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强内固定技术在颌面部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21)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例。结果:经随访2~15个月(平均6.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GW)评价系统进行评估,本组:优13例,良3例。结论: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骨折准确复位,增强内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复位丢失,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第二部分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探讨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对40例桡骨远端Frykman分型Ⅶ-Ⅷ型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分为可靠内固定和未可靠内固定(未固定或固定发生移位)两组进行随访,骨性愈合后患腕拍正位片并进行2mm层厚的CT平扫,重点检查下尺桡关节恢复程度,通过握力计及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客观全面地评价腕部功能,观察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不同固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7.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3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未出现背侧伸肌腱激惹或肌腱断裂者。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发现可靠内固定组预后优良率明显提高。与未可靠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给予复位并可靠内固定-,可以增加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显着改善腕关节功能。第三部分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应用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对Mayo分型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针对性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Mayo 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57.5岁。右侧13例,左侧20例。术中对骨块针对性内固定,术后进行影像测量分析,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7.8个月。X线片示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桡骨无明显短缩。CT扫描发现有3例月骨窝关节面出现台阶,1例乙状切迹关节面分离,1例桡骨茎突旋转移位。应用GW评分,优23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骨块特异性固定可以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预防后期复位丢失,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第四部分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标准流程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通过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的38例(39侧)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22侧),女性16例(17侧);年龄53.5岁(范围:25~79岁)。按照Melone分类,Ⅳ型33例(34侧),V型5例;按照Frykman分类,Ⅶ型15例(15侧),Ⅷ型23例(24侧);所有骨折类型均为AO/OTA分类的C3型。手术均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先取掌侧改良Henry入路,掌侧接骨板固定桡骨茎突骨块和尺掌侧骨块;接着采用背侧入路,打开第三伸肌支持带并做V型皮瓣,显露和固定尺背侧骨块,必要时打开桡腕关节,复位游离的关节内骨块和关节面;必要时植骨支撑,以低切迹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缝合时将伸肌支持带V型皮瓣垫在接骨板和伸拇长肌腱之间。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等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有无疼痛、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和PRWE评分等。结果:38例(39侧)患者中,33例(34侧)完成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38例(39侧)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范围2.5~5.7个月),未发生内固定失效。通过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有37例(38侧)获得解剖复位。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均达到健侧(双侧患者除外)的85%以上。DASH评分为6.5分(范围0~17分),PRWE评分为9.3分(范围:0~20分)。结论:对于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可以获得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第五部分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手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62例,其中48例采用单纯掌侧接骨板固定的患者纳入研究,男21例,女27例;年龄17~75岁,平均(43.6±10.6)岁。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15例、B型11例、C型22例。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自桡侧屈腕肌和桡动脉之间进入,骨折复位后选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为双皮质钻孔,螺钉长度的选择以较测深尺测量的数据短1~2 mm为宜,以防止背侧皮质穿出。术中接骨板固定完成后常规行标准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腕关节背屈,放射线球管对着大鱼际方向进行透视),将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短螺钉后再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为止;术后常规行CT扫描进一步验证腕管位透视法的有效性。分别统计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百分率,对比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侧位透视发现5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10.4%,5/48),腕管位透视发现包括上述5例在内的16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33.3%,16/48),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有2例患者螺钉进入下尺桡关节,这仅在腕管位透视中能发现。对于穿出背侧皮质和进入下尺桡关节的螺钉术中即更换为短螺钉,总体的螺钉更换率为37.5%(18/48))。此18例患者术后CT扫描未见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进入下尺桡关节。结论:与正、侧位透视相比,腕管位透视法能可靠地探测到螺钉的背侧皮质穿出,并能对下尺桡关节提供良好的术中透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季艳丹[2](2020)在《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颧骨位于面部的突出位置,受外力打击时易发生损伤。颧骨复合体骨折(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ZCF)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创伤之一,发生率位于面中部骨折的首位。颧骨复合体的三维骨性结构对维持面部宽度、突度、侧方轮廓和口颌系统功能起重要作用,骨折后会出现面部塌陷、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面部原有的外形轮廓和口颌功能。传统手术治疗模式依靠石膏模型、影像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骨折信息,术前缺乏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术中凭借临床经验和手术技巧对骨折断端进行拼对复位,缺乏精确的引导,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功能与外形”,与目前要求的个性化、数字化、精准化医疗的诊疗趋势相去甚远。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外科(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CA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应用计算机图形软件分析骨折断端的三维信息,与健侧对比,可视化仿真模拟骨折复位全过程,预测手术结果,制定个性化术前计划,结合3D打印个性化复位导板将术前规划转移至术中操作中,提高手术复位效率和精度,在颌面外科的精准治疗上展现了巨大的优势。我科自2008年以来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及3D打印技术用于全面部骨折、复杂下颌骨骨折的复位治疗中,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总结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及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流程和技术要点,结合三维重建CT测量方法,定量评价术后双侧颧面部对称性,探讨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骨折复位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病房收治的37例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病历资料,依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复位导板将患者分为3D导板组(20例)和常规组(17例)。3D导板组:20名患者术前行颌面部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对术前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骨折断端分割、镜像、虚拟手术等操作逐步完成骨折的虚拟复位,将复位完成的3D虚拟模型导入3-matic9.0软件中设计复位导板,术中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常规组:由同一组高年资医生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值(△L1:术后患侧与健侧眶下缘点至眶上缘点之间的距离差值;△L2:术后患侧与健侧颧突点至外耳门点之间的距离差值;△L3:术后患侧与健侧颧弓突点至正中矢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差值;△α:双侧颧突角差值;△β:双侧颧弓角差值)。对术后患者面容自评满意度(VAS)评分,伤口感染、张口受限、复视、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从而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结果显示:3D导板组患者△L1、△L2、△L3、△α、△β均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导板组手术时间为(184.35±14.85)min,术后患者面容自评满意度评分为8(7.25,8.75),常规组手术时间为(216.53±27.59)min,术后患者面容自评满意度评分为7(6.50,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3D导板组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面容自评满意度高。常规组中3例患者出现颧面部塌陷症状,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张口受限、复视及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结论1、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图形软件可实现骨折信息三维可视化分析,制定个性化术前手术方案,结合3D打印个性化复位导板引导患侧骨折块的塑形复位,为骨折复位提供了量化参考指标;2、运用三维测量法对颧骨解剖标志点的空间方位进行量化分析,可全面客观的评估术后双侧颧面部对称性;3、联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及3D打印导板可提高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的精确度,有效降低术后面部畸形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治疗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一种实用、有效的辅助手段。
尹霞[3](2020)在《不同切口对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切口入路治疗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疗效、并发症以及美学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单侧闭合性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进行四点固定的72例患者,根据已选择的不同切口入路将研究对象分为头皮冠状切口组和颧弓位小切口组两组:其中选择下睑缘切口、口腔前庭沟切口联合头皮冠状切口入路的为第Ⅰ组;选择下睑缘切口、口腔前庭沟切口、眶上眉弓切口联合颧弓位小切口入路的为第Ⅱ组。根据患者住院病历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资料,分析对比两组病例选择不同切口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恢复情况、相关并发症(面神经损伤、张口受限等)情况以及患者和术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一般病例资料:第Ⅰ组手术时间为144.23±14.41 min、出血量为138.81±11.89 ml及术后住院时间为10.79±2.96 d;第Ⅱ组手术时间为126.52±13.47 min、出血量为97.82±10.57 ml及术后住院时间为8.27±3.24 d。2、骨折恢复情况:术后双侧面部对称,无明显塌陷畸形,恢复面部原有突度和高度;复查CT组间复位对位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良好,无延迟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未发生排异反应;3、并发症情况:第Ⅰ组患者切口相关的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高于第Ⅱ组;两组随访最终均无明显面神经损伤症状、张口受限均恢复。4、满意情况:第Ⅱ组患者满意率(93.10%)和术者满意率(86.21%)均高于第Ⅰ组。结论:1、头皮冠状切口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尤其适用于移位明显,难于复位和各种粉碎性骨折等情况。2、对于颧弓处的单纯线性骨折,骨折移位不明显或临近的双线骨折,选择颧弓位小切口进行复位固定,可以明显减轻损伤,而不影响复位效果。
肖斌[4](2019)在《颌面部骨折应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分析颌面部骨折应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3例颌面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钢丝骨间结扎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3.75%(30/32),高于对照组的74.19%(23/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32),低于对照组的25.81%(8/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00±10.25)、(5.16±3.04)d,均短于对照组的(46.00±11.24)、(7.01±3.1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颌面部骨折患者实施坚强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着,能够促进患者恢复,临床上值得应用。
庄芳璐[5](2019)在《新疆喀什地区1115例颌面部骨折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分析喀什地区颌面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该地区患者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创伤原因、好发时间、部位全身伴发损伤等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喀什地区什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115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信息,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115例颌面部骨折中,男女之比为4.72:1,2130岁为好发年龄段(32.74%),多发生于夏季(31.38%)、春季(29.69%),创伤原因中高处坠落伤最多(38.57%),交通伤其次(36.95%),骨折部位以面中部骨折多发(729例,65.38%),下颌骨骨折次之(544例,30.26%),绝大部分骨折断端伤口形态是闭合性伤口(84.66%),73.45%的病例合并颌面部软组织损伤,17.40%的合并神经损伤,42.15%的病例合并全身损伤,其中眼部损伤最多(251例,35.55%),558例患者(50.04%)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分别对面中部、下颌骨骨折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颌面部骨折与年龄、性别及创伤病因的关联密切。结论:喀什地区颌面部骨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占绝大多数,春夏季是发病高峰期,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病因,骨折部位以面中部骨折较多见,合并损伤中以眼部损伤最为常见,治疗方式多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颌面部骨折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创伤原因的关联密切。
帕孜来提·肖克来提[6](2019)在《伊犁地区446例颌面部创伤病例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分析伊犁地区颌面部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该地区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在伊犁地区口腔外科住院治疗的面部外伤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44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6:1,2040岁(53.36%)为发病高峰期。农民(53.8%)患者人数最多。致伤时间段的高峰期在8-10月(35.4%)。创伤病因以交通伤居首位(44.2%),其次是高处坠落伤(21%)和暴力致伤(21%)。颌面部创伤类型以颌骨骨折为主,为403例;占90.43%。骨折发病率最高为部位是颧骨颧弓骨折,为143例,占35.5%。软组织伤为121例,占27.1%,以口腔黏膜处发病率最高(20.7%)。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生活意外伤致面中份骨折相较于交通伤相对危险度较高(OR=0.354,P<0.05),患者年龄越高则致面中份骨折相对危险度增高1.025倍。高处坠落伤相较于交通伤致下颌骨骨折相对危险度较高(OR=0.024,P<0.05)。结论:伊犁地区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以中青年人为最多,交通伤为主要致伤原因,其次是高处坠落伤及暴力致伤,合并损伤中颅脑损伤最常见。
丁超[7](2019)在《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入路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选择不同手术入路应用于不同类型髁突骨折患者,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对于不同骨折类型选择术后疗效满意的手术方式,旨在为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与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创伤正颌外科病房自2016年09月至2018年09月因髁突骨折而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3例(50侧)。术前行数字化曲面断层片和/或下颌骨CT明确骨折类型,将病例以手术入路分为耳屏前入路组、耳轮缘入路组、颌后入路组、颌下入路组共四组。对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以上的随访,通过门诊复查调查患者对手术切口满意度,并记录面神经损伤以及咬合关系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所随访的43例(50侧)患者中,通过耳屏前入路治疗髁突骨折18侧,耳轮缘入路治疗髁突骨折13侧,颌后入路治疗髁突骨折11侧,颌下入路治疗髁突骨折8侧。1.面神经损伤:术后面神经损伤出现17侧,其中耳轮缘入路组出现8侧,占23.5%,面神经损伤率最高。将四组面神经损伤率进行X2检验提示耳轮缘入路与颌后入路、耳轮缘入路比耳屏前入路相比有明显区别。2.患者满意度:在43例(50侧)髁突骨折患者中,对切口满意的有44侧,满意率为88%,其中耳轮缘入路组有12侧满意,满意率92.3%为最高。结论:各手术入路具有不同的优势,对于髁突囊内及颈部骨折,建议选用耳屏前入路及耳轮缘入路,对于髁突基底部骨折甚至更低位置的骨折可选择颌后入路。
武净净[8](2018)在《内固定术时机对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我科收治创伤导致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回顾,探讨内固定术治疗时机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位效果优良率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利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电子病历系统、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统计自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在我科治疗的99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资料,男性71例,女性28例,比例约2.54:1;年龄在12-71岁,平均年龄为38.1±12.2岁。其中开放性骨折63例(63.6%),闭合性骨折36例(36.4%)。参考国内外文献、伤后面部肿胀程度随时间的变化及纤维性骨痂形成时机,按创伤距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时间依次进行分组:第Ⅰ组:创伤后2d内治疗的患者,共17例;第Ⅱ组:创伤后3d到7d治疗的患者,共34例;第Ⅲ组:创伤后8d到14d治疗的患者,共32例;第Ⅳ组:创伤后15d到21d治疗的患者,共16例;对比不同坚强内固定术治疗时机的四组下颌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复位效果优良率的差异,探讨下颌骨骨折的恰当手术时机。统计学方法包括:计量资料中正态分布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Fisher确切概率的结果为准,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的99例下颌骨骨折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如下: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第Ⅰ组2例(11.8%),第Ⅱ组4例(11.8%),第Ⅲ组3例(9.4%),第Ⅳ组2例(12.5%),四组比较c(17)=0.456,P=1.000>0.05,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复位效果优良率比较:第Ⅰ组17例(100.0%),第Ⅱ组33例(97.1%),第Ⅲ组30例(93.8%),第Ⅳ组12例(75.0%),c(17)=7.020,P=0.031<0.05,各组间比较复位效果优良率有差异。进行两两比较:Ⅰ组与Ⅳ组比较,P=0.04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Ⅳ组比较,P=0.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于下颌骨骨折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早期治疗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对于下颌骨骨折患者,7d以内治疗的复位效果优于15-21d治疗的复位效果。
郭国峰,张嘉庆,李璐[9](2018)在《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钛板坚强内固定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60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实施骨间钢丝结扎固定术治疗;实验组30例,实施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记录、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相对较高,差异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住院时间、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相对较短,差异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术后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相对较低,差异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颌面部骨折患者实施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对骨折愈合有积极意义,减少术后感染,值得推荐。
赵文杰[10](2017)在《髁突骨折手术切口优化设计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改良耳屏内切口入路,改良耳颞切口入路和颌后切口入路分别治疗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通过术后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各类手术切口的优缺点,为临床手术提供最佳入路选择。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6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8名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以骨折线位置高低将患者分为髁突高位、中位、低位三组,每组患者根据骨折线的高低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高位骨折采用改良耳颞切口、改良耳屏内切口;中位骨折采用改良耳颞切口、改良耳屏内切口、颌后切口;低位骨折采用改良耳屏内切口、颌后切口方式进行手术。通过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关节症状、涎瘘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手术疗效的分析评价。结果:采用改良耳颞切口33例,术后开口度和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共出现7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未发生关节症状,1例涎瘘。采用改良耳屏内切口切口52例,术后开口度和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共出现6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6例关节症状,未出现涎瘘。采用颌后切口33例,术后开口度和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共出现2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7例关节症状,未出现涎瘘。面神经损伤率方面:髁突高位骨折组中,改良耳颞切口组(6.67%)与改良耳屏内切口(5.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中位骨折组中,改良耳屏内切口组(4.55%)与改良耳颞切口组(3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耳屏内切口组(4.55%)与颌后切口组(1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低位骨折中,改良耳屏内切口组(33.33%)与颌后切口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面神经暂时性功能障碍者,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病人均未见永久性面瘫。关节症状发生率方面:髁突高位骨折组中,改良耳颞切口组(0%)与改良耳屏内切口组(2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中位骨折组中,改良耳屏内切口组与改良耳颞切口组均未发生关节症状;改良耳屏内切口组(0%)与颌后切口组(2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低位骨折组中,改良耳屏内切口组(8.33%)与颌后切口组(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张口困难者,复查期内持续张口训练;出现关节疼痛、弹响者给与颞下颌关节区理疗和功能性锻炼,发生颞下颌关节强直者,根据具体情况择期行关节成型术。涎瘘发生率方面:髁突高位骨折组中,改良耳颞切口组(6.67%)与改良耳屏内切口组(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中位骨折组和低位骨折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涎瘘。出现涎瘘患者,给予病人行头面部加压包扎、口服阿托平等对症支持治疗,复查期内痊愈。结论:1.改良耳颞切口适用于髁突高位骨折,经改切口易于探查移位的髁头,充分暴露术野,固定断端的同时复位关节盘,修复颞下颌关节周围软组织,减少术后颞下颌关节症的发生率,颞部切口较为隐蔽。2.改良耳屏内切口适用于髁突中位骨折,该入路经腮腺前缘,有效保护面神经分支,减少涎瘘发生,解剖复位后可同期修复破损的颞下颌关节周围组织有效降低术后颞下颌关节症的发生率,切口隐蔽。3.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适用于髁突低位骨折,术区暴露清晰,不破坏腮腺咬肌筋膜,避免术后涎瘘的发生,有效保护面神经分支。
二、坚强内固定技术在颌面部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强内固定技术在颌面部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探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四部分 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五部分 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桡髓端骨折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外文论文 |
Acknowledgements |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说明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5 疗效评价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三维测量观察指标 |
3.2 临床观察指标 |
第四章 讨论 |
4.1 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难点 |
4.2 虚拟手术在术前设计中应用 |
4.3 3D打印导板辅助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 |
4.4 三维测量方法评价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复位效果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数字化技术在颌面部创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不同切口对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ZCF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前言 |
2.2 颧骨颧弓的生理解剖 |
2.3 ZCF病因及流行病学 |
2.4 ZCF临床表现 |
2.5 ZCF影像学检查 |
2.5.1 X线片 |
2.5.2 计算机断层扫描 |
2.5.3 超声成像 |
2.6 ZCF分类 |
2.7 ZCF的治疗 |
2.7.1 治疗原则 |
2.7.2 治疗目的 |
2.7.3 修复时机 |
2.7.4 骨折的治疗 |
2.8 ZCF治疗新进展 |
2.8.1 内镜辅助治疗 |
2.8.2 计算机导航技术 |
2.8.3 3D打印技术 |
2.9 总结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3.1 入选标准 |
3.2 分组情况 |
3.3 病历资料 |
3.4 手术方法 |
3.4.1 围手术期准备 |
3.4.2 手术过程 |
3.4.3 术后治疗 |
3.5 随访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结果 |
4.2 典型病例 |
第5章 讨论 |
5.1 一般临床资料特点 |
5.2 颧弓位小切口和头皮冠状切口与一般并发症 |
5.3 颧弓位小切口和头皮冠状切口与面神经 |
5.4 颧弓位小切口和头皮冠状切口的手术选择 |
5.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颌面部骨折应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研究组 |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3 讨论 |
(5)新疆喀什地区1115例颌面部骨折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及内容 |
2.1 研究方法 |
2.2 分组内容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处理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伊犁地区446例颌面部创伤病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新疆地区颌面部创伤患者调查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颌面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入路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样本选择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随访信息 |
2 研究方法 |
2.1 髁突骨折分类 |
2.2 切口设计 |
2.3 复位与内固定 |
2.4 术后处理 |
2.5 观测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8)内固定术时机对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前言 |
2.2 面部骨骼的解剖结构 |
2.3 临床表现 |
2.4 辅助检查方法 |
2.5 伤情判断评分标准 |
2.6 治疗 |
2.6.1 不同手术时机与术后效果的关系 |
2.6.2 骨折复位顺序 |
2.6.3 治疗方法 |
2.6.4 手术入路 |
2.6.5 内固定材料 |
2.7 并发症及其处理 |
2.8 新进展 |
2.9 总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入选标准 |
3.2 临床资料 |
3.3 分组情况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结果评价指标 |
4.2 结果 |
4.3 典型病例 |
第5章 讨论 |
5.1 本次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特点 |
5.2 内固定术时机对下颌骨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1 手术时机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5.2.2 手术时机对复位效果的影响 |
5.3 下颌骨骨折治疗及临床经验 |
5.4 互联网+医疗健康 |
5.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恢复时间比较 |
3 讨论 |
(10)髁突骨折手术切口优化设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髁突骨折手术切口设计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坚强内固定技术在颌面部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D]. 刘涛. 山东大学, 2021(10)
- [2]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D]. 季艳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3]不同切口对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D]. 尹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4]颌面部骨折应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 肖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24)
- [5]新疆喀什地区1115例颌面部骨折的回顾性研究[D]. 庄芳璐.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6]伊犁地区446例颌面部创伤病例回顾性研究[D]. 帕孜来提·肖克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7]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入路设计与分析[D]. 丁超.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8]内固定术时机对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武净净. 吉林大学, 2018(01)
- [9]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 郭国峰,张嘉庆,李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3)
- [10]髁突骨折手术切口优化设计的临床研究[D]. 赵文杰.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