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秦松烨[1](2021)在《废胶体钯活化液的再生利用》文中认为钯是世界上最稀有的贵金属之一,资源短缺,含钯二次资源废料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具有很大的回收价值,因此对贵金属钯再生利用技术的需求愈发迫切。本论文以废胶体钯活化液为原料,采用硫氰酸盐沉铜法和氧化破胶法进行预处理;对预处理后的废胶体钯活化液采用液膜法萃取钯;将液膜萃取后得到的含钯溶液通过膜电解回收钯,再经膜电解造液制备氯化钯,探究并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第一部分是采用硫氰酸盐沉铜法和氧化破胶法对废胶体钯活化液进行预处理,考察了除铜的最佳条件,以及王水用量、反应时间、温度对氧化破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Cu2+与NaSCN的摩尔比为1∶4,Cu2+与Na2SO3的摩尔比为5∶3,陈化时间为12 h时,铜的去除率最高为92.94%;在王水加入量为40 m L,反应时间3 min,温度为100℃时,Pd2+转化率最高为92.6%。第二部分是采用液膜法萃取经预处理后的废胶体钯活化液中的钯,考察了内相试剂浓度、流动载体用量、表面活性剂用量、油内比、乳水比、外相pH值等因素对Pd2+的萃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9%(膜相中所占体积分数,下同)N503、4%Span 80、2%液体石蜡、余为磺化煤油组成膜相,内相试剂为0.2 mol/L的EDTA溶液,油内比为1∶1,乳水比为1∶5,外相pH值为2,该体系对Pd2+的萃取率最高可达到96.6%,经过液膜萃取后,水相浓缩液中Pd2+的浓度大幅提高,杂质含量降低,达到了分离和富集的目的。第三部分是离子膜电解再生废胶体钯活化液中的氯化钯。对经液膜萃取后的含钯溶液采用阳离子膜电解沉积钯,再以阴离子膜电解造液制备氯化钯,探索最佳的电解条件,对制得的氯化钯进行分析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阳极室NaOH溶液浓度为0.05 mol/L,电流密度为285.71 A/m2,电解时间为2 h,电解温度为25℃,金属钯沉积率最高,可达99.76%;在HCl浓度为1 mol/L,电流密度为357.14 A/m2,电解时间为1.5 h时,氯化钯的收率最高为98.79%,电流效率为2.53%,能耗为41.81 k W·h/kg。对制得的氯化钯晶体进行XRD表征分析,其特征峰尖锐明显,与PDF标准卡片对比匹配性好,制得的氯化钯产品的钯含量59.9%,符合标准Q/CYDZ-161-97,由此可证明通过离子膜电解可制得结晶度和纯度较好的氯化钯晶体。综上所述,该工艺可以再生废胶体钯活化液制备氯化钯,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郑洋洋[2](2021)在《高浓度含锰废水膜电解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金属锰及电解二氧化锰(Electrolytic manganese dioxide,EMD)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电解锰行业的超常规发展不仅导致我国锰矿资源储备急剧下降,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含锰废水污染问题。大多数电解锰企业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含锰废水,不仅产生大量锰渣,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也造成锰资源浪费。因此亟需合理有效的处理技术对高浓度含锰废水进行回收处理,以达到转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本研究基于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将电化学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设计出单膜双室同槽电解技术工艺,在处理高浓度含锰废水的同时电解回收金属锰和EMD,并在阳极富集回收硫酸,回收的硫酸可返回制液工序,用于浸矿循环使用,以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为探究高浓度含锰废水膜电解处理技术的最佳工艺参数条件,通过实验比选确定了以TRJAM-10W阴离子交换膜和钛基二氧化锰阳极作为最佳电解材料,经过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正交影响分析发现:影响阴极产锰率和阳极产EMD率最显着的因素分别为电流密度和阳极液初始H2SO4浓度,电解温度对阴极产锰率的影响程度相比于阳极产EMD率更高,在膜电解处理技术工艺中应优先考虑阴极反应电解温度条件。综合阴极产锰率、阳极产EMD率、酸回收率、产品品质和电能消耗等因素,确定最佳的电解工艺参数为:Mn2+浓度为40 g/L、电解温度为40℃、阴极电流密度为400 A/m2、阳极电流密度为800A/m2、极膜间距为25 mm、阴极液(NH4)2SO4浓度为120 g/L、阴极液初始pH值为7.0、阳极液初始H2SO4浓度为0.6 mol/L。此时阴极产物金属锰板表面光滑致密,具有明显的银白色金属光泽,晶粒呈“金字塔”形堆积,各相均匀生长;阳极产物EMD为α-Mn O2,微观形貌表征呈球形颗粒结构,颗粒粒度均匀、大小均一,且有蜂窝状结构出现,总体形貌较好。以阴极产锰率、阳极酸回收率、电能消耗为考察指标,研究了两种添加剂亚硒酸、聚丙烯酰胺+硫脲对膜电解处理技术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硒酸的最适浓度在0.3 g/L时,其产锰率可达84.9%,酸回收率为79.5%,能耗为5545 k W·h·t-1;聚丙烯酰胺浓度为0.01 g/L、硫脲浓度为0.02 g/L时,其产锰率可达75.1%,酸回收率为76.5%,能耗为6034 k W·h·t-1。通过探究单膜双室同槽电解离子传输过程及反应机理发现,主要存在有离子迁移、离子扩散以及水分子的电渗透等离子传输行为,阴极液中Mn2+由于锰氨络离子Mn(NH3)2+的作用,在阴极上以金属锰单质形态析出,为维持阴极液的电荷守恒,SO42-在电场力作用下透过阴离子交换膜迁移进入阳极室,是阴、阳极液之间相互导电的载流子,阴极析锰的同时也伴随着水电解的析氢副反应,生成H2和OH-,OH-的存在使阴极液的pH上升;阳极液中Mn2+失去电子被氧化成Mn3+,Mn3+在酸性条件下歧化生成Mn2+和Mn O2,H+浓度升高是由于阳极发生析氧反应生成H+和O2,同时H+被阴膜阻隔在阳极并与阴极迁移过来的SO42-离子结合形成硫酸,电解12小时后,阳极室回收硫酸浓度能够达到1.5 mol/L左右,该浓度正适用于湿法冶炼中锰矿酸浸出工艺。最后,以宁夏某电解锰企业实际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经净化、浓缩富集后,进行膜电解处理技术中试试验研究。在最佳工艺运行条件下电解24小时,阴极金属锰单板产量最高为4.15 kg,锰含量可达99.89%以上;阳极EMD产品全锰含量为62.14%,比市场要求全锰含量高出2.64%。结合工艺耗能和产品效益分析表明,回收处理1吨高浓度含锰废水一个周期内可收益244.7元。高浓度含锰废水膜电解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有效的解决重金属废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邵莹[3](2020)在《镀钌废液中三氯化钌的再生》文中提出目前地矿中钌资源稀缺,从二次资源废料中回收的钌在工业用原料中占有很大比重,国内外对钌的回收尤为重视,尤其工业发达国家。钌资源极大的需求量导致其产生的废料也多,因此对钌回收的技术需求愈发迫切。本论文以镀钌废液为原料,采用蒸馏—萃取联合法、液膜法以及离子膜电解法对三氯化钌的回收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分别得到了三种方法的最佳工艺条件,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减少了钌资源的消耗与浪费。第一部分是蒸馏—萃取联合法再生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考察了蒸馏过程与萃取过程的工艺条件对三氯化钌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蒸馏温度为80℃,蒸馏时间为60 min,以H2SO4-KMnO4为氧化体系,6 mol/L HCl为吸收剂,蒸馏收率最高可达到89.87%。此时,对蒸余液进行处理,预氧化剂为10%NaClO,萃取剂N503的浓度为30%,相比为1,反萃剂为2 mol/L NaOH溶液,反萃相比为1时,钌反萃率最高为80.39%。与单一蒸馏法相比,蒸馏-萃取联合法再生钌总回收率达到了96.90%,提高了7.90%。三氯化钌产品的钌含量为38.80%。第二部分是液膜法萃取回收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比较得到乳状液膜的萃取效果优于大块液膜,考察了乳状液膜法萃取钌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3 mol/L HCl条件下,N503、span 80、磺化煤油、液体石蜡的体积比为9:4:84:3,油内比(Roi)为0.5,乳水比(Rew)为2,制乳时间为20 min,内相解析剂为2 mol/L NaOH溶液,采用化学-加热联合破乳法,水浴温度为80℃,破乳时间为40 min,破乳剂(正辛醇)用量为3 m L时,萃取率最高达到95.41%,破乳率最高达到63.37%。第三部分是离子膜电解法再生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先用阳膜电解沉积单质钌,再用阴膜造液制备三氯化钌晶体,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以钛网为阴极,电解温度为35℃,电解时间为10 h,电流强度为0.05 A,电流密度为83.33 A/m2,电解质(NaCl)加入量为1~1.5 g/L,阴极液钌浓度为1.106 g/L,极板间距为30 mm,钌单质沉积率最高为98.40%;电解温度为30℃,盐酸浓度为1.25mol/L,电流密度为250 A/m2,极板间距为30 mm,电解时间为3 h,三氯化钌收率最高达到93.85%,钌含量为37.42%,电流效率最高为15.76%,单位电耗最低只有17.33kW·h/kg。综上所述,比较三种工艺方法,传统蒸馏吸收法工艺参数成熟,结合萃取法可有效提高回收率;液膜法较为新颖,可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得到不同类型的钌产品,操作简单,回收率较为可观;离子膜电解法所制备的三氯化钌产品纯净、质量高,该方法经济环保、节约能耗,可实现工业生产,有较好的的社会前景。
钱凯凯[4](2020)在《电化学处理脱硫废水协同去除燃煤烟气零价汞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煤炭燃烧所产生的SO2污染和汞污染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外燃煤电厂大都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去除燃煤烟气中的SO2,该工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脱硫废水含有高浓度的Cl-,会导致脱硫效率降低,设备腐蚀。传统三联箱工艺对Cl-去除效果较差,处理后的废水不能直接回用,无法实现电厂废水零排放的目标。另一方面,煤炭中的汞元素经燃烧后在烟气中主要以Hg0的形式存在,难以被现有污染物控制设备直接脱除,SCR催化剂可以将Hg0氧化为易溶于水的Hg2+,但在低氯条件下SCR催化剂对Hg0的氧化效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采用电化学法去除脱硫废水中的Cl-,并将电解产物用于SCR单元Hg0的脱除,为脱硫废水零排放和燃煤烟气汞污染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本研究首先采用常规的两室电解装置处理脱硫废水,以氯离子去除率、电流效率和电解能耗为技术指标,研究了电流密度、电极间距和电解液温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初始氯离子浓度为10000 mg/L的脱硫废水,最优的电解条件为电流密度20 m A/cm2,电极间距1 cm,电解液初始温度30℃,电解120 min后氯离子去除率为54.34%,电流效率为55.02%,电解能耗为6.78k Wh/kg Cl-。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脱硫废水经软化处理后残留的Ca2+、Mg2+会在阴极板沉积,导致阴极增重210 mg,阴极室溶液浊度增至19 NTU,可能会造成离子交换膜堵塞。为解决钙镁离子在阴极结垢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双膜三室电解工艺去除脱硫废水Cl-的方法,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将成垢离子和OH-分别阻隔在阳极室和阴极室,避免了沉淀的生成。研究了不同电解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电流密度增大可以提高电解反应速率,氯离子去除率升高,电解能耗和电流密度呈正相关变化;阳极液p H越低,电流效率和氯离子去除率就越高,单位电解能耗较低;阳极室氯离子浓度升高可以降低Ru O2-Ir O2/Ti电极的析氯电位,有利于析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电流效率;中间室Na NO3浓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电流密度为20 m A/cm2,阳极液p H为4,Cl-浓度为20000 mg/L,中间室Na NO3浓度为0.5 mol/L的条件下,氯离子去除量达到了7487 mg/L,电流效率为75.81%,电解能耗为3.72 k Wh/kg Cl-。本文最后在模拟烟气平台上,研究了脱硫废水电解产生的氯气对Hg0的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Hg0氧化率随Cl2浓度增加而不断增大,在350℃时去除率最高;与HCl相比,Cl2在温度200~350℃的范围内均能保持较高的Hg0氧化活性,在达到相同的Hg0氧化率时,Cl2添加量仅为HCl的25%。
徐祺[5](2020)在《膜电解法电沉积废水中锰的控制参数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我国对锰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在锰矿开采和电解制备过程中,受到现有工艺的制约常常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含锰废液。目前我国大多数电解锰企业对电解废液中锰离子的处理是以锰渣形式析出,不仅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还严重浪费锰资源。因此对高浓度电解废液的处理和资源化回收利用成为锰生产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离子膜电解法高效率、低能耗、经济环保等特点,将现有的单膜电解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双膜三室同槽电解工艺。该工艺在处理高浓度含锰废液的同时回收金属锰和微粒电解二氧化锰两种锰产品,实现对锰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同时通过中隔室两侧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回收硫酸,回收的硫酸用于前期锰矿酸浸过程,减少废酸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单因素控制实验选用均相离子交换膜(TRJM-10W)和钛基二氧化铅涂层阳极作为最佳实验材料,并确定Mn2+浓度、电流密度、温度、极间距、阴极液(NH4)2SO4浓度、阳极液H2SO4浓度、中隔室初始H2SO4浓度等因素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结合多因素正交探究各因素对电流效率、酸回收率的影响程度,综合电流效率、能耗、酸回收率和产品质量等指标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和Mn2+浓度是对两极电流效率影响程度最显着的两个因素,温度变化对阳极电流效率的影响程度比阴极更大,故双膜三室同槽电解工艺中的电解温度应尽可能满足阳极电解条件。阳极液H2SO4浓度和阴极液(NH4)2SO4浓度是影响中隔室硫酸富集的主要因素,合理控制阳极液H+浓度能够有效提高酸回收率。经实验分析,确定双膜三室同槽电解金属锰和二氧化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阴极Mn2+浓度40 g/L、(NH4)2SO4浓度110g/L、电流密度400 A/m2;阳极Mn2+浓度40g/L、H2SO4浓度2.5mol/L、电流密度800A/m2;中隔室为初始浓度0.5%稀硫酸;极间距为90mm;电解温度为45℃。在最佳电解条件下阴极电流效率可达77.53%,阳极电流效率可达84.87%,酸回收率达到63.2%,阴极能耗为6725.28kW·h/t,阳极能耗为3883.91kW·h/t,槽电压为5.35V。得到的阴极产物宏观表面光滑平整、有明亮的银白色金属光泽,边缘处枝晶较少;微观表面沉积层致密,晶粒之间衔接紧密,呈金字塔状和层状堆积。阳极产物微粒电解二氧化锰晶型为α型,纯度较高,颗粒细小,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较规则晶体形貌。第二部分通过监测最佳控制参数下双膜三室电解槽中各隔室离子浓度变化情况,探究电解过程中离子迁移过程和反应机理。通过实验发现:双膜三室电解过程中阴极室与中隔室之间主要依靠SO42-迁移进行导电,阳极室和中隔室之间依靠H+迁移导电。阴极室内Mn2+浓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发生电化学还原反应以单质金属锰形态析出,微量Mn2+在浓差压力下泄露进入中隔室,同时发生水电解副反应,水电解生成的OH-会造成阴极液pH升高,随着阴极室和中隔室之间的H+扩散作用逐渐明显,阴极液pH在电解后期趋于稳定,SO42-则在电场力作用下向中隔室迁移;中隔室内的Mn2+来源于阴、阳极室中的Mn2+在浓差扩散和电场力作用下泄露进入,浓度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但增幅较小,在可接受范围内,中隔室内H+从阳极室迁移进入,来源包括阳极室内初始阳极液自带H+和水电解产生的H+,进入中隔室的H+与阴极室迁移过来的SO42-结合生成H2SO4实现了硫酸的富集;阳极液内Mn2+浓度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微粒电解二氧化锰的沉积分为阳极反应和颗粒形成两个步骤,大部分Mn2+首先在电极表面氧化成Mn3+,Mn3+再在酸性阳极液内歧化生成微粒电解二氧化锰,随着电解反应的进行阳极室内H+浓度逐渐降低是因为H+向中隔室产生了迁移。第三部分通过将双膜三室同槽电解工艺与传统无膜电解工艺在实际工业电解中的能耗和产物效益情况进行对比,初步分析了双膜三室电解工艺的经济效益。双膜三室电解工艺受到膜电阻和极间距的影响,与传统无膜电解工艺相比吨锰产品的电能消耗增多,电解成本增加。但结合产物效益分析,增加的产品收益远大于成本增量。双膜三室电解工艺总体经济效益较好,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与实用性。论文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验证了双膜三室电解工艺对锰资源高效回收的可行性。与无膜电解和单膜电解相比,双膜三室电解工艺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回收的硫酸减少了废酸造成的酸污染,缓解环境压力,是集节能、环保、经济三重效益为一体的电解工艺。目前对于双膜三室电解工艺回收锰的研究尚在初步探索阶段,未来可通过开发新型材料、改进装置结构等方式,使该工艺在锰生产行业得到规模化应用,推动膜电解工艺的技术革新。
关文学[6](2020)在《同槽电解处理高浓度含锰废水技术工艺》文中认为高浓度含锰废水主要来源于金属锰生产过程,并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解决传统金属锰生产中产生的高浓度含锰废水问题,通过水处理和冶金学科的交叉,利用离子交换膜优异的选择透过性,结合废水特点,设计出单膜双室电解回收工艺和双膜三室电解回收工艺两种同槽电解处理高浓度含锰废水技术方案,在实现处理高浓度含锰废水的同时,实现锰产品回收,通过实验探究对比两者的优缺点,最终确定最佳的回收工艺及其运行条件。本次课题研究以中性MnSO4-(NH4)2SO4-H2O电解液体系为实验对象,用双膜三室和单膜双室两种电解回收工艺进行对比实验,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模拟,初步利用单因素分析进行实验研究,分别以阴阳极产品产量、电流效率、电解能耗等为评价指标,研究了阴极Mn2+浓度、阴极极板材质、阴极电流密度、电解液温度、电解液pH、及添加剂SeO2浓度和阳极温度、硫酸富集浓度、阳极电流密度、阳极极板材质等因素对不同电解工艺电解工况的影响,初步确定了阴阳极电解影响参数的合理变化范围;单因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定范围内,阴极Mn2+浓度直接影响初始槽电压、能耗和电流效率,Mn2+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产品沉积形态,双膜三室回收工艺中对中隔室酸回收率也影响,电解中Mn2+浓度控制在35~41g/L之间最佳;极板的选择要考虑其在电解过程中能耗、槽电压、及产品剥离几方面的表现,实验对比得出结论:阴极板用不锈钢板材是最佳的选择;阴极电流密度影响电极反应速率,对槽电压、产品沉积、电流效率及能耗有影响,且过大的电流密度会造成极板起壳,出现“爆板”现象,不利于电解系统的运行,阴极电流密度维持350~400A/m2之间电解工况较佳;温度对产品形态、电流效率及槽电压均产生影响,显着影响阳极隔室二氧化锰的形态,温度升高“析氢”反应加剧会降低电流效率,但过高温度不但会影响产品质量,超过50℃还会破坏电解系统的运行。35℃~37℃是最佳电解温度;pH主要影响阴极的运行工况,pH变化会对电流效率和槽电压产生影响,阴极高pH造成离子水解影响产品沉积,低pH条件下,起步阶段极易发生“起壳”现象,初始pH小于7,造成阴极板表层沉积不够致密,容易起壳,不利于长时间电解的运行。综合pH范围维持在7.0~7.2之间最佳;添加剂SeO2不仅影响电流效率,还有利于沉积金属锰相位的转变,添加添加剂后溶液整体具有一定还原性,更有利于电解的稳定运行,研究发现SeO2浓度为0.03~0.04g/L时最佳;阳极电流密度影响二氧化锰形态和产量,维持800A/m2左右是较佳状态;酸浓度主要影响双膜三室电解回收工艺中二氧化锰的产量,兼顾经济性和电解运行工况,最佳硫酸浓度为2.5mol/L左右;阳极板钛涂二氧化铅板和钛涂铱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利用正交实验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了最佳电解回收工况下各因素的具体范围,总体工况符合单因素分析结果,其中阴极电流密度和阳极酸浓度对阴、阳极工况影响最为显着,不同电解回收工艺中电解条件变动不大,最大的区别是单膜双室回收工艺阳极宜采用钛涂铱极板,双膜三室回收工艺阳极宜采用钛涂二氧化铅板。论文通过大量实验对比发现,离子膜电解技术不但可以处理高浓度含锰废水,解决传统电解生产工艺中高浓度含锰废水的污染排放问题,还可实现产品化回收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价值,同时又能够为锰产品生产工艺改进提供新思路,解决传统锰金属制备工艺方面产品单一、资源能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大的问题。在实现金属锰及二氧化锰同步回收的同时,也实现酸的回收再利用,降低能源消耗,进一步提高产能及经济效益。双膜三室回收工艺和单膜双室回收工艺各有优缺点,从产品经济效益方面出发,双膜三室回收工艺具有明显优势,其产品多样性高,特别阳极隔室一侧的产品也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实际应用中,结合目前全球二氧化锰供需关系,仅国内金属锰生产企业采用双膜三室回收工艺都将造成全球二氧化锰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且附属系统建设投资较大,小规模投产经济效益不高;单膜双室回收工艺应用于高浓度含锰废水处理能够实现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的回收利用,解决当前传统生产中出现的严重污染问题,也能够为改进传统金属锰生产工艺提供思路,且工艺结构较简单、阳极二氧化锰产量可调、具有较低的投资成本和能耗,对比工艺各自的优缺点,综合考虑产品经济效益和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现状,以及国际锰产品需求和工艺投资所面临的投资成本问题,单膜双室电解回收工艺是当下最佳的选择。虽然目前本课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局限于实验室研究,依然面临着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当前全球锰产品的供求关系下,金属锰和二氧化锰需求量的巨大差异导致大范围的工艺改进面临困难,且工艺本身对离子交换膜的性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性能优良的离子交换膜带来的高成本也是需要克服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但离子交换膜独特的选择透过性在处理工业污废水的应用中具有巨大优势,控制影响参数,优化工艺条件,离子交换膜和电沉积技术的结合必将为工业污废水处理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研究中将离子交换膜和电沉积技术结合处理回收废水中的Mn2+,一定程度上为锰电解行业实现同槽电沉积的新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对推动废水资源化回收利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任广义[7](2020)在《阳离子交换合金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子交换膜性能优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随着新型沉积处理工艺的出现,阳离子交换膜在冶金废水处理中逐渐占据核心地位。膜性能是制约电沉积工艺中离子交换膜应用的重要因素。提高膜的选择透过性和抗酸碱性,制备性能更加良好的阳离子交换合金膜,对促进离子交换膜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半互穿网络结构体系,采用能够易于控制的共混法制备性能优良的PVDF阳离子交换合金膜。本研究选用的改性材料以无机材料为主,有机材料为辅,其中,选用的无机材料为杂多酸类(磷钼酸铵,缩写AMP)和氧化物类(纳米Al2O3),选用的有机材料为聚氯乙烯。通过控制不同改性材料与PVDF的物质质量比,制备阳离子交换合金树脂粉,并采用传统热压技术制备PVDF-AMP合金膜(PAP合金膜)和PVDF/PVC-Al2O3合金膜(PPA合金膜)。对制备的合金膜的常规性能(离子交换容量、含水率),导电性能(膜面电阻),传质特性(迁移数),物化稳定性(抗氧化质量百分比)以及微观特性(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性能进行表征,且分别与PVDF原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以确定最佳共混物质质量比。从表征结果中分析评价性能良好的合金膜进行“双膜三室”电沉积实验,模拟工业环境(温度60℃,沉积时间24 h),控制不同的电流密度电解高浓度氯化钴溶液,测定合金膜对钴沉积量、槽电压、电流效率的影响以及酸的回收情况,并与聚乙烯系异相膜和PVDF原膜沉积实验结果对比,以检验合金膜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磷钼酸铵共混制备PAP合金膜,膜表征结果:(1)微观表征,磷钼酸铵可均匀分散进离子交换膜中。(2)与PVDF原膜的表征结果对比,当磷钼酸铵的质量比为2%时,PAP合金膜性能有不同的变化,膜离子交换容量提升15%,含水率保持一致;磷钼酸铵也能有效的提高膜迁移数(可提升2.29%);由于磷钼酸铵的分散程度高,有很大的局限性,过度的均匀分散使其膜更致密,影响离子的传输,均匀分散后的磷钼酸铵使PVDF膜膜面电阻增加了1.4Ω·cm2。(2)聚氯乙烯和纳米氧化铝共混制备PPA合金膜,膜有以下变化:(1)微观表征,可观察到PPA膜结构清晰,膜面平整、均匀;PPA膜与PVDF原膜经氧化后,PPA合金膜的膜面比PVDF膜面穿透孔隙更少且平整,说明PVDF原膜破坏更加严重。(2)PPA膜性能表征与PVDF原膜相比较,当PVC-Al2O3的共混质量比为2%时,膜性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离子交换容量从1.28 mmol/g干膜提升至1.74 mmol/g干膜;含水率从24.3%提高到38.1%;迁移数从88.85%提高至94.83%;膜面电阻由20.3Ω·cm2减少到10.7Ω·cm2;抗氧化百分比降低值为31.75%。(3)与PAP合金膜相比较,氧化铝共混改性的效果较好,PPA合金膜性能更加优越,对处理冶金废水有很大的潜力。(3)PPA合金膜电沉积实验结果表明:(1)PPA合金膜和聚乙烯系异相膜的钴沉积量相当,最佳沉积量分别为22.31 g和22.04 g,比PVDF原膜提高了15%。(2)PPA合金膜和聚乙烯系异相膜槽电压稳定时间约8 h,而PVDF原膜的稳定时间是PPA膜的1.3倍;PPA合金膜与聚乙烯系异相膜最大电流效率都可达95%以上;同等条件下,PPA合金膜、聚乙烯系异相膜和PVDF原膜沉积工艺中对盐酸的沉积浓度分别为2.53 mol/L、2.37 mol/L和2.05 mol/L,PPA合金膜对酸回收浓度高于聚乙烯系异相膜和PVDF原膜,说明PPA合金膜对离子有更好的选择性。(3)PPA合金膜在电沉积钴工艺中性能表现较好,沉积效果与商业膜相当,说明PPA合金膜均能满足新型膜法电沉积钴工艺的基本要求。
王雨果[8](2020)在《基于低共熔溶剂对印刷线路板中铜回收的电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刷电路板是极为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之也带来了大量印刷线路板的废弃,因此废旧印刷线路板(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s,简称WPCBs)中残留的金属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WPCBs中金属占到了30%以上,包括铜、锡、锌、铅、铁、镍、金、银等多种金属,其中金属铜的含量最多,占总金属质量的50%左右,且金属品位已经达到甚至远远超过原矿的金属品位,因此对废旧印刷线路板上铜的回收成为着重点之一。但现阶段在中国对于WPCBs中铜多是通过焚烧的方法被回收,而金等贵金属多采用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作为溶剂的湿法冶金技术,这些粗暴的方法产生了大量对环境有害的废水废气,造成了极大的二次污染,这与资源回收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因此,迫切需要寻找绿色溶剂,使用清洁环保的技术回收WPCBs中的金属。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简称DES)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利用许多过渡金属在低共熔溶剂中独特的电化学性质,将作其为电解液对金属铜进行电化学行为的研究也被大量报道。铜在氯化胆碱系低共熔溶剂(如氯化胆碱-乙二醇)中的氧化,大量的氯离子的存在负移了Cu(Ⅰ)/Cu(0)的电极电位,从而使铜的溶出通过一电子的转移就能实现,极大节省了用电。所以利用低共熔溶剂对WPCBs中的铜通过电化学方法进行回收其本质也是一种湿法冶金技术,并且能通过其独特的电化学性质实现一步回收,节约很多时间和能耗。然而由于存在氯化胆碱类低共熔溶剂依然粘度较高,离子的扩散作用缓慢等问题,还达不到实际的需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铜在溶出过程中会生成短时难以溶解的氯化亚铜,堆积在PCB表面,产生明显的钝化现象,此过程会大大降低电流密度,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则是为研究废旧印刷线路版中铜的回收,以印刷线路板的基材覆铜板(Copper clad laminate,简称CCL)为研究对象,使用氯化胆碱水溶液(Ch Cl-H2O)作为电解液,研究了铜在其中的电化学行为,并设计了两种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行为研究证明了Ch Cl-H2O其性质介于低共熔溶剂和水溶液之间,铜在其中的电化学行为与在DES中类似,且Ch Cl-H2O具有更好的离子导电性。设计的电解装置在比较温和的条件和较短的时间内,在阳极处使用柔性碳毡作为接触电极剥离废旧印刷线路板中金属铜的同时,于阴极处通过沉积的方法回收铜单质。实验研究表明,电解受到氯化胆碱、添加剂和超声功率的影响。在使用0.1 M Cu Cl-0.025M AA-50%Ch Cl-H2O电解液以及100 W超声功率下,电流密度、阳极电流效率、铜回收率分别有20 m A·cm-2、98.0%、93.7%。另外研究了电解镀金PCB剥离回收镀金层。液流电池装置在负极有效剥离废旧印刷线路板中金属铜的同时,将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达到能量回收的目的。实验研究表明Ch Cl-H2O电解液优于氯化胆碱-乙二醇低共熔溶剂,能够在20 m A下恒电流放电,初始电压为0.5V。电解在4800 s终止,累计输出电能43.84 J,铜的剥离率为73.8%。
陈飞[9](2018)在《印制线路板中铜的浸出与回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电子设备的快速更新,以印制线路板(PCB)为代表的电子垃圾会越来越多,随意处置电子垃圾会对水土造成污染。同时,电子垃圾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其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在过去十几年中,PCB的处理从最初简单拆解发展到后来的冶炼和电化学回收,金属回收的技术和工艺不断被改进和更新。本论文在传统湿法冶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用以回收印制电路板中金属铜,在电解过程中使用了离子交换膜,整个工艺流程闭路循环,电解后的金属铜达到了工业化标准。金属离子的分析方法为碘量法检测Cu2+和Cu+浓度,ICP检测微量离子的浓度和铜的纯度。首先研究了浸出体系,比较了三种酸的浸出后发现HCl浸出效果最佳,对一次浸出和二次浸出的最佳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一次浸出的总铜离子浓度可以达到80 g/L以上,两次浸出总铜浓度可达105 g/L以上。饱和浸出实验结果可知,两次浸出已经达到饱和,溶液饱和时铜离子浓度为107.22g/L;浸出稳定性实验结果为两次浸出平均相对偏差均小于2%。在阴极电解实验中,得出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温度25℃,电流密度250 A/m2,Cl-浓度为45 g/L,并用正交实验对条件进行了优化与验证。对阳极循环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三次浸出的最佳条件,完善了工艺流程,并对实验进行了放大,放大实验效果较好。采用XRD、SEM-EDX和ICP对产品进行表征和检测,金属铜的质量分数达到99.5%以上。建立了浸出机理的模型,分析了在浸出过程中铜离子和Cl-的走向,推导出了体系中金属铜的平衡方程式和各项热力学参数。通过扫描阴极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分析出电解过程中各反应的可逆性和反应程度等,发现电解反应分为三个过程。对膜的性能进行分析,分别测定离子交换膜的厚度、含水率、溶胀度、接触角、离子透过速率、选择透过性和膜电位等性能指标。
王仲宇[10](2018)在《高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制备表征及工艺改进》文中研究指明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的分离手段,具有在分离过程中不产生相变化、分离温度低、选择性好、能耗低等优点。离子交换膜是分离膜的一种,其由高分子骨架、固定集团及基团上的可移动离子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按照其固定集团电荷种类分为阴、阳两种离子交换膜。阳离子交换膜由于表面带有负电荷,在电解池模型中,阳极室中的阳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可以透过阳膜达到阴极一侧溶液中,而阴离子则无法透过膜。反之阴膜也同样具有允许阴离子迁移透过膜,而阻挡阳离子透过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之为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能。然而目前国内外商品离子交换膜选择透过性仅为88%96%左右,在分离过程中仍有部分反电荷离子同时透过膜,这极大地限制了离子交换膜的应用效果。本论文以“高选择透过膜与膜精炼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为背景,研究在离子交换膜参与的电积钴工艺中,如何通过改进制膜工艺提高阳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提高氯离子的抑制率,进而减少氯气对环境的污染。实验通过建立离子交换膜评表征评价体系;改变原材料种类配比、加工温度、时间、压力等工艺参数实验迭代生产离子交换膜两方面工作,探讨如何在经典工艺下提高离子交换膜选择透过性,并期待通过改进工艺得到选择透过性、抗氧化性、机械性、膜电阻等各项指标优良的适用于膜电积产钴工艺的离子交换膜。实验设计上包含三个部分,概括如下:丰富并量化了离子交换膜的表征方法体系。离子交换膜没有固定成型的行业测试标准,本实验从一般性能指标、电学性能指标和传质性能指标三大类指标出发将离子交换膜的性能表征方法细分为9个小类,分别确定其测试方法。并依据离子交换膜的实际使用需求,选取了耐破度、离子交换容量、氯离子抑制率等五个指标作为代表性参数,通过适当公式变换,将指标的参数统一划归到01之间。将五个维度指标变化后的数值绘制于一张雷达图中直观表现,通过离子交换膜雷达图中呈现图形的面积与周长乘积的开方来量化表征离子交换膜的综合性能。研究了经典工艺提高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可行性。实验选用了在制造离子交换膜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HDPE黏结剂和001×7苯乙烯树脂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改变两者配比,加工工艺温度以及热压时间参数,观察改变工艺配方、参数后离子交换膜性能上的改变,通过分析发现改进工艺配方、参数对离子交换膜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离子交换树脂占比75%、140℃加工温度、30min热压时间的条件下制得的离子交换膜性能较Ionsep?MC-C商品膜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探索了新材料、新工艺条件提升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可行性。实验通过对现有离子交换膜两大主要组成部分离子交换树脂和黏结剂材料的分析,综合考虑材料的相容性、加工性、材料本身的性能、易得性、环保性等多方面性能,选取了HDPE、LLDPE、PVC、PVDF、硅烷交联聚乙烯、001×7、001×12、D001×8等多种材料相互组合,验证新材料成膜后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表现,并试图分析其表现的原因,找到新材料提高离子交换膜性能的方向。研究表明选用硅烷交联聚乙烯和D001×8材料制得的离子交换膜在几种离子交换膜中性能最优,说明增加两种材料相容性、提高树脂离子交换容量、适当提高材料交联度的方向有助于提高新材料的成膜性能。
二、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废胶体钯活化液的再生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钯的来源和性质 |
1.1.1 钯的来源 |
1.1.2 钯的性质 |
1.2 钯的回收工艺方法与现状 |
1.2.1 直接浸出法 |
1.2.2 火法 |
1.2.3 沉淀法 |
1.2.4 溶剂萃取法 |
1.2.5 离子交换法 |
1.2.6 吸附法 |
1.3 氯化钯的概述 |
1.3.1 氯化钯的性质与用途 |
1.3.2 氯化钯的制备方法 |
1.4 液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
1.4.1 液膜分离技术概述 |
1.4.2 液膜种类概述 |
1.4.3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
1.5 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概述及其应用 |
1.5.1 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概述 |
1.5.2 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的应用 |
1.6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创新点 |
第二章 废胶体钯活化液的预处理 |
2.1 原料成分分析 |
2.2 试验装置与方法 |
2.2.1 试验试剂与设备 |
2.2.2 工艺原理与方法 |
2.2.3 分析方法与参数计算 |
2.3 硫氰酸盐沉铜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1 硫氰酸钠用量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2.3.2 亚硫酸钠用量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2.3.3 陈化时间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2.4 氧化破胶对Pd~(2+)转化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1 王水用量对Pd~(2+)转化率的影响 |
2.4.2 反应时间对Pd~(2+)转化率的影响 |
2.4.3 温度对Pd~(2+)转化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膜法萃取回收废胶体钯活化液中的钯 |
3.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1.2 试验原理 |
3.1.3 试验方法 |
3.1.4 分析方法及参数计算 |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1 内相试剂浓度的选择 |
3.2.2 流动载体用量的选择 |
3.2.3 表面活性剂用量的选择 |
3.2.4 油内比的选择 |
3.2.5 乳水比的选择 |
3.2.6 外相pH值的选择 |
3.2.7 水相浓缩液成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子膜电解法再生废胶体钯活化液中的氯化钯 |
4.1 试验装置及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1.2 试验原理 |
4.1.3 试验方法 |
4.1.4 分析方法与重要参数计算 |
4.2 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沉积钯的影响因素研究 |
4.2.1 阳极室电解液NaOH浓度对钯沉积效果的影响 |
4.2.2 电流密度对钯沉积效果的影响 |
4.2.3 电解时间对钯沉积效果的影响 |
4.2.4 电解温度对钯沉积效果的影响 |
4.3 阴离子交换膜电解造液制备氯化钯影响因素的研究 |
4.3.1 HCl浓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4.3.2 电流密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4.3.3 电解时间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4.4 氯化钯样品表征 |
4.5 氯化钯产品的质量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效益分析与结论展望 |
5.1 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
5.2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浓度含锰废水膜电解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锰矿资源现状 |
1.1.1 全球锰矿资源现状 |
1.1.2 中国锰矿资源现状 |
1.2 锰与二氧化锰 |
1.2.1 锰的性质及应用领域 |
1.2.2 二氧化锰的性质及应用领域 |
1.3 高浓度含锰废水概述 |
1.3.1 高浓度含锰废水的来源 |
1.3.2 高浓度含锰废水的特征 |
1.3.3 高浓度含锰废水的危害 |
1.4 国内外高浓度含锰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1.4.1 沉淀法 |
1.4.2 吸附法 |
1.4.3 氧化法 |
1.4.4 电解法 |
1.4.5 离子交换膜-电解法 |
1.5 离子交换膜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装置与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过程及原理 |
2.2.1 实验前极板预处理 |
2.2.2 产品后期处理过程 |
2.2.3 实验原理 |
2.3 测试方法及考察指标 |
2.3.1 Mn~(2+)浓度的测定 |
2.3.2 游离H_2SO_4浓度的测定 |
2.3.3 溶液pH值的测定 |
2.3.4 产物形貌及晶体表征 |
2.3.5 考察指标 |
3 膜电解过程中不同参数对工艺实验效果分析 |
3.1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 |
3.2 阳极板材料的选择 |
3.3 Mn~(2+)浓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4 温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5 电流密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6 极膜间距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7 阴极液(NH_4)_2SO_4浓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8 阴极液初始pH值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9 阳极液初始H_2SO_4浓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10 正交试验 |
3.11 本章小结 |
4 不同种类添加剂对膜电解处理工艺的影响 |
4.1 H_2Se O_3对膜电解处理工艺效果的影响分析 |
4.2 PAM+硫脲对锰沉积效果的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单膜双室同槽电解机理研究及产物表征 |
5.1 单膜双室同槽电解离子传输过程及机理研究 |
5.1.1 阴极液各离子浓度变化 |
5.1.2 阳极液各离子浓度变化 |
5.2 最佳控制因素条件下电解金属锰测试 |
5.3 最佳控制因素条件下电解二氧化锰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现场中试试验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
6.1 现场中试试验研究 |
6.2 工艺耗能分析 |
6.3 经济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镀钌废液中三氯化钌的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钌的概述 |
1.1.1 钌的来源 |
1.1.2 钌的性质 |
1.2 钌的回收工艺方法与现状 |
1.2.1 蒸馏吸收法 |
1.2.2 直接氧化法 |
1.2.3 还原沉淀法 |
1.2.4 溶剂萃取法 |
1.2.5 醇热还原法 |
1.2.6 活泼金属置换法 |
1.3 液膜分离技术的概况及其应用 |
1.3.1 液膜分离技术的概述 |
1.3.2 液膜分离技术的分类 |
1.3.3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
1.4 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及其应用 |
1.4.1 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的概述 |
1.4.2 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蒸馏—萃取联合法再生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 |
2.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2 工艺流程 |
2.1.3 工艺原理与方法 |
2.1.4 分析方法与参数计算 |
2.2 蒸馏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1 温度与时间对蒸馏收率的影响 |
2.2.2 氧化剂的选择对蒸馏收率的影响 |
2.2.3 吸收剂的选择对钌收率的影响 |
2.3 萃取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1 预氧化剂的选择对萃取率的影响 |
2.3.2 萃取剂的选择对萃取率的影响 |
2.3.3 萃取相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
2.3.4 反萃剂的选择对反萃率的影响 |
2.3.5 反萃相比对反萃率的影响 |
2.4 三氯化钌产品的质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膜法萃取回收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 |
3.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1.2 试验原理 |
3.1.3 试验方法 |
3.1.4 分析方法及参数计算 |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1 乳状液膜法与大块液膜法的比较 |
3.2.2 流动载体对萃取率的影响 |
3.2.3 内相解析剂对萃取率的影响 |
3.2.4 表面活性剂对萃取率的影响 |
3.2.5 油内比(Roi)对萃取率的影响 |
3.2.6 乳水比(Rew)对萃取率的影响 |
3.2.7 破乳方式的选择对破乳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子膜电解法再生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 |
4.1 试验装置及方法 |
4.1.1 试验原理 |
4.1.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4 分析方法及重要参数计算 |
4.2 阳膜电沉积钌影响因素的研究 |
4.2.1 电极材料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
4.2.2 电介质含量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
4.2.3 阴极液钌浓度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
4.2.4 电解电流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
4.2.5 电流密度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
4.2.6 电解温度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
4.2.7 极板间距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
4.3 阴膜电解制备三氯化钌影响因素的研究 |
4.3.1 电流密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4.3.2 盐酸浓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4.3.3 电解时间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4.4 三氯化钌产品的质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艺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
5.1 市场应用分析 |
5.2 工艺成本分析 |
5.3 经济与环境效益初步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电化学处理脱硫废水协同去除燃煤烟气零价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脱硫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化学沉淀法 |
1.2.2 生物法 |
1.2.3 烟道喷雾蒸发技术 |
1.2.4 蒸发结晶技术 |
1.2.5 吸附法 |
1.2.6 其他处理技术 |
1.3 膜电解技术及其应用 |
1.4 燃煤烟气汞污染控制技术 |
1.4.1 燃烧前控制 |
1.4.2 燃烧中控制 |
1.4.3 燃烧后控制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两室电解装置 |
2.3 三室电解装置 |
2.4 模拟固定床反应系统 |
2.5 实验性能指标及评价方法 |
2.5.1 氯离子去除率 |
2.5.2 电流效率 |
2.5.3 电解能耗 |
2.5.4 Hg~0氧化率 |
2.6 催化剂表征分析 |
2.6.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
2.6.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6.3 X射线荧光分析(XRF) |
第三章 两室电解法处理脱硫废水性能研究 |
3.1 电流密度的影响 |
3.1.1 电流密度对氯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3.1.2 电流密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3.1.3 电流密度对电解能耗的影响 |
3.2 电极间距的影响 |
3.2.1 电极间距对氯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3.2.2 电极间距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3.2.3 电极间距对电解能耗的影响 |
3.3 电解液温度的影响 |
3.3.1 电解液温度对氯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3.3.2 电解液温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3.3.3 电解液温度对电解能耗的影响 |
3.4 两室电解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双膜三室电解法处理脱硫废水特性研究 |
4.1 电流密度的影响 |
4.1.1 电流密度对氯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4.1.2 电流密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4.1.3 电流密度对电解能耗的影响 |
4.2 阳极液pH的影响 |
4.2.1 阳极液pH对氯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4.2.2 阳极液pH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4.2.3 阳极液pH对电解能耗的影响 |
4.3 氯离子浓度的影响 |
4.3.1 氯离子浓度对氯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4.3.2 氯离子浓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4.3.3 氯离子浓度对电解能耗的影响 |
4.4 NaNO_3浓度的影响 |
4.4.1 NaNO_3浓度对氯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4.4.2 NaNO_3浓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4.4.3 NaNO_3浓度对电解能耗的影响 |
第五章 脱硫废水电解产物去除Hg~0性能研究 |
5.1 催化剂表征 |
5.2 SCR催化剂氧化Hg~0影响因素研究 |
5.2.1 温度对Hg~0氧化率的影响 |
5.2.2 O_2对Hg~0氧化率的影响 |
5.2.3 HCl对Hg~0氧化率的影响 |
5.3 Cl_2对Hg~0氧化率的影响 |
5.3.1 Cl_2浓度对Hg~0氧化率的影响 |
5.3.2 空速对Hg~0氧化率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情况 |
致谢 |
(5)膜电解法电沉积废水中锰的控制参数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含锰废水的来源、特征及危害 |
1.1.1 含锰废水的来源 |
1.1.2 含锰废水的特征及危害 |
1.2 高浓度含锰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生物法 |
1.2.2 氧化法 |
1.2.3 沉淀法 |
1.2.4 电解法 |
1.2.5 离子交换膜—电解法 |
1.3 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
1.4 电解金属锰 |
1.4.1 锰的性质及用途 |
1.4.2 电解金属锰工艺发展 |
1.5 电解二氧化锰 |
1.5.1 电解二氧化锰的性质及用途 |
1.5.2 电解二氧化锰工艺发展 |
1.6 同槽电解制备金属锰和二氧化锰 |
1.7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装置与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材料 |
2.1.4 实验装置 |
2.2 实验原理及过程 |
2.2.1 极板预处理过程 |
2.2.2 产品后期处理过程 |
2.2.3 实验原理 |
2.3 考察指标及测试方法 |
2.3.1 Mn~(2+)浓度的测定 |
2.3.2 游离H_2SO_4含量的测定 |
2.3.3 溶液pH值的测定 |
2.3.4 产物表征 |
2.3.5 考察指标 |
3 双膜三室同槽电解金属锰和微粒电解二氧化锰的控制因素研究 |
3.1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 |
3.2 阳极板材料的选择 |
3.3 Mn~(2+)浓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4 电流密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5 温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6 极间距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7 阴极液(NH_4)_2SO_4浓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8 阳极液H_2SO_4浓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9 中隔室初始H_2SO_4浓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3.10 正交实验 |
3.11 本章小结 |
4 双膜三室同槽电解金属锰和微粒电解二氧化锰的机理研究及产物表征 |
4.1 双膜三室同槽电解金属锰和微粒电解二氧化锰的离子传输过程及机理研究 |
4.1.1 阴极室各离子浓度变化 |
4.1.2 中隔室各离子浓度变化 |
4.1.3 阳极室各离子浓度变化 |
4.2 最佳控制因素条件下电解金属锰产品测试 |
4.3 最佳控制因素条件下电解二氧化锰产品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经济效益分析 |
5.1 工艺耗能分析 |
5.2 产物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同槽电解处理高浓度含锰废水技术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1.1 金属锰的性质及应用领域 |
1.1.2 锰产量及国内外锰矿资源特点 |
1.1.3 金属锰制备工艺发展及存在问题 |
1.2 高浓度含锰废水简介 |
1.2.1 高浓度含锰废水的特点 |
1.2.2 高浓度含锰废水的危害 |
1.3 国内外高浓度含锰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1.3.1 传统含锰废水处理技术 |
1.3.2 电解法处理含锰废水 |
1.4 同槽电解处理高浓度含锰废水及其意义 |
1.4.1 同槽电解的发展简介 |
1.4.2 离子交换膜技术及其应用 |
1.4.3 离子膜法同槽电解处理高浓度含锰废水的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原理 |
2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试剂与仪器 |
2.1.1 试验药品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材料及装置 |
2.2 试验准备及处理 |
2.2.1 试验准备及预处理 |
2.2.2 产品后期处理 |
2.3 计算方法及检测手段 |
2.3.1 离子浓度测定方法 |
2.3.2 阳极产品含量测定与表征 |
2.3.3 阴极产品含量测定与表征 |
2.3.4 考察指标 |
3 电解过程中不同参数对工艺试验效果分析 |
3.1 阴极电解工艺参数的确定 |
3.1.1 离子浓度对锰沉积的影响 |
3.1.2 极板材质对锰沉积的影响 |
3.1.3 电流密度对锰沉积的影响 |
3.1.4 温度对阴极锰沉积的影响 |
3.1.5 pH对阴极锰沉积的影响 |
3.1.6 添加剂对阴极锰沉积的影响 |
3.2 阳极电解工艺参数的确定 |
3.2.1 温度对二氧化锰电解的影响 |
3.2.2 电流密度对酸回收浓度及二氧化锰电解的影响 |
3.2.3 酸浓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3.2.4 极板材质对电解效果影响 |
3.3 其它因素的影响 |
3.4 正交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单膜双室与双膜三室回收工艺对比分析 |
4.1 试验原理及试剂种类 |
4.2 能耗及产品效益分析 |
4.3 优缺点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阳离子交换合金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
1.1.1 阳离子交换膜基本理论 |
1.1.2 离子交换膜领域的现状 |
1.1.3 合金膜的研究进展 |
1.1.4 PVDF膜的研究进展 |
1.2 离子交换膜的改性研究进展 |
1.2.1 表面改性 |
1.2.2 共混改性 |
1.3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阳离子交换合金膜的制备与性能检测方法 |
2.1 有机材料的选择 |
2.2 无机材料的选择 |
2.3 实验过程 |
2.3.1 实验药品及设备 |
2.3.2 阳离子交换合金膜树脂粉制备 |
2.3.3 热压法成膜 |
2.4 膜主要性能指标以及检测方法 |
2.4.1 离子交换容量(IEC) |
2.4.2 含水率 |
2.4.3 反离子迁移数 |
2.4.4 膜面电阻 |
2.4.5 抗氧化性 |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2.4.7 扫描电镜(SEM) |
3 不同磷钼酸铵质量比对合金膜性能的影响 |
3.1 IEC和含水率 |
3.2 膜电位和迁移数 |
3.3 膜面电阻 |
3.4 微观分析 |
3.4.1 SEM分析 |
3.4.2 傅里叶红外分析 |
3.5 小结 |
4 不同PVC-Al_2O_3质量比对合金膜性能的影响 |
4.1 IEC和含水率 |
4.2 膜电位和迁移数 |
4.3 膜面电阻 |
4.4 抗氧化性 |
4.5 微观结构 |
4.5.1 SEM分析 |
4.5.2 氧化后的SEM分析 |
4.5.3 傅里叶红外分析 |
4.6 三类阳离子交换膜指标对比分析 |
4.7 小结 |
5 PPA合金膜的应用讨论 |
5.1 电沉积材料的选择 |
5.2 膜电积钴原理 |
5.3 不同膜对钴沉积量的影响 |
5.4 不同膜对槽电压的影响 |
5.5 不同膜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5.6 不同膜对酸的回收情况 |
5.7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低共熔溶剂对印刷线路板中铜回收的电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废旧印刷线路板中金属回收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1.2.1 火法冶金技术 |
1.2.2 物理机械法 |
1.2.3 生物冶金法 |
1.2.4 湿法冶金技术 |
1.3 低共熔溶剂研究背景及进展 |
1.3.1 低共熔溶剂的理化性质 |
1.3.2 低共熔溶剂的电化学应用 |
1.4 论文主要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目的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铜在氯化胆碱水类低共熔溶剂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50%ChCl/H_2O中铜的电化学行为 |
2.3.2 Cu(Ⅰ)在70%ChCl-H_2O与 ChCl/Eg中的电化学行为 |
2.3.3 Cu(Ⅰ)在不同质量分数的ChCl/H_2O中的电化学行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合超声在氯化胆碱水溶液中电解PCB回收铜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超声功率对电解的影响 |
3.3.2 氯化胆碱质量分数对电解的影响 |
3.3.3 抗坏血酸加入量对电解的影响 |
3.3.4 一铜浓度对电解的影响 |
3.3.5 镀金PCB板的电解 |
3.3.6 其他电解液电解效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用液流电池装置回收PCB中的铜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以低共熔溶剂为电解液溶剂的液流电池电化学测试结果 |
4.3.2 以氯化胆碱水溶液为电解液溶剂的液流电池电化学测试结果 |
4.3.3 腐蚀效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印制线路板中铜的浸出与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回收PCB中金属的传统方法 |
1.3.2 回收PCB中金属的改进方法 |
1.3.3 各种回收金属技术的比较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1.4.2 PCB浸出工艺研究 |
1.4.3 阳极循环和阴极电解工艺研究 |
1.4.4 理论研究及经济性分析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分析内容 |
2.3.2 实验流程 |
2.3.3 实验装置 |
2.4 计算方法 |
2.4.1 Na_2S_2O_3 溶液的标定 |
2.4.2 溶液中铜含量的计算 |
2.4.3 溶液中微量金属离子含量的计算 |
2.4.4 溶液中Cl~-含量的计算 |
2.4.5 电流效率和能耗的计算 |
2.5 分析方法的建立 |
2.5.1 国标碘量法测定铜含量 |
2.5.2 测定原料液中Cl~-含量 |
2.5.3 微量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3章 PCB废料中金属浸出工艺 |
3.1 浸出体系的研究 |
3.2 一次浸出实验 |
3.2.1 PCB尺寸对一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3.2.2 浸出温度对一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3.2.3 浸出时间对一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3.2.4 HCl浓度对一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3.2.5 固液比对一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3.3二次浸出实验 |
3.3.1 温度对二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3.3.2 闭口时间对二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3.3.3 敞口时间对二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3.3.4 搅拌速度对二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3.3.5 固液比对二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3.4 饱和浸出实验 |
3.5 浸出稳定性实验 |
3.5.1 一次浸出稳定性实验 |
3.5.2 二次浸出稳定性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阴极电解工艺和阳极循环工艺 |
4.1 阴极电解条件实验 |
4.1.1 稀释倍数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4.1.2 Cl~-浓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4.1.3 电流密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4.1.4 温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4.1.5 阴极电解条件实验的结果分析 |
4.1.6 最佳条件下电解铜片的表征 |
4.2 阴极电解正交实验 |
4.2.1 各因素对槽压的影响 |
4.2.2 各因素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4.2.3 各因素对能耗的影响 |
4.3 阳极循环工艺及阳极三次浸出实验 |
4.3.1 氧气对三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4.3.2 温度对三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4.3.3 时间对三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4.3.4 其他条件对三次浸出效果的影响 |
4.3.5 三次浸出稳定性实验 |
4.4 电解稳定性实验 |
4.5 放大实验 |
4.5.1 电解前放大实验 |
4.5.2 电解放大实验 |
4.5.3 放大实验中金属浓度测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机理研究及市场经济分析 |
5.1 浸出机理的研究 |
5.1.1 PCB中金属含量的测定 |
5.1.2 铜的浸出机理 |
5.1.3 其他金属的浸出机理 |
5.2 电解机理的研究 |
5.2.1 阴极极化曲线 |
5.2.2 循环伏安曲线 |
5.2.3 恒电流法与恒电压法 |
5.3 膜性能的研究 |
5.3.1 膜物理性能测试 |
5.3.2 膜化学性能测试 |
5.4 市场经济分析 |
5.4.1 引言 |
5.4.2 电解铜产业化的前景和展望 |
5.4.3 电解铜经济性分析 |
5.4.4 SWOT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高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制备表征及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离子交换膜概述 |
1.1.1 离子交换膜的定义 |
1.1.2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 |
1.1.3 离子交换膜的应用 |
1.1.4 离子交换膜的发展概况 |
1.2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 |
1.2.1 均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
1.2.2 杂化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
1.2.3 异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
1.3 研究课题的背景、思路及意义 |
1.3.1 课题背景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意义 |
2 离子交换膜的表征方法及评价体系 |
2.1 试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2.2 主要性能指标及其检测 |
2.2.1 离子交换膜的结构和主要性能要求 |
2.2.2 一般性能指标 |
2.2.3 电学性能指标 |
2.2.4 传质性能指标 |
2.3 基于雷达图分析法的综合评价体系 |
2.3.1 雷达图分析法 |
2.3.2 雷达图分析指标选取 |
2.3.3 雷达图分析指标的数据处理 |
2.3.4 商品膜的雷达图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聚乙烯制备非均相阳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研究 |
3.1 主要试验材料与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设备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 |
3.2.2 黏结剂的密炼 |
3.2.3 填料的分散和分布 |
3.2.4 胶料的开练与拉片 |
3.2.5 网布热压与成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离子交换树脂粉含量对成膜性能影响 |
3.3.2 不同热压时间对膜性能产生的影响 |
3.3.3 热压温度对离子交换膜的影响 |
3.3.4 优选离子交换膜与商品膜性能比对雷达图 |
3.4 本章小结 |
4 新材料生产非均相离子交换膜的改进工艺研究 |
4.1 试验材料的选择 |
4.1.1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 |
4.1.2 黏结剂的选择 |
4.2 主要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设备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新材料对离子交换膜IEC含量影响 |
4.4.2 新材料对离子交换膜膜电阻的影响 |
4.4.3 新材料对离子交换耐破度的影响 |
4.4.4 新材料对离子交换膜迁移数的影响 |
4.4.5 新材料对离子交换膜氯离子抑制率的影响 |
4.4.6 新材料对离子交换膜综合雷达指数的影响 |
4.4.7 新材料工艺的膜与商品性能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与不足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废胶体钯活化液的再生利用[D]. 秦松烨. 江苏理工学院, 2021
- [2]高浓度含锰废水膜电解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D]. 郑洋洋.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3]镀钌废液中三氯化钌的再生[D]. 邵莹. 江苏理工学院, 2020(01)
- [4]电化学处理脱硫废水协同去除燃煤烟气零价汞的研究[D]. 钱凯凯. 武汉大学, 2020(03)
- [5]膜电解法电沉积废水中锰的控制参数及机理研究[D]. 徐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同槽电解处理高浓度含锰废水技术工艺[D]. 关文学.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阳离子交换合金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任广义.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低共熔溶剂对印刷线路板中铜回收的电化学研究[D]. 王雨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印制线路板中铜的浸出与回收[D]. 陈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10]高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制备表征及工艺改进[D]. 王仲宇.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