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科技素质从何而来?

农民的科技素质从何而来?

一、农民的科技素质哪里来(论文文献综述)

彭芳,罗贤宇,刘新玲[1](2022)在《机遇·困境·路径: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维审视》文中提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与经济现代化发展接轨的产物,科技素质既是其核心素质,也是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当前,我国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然存在科技能力与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乡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支撑""以农民为主体,健全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从而精准化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

陈富红[2](2021)在《创新农业培训形式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文中认为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群体,其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决定着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为了促进当地农业的良好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农民素质得到根本性提高。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很多地区的农民科技素质比较低,不能够迎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创新农业培训形式,采取措施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借鉴参考培训经验,制定培训方案,改变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及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戈传全[3](2021)在《浅谈农业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建设的力度,农业科技培训对提高农民素质和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是目前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急需解决。针对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的领导组织结构不完善、培训经验不足、缺少培训资金、网络培训设备不完备、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对策,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张一博[4](2021)在《打造新时代创新策源地——以湖北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湖北省多年来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和科技服务的伟大实践中拼搏奋进,从启动科技特派员地市试点工作,到全面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从出台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意见,到开展湖北省科技特派员"百县千镇万人"工程实施,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的科技生态日臻完善。科技特派员个人、团队和法人单位点面结合,工作室与工作站交相辉映,他们立足湖北服务华中片区和秦巴山区,辐射服务全国各地,湖北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足迹遍布荆楚星辰大地,谱写着新时代湖北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的新篇章。

马彦,黄锐[5](2021)在《以科技为原动力的扶贫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总结了该院在科技扶贫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提出"种甜高粱养牛羊"、院地(企)合作、融媒体宣传推广、展会推介等科技帮扶模式,归纳得出科技帮扶的经验和启示,并从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创建现代产业园、加强科技服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科技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李娅[6](2021)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文中指出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议简要明确提出了要高度重视成渝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加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的政策引导和协调带动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成渝的区域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不仅要自身发展,还要带动西部和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首先要实现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城镇和农村的紧密联系,缩小都市圈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同时,“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成渝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问题,成渝地区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资源配置上也存在浪费情况,经济建设和发展相对大城市滞后,并且成渝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困难点和薄弱领域,各类机构之间竞争不充分,资金扶持力度不足,支农能力有限。要大力促进中国特色农业和经济增长,就需要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民科技素质。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农民农业科技素质,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文选取成渝双城经济圈16个市级区域作为实例,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通过对文献中相关资料进行总结,构建了文章中相应评价框架,介绍了相关理论和机制,然后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法进一步测算成渝双城经济圈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其构成,并对重庆、成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2000-2018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动态面板数据,运用GMM方法分别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庆和成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双城经济圈农村金融规模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系数为1.493,而成渝双城经济圈农村金融结构和效率对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负效应,系数分别为-0.674、-0.575;分地区来看,重庆和成都两大城市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有所区别的。因此,为了有效发挥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加大对具有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进而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业现代化健康有序发展。

胡鑫[7](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魏宇,孙中华,杨琳[8](2021)在《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为出发点,在释义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三农"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体系,进而探究如何建立一条常态化的,教育对象精准、教育方式精准、教育内容精准的优化培育路径,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潘王林[9](2021)在《安徽省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文中认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兴则根基牢。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自2012年开始,国家就做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决定,培育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次研究主要对安徽省GY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培训满意度及培训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优化策略。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文依据人力资本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导向学习理论进行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收集资料。研究发现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特征为: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并存;应对性需求与拓展性需求并存;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并存;农民培训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从培训背景、参训学员个体特征和培训条件三个方面探究了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因素有:学员参加农业培训的经历、受教育水平、经营方式、教学情况、培训师资、培训的教材资料。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及实地考察,发现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以下问题:培训相关法律及政策服务不足;培训体系有待完善;培训运行机制有待健全;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根据该县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完善培训法规,健全政策服务;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效果;健全运行机制,保障培训质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促其终身发展。

张霞,许秀梅[10](2021)在《基于OWA算子的新型女职业农民职业胜任素质评价》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新型女职业农民法律素质培训班的60名女学员调查数据为依据,构建新型女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评价模型,应用OWA算子函数,对新型女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新型女职业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在胜任素质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尤其在生态素质方面须要提高。最后根据各维度素质存在的不足,从加强本土女农民基础教育、吸引女大学生成为新型女职业农民、消除女农民社会性别差异、与农业院校联合培养等方面提出新型女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提升路径。

二、农民的科技素质哪里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的科技素质哪里来(论文提纲范文)

(1)机遇·困境·路径: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维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历史机遇
    (一)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科技精准供给是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之需
    (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1.科技意识淡薄、农业科技知识缺乏
        2.农业科技获取能力弱、科技技能不足
    (二)乡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
        1.乡村科技供给不足与涉农技术创新成果待转化矛盾突出
        2.农民科技信息获取渠道不流畅、农业技术信息欠缺指导
    (三)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不健全
        1.缺乏专业的培训师资
        2.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需求,“所需”与“所学”不配套
        3.培育方式较为单一,且重理论而轻实践
        4.培训时间不合理
三、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支撑
        1.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根本是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自主创新发展以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内生性增长,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深化网络赋能效应,开放农民思想观念
    (二)以农民为主体,健全乡村科技服务体系
        1.健全乡村科技研究体系:发展引领型科技高质量供给,驱动涉农技术成果有效转化
        2.健全乡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涉农科技信息供给服务平台,畅通精准供给渠道
    (三)创新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1.精准教育师资:打造专业化科技培训师资队伍
        2.精准培育需求:按需出发、分类培训
        (1)厘清培训需求,是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的前提。
        (2)精准遴选培训对象。
        3.精准培训形式:提供多样化、分层次的科学培训形式
        4.精准培训内容:应时应季、因地制宜开展培训
四、结语

(2)创新农业培训形式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意义
    1.1 合理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1.2 有利于提升农民经济收入
    1.3 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
2 创新农业科技培训的对策
    2.1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
    2.2 借鉴参考培训经验制定培训方案
    2.3 改变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4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
3 结束语

(3)浅谈农业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2 当前农业科技培训的现状
    2.1 领导组织结构不完善
    2.2 农业科技培训经验不足
    2.3 农业科技培训资金短缺不足
    2.4 培训网络设施不完备
    2.5 培训人员创新力不够
3 做好农业科技培训的主要措施
    3.1 要加强各组织间的合作
    3.2 要借鉴学习好的培训经验做法
    3.3 要增加农业科技培训经费
    3.4 要创新拓展多种培训渠道
    3.5 要引进高技术高学历人才提升培训能力
4 结语

(4)打造新时代创新策源地——以湖北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逻辑
二、湖北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创新规律辩证法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一)湖北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自对创新发展的历史觉醒
    (二)湖北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自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试点
    (三)湖北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自科技惠民与为民的深刻本质
    (四)湖北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自对科技“三命”与“三牛”的深入实践
三、构建新时代湖北科技特派员全国策源地对策建议
    (一)要营造环境,深化科技特派员服务保障
    (二)要创新服务,做好科技特派员产业支撑
    (三)要加强培养,提升科技特派员能力素质
    (四)要开放协同,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效能
    (五)要激发潜力,完善科技特派员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语

(5)以科技为原动力的扶贫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1 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
    1.2 精准识别对象,制定“一户一策”
    1.3 加强成果示范,带动产业发展
    1.4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科技素质
    1.5 注重凝练总结,推广典型模式
    1.6 抓党建促脱贫,激发内生动力
2 科技帮扶的经验和启示
    2.1 贯彻精准方略,坚持目标标准
    2.2 突出主体地位,扶志与扶智结合
    2.3 强化政治责任,发挥党建引领
3 科技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3.1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助推扶贫产业升级
    3.2 创建现代产业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3 加强科技服务,满足产业发展科技需求
    3.4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3.5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6)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区域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农村金融发展
        2.1.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1.3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农村金融发展
        2.2.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2.3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分析
    3.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3.1.1 农村信贷补贴理论
        3.1.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3.1.3 农村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3.2 全要素生产理论
    3.3 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分析
        3.3.1 农村金融通过资金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3.3.2 农村金融通过农民科技应用能力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3.3.3 农村金融通过信息收集与分散风险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4章 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指标描述
    4.3 模型方法
    4.4 模型结果分析
        4.4.1 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Malmquist指数
        4.4.2 重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
        4.4.3 成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
第5章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指标描述
    5.3 模型方法
    5.4 模型结果分析
        5.4.1 成渝双城经济圈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5.4.2 重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4.3 成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5 平稳性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增加农业科学技术投入
        6.2.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2.3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
        6.2.4 加大对外开放程度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性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人力
        2.1.2 人才
        2.1.3 人力资本
        2.1.4 人才资源
        2.1.5 人才支撑体系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2.1 产业兴旺
        2.2.2 生态宜居
        2.2.3 乡风文明
        2.2.4 治理有效
        2.2.5 生活富裕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4.1 以农为本思想
        3.4.2 政以才治思想
        3.4.3 养护农民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1.1 职业农民
        4.1.2 新型农民
        4.1.3 新型职业农民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2.1 乡村专业人才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4.3.1 农民工
        4.3.2 新生代农民工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4.5.1 社会各界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5.1.1 实施阳光工程
        5.1.2 实施雨露计划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新型职业农民释义
        1.新型职业农民内在属性及特征
        2.新型职业农民内在动力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1.“后精准扶贫”时代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构建服务“三农”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培育体系
    (一)夯实文化基础,拓宽职业能力
    (二)提高科技素质,树立现代观念
    (三)巩固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强化生产经营素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精准培育路径
    (一)教育对象精准化
        1.实用人才培育
        2.农业产业化人才培育
    (二)教育方式精准化
        1.教学手段多样化
        2.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周期长短期并重
    (三)教育内容精准化
        1.教育内容与农民需求相吻合
        2.教育内容与区域特色农业相对接
        3.教育内容与现代化农业相衔接

(9)安徽省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述
        二、国外研究概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性
        一、研究内容:关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终身学习
        二、 研究区域:关注我国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大县的农民培训问题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新型职业农民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三、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第三章 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现状
    第一节 GY县概况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分类
        一、生产经营型
        二、专业技能型
        三、专业服务型
    第三节 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情况
        一、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总量
        二、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
        三、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
        四、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形式及内容
第四章 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实证分析
    第一节 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调查
        一、调查设计
        二、样本选取
        三、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特征分析
        一、显性需求与隐形需求并存
        二、应对性需求与拓展性需求并存
        三、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并存
        四、农民培训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节 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二、培训满意度影响因素指标构建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的模型选择
        四、数据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培训相关法律及政策服务不足
        一、法律保障有待完善
        二、政策服务有待健全
    第二节 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一、培训主体:仍以政府培训为主,相对单一
        二、培训内容:区域农业生产特色,关注不足
        三、培训方式:时间安排不合理,线上培训形式缺乏
        四、培训对象:培训缺乏精准的分层分类
    第三节 培训运行机制有待健全
        一、培训投资机制有待完善
        二、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第四节 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差异大
第六章 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完善培训法规,健全政策服务
        一、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法规
        二、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
    第二节 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效果
        一、坚持“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
        二、制定符合区域农业生产特色的培训内容
        三、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四、实施精准的分层分类培训
    第三节 健全运行机制,保障培训质量
        一、完善培训投资机制
        二、健全质量保障机制
    第四节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促其终身发展
        一、制定学习激励策略,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社会化支持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局限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理论研究展望
        二、实践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二 GY县新型职业农民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OWA算子的新型女职业农民职业胜任素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新型女职业农民
    1.2 新型女职业农民职业胜任素质
2 新型女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构建
    2.1 一级指标设计
    2.2 二级指标设计
3 研究设计
4 基于OWA算子的新型女职业农民职业胜任素质评价
    4.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与分析
        4.1.1 专家打分
        4.1.2 位置赋权
        4.1.2.1 确定绝对权重
        4.1.2.2 确定相对权重
    4.2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与分析
    4.3 组合权重计算与综合评价分析
5 新型女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提升路径
    5.1 着力提高新型女职业农民受教育程度
    5.2 消除女职业农民社会性别差异
    5.3 联合农业院校培育新型女职业农民

四、农民的科技素质哪里来(论文参考文献)

  • [1]机遇·困境·路径: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维审视[J]. 彭芳,罗贤宇,刘新玲. 继续教育研究, 2022
  • [2]创新农业培训形式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J]. 陈富红. 农家参谋, 2021(18)
  • [3]浅谈农业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戈传全.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7)
  • [4]打造新时代创新策源地——以湖北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例[J]. 张一博. 科技智囊, 2021(07)
  • [5]以科技为原动力的扶贫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 马彦,黄锐. 农业科技管理, 2021(03)
  • [6]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D]. 李娅.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7]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8]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优化路径研究[J]. 魏宇,孙中华,杨琳. 成人教育, 2021(06)
  • [9]安徽省GY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D]. 潘王林.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基于OWA算子的新型女职业农民职业胜任素质评价[J]. 张霞,许秀梅. 江苏农业科学, 2021(07)

标签:;  ;  ;  ;  ;  

农民的科技素质从何而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