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γ-GT和TC对重症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血清γ-GT和TC对重症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一、血清γ-GT与TC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诚,杨华升,胡建华,徐琛[1](2021)在《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目前并无治愈方法。因此研究与肝衰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十分必要。胆固醇(TC)不仅是一个结构成分,而且作为一个相关的脂质参与了多种类型的肝细胞中间代谢,是维生素D、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等的合成原料[1,2]。肝衰竭患者肝脏受损严重,其合成、排泄、解毒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观察其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对判断疾病进展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李浩[2](2021)在《血清胆红素与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临床上经常应用血液肝功能生化检验、影像学以及肝脏组织的穿刺活检等检查方法来判断DILI严重程度、临床特征以及恢复情况,而血液生化检验指标异常类型对可疑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肝功能恢复的病程特征是否具有预测价值,以及对不同保肝药物应用策略是否有提示意义,尚罕见报道。本课题主要探讨血清胆红素指标对DILI可疑药物、肝功能生化指标及病程恢复特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选择是否具有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03月01日至2019年03月01日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42例DILI患者。收集患者的下列临床资料:1)性别、年龄、病史(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既往服药史;2)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γ-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3)肝功生化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的病例数;4)住院天数;5)应用GC治疗的患者病例数。按照是否存在血清胆红素指标异常,将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分为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组和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组两组(血清胆红素异常标准:ALT≥3ULN+TB≥2ULN)。另外,根据是否联用GC治疗,将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的DILI患者划分为GC治疗组(GC亚组)和未使用GC治疗组(NG亚组)两个亚组。比较DILI患者涉及可疑药物种类、肝功能生化指标恢复快慢、病程时间长短以及GC治疗选择情况。结果:1.本研究中共有男性46例(32.39%),女性96例(67.61%)。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组77例,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组65例。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组中男26例,女51例,年龄区间范围为24-74岁,平均年龄为(51.4±12.6)岁;胆红素水平正常组男20例,女45例,年龄区间范围22-82岁,平均年龄为(55.5±13.2)岁。2.可疑引起DILI的药物分类及构成比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组和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组患者中,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较多,中药、中成药和保健品所占比例分别为26例(40.0%)和32例(41.6%)。其他可疑药物种类所占比例:多药联用(15%versus 10.4%)、抗微生物药物(7.7%versus 7.8%)、心脑血管药物(6.2%versus 5.2%)、抗肿瘤药物(4.6%versus 5.2%)。两组患者的诱发药物比例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DILI患者入院时肝功能生化指标(AST、ALT、γ-GT、ALP)基线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组的DILI患者在入院时,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中AST、ALT、ALP水平明显高于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异常组DILI患者的血清AST水平与TB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235,P<0.05)。4.DILI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肝功能生化指标(AST、ALT、γ-GT、ALP)变化结果分析显示:1)组内比较:在住院治疗7天后,血清胆红素正常组与异常组两组的DILI患者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红素异常组患者γ-GT、ALP水平经过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2)两组间的比较:血清胆红素正常组DILI患者AST水平下降百分比明显高于胆红素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中ALT、γ-GT、ALP水平下降百分比与胆红素异常组无显着差别。5.DILI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及出院时肝功能生化指标(AST、ALT、γ-GT、ALP)恢复情况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的DILI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平均为15.59天(8-28天),胆红素水平正常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平均为10.87天(6-2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清胆红素异常组DILI患者出院时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γ-GT、ALP完全恢复的例数明显少于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异常组DILI患者的住院时间与血清TB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525,P<0.01)。6.DILI患者应用GC治疗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的DILI患者中有12例(15.58%)应用GC治疗,明显高于胆红素正常组(1例)。对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的DILI患者的亚组(根据是否联合应用GC治疗分为GC亚组和NG亚组两个亚组)分析结果显示:1)GC亚组患者,其入院时肝功生化指标(ALT、AST、IB、DB、TB)基线水平显着高于NG亚组患者(P<0.01);2)住院治疗7天后GC亚组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γ-GT、ALP、IB、TB)下降百分比明显高于NG亚组(P<0.05)。7.胆红素异常组中纳入的12例联合应用GC治疗的DILI患者中,在住院治疗期间,仅1例DILI患者出现低钾血症,无下肢凹陷性水肿、感染、急性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1.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组和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组DILI患者涉及可疑药物比例无显着差异。2.血清胆红素升高的DILI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AST、ALT、ALP)基线水平较高,治疗后肝酶指标恢复较慢,患者住院病程更长;患者住院时间与血清TB水平呈显着正相关。提示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的DILI患者相比,胆红素水平升高的DILI患者其肝功能损伤程度更为严重,恢复较慢。3.血清胆红素升高的DILI患者应用GC治疗的患者例数明显高于胆红素正常的DILI患者;在血清胆红素升高的DILI患者中,应用GC治疗的患者亚组其血清肝酶(AST、ALT)基线水平高于NG亚组,治疗后肝酶(AST、ALT、γ-GT、ALP)水平下降更显着。提示与血清胆红素正常的DILI患者相比,胆红素升高的DILI患者更宜选择GC治疗。

李雷[3](2021)在《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及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的意义,为肝衰竭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证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04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资料,分别依据肝衰竭不同阶段、人工肝治疗模式、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特征,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对于早、中、晚期肝衰竭患者,三组间的WBC、RBC、PLT、TBIL、DBIL、ALT、PT、PTA、INR、IL-5、IL-6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细胞因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IL-6、IL-17均与TBIL、DBIL呈正相关(r=0.37、0.36、0.33、0.36,均P<0.01);且IL-17与ALT、AST呈负相关(r=-0.46、-0.33,均P<0.01)。3、胆红素吸附(BA)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组、血浆置换(PE)+BA组、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ALB、TBIL、DBIL、ALT、AST、γ-GT、AL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BA组、DPMAS组ALB下降程度高于PE+BA组,DPMAS组TBIL、DBIL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BA组AL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PE+DPMAS组,BA组AS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4、除外BA组,DPMAS、PE+BA、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均较前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DPMAS组以IL-2下降为主,PE+BA以IL-1β、IL-2、TNF-α、IFN-γ、IFN-α下降为主,PE+DPMAS以IL-2、IL-5、IL-6、TNF-α下降为主,且PE+DPMAS组中IL-5下降程度高于BA组(均P<0.05)。5、IL-6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生存有关(P<0.01)。结论:1、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恶化,在晚期肝衰竭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促炎细胞因子IL-6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IL-6水平越高,病情越重。2、BA、DPMAS、PE+BA、PE+DPMAS四组人工肝模式均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恶化的肝功能,其中PE+BA组治疗后肝功能的改善更为显着。3、DPMAS、PE+BA、PE+DPMAS三组均能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4、细胞因子IL-6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应尽早选用最优化人工肝模式进行治疗。

蔡秀媛[4](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探讨NAFLD各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进一步阐释中医证型的科学内涵,为中西医结合诊治NAFL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门诊及住院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1,2]的NAFLD患者共21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丁酰硫代胆碱底物法测定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检测的血清胆碱酯酶均为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ChE)。收集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BChE及其他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等相关临床资料,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之间关系。结果:(1)NAF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郁脾虚证84例(38.9%)>痰浊内阻证52例(24.1%)=湿热蕴结证52例(24.1%)>痰瘀互结证28例(13%),以肝郁脾虚证最多。(2)NAFLD不同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痰瘀互结证[9.42(8.24,10.82)]分别与湿热蕴结证[12.23(11.17,13)]、痰浊内阻证[12.43(11.02,13.87)]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郁脾虚[10.14(9.29,10.97)]中分别与湿热蕴结、痰浊内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证型两两比较,血清BCh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不同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分布: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提示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中血清BChE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3)血清BChE水平在年龄各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青年组(11.47±1.92)与中年组(10.74±2.04)、老年组(9.90±1.8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ChE水平分布:青年组BChE水平高于中、老年组。(4)血清BChE水平与CAP值(r=0.238,P=0.000)之间呈正相关。(5)血清BChE水平在B超分度(轻中重度)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242,P=0.001),其中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轻度脂肪肝[10.27(9.59,11.04)]分别与中度[11.22(10.09,12.70)]、重度[12.70(11.08,13.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BChE水平在中度脂肪肝与重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BChE水平在B超分度中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中度>轻度。(6)血清BChE水平与BMI、WHR、TC、TG、GGT、HOMA-IR、UA水平(r值分别为0.275、0.268、0.159、0.383、0.212、0.146、0.155,P<0.05)呈正相关。结论:1.NAFLD患者各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分布存在差异性,具体为: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可在一定程度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参考。2.血清BChE水平与肝脂肪浸润程度呈正相关,血清BChE水平随着肝脂肪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对评估NAFLD肝脏脂肪变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3.血清BChE水平与肥胖、血脂、胰岛素抵抗、肝脂肪变性程度密切相关,对于评估NAFLD脂代谢紊乱程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赵敏[5](2021)在《302例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诱因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引起肝衰竭(liver failure,LF)的病因及诱因与其临床预后的关系,为肝衰竭的进一步防治、降低死亡率提供一定帮助。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住院的30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标准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2018年版),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引起肝衰竭的病因,诱因,入院时的重要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y,γ-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钙离子(Ca2+)、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乙肝病毒核酸载量(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HBV DNA)等,并分别计算各个患者的CTP评分值、MELD评分值,对以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肝衰竭的病因分布为:单一病因249例(占82.5%),其中乙肝157例(占52%),酒精39例(占12.9%),戊肝28例(占9.3%),药物6例(2.0%),自身免疫性肝病6例(2.0%),原因不明6例(2.0%),丙肝3例(占1%),未分型肝炎病毒2例(占0.7%),血管性病变2例(0.7%)。多重病因53例(17.5%),其中乙肝+酒精33例(10.9%),乙肝+其他病毒6例(2.0%)(其他病毒分别为疱疹病毒3例,人细小病毒B19 1例,未分型肝炎病毒2例),乙肝+戊肝4例(1.3%),乙肝+药物3例(1.0%),乙肝+丙肝2例(0.7%),酒精+血管性病变1例(0.3%),戊肝+酒精1例(0.3%),乙肝+胆道疾病1例(0.3%),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1例(0.3%),乙肝+甲肝1例(0.3%)。2.引起肝衰竭的常见诱因为:感染32例(10.60%),劳累22例(7.28%),酗酒20例(6.62%),不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19例(6.29%),受凉感冒14例(4.64%),自行停药14例(4.64%),药物12例(3.97%),并合其他嗜肝病毒8例(2.65%),消化道出血3例(0.99%),妊娠1例(0.33%),诱因不明157例(51.99%)。3.好转组患者年龄低于恶化组,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4.乙肝引起的肝衰竭患者中,好转组HBV DNA水平低于恶化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感染在两组的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好转组患者相比,恶化组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感染。6.好转组CTP评分值及MELD评分值低于恶化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本院肝衰竭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诱发肝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合并感染、劳累、酗酒和不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3.肝衰竭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4.肝衰竭并发症种类越多,预后越差。5.肝衰竭患者入院时PLT、ALT、AST、ALP、TBIL、ALB、PT、INR、PTA、CTP评分大小、MELD评分大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

廖媛[6](2020)在《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Non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NAFLD是全球流行的主要肝脏疾病之一,是当代医学领域的新挑战,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仍将不断扩大。目前,临床上国内外尚无针对NAFLD的特效药品。中药现代化启发我们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宝库,选择开发合理的原药材或原有方剂,从中寻找既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又能保肝抗炎的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基础研究部分和临床研究部分。基础研究部分通过高脂高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探讨脂必泰干预NAFLD的作用效果,及对MAPK-ERK-TLRs信号通路的影响,为脂必泰应用于临床治疗NAFLD提供实验依据。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脂必泰治疗NAFLD患者,观察脂必泰对患者肝脏硬度(LSM)、脂肪衰减(CAP)、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及对肝功、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脂必泰对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基础研究部分目的: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模型,观察脂必泰在疾病动物模型中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方法:实验选取6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10%果糖和高脂饲料诱导伴有IR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模型验证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脂必泰低剂量组(100 mg/kg/day),脂必泰高剂量组(200 mg/kg/day),二甲双胍组(200mg/kg/day),水飞蓟宾组(100 mg/kg/day),另设正常对照组。给药期间,监测动物体重变化。连续给药9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BG)及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和III型前胶原(PC-Ⅲ)水平,并计算称量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结构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冰冻切片脂滴沉积情况;采用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肝组织TLR4、P-ERK1/2 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2h BG、Fins、HOMA-IR、ALT、AST、TG、CHOL、HDL-C、LDL-C、HA、LN、IV-C、PC-Ⅲ、肝脏指数及病理评分均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且明显上调TLR4、P-ERK1/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脂必泰低、高剂量组2h BG、Fins、HOMA-IR、ALT、AST、TG、CHOL、LDL-C、肝脏指数和组织病理评分均明显降低,HDL-C和AST/ALT明显升高,明显下调TLR4、P-ERK1/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HE染色、油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脂必泰低、高剂量组肝脏组织病变改善和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脂必泰高、低剂量组均可下调模型动物血清HA、LN、IV-C、PC-Ⅲ和肝组织中胶原纤维表达。结论:脂必泰可通过下调TLR4、P-ERK1/2蛋白的表达,影响MAPK-ERK-TLRs通路而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转导,阻止炎症的发生、发展,降低血脂水平,同时拮抗胰岛素抵抗,改善肝脏空泡变性,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肝脏炎症反应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脂必泰可明显降低血清纤维化标记物水平和肝组织胶原纤维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到治疗作用。临床研究部分目的:综合评价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为脂必泰临床应用于NAFLD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9.1-2019.12在广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符合痰瘀互结证的75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基础治疗组)37例,试验组(脂必泰组)38例。试验过程中脱落9例患者,实际有效病例数66例,试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仅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试验组患者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基础上,给予脂必泰胶囊,每次1粒(0.24g),每天2次,12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脏脂肪衰减值(CAP)、肝脏硬度值(LSM)、体重、BMI指数、肝功(ALT、AST、GGT、ALP)、血脂(CHOL、TG、LDL-C、HDL-C)、血糖(GLU、Ins、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改善情况。临床试验以肝脏CAP值、LSM值、体重、BMI指数为主要疗效指标,以肝功、血脂、血糖和HOMA-IR为次要疗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患者体重、BMI、LSM和CAP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5),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后患者体重、BMI、LSM、CAP、ALT、AST、GGT、GLU、Ins、HOMA-IR、CHOL和LDL-C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5),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较,试验组治疗前患者各项检测指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试验组治疗后患者LSM、CAP、ALT、AST、GGT、GLU、Ins、HOMA-IR、CHOL、LDL-C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基础治疗12周可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重、BMI、LSM和CAP达到主要治疗效果,但是对肝脏功能、血脂调节和胰岛素抵抗未见明显改善。脂必泰干预加上基础治疗12周可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重、BMI、LSM和CAP达到主要治疗效果,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肝脏功能、降低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试验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疗作用优于对照组。且脂必泰对肝功能、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脂必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达到主要治疗终点和次要治疗终点。

储君[7](2020)在《重症化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警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重症化代偿期乙肝肝硬化(acute exacerb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ompensatory liver cirrhosis,AE-LCB)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2011年01月-2019年06月收治的404例AE-LCB患者临床资料,经筛选后纳入237例,根据入院后28天是否进展为ACLF,分为ACLF(n=48)组与Non-ACLF组(n=189),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入院后24小时内生化及病毒学指标。根据资料类型不同,正态计量资料、偏态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2检验,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AE-LCB患者进展为ACLF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导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其独立危险因素,建立AE-LCB预警模型,并用该模型与Child-Turcotte-Pugh分级(child-turcotte-pugh,CTP)、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终末期肝病-Na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Na,MELD-Na)、整合MELD模型(integrated MELD,iMELD)、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模型(chronic liver failure-sequentail orgen failure assessment,CLIF-SOFA)、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ACLF评分(chinese group on the study of severe hepatitis B-ACLF score,COSSH-ACLFs)6种ACLF预后模型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上述6种评分模型与本研究模型对AE-LCB预后的预警价值。结果:1.共收集满足纳入及排除标准患者237例:入院后28天内进展为ACLF患者48人,其中男性44人,女性4人;未进展为ACLF患者189人,其中男性165人,女性24人。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细菌感染、Na+、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transferase,GG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rophile granulocyte,NEUT)、血小板总数(platelet,PL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partate transaminase/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AR)、Loks index为AE-LCB患者进展为ACLF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细菌感染,高水平INR、TBIL,低水平GGT、PLT为AE-LCB患者进展为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3.用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AE-LCB进展为ACLF的预警模型,将该模型与Child-Pugh评分、MELD、MELD-Na、iMELD、CLIF-SOFA、COSSH-ACLFs 6种ACLF预后模型比较,发现本模型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且其Youden指数最大,提示本研究模型对AE-LCB患者进展为ACLF有较好的预警作用。结论:合并细菌感染,高水平INR、TBIL,低水平GGT、PLT为AE-LCB患者进展为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预警模型对AE-LCB患者进展为ACLF有较好的预警作用。

许俊,黄敏[8](2020)在《血浆二胺氧化酶联合i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浓度联合i 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近期预后的病毒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98例HBV-ACLF患者为HBV-ACLF组,选取5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随访1个月后HBV-ACLF患者的预后分为生存组(66例)和病死组(32例)。检测各组血浆DAO、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水平,计算MELD评分。DAO、i MELD评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BV-ACLF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DAO和i 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HBV-ACLF组患者DAO水平[(105.87±44.76)ng/ml vs(8.65±3.56)ng/ml]和i MELD评分[(44.63±26.63)分vs(4.54±2.23)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6、14.809,P <0.001)。病死组DAO水平[(116.63±33.54)ng/ml vs(79.65±18.52)ng/ml]和i MELD评分[(56.36±16.63)分vs(28.65±13.24)分]显着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4、18.654,P <0.001)。DAO、i MELD评分与AST、ALT、TBil、HBV DNA、TC、TG呈正相关(r> 0.4,P <0.05),与ALB、PTA、TC、TG呈负相关(r <-0.4,P <0.05)。DAO≥105.87 ng/ml,i MELD≥44.63分的HBV-ACLF患者,其腹水发生率(53.8%vs 15.0%,47.2%vs 7.2)、肝肾综合征发生率(55.2%vs 15.0%,57.1%vs 21.4%)、肝硬化发生率(38.7%vs 10.0%,44.2%vs 5.6%)、肝性脑病发生率(43.6%vs 10.0%,42.9%vs 21.4%)及病死率(40.0%vs 5.0%,42.9%vs 7.2%)分别显着高于DAO <105.87 ng/ml,i MELD <44.63分的患者(P <0.05)。病死组患者ALT [(390.21±10.23)U/L vs(372.32±10.54)U/L]、AST[(452.32±11.25)U/L vs(441.32±9.65)U/L]、HBV DNA [(9.63±2.45)拷贝/ml vs(5.96±2.85)拷贝/ml]、TBil [(13654.36±121.36)μmol/L vs(12065.36±365.21)μmol/L]、PT [(36.96±5.54)s vs(25.63±8.65)s]、PTA [(37.69±5.48)%vs(57.65±5.24)%]、MELD评分[(30.36±5.45)分vs(24.63±5.63)分]、SCr [(149.32±3.25)μmmol/L vs(142.32±2.32)μmmol/L]、DAO [(116.63±33.54)ng/mlvs(79.65±18.52)ng/ml]及i MELD评分[(56.36±16.63)分vs(28.65±13.24)分]显着高于生存组,ALB [(18.32±3.52)g/L vs(26.54±3.45)g/L]显着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AO≥105.87 ng/ml、i MELD评分≥44.63分、HBV DNA>7.69拷贝/ml为HBV-ACLF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OR=2.36、2.48、3.16,P <0.05)。DAO+i MELD评分、DAO及i MEL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34、0.814、0.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54,P <0.001);DAO与i MELD评分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54,P=0.074),均显着小于DAO+i MELD评分(z=11.654、10.905,P<0.001)。DAO和i 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显着低于DAO+i MELD评分(P <0.05)。结论高水平DAO和i MELD评分是HBV-ACLF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DAO联合i 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特异度和敏感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孙华胜[9](2020)在《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1iver disease,NAFLD)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生化指标及肝组织学,探讨该类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相关理化指标的关系。从中医体质的可调性方面入手,对合并NAFLD的CHB患者行体质调理,延缓患者病情的进展。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60例合并NAFLD的CHB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合并NAFLD的CHB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相关指标(如肝组织学、肝硬度测定等)的关系。结果:1.合并NAFLD的CHB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在所纳入的160例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频数分布以痰湿质(28.12%)、湿热质(25.03%)为主,其次为平和质(18.12%)、气虚质(9.37%)、阳虚质(8.12%)、气郁质(6.87%)和血瘀质(4.37%),阴虚质和特禀质未收集到,以偏颇体质为主。2.一般资料:在160例合并NAFLD的CHB患者中,气郁质患者女性占的比例较高,湿热质、平和质和痰湿质男性占的比例较高。3.合并NAFLD的CHB患者不同中医体质与临床指标:(1)湿热质的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阳虚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湿热质在TBIL、ALT、AST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其他体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热质在GGT水平分布上高于平和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质和湿热质在ALP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平和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湿热质、痰湿质在TG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其他体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及血瘀质在TC水平分布上较其他体质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湿热质、痰湿质及气郁质在MAP水平分布上较其他体质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质、湿热质及气郁质在BMI水平分布上较其他体质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89.7%平和质、81.8%气郁质、97.5%湿热质及100%血瘀质患者的肝组织炎症程度分布在G2-4;而86.2%平和质、93.3%气虚质及92.3%阳虚质的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布在S0-1;湿热质在肝组织炎症水平上较其他体质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气郁质与血瘀质在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上较其他体质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质在肝细胞脂肪变水平上较其他体质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气郁质在LSM值水平上明显高于平和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经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平和质为参照,年龄、ALT和GGT为发生气郁质的危险因素,其OR(95%CI)值分别为2.112(1.2653.528)、1.135(1.0241.259)、1.102(1.0021.211);年龄和LSM值为发生湿热质的危险因素,其OR(95%CI)值分别为1.426(1.0331.969)、4.905(1.48916.156);BMI、年龄、肝细胞脂肪变、甘油三酯、LSM值为发生痰湿质的危险因素,其OR(95%CI)值分别为3.822(1.45210.059)、1.431(1.0291.992)、1.204(1.0261.413)、9.412(1.01287.537)、4.546(1.32615.578)。结论:1.合并NAFLD的CHB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以痰湿质、湿热质为主。2.合并NAFLD的CHB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HBV DNA、TBIL、ALT、AST、GGT、ALP、TC、TG、MAP、BMI、CAP值、肝组织炎症(G)、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肝细胞脂肪变、LSM值具有一定的关系。分析合并NAFLD的CHB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与理化指标的关系,结合患者的不同中医体质进行辨体施治,对防治合并NAFLD的CHB患者具有参考价值。

刘黔鄂[10](2020)在《中重度肝损伤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常用抗真菌药物应用于中重度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81例中重度肝损伤患者(a组:中度:Child-Pugh分级B级(评分79分);b组:重度:ChildPugh分级C级(评分1015分)),应用唑类、棘白菌素类、唑类联合或序贯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其肝生化学、凝血象、Child-Pugh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唑类药物,ALT、AST、γ-GT、ALP、PTA较用药前下降,ALP逐渐下降,TBIL、DBIL、TBA、INR、PT较用药前上升,TBA呈上升趋势;棘白菌素类药物,ALT、AST、TBA、PTA呈下降趋势,γ-GT、INR、PT呈上升趋势,ALP用药时间7d、14d较用药前升高,用药时间21d较用药前下降,TBIL、DBIL用药时间>7d后呈下降趋势;唑类联合或序贯棘白菌素类药物,ALT、AST较用药前均升高,ALP、γ-GT、TBIL、DBiL、INR、PT逐渐上升,TBA、PTA逐渐下降。三类抗真菌药物用药前后,Child-Pugh评分无明显差别。结论:应用唑类、棘白菌素类、唑类联合或序贯棘白菌素类药物抗真菌治疗的中重度肝损伤患者,其肝生化学指标、凝血象、ChildPugh评分未见明显变化,故认为中重度肝损伤患者在用药时间21天内可安全应用此三类药物抗真菌治疗。

二、血清γ-GT与TC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γ-GT与TC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1.1 血清总TC水平与肝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2 血清总TC水平与肝衰竭患者的营养状况
    1.3 血清总TC水平与肝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2 肝衰竭与TC代谢及其干预
    2.1 肝衰竭与TC代谢
    2.2 TC及其衍生物对肝衰竭患者的干预
3 小结及展望

(2)血清胆红素与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分组原则
    4 研究方法
        4.1 一般临床资料的采集
        4.2 研究材料的比较与分析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 引起DILI的药物分类及构成比
    3 两组患者入院肝功能生化基线特征
    4 临床疗效评价
        4.1 DILI患者经过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组内比较
        4.2 DILI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肝功能生化指标改变组间比较
        4.3 DILI患者住院时间及出院时肝功能生化指标完全恢复正常水平的比例
    5 DILI患者应用GC疗效分析
        5.1 DILI患者应用GC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
        5.2 GC的安全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病因、诊治的研究新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肝衰竭概述
    1.2 细胞因子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1.3 人工肝治疗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实验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观察指标
        2.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
        3.2.1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分析
        3.2.2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特征分析
        3.2.3 细胞因子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对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3.3.2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
        3.3.3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差异
        3.3.4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差异
    3.4 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NAFLD西医诊断标准
        2.2 NAFLD中医辨证标准
    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三项
    4 排除标准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NAFLD患者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1.2 NAF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2 NAFLD患者血清BCh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3 NAFLD患者血清BChE水平与临床指标关系
        3.1 血清BChE水平与性别、年龄关系
        3.2 血清BChE水平与BMI、WHR关系
        3.3 血清BChE水平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关系
        3.4 血清BChE水平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4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BChE相关研究
        4.1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
        4.2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BMI、WHR关系
        4.3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关系
        4.4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4.5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BChE关系
        4.6 NAFLD中医证型独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NAFLD发病机制
        1.1 痰湿内生,津液代谢障碍是中医主要的病因病机
        1.2 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发病密切相关
        1.3 脂代谢紊乱与中医津液代谢障碍理论相关
    2 血清BChE与NAFLD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2.1 胆碱酯酶的分类及分布
        2.2 血清BChE的结构
        2.3 血清BChE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变化与NAFLD中不同
        2.4 血清BChE与肥胖、血脂、胰岛素抵抗相关
    3 本课题研究结果
        3.1 血清BChE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2 血清BChE与GGT的关系
        3.3 血清BChE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的关系
        3.4 血清BChE与肝脂肪变关系
    4 NAFLD不同中医证型相关研究
        4.1 NAFL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2 NAFLD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关系
        4.3 NAFL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关系
        4.4 NAFLD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4.5 血清BChE水平与NAFLD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
    5 存在不足与展望
        5.1 存在不足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302例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诱因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肝衰竭的病因分析
    3.3 肝衰竭的诱因分析
    3.4 预后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3.5 预后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3.6 预后与并发症及并发症种类之间的关系
    3.7 预后与住院时间之间的关系
    3.8 预后与 HBV-DNA 水平之间的关系
    3.9 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3.10 预后与 CTP 评分水平及 MELD 评分水平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B 肝衰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C 致谢

(6)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及理论探讨
    1.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概况
        1.1.1 流行病学
        1.1.2 发病机制
        1.1.3 NAFLD常用的诊断方法
        1.1.4 NAFLD的西医治疗现状
    1.2 祖国医学对NAFLD的研究概况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分型
        1.2.4 中医辨证施治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
        1.2.5 专方治疗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2.6 复方治疗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2.7 其他方法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3 脂必泰来源与组方思路
第二章 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实验药物与主要试剂及耗材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饲养管理
        2.3.2 疾病模型建立、模型验证及实验分组
        2.3.3 剂量设计
        2.3.4 检测指标
    2.4 实验结果
        2.4.1 临床观察
        2.4.2 脂必泰对动物体重增长的影响
        2.4.3 脂必泰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2.4.4 对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2.4.5 对肝脏组织病理的影响(大体解剖观察、肝脏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
        2.4.6 脂必泰对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组织病理纤维指标的影响
        2.4.7 对TLR4、P-ERK1/2、ERK1/2 蛋白的影响
    2.5 讨论及结论
        2.5.1 NAFLD模型建立评价
        2.5.2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血脂、血糖代谢的治疗效果
        2.5.3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组织病理纤维指标的影响
        2.5.4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肝组织TLR4、P-ERK1/2、ERK1/2 蛋白和TLR4、ERK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第三章 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作用评价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3 病例选择
        3.3.1 诊断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3 排除标准
        3.3.4 治疗方案
        3.3.5 疗效评价指标
    3.4 统计分析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临床试验实施概况
        3.5.2 主要疗效指标:肝脏脂肪衰减(CAP)、肝脏硬度(LSM)、体重及BMI指数
        3.5.3 次要疗效指标:肝功能、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
    3.6 安全指标的评估
    3.7 讨论及结论
        3.7.1 NAFLD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效果
        3.7.2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体重、BMI、LSM、CAP的效果
        3.7.3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血糖及胰岛素的效果
        3.7.4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的效果
结语
    4.1 论文研究成果
    4.2 不足之处
    4.3 下一步工作设想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重症化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警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血浆二胺氧化酶联合i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指标
    1.3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HBV-ACLF组DAO、iMELD评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2.3 不同DAO水平和iMELD评分HBV-ACLF患者临床症状及治疗结局
    2.4 生存组和病死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
    2.5 HBV-ACLF患者病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6 DAO和i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ROC曲线
3 讨论

(9)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2.3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剔除标准
        3.1 排除标准
        3.2 剔除标准
    4 检测指标及方法
    5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
        5.1 中医体质量表评分
        5.2 中医体质判定方法与评分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连续性变量的统计描述
        1.2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
        1.3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不同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2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中医体质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中医体质与HBsAg定量、HBV DNA的关系
    4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肝功能的关系
    5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代谢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
    6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中医体质与MAP、BMI、CAP的关系
    7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肝组织学的关系
    8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肿瘤标志物及LSM值的关系
    9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中医体质与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讨论
    1 中医体质的理论基础
        1.1 中医体质的起源与发展
        1.2 现代中医体质的研究
        1.3 研究合并NAFLD的 CHB患者中医体质的实际意义
    2 中医对合并NAFLD的 CHB的认识
    3 合并NAFLD的 CHB的中医体质特点及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3.1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主要体质分布
        3.2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不同体质与性别的关系
        3.3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不同体质与HBV DNA的关系
        3.4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不同体质与肝功能的关系
        3.5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不同体质与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
        3.6 合并NAFLD的 CHB患者不同体质与肝组织学的关系
        3.7 合并NAFLD的 CHB的中医体质影响因素
    4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合并NAFLD的 CHB患者的影响
    5 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中重度肝损伤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血清γ-GT与TC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 杨诚,杨华升,胡建华,徐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1)
  • [2]血清胆红素与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关系的研究[D]. 李浩. 青岛大学, 2021
  • [3]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D]. 李雷. 南昌大学, 2021(01)
  •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D]. 蔡秀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302例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诱因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D]. 赵敏.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D]. 廖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重症化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警模型建立[D]. 储君.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血浆二胺氧化酶联合i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J]. 许俊,黄敏.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20(02)
  • [9]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D]. 孙华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中重度肝损伤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观察[D]. 刘黔鄂.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血清γ-GT和TC对重症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