中6例不同程度减轻。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联合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混合性脑瘫患儿缓解肢体痉挛和改善运动功能方面疗效确切,能最大限度的改善混合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其他伴随症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脑瘫的外科治疗方法。

张文瑞,何百祥,廉海平,高巍[2](2021)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SPR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联合监测麻醉深度、脊髓功能、多组肌群的刺激反应,记录并总结术中电生理监测异常、术后离院时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痉挛缓解情况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术中BIS参数为60~75,EMG波幅异常1例(5.6%),SEP波幅下降1例(5.6%)。术前双下肢肌张力平均为3.6级,术后为1.4级,下降了2.2级。长期随访有16例(88.9%),其中12例(75%)痉挛完全缓解,4例(25%)明显改善,步态功能改善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SPR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脊神经后根切除比例的准确率,降低脊髓受损风险,改善不良预后。

周彤[3](2021)在《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40只,分为N0组(n=35)、N1组(n=35)、N2组(n=35),N3组(n=35)。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N0组于右侧内囊靶点不注射任何试剂,N1、N2组分别于右侧内囊靶点注射70μl和80μl无水乙醇,N3组于右侧锥体束靶点注射15μl无水乙醇。术后观察4组大鼠的饮食、大小便、体重,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并记录症状开始和持续的时间,死亡率。结果:N1、N2,N3组大鼠均于术后第1天出现典型的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的症状,并持续21 d。N0组大鼠死亡2只、N1组大鼠死亡5只,N2组大鼠死亡5只,N3组大鼠死亡17只。N0、N1,N2组大鼠术后死亡率与N3组相比分别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1组和N2组大鼠术后死亡率比较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无水乙醇70μl,80μl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可建立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手术简单,症状典型,至少持续21 d,且剂量安全,死亡率低。第二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1、3、7、14,21天分别记录4组大鼠的NSS评分、Faden评分和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术后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N2组和N3组大鼠的NSS评分比较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着高于前者。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Faden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着低于前者。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改良Ashworth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着高于前者。小结:NSS评分、Faden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可有效评价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其症状随无水乙醇剂量的增加而相应加重。第三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21天分别对4组大鼠的脑组织行HE染色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N0组大鼠右侧内囊未见明显损伤;N1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着减少,未累及其他脑区;N2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着减少,但损伤面积大于N1组,同样未累及其他脑区;N3组右侧锥体束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着减少,未累及其他脑区。小结: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注射部位定位准确,随无水乙醇剂量的增加内囊的损伤面积也相应增加,且与大鼠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相符合。第四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变化。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21天分别对4组大鼠应用免疫荧光法行对侧肢体屈肌群肌纤维类型测定。结果: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大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的百分比均分别显着高于前者。小结:对侧肢体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I型肌纤维的百分比检测可有效评价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且随无水乙醇注射剂量的增加,对侧肢体肌肉的痉挛程度相应增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I型肌纤维的百分比也相应增加。第五部分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8例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患者,并对其随访,记录患肢、健肢的运动和感觉情况,改良Ashworth评分系统评价患手痉挛状态的恢复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健肢的运动和感觉未见明显异常;患侧手部改良Ashworth评分与术前相比显着降低(P<0.05)。小结: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可有效缓解痉挛性脑损伤患者的手部痉挛状态。

曹胜操[4](2021)在《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Glu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CP患儿血清Glu含量在不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CPVS术前术后GMFM-88量表评分及血清Glu含量的变化情况。验证CP患儿血清Glu含量的变化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及CPVS缓解CP患儿临床症状的可能机制,为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脑瘫中心行CPVS治疗的单侧痉挛型脑瘫患儿7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基础资料。在CP患儿入院后第2天、术后7天进行临床症状的GMFM-88量表评分并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Glu含量,分析术前CP患儿血清Glu含量与GMFM-88量表得分的相关性及术前术后Glu含量变化。探讨CP患儿血清Glu含量对肢体功能的影响及CPVS术前术后血清Glu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CP患儿临床资料比对分析发现:参与研究的CP患儿主要分布于GMFCS评分等级为Ⅰ、Ⅱ、Ⅲ,评分等级为Ⅳ及Ⅴ占较少的部分;对术前不同GMFCS等级分组方差分析显示:Ⅰ级组血清Glu含量明显低于Ⅱ级组(P<0.05),Ⅱ级组血清Glu含量明显低于Ⅲ级组(P<0.01),Ⅲ级组血清Glu含量明显低于Ⅳ级组(P<0.05)。CP患儿术前血清Glu含量与GMFM-88评分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呈显着的负相关系(r=﹣0.73,P<0.01)。CP患儿经CPVS手术前及术后7天经自身配对t检验分析发现:GMFM-88量表评分术后7天与术前相比评分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lu含量术后7天与术前相比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CP患儿临床资料显示,血清Glu含量异常升高影响CP患儿正常肢体运动动能。CP VS可以有效缓解CP患儿肌张力过高、肢体痉挛及其他伴随症状,能减低CP患儿血清Glu的含量,其降低“兴奋毒”的释放机制基本成立,为其治疗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王东,申俊峰,李祥荣,穆苍山,金永健[5](2021)在《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肌电监测下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行周围神经缩窄手术的65例痉挛型脑瘫患者。术前采用表面肌电(sEMG)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肌张力分级标准对目标痉挛肌群评定分级,术中给予目标肌群的痉挛肌肉神经分支分别缩窄。应用sEMG、MAS分级、运动学参数(步速、步频、步长、步宽、足夹角)、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结果 65例痉挛性脑瘫患者共缩窄周围神经193束,围术期肌张力下降比例为100%,术后肌张力达到正常比例为92.75%,术前及术后7 d sE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围术期步行功能、中远期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神经缩窄术股四头肌围术期肌力下降发生率为16.67%(2/12),随访期间肌力恢复。结论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术前采用sEMG确定目标肌群,术中通过肌电监测及刺激肌电数据量化指导,显微镜下给予目标肌群中痉挛肌肉的神经分支行缩窄手术是降低肌张力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对提高痉挛型脑瘫患者步行、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作用明显。

任松涛[6](2020)在《肌电图在选择性闭孔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目前我国对脑瘫的防治工作尚不完善,特别是在手术治疗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随着个体化和精准医疗等临床理念的深入,手术精确度的提高及客观的术后效果评价成为手术治疗脑瘫的关键。为了探讨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在选择性闭孔神经缩窄术(selective obturator neurotomy,SON)治疗痉孪型脑瘫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收集和总结我院将肌电图应用于于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和随访病例资料,分析术中肌电图监测在选择性闭孔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的作用;分析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在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以大腿内收肌痉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痉挛型脑瘫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符合2006年国际脑瘫会议通过的关于痉挛型脑瘫的诊断标准;(2)瘫痪情况:均为单纯下肢内收肌痉挛型脑瘫,患侧内收肌肌张力明显增高,有明显的髋内收畸形,髋关节外展角度小于30°,能够独立行走;(3)智力情况: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能配合完成所有检查项目;(4)术前X线检查无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及发育异常,无骨骼畸形及骨折;(5)患者父母均了解病情,并能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因脑炎、脑膜炎或其他疾病导致的肌张力异常者;(2)有其他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选择性闭孔神经缩窄术,术中对患侧内收肌进行肌电图监测,根据内收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振幅变化和内收肌收缩强度的改变对神经进行缩窄。术后2周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康复治疗6个月,并进行严格随访。分别使用改良的 Ashworth 评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髋关节外展角度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对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6个月康复治疗后的情况进行评估。对3次评估时间点的MA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分别进行一致性评价后进行统计描述,并以计数资料的方式观察其变化趋势;表面肌电图分别记录随意运动和被动运动情况下的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和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对髋关节外展角度及iEMG和RMS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手术对内收肌表面肌电图监测指标变化的影响。使用GraphPad Prism 7.0和IBM 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中肌电图的应用:术中电刺激下记录内收肌CMAP,闭孔神经缩窄后监测到内收肌CMAP振幅降低,当振幅降幅在50%-75%之间时停止缩窄,术中电刺激提示内收肌收缩强度明显降低,通过肌电图监测合理控制神经的缩窄范围,提高了手术决策的客观性。2.评级系统对手术效果的评价:分别对术前,术后2周及康复治疗6个月后的MAS和Holden步态评级进行比较,发现术后2周患者内收肌肌张力均明显降低,步态均显着改善,行走时躯干左右摇摆情况基本消失;康复治疗6个月后,患者内收肌肌张力维持稳定,痉挛无复发,步态平稳协调。髋关节外展角度经转换直方图判断,各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经Mauchly’s球形假设检验,因变量的方差协方差阵矩不相等(p<0.01),通过Greenhouse&Geisser方法校正ε为:0.963。术前,术后2周和康复治疗6个月后的髋关节外展角度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术后2周髋关节外展角度比术前显着增大,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治疗6个月后髋关节外展角度较术后2周显着增大,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表面肌电图对手术效果的评价:记录患者内收肌肌电图,将数据转换后经直方图判断,各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经Mauchly’s球形假设检验,因变量的方差协方差阵矩不相等(p<0.01),通过Greenhouse&Geisser方法校正ε分别为:0.804,0.805,0.376,0.778。三个时间点的肌电图改变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患者术后2周被动运动的iEMG和RMS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随意运动的iEMG和RMS值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训练6个月后,被动运动和随意运动的iEMG和RMS值较术后2周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选择性闭孔神经缩窄术中,可使用肌电图对内收肌收缩功能状态进行监测,根据其监测到内收肌CMAP的振幅变化对目标神经进行缩窄,可达到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并为术者提供客观和精准的手术引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2.选择性闭孔神经缩窄术对以大腿内收肌痉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痉挛型脑瘫患者效果显着,术后患侧肌张力明显降低,痉挛基本消失,步态明显改善。术后及时和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肢体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对维持手术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表面肌电图能够将患者肌肉功能状态进行量化,通过具体iEMG和RMS值变化来客观反应患者肌张力的改变情况,优于量表的主观性评估,在评价痉挛型脑瘫患者神经外科治疗前后肌张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脑瘫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徐杰[7](2020)在《腰骶段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临床综合征,其治疗一直是医疗界的重点和难点。痉挛型脑性瘫痪或伴有痉挛的混合型脑性瘫痪在脑性瘫痪的分型中占比最大。目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是改善脑性瘫痪患者痉挛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SPR治疗脑性瘫痪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疗效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一直是影响脑性瘫痪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已做了大量临床研究,证实SPR能够显着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然而近几年国内对脑性瘫痪患者SPR术后下肢运动功能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腰骶段SPR对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进行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36例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平均年龄(7.69±2.47)岁,其中男26例;女10例。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估,同时对髋膝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度进行测量。在术前,术后3~6个月运用GMFM-88对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运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将上述数据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 36名脑性瘫痪患者中4名患者失访,余32名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32例脑瘫患者双下肢肌张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患者髋关节肌张力改善不明显,膝关节和踝关节肌张力明显降低。32名患者D区、E区及总分得分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关节活动度:32名脑瘫患者髋关节前屈角、髋关节后伸角、髋关节内收角、膝关节前伸角及踝关节跖屈角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者髋关节外展角、膝关节后屈角及踝关节背伸角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关节活动度:32名脑瘫患者髋关节前屈角、髋关节后伸角、髋关节内收角、膝关节前伸角及踝关节跖屈角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者髋关节外展角、膝关节后屈角及踝关节背伸角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名脑瘫患者髋关节前屈角、髋关节后伸角、髋关节内收角及膝关节前伸角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者髋关节外展角、膝关节后屈角、踝关节跖屈角及踝关节背伸角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短期疗效显着,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冯维琪[8](2020)在《“热补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热补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疗效,探寻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的有效手段,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针刺取穴:患侧肩髑、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得气后在上述诸穴行“热补针法”,留针30min,再次施行“热补针法”后起针。对照组针刺取穴同观察组,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相同。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一周3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开始当天)、治疗后(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当天)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患侧肘关节活动度、简式 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及改良 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有效率93.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施以杜氏“热补针法”和“平补平泻手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肢痉挛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2.“热补针法”(观察组)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但在改善肘关节活动度上两组疗效相仿。

穆晓红,李筱叶[9](2020)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脑瘫的发病人数每年不少于600万,其治疗也是当今医学的难点之一。痉挛型脑瘫作为脑瘫中最主要的类型,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脑瘫的外科治疗已经过30余年的发展,鉴于国内脑瘫外科的治疗现状,并征求部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目前亟需一个规范脑瘫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用于指导临床。受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分会的委托,我们组织骨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小儿骨科、显微外科、康复医学科以及麻醉科、护理等各领域的相关专家起草了《痉挛型脑瘫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何晓清,徐永清,杨曦[10](2019)在《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精细化诊疗》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近年来痉挛性脑性瘫痪(脑瘫)精细化诊疗的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以痉挛性脑瘫分型为基础,从痉挛性脑瘫的手术方法、精细化诊断及个性化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痉挛性脑瘫常见分型标准有总体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和手功能分类系统(MACS);手术方法大体分为软组织手术、神经手术和骨关节手术,各手术方法有其相应适应证。痉挛性脑瘫的诊断需要做到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和定量诊断,并基于精细的诊断及分型结果,选择一种或数种手术方式进行个性化治疗。结论痉挛性脑瘫临床表现差异大,需以精细化诊断为基础,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实现个性化治疗。

二、Effects of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论文提纲范文)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3 研究对象评价指标
    1.4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手术过程
    2.2 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手术方法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
    4.1 配合度改善情况(表1、表2)
    4.2 痉挛改善情况(表3、表4)
    4.3 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表5、表6)
    4.4 伴随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表7)
5. 讨论
6. 思考

(2)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电生理监测方法
    1.4 记录电生理异常
    1.5 麻醉方法
    1.6 手术方法
    1.7 随访
2 结 果
    2.1 基本信息
    2.2 电生理监测结果
    2.3 手术临床疗效
3 讨 论

(3)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健侧颈7 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Glu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Glu含量的测定方法
    4.质量控制
    5.统计学方法
    6.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脑瘫的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手术方法
    三、疗效评价指标及随访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步行功能评价
    三、肌张力评价
    四、随访效果评价
讨论

(6)肌电图在选择性闭孔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背景及前言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7)腰骶段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1. 历史溯源
        2. 中药治疗脑性瘫痪
        3.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
        4. 推拿治疗脑性瘫痪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1. 腰骶段SPR治疗脑性瘫痪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2. 腰骶段SPR对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3. 腰骶段SPR对脑性瘫痪患者伴随症状的影响
        4. 腰骶段SPR术后常见并发症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基本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1. 痉挛产生及改善的机制
        2. 腰骶段SPR改善脑性瘫痪患者粗大运动功能的机制
        3. 腰骶段SPR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关节活动度的机制
        4. 总结
        5.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热补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3 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方法
    2. 中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中风及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病名沿革
        2.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3. 杜氏“热补针法”源流探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来源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项目
        2.5 统计方法
        2.6 研究结果
        2.7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2. 本次研究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启发
    3. 方案中针刺选穴依据
    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4.1 创新之处
        4.2 不足之处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外科治疗
    1.1 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
    1.2 矫形手术
    1.3 矫形器具的使用
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2.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名称的确定
    2.2 国外发展进程
    2.3 国内发展历程
    2.4 疗效
    2.5 外科治疗的原则

四、Effects of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论文参考文献)

  •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疗效分析[J]. 荣卫江,贾琦,马大亮,赵斌,赵博熙. 新疆医学, 2021(06)
  • [2]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J]. 张文瑞,何百祥,廉海平,高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3)
  • [3]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D]. 周彤.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Glu含量影响的研究[D]. 曹胜操.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分析[J]. 王东,申俊峰,李祥荣,穆苍山,金永健.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1(01)
  • [6]肌电图在选择性闭孔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D]. 任松涛. 山东大学, 2020(09)
  • [7]腰骶段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 徐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热补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研究[D]. 冯维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专家共识[J]. 穆晓红,李筱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01)
  • [10]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精细化诊疗[J]. 何晓清,徐永清,杨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12)

标签:;  ;  ;  ;  ;  

选择性后神经切断术对痉挛性脑瘫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