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银行非现场审计体系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朱思迪[1](2020)在《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多元化,银行业迅猛发展,不仅业务更加系统化,服务更加多样化,但风险也逐步凸显。为了降低风险,商业银行会进行内部审计,这是作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行为。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为了监督和评价现有的工作了,其更重要的的工作内容是为了使组织的价值有增长和使组织有更好的发展,这是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最新的工作方向。科学、合理地评价增值型内部审计对于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增加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内部审计的增值性是内部审计的内在属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审计活动、银行内部环境以及银行外部环境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有了增值性。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增值型内部审计概念,基于价值链理论、公司治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受托责任理论,分析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原理。在对工商银行HN省分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审计质量问题的问卷调查基础上,按照重要性、可操作性、有机性与定量定性相结合等原则建立了评价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构建了分层次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工商银行HN省分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对提升审计防范和化解银行运营风险和业务流程风险,提升公司价值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对贯彻落实中央所属金融企业审计全覆盖的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陈晓[2](2020)在《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体系探究》文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审计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横向对标、对最佳实践经验进行吸收和借鉴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开展科学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T.G.ROSS在其着作《管理审计》首次提及该领域,国外人力资源审计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理论体系也趋向成熟。在我国,人力资源审计起步较晚,而具体到政策性银行,还没有构建起专门的人力资源审计体系,因而本文内容对政策性银行人力资源审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至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在我国已经历26年的发展历程,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围绕执行国家意志、服务“三农”需求筹集支农资金开展业务,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目前农发行的服务网点已覆盖全国每一个县市,它始终心系“三农”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充沛的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日益显现的员工老龄化、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人才难留、绩效考核效果不明显等系列问题,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由此,解决好人力资源问题势在必行。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农发行改革及内部审计体制改革进程,本文以农发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从审计的角度审视其发展状况。本文首先进行人力资源审计的文献回顾,接着分析其人力资源审计的现状,然后对农发行的人力资源审计体系进行构建,设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审计指标体系和配套的审计方法、流程,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模糊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审计人员如何运用审计指标开展项目评价进行了说明,之后分析了应用人力资源审计指标开展审计作业的关键点及审计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在审计指标设置方面,本文切合农发行实际,设计了与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匹配、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员工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四个板块的指标,以期能全面反映农发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在审计体系实施步骤方面,本文借鉴商业银行采用的PODCA审计流程循环,结合农发行实际对审计步骤和程序加以细化,使得审计流程更加完善,并尝试从外部环境条件、内部组织环境、审计文化建设、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沟通机制健全、审计技术革新六个方面对审计体系具体实施提供保障,以推动人力资源审计工作。本文期望通过上述研究,为政策性银行有效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和防范人力资源风险,促进政策性银行有效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参考。
郭璐[3](2020)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以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保险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18年保险收入跃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逐渐形成中资主导、外资并存、迅速发展、相互竞争的新格局。我国保险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各种违规乱象层出不穷,各项资金违规操作风险时有发生,不断受到银保监会的严厉处罚,这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2018年银保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形成,保险行业的监管逐渐趋于规范化和全方位化。2019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保险行业正从粗放快速发展走向“面对挑战,积极转型”的道路,保险业务进入从重规模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当前环境下,防范风险、强化监管依然成为我国保险行业的主旋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监管的重要环节,逐步得到广泛重视。1985年,我国的保险行业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引入了内部审计制度,各项保险相关的指导性制度形成并发布。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以《保险稽核审计指引》和《保险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为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帮助组织完善内部控制,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本文以内部审计理论为基础,以我国银保监局下发的内部审计制度为政策依据,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查阅了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实际情况,总结归纳了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以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为例,借助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了公司内部审计现状,揭示出公司内部审计存在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内部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不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力量薄弱等问题,并究其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加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推进内审人员队伍建设、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等建议。
闫聪慧[4](2020)在《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云技术等创新科技的发展,现今社会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时代,互联网技术及信息通信技术在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的业务操作模式,催生了许多新型金融产品,提高了银行的业务处理速度,也为银行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机会,促进银行快速发展。但风险与机遇并存,信息技术为银行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线上P2P平台、线上理财等新的金融形态,为资金需求者通过基金、股票等金融工具融资创造便利,加剧了金融脱媒,使银行竞争急剧升级,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基于更复杂的金融生态和业务模式,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金融风险,同时还兼具金融科技特有的信息系统风险、和安全风险,银行的经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经营发展和风险防控的重要基石和保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趋势,打破传统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禁锢,适时转型,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这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不断进行转型创新,与时俱进,根据银行发展战略及企业愿景适时调整内部审计策略、重点和方向,通过补充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优化审计流程方法,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充分挖掘大数据蕴藏的宝贵价值,助力银行持续稳健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本文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审计流程、审计方式和手段、系统建设、人员结构、人才培养和工作激励等方面对F银行的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寻找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研究分析,F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落实不充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不完善,审计模式和审计工具落后,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无法满足需求,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同业银行先进操作模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运用风险导向理论规范各项审计活动、健全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优化创新审计模式和审计工具、多措并举打造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强化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和运用的改进建议。并提出了董事会及行领导层增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提升全行合规管理和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全力发展金融科技提升科技引领作用、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一系列保障措施,以此来保障改进方案顺利落地。
左政[5](2019)在《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 ——以C城市商业银行为例》文中提出商业银行是支持与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全球金融萧条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迅猛发展的态势逐渐受到了威胁,银行业内竞争进一步加剧。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此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满足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新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与功能也不断演进。目前,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主要选择的内部审计模式,尤其适用于负债率高、风险大的被审计主体,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规避经营风险,提高资产水平,帮助商业银行实现战略目标,完成银行资产价值增值。目前我国基于现代风险的内部审计模式从制度建设到企业实践都还处于初期阶段,存在着明显的不完善之处。尤其近年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大国间贸易摩擦未见缓解,各行各业的压力让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必须对内部审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我国,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对其实务的研究更是欠缺。基于此背景,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了正在快速发展中的C城市商业银行,通过研读、归纳国内外学者现有的有关内部审计、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C城市商业银行情况进行了具体研究。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除了对C城市商业银行具体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情况进行了介绍,还针对其不足、成因和建议进行了研究分析,运用了理论研究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本文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角度,通过选择C城市商业银行为案例,分为以下六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文献基础,总结归纳文章研究思路,梳理框架并提出创新点。第二部分:理论基础。文献的梳理,结合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征、审计方法和程序以及其主要关注点等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案例介绍,提出问题和原因。介绍C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和内部审计实施现状,以及C城市商业银行的审计风险点。第四部分:问题和原因分析。总结出目前C城市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上存在的体系不规范、风险面关注不够宽广、非现场审计效率低等问题,并且总结出其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完善建议。提出C城市商业银行在实施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上,需要加强完善内部审计体系、拓宽风险评估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审计目标与银行增值目标匹配度,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建议。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是目前商业银行实施内部审计的必由之路,相比其他审计形式,存在明显优势。商业银行实施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任重而道远,C城市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明显缺陷,仍需完善自身内部审计建设,提高审计效率,促进银行价值增值。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发现,发展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相对传统的内部审计形式,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优势明显,尤其适用于业务量大、信息化程度高的商业银行。同时,以C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在实施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过程中,需要做到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形成风险导向的审计文化,以价值增值为目标,节省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效果。
成盈萱[6](2019)在《大数据下北京农商银行的内部审计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对社会各行各业都造成了深刻影响。在大数据时代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实施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内部审计,促进了行业的结构转型和快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隐私信息泄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成为了发展大数据内部审计一道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国外的大数据内审技术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有许多大数据软件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国也开始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大数据方面,在理论体系和应用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商业银行率先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风险预警和数据分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为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大数据技术对商业银行在业务中保持其竞争优势,健全管理体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阐述其研究现状,并制定研究内容与框架范围,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突出创新之处。然后通过对商业银行在大数据下内部审计发展现状的描述,紧密结合大数据的概念和特征,分析当前商业银行内审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最后结合北京农商银行的案例,指出北京农商银行在大数据环境下发展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给大数据下其他有意向进行内审体系改革的商业银行提供一些启示。
罗云洋[7](2019)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完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银行业要面临的风险持续攀升,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农发行这样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行业而言,风险识别水平有限,又兼之现在的风险较为隐蔽,难以识别,急需更加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内部手段,这也是农发行成立内部审计局的基础。但是,近年来,农发行的不良贷款率还是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阶段,说明农发行现行的内部审计体系的效用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通过分析农发行现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对农发行内部审计体系的概况、人员构成、审计流程和农发行现行风险管理制度等进行了研究,识别出农发行内部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进而通过对行业内较为领先的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商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概况、人员架构、审计技术等因素,得出了针对农发行内部审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改进建议,建议农发行从制度、人员架构、创新能力、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等方面对现有内部审计体系进行改进。希冀能够在进一步完善农发行内部审计体系的基础上,提高农发行内部审计业务水平,帮助农发行更好的识别和防控风险,也希望内部审计能在农发行系统内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林玲[8](2019)在《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杠杆。2017年以来,银行进入强监管去杠杆时代,随着供给侧改革及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在寻求业务转型的过程中,部分银行更加偏爱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从而承担了超出自身管理能力范围的风险。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或内部监管缺失引发的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在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监督、强化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应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内部审计方法来实现商业银行增值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审计目标与方法演进过程中的最新成果,作为现代审计方法,日益受到国内外各商业银行的认可和推崇,对于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以及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方向的拓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实务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障碍。本文从浦发银行的角度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将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对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从而希望能够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意义,助力这一模式的推广与发展,实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语以外,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第二部分涵盖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念、程序以及特点,并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审计方法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构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了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案例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内部控制漏洞催生新的内部审计风险点;(2)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技术与工具较为落后。第四部分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内部控制制度不尽完善、“行政主导”的治理结构导致内审独立性缺失、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技术与工具的更新滞后这三方面均造成了浦发银行内部审计实际操作中的障碍。第五部分对于完善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出了六条对策建议。第一,强化内部控制以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包括加强内部沟通和密报渠道的建设和维护、优化内部轮岗制度、健全内部监督管理体系等。第二,增强考核机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包括将内部审计评级与银行管理层的绩效考核相挂钩、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与考核制度、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的考核机制等。第三,增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加速“扁平化”管理改革的落实,强化内审人员任命考核与汇报机制的独立性,完善合规、内控、风管、审计的穿透式垂直管理等。第四,转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包括从“以查错纠偏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从“监督导向型”向“增值导向型”转变、由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评价、咨询”转变等。第五,强化内部审计风险分析模型的创新运用,包括设计新型适用的内部审计分析模型、突出重点风险环节的模型覆盖、完善模型的全流程管理等。第六,加强信息化技术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包括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库的建设、借助数据挖掘系统降低审计风险、应用“区块链”技术等创新工具、实施不间断的实时非现场监控等。希望本文的分析结果能够为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与优化作出贡献,为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添砖加瓦,助力我国金融市场更好地防范和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
尚方剑[9](2019)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商业银行因自身风险管理不善而倒闭甚至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事件频繁发生。我国银行信贷问题较为严重,每年的审计署公告及银保监会的公告中频频出现商业银行信贷违规事件。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内部审计体系,然而银行的信贷风险水平仍居高不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自2012年来逐步攀升并一度逼近2%的风险警戒线。本文的案例对象——中国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国有五大行里最为严重,同时农行内部审计发展的较晚且尚不成熟,内部审计的问题将影响农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本文的研究问题有:(1)农行的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是什么?(2)内部审计是否存在漏洞,其内部审计的何种问题导致信贷业务风险?(3)如何针对信贷风险在内部审计中进行改善?已有文献大多着眼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整体情况的内部审计,鲜有研究结合银行的自身情况,从信贷业务风险数据和银行信贷业务环节出发,研究其内部审计缺陷以及如何优化内部审计。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改变及外界宏观经济的调整,对商业银行这个特殊的金融行业而言,原先银行所采用的内部审计模式和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形势和业务现状的需求,需进一步探索内部审计参与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新模式。本文以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为出发点,首先收集归纳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参考前人对农行的研究,分析内部审计与信贷风险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其次以农行为案例,分析农行信贷业务的隐患、结合农行内外部影响因素,指出内部审计参与农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缺陷;最后针对存在的缺陷,为农行内部审计提供具体建议并设计农行信贷环节的内部审计程序,为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参与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借鉴,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本文研究发现:(1)虽然农行拥有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接受各金融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但农行的信贷风险仍然很大,需要内部审计帮助控制信贷风险;(2)即使农行的内部审计涵盖了信贷业务,但是不能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的目的,通过联系农行信贷业务和内外部影响因素发现其内部审计存在问题;(3)通过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本文的特点及应用意义在于结合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业务及内部审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再对农行的单个案例的信贷内部审计进行钻研,使案例具有说服力。以农行内部审计问题做突破口,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具有参考价值,通过提供建议以降低信贷风险。
李佳佳[10](2019)在《GZ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国内房地产行业业绩下滑,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增速下降。国内银行进入强监管、去杠杆的时代,以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这些都给GZ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其经营压力和风险与日俱增。面对如此严峻的外部经营环境,GZ银行要想提高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就必须改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而内部审计在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以及内部治理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GZ银行需要通过完善其内部审计体系来提高内部治理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本文首先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系统地对GZ银行的基本情况和内部审计的现状以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其次,针对GZ银行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审计人员、审计程序、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范围六个方面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导致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内审机构设置不健全导致独立性受到限制;GZ银行内审人员数量未达标,同时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机制以及现有的考核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需要;内部审计程序设计不够完善,导致内部审计成果未得到充分利用;其风险信息收集面较窄和风险评估方法缺乏适应性,从而使其未能充分识别风险;审计方法比较成旧、信息化程度不够,限制了审计的效率;对新型审计的重视不够限制了内部审计范围的延伸。最后,本文针对GZ银行内审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及时配备相应的审计队伍、优化内部审计程序、建设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系统、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改造以及合理拓展内部审计范围等六方面的优化策略,希望可以帮助GZ银行完善内部审计,以提高GZ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中央银行非现场审计体系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银行非现场审计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增值型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 |
1.2.2 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途径 |
1.2.3 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
第二章 增值型内部审计基本理论 |
2.1 增值型内部审计涵义 |
2.2 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原理 |
2.3 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
2.3.1 价值链理论 |
2.3.2 公司治理理论 |
2.3.3 风险管理理论 |
2.3.4 受托责任理论 |
2.4 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 |
2.5 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方法 |
第三章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分析 |
3.1 工行内部审计体系概况 |
3.2 工行HN省分行简介 |
3.3 工行HN省分行内部审计体系 |
3.3.1 工行HN省分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3.3.2 工行HN省分行审计部门主要职能范围 |
3.3.3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操作流程 |
3.4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权责边界模糊 |
3.4.2 内部审计质量评价范围未实现全覆盖 |
3.4.3 增值型内部审计过程规范性失当 |
3.4.4 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结果整改不到位 |
3.5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缺乏增值理念 |
3.5.2 内部审计方式未改进 |
3.5.3 未建立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 |
3.5.4 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未达到增值审计要求 |
第四章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4.1 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原则 |
4.1.1 战略目标导向原则 |
4.1.2 讲究成本效益原则 |
4.1.3 可操作性原则 |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2 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方法 |
4.2.1 工作业绩评定表法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3 平衡计分卡评价法 |
4.2.4 概率树模型评价法 |
4.3 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4.3.1 评价模型构建程序 |
4.3.2 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
4.3.3 评价指标体系完善 |
4.3.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4.3.5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4.4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应用 |
4.4.1 评估程序及步骤 |
4.4.2 评估内容、等级和结果 |
第五章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措施 |
5.1 改进组织体制提高内审地位 |
5.2 创新审计模式合理配置资源 |
5.3 优化审计关系增强工作合力 |
5.4 完善评价制度突出重点时效 |
5.5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审计质量 |
5.6 加强联系沟通锻炼内审队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体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人力资源审计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源审计的概念界定 |
2.2 人力资源审计相关理论 |
2.2.1 国外人力资源审计理论 |
2.2.2 国内人力资源审计理论 |
第三章 农发行概况及其人力资源审计现状 |
3.1 农发行简介 |
3.1.1 农发行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架构 |
3.1.3 经营概况及行业地位 |
3.2 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现状 |
3.2.1 人力资源审计制度架构不完善,人力资源审计重要性未显现 |
3.2.2 人力资源审计指标体系不完整 |
3.2.3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价值核算方法 |
3.2.4 人力资源审计队伍专业化水平、人员充足度不够 |
3.2.5 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不完备 |
3.2.6 审计信息化程度较低 |
第四章 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4.1 审计体系的构成要素 |
4.2 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目标 |
4.2.1 审计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
4.2.2 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
4.3 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流程与步骤 |
4.3.1 基于小样本预测试 |
4.3.2 审计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
4.3.3 基于大样本数据的指标检验 |
4.4 应用人力资源审计指标开展审计作业的关键点 |
4.5 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体系的实施步骤 |
4.5.1 预备计划审计阶段 |
4.5.2 非现场审计阶段 |
4.5.3 正式现场审计阶段 |
4.5.4 审计查核落实阶段 |
4.5.5 后续跟踪审计阶段 |
第五章 人力资源审计体系实施的保障 |
5.1 优化外部审计环境 |
5.2 改善内部组织环境 |
5.3 强化审计文化建设 |
5.4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
5.5 健全审计沟通机制 |
5.6 推动审计技术革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研究总结 |
6.1.2 研究不足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以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内部审计的定义及主要模式 |
2.1.1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 |
2.1.2 内部审计的主要模式 |
2.2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制度规范 |
2.2.1 保险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 |
2.2.2 保险稽查审计指引 |
2.3 内部审计的主要理论 |
2.3.1 内部控制理论 |
2.3.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
3.1 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 |
3.1.1 保险公司风险的多重性 |
3.1.2 保险交易过程特殊 |
3.1.3 保险合同特殊 |
3.1.4 保险经营资产的负债性 |
3.1.5 保险资金运用占重要地位 |
3.1.6 保险经营的广泛性 |
3.2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 |
3.3 我国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
3.3.1 内部审计情况 |
3.3.2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
4.1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业务发展 |
4.1.3 受处罚情况 |
4.2 新华人寿内部审计开展情况 |
4.2.1 内审人员及组织架构 |
4.2.2 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
4.2.3 内部审计流程 |
4.2.4 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
4.3 新华人寿内部审计现状调查 |
4.3.1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3.2 问卷调查对象的情况说明 |
4.3.3 新华人寿内部审计调查结果 |
4.4 新华人寿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4.4.1 内部审计范围狭窄 |
4.4.2 内部审计模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 |
4.4.3 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
4.4.4 内部审计人员力量薄弱 |
4.4.5 对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认识不足 |
4.5 新华人寿内部审计问题原因分析 |
4.5.1 管理层偏重业务发展,内部审计重视度不够 |
4.5.2 内部审计制度化建设不完善 |
4.5.3 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不完善 |
4.5.4 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不足 |
4.5.5 内部审计理念落后 |
第5章 加强新华人寿内部审计的建议 |
5.1 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 |
5.1.1 开展销售行为管理审计 |
5.1.2 加强保险资金运用审计 |
5.2 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 |
5.2.1 推进内部审计制度化建设 |
5.2.2 加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
5.2.3 完善非现场审计,提升审计效率 |
5.3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
5.3.1 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部门联动体系 |
5.3.2 规范内部审计结果的反馈程序 |
5.3.3 细化管理要求,持续跟踪整改,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
5.4 整合审计资源,打造专业审计队伍 |
5.4.1 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内审力量 |
5.4.2 加强交流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
5.5 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5-2019年我国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研究相关文献 |
附录2 新华人寿内部审计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4)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情况分析 |
1.2.1 国外发展情况分析 |
1.2.2 国内发展情况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
2.1 内部审计内涵 |
2.2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3.1 管理定义 |
2.3.2 管理框架 |
2.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 |
第3章 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现状分析 |
3.1 F银行简介 |
3.1.1 F银行基本情况 |
3.1.2 F银行经营情况 |
3.2 F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
3.2.1 内部审计制度 |
3.2.2 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3.2.3 内部审计系统 |
3.2.4 审计业务类型和内容 |
3.2.5 审计工作流程和方法 |
3.3 审计人员管理 |
3.3.1 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情况 |
3.3.2 人才培养方式 |
3.3.3 激励约束机制 |
3.4 F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基本评价 |
3.4.1 审计能力逐步增强 |
3.4.2 审计管理持续改进 |
3.4.3 审计价值不断提升 |
第4章 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 |
4.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落实不充分 |
4.2 F银行内部审计体系仍需健全完善 |
4.2.1 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仍需增强 |
4.2.2 审计相关制度仍有待细化完善 |
4.2.3 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
4.3 审计模式和审计工具落后 |
4.3.1 审计模式缺乏创新 |
4.3.2 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
4.3.3 审计工具落后 |
4.4 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无法满足需求 |
4.5 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 |
第5章 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5.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5.2 全面推广和落实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
5.3 健全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
5.3.1 建立垂直化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体系 |
5.3.2 健全完善审计制度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
5.3.3 建立多样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
5.4 优化创新审计模式和审计工具 |
5.4.1 优化审计模式 |
5.4.2 改进审计流程 |
5.4.3 升级完善审计系统功能 |
5.5 多措并举打造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 |
5.6 加强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
第6章 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改进的保障措施 |
6.1 董事会及行领导层增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
6.2 提升全行合规管理和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
6.3 全力发展金融科技,提升科技引领作用 |
6.4 审计人员强化责任担当,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 ——以C城市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银行内部审计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概述 |
2.1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概念 |
2.1.1 内部审计 |
2.1.2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
2.2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和特征 |
2.2.1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
2.2.2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
2.3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和程序 |
2.3.1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方法 |
2.3.2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 |
2.4 现代风险导向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关注点 |
2.4.1 组织机构与职能设置的合理性 |
2.4.2 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实情况 |
2.4.3 风险管理工具与方法的恰当性 |
2.4.4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有效性 |
3 C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
3.1 C城市商业银行概况 |
3.1.1 C城市商业银行基本情况简介 |
3.1.2 C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机构 |
3.2 C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分析 |
3.3 C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实施情况 |
3.4 C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风险分析 |
3.4.1 外部风险 |
3.4.2 内部风险 |
4 C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C城市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与银行现状不匹配 |
4.1.2 审计风险关注的风险面不够宽广 |
4.1.3 内部审计职能偏向监督检查,未考虑银行增值 |
4.1.4 计算机技术平台更新建设滞后导致非现场审计效率较低 |
4.2 C城市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缺乏内部具体实施准则 |
4.2.2 审计风险评估视野局限于传统风险领域,没有多角度审视风险 |
4.2.3 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目标定位的问题 |
4.2.4 审计信息库建设滞后,不重视非现场审计系统建设 |
5 完善C城市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策 |
5.1 完善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规范体系 |
5.1.1 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
5.1.2 建立完备的内部审计规范 |
5.2 拓宽风险评估的广度和深度 |
5.2.1 提高风险预警指标的敏锐度 |
5.2.2 优化内部薄弱环节和风险分析 |
5.2.3 加强多部门联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
5.2.4 加强风险评估系统建设 |
5.3 提高审计目标与商业银行增值目标的匹配度 |
5.3.1 提高董事会对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认识 |
5.3.2 加强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塑造增值的审计文化 |
5.3.3 优化对内审部门对商业银行增值目标实现的绩效考核 |
5.4 推进内审部门信息化建设,提高非现场审计效率 |
5.4.1 推进审计信息库建设 |
5.4.2 加快审计系统与软件的开发 |
5.4.3 大力推行依托计算机技术平台的非现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大数据下北京农商银行的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贡献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大数据的相关概念 |
2.1.1 大数据的含义 |
2.1.2 大数据的产生 |
2.1.3 大数据的要素 |
2.2 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效用理论 |
2.2.3 公司治理理论 |
2.3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 |
2.3.1 客观风险 |
2.3.2 主观风险 |
第3章 大数据环境下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
3.1 现状分析 |
3.1.1 大数据产业现状 |
3.1.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
3.1.3 网上银行用户增长快 |
3.1.4 内部审计新思维出现 |
3.2 大数据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
3.2.1 挑战商业银行数据处理能力 |
3.2.2 要求银行内部审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时性 |
3.2.3 增加商业银行数据泄露风险 |
3.3 成因分析 |
3.3.1 缺少实用的大数据内审平台 |
3.3.2 大数据内审分析软件研发不成熟 |
3.3.3 缺少大数据内部审计人才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案例简介 |
4.1.1 北京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
4.1.2 北京农商银行的经营情况 |
4.1.3 北京农商银行内部组织结构 |
4.2 北京农商银行的大数据内审平台 |
4.3 资产负债比模型 |
4.4 大数据对北京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
4.4.1 审计方法转变 |
4.4.2 审计范围转变 |
4.4.3 内部审计技术转变 |
4.4.4 内部审计成果转变 |
4.5 北京农商银行大数据内审平台应用成果 |
第5章 大数据下北京农商银行内审问题分析 |
5.1 非现场审计技术制约 |
5.2 数据分析精确性不高 |
5.3 未实现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
5.4 内部审计结果利用率不高 |
5.5 业务系统数据使用问题 |
第6章 改善北京农商银行大数据下内审问题的举措 |
6.1 完善非现场审计技术应用 |
6.2 重点保障数据安全可靠 |
6.3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
6.4 审计软件升级 |
6.5 实行外部数据集中管理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预期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成果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及文献综述 |
二、国内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状况评价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相关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
第一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概况 |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织结构 |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经营范围 |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风险管理制度 |
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近几年经营指标 |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现状 |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体系概况及目标 |
二、内部审计体系组织架构 |
三、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构成 |
四、内部审计机构业务流程 |
五、内部审计技术手段及方法 |
第三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取得的成绩 |
一、建立了层级相对丰富的内部审计体系 |
二、加强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 |
第四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经验借鉴 |
第一节 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概况 |
第二节 工商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第三节 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
第四节 内部审计技术手段及方法 |
第五节 内部审计先进经验 |
一、组织架构合理,制度健全,有良好的审计文化氛围 |
二、人员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高 |
三、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非现场审计水平较高 |
第五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建议 |
第一节 建立内部审计工作长期规划,明确内部审计定位 |
一、建立内部审计业务发展规划 |
二、以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定位 |
第二节 构建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氛围,改善内部审计环境 |
一、深化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
二、增强沟通,构建全行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体系架构,补齐发展短板 |
一、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 |
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证明内审人员工作的有效性 |
三、成立内部审计课题研究组,完善审计创新机制 |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体系相关制度 |
一、完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制 |
二、完善后续审计制度 |
三、完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 |
第五节 大力推进非现场审计工作,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
第六节 扩大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审计目标与方法的研究 |
1.2.2 关于内部审计的研究 |
1.2.3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 |
1.2.4 关于商业银行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框架 |
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概述 |
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念 |
2.1.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 |
2.1.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 |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程序 |
2.2.1 审计计划阶段 |
2.2.2 审计实施阶段 |
2.2.3 审计报告阶段 |
2.2.4 后续审计阶段 |
2.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
2.3.1 审计重点前置 |
2.3.2 审计中更加注重分析性程序 |
2.3.3 风险评估重心向联合风险转移 |
2.3.4 审计扩展至企业风险管理层面 |
2.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
2.4.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4.2 审计方法理论 |
2.4.3 战略管理理论 |
2.4.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 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3.1 浦发银行简介 |
3.1.1 浦发银行公司治理情况 |
3.1.2 浦发银行经营业务概要 |
3.2 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介绍 |
3.2.1 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3.2.2 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规程 |
3.3 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 |
3.3.1 了解浦发银行的基本情况 |
3.3.2 评估浦发银行内部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
3.3.3 实施测试 |
3.4 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3.4.1 内部控制漏洞催生新的内部审计风险点 |
3.4.2 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
3.4.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技术与工具较为落后 |
4 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内部控制制度不尽完善 |
4.1.1 内部沟通渠道过于单一 |
4.1.2 内部轮岗制度、内部监督机制执行不力 |
4.1.3 考核机制的设计忽视了内部违规操作风险点 |
4.2 “行政主导”的治理结构导致内审独立性缺失 |
4.2.1 “块块管理”的模式致使分支机构权力过大 |
4.2.2 内审人员的任命与绩效考核实际由分支行管理 |
4.2.3 内审部门日常汇报机制仍为分支行所影响 |
4.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技术与工具的更新滞后 |
4.3.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库的建设迟滞 |
4.3.2 审计风险评估技术不尽完善 |
4.3.3 非现场IT监控手段的缺失 |
5 完善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策 |
5.1 强化内部控制以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
5.1.1 加强内部沟通和密报渠道的建设和维护 |
5.1.2 优化内部轮岗制度 |
5.1.3 健全内部监督管理体系 |
5.2 增强考核机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 |
5.2.1 将内部审计评级与银行管理层绩效考核相挂钩 |
5.2.2 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与考核制度 |
5.2.3 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的考核机制 |
5.3 增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
5.3.1 加速“扁平化”管理改革的落实 |
5.3.2 强化内审人员任命、考核、汇报机制的独立性 |
5.3.3 完善合规、内控、风管、审计的穿透式垂直管理 |
5.4 转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
5.4.1 从“以查错纠偏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 |
5.4.2 从“监督导向型”向“增值导向型”转变 |
5.4.3 由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评价、咨询”转变 |
5.5 强化内部审计风险分析模型的创新运用 |
5.5.1 设计新型适用的内部审计分析模型 |
5.5.2 突出热点、重点风险环节的模型覆盖 |
5.5.3 完善模型的全流程管理 |
5.6 加强信息化技术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
5.6.1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库的建设 |
5.6.2 借助数据挖掘系统降低审计风险 |
5.6.3 应用“区块链”技术等创新工具 |
5.6.4 实施不间断的实时非现场监控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特色 |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信贷风险与信贷风险管控 |
2.1.1 信贷风险 |
2.1.2 信贷风险管控 |
2.2 内部审计 |
2.2.1 内部审计的价值和意义 |
2.2.2 内部审计在银行中的应用 |
2.3 内部审计与信贷风险管理 |
2.3.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
2.3.2 内部审计参与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
2.4 针对农行的研究成果 |
2.4.1 农行的风险管理研究 |
2.4.2 农行的信贷风险研究 |
2.4.3 农行的内部审计研究 |
2.5 概括性评论 |
3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
3.1 理论分析框架 |
3.2 理论基础与分析思路 |
3.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3 贷款风险理论 |
3.2.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2.5 内部审计与信贷风险管理的关系 |
3.2.6 信贷监督审计理论 |
4 案例基本情况 |
4.1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 |
4.1.1 五大行的信贷业务现状 |
4.1.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违规情况 |
4.1.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情况 |
4.2 农行的基本情况 |
4.2.1 农行的发展历史和营业现状 |
4.2.2 农行近年来信贷状况 |
4.2.3 农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情况 |
4.2.4 农行在信贷业务上所做的工作 |
4.2.5 农行内部审计发展历史及现状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分析的整体框架 |
5.2 审计署披露的农行信贷违规问题 |
5.3 农行信贷风险指标分析 |
5.3.1 农行营业收入分布 |
5.3.2 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分析 |
5.3.3 贷款集中度分析 |
5.3.4 贷款担保情况分析 |
5.3.5 贷款逾期情况分析 |
5.3.6 五类贷款分布情况分析 |
5.3.7 农行贷款投放标的分析 |
5.3.8 农行逾期贷款核销情况分析 |
5.3.9 农行涉农贷款问题 |
5.4 农行信贷业务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5.4.1 农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5.4.2 农行外部因素 |
5.5 农行内部审计问题分析 |
5.5.1 信贷审计参与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工作未取得效果 |
5.5.2 管理制度上的审计问题 |
5.5.3 影响审计工作开展的困难 |
5.6 农行信贷风险内部审计问题的改进建议 |
5.6.1 针对信贷业务风险点提高内部审计力度 |
5.6.2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系 |
5.6.3 提高内部审计团队质量 |
5.6.4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
5.6.5 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率 |
5.6.6 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
5.7 农行信贷内部审计流程设计 |
5.7.1 完善农行审计数据库和审计系统 |
5.7.2 模拟农行信贷业务审计程序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GZ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内部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
1.2.2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
1.2.3 内部审计与管理的关系 |
1.2.4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1.5 论文基本框架 |
2 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4 保险理论 |
3 GZ银行的基本情况及内部审计现状 |
3.1 GZ银行的基本情况 |
3.1.1 GZ银行的简介 |
3.1.2 GZ银行的组织结构 |
3.1.3 GZ银行近两年经营业绩和资产状况 |
3.2 GZ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
3.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3.2.2 内部审计人员构成 |
3.2.3 内部审计程序 |
3.2.4 内部审计风险识别及评估 |
3.2.5 内部审计业务开展采用的方法 |
3.2.6 内部审计业务开展情况 |
4 GZ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内审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
4.1.1 内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报告路径不够清晰 |
4.1.2 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力度薄弱 |
4.1.3 内审未能及时介入人事任免 |
4.2 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审计人员数量未达标 |
4.2.2 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不能满足需要 |
4.3 内部审计程序设计不够完善 |
4.4 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 |
4.4.1 风险信息收集面较窄 |
4.4.2 风险评估方法缺乏适应性 |
4.5 内审信息化程度不够 |
4.6 内审范围相对狭窄 |
5 GZ银行内部审计优化策略 |
5.1 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
5.2 及时配备相应的审计队伍 |
5.2.1 扩充内部审计人员 |
5.2.2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 |
5.2.3 优化内部审计人员考核评估机制 |
5.3 优化内部审计程序 |
5.3.1 完善审前准备工作 |
5.3.2 做好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 |
5.3.3 完善审后监督工作 |
5.4 建设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系统 |
5.4.1 将外部因素纳入风险分析 |
5.4.2 完善风险评价内容体系 |
5.5 推进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改造 |
5.5.1 构建GZ银行IT审计框架 |
5.5.2 优化信息化平台 |
5.6 合理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央银行非现场审计体系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朱思迪.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体系探究[D]. 陈晓. 河北大学, 2020(08)
- [3]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以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为例[D]. 郭璐.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4]F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方案研究[D]. 闫聪慧. 吉林大学, 2020(08)
- [5]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 ——以C城市商业银行为例[D]. 左政.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6]大数据下北京农商银行的内部审计研究[D]. 成盈萱.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7]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完善研究[D]. 罗云洋.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8]浦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探讨[D]. 林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9]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D]. 尚方剑.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GZ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 李佳佳.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论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