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凝汽式汽轮机调整

浅析凝汽式汽轮机调整

一、浅析凝汽式汽轮机的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伍赛特[1](2021)在《供热式汽轮机技术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文中认为由热电联产这一功能方式引入供热式汽轮机的概念,并针对其分类及相关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对其未来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目前,供热式汽轮机的技术参数及单机容量仍在进一步提升中,可更有效地为工业生产及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黄泳清[2](2021)在《300MW空冷机组热电联产供热方式的热经济性分析》文中提出目前中国对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碳排放的需求日益升高,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下降到每年1%左右,相对的,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大幅提升。目前在集中供暖的份额中,燃煤燃气依然占有主要份额,在这之中纯供热的燃煤燃气锅炉占比仍然较高,对燃烧产生的高品位能源利用较为浪费,如果能使用热电联产机组取代一定份额的纯供热机组,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本文以某330MW抽汽式热电联产机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高背压供热运行方式和抽汽式-高背压式双机组联合供热运行方式的设计,并对这三种运行方式进行了热经济性分析,计算并对比了在各主蒸汽流量、供热负荷、供回水温度情况下三种运行方式的发电功率、供电煤耗率、热电比、总能源利用率以及(?)效率等热经济性指标。指出双机联合供热运行方式相比其他两种运行方式有一定的热经济性优势,但也有一些缺点。本文还对高背压供热运行方式和双机组联合供热运行方式受背压变化而产生的热经济性变化进行了计算,指出存在热经济性最优的运行背压点。

Solomykov Aleksandr[3](2020)在《核能供热的中俄比较及基本热负荷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集中供热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节能减排压力随之增加。目前,中国面临着调整能源结构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寻找有效、可靠、经济的清洁供热能源的相关课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核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其环保性、高能量密度性以及稳定性等优势是核能供热技术研究的起点。目前,中国核能供热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标准规范等各方面都亟待开展系列深入的研究。首先,详细梳理了俄罗斯与中国核能供热技术发展的历程。将俄罗斯的核能供热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中国有四种核能供热技术在不同时期得到发展。分析了俄罗斯核能供热关键技术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包括AST-500反应堆的低温核能供热、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供热以及目前世界领先的漂浮式核能热电厂,并与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及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供热技术进行了对比,指出俄罗斯目前核能供热技术以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供热为主;给出了俄罗斯和中国未来核能供热战略政策的对比;对与核能供热密切相关的长输供热管网技术也进行了比对分析;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核电站通风技术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梳理了两国相关标准体系,进行了中俄两国核电站通风技术标准化相互借鉴探析,为进一步完善两国核电站暖通空调标准及防火规范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中国和俄罗斯在核能供热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成熟的核能热电联产技术和经验对中国发展核能供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其次,研究了低温核能供热堆最佳基本热负荷比例。在分析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供需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反应堆功率调节范围及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比例确定方法。在低温核能供热堆功率条件而范围为20%时,以东北地区典型城市为例,计算出低温核能供热堆最佳基本热负荷比例为0.30.5。针对中国非供暖期集中供热负荷较低的问题,提出提高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因子的措施,包括跨季节蓄热系统、供热及海水淡化联供以及冷热联产技术。再次,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RPES)建立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研究了核能热电联产的优化基本热负荷。通过对常规热电厂与核能热电厂评价指标的综合分析,以核能热电联产系统的最大一次能源相对节能率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同时,建立了核能热电联产系统的能耗及供热量等重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对核能热电联产最佳热化系数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核能热电联产最佳热化系数的关键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对中国北方集中供热区的92座城市进行了主要影响因素对核电站供热系统最佳热化系数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主要条件参数中,供暖热负荷延续时间曲线的无因次量β与最佳热化系数相关度最高。得到了在不同影响因素变化范围内的最佳热化系数回归公式。在不考虑常年性热负荷条件下,综合考虑其他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模型估算的核电站供热系统最佳热化系数范围为0.6130.735。

臧玉龙[4](2020)在《考虑风功率预测置信度的热电机组优化调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新能源的装机比例不断提高,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的代表,其波动性与间歇性等问题所带来的弃风现象也日益严重。尤其在我国北方的冬季采暖期,由于热电机组“以热定电”的运行机制,导致北方地区的冬季弃风现象更为突出。冬季采暖期,北方大型的热电机组电出力受到热负荷的制约,难以为风电消纳提供更多的出力空间。针对上述现象,本文首先研究我国北方地区的风电波动特性,从风力发电的运行机理出发,分析风力发电在冬季采暖期的波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风功率预测模型与预测误差,建立风电出力的不确定模型。基于风功率的预测误差,本文定义的风功率预测的置信度函数。确定对于未来时刻风电出力的可信区间。并提出了考虑风功率预测置信度的风电机组优化调度方法,本论文将风力发电加入到常规的发供电平衡中,能够减少旋转备用,很大程度降低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热电机组的热电特性。主要分析了热电机组电出力与热出力的关系特性曲线,以及添加储热装置后对热电机组电热特性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考虑风功率预测置信度与热电机组特性的配电网短期调控策略,采用模型预测控制对配电网调度问题进行优化。该模型主要通过采集当前时刻系统的参数,考虑当前时刻和未来时刻的约束条件,通过MPC的滚动优化达到动态系统的实时最优控制。该控制策略以弃风电量最小为目标,通过对热电机组的调控实现短时增加或减少电出力,并且通过储热装置调整系统的热负荷需求。综合考虑系统在每个控制周期内的电热负荷分配达到风电出力最大化的目的。并且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尤田[5](2020)在《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文中提出冷热电联产系统综合了热电联产技术和吸收式制冷技术,使热电厂在供电、供热的同时也能供应冷能,可以显着提高系统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在应用中经常涉及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当制冷站与热电厂之间距离不同时应该选择何种制冷方式更优,二是热电厂不同温度的余热应当匹配何种吸收式制冷类型最佳,三是吸收式制冷循环中传热过程和传质过程之间存在何种交叉作用的热力学机制。首先对热电联产系统中热量的传递及转换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热电联产节能效益的具体表达式及科学的界定条件。再根据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制冷站与热电厂之间距离不同的现实情况,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和电压缩式制冷分别进行(火用)效率、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及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对比研究,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更优制冷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判定依据。然后针对热电厂存在高、低两种品位热源的实际情况,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关于吸收式制冷的热力匹配进行研究,确定了适合热电厂余热回收的最佳吸收式制冷类型。最后运用广义Carnot定理对吸收式制冷循环中传热过程、传质过程之间的热质交叉现象进行热力学耦合分析,揭示了制冷循环中蕴含的能量转换机制。结果表明,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制冷站与热电厂的距离小于5km时,选择吸收式制冷方式的系统能源综合利用率和制冷(火用)效率更高,当距离在5km至9.2km时,选择吸收式制冷方式的系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但制冷(火用)效率却低,吸收式制冷的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高于电压缩式制冷的最大距离受蒸汽热价和电价的影响。单效吸收式制冷适合于低温热水余热回收,双效吸收式制冷适合于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单双效耦合的混效吸收式制冷适合于存在两种热源的余热回收;串联流程容易使混效吸收式制冷系统内产生正压,不利于系统的正常运行,并联流程则不存在正压运行的问题,更适合应用于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循环中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各自的系统皆可看成由传热过程与传质过程构成的孤立系统,传热过程与传质过程之间的能量转换符合广义Carnot定理,即正耗散率的自发过程驱动负耗散率的非自发过程。本文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经济性、热力匹配及热质交叉的分析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更优制冷方式的选择、最佳吸收式制冷类型的确定及吸收式制冷性能的提升进而提高冷热电联产系统的余热回收效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黄登超[6](2020)在《300MW供热机组飞轮储能辅助调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全球及国内经济、能源和环保形势的发展,清洁能源发电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其发电量所占比例持续增长。尽管如此,我国的发电主体仍然是火力发电,特别是燃煤发电。我国电网的容量极其巨大,负荷峰谷差与频率波动日渐增大,而可用来调峰调频的燃气机、水电机组等灵活性电源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从而必须要求燃煤机组承担部分调峰调频任务。其中,供热机组的灵活性变负荷能力极差,无法满足调频任务的快速变负荷要求。为满足此情况,确保燃煤机组效率高、稳定机组安全运行、减少运行人员工作量、提高机组经济效益,必须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对缺乏灵活性的供热机组进行联合调频优化改造,促进发电厂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减轻电网的压力。大港电厂的发电机组机组为意大利产300MW级供热发电机组,于上世纪70年代末投产发电。早期为燃油机组,2002年进行燃煤改造。该机组运行时间较长,技术水平严重落后,机组调频能力差,每年都将被进行大量的一、二次调频考核。本文首先简述当前大港电厂300MW级供热机组的设备概况和对用来调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介绍现有的调频模式,分析现有模式的优缺点,通过分析飞轮储能与其他储能相比的优势,得出飞轮储能是非常适合辅助供热火电机组联合调频的技术手段。再然后详细介绍调频储能飞轮系统,对飞轮储能参与的联合调频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得出飞轮储能系统辅助燃煤供热火电机组联合调频的效果。最后分析飞轮储能参与联合调频的经济性,详细介绍、计算国内外的各种收益以及提出未来飞轮储能独立调频电站的收益模式。

张磊,杨自春,刘华瑞,陈国兵[7](2019)在《船用核动力汽轮机组耦合变工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用核动力汽轮机组变工况运行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机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重要指标。为此,首先给出汽轮机调节级逆顺序变工况算法和压力级组变工况算法,并提出一种能够全面考虑汽轮机喷嘴+节流+滑参数调节方式、多参数变化的多级汽轮机组变工况分析模型;然后基于动态模型的冷凝器变工况分析方法,建立一种通用型模块化的汽轮机和冷凝器耦合变工况分析模型;随后,将该耦合变工况模型应用于某船用核动力汽轮机组的变工况特性研究,分析不同外界因素对机组变工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汽轮机组变工况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各设备之间的强耦合关系,有效地实现了船用核动力汽轮机组全工况范围的变工况分析,并指明运行参数对汽轮机组变工况的影响机理和程度,为船用核动力汽轮机组的优化设计、高机动可靠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潘杭萍[8](2019)在《供热系统能量梯级利用开发及优化》文中认为当前社会用电需求增幅回落,供热需求持续增加,凝汽式机组供热改造的研究,对热电联产的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有着重大意义,推进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地建设。目前对凝汽式机组进行供热改造,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供热改造经济性评估体系,忽视了供热抽汽的可用能损失,没有充分发挥热电联产的最大效能。因此,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按供热抽汽的能级高低进行能量梯级利用,是当前大型凝汽式汽轮机供热改造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凝汽式机组的供热改造研究分为民用供暖与工业供热。对凝汽式机组供暖改造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不同供热需求,分别对其改造为背压机、抽背机的方案进行热力计算,得出合理改造方案。调研实地工业供热需求,从供热可靠性、机组负荷变化的适应性、供热抽汽对机组安全性的影响和供热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低温再热蒸汽为主供热汽源,四抽蒸汽作为备用汽源。开发能量梯级利用抽汽供热系统,抽汽经过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做功后送往热网,最大限度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性。基于EBSILON软件,对抽汽供热系统进行电负荷、热负荷双重变化的主要工况仿真建模。对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进行变工况运行分析。随着主机负荷的降低,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效率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机进汽量不变,随着供热量的增加,机组热耗率降低,供热净收益增加。计算抽汽量对汽轮机和锅炉再热器运行安全的影响,得出抽汽供热量的极限供热范围。针对现有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的进汽方式及其弊端,提出一种新型的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根据主机负荷运行工况,调整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进汽方式。分别对额定进汽压力、进汽方式切换点、新型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的高压缸级数进行参数优化,提高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的效率,扩大其进汽参数范围。

赵世飞[9](2019)在《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热电联产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污染物集中控制的重要技术,其发展关注点也呈现高效,环保,供热扩容和负荷灵活性等多元化特点。相较成熟的抽凝热电联产技术,高背压余热供热技术的节能潜力、适用范围与性能优化等尚待深入研究,为其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对大型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展开适用性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首先通过与传统燃煤抽汽凝汽式热电联产机组的对比,开展高背压机组的热力学特性研究,从理论层次揭示其节能原理与应用的局限性;其次,探究了高背压供热机组最常见型式(双机热电联产机组)的热电负荷运行及经济分配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节能和负荷灵活性的角度对热电联产机组进行了优化。基于热电联产能耗分配,揭示出热电联产机组的优越性及强化方向,指出热电联产节能优化需要从降低换热过程(?)损入手。利用EBSILON Professional建模,通过与抽凝热电联产机组的对比,从整体热力学性能和供热过程探讨高背压机组的节能潜力。高背压机组乏汽完全利用,且单位供热量(?)耗比抽凝机组低34.73%,发电(?)效率为比抽凝机组提高5.18%。针对纯高背压机组“以热定电”运行的局限,对比分析其常见其他型式对高背压供热热力学性能的改善。基于上述局限性,进一步以双机联合运行的热电联产机组为对象,研究双抽凝机组和高背压-抽凝机组的运行策略以及热力学性能差异。提出供热凝汽器最大温升比和乏汽供热比的概念,并用其分析一次网供回水温度对机组供热能力及热电负荷特性的影响。热网供回水温度的升高使乏汽供热比降低。基于双机联合运行机组的能耗和热电特性差异,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数学方法进行全供热期热电负荷经济分配,为双机联合运行机组提供能耗的最优化解决方案。本文案例研究表明,高背压机组在供热期发电量与抽凝机组相当,但供热能力大幅增加。与双抽凝机组相比,高背压-抽凝机组煤耗量降低8.55%,发电效率和燃料利用系数分别提高6.85%和5.78%,发电标准煤耗率降低32.79g/kWh。在双机热电联产机组热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挖掘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潜力,提出新型的优化流程。包括基于余热回收和能级匹配的高背压-抽凝机组烟气与乏汽余热综合利用系统,以及基于降低蒸汽加热系统过热度的增设无再热汽轮机的方案,并分别对其展开热力学和经济性方面的研究。锅炉烟气与汽轮机乏汽的余热综合利用可有效提高高背压-抽凝机组乏汽利用率。在设计工况时,新型系统乏汽利用率比原机组高22.74%,供热量提高16.26%,对应的发电标准煤耗率降低19.65 g/kWh。新型系统的年净收益为180万美元(1242万元),新增设备投资动态回收周期为2.06年。增设无再热汽轮机后,供热过程(?)损显着降低,并通过对典型供热期的计算,得到了新型供热系统较之传统系统的节能及经济优势。本文总结了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提升常见技术,包括燃煤锅炉,电锅炉,电动热泵,蓄热系统,吸收式热泵以及其他余热回收过程等。并将依据技术原理、运行调节策略的差异将这些技术分为辅助热源模式和电制热模式,最后从节煤效果和技术经济性等角度展开了对比分析,给出了技术路线选择的逻辑与方法。当与辅助热源模式耦合时,热电联产机组的电负荷调节范围从78.72%-54.87%扩大为100%-25.20%,与电制热模式耦合时,则扩大为78.72%-0。余热利用技术最具节煤潜力,采用抽汽作为热源的蓄热系统技术经济性最佳。热电联产机组在选用灵活性提高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调峰需求,运行调节难度,节煤效果,技术经济性等诸多因素。

钟震[10](2019)在《大型超超临界凝汽式汽轮机组能耗分析与诊断》文中提出大型超超临界凝汽式汽轮机组能耗分析与诊断的研究对于掌握汽轮机系统运行特性、提高机组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1000MW超超临界凝汽式汽轮机组为研究对象,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汽轮机组的热耗特性进行分析及诊断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建立了热耗特征参数动态工况库和稳态工况库。对动态工况库,利用K-means算法挖掘热耗率受负荷和环境温度影响的关系,研究了升负荷和降负荷趋势下的汽轮机组热耗特性。对稳态工况库,利用K-means算法结合加权关联算法获取典型工况下热耗特征参数的目标值,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建立了全工况下的目标值工况库。其次,建立了热耗偏差分析模型。提出了MFOA算法,建立了基于MFOA-GRNN的汽轮机组热耗特性模型,MFOA算法在传统FOA算法基础上增加种群规模和种群寻优空间,提高了热耗特性模型的精度。在MFOA-GRNN热耗特性模型以及目标值工况库的基础上,建立了热耗偏差分析模型,并利用具体算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再者,研究了汽轮机组能效状态监测以及诊断方法。深入分析了能效异常变化的特点,针对单一热耗率指标在评价能效变化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能效偏离度指标,建立了基于MSET算法的分工况多参数估计模型,以热耗特征参数实际向量为输入,通过比较模型输入向量与估计向量之间的偏离程度判断机组能效状态。针对机组能效异常,提出了机组纵向对标诊断方法,比较不同时间段热耗特征参数的变化来分析异常原因。算例结果验证了能效状态监测模型以及对标诊断方法的可靠性。最后,根据本文所建的模型,开发了汽轮机组能耗分析与诊断软件。

二、浅析凝汽式汽轮机的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凝汽式汽轮机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供热式汽轮机技术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供热式汽轮机的分类
2 供热背压汽轮机
3 供热凝汽式汽轮机(带调节抽汽的汽轮机)
    3.1 功率值
    3.2 采暖抽汽
    3.3 凝汽器中蒸汽热能的利用
    3.4 热负荷
4 供热式汽轮机主要发展趋势
5 结论及展望

(2)300MW空冷机组热电联产供热方式的热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目前热电厂供热运行方式概述
        1.2.1 抽汽供热
        1.2.2 高背压供热
        1.2.3 抽汽与高背压双机组联合供热
        1.2.4 热泵供热
        1.2.5 NCB式机组(凝汽抽汽背压式机组)供热
    1.3 热电厂热电联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电联产热力系统模型建立
    2.1 引言
    2.2 研究机组介绍
    2.3 热电联产系统模型的建立
        2.3.1 建模所使用的基准工况选择
        2.3.2 建模所使用的参数计算
    2.4 热电联产系统建模可用性验证
    2.5 直接空冷系统建模
        2.5.1 对象直接空冷凝汽器系统参数
        2.5.2 直接空冷凝汽器系统参数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电联产机组不同运行方式热经济性研究
    3.1 引言
    3.2 机组运行方式设计
        3.2.1 抽汽式热电联产机组
        3.2.2 高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
        3.2.3 抽汽式与高背压式双机组联合供热机组
        3.2.4 机组供热运行的可行性判断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3.1 供回水温度为75/50℃时运行经济性分析
        3.3.2 供回水温度为80/55℃时运行经济性分析
        3.3.3 供回水温度为85/60℃时运行经济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电联产机组运行背压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设计运行工况
    4.3 热经济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核能供热的中俄比较及基本热负荷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核能供热系统的基本热负荷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本研究技术路线
2 中俄核能供热技术发展与关键技术的对比
    2.1 中俄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历程分析
        2.1.1 俄罗斯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历程
        2.1.2 中国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历程
    2.2 中俄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的对比
        2.2.1 俄罗斯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
        2.2.2 中国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
        2.2.3 中俄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对比
    2.3 中俄核能供热经验及发展战略对比
        2.3.1 俄罗斯核能供热经验及发展战略
        2.3.2 中国核能供热经验及发展战略
    2.4 中俄长输供热管网技术对比研究
        2.4.1 俄罗斯长输供热管网技术
        2.4.2 中国长输供热管网技术
        2.4.3 中俄长输供热管网技术对比探析
    2.5 中俄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的对比
        2.5.1 核电站通风系统特点
        2.5.2 俄罗斯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体系及特点
        2.5.3 中国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体系及特点
        2.5.4 中俄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体系对比分析
    2.6 俄罗斯核能供热技术对中国的相互借鉴
    2.7 本章小结
3 低温核能供热堆的基本热负荷分析
    3.1 低温核能供热堆设计及运行的基本参数
        3.1.1 低温核能供热堆基本热负荷比例
        3.1.2 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因子
        3.1.3 核反应堆的功率调节范围
    3.2 低温核能供热堆的供热能力及运行特点
        3.2.1 低温核能供热堆的功率调节范围分析
        3.2.2 中国集中供热系统全年热负荷变化特点
        3.2.3 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的供需矛盾分析
    3.3 低温核能供热堆最佳基本热负荷比例分析
        3.3.1 前苏联低温核能供热站的基本热负荷比例
        3.3.2 中国低温核能供热系统热负荷类型的确定
        3.3.3 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基本热负荷确定方法
    3.4 提高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因子措施的分析
        3.4.1 跨季节蓄热系统
        3.4.2 水热联产技术
        3.4.3 冷热联产技术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的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
    4.1 核能热电联产的热力学评价指标
        4.1.1 热电联产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4.1.2 热电分产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4.1.3 热电联产系统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RPES)
        4.1.4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化系数
        4.1.5 热力网输送效率
    4.2 基于RPES的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建立
        4.2.1 核能热电联产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计算模型
        4.2.2 核能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系统能耗的计算
        4.2.3 核能热电联产供热量的计算
        4.2.4 基于RPES的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4.3 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关键控制变量的确定
        4.3.1 核能热电联产二回路热力系统的控制变量
        4.3.2 供热系统的控制变量
    4.4 核能热电联产最佳热化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4.4.1 基于正交试验的热化系数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4.2 气候参数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4.3 长输供热管网输送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4.4 锅炉房热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4.5 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热功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4.6 一次管网输送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考虑风功率预测置信度的热电机组优化调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波动特性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热电机组调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风电波动性分析
    2.1 风速的波动性
        2.1.1 风速波动的物理模型
        2.1.2 风电场的尾流效应
    2.2 风功率波动特性分析
        2.2.1 风功率特性分析
        2.2.2 风功率波动性分析
    2.3 风电出力不确定性建模
        2.3.1 情景建模
        2.3.2 模糊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电参与配电网调峰的优化调度方法
    3.1 风功率预测与预测误差
    3.2 风功率预测置信度
        3.2.1 风功率预测置信区间
        3.2.2 风功率预测误差模型
        3.2.3 风功率预测置信度数学模型
    3.3 考虑风功率预测置信度的风电机组优化调度方法
        3.3.1 风电场可靠模型
        3.3.2 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选择
        3.3.3 控制方法
        3.3.4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电机组电热特性研究
    4.1 热电机组类型及其热负荷与电负荷关系
        4.1.1 背压式热电机组
        4.1.2 抽汽式热电机组
    4.2 供热系统蓄热后的电热特性
    4.3 热电机组对电网调峰的影响
        4.3.1 热电机组参与电网调峰的限制条件
        4.3.2 供热与电网调峰之间的相互影响
        4.3.3 风电消纳与热电机组调峰之间的矛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风功率预测置信度的热电机组优化调峰方法
    5.1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短期调控方法
    5.2 考虑风功率预测置信度与热电机组特性的配电网短期调控控制模型
        5.2.1 总体目标函数
        5.2.2 热电机组参数确定
        5.2.3 约束条件
    5.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论文中提出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的能源现状
        1.1.2 发电厂余热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3 热电联产系统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1.1.4 吸收式制冷应用于热电厂的优势
        1.1.5 课题研究意义
    1.2 冷热电联产系统发展概况
    1.3 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量传递转换分析
    2.1 能量梯级利用原则
    2.2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
        2.2.1 热电分产热力系统
        2.2.2 热电联产热力系统
        2.2.3 能流趋势对比分析
    2.3 热电联产的循环特性
        2.3.1 理想循环的热耗率
        2.3.2 实际循环的热经济性
    2.4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力学研究
        2.4.1 热效率
        2.4.2 (火用)效率
    2.5 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2.5.1 热电分产的能源消耗
        2.5.2 热电联产的能源消耗
        2.5.3 热电联产的节能效益
        2.5.4 热电联产的节能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经济性
    3.1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性能评价指标
        3.1.1 (火用)分析的理论基础
        3.1.2 (火用)损失
        3.1.3 (火用)效率
        3.1.4 (火用)损失比率及(火用)损失系数
    3.2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两种制冷方式的(火用)分析模型
        3.2.1 (火用)效率分析模型
        3.2.2 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分析模型
        3.2.3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模型
    3.3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两种制冷方式的热经济性对比
        3.3.1 (火用)效率对比分析
        3.3.2 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对比分析
        3.3.3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力匹配
    4.1 余热深度回收的热力学过程
        4.1.1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4.1.2 夹点温差下的水温分析
    4.2 吸收式制冷的热力循环分析
        4.2.1 多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4.2.2 多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4.2.3 基于吉布斯相律的自由度分析
    4.3 吸收式制冷最低析出温度的热力学分析
        4.3.1 最低析出温度理论分析
        4.3.2 多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最低析出温度
        4.3.3 多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最低析出温度
        4.3.4 吸收式制冷最低析出温度的变化趋势
        4.3.5 吸收式制冷在余热回收中的综合分析
    4.4 吸收式制冷在冷热电联产系统中的热力匹配特性
        4.4.1 混效吸收式制冷串联流程的热力分析
        4.4.2 混效吸收式制冷并联流程的热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质交叉
    5.1 化学势
        5.1.1 气体化学势
        5.1.2 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
        5.1.3 水蒸汽和溴化锂溶液中水的化学势差
    5.2 孤立系统的热力学耦合
        5.2.1 孤立系统
        5.2.2 孤立系统的热力学耦合体系
        5.2.3 广义卡诺定理
    5.3 吸收式制冷循环关键换热单元的热质交叉分析
        5.3.1 吸收器的能量转换分析
        5.3.2 发生器的能量转换分析
        5.3.3 冷凝器的相变放热分析
        5.3.4 蒸发器的相变吸热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总结
    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300MW供热机组飞轮储能辅助调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调频需求增加
        1.1.2 火电机组成为调频主力
        1.1.3 调频政策
        1.1.4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300MW供热机组设备情况及调频存在的问题
    2.1 大港电厂300MW供热机组概况
        2.1.1 汽轮机
        2.1.2 锅炉
        2.1.3 发电机
    2.2 300MW供热机组调频运行情况概述
        2.2.1 大港电厂一次调频情况
        2.2.2 大港电厂二次调频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300MW供热机组调频模式分析
    3.1 典型火电机组调频情况介绍
    3.2 供热机组供热期的调频运行
        3.2.1 常规运行调整措施
        3.2.2 热网辅助调整措施
    3.3 提高AGC性能对机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飞轮储能辅助供热机组新调频模式研究
    4.1 飞轮储能系统
        4.1.1 飞轮储能系统原理
        4.1.2 不同储能形式比较
    4.2 飞轮储能参与供热机组调频的模拟仿真
        4.2.1 汽轮机模型
        4.2.2 供热机组汽轮机模型
        4.2.3 AGC信号处理模型
        4.2.4 飞轮储能系统模型
        4.2.5 总体仿真模型
    4.3 仿真结果分析
        4.3.1 慢AGC信号
        4.3.2 快AGC信号
        4.3.3 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调频经济补偿模式研究
    5.1 美国调频辅助服务补偿计算
        5.1.1 美国PJM独立调频案例
        5.1.2 PJM调频补偿计算
        5.1.3 ISO-NE调频补偿计算
        5.1.4 CAISO调频补偿计算
        5.1.5 小结
    5.2 国内调频辅助服务补偿计算
        5.2.1 国内联合调频案例
        5.2.2 山西电网联合调频补偿计算
        5.2.3 京津唐电网联合调频补偿计算
        5.2.4 南方电网联合调频补偿计算
        5.2.5 小结
    5.3 独立调频经济收益模式
        5.3.1 调频补偿收益方案
        5.3.2 调频补偿收益基本参数
        5.3.3 调频补偿收益性能参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7)船用核动力汽轮机组耦合变工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多级汽轮机变工况分析方法
    1.1 调节级逆顺序变工况算法
    1.2 压力级变工况计算方法
    1.3 多级汽轮机整机变工况计算方法
2 基于冷凝器动态模型的变工况分析
3 汽轮机和冷凝器耦合变工况模型
4 船用核汽轮机组变工况特性分析
    4.1 汽轮机进口初压波动的影响分析
    4.2 汽轮机进汽量波动的影响分析
    4.3 不同冷凝器冷却水进口温度的影响分析
    4.4 不同循环水流量变化的影响分析
5 结 论

(8)供热系统能量梯级利用开发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凝汽式机组供热改造方案
        1.2.2 凝汽式机组供暖改造经济指标
        1.2.3 凝汽式机组供热改造安全性分析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抽汽供热机组仿真建模
    2.1 抽汽供热机组仿真建模平台
    2.2 抽汽供热机组整体架构
    2.3 锅炉自定义模型
        2.3.1 部件脚本自定义
        2.3.2 锅炉自定义部件
    2.4 汽轮机通流数学模型
        2.4.1 汽轮机机组数学模型
        2.4.2 蒸汽管道压损数学模型
    2.5 换热设备数学模型
        2.5.1 凝汽器数学模型
        2.5.2 表面式换热器数学模型
        2.5.3 除氧器数学模型
    2.6 供热蒸汽参数调节
        2.6.1 供热蒸汽质量流量设置
        2.6.2 供热蒸汽压力
        2.6.3 供热蒸汽调温
    2.7 补水数学模型
第三章 凝汽式机组民用供暖改造
    3.1 凝汽式机组供暖改造方案
        3.1.1 调整抽汽供暖
        3.1.2 低真空循环水供暖
        3.1.3 低压缸“零功率”运行改造
        3.1.4 利用热泵供暖
    3.2 最佳供暖改造方案的开发与优化
        3.2.1 凝汽式机组抽汽供热
        3.2.2 凝汽式机组改背压机
        3.2.3 凝汽式机组改抽背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凝汽式机组工业供热改造
    4.1 供热参数的确定
        4.1.1 热电端供热参数
        4.1.2 供热管道压降与温降
        4.1.3 供热出厂参数与抽汽参数
    4.2 抽汽点选择
        4.2.1 四抽蒸汽
        4.2.2 高压缸排汽
        4.2.3 中压缸进汽
        4.2.4 中压缸排汽
        4.2.5 低温再热蒸汽
        4.2.6 抽汽点的比较与确定
    4.3 供热方案设计
        4.3.1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
        4.3.2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驱动设备
        4.3.3 供热蒸汽调温
        4.3.4 四抽辅助于压力匹配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
    5.1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运行分析
        5.1.1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变工况效率
        5.1.2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功率
        5.1.3 机组热耗率及经济性评估
    5.2 极限抽汽供热量
        5.2.1 供热抽汽量对汽轮机影响
        5.2.1.1 抽汽供热汽轮机叶片受力
        5.2.1.2 抽汽供热汽轮机轴向推力
        5.2.2 供热抽汽对锅炉再热器影响
        5.2.3 供热极限抽汽量
    5.3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优化
        5.3.1 现有进汽方式
        5.3.1.1 喷嘴配汽式汽轮机
        5.3.1.2 旁通配汽式汽轮机
        5.3.2 新型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结构与运行方式
        5.3.3 新型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优化参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果

(9)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和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热电联产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热电联产技术研究动态
    1.3 热电联产发展的问题
        1.3.1 燃煤高背压机组研究
        1.3.2 热电联产节能优化
        1.3.3 热电联产灵活性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
    2.1 热电联产能耗分配研究
        2.1.1 热电分产系统能耗分配
        2.1.2 热电联产系统能耗分配
    2.2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介绍
        2.2.1 传统燃煤热电联产机组
        2.2.2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
    2.3 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
        2.3.1 系统建模
        2.3.2 评价指标
    2.4 热力学性能分析
        2.4.1 设计工况热力学性能
        2.4.2 基于(?)分析的热电能耗分配
        2.4.3 背压变化对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2.5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局限与改善
        2.5.1 热电负荷特性区间
        2.5.2 其他高背压机组型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机热电联产机组运行策略研究
    3.1 双机热电联产机组介绍
        3.1.1 双抽凝热电联产机组
        3.1.2 高背压-抽凝联合运行机组
    3.2 区域供热热网适用性
        3.2.1 热网供回水温度对供热能力影响
        3.2.2 双机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负荷特性
    3.3 供热期运行策略与热力学特性
        3.3.1 热电负荷经济分配
        3.3.2 供热期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电联产机组节能优化
    4.1 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潜力
    4.2 烟气与乏汽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4.2.1 新型余热利用系统的提出
        4.2.2 热力学性能研究
        4.2.3 技术经济性分析
    4.3 增设无再热汽轮机的热电联产系统
        4.3.1 新型供热系统的提出
        4.3.2 热力学性能研究
        4.3.3 基于等价标准煤耗率的经济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提升
    5.1 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限制
    5.2 提高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的技术
        5.2.1 电制热模式
        5.2.2 辅助热源模式
    5.3 运行策略与评价指标
        5.3.1 运行策略
        5.3.2 评价指标
    5.4 热力学性能分析
        5.4.1 设计热量下热力学性能分析
        5.4.2 实时热电负荷下热力学性能分析
    5.5 技术经济性分析
        5.5.1 年化技术经济性分析
        5.5.2 技术经济性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2.1 理论创新
        6.2.2 应用创新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大型超超临界凝汽式汽轮机组能耗分析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组运行参数目标值研究现状
        1.2.2 能耗分析与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轮机组热耗特征参数工况库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热耗特征参数选取
    2.4 数据预处理
        2.4.1 基于R检验法的稳态筛选
        2.4.2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趋势提取
    2.5 汽轮机热耗特征参数工况库的建立
        2.5.1 汽轮机组在不同负荷趋势下热耗特性研究
        2.5.2 热耗特征参数稳态目标工况库建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FOA-GRNN的汽轮机组热耗偏差分析
    3.1 引言
    3.2 MFOA-GRNN算法原理
        3.2.1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
        3.2.2 改进的果蝇优化算法
        3.2.3 MFOA-GRNN算法验证
    3.3 汽轮机组热耗特性模型
        3.3.1 确定影响汽轮机热耗率的主要参数
        3.3.2 MFOA-GRNN热耗特性模型的建立
        3.3.3 算例分析
    3.4 基于MFOA-GRNN的热耗偏差分析
        3.4.1 热耗偏差分析方法
        3.4.2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轮机组能效状态监测及诊断
    4.1 引言
    4.2 基于MSET的分工况多参数估计模型
        4.2.1 多变量状态估计算法
        4.2.2 基于MSET的分工况多参数估计模型的建立
        4.2.3 模型验证
    4.3 机组能效状态监测模型
        4.3.1 能效偏离度
        4.3.2 能效预警阈值的确定方法
        4.3.3 机组能效监测模型的建立
    4.4 机组对标诊断
        4.4.1 同机组纵向对标诊断方法
    4.5 机组能效状态监测与诊断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轮机能耗分析及诊断软件开发
    5.1 引言
    5.2 系统设计
        5.2.1 软件需求
        5.2.2 开发环境及软件
        5.2.3 软件架构
    5.3 功能展示
        5.3.1 汽轮机组关键参数实时监测
        5.3.2 能效监测
        5.3.3 基于MFOA-GRNN模型的能耗分析
        5.3.4 对标诊断
        5.3.5 能耗诊断知识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浅析凝汽式汽轮机的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热式汽轮机技术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J]. 伍赛特. 能源与环境, 2021(03)
  • [2]300MW空冷机组热电联产供热方式的热经济性分析[D]. 黄泳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核能供热的中俄比较及基本热负荷优化研究[D]. Solomykov Aleksandr.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考虑风功率预测置信度的热电机组优化调峰方法研究[D]. 臧玉龙.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5]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D]. 尤田.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6]300MW供热机组飞轮储能辅助调频研究[D]. 黄登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船用核动力汽轮机组耦合变工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张磊,杨自春,刘华瑞,陈国兵. 汽轮机技术, 2019(04)
  • [8]供热系统能量梯级利用开发及优化[D]. 潘杭萍. 东南大学, 2019(05)
  • [9]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适用性研究[D]. 赵世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大型超超临界凝汽式汽轮机组能耗分析与诊断[D]. 钟震.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浅析凝汽式汽轮机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