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的合成

利巴韦林的合成

一、三氮唑核苷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靖晶,李军,刘凤军,徐君,姜红卫,李青[1](2021)在《建兰花叶病毒(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脱除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茎尖培养的技术手段来探索蝴蝶兰病毒的脱除问题,为建立工厂化无毒苗培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长期的工厂化生产,使蝴蝶兰经常感染各种病毒,导致叶片产生枯斑、褪绿、坏死等现象,使花朵畸形变色。其中建兰花叶病毒(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是最常见的2种病毒。实验取已检测出含有CymMV和ORSV病毒的蝴蝶兰植株花梗,进行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对丛生芽进行继代增殖形成组培苗用于脱毒处理。切取组培苗的茎尖顶端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茎尖长度在1~6 mm之间,随着茎尖长度的增加,成活率上升,脱毒率明显降低。取2~3 mm组培苗茎尖,经0、10、20、30、40 mg/L的三氮唑核苷浸泡15 min处理和在含有相应浓度的三氮唑核苷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继代培养形成再生植株。实验采用ELISA法对脱毒前的蝴蝶兰植株以及脱毒后的再生植株进行2种病毒检测,通过显色反应判断是否含有病毒病原。实验结果表明,蝴蝶兰脱毒苗的成活率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其浓度达到40 mg/L时,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出现严重的透明和褐变现象,未获得再生植株。而试管再生苗的脱毒率则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添加30 mg/L的三氮唑核苷进行化学抑制病毒的处理后,可以比单纯使用茎尖培养的方式脱毒率提高22.3%。

李国树,徐成东,王振吉,范树国,管庆兵[2](2021)在《五种处理对奶油草莓组培苗脱毒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为筛选出奶油草莓组培苗的脱毒培养方法及病毒检测最佳方法,利用含有病毒的奶油草莓老叶作外植体,诱导出含病毒的试管苗,分别用含病毒唑的培养基、昼夜变温处理、高温培养、低温培养、茎尖脱毒培养五种方法进行脱毒处理,并对脱毒处理的试管苗分别采用:涂抹曼陀罗、苋色黎、千日红3种指示植物后隔离移栽,移栽后3周对其外部形态观察检测。结果表明:40℃的高温处理的茎尖脱毒效果最好,含三氮唑核苷25 mg/L的培养基有利于培养奶油草莓脱毒苗,指示植物曼陀罗对奶油草莓病毒比苋色黎、千日红更敏感,可作草莓病毒的指示植物。

罗碧瑶[3](2019)在《基于双三氮唑的新型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苷类似物是通过对天然核苷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的化合物,它们能模拟天然核苷的结构和作用机制,通过干扰DNA和RNA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和病毒复制,最终达到抗肿瘤或抗病毒的效果。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不仅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还能调节生物体的免疫反应。二甲胺基和氰基是药物分子中常见的官能团,药物分子中引入二甲胺基能有效地改善母体化合物的多种性质,包括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增加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和改善药物的代谢性质等。氰基是以碳氮三键为结构的官能团,它能通过与关键氨基酸残基产生氢键相互作用,或者作为羰基、卤素等多种官能团的生物电子等排体,改变小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强药物与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药效。同时,氰基还可以作为代谢阻断点,抑制小分子发生氧化代谢,提高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稳定性。基于以上理论,我们设计了两类新型的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一类是将核苷开环糖链末端的羟基替换为二甲胺基,旨在使化合物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行有效的细胞摄取,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另一类是在双三氮唑核苷的1,2,4-三氮唑碱基上引入氰基,希望能够提高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是设计并合成了含二甲胺基和含氰基的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并对这两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的抗肿瘤活性评估。首先,我们通过MTT实验测试了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筛选出了一系列活性较好的先导化合物。然后通过构效关系分析,确认了二甲胺基和氰基的引入确实能提高原母体分子的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进一步对这两类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它们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同时,这两类新型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均能下调热休克因子1(HSF1)和热休克蛋白27(HSP27)及其客户蛋白eIF4E的表达,从而对热休克蛋白过表达的耐药性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分别引入二甲胺基和氰基的两类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这两种基团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母体分子的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因此有潜力发展成为新的核苷类抗肿瘤药物。

李梦垚[4](2019)在《多功能bola型核苷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文中指出Bola型两亲分子是一类中间为疏水链,两端为亲水性头基的化合物,基于其独特的结构性质,bola型两亲分子在发展新型的活性分子、构建生物材料用于基因或药物传递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利巴韦林为代表的1,2,4-三氮唑核苷类似物是一类极有潜力的生物活性分子,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诊疗试剂可以同时诊断和治疗疾病,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特异性治疗。本论文是结合bola型两亲分子和1,2,4-三氮唑核苷的结构特点,以1,2,4三氮唑核苷作为极性头基,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bola型核苷衍生物,旨在开发新型的抗肿瘤候选化合物。同时我们在bola型1,2,4-三氮唑核苷衍生物的疏水链中引入二苯代乙烯和荧光素,希望发展在肿瘤部位具有成像潜力的候选化合物。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bola型核苷衍生物并进行了结构表征。其中1,2,4-三氮唑核苷是作为亲水性头基,酯键、炔键或1,2,3-三氮唑被用来连接疏水链与亲水性头基以构建bola型分子。在完成该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后,我们对其进行了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筛选出多个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候选化合物。基于bola化合物独特的两亲性结构,我们接下来考察了其自组装形成纳米自组装体的能力。我们通过测试其临界聚集浓度、水合粒径、Zeta电位确定了该类化合物可以在水溶液中进行自组装。另外,我们还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该纳米自组装体的形貌和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可以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球形自组装体。接下来我们通过测试荧光光谱考察了化合物结构中含荧光基团的bola型核苷衍生物的荧光性质,并研究了肿瘤细胞对该类核苷衍生物的摄取。实验结果显示,具有荧光特性的bola型核苷衍生物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肿瘤细胞内部,具有细胞内成像的潜力。综上,在本论文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bola型1,2,4-三氮唑核苷,该类化合物不仅表现出了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还能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纳米自组装体,并具有在细胞中进行荧光成像的能力,因此有发展成为靶向肿瘤的诊疗试剂候选化合物的潜力。

陈迷谜[5](2018)在《新型1,2,4-三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苷类似物是模拟天然核苷结构的一类化合物,它能干扰DNA/RNA的生物合成和/或抑制核酸参与的生物过程,进而达到抑制细胞增殖和病毒复制的作用。目前,核苷类似物主要被用于癌症、病毒及真菌/细菌感染等疾病的治疗。常见的临床用核苷类药物有利巴韦林(Ribavirin)、阿昔洛韦(Acyclovir)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等。对核苷类似物的碱基和糖基进行修饰是获得新型核苷类似物的重要方法。1,2,4-三氮唑类似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它可作为氢键受体或供体与生物体内活性位点相互作用,因此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癌、抗病毒、抗菌和抗精神病等。芳基1,2,4-三氮唑核苷类似物是一类结构新颖的核苷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设计了两类新型1,2,4-三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一类是3-芳炔基-1,2,4-三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旨在发掘基于1,2,4-三氮唑的新型生物活性分子并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另一类分子是在3-芳炔基-1,2,4-三氮唑开环核苷的开环糖链上进行修饰所得,二甲胺基团的引入旨在增加化合物的细胞渗透性,进而提高其生物活性。本论文以3-溴-1-[(2-羟基乙氧基)甲基]-1,2,4-三氮唑-5-甲酰胺为原料,采用Sonogashira反应合成了第一类分子,我们通过使用碘代1,2,4-三氮唑底物取代相应的溴代底物极大地改善了反应产率,并拓展了底物的应用范围。进一步通过对核苷分子上开环糖链末端的羟基进行二甲胺基取代,得到了糖链末端羟基转化为二甲胺的第二类目标分子。所得目标分子均使用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随后我们在不同的肿瘤细胞上对合成的目标分子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筛选。在第一类分子中,多个3-芳炔基-1,2,4-三氮唑开环核苷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第一类分子相比,糖链末端的羟基被二甲胺基取代的分子展示出了更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热休克转导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并且不会破坏细胞膜。综上所述,本论文工作发展了一系列具有抗癌潜力的新型1,2,4-三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它们具有良好的抗癌细胞增殖活性、新颖的作用机制以及对正常细胞毒性小等优点,为发展新的临床化疗候选药物用于治疗癌症及其他相关疾病提供了可能。

刘园[6](2017)在《新型三氮唑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测试》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临床上用于抗HIV、HBV、HCV三种病毒的药物很多是核苷类化合物。核苷在生物体内参与遗传信息的保留、复制、转录等过程。核苷类似物与天然核苷结构很相似,病毒难以识别。许多核苷类似物是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同时与天然核苷竞争性地插入病毒DNA链中从而抑制或阻断病毒的复制繁衍。然而,核苷类药物长期服用会产生毒性而且容易使病毒产生耐药性。因此,对核苷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尤为重要。核苷类化合物是在天然核苷结构的基础上对糖环或碱基进行修饰改造或同时修饰改造得到的。索菲布韦是2013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HCV四种基因型的核苷类药物。由索菲布韦的构效分析,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2’-β-甲基-2’-α-氟的存在。利巴韦林是用于抑制HCV复制的核苷类药物,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其结构中存在三氮唑碱基。三氮唑由于其无毒、水溶性好、稳定性好、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等优点而被许多科研者引进到核苷的结构修饰中。我们实验室长期致力于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本文在保留2’-β-甲基-2’-α-氟呋喃糖基骨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核苷的碱基进行改造,得到了1,2,3-三氮唑基团作为碱基的一系列新的核苷类似物。同时在糖基4’-位分别引入叠氮和氟两种基团,最终合成了两种新型核苷类似物。对这些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以期得到比较好的抗病毒活性。(1)以2’-β-甲基-2’-α-氟修饰的糖环内酯为原料,运用SN2、click、脱保护等反应合成了核苷类似物5-7(α和β两种构型)、11、12这8个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我们又进一步合成了7-β的单磷酸酯化合物14。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确认,其中5-β和7-β两种化合物用X-单晶衍射仪对其分子结构进一步确认;(2)对合成的9个化合物进行抗HIV、HCV初步活性筛选,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异的抑制病毒复制的活性;(3)通过对7-β化合物进行进一步修饰,在4’位引入叠氮基和氟,最终得到了4’-叠氮和4’-氟取代的三氮唑核苷类似物20和24,以期得到较好的抗病毒活性。

朱斌[7](2015)在《碳纳米管载药系统构建及其对草鱼出血病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严重危害当年草鱼鱼种的传染性疾病。无特定病原携带苗(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生产和疫苗免疫是对其进行防控的最有效措施。SPF因生产成本高和生产周期长等影响,制约了该项技术的发展;注射免疫受鱼种规格和操作技术等限制,也难以在渔业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应用。纳米载药系统具有载药率高和极易穿透组织屏障实现药物高效转运等优点,已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为材料,采用化学修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碳纳米管载药、亚单位和核酸疫苗系统;通过草鱼SPF苗种制备和浸浴免疫技术研究,评价其对草鱼出血病的防控效果;深入探索碳纳米管对鱼类细胞的跨膜和代谢作用机制,评估其对鱼类早期发育毒性。取得结果如下:1.草鱼无特定病原携带苗种研究通过抗病毒药物(三氮唑核苷和吗啉胍)的酯化修饰和碳纳米管酸化修饰,分别将抗病毒药物与碳纳米管化学连接,制备碳纳米管载三氮唑核苷(R-SWCNTs)和吗啉胍药物系统(M-SWCNTs)。高效液相色谱检测R-SWCNTs和M-SWCNTs中药物含量分别为20.45±0.36%和32.41±0.24%。通过GCRV病毒人工感染草鱼仔鱼和鱼种,并经R-SWCNTs和M-SWCNTs药浴检测其抗GCRV病毒效果,结果显示:当R-SWCNTs和M-SWCNTs处理组中药物浓度达到10 mg/L时,染毒仔鱼和鱼种存活率均达90%以上,病毒感染率降为0;而纯药物(三氮唑核苷和吗啉胍)处理浓度为20 mg/L时,染毒草鱼仔鱼和鱼种存活率仍低于35%,病毒感染率约为50%。草鱼仔鱼和鱼种药物代谢研究表明:碳纳米管载药与纯药物处理相比,药物在仔鱼体内含量提高约5倍,代谢时间延长约6倍;药物在鱼种体内含量提高约3倍,代谢时间延长约2倍。2.碳纳米管载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研究通过原核重组技术构建GCRV病毒外膜蛋白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vp7)和菌株。经发酵和纯化技术制备重组VP7亚单位疫苗(47.8 KDa),并与酰基化碳纳米管连接制备SWCNTs-VP7亚单位疫苗系统,蛋白检测其疫苗承载率为48.9%。通过SWCNTs-VP7分别浸浴和注射免疫草鱼(0.2 g和25 g),结果显示:SWCNTs-VP7可显着增强血清抗体效价(P<0.05)、延长抗体保留时间,提高呼吸爆发、溶菌酶、补体等活性和免疫相关基因(Ig M、Ig D和MHC-I等)表达(P<0.05);免疫21 d攻毒后,两种规格草鱼在20 mg/L SWCNTs-VP7浸浴免疫的保护率均高达90%以上,与两种规格草鱼分别注射1.0μg/尾和100.0μg/尾的免疫保护率相似;而20 mg/L VP7浸浴免疫的保护率低于25%,两种规格草鱼分别注射1.0μg/尾和100.0μg/尾的保护率低于40%。由此可见,SWCNTs可提高亚单位疫苗免疫保护率,通过浸浴免疫达到注射免疫保护效果。3.碳纳米管载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研究采用真核重组技术制备GCRV核酸疫苗(pc DNA-vp7),并经静电吸附作用与氨基化修饰碳纳米管进行连接,制备碳纳米管载核酸疫苗系统(SWCNTs-pc DNA-vp7)。将SWCNTs-pc DNA-vp7经注射和浸浴免疫草鱼(25 g),结果显示:SWCNTs-pc DNA-vp7可显着增强免疫抗体效价(P<0.05),延长抗体保留时间,显着提高呼吸爆发、补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活性和免疫相关基因(Ig M、CD8α和MHC-IIB等)表达(P<0.05);免疫28 d攻毒后,SWCNTs-pc DNA-vp7浸浴免疫(10 mg/L)的保护率达100%,与注射5μg/尾免疫保护率相似;而pc DNA-vp7在相同免疫剂量下保护率低于30%。因此,碳纳米管能降低核酸疫苗用量,通过浸浴免疫达到注射免疫保护效果。4.碳纳米管细胞跨膜及代谢作用研究通过荧光显像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荧光标记碳纳米管(F-SWCNTs)在鲤上皮瘤细胞(EPC)中的跨膜机制,结果发现:碳纳米管通过能量消耗和直接穿透两种方式共同实现细胞跨膜作用。其中前者是以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和巨胞饮来发挥主要作用,而囊膜介导的胞吞作用影响较小。采用荧光显像和拉曼光谱技术分析SWCNTs在EPC细胞中的代谢和降解过程,结果表明:SWCNTs(100 mg/L)可在0.5 h内进入细胞,2 h后含量达到24.71×10-6 pg/细胞,去除SWCNTs并每6 h更新一次培养基至48 h后,SWCNTs胞内含量降为0.47×10-6 pg/细胞;同时胞内SWCNTs的拉曼光谱D峰与G峰比值由初始的0.18上升至0.9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SWCNTs大量出现在细胞类溶酶体结构中。上述结果说明SWCNTs可在鱼类细胞内降解和代谢,其降解与胞内类溶酶体结构有关。5.碳纳米管对鱼类安全性评价SWCNTs对稀有鮈鲫早期发育急性毒性研究发现:SWCNTs对仔鱼的144 h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畸形浓度(EC50)分别为140.8(109.3-174.2)和109.8(85.1-135.1)mg/L。当SWCNTs浓度在100 mg/L时,可降低仔鱼体长和心率、加快仔鱼游动速度;显着降低谷胱甘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显着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氧、Caspase-3、8和9活性(P<0.05);显着增加丙二醛含量和DNA损伤(P<0.05);导致hsp70、apaf-1、bcl-2、caspase-3和9基因表达显着上调(P<0.05)。荧光标记F-SWCNTs浸浴仔鱼代谢结果表明:F-SWCNTs可迅速进入仔鱼体内,但去除F-SWCNTs并代谢至144 h时仔鱼体内荧光信号消失,透射电镜观察未发现组织中有SWCNTs。上述结果说明:SWCNTs对鱼类毒性较低,并易被代谢排出体外。综上所述:碳纳米管载抗病毒药物能通过药浴阻断草鱼体内病毒传播,获得无特定病原携带苗种;碳纳米管载基因工程疫苗能通过浸浴免疫达到注射免疫效果,实现草鱼有效免疫保护。同时,碳纳米管对鱼类毒性较低,对水产动物无特定病原携带苗种生产和基因工程免注射疫苗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宁宁[8](2014)在《新型核苷类似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文中指出核苷类药物在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中,核苷类药物所占比重达60%以上。耐药性和毒副作用是治疗病毒类疾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既有理论意义,也是实际需要。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系统地综述了核苷类病毒抑制剂的研究和临床使用,分析了抑制剂的分子结构特点;设计了六个系列含有三氮唑的新型核苷类病毒抑制剂;通过分子对接实验评价了目标分子的生物活性。设计了有效的合成路线,其中三氮唑环的构建是关键步骤,经多步反应合成了含有三氮唑环的新型核苷类似物。第二章,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N-羟乙基-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和N-乙烯基-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以丁炔二醇与苯甲酸2-叠氮乙酯为原料,经10步反应以0.9%--1.8%的总产率合成了一系列N-羟乙基-1,2,3-三氮唑嘌呤核苷类似物。利用Huisgen1,3-偶极环加成反有效地构建了1,2,3-三氮唑环,利用不同的保护基团达到了选择性保护羟基的目的。胺和醇钠与嘌呤环上的氯发生取代反应时,苯甲酸酯保护基团同时也被脱除,实现了一步完成两个反应的目的。发现四正丁基氟化铵不能与N-乙基磺酸酯反应生成氟代产物,而是发生消除反应得到N-乙烯基化合物。发现对甲苯磺酸的乙腈和水溶液为脱除硅醚保护的最佳条件。培养了一个单晶,利用X衍射确定了化合物2.9a的结构。第三章介绍了N-氟乙基-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方法。以4-氧-三苯甲基丁炔醇和氟乙基叠氮为原料,经Huisgen1,3-偶极环加成反应得到N-氟乙基1,2,3-三氮唑混合物3.6a和3.6b。利用柱色谱分离纯化,把化合物3.6a培养单晶,利用单晶的X衍射确定了结构。再经磺酸酯化,烷基化,脱保护和6-氯嘌呤衍生化等5步反应以0.7%-2.3%的总产率合成一系列的N-氟乙基-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对脱除三苯甲基保护的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碘的甲醇溶液中回流为最佳条件。对化合物3.11b的氢碳谱进行了解析。第四章介绍了N-对甲氧基苄基取代以及NH-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方法。以丁炔二醇和对甲氧基苄基叠氮为原料经Huisgen1,3-偶极环加成反应构建4,5-二羟甲基-1,2,3-三氮唑环。利用三苯甲基为保护基高选择性的保护4-位羟基,5-羟甲基经磺酸酯化,烷基化反应将碱基和三氮唑环相连,脱除三苯甲基保护后以3%-8%的总产率得到N-对甲氧基苄基1,2,3-三氮唑核苷嘌呤类似物,对嘌呤的6-位进行修饰,引入甲氧基,乙氧基,甲胺基,氨基,环丙胺基和羟基。脱除对甲氧基苄基后得到NH-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本论文通过多步反应共得到新化合物100多个,其中目标化合物65个,所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均经氢和碳核磁谱和高分辨质谱鉴定。测定了产物的熔点。目标化合物的抗疱疹病毒和抗乙肝病毒活性评价工作还在进展之中,由比利时鲁汶大学(Leuven University) Rega研究院微生物与免疫研究所完成。

范宇婷[9](2012)在《新型N-芳基胺基三氮唑核苷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测试》文中认为核苷类似物是一类重要的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主要通过对天然核苷的核糖或者碱基部分进行修饰得到。利巴韦林(Ribavirin)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核苷类似物,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以非天然的三氮唑为碱基的药物小分子,其广谱的抗病毒活性使其至今仍活跃在临床一线,目前仍是临床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重要药物小分子。本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发展新型的三氮唑核苷类似物,旨在寻找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小分子。三氮唑是非天然的碱基,不易被体内的各种酶识别,在体内的稳定性很好。而在三氮唑碱基中引入芳香基团,增大了碱基芳香体系,从而可以增强其与生物靶标的相互作用。同时,芳香基团的修饰可能会增强三氮唑核苷与核酸或其他生物靶标之间的结合能力。这就是我们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不断发展三氮唑核苷化学的初衷。我们通过运用各种现代有机合成手段对三氮唑碱基进行修饰,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芳基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确实发现了不少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三氮唑小分子,并且获得了两个国际专利。在本论文中,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寻找高效的合成手段得到芳胺基三氮唑核苷类似物(图1)。这是因为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芳胺基三氮唑核苷类似物(2-1,4-1)显示出了很好的生物活性,并且具有新的作用机理。然而,实验室前期工作用Chan-Lam反应来合成目标分子,此方法存在产率低、反应时间长、底物适应性差等缺点。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对新的合成方法进行摸索和探讨,得到了几个切实有效地方法来制备目标产物。图1三氮唑核苷目标产物首先我们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即用微波促进的Chan-Lam反应来合成目标产物2-1(图2)。经过一系列条件优化后发现,新的合成策略虽然较前期工作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但是仍没有克服产率低、底物适应性差等缺点。图2微波促进的Chan-Lam反应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了Pd催化的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上。我们发现两个三氮唑开环核苷异构体1和2,分别需要不同的配体,Synphos和Xantphos,来促进反应顺利进行(图3)。从底物扩展情况看,对于大多数芳基胺底物,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相比Chan-Lam反应,这种配体调节的反应不仅提高了产率,缩短了反应时间,也大大拓展了芳基胺底物类型。但不同的三氮唑底物1和2需要不同的配体来促进反应,同时该催化体系不适用于目标分子3-1和4-1的合成。简言之,从三氮唑核苷角度讲,底物的范围还是有局限性。图3Pd催化选择性合成N-芳基胺基三氮唑开环核苷因此,我们进一步发展出了Pd/Synphos/Xantphos的混合配体体系,成功合成了各种芳胺基三氮唑核苷类似物和芳胺基嘌呤核苷类似物(图4)。这个新的混合配体体系非常高效,有着十分广泛的底物适应性,不但芳基胺底物没有限制,各种核苷类底物也都能顺利反应。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此混合配体体系还能活化碳-氯键,有效地促进氯代嘌呤核苷类似物的芳胺基化反应。结合核磁共振磷谱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混合配体体系中Pd催化的碳-氮成键反应机理,是基于两个独立的催化循环体系,而这两个催化循环体系是通过Pd络合物之间的平衡联系在一起的(图5)。目前,我们实验室正在利用混合配体体系,开发合成新的三氮唑核苷类似物。图4混合配体体系中的碳-氮成键反应图5推测的混合配体的机理最后,我们对所有新合成的化合物都进行了抗HCV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测试。令人高兴的是,其中一部分化合物展现出良好的抑制抗药性胰腺癌细胞增殖的活性。这些成果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最初的设计思路是合理的,为合成目标产物所做的各种化学合成上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活性化合物进行构效分析及其作用机理进行探索。

王孟华[10](2011)在《新型1,2,4-三氮唑核苷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核苷类似物是一类重要的抗病毒和抗癌药物。核苷类似物具有与天然核苷相似的结构,能够模拟天然核苷来干扰核苷酸的合成或者抑制有核苷(酸)参与的生物过程,从而抑制癌细胞或病毒的生长,从而达到抗癌和抗病毒的效果。核营类药物利巴韦林(Ribavirin,图1)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图1)分别是抗病毒和抗癌核苷类药物中的杰出代表。近年来,人们通过对核苷碱基进行修饰,特别是引入新的芳基基团来达到增大芳环体系的目的,这一举措促进了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核苷化合物的诞生。其中1-(2-羟乙氧基甲基)-6-苯硫基胸腺嘧啶核苷(HEPT,图1)和6-芳基嘌呤核苷(见图1)是这一方面成功的范例,它们分别展示了很好的抗HIV活性和诱导细胞凋亡的抗癌活性。本实验室近年来致力于发展三氮唑核苷类似物来开发抗病毒和抗癌药物先导,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芳基三氮唑核苷化合物。我们已经通过各种现代有机合成方法将芳基结构引入三氮唑碱基,来增大碱基共轭面积,得到了一系列抗病毒和抗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基于我们前期的工作基础,本论文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类新型的芳基三氮唑核苷分子,主要是在三氮唑碱基上以不同的连接基团引入芳香基团或者腈基官能团,以期望通过增大碱基共轭面积或者引入特殊基团来提高核苷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到更有效的抗病毒和抗癌活性分子(见图2)。本实验室曾以溴代三氮唑开环核苷为原料,通过Sonogashira反应将不同炔基引入到三氮唑碱基上,得到一类刚性结构的芳基三氮唑开环核营A(见图3)。但在我们的前期工作中,所用的反应底物局限于苯基结构的炔烃,相比于以前的合成,我们进一步拓展了底物,引入了杂环的炔烃,得到了更具结构多样性的芳基三氮唑核苷衍生物。在我们前期的工作中,曾以叠氮三氮唑核苷为起始原料来合成联三氮唑核苷产物。该合成路线对叠氮基位于三氮唑3位的底物十分有效,但不适用于叠氮基位于5位的底物。为了完成这部分工作,在本论文工作中,我们采用Sonogashira的炔基产物和NaN3的反应来合成了联三氮唑核苷B1。同时,我们也通过把炔基引入到三氮唑核苷结构中,并与各类叠氮化合物进行反应合成了联三氮唑核苷化合物B2(见图4)。腈基(CN)具有体积小,极性大,易形成氢键等性质,是一类重要的药效团,并存在于多种临床药物中。基于腈基特殊的性质,且为了对我们的芳基三氮唑苷类似物做进一步的结构拓展,我们以Sonogashira产物为底物,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得到了一类三氮唑腈基类的化合物C(见图5),希望通过引入CN进一步提高活性分子的生物活性。接下来我们对所合成的分子都进行了抗病毒和抗癌活性测试。我们选择了丙型肝炎病毒(HCV)、烟草花叶病毒(TMV)、胰腺癌和前列腺癌作为测试模型来评价我们所合成分子的生物活性。如图6所示,在A,B2和C系列中,我们均能够得到具有抗胰腺癌活性的分子,其中以C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最为明显。在B1类化合物中,我们得到了具有抗TMV活性分子。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具有抗HCV活性的化合物。在抗药性胰腺癌MiaPaCa-2细胞系上,结果显示我们所得到的活性化合物有比临床药物吉西他滨更优秀的抗胰腺癌活性。我们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所得到的具有抗癌活性化合物中,化合物3-6,5-9和6-4a是最具潜力的三个先导化合物(见图7),因此我们设计合成了它们的多种结构类似物来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6-4a能够进行适当的结构改变来得到活性相似的一类化合物,其它两个化合物的结构组成都不能进行任何变化,否则将影响其生物活性。因此我们将对6-4a进行进一步的衍生化,期望得到更优秀的活性分子。目前,5-9的抗癌机制研究正在进行当中。3-6

二、三氮唑核苷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氮唑核苷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建兰花叶病毒(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脱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的准备及病毒检测
    1.2 外植体消毒及培养条件
    1.3 腋芽诱导及增殖
    1.4 脱毒处理及蝴蝶兰植株再生
    1.5 脱毒培养后的ELISA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尖大小对茎尖成活率的影响
    2.2 茎尖大小对茎尖脱毒效果的影响
    2.3 化学处理对茎尖成活率的影响
    2.4 化学处理对茎尖脱毒效果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2)五种处理对奶油草莓组培苗脱毒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微茎尖培养脱毒
        1.2.2 昼夜变温处理脱毒
        1.2.3 试管苗三氮唑核苷处理脱毒
        1.2.4 高温处理脱毒
        1.2.5 指示植物鉴定
        1.2.6 移栽后外部形态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尖培养效果分析
    2.2 昼夜变温处理效果分析
    2.3 试管苗三氮唑核苷处理脱毒效果分析
    2.4 高温处理脱毒效果分析
    2.5 指示植物鉴定效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1.1 微茎尖培养不适合培育奶油草莓脱毒苗
        3.1.2 昼夜变温处理对奶油草莓脱毒苗效果差
        3.1.3 含三氮唑核苷25 mg/L的培养基有利于培育奶油草莓脱毒苗
        3.1.4 40℃高温处理茎尖脱毒效果最好
        3.1.5 指示植物曼陀罗对奶油草莓病毒敏感
    3.2 讨论

(3)基于双三氮唑的新型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1 绪论
    1.1 核苷类药物
        1.1.1 核苷及核苷类药物
        1.1.2 核苷类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及临床应用
    1.2 二甲胺基在药物分子修饰中的应用
        1.2.1 含二甲胺基药物的理化性质
        1.2.2 含二甲胺基药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3 氰基在药物分子修饰中的应用
    1.4 本章小结
2 选题思想及意义
    2.1 研究背景
        2.1.1 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
        2.1.2 含二甲胺基化合物的合成策略介绍
        2.1.3 含氰基的药物分子的合成策略介绍
    2.2 课题设计思路
    2.3 目标分子合成路线
    2.4 本章小结
3 新型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I的合成与表征
        3.1.1 目标化合物I的合成与表征
        3.1.2 实验部分
    3.2 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II的合成与表征
        3.2.1 目标化合物II的合成与表征
        3.2.2 实验部分
    3.3 本章小结
4 新型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1 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I的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估
        4.1.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试
        4.1.2 构效关系分析
        4.1.3 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研究
    4.2 双三氮唑核苷类似物II的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估
        4.2.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试
        4.2.2 构效关系分析
        4.2.3 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研究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4.2 实验操作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B.相关化合物谱图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多功能bola型核苷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1 绪论
    1.1 Bola型化两亲分子的研究进展
        1.1.1 Bola型两亲性分子的概述
        1.1.2 Bola型两亲性分子的合成
        1.1.3 Bola型两亲性分子的应用
    1.2 1 ,2,4-三氮唑核苷类似物
        1.2.1 1 ,2,4 三氮唑核苷
        1.2.2 1 ,2,4-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1.3 诊疗一体化试剂的研究进展
        1.3.1 诊疗一体化试剂的概述
        1.3.2 基于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诊疗一体化试剂的研究进展
    1.4 本章小结
2 选题思想及意义
    2.1 课题研究背景
    2.2 分子设计思想
    2.3 目标分子的合成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Bola型核苷衍生物的合成
    3.1 Bola型核苷衍生物I的合成
    3.2 Bola型核苷衍生物II的合成
    3.3 Bola型核苷衍生物III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3.6 实验部分
        3.6.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6.2 实验操作
4 Bola型核苷衍生物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4.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4.2 构效关系分析
    4.3 抗癌活性机制研究
    4.4 本章小结
    4.5 实验部分
        4.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5.2 实验操作
5 Bola型核苷衍生物的自组装性质及荧光性质研究
    5.1 Bola型核苷衍生物的自组装性质研究
        5.1.1 纳米自组装体的制备
        5.1.2 纳米自组装体的表征
    5.2 Bola型核苷衍生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5.2.1 荧光光谱测定
        5.2.2 肿瘤细胞成像研究
    5.3 本章小结
    5.4 实验部分
        5.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4.2 实验操作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B重要化合物谱图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新型1,2,4-三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1 绪论
    1.1 核苷类药物
        1.1.1 核苷类抗癌药物
        1.1.2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1.1.3 核苷类抗菌药物
    1.2 1,2,4-三氮唑药物
    1.3 1,2,4-三氮唑核苷类似物
        1.3.1 1,2,4-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1.3.2 1,2,4-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生物活性
    1.4 本章小结
2 选题及意义
    2.1 研究背景
        2.1.1 芳基1,2,4-三氮唑核苷
        2.1.2 二甲胺基在活性药物分子修饰中的应用
    2.2 目标分子的设计思路
    2.3 本章小结
3 1,2,4-三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3.1 化合物1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1.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1.2 实验部分
    3.2 化合物8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2 实验部分
    3.3 本章小结
4 1,2,4-三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的抗癌活性研究
    4.1 化合物1的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估
        4.1.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试
        4.1.2 构效关系分析
        4.1.3 抗癌活性作用机制研究
    4.2 化合物8的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估
        4.2.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试
        4.2.2 构效关系分析
        4.2.3 抗癌活性作用机制研究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4.2 实验操作步骤
5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新型三氮唑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绪论
    1.2 艾滋病毒(HIV)
        1.2.1 HIV简介
        1.2.2 HIV的结构及生长周期
        1.2.3 核苷类抗HIV化合物的现状
    1.3 乙肝病毒(HBV)
        1.3.1 HBV简介
        1.3.2 HBV的结构及生命周期
        1.3.3 核苷类抗HBV化合物的现状
    1.4 丙肝病毒(HCV)
        1.4.1 HCV简介
        1.4.2 HCV的结构及生命周期
        1.4.3 核苷类抗HCV化合物的现状
    1.5 中国当前HIV、HBV和HCV的现状
    1.6 核苷类化合物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1.7 核苷类化合物修饰改造的方向
        1.7.1 氟原子修饰核苷
        1.7.2 叠氮基团引入糖环
        1.7.3 三氮唑修饰碱基
    1.8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成果
        1.8.1 提出课题
        1.8.2 研究结果
第二章 2'-β-甲基-2'-α-氟-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2'-β-甲基-2'-α-氟-1,2,3-三氮唑核苷的合成
        2.2.1 合成路线
        2.2.2 实验部分
第三章 单晶结构和 1'-取代碱基的α/β构型的研究
    3.1 单晶的培养
    3.2 单晶结构及相关数据
    3.3 化合物7的α/β构型的研究
        3.3.1 ~1H NMR谱图解析构型
        3.3.2 ~(13)C NMR谱图解析构型
        3.3.3 NOE图谱解析构型
    3.4 化合物5和 6 构型的确定
第四章 生物活性的测试
    4.1 抗HIV活性初步测试
        4.1.1 实验步骤
        4.1.2 实验结果
    4.2 抗HCV活性测试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单磷酸酯14抗HCV活性测试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活性数据讨论
第五章 4'-取代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5.1 引言
    5.2 2'-β-甲基-2'-α-氟-4'-取代-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5.2.1 合成路线
        5.2.2 实验步骤
        5.2.3 实验现象分析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碳纳米管载药系统构建及其对草鱼出血病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草鱼出血病研究历史
    1.2 草鱼出血病流行病学研究
    1.3 草鱼呼肠孤病毒生物学研究
        1.3.1 草鱼呼肠孤病毒形态特征
        1.3.2 草鱼呼肠孤病毒理化特性
        1.3.3 草鱼呼肠孤病毒细胞培养和感染特征
        1.3.4 草鱼呼肠孤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1.3.5 草鱼呼肠孤病毒转录和翻译
    1.4 草鱼呼肠孤病毒检测
    1.5 草鱼出血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5.1 草鱼出血病药物防控
        1.5.2 草鱼出血病疫苗预防
        1.5.3 疫苗免疫途径研究
    1.6 碳纳米管纳米载体研究
        1.6.1 碳纳米管作为药物载体研究
        1.6.2 碳纳米管作为多肽和蛋白质载体研究
        1.6.3 碳纳米管作为基因载体研究
    1.7 碳纳米管跨膜转运
        1.7.1 直接穿透细胞膜
        1.7.2 能量介导的内吞作用
        1.7.3 不依赖能量的非内吞作用机制
        1.7.4 穿过脂双层的扩散作用
    1.8 碳纳米管毒性研究
        1.8.1 碳纳米管细胞毒性
        1.8.2 碳纳米管动物毒性
    1.9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草鱼无特定病原携带苗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碳纳米管样品
        2.1.2 碳纳米管结构修饰
        2.1.3 抗病毒药物修饰
        2.1.4 碳纳米管载药系统构建
        2.1.5 碳纳米管载药系统合成效果检测
        2.1.6 实验病毒与动物
        2.1.7 病毒感染与抗病毒评价
        2.1.8 药物代谢动力学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碳纳米管载药系统合成效果检测
        2.2.2 碳纳米管载三氮唑核苷系统抗病毒效果评价
        2.2.3 碳纳米管载吗啉胍系统抗病毒效果评价
        2.2.4 碳纳米管载药系统在草鱼仔鱼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2.2.5 碳纳米管载药系统在草鱼鱼种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碳纳米管载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病毒与动物
        3.1.2 VP7目的基因扩增
        3.1.3 VP7蛋白原核表达菌株构建
        3.1.4 VP7蛋白诱导表达
        3.1.5 VP7蛋白制备
        3.1.6 碳纳米管载VP7亚单位疫苗系统构建
        3.1.7 碳纳米管载VP7亚单位疫苗系统合成效果检测
        3.1.8 草鱼VP7亚单位疫苗免疫
        3.1.9 免疫抗体效价测定
        3.1.10免疫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3.1.11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测定
        3.1.12免疫草鱼病毒攻毒实验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重组VP7蛋白表达
        3.2.2 碳纳米管载VP7亚单位疫苗系统合成效果检测
        3.2.3 免疫草鱼抗体效价测定
        3.2.4 免疫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3.2.5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测定
        3.2.6 免疫保护效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碳纳米管载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病毒与动物
        4.1.2 VP7目的基因扩增
        4.1.3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构建
        4.1.4 核酸疫苗制备
        4.1.5 碳纳米管载核酸疫苗系统构建
        4.1.6 草鱼核酸疫苗免疫
        4.1.7 重组质粒检测
        4.1.8 重组质粒表达检测
        4.1.9 免疫草鱼抗体效价测定
        4.1.10免疫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4.1.11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测定
        4.1.12免疫草鱼病毒攻毒实验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重组质粒构建
        4.2.2 肌肉组织中重组质粒检测
        4.2.3 肌肉组织中重组质粒表达检测
        4.2.4 免疫草鱼抗体效价测定
        4.2.5 免疫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4.2.6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测定
        4.2.7 免疫保护效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碳纳米管细胞跨膜及代谢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细胞培养
        5.1.2 碳纳米管荧光标记
        5.1.3 碳纳米管细胞跨膜流式细胞仪分析
        5.1.4 碳纳米管细胞跨膜荧光分析
        5.1.5 碳纳米管细胞代谢分析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碳纳米管细胞跨膜流式细胞仪分析
        5.2.2 碳纳米管细胞跨膜荧光分析
        5.2.3 碳纳米管细胞代谢荧光观察
        5.2.4 碳纳米管细胞代谢拉曼光谱检测
        5.2.5 碳纳米管细胞代谢电镜观察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碳纳米管对鱼类安全性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动物
        6.1.2 稀有鮈鲫人工催产授精
        6.1.3 碳纳米管修饰
        6.1.4 碳纳米管结构分析
        6.1.5 稀有鮈鲫发育毒性评价
        6.1.6 形态与行为学分析
        6.1.7 生理活性指标测定
        6.1.8 DNA损伤
        6.1.9 基因表达分析
        6.1.10碳纳米管仔鱼体内代谢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碳纳米管结构分析
        6.2.2 毒性观测
        6.2.3 仔鱼形态学分析
        6.2.4 生理指标测定
        6.2.5 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6.2.6 碳纳米管仔鱼体内代谢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新型核苷类似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病毒类疾病
    1.2 疱疹病毒和抗疱疹病毒类药物
        1.2.1 核苷类药物
        1.2.2 非核苷类药物
    1.3 非环核苷类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耐药性产生机理
    1.4 非环核苷类似物的合成方法
        1.4.1 Mitsunobu 反应
        1.4.2 迈克尔加成
        1.4.3 烷基化反应
        1.4.4 Vorbrüggen 糖基化反应 (Silyl-Hilbert-Johnson Glycosidation)
        1.4.5 其他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非环核苷类似物
        1.5.2 非环核苷膦酸及膦酸酯类似物(ANPS)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N-羟乙基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2.1 双羟基非环核苷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1 合成路线分析
        2.3.2 合成路线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合物 2.3,2.4 和 2.5 的合成
        2.4.2 化合物 2.7 和 2.8 的合成
        2.4.3 化合物 2.10a,2. 10b, 2.10c 和 2.10d 的合成
        2.4.4 化合物 2.10f 的合成
        2.4.5 N-乙烯基化合物的合成
    2.5 实验部分
        2.5.1 仪器与试剂
        2.5.2 试剂的规格、来源及试剂处理
        2.5.3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N-氟乙基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3.1 含氟核苷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3.2 含氟非环核苷类似物的设计
    3.3 含氟非环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氟原子的引入
        3.4.2 氟乙基叠氮的制备
        3.4.3 三氮唑环的构建
        3.4.4 化合物 3.6a 单晶衍射数据解析
        3.4.5 含氟化合物 3.11b 氢碳谱图解析
    3.5 实验部分
        3.5.1 仪器与试剂
        2.5.2 试剂的来源、规格及试剂处理
        3.5.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NH-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4.1 1,2,3-三氮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背景
    4.2 1,2,3-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4.3 目标化合物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设计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三苯甲基的保护与脱保护
        4.4.2 1H-三氮唑环的合成
    4.5 实验部分
        4.5.1 仪器与试剂
        4.5.2 试剂的来源、规格及试剂处理
        4.5.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新型N-芳基胺基三氮唑核苷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核苷类药物
        1.1.1 核类药物的定义及产生
        1.1.2 抗病毒核苷类药物和抗肿瘤核苷类药物简介
    第二节 含芳基胺结构的生物活性分子
        1.2.1 含芳基胺结构的药物
        1.2.2 在核苷类似物中构建芳基胺结构的方法
    第三节 Cu 促进的碳-氮偶联反应简介
        1.3.1 Ullmann 类型反应的简介
        1.3.2 Chan-Lam 碳-氮成键反应简介及在核苷修饰中的应用
    第四节 Pd 催化的碳-氮成键反应简介
        1.4.1 有机膦配体在 Pd 催化碳-氮成键反应中的发展
        1.4.2 Pd 催化的碳-氮成键反应在修饰核苷类似物中的应用
    第五节 混合配体促进的偶联反应
        1.5.1 混合配体在偶联反应中的发展应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选题思想及意义
    第一节 实验室工作背景
    第二节 分子设计
    第三节 目标分子合成路线的设计
        2.3.1 微波促进的 Chan-Lam 反应
        2.3.2 Pd 催化的 Buchwald-Hartwig 胺化反应
        2.3.3 Pd 催化的混合配体体系促进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波促进的 Chan-Lam 反应合成 N-芳基胺基三氮唑开环核苷衍生物
    第一节 合成条件的优化
    第二节 N-芳基胺基 1,2,4-三氮唑开环核苷衍生物的合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d 催化选择性合成 N-芳基胺基三氮唑开环核苷衍生物
    第一节 原料的合成与选择
    第二节 N-芳基胺基 1,2,4-三氮唑开环核苷衍生物的合成
        4.2.1 5-溴 1,2,4-三氮唑开环核苷(1)的碳-氮成键反应的条件摸索
        4.2.2 5-芳胺基 1,2,4-三氮唑开环核苷(1-1、1-2)合成
        4.2.3 3-溴 1,2,4-三氮唑开环核苷(2)的碳-氮成键的条件摸索
        4.2.4 3-芳胺基 1,2,4-三氮唑开环核苷(2-1、2-2)合成
        4.2.5 结果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混合配体体系中 N-芳基胺基 1,2,4-三氮唑核糖核苷的合成
    第一节 5-芳基胺基三氮唑核糖核苷衍生物的合成
        5.1.1 5-芳胺基 1,2,4-三氮唑核糖核苷衍生物合成的条件优化
        5.1.2 5-芳胺基 1,2,4-三氮唑核糖核苷(3-1、3-2)合成
        5.1.3 混合配体条件下合成各类 N-芳基核苷衍生物
        5.1.4 实验结果与机理讨论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第三节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章 N-芳基胺基 1,2,4-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第一节 抗 HCV 活性测试
    第二节 抗肿瘤活性测试
        6.2.1 芳胺基三氮唑核苷抑制 MiaPaCa-2 和 PC-3 的活性测试
        6.2.2 活性化合物在 MiaPaCa-2 细胞系上的剂量依赖性实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论文总结
    第二节 工作展望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会议论文
致谢
附件

(10)新型1,2,4-三氮唑核苷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核苷类药物
    第二节 核苷类抗癌药物
        1.2.1 核苷类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1.2.2 胰腺癌及用于抗胰腺癌的核苷类药物
    第三节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1.3.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1.3.2 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核苷类药物
        1.3.3 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核苷类似物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选题思想及意义
    第一节 实验室的工作背景
    第二节 分子设计思想
        2.2.1 1,2,4-三氮唑核苷类分子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2.2.2 本论文所设计的分子
    第三节 目标分子的合成策略
        2.3.1. Sonogashira反应用于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2.3.2 Huisgen反应用于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2.3.3 腈基在核苷类似物修饰中的应用
        2.3.4 目标分子的合成路线设计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利用Sonogashira反应合成炔基化三氮唑开环核苷
    第一节 Sonogashira反应用于5-炔基核苷衍生物的合成
    第二节 5-芳炔基-1,2,4-三氮唑核苷的合成
    第三节 用于构效关系研究的分子合成
    本章小结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以内炔为底物合成双联三氮唑核苷衍生物
    第一节 工作背景
    第二节 利用无铜催化的Huisgen反应合成5-双联三氮唑开环核苷衍生物
        4.2.1 原料的合成
        4.2.2 反应条件的选择
        4.2.3 化合物F的合成
    本章小结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以端基炔合成双联三氮唑核苷衍生物
    第一节 铜催化的Huisgen反应简介
    第二节 铜催化的Huisgen反应原料的合成
        5.2.1 端基炔烃的合成
        5.2.2 叠氮化合物的合成
    第三节 铜催化的Huisgen反应产物的合成
    第四节 用于构效关系的分子合成
    本章小结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腈基修饰的抗癌活性化合物
    第一节 腈基在核苷修饰中的应用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CN类化合物的合成
        6.3.1 CN化合物的合成
        6.3.2 晶体结构数据
    本章小结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七章 1,2,4-三氮唑核苷衍生物的生物活性测试及构效关系研究
    第一节 新型三氮唑核苷的抗HCV活性
        7.1.1 偶联产物的抗HCV活性
        7.1.2 无铜催化的Huisgen产物的抗HCV活性
        7.1.3 铜催化的Huisgen产物的抗HCV活性
        7.1.4. 基于CN修饰的产物的抗HCV活性
    第二节 双联三氮唑核苷的抗TMV活性测试
    第三节 新型三氮唑核苷的抗癌活性
        7.3.1 Sonogashira产物抑制MiaPaCa-2和PC-3的活性测试
        7.3.2 Huisgen产物抑制Miapaca-2和PC-3活性测试
        7.3.3. CN类化合物抑制Miapaca-2和PC-3的活性测试
    本章小结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论文总结
    第二节 工作展望
        8.2.1 新型三氮唑核苷类似物
        8.2.2 抗癌机理研究
        8.2.3 以提高溶解性优化前体结构
        8.2.4 癌细胞的靶向传递
作者在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四、三氮唑核苷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兰花叶病毒(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脱除研究[J]. 靖晶,李军,刘凤军,徐君,姜红卫,李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21(28)
  • [2]五种处理对奶油草莓组培苗脱毒效果的影响[J]. 李国树,徐成东,王振吉,范树国,管庆兵.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3]基于双三氮唑的新型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罗碧瑶. 重庆大学, 2019(12)
  • [4]多功能bola型核苷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 李梦垚. 重庆大学, 2019(01)
  • [5]新型1,2,4-三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D]. 陈迷谜. 重庆大学, 2018(04)
  • [6]新型三氮唑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测试[D]. 刘园. 郑州大学, 2017(11)
  • [7]碳纳米管载药系统构建及其对草鱼出血病防控研究[D]. 朱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8]新型核苷类似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D]. 刘宁宁.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4)
  • [9]新型N-芳基胺基三氮唑核苷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测试[D]. 范宇婷. 武汉大学, 2012(11)
  • [10]新型1,2,4-三氮唑核苷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孟华. 武汉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利巴韦林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