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图测试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迷宫图测试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一、迷宫图测试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丛佳林[1](2021)在《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胰岛素抵抗与整体认知功能及不同认知维度之间的相关性,验证假说“胰岛素抵抗处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与糖代谢紊乱的十字路口”的合理性。2.结合前期研究基础,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证候要素与胰岛素抵抗、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在上述假说的基础上建立起与中医证候的联系。3.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3年随访,观察认知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与中医证素的动态关联性。方法:1.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就诊的8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病例组和87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 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 gnitive Battery,MCCB)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测验共包含7个认知维度、9项测试。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等糖脂代谢相关实验室指标,计算HOMA-IR值,并以对照组HOMA-IR值的上1/4位点值1.88作为判断IR的切割点,将病例组划分为IR组(51例)与无IR组(36例)。将各组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2.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纳入第一部分研究中8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前期研究中多中心收集的2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精神分裂症中医证素观察评定表”进行四诊信息采集,内容包括40项临床症状、14项舌象、6种脉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证候要素提取,统计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并观察中医证素与HOMA-IR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3.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27例,3年后随访,36例完成面对面访视。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基线-随访MCCB总分的变化情况将患者划分为认知下降组(19例)与认知未下降组(17例),比较两组3年随访后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FINS、HOMA-IR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比较其它基线资料、代谢指标未见显着差异。IR组的空间广度测验(SS)、视觉空间记忆测试(BVMT-R)、MC CB总分较无IR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IR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产生显着影响,且导致整体认知水平降低。IR组与无IR组在PANSS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OMA-IR与MCCB总分、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呈负相关(r=-0.227,r=-0.272,r=-0.282,P值均<0.05),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MA-IR与MCCB总分(t=-2.343,p=0.022)、工作记忆(t=-2.200,p=0.031)、视觉学习和记忆(t=-2.122,p=0.037)呈现相关性。40项临床症状中出现频率位于前5位的是神疲乏力(42.97%)、心悸(38.38%)、少气懒言(37.30%)、胸闷(36.22%)、失眠多梦(31.89%)。脉象中以沉脉(39.19%)、弦脉(31.35%)出现频率最高。舌色以舌淡占比最高(49.46%),舌型以舌有齿痕占比最高(23.24%)、舌苔以苔薄白占比最高(37.03%)。经因子分析后共得出气虚(27.83%)、气滞(18.91%)、痰(16.76%)、阴虚(12.70%)、阳虚(8.91%)、火(8.10%)、瘀血(6.76%)7类证候要素,病位以肝、脾、肾、心多见。27例以痰证为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IR组(17例)与无IR组(10例)比较在HOMA-IR值(P=0.017,P<0.05)、BVMT-R(P=0.037,P<0.05)得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痰证与胰岛素抵抗及工作记忆认知维度存在相关性。认知下降组的随访MCCB总分较认知未下降组显着降低(P<0.05)。认知下降组痰湿证素比例较基线明显增加(P<0.05),其证素演变显示出了由单一证素向复合证素转变的趋势(P<0.01)。下降比例较多的认知维度为视觉记忆和言语记忆,其中视觉记忆下降可能与痰湿证素有关,言语记忆下降可能与气虚证素相关,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且会加重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及工作记忆、视觉记忆等认知维度的损害程度。2.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气滞、痰为主,且痰证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工作记忆认知维度存在相关性,可能是加重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3.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会随着病程进展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过程中,中医证候要素呈现虚实夹杂、复合相兼的变化态势。痰证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相关,且在各认知维度中,痰证可能与视觉记忆损害存在紧密关联。4.验证了假说“胰岛素抵抗处于精神分裂症糖代谢障碍与认知障碍的十字路口”的合理性,并建立了中医证候与假说之间的联系。

蔡璐遥[2](2021)在《双相障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双相障碍是一组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自杀率的特点。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是一直存在的,主要包括执行功能、注意、反应时间、记忆等损害,这些认知功能损害常常造成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等,但目前尚缺乏对于认知损害早期有效的生物标记物检测。而端粒作为反映细胞寿命的生物学标志物,随着细胞的分裂而缩短,调节特定的细胞功能,防止受损或基因组不稳定细胞的复制,并根据细胞类型表现出不同的长度动态。端粒长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缩短,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有研究表明认知功能可能与端粒长度具有相关性。但关于端粒长度与疾病所致认知障碍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老年和痴呆人群。端粒缩短究竟是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后果或相关因素,目前还不清楚,关于双相障碍的端粒长度研究较少,研究结果总体上存在争议,端粒长度与双相障碍认知功能的关系仅在近两年在国外有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别对门诊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使用认知功能成套测来对解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进行评估,同时对比白细胞端粒长度值与其相关性,以探究人群中双相障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或将有利于疾病早期检测和早期治疗,进而延缓或改善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进展。方法:采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编制,北京回龙观医院团队翻译中文版并进行了信效度测试和评估的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对30名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和30名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与患者组相匹配的正常人进行认知功能评定,评定内容包括7个认知维度:信息处理速度、注意及警觉、工作记忆、言语学习和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认知。同时抽取患者组及对照组外周血,使用PCR方法提取DNA测量端粒长度。对两组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比较,采用SPSS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与正常人在认知功能及端粒长度上的差异,以及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失程度与端粒长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联系。结果: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的MCCB总分及符号编码、语义流畅性测验、数字序列和情绪管理得分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对双相障碍组认知功能得分与一般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双相障碍稳定期组受教育年限与言语记忆得分、空间广度得分、视觉记忆得分、持续操作得分、MCCB总分与呈线性正相关(R2=0.209,P=0.006<0.05;R2=0,114,P=0.038<0.05;R2=0.202,P=0.007<0.05;R2=0.529,P=0.003<0.05;R2=0.206,P=0.007<0.05)。对两组的端粒长度差异进行分析,Mann-Whiteny U统计量为227.000,Z=-3.297,P=0.001(双侧)<0.05,可以认为两组的端粒长度存在差异,对照组的端粒长度更长。将认知功能评估各项测试得分及总分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的端粒长度与符号编码得分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26<0.05),但在进一步的回归模型中提示端粒长度不能有效预测符号编码得分(P=0.080>0.05)。在进行年龄、性别等协变量控制后,对端粒长度及上述认知功能评估的得分进行偏相关分析,仍然提示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的端粒长度与认知评估得分之间无相关(P>0.05)。结论:在认知功能方面,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的MCCB总分及符号编码、语义流畅性测验、数字序列和情绪管理得分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及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和社会认知水平存在损害。在端粒长度方面,双相障碍稳定期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的端粒长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的端粒长度较健康对照组短。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的端粒长度与符号编码得分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但端粒长度不能有效预测符号编码得分。暂时未有可靠数据表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可以预测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

章晓雅[3](2020)在《神经调节蛋白1下游调控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miRNA发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大脑功能紊乱疾病,总体发病率接近1%。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细胞神经递质调节紊乱、遗传基因突变所致神经发育异常、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等因素与精神分裂症发生密切相关。线粒体作为调控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重要细胞器,在神经递质合成释放、神经干细胞分化发育等重要环节都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组离体试验研究首次发现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奥氮平在神经调节蛋白1(NRG1)介导下对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功能障碍具有显着治疗作用。为从整体动物水平验证奥氮平以上线粒体保护作用与NRG1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下游调控机制开展了本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本组采用CRISPR/Cas 9技术构建了NRG1整体敲除(NRG1 KO)小鼠模型,分别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验证了脑内NRG1表达水平;设立野生型组(WT)、MK801组、NRG1 KO组、NRG1 KO+Olanzapine组,分别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发活动、前脉冲抑制(PPI)法检测感觉门控功能、社交实验检测小鼠社交能力、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对小鼠行为学进行评价;使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线粒体超微结构,使用钙离子诱导线粒体肿胀法评价脑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情况,并探究奥氮平对NRG1导致的线粒体异常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从整体动物水平验证了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与NRG1的关系。本组前期研究显示NRG1通过转录后调控方式调控下游线粒体功能变化。为此在第二部分中,本课题组采用miRNA测序技术对NRG1 KO小鼠脑组织中显着变化的miRNA分子进行了无偏差测序,并进一步采用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从发生极显着变化分子中锁定与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miR-143-3p;采用qRT-PCR分别在NRG1 KO小鼠脑组织,SH-SY5Y细胞系和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三个水平验证了NRG1与miR-143-3p表达的关系;在SH-SY5Y细胞系和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水平建立miR-143-3p mimic和miR-143-3p inhibitor模型,采用MitoSOX Red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ROS,JC-1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明确了miR-143-3p对线粒体功能的调控作用;最后本组还验证了奥氮平对miR-143-3p的调控作用,并明确了该作用与NRG1的相互关系通过以上研究分别从离体和整体水平明确miR-143-3p是NRG1下游调控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功能紊乱的重要靶点。为进一步明确miR-143-3p调控线粒体功能的直接靶标,在第三部分中对miR-143-3p过表达神经细胞进行mRNA测序;结合文献初筛测序结果中发生极显着性下调具有线粒体调控作用靶基因,并采用qRT-PCR进行验证;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探针法锁定miR-143-3p靶基因线粒体肌酸激酶1B(CKMT1B);使用Western Blot和免疫染色法进一步验证miR-143-3p与CKMT1B的调控关系。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miR-143-3p调控线粒体功能的靶基因,为后续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功能直接靶点研究奠定了基础。结果:在第一部分中与WT组相比,NRG1 KO小鼠出现了与MK801组相似的显着性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学改变,其中包括前脉冲抑制(P<0.05),自发活动量升高(P<0.05)和社交功能障碍(P<0.05),但对学习记忆功能并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与前期离体试验结果一致的是NRG1 KO鼠脑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显着改变,其双层膜结构间隙变宽,内容物电子云密度显着降低,较WT组,NRG1 KO鼠离体脑脏线粒体对钙离子诱导的线粒体肿胀变化不敏感(P>0.05);奥氮平显着改善MK801诱导的小鼠神经行为与线粒体形态与功能改变(P<0.05)却对NRG1 KO导致的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异常和线粒体损伤无效。以上结果从整体动物水平证明了NRG1是调控奥氮平发挥抗精分样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关键靶点。在第二部分中,miRNA-seq结果显示与WT相比,NRG1 KO小鼠脑组织中有46个miRNAs表达上调,143个miRNAs表达下调(P<0.05),经NRG1 KO鼠脑组织以及SH-SY5Y细胞和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NRG1 KD模型qRT-PCR验证,miR-143-3p被初步认定为NRG1下游具有潜在线粒体调控作用关键靶标(P<0.05);miR-143-3p mimic和miR-143-3p inhibitor模型结果显示,较control组,miR-143-3p低表达细胞出现了显着的线粒体功能损伤,包括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P<0.05);重要的是1、10μM奥氮平NRG1依赖性升高miR-143-3p表达水平,且可有效抑制miR-143-3p低表达所致的线粒体ROS水平升高及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miR-143-3p是NRG1通路下游参与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关键靶点之一。在第三部分中,miR-143-3p过表达神经细胞mRNA测序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ATP酶活性的负调控(GO:0032780)、心肌细胞的收缩与信号传导(GO:0086002)和突触组织的功能(GO:0050808)等重要信号通路发生了显着变化(P<0.05),该结果进一步佐证第二部分中有关miR-143-3p调控神经细胞能量代谢相关;在有显着改变的基因中结合文献调研初步筛选获得线粒体肌酸激酶1B(CKMT1B)与PAPPA候选mRNA,通过SH-SY5Y细胞和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miR-143-3p mimic和miR-143-3p inhibitor模型qPT-PCR验证,在miR-143-3p过表达发生显着性下调靶基因中筛选获得线粒体肌酸激酶1B(CKMT1B)(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143-3p低表达可以使CKMT1B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探针试验结果显示,与CKMT1B/miR NC相比,CKMT1B/miR-143-3p mimic组荧光强度显着降低(P<0.01),而CKMT1B/miR-143-3p inhibitor组荧光强度显着升高(P<0.01),该结果证明CKMT1B为miR-143-3p靶基因;Western Blot和免疫染色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以上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奥氮平可以显着降低miR-143-3p inhibitor所导致的CKMT1B细胞蛋白水平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CKMT1B是miR143-3p的靶基因,其可能介导了奥氮平抗精分样线粒体功能紊乱的作用。结论:NRG1通路下游miR-143-3p是调控奥氮平抗精分样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关键靶点之一,其线粒体调控靶基因是CKMT1B,该靶标是否参与了奥氮平的抗精分药理作用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精分样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分子机制的认识,发现了miR-143-3p这一潜在的奥氮平疗效关联性分子标记物,为后续临床精分患者分子分型以及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师红玲,刘卫平,丁瑞娟,钱志成[4](2019)在《认知行为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认知、行为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30例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号码牌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予以托莫西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训练,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患儿的社会能力以及行为问题予以评价,采用瑞文测验(CRT)对患儿的认知能力予以评价,采用儿童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各项社会能力评分以及总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7.733,7.571,6.960,13.469;P<0.05),行为能力各项评分以及总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4.353,-5.435,-6.433,-6.765,-5.192,-10.055,-9.696,-11.416,-2.711,-24.902;P<0.05);研究组的各项CRT评分及总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10.082,10.935,11.325,8.988,23.644,39.285;P<0.05);研究组的各项心理健康评分及总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9.676,-14.408,-7.129,-9.466,-7.836,-8.508,-34.971,-8.151,-42.617;P<0.05)。结论:ADHD患儿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训练,可显着提高患儿的认知、行为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张慧娟,金金,李春波[5](2019)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功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常用嗅觉功能评估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物理学评估结果及影响因素;患者嗅觉系统影像学及生理学研究结果 ;嗅觉功能与认知功能及临床特征的关联,并探讨了嗅觉功能检测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诊疗中运用价值。

张慧娟[6](2019)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识别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中国人群嗅觉识别测验”(Chinese 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CSIT)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使用的信度、效度和适用性;初步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识别功能的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来源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同期招募性别、年龄与患者相匹配健康对照者,并收集相关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等。对两组被试使用CSIT进行嗅觉评估,及使用16项气味能力测试(16-item odor identification test from Sniffin’sticks,SS-16)作为嗅觉测试效标工具;使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病性症状、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对部分患者在2周后进行嗅觉功能重测。2.统计方法: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a系数、分半信度以及重测信度;效度检验采用准则关联效度。其它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分析等。结果:1.研究共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60人。在两组被试中,CSIT的Cronbach’sa系数为0.794,分半信度为0.820;其中,患者组CSIT的Cronbach’sa系数0.722,分半信度为0.766。对32例患者进行CSIT重测,重测信度r=0.84,p<0.001;共106名被试(49例患者及57名健康被试)同时进行了SS-16测试,CSIT与SS-16存在正相关(r=0.50,p<0.001);患者组,准则关联效度r=0.47,p<0.01。2.患者组CSIT平均分24.5±5.4分,低于对照组(30.1±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14个条目正确率存在差异。患者组MoCA得分与CSIT存在正相关(r=0.30,p<0.05),PANSS阴性症状与嗅觉测试分数存在负相关(r=-0.49,p<0.05),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史、用药剂量、病程等与CSIT得分相关性未达到统计学意义。CSIT测试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0.777,临界值取29分时,区分两组人群的敏感性为85.0%,特异性61.7%,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于SS-16。“精神分裂症嗅觉识别测验14条目简易版”ROC曲线下面积0.857,临界值取10分时区分两组人群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78.3%。结论:1.“中国人群嗅觉识别测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能较好检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嗅觉异常;2.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嗅觉识别功能损害,以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嗅觉功能减退与患者认知功能及阴性症状相关。

于明[7](2018)在《选择性敲除海马CA1兴奋性神经元Dnmt1&Dnmt3a的表达对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对正常脑功能(如学习记忆)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且多种认知障碍相关的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都与表观遗传修饰的异常有关。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刺激可以动态的调控DNA甲基化,而甲基化通过调节脑中特定基因的转录来调节记忆的形成和存储。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的催化作用下,将来自于S-腺苷甲硫氨酸中的一个甲基转移到CpG二核苷酸中胞嘧啶的5号碳原子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主要受到三种甲基转移酶调节。DNMT1为维持性甲基转移酶,主要负责在半甲基化的DNA链上引入甲基基团,来维持细胞的甲基化水平;DNMT3A和DNMT3B为从头合成甲基转移酶,可以向未甲基化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添加新的甲基基团,形成新的甲基化位点。三者相互协调,使得DNA甲基化在细胞分裂中可以保持延续性和稳定性。其中,DNMT1和DNMT3A在成熟神经元中也有较高表达,是起主要作用的DNA甲基化转移酶。大量研究提示DNMT1和DNMT3A介导的甲基化修饰对成熟神经元的功能(如学习和记忆)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两种酶的功能是重叠和互补的,但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为了深入探讨DNA甲基化修饰对不同脑区及不同类型神经元功能及学习记忆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细胞机制,我们首先用AAV-Cre-GFP病毒定位注射的方法,通过Cre-LoxP重组酶系统对小鼠背侧海马CA1区成熟神经元内Dnmt1和Dnmt3a基因进行时空特异性共敲除(硕士期间工作),同时利用B6.Cg-Tg(CaMK2α-cre)T29-1Stl/J工具鼠建立能够特异性共敲除海马CA1区成熟兴奋性神经元内Dnmt1和Dnmt3a表达的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双敲小鼠。在整体水平上,我们利用高架十字迷宫、旷场实验、新位置识别、社交选择、Morris水迷宫和转棒等一系列行为学范式对两种条件性敲除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了测试。在离体脑片上,我们利用全细胞膜片钳和场电位记录对双敲小鼠海马神经环路的突触功能和神经元的固有兴奋性进行了分析。在基因组和蛋白分子水平上,我们利用转录组基因芯片、转录组全基因测序、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蛋白质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等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引起突触功能和动物行为改变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以寻找可能被调控的靶基因。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性敲除CA1脑区Dnmt1和Dnmt3a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1.1αCaMKII-Cre小鼠与Gt(ROSA)26Sortm1(EYFP)Cos荧光报告小鼠杂交,显示CRE重组酶的表达位置主要在海马的CA1区,且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基因共敲除小鼠海马CA1区Dnmt1和Dnmt3a的敲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减少了40%和30%(图3所示)。1.2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结果显示,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基因共敲除小鼠的焦虑状态和自发活动与对照Dnmt1,3a2flox/2flox小鼠相比,无异常(图4所示)。这些结果与我们前期通过局部脑区定位注射AAV-Cre-GFP病毒以敲除Dnmt1,3a2flox/2flox小鼠海马CA1区Dnmt1和Dnmt3a表达所得的实验结果相一致。1.3新位置识别、社交偏好和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共敲除小鼠表现出海马依赖性的记忆障碍,包括物体位置识别记忆障碍,社交识别记忆障碍和空间记忆障碍(图5所示)。这些结果与我们前期通过局部脑区定位注射AAV-Cre-GFP病毒以敲除Dnmt1,3a2flox/2flox小鼠海马CA1区Dnmt1和Dnmt3a表达所得的实验结果相一致。1.4转棒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Dnmt1,3a2flox/2flox小鼠相比,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共敲除小鼠的运动学习能力增强(图6所示)。2.Dnmt1和Dnmt3a共敲除影响学习记忆的细胞机制。2.1海马脑片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tion,fEPSP)记录结果显示,与对照Dnmt1,3a2flox/2flox小鼠相比,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共敲除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存在异常,具体表现为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有增强趋势、而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基础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和成对脉冲比值(PPR)无异常(图7所示)。2.2脑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与对照Dnmt1,3a2flox/2flox小鼠相比,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共敲小鼠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功能异常,具体表现为自发型(spontaneous)和微小型(miniature)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IPSC)频率降低,幅度不变。自发型和微小型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EPSC)的频率和幅度均无变化(图8所示)。2.3脑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与对照Dnmt1,3a2flox/2flox小鼠相比,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共敲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固有兴奋性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同一去极化电流诱发的动作电位个数明显增多,此外,我们还发现,海马CA1区立体定位注射钙依赖性钾离子通道激动剂CyPPA可部分改善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基因共敲除小鼠的记忆障碍(图9所示)。3.Dnmt1和Dnmt3a共敲除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3.1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共敲除小鼠海马CA1区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图10所示),表达量上调1.5倍以上的基因有166个,下调1.5倍以上的基因有138个;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表达量上调2倍以上的基因有2490个,下调2倍以上基因有3466个;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结果显示,甲基化水平上调10%以上的基因有2898个,下调10%以上的基因有4986个。其中,我们发现差异表达趋势一致且CG甲基化水平亦发生改变的基因共有4个,分别为β-半乳糖苷α-2,6唾液酸转移酶2(beta-galactoside alpha-2,6 sialyltransferase 2,St6gal2),激活转录因子7相互作用蛋白2(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7 interacting protein 2,Atf7ip2),胰岛素受体相关受体(insulin receptor-related receptor,Insrr)以及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类酶1(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like 1,Oasl1)。3.2结合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转录组测序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对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双敲小鼠和对照Dnmt1,3a2flox/2flox小鼠海马CA1区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筛选后进行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性双敲小鼠海马CA1区St6ga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腺相关病毒AAV-St6gal2-shRNA-eGPF介导的CA1内St6gal2小干扰RNA表达,可以改善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条件双敲小鼠海马依赖的记忆障碍(图11所示)。3.3考虑到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基因共敲除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固有兴奋性显着增加这一事实,我们应用qRT-PCR技术对芯片中大量差异表达的离子通道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基因共敲除小鼠CA1区的中间电导钙依赖的钾离子通道(intermediate-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channels,KCa3.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腺相关病毒AAV-Kcnn4介导的CA1区Kcnn4过表达能够改善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小鼠的识别记忆障碍,同时抑制其运动学习能力(如图12所示)。3.4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Dnmt1,3a2flox/2flox小鼠相比,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基因双敲小鼠海马CA1区AKT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图13所示)。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与前期通过脑区定位注射AAV-Cre-GFP病毒局部脑区定位注射的方法以实现海马CA1区成熟神经元中Dnmt1和Dnmt3a共敲除所得到的实验结果相一致,海马CA1区成熟的兴奋性神经元内选择性双敲Dnmt1和Dnmt3a导致小鼠海马依赖的记忆障碍。在突触和细胞水平上,我们发现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基因双敲小鼠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后电流下降和固有兴奋性增强,进而导致SC-CA1通路异常,具体表现为LTD有增强的趋势。在分子水平上,我们发现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基因双敲小鼠海马CA1区St6gal2基因的转录水明显上调,而Kcnn4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并且干扰St6gal2的表达可以改善小鼠的位置记忆障碍,且高表达Kcnn4不仅可以改善小鼠的位置记忆障碍而且还可以抑制小鼠的运动学习能力的增强。通过对信号通路的探讨,我们还发现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基因双敲小鼠海马CA1区AKT磷酸化水平降低,而AKT的激活与Kcnn4的表达之间的关系前期也有大量报道。因此我们初步得出结论,小鼠海马CA1区成熟兴奋性神经元中Dnmt1和Dnmt3a基因的共敲除可以上调St6gal2基因,以及下调Kcnn4基因的表达,我们推测这两个靶基因导致神马神经环路的突触传递功能、神经元内在兴奋性以及突触可塑性发生异常,并最终造成海马依赖的记忆障碍和运动学习能力的增强。Dnmt1以及Dnmt3a的敲除如何调节St6gal2和Kcnn4,这两个靶基因之间是如何作用的,以及这两个基因如何影响海马神经元突触功能和兴奋性的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本研究为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自闭症、脆弱综合征、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等在内的多种与表观遗传调控尤其是DNA甲基化异常相关的神经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的靶向调控基因St6gal2和Kcnn4。从长远来说,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学习记忆及其分子细胞机制的认识,同时对伴有认知障碍的神经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及治疗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施丽丹,蔡梁椿,路荣梅,林纬,黄惠彬,梁继兴,李连涛,温俊平,林丽香,陈刚[8](2018)在《克兰费尔特综合征伴认知损害及心理障碍的临诊应对》文中指出克兰费尔特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KS)是男性最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疾病,该病是由于遗传了来自父方或母方的额外X染色体所导致的,其中接近80%的染色体核型表现为47,XXY。KS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双侧睾丸硬小、高促性腺性性腺功能减退、不育症、男性乳房女性化、身材较高。而由于缺乏神经认知及精神心理方面系统性的筛查,KS患者伴发的神经认知受损及精神心理问题常常被忽略。目前KS患者神经认知受损及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本文报道2例KS患者,并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面做一文献复习。

李承炜[9](2018)在《面向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系统的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研制》文中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重性精神疾病,临床诊断依赖于医生对病人,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容易导致精神分裂症的漏诊或误诊,引发病情的延误,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和经济负担。因此,寻找精神分裂症的客观诊断指标,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穿戴式医疗设备作为医疗电子新的发展领域,在许多慢病管理与疾病监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穿戴式医疗设备监测用户的生理信息,可将院内传统监测服务延伸到院外实时在线监护,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医生能够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远程诊治,有助于实现对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的预防干预与早期预警,可有效节约医疗成本。本文面向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系统,设计开发了一款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用于改善传统心电与脑电采集装置相对笨重、体积庞大、导联线繁冗、不可长时连续监测等问题。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分别基于集成模拟前端芯片ADS1293与ADS1299进行设计,集成模拟前端芯片采用24位Σ-ΔADC对心电与脑电信号进行模数转换,无线模块采用低功耗蓝牙4.0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并结合低功耗铁电存储控制器MSP430FR5739与电源管理模块进行系统低功耗设计,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精度高等特性,可长时连续高精度地采集心电与脑电信号。心电设备结合衣服服饰设计了一件便携舒适的穿戴式心电背心,通过实验验证可在静息、慢走、跑步等不同日常活动下进行心电信号的采集,可实时显示分析心电波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脑电设备通过内部方波测试与器件噪声测试验证了设备的精确性与低噪声特性,测试结果显示器件噪声低于1μV,可适用于脑电信号的检测。通过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的研制,可为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的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开发等研究内容提供一种新型的监护设备,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辅助诊断与早期预警。

范北方,谢博,李泽辉,高彩虹[10](2017)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神经认知功能指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神经认知功能指标的情况。方法:将本院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将普通人60例作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两组入选者均进行持续注意测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木块图测验、数字广度测验、Stroop颜色干扰测验,比较两组入选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持续注意测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木块图测验、数字广度测验、Stroop颜色干扰测验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执型精神分类症患者一级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认知功能缺陷。

二、迷宫图测试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迷宫图测试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思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设计及内容
4. 研究优势及创新性
第一部分 胰岛素抵抗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要素因子分析及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与中医证素相关性的3年随访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糖代谢紊乱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观察评定表
附录二 认知功能成套测验操作手册

(2)双相障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双相障碍与认知功能研究现状
    1.2 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研究现状
2 研究问题与假设
3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流程
    3.4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人口学变量
    4.2 双相障碍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在认知功能上的比较
    4.3 双相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在端粒长度上的比较
    4.4 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程度与端粒长度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5.2 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端粒长度的改变
    5.3 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5.4 本研究的缺点及不足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双相障碍与端粒长度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神经调节蛋白1下游调控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miRNA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精神分裂症概述
        1.1.1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2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
    1.2 精神分裂症与线粒体研究进展
        1.2.1 线粒体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1.2.1.1 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与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1.2.1.2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与精神分裂症
        1.2.1.3 mtDNA变异与精神分裂症风险
        1.2.1.4 线粒体与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之间的功能相互作用
        1.2.2 线粒体参与精神分裂症药效学研究
    1.3 NRG1 突变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发展
        1.3.1 NRG1 蛋白的结构和下游信号通路
        1.3.2 精神分裂症患者NRG1-ErbB4 信号的病理改变
        1.3.3 NRG1-ErbB4 的转基因精神分裂症模型的研究
        1.3.4 抗精神病治疗对NRG1-ErbB4 信号转导的影响
    1.4 miRNA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奥氮平对NRG1敲除小鼠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异常与线粒体功能紊乱无效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2.2.2 qRT-PCR检测小鼠脑组织mRNA水平
        2.2.3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蛋白表达水平
        2.2.4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脑内蛋白水平
        2.2.5 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发活动
        2.2.6 前脉冲抑制(PPI)法检测感觉门控功能
        2.2.7 社交实验检测小鼠社交能力
        2.2.8 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2.2.10 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大脑线粒体超微结构
        2.2.11 Ca~(2+)诱导法检测小鼠脑线粒体肿胀
        2.2.12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基因工程小鼠模型NRG1 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2.3.2 NRG1 KO会导致小鼠出现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异常
        2.3.3 NRG1 KO不会导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
        2.3.4 奥氮平无法有效逆转NRG1KO导致的小鼠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异常
        2.3.5 NRG1 KO会导致小鼠脑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
        2.3.6 奥氮平无法有效逆转NRG1KO导致的小鼠脑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
        2.3.7 NRG1 KO会导致小鼠脑线粒体肿胀
        2.3.8 奥氮平无法有效逆转NRG1 KO导致的小鼠脑线粒体肿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R-143-3p是 NRG1 通路下游参与奥氮发挥抗精分样线粒体损伤的靶点之一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miRNA-seq技术筛选NRG1 KO小鼠脑组织中表达敏感miRNA分子群
        3.2.2 SH-SY5Y细胞培养
        3.2.3 大鼠皮层原代神经元细胞的培养
        3.2.4 qRT-PCR检测NRG1和miR-143-3p表达水平
        3.2.5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3.2.6 建立miR-143-3p mimic和 miR-143-3p inhibitor细胞模型
        3.2.7 MitoSOX Red探针法检测线粒体ROS水平
        3.2.8 JC-1 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3.2.9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3.2.10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WT& NRG1 KO小鼠脑组织miRNA测序
        3.3.2 NRG1 KO小鼠脑组织miR-143-3p表达量降低
        3.3.3 NRG1 KD细胞中miR-143-3p表达量降低
        3.3.4 奥氮平细胞水平药物安全浓度探索
        3.3.5 奥氮平诱导SH-SY5Y细胞miR-143-3p水平升高
        3.3.6 miR-143-3p低表达会导致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升高
        3.3.7 奥氮平可以抑制miR-143-3p低表达导致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升高
        3.3.8 miR-143-3p低表达会导致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
        3.3.9 奥氮平可以抑制miR-143-3p低表达导致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iR-143-3p靶向CKMT调控奥氮平对精分样线粒体功能异常的药效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株
        4.1.2 药品与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的培养与分组
        4.2.2 转录组测序检测miR-143-3p过表达细胞敏感mRNA分子群
        4.2.3 qRT-PCR检测细胞CKMT和 miR-143-3p表达水平
        4.2.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KMT水平
        4.2.5 免疫染色检测细胞CKMT表达水平
        4.2.6 双荧光素酶报告探针检测miR-143-3p靶基因
        4.2.7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miR-143-3p过表达神经细胞敏感mRNA分子群
        4.3.2 miR-143-3p与 CKMT1B在细胞中mRNA水平负相关
        4.3.3 miR-143-3p与 PAPPA在细胞中mR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4.3.4 双荧光素酶报告探针验证CKMT1B为 miR-143-3p靶基因
        4.3.5 奥氮平可以降低miR-143-3p inhibitor所导致的CKMT1B细胞蛋白水平升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NRG1 是参与奥氮平改善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作用的重要基因
    5.2 miR-143-3p是 NRG1 下游评价奥氮平对精分样线粒体功能异常的药效的重要靶点之一
    5.3 CKMT1B可能是miR-143-3p下游参与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作用的靶基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4)认知行为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行为评定
        1.3.2 认知评定
        1.3.3 心理健康水平
    1.4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行为评定
    2.2 认知评定
    2.3 心理健康水平
3 讨 论

(5)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嗅觉功能评估方法
2 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心理物理学检测结果
3 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系统影像学及生理学检测结果
    3.1 外周嗅觉系统 (olfactory system at peripheral level)
    3.2 嗅觉Ⅱ级神经元———嗅球 (olfactorybulb)
    3.3 中枢嗅觉系统 (olfactorysystem at central level)
4 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功能与认知功能及临床特征的关联
5 展望

(6)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识别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嗅觉系统解剖结构及生理结构
    
1.1.2.精神分裂症与嗅觉系统生理关联
    
1.1.3.精神分裂症嗅觉功能行为学研究
    
1.1.4.嗅觉功能常用研究工具
    1.2.本研究假设与立题思路
    1.3.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方法学
    2.1.伦理学审核
    2.2.研究对象
    
2.2.1.样本来源
    
2.2.2.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2.2.3.样本量
    2.3.研究设计
    
2.3.1.研究流程
    
2.3.2.研究内容
    2.4.评估工具及方法
    
2.4.1.中国人群嗅觉识别测验
    
2.4.2.16 项气味识别能力测试
    
2.4.3.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2.4.4.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2.5.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中国人群嗅觉识别测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信效度研究
    
3.1.1.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特征
    
3.1.2.信度
    
3.1.3.效度
    3.2.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识别功能特征
    
3.2.1.两组嗅觉识别功能总体差异
    
3.2.2.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识别功能特征
    
3.2.3.嗅觉识别功能测试与嗅觉自评结果相关性
    3.3.嗅觉识别功能相关因素探究
    
3.3.1.嗅觉识别功能与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相关性
    
3.3.2.嗅觉识别功能与精神病性症状相关性
    
3.3.3.嗅觉识别功能与认知功能相关性
    3.4.嗅觉测试ROC曲线
    
3.4.1. “中国人群嗅觉识别测验”ROC曲线
    
3.4.2. “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识别测试14 条目简易版”ROC曲线
    
3.4.3.16 项气味识别能力测试ROC曲线
第四章 讨论
    4.1.“中国人群嗅觉识别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4.2.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识别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
    4.3.嗅觉识别功能测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第五章 总结
    5.1.结论
    5.2.本研究的创新性
    5.3.本研究的局限性
    5.4.进一步研究方向 English version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Chapter 3 Results
Chapter 4 Discussion
Chapter 5 Summary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所获奖励

(7)选择性敲除海马CA1兴奋性神经元Dnmt1&Dnmt3a的表达对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动物来源
    2 小鼠筛选(小鼠交配和基因鉴定)
    3 αCaMKII-Cre转基因小鼠前脑中CRE重组酶表达部位的检测
    4 基因双敲小鼠海马区 Dnmt1 和 Dnmt3a 表达水平的检测
    5 病毒注射及检测
    6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
    7 行为学实验
    8 电生理机制研究
    9 分子机制研究
    10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选择性敲除CA1 脑区Dnmt1和Dnmt3a对小鼠记忆的影响
        1.1 αCaMKII-Cre/LoxP遗传系统CRE重组酶在小鼠前脑中的表达分布及海马区Dnmt1和Dnmt3a敲除率检测
        1.2 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小鼠的基础焦虑水平和自发活动正常
        1.3 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小鼠表现出海马依赖性的记忆障碍
        1.4 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小鼠的运动学习能力增强
    2 Dnmt1和Dnmt3a敲除影响记忆的细胞机制
        2.1 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小鼠海马CA1区SC-CA1 通路突触传递及可塑性异常
        2.2 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小鼠海马CA1 区锥体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异常
        2.3 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小鼠海马CA1 区锥体神经元固有兴奋性明显增强
    3 Dnmt1和Dnmt3a敲除影响记忆的分子机制
        3.1 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小鼠海马CA1 区基因表达芯片,转录组测序及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结果
        3.2 αCaMKII-Cre;Dnmt1,a2flox/2flox小鼠海马CA1区St6ga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且干扰CA1区St6gal2 表达后可改善小鼠的记忆障碍
        3.3 dCA1 区过表达Kcnn4 可反转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小鼠的记忆障碍和运动学习增强
        3.4 αCaMKII-Cre;Dnmt1,3a2flox/2flox小鼠海马CA1区Akt磷酸化水平异常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面向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系统的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精神分裂症诊断技术与临床评估
        1.2.1 精神分裂症简介
        1.2.2 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诊断技术与临床评估方法
    1.3 基于心电与脑电信号分析的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系统
        1.3.1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信号分析研究现状
        1.3.2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信号分析研究现状
        1.3.3 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研究现状
        1.3.4 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在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系统方案总体设计
    2.1 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与早期预警系统简介
    2.2 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设计
        2.2.1 穿戴式医疗设备设计要求
        2.2.2 设备性能指标
        2.2.3 设备设计方案
        2.2.4 穿戴式检测设备开发环境与辅助工具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穿戴式心电检测设备研制
    3.1 心电图生理学原理与信号特征
    3.2 基于集成模拟前端ADS1293的心电检测电路设计
        3.2.1 集成模拟前端ADS1293介绍
        3.2.2 集成模拟前端心电检测电路设计
    3.3 电源管理电路与设备低功耗设计
        3.3.1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3.3.2 设备低功耗设计
    3.4 穿戴式心电检测设备软件设计
    3.5 PCB设计与设备研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穿戴式脑电检测设备研制
    4.1 脑电图的生理学原理与信号特征
    4.2 基于集成模拟前端ADS1299的脑电检测电路设计
        4.2.1 集成模拟前端ADS1299简介
        4.2.2 集成模拟前端脑电检测电路设计
    4.3 电源管理电路与设备低功耗设计
        4.3.1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4.3.2 设备低功耗设计
    4.4 穿戴式脑电检测设备软件设计
    4.5 PCB设计与设备研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穿戴式检测设备性能测试与实验论证
    5.1 穿戴式检测设备性能测试
        5.1.1 穿戴式心电检测设备性能测试
        5.1.2 穿戴式脑电检测设备性能测试
    5.2 穿戴式心电检测设备实验验证
        5.2.1 标准信号源测试
        5.2.2 不同活动状态下的心电监护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10)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神经认知功能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入选者持续注意测验、木块图测验、数字广度测验结果比较
    2.2 两组入选者Stroop颜色干扰测验结果比较
    2.3 两组入选者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结果
3 讨论

四、迷宫图测试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D]. 丛佳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双相障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蔡璐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神经调节蛋白1下游调控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miRNA发现[D]. 章晓雅. 江苏大学, 2020(02)
  • [4]认知行为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J]. 师红玲,刘卫平,丁瑞娟,钱志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12)
  • [5]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功能研究进展[J]. 张慧娟,金金,李春波.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3)
  • [6]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识别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慧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选择性敲除海马CA1兴奋性神经元Dnmt1&Dnmt3a的表达对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于明. 青岛大学, 2018(07)
  • [8]克兰费尔特综合征伴认知损害及心理障碍的临诊应对[J]. 施丽丹,蔡梁椿,路荣梅,林纬,黄惠彬,梁继兴,李连涛,温俊平,林丽香,陈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8(04)
  • [9]面向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系统的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研制[D]. 李承炜.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神经认知功能指标研究[J]. 范北方,谢博,李泽辉,高彩虹. 中国医学创新, 2017(33)

标签:;  ;  ;  ;  ;  

迷宫图测试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