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心学生的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徐萍[1](2021)在《初中教师关怀行为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苏嘉睿[2](2021)在《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始于生命又归于生命。生命教育始终围绕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而展开,是一种既关注生命认知,又关注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的发展性教育。习近平健康观蕴含了生命共同体、预防干预、全面健康等深刻理念,凸显了以生命健康为中心的价值观,为高校生命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对改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构“生命至上”的高校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全新视角。目前,高校生命教育在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加之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偏弱、生命价值取向缺失、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给加强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应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从前置预防入手,发掘习近平健康观的育人功能,关注学生的生存需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发展,满足学生的精神享用;要努力构建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体系,树立“身心健康、和谐共生”的生命教育目标,建设“综合性、持续性”的生命教育课程系统,拓展“多样化、实践化”的多种生命教育形式,构筑“制度化、系统化”的生命教育学科研究,将生命健康理念贯穿生命教育全过程;同时,整合政府、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资源,加强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塑造书房式的家庭教育环境,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最终推动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体系化,促进大学生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全面发展。
李灵仪[3](2021)在《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学校德育对策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校园本该是生机勃勃、书香满溢、高度文明的教学场所,然而近几年频频爆出的校园欺凌事件使校园这一净土染上了污点。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成熟时间愈加提前,低龄化态势显着已成为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的特点之一,即欺凌涉事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在小学校园内也出现了欺凌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进行深入探究,力图为缓解校园欺凌这一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与社会难题献言献策。基于此,本文以学校德育为切入点,试图探究校园欺凌与学生个体道德之间的关系,发现学校德育在防治校园欺凌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对于丰富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整理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成都市S小学四年级六班两个受欺凌者——小林和童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在全面分析其受欺凌的现实状况后发现,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暴露出学生道德观存在偏差,其产生反映了小学生道德认知的不完善、道德情感较为冷漠、道德意志的不坚定、道德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以及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矛盾,可见校园欺凌行为实质上属于学生个体的道德偏差行为,而学校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为学生道德素质的低下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对S小学的德育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S小学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重智轻德的问题依旧存在、学校德育管理生硬、学校德育内容单薄、家校沟通不畅、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不高、师生沟通交流欠缺等,即学校德育工作处处透露出其人文关怀性的缺失,这些因素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塑造,为校园欺凌的发生埋下隐患。最后,基于对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以及结合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构建以关怀德育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路径,通过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改善学校德育人文关怀性欠缺的问题,以期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与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从源头上缓解校园欺凌现状的目的。
马姁含[4](2021)在《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以大理市A小学为个案》文中指出师生关系一直是广大研究者讨论的话题,师生关系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积极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从来就不被视为影响学构建功的关键因素,教师没有积极地把师生关系纳入自身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来经营。在小学虽然也存在一种关怀样态的师生关系,但人们对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概念还很模糊,所建立的师生关系也只是围绕简单的关心而展开的教育。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关怀教育的背景下,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关怀样态下的师生关系,再进一步探寻出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更好发展的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关怀型师生关系理论研究和师生关系实践研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二部分为大理市A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本章节首先介绍了本次调查的设计,并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本研究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最后对本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收集与处理,对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认知、组织形式、形成表现、实践效果展开了分析。第三部分为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小学阶段的师生关系相比较更高学段的师生关系呈现出更为良好发展的态势,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像教师关怀引导比较单调,学生惧怕严厉批评;学生关怀反馈相对较少,教师缺乏教育成就感;学校关怀氛围有待加强,师生惯用言语关怀;家校关怀联系不够紧密,师生缺少情感对话问题。由于师生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很多,追其溯源,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教育体制以及家庭四个层面展开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实践方案,包括表扬策略、游戏活动、召开主题多样的班会活动以及班级文化建设四个活动方案,然后再根据方案实施的效果进一步作出了实践反思与展望。最后一部分,基于上述分析与实践,从教师、学生、家庭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以德育为核心、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以生活为平台和家校教育理念一致普适于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纪若玲[5](2021)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校园欺凌行为在中职学校里频繁发生,这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危害到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中职学校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更应该引起社会各主体的关注以及重视。因此,为了让中职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进行预防治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展开研究,旨在了解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分析影响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治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建议。本研究结合文献梳理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编制了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通过对广东省部分中职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最终获得1125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5版软件对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s回归验证,得出以下结论: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中发现:(1)当前广东省中职学校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关系欺凌。(2)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对欺凌行为的认知程度较浅;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处理欺凌行为时无法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3)欺凌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均呈现显着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欺凌行为,中职一年级显着低于中职二年级和中职三年级。同时,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因素,包括中职学生的生理影响、性别差异、性格问题、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不足以及道德法规意识淡薄;二是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不一、家庭结构失衡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三是学校因素,包括校园风气不良、师生关系紧张、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监管制度与防治机制的缺位;四是社会因素,包括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大众网络不良传播、社区治安管理不当、法律规范不足。基于以上的原因,并参考优秀的中职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措施,提出了以下针对性预防与治理建议。在预防方面,主要是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在治理方面,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惩罚力度、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王光[6](2021)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由大向强,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当此之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如何担负好立德树人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必须担当作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教育使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既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使然,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立足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这一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回溯建国以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探究这一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客观规律。特别是本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构建了现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为本取向的理论图景和实践方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为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本文由绪论和五章正文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研究缘起、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学术界就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结合对已完成论文的总体把握,分析提炼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本章从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构成入手,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并对其主客体关系、内容体系、载体和特点进行分析,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内涵要求和功能作用。第二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本章首先从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两方面考察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之后重点解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以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以人为本思想为切入点,阐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合理性解释。第三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本章将建国以来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探索起步(1949—1956)、曲折前进(1957-1965)、遭遇挫折(1966-1976)、恢复调整(1977-1988)、改进深化(1989-2001)和创新发展(2002-现在)六个阶段,通过追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演变探究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异同与变迁。第四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本章首先解读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以人为本的现实表现和不利影响,进而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必要性,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发展的外部动因、内在动力,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地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具体化的理论指导。第五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本章主要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路径选择,从确立科学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合理需要、融入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实践方案。
张萌萌[7](2021)在《幼儿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关怀伦理困境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关怀伦理的实践困扰引发我们对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关注。在本研究中,关怀伦理困境是幼儿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处理与自己、幼儿、家长、同事以及领导之间的关系时,对于如何选择、如何控制关怀行为作用的程度,常常感到困惑,处于难以抉择的困难处境。主要表现为关怀伦理的“两难”选择和“关怀伦理理念与行为的不一致”。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山东省幼儿教师进行调查,从困境维度上来看,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维度主要包括:关怀自我困境、关怀幼儿困境、关怀家长困境、关怀同事困境以及关怀领导困境。从困境表征上来看,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M=3.2409),困境表征最高的是关怀自我困境,关怀幼儿困境和关怀家长困境紧随其后,相对而言较低的是关怀领导困境。从个体背景变量上来看,性别和任教班级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上的主效应不显着,但教龄、学历、年龄、幼儿园性质以及幼儿园所在区域均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不同维度上主效应显着。对困境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后发现:从内部原因来看,幼儿教师自身关怀素养不高、专业素养不足、个人特质中的不良因素加深了幼儿教师对关怀伦理困境的感受程度。从外部原因来看,工作负荷重、幼儿园关怀氛围欠缺、关怀对象的刺激以及外部环境压力等因素也是引发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基于此,论文从幼儿教师、关怀对象、幼儿园以及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解困路径: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一种关怀型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幼儿教师关怀的氛围、给予幼儿教师外在环境的支持。
李聪[8](2021)在《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主体,它们之间关系的好坏不仅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师职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对学生成长、教师职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选取S市J学校的三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2020年9月到2020年11月,笔者进入J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并同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笔者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通过访谈、日常观察与沟通以及收集相关文字资料等方法,了解三位老师与学生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的过程。通过描述和分析真实教育情境中师生关心关系的建立过程,希望能对师生关系建立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三位教师与学生发生的关心故事,呈现了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时教师的内心想法、行为表现以及遇到的困难,深入分析教师在和学生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在教师在关心学生时,要关注学生真实的发展需要,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教师通过平等对话、付出关心行为等方式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并放下心理防备,认可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教师在关心学生的时候,学生能感受被人关心的快乐,教师也能收获学生的理解与积极的回应,师生的情感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另外,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让学生在行为、情感和人际交往上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行为上,学生能够认识并且愿意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在情感上,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关心,向教师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主动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在人际交往上,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并积极回应教师的关心,正确看待与教师的关系。
谭燕[9](2021)在《初中生感知教师支持、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习投入是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观测指标,学生学习投入度低会引起各种学习问题,如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引发的自卑心理、厌学情绪、拒学行为等,并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学习投入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师生关系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有着积极且持续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了正确的指引作用。研究表明,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给予学生各方面的支持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投入,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益的。如果学生能感知到教师对其的支持,该学生将会付出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其情绪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并较易被外部环境所影响。除了外部因素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学业情绪同样也会影响到学习投入。有学者研究发现,学业情绪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积极学业情绪较多的学生,其对学习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也较多。教师的支持行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但对于不同学业情绪的学生,教师支持行为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吗?在此疑问下,作者尝试通过对感知教师支持、学业情绪和学习投入这三变量的关系研究,探索对于不同学业情绪的学生,教师支持对其学习投入的影响是否一致,并在此研究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对学生可感知到教师支持行为进行深入调查,提出合理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学生学习投入的建议供学校、教师参考运用。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主要探讨了感知教师支持、学业情绪和学习投入三变量的关系。选取湖南省耒阳市四所中学的初一至初三的学生为研究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35份。研究二根据研究一中的数据分析结果选取了7名学生为访谈对象,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访谈。目的在于站位于学生的角度,深入探究具体有哪些教师支持行为能够被学生感知到,并能够起到改善学生消极学业情绪,促进学生学习投入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学习投入度的总体均值水平处于中等略偏上,并表现出性别、学业成绩、学校所在地、是否班干部等变量上的明显差异。(2)初中生感知教师支持总体以及学习支持维度和情感支持维度处于较高水平,但能力支持维度得分水平一般。(3)初中生学业情绪总体情况较好,积极学业情绪总体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消极学业情绪总体均值处于中等偏下。(4)初中生积极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感知教师支持呈显着正相关;消极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感知教师支持呈显着负相关。(5)教师支持行为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会由于学生学业情绪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学业情绪在教师学习支持、情感支持、能力支持与学习投入之间起调节作用。(6)对于消极学业情绪较多的学生而言,教师鼓励、关心、信任等情感支持行为可增加学生积极学业情绪,从而提升学习投入度。
王月美[10](2021)在《新时代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又有区别于一般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即新时期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应做到信仰坚定、潜心育人、知识广博、师爱深厚、人格高尚。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政治性、示范性、导向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视野广、思维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就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有德”的特殊要求。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学习者,是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滇西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提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保障滇西地区民族团结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滇西地区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通过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师爱情感、工作纪律、师表示范六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分析当前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目前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总体较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功利倾向严重,对本职工作倦怠,师爱情感有待加强,育人理念和育人效果相脱节;在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制度规范滞后,缺乏长效机制,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和践行不够的问题,还需引起对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滇西地区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复杂,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受信息化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西方不良思潮的价值观念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部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忽视等内外因素,都影响着滇西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最后,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从营造良好的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环境、创新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四个方面实现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提高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促使思政课教师更好的发挥师表示范作用,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二、关心学生的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心学生的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主要创新点 |
2 生命教育的相关概述 |
2.1 生命的内涵与特征 |
2.1.1 生命的内涵 |
2.1.2 生命的特征 |
2.2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2.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
2.2.2 生命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
2.2.3 生命教育的特征 |
2.3 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2.3.1 生命教育的目标 |
2.3.2 生命教育的内容 |
2.4 高校生命教育的地位与意义 |
3 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
3.1 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 |
3.1.2 中国传统生死哲学观 |
3.1.3 西方近代生命哲学思想 |
3.2 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借鉴 |
3.2.1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
3.2.2 人的健康是全面性的健康 |
3.2.3 预防干预是健康政策的中心要求 |
3.2.4 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 |
4 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高校生命教育的总体回顾 |
4.2 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调查——以浙江省高校为例 |
4.2.1 调查方式及样本概况 |
4.2.2 调查结果分析 |
4.3 高校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生命教育理念不强 |
4.3.2 相关生命政策法规缺乏 |
4.3.3 生命教育研究不够 |
4.3.4 生命教育主体缺失 |
5 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提升高校生命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
5.1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
5.1.1 秉持“预防为主”的理念 |
5.1.2 着眼生命共同体的认知取向 |
5.1.3 挖掘习近平健康观的思政功能 |
5.2 构建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体系 |
5.2.1 树立“身心健康、和谐共生”的生命教育目标 |
5.2.2 建设“综合性、持续性”的生命教育课程系统 |
5.2.3 拓展“多样化、实践化”的多种生命教育形式 |
5.2.4 构筑“制度化、系统化”的生命教育学科研究 |
5.3 整合“四位一体”的教育资源 |
5.3.1 加强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
5.3.2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
5.3.3 塑造书房式的家庭教育环境 |
5.3.4 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3)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学校德育对策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4.3 研究伦理问题 |
1.4.4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校园欺凌 |
2.1.2 德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关怀道德教育理论 |
2.2.2 关怀德育理论的主要方法 |
2.2.3 关怀德育理论对校园欺凌现象分析和应对的启示 |
3 成都市 S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个案呈现 |
3.1 S小学概况 |
3.2 两个欺凌个案 |
3.2.1 个案一:小林的受欺凌经历 |
3.2.2 个案二:童童的受欺凌经历 |
3.3 研究结果分析: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暴露出学生道德观存在偏差 |
3.3.1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认知的不完善 |
3.3.2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情感较为冷漠 |
3.3.3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不坚定 |
3.3.4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责任意识较为淡薄 |
3.3.5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矛盾 |
4 导致小学生道德偏差的学校德育原因探析 |
4.1 学校层面 |
4.1.1 重智轻德的问题依旧存在,德育智育不均衡 |
4.1.2 学校德育管理生硬,缺乏人文关怀 |
4.1.3 学校德育内容单薄,生命关怀教育缺失 |
4.1.4 家校沟通不畅,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合力不足 |
4.2 教师层面 |
4.2.1 部分教师道德素质有待提升,难以发挥关怀榜样作用 |
4.2.2 师生沟通交流欠缺,难以建立关怀型师生道德关系 |
4.3 学生层面 |
4.3.1 关怀自我能力低下 |
4.3.2 关怀他人意识薄弱 |
5 启示与建议:构建以关怀德育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路径 |
5.1 营造良好的关怀德育校园氛围 |
5.1.1 调整德育观念,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 |
5.1.2 将德育融入学校管理中,提升其关怀教育性 |
5.1.3 充实德育内容,融入生命关怀教育 |
5.1.4 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共建家校关怀德育网 |
5.2 构建良好的师生道德关系 |
5.2.1 提升教师德育素养,树立关怀榜样 |
5.2.2 加强师生对话交流,构建师生关怀关系 |
5.3 建立亲密友爱的同伴关系 |
5.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关怀自我能力 |
5.3.2 培养移情能力,提升关怀技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小学校园欺凌事件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以大理市A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怀型师生关系理论研究 |
1.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历史溯源 |
2.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 |
3.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
(二)师生关系实践研究 |
1.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结构 |
2.师生关系的组织形式 |
3.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
4.师生关系的实践效果 |
5.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
6.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3)观察法 |
(4)教育叙事研究 |
第一章 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1.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3.调查工具 |
4.调查的内容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关怀型师生关系的认知 |
1.重要性的认知:价值观念上重视师生关系 |
2.类型的认知:情感态度上以积极关系为取向 |
3.结构的认知:过程实践上偏重教学关系 |
(二)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组织形式 |
1.课内互动鼓励积极思考 |
2.言语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
3.学科教学引导关怀他人 |
4.主题班会强化关怀意识 |
(三)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表现 |
1.以物质为推动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
2.以规章制度为准则,要求学生遵守规则 |
3.以沟通交流为纽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
(四)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实践效果 |
1.教师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
2.学生敬爱教师,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
3.学校关怀师生,增强师生归属感 |
第二章 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关怀引导比较单调,学生惧怕严厉批评 |
(二)学生关怀反馈相对较少,教师缺乏教育成就感 |
(三)学校关怀氛围有待加强,师生惯用言语关怀 |
(四)家校关怀联系不够紧密,师生缺少情感对话 |
二、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教师受个人整体素质影响,知行不统一 |
(二)学生性格特点不同,教师反馈偏失 |
(三)教育体制功利倾向,教师构建自觉性不强 |
(四)家校教育不一致,学生认同不稳定 |
第三章 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行动 |
一、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方案 |
(一)表扬策略 |
1.方案目的:建立师生互信关系 |
2.方案内容:认可便签 |
3.方案过程 |
(二)游戏活动 |
1.方案目的:拉近师生距离 |
2.方案内容:“我是谁”游戏 |
3.方案过程 |
(三)召开主题多样的班会活动 |
1.方案目的:提供师生交流平台 |
2 方案内容:“学会关怀” |
3.方案过程 |
(四)班级文化建设 |
1.方案目的:增强学生归属感 |
2.方案内容:设计布置“两角一墙” |
3.方案过程 |
二、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效果 |
(一)贯彻落实关怀行动,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
(二)真诚给予理解和信任,学生行为习惯得到改善 |
(三)正确对待批评与惩罚,学生学习态度得到转变 |
三、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反思与展望 |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证班会组织的有效性 |
(二)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
(三)敦促家校联合,增强学生关怀行为 |
第四章 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
一、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以德育为核心 |
(一)以集体活动为资源平台,实施道德伦理关怀 |
(二)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加强理解平等对话 |
(三)以持续关怀学生为纽带,建立互信关系 |
二、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以生活为平台 |
(一)提高关怀自我的意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
(二)形成关怀他人的态度,尊重父母的情感 |
(三)增加与老师沟通频率,增强学习主动性 |
三、家校教育理念一致 |
(一)基于孩子需求,适度关怀孩子 |
(二)增强家校沟通,实施情感教育 |
(三)注重以身示教,关怀身边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
二、国内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
三、相关成果评述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校园欺凌的基本内涵 |
二、中等职业学校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过程 |
一、确定调查目的和访谈目的 |
二、选择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三、选择调查对象与访谈对象 |
四、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 |
五、分析和统计调查问卷 |
六、访谈实施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结果 |
一、欺凌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 |
二、欺凌行为现状的频数分析 |
三、欺凌行为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与访谈小结 |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二、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因素解读 |
一、家庭因素 |
二、学校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四、个人因素 |
第四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防治建议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预防建议 |
一、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
二、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 |
三、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
四、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治理建议 |
一、采取有效的惩罚制度 |
二、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 |
三、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 |
四、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
第五章 结语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依据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一)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必要性的研究 |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内在根据的研究 |
(五)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实践途径的研究 |
(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与发展经验的研究 |
五、研究思路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读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构成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特点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
一、相关概念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 |
第二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 |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 |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
二、中国近代的人道主义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
二、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一、毛泽东: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 |
二、邓小平: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 |
三、江泽民:突出人民本位,关心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利益 |
四、胡锦涛:关照人民利益,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 |
五、习近平:体察民情,改善民生,保障民主 |
第三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探索起步(1949—1956) |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有效开展 |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萌芽 |
第二节 曲折前进(1957—1965) |
一、“又红又专”培养目标的提出 |
二、“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展开 |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
第三节 遭遇挫折(1966-1976)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存在 |
二、“教育革命”旗帜下的系列政治运动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沦失 |
第四节 恢复调整(1977-1988)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重新确立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逐步恢复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向趋于明确清晰 |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度陷入低徊迷惘 |
第五节 改进深化(1989-2001) |
一、重新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
二、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三、细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着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五、优化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
第六节 创新发展(2002-现在)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政策设计系统清晰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明确呈现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务实有效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充分拓展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局面开始形成 |
第四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 |
第一节 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缺失 |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缺失 |
二、以人为本的学校资源的缺失 |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虚空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外部动因 |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文化创新的要求 |
三、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内在动力 |
一、大学生的主体诉求与教育者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
二、大学生主体需求与教育者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动力与自我教育能力的矛盾 |
第五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 |
第一节 确立科学理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前提 |
一、“尊重人”:发挥大学生的价值主体作用 |
二、“服务人”:发挥大学生的权益主体作用 |
三、“发展人”:发挥大学生的发展主体作用 |
第二节 贴近学生生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要求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满足合理需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动力 |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要求 |
二、当前大学生的需要现状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情感支撑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内涵 |
二、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
第五节 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归宿 |
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要求 |
二、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发展目标要求的变迁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幼儿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关怀伦理困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一、选题缘由 |
(一)政策层面:国内外相关教师教育政策聚焦幼儿教师关怀伦理 |
(二)理论层面:幼儿教师关怀伦理的学术研究趋势 |
(三)实践层面:幼儿教师关怀伦理的实践困扰 |
(四)个人层面:个人对关怀伦理的研究旨趣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类型研究 |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伦理困境研究 |
二、教师关怀伦理相关研究 |
(一)教师关怀素养方面的研究 |
(二)教师关怀能力方面的研究 |
(三)教师关怀行为方面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关怀 |
二、关怀伦理 |
三、幼儿教师 |
四、关怀伦理困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关怀伦理理论 |
一、关怀伦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
(一)西方关怀伦理思想的发展 |
(二)中国传统关怀伦理探究 |
二、关怀伦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内涵:以人为本 |
(二)核心:关怀性关系的建立 |
(三)特色:情境的氛围与情感的力量 |
(四)方法:榜样、对话、实践和求证 |
三、关怀伦理理论应用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三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结构维度与问卷设计 |
第一节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结构维度的初步确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程序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与分析:确定关怀伦理困境结构维度 |
(一)当前关怀伦理困境研究维度的主要观点 |
(二)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维度的确定 |
第二节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问卷的编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程序 |
(四)研究工具 |
三、结果与讨论:问卷信效度分析 |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
四、结论 |
第四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特点 |
第一节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表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工具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总体表征 |
(二)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子维度表征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节 个体背景变量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中的差异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工具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个体背景变量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中的主效应分析 |
(二)主效应显着的个体背景变量的进一步分析 |
四、讨论:个体背景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一)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教龄差异 |
(二)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学历差异 |
(三)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年龄差异 |
(四)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幼儿园性质差异 |
(五)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幼儿园所在区域差异 |
(六)本章方法论探讨 |
五、结论 |
第五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原因探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及程序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过程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关怀素养不高 |
(二)专业素养不足 |
(三)个人特质中的不良因素 |
(四)工作负荷重 |
(五)幼儿园关怀氛围欠缺 |
(六)关怀对象的刺激 |
(七)外部环境压力 |
四、讨论: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成因探讨 |
(一)内部原因分析 |
(二)外部原因分析 |
(三)本章方法论探讨 |
五、结论 |
第六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解困路径 |
第一节 幼儿教师: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 |
一、提升自身的关怀素养 |
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
三、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
第二节 关怀对象:建立一种关怀型的关系 |
一、关怀型师幼关系的构建 |
二、注重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对话 |
三、建立同事“共同体”组织文化 |
四、幼儿园领导自身的转变 |
第三节 幼儿园:营造有利于幼儿教师关怀的氛围 |
一、为幼儿教师减负 |
二、给幼儿教师专业自主的空间 |
三、培训中纳入关怀伦理的内容 |
第四节 社会:给予幼儿教师外在环境的支持 |
一、社会各界端正对幼儿教师的态度 |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物质待遇 |
第七章 总的讨论与结论 |
第一节 总的讨论 |
一、本研究的方法学思考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二节 总的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开放式调查问卷 |
附录 B 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8)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学会关心: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
(二)师生关心异化:教师的单向关心和学生的冷漠反应 |
(三)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意义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关心 |
(二)师生关系 |
(三)关心型师生关系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理论基础 |
(一)关心理论 |
(二)关心型师生关系理论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 |
一、理解与包容开启关心型师生关系 |
(一)爱迟到的小晨 |
(二)考试作弊的小帅 |
(三)脾气暴躁的小浩 |
二、帮助与认可升华关心型师生关系 |
(一)爱打退堂鼓的小宣 |
(二)自卑的琪琪 |
三、树立关心榜样绽放关心型师生关系 |
(一)不愿意回家的小冉 |
(二)“独行侠”小秋 |
第三章 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
一、教师的精准关心 |
(一)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
(二)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教师应掌握的方法 |
二、学生的积极回应 |
(一)树立尊师观念 |
(二)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
三、学校的制度支持 |
(一)建设关心的校园文化 |
(二)开设关心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初中生感知教师支持、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学习投入的研究综述 |
1.2.2 感知教师支持的研究综述 |
1.2.3 学业情绪的研究综述 |
1.2.4 感知教师支持、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综述 |
1.2.5 以往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假设 |
2.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章 初中生感知教师支持、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3.1 问卷调查法 |
3.3.2 数据处理方法 |
3.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3.4 研究结果 |
3.4.1 初中生学习投入结果分析 |
3.4.2 初中生感知教师支持结果分析 |
3.4.3 初中生学业情绪结果分析 |
3.4.4 初中生学业情绪、感知教师支持和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
3.4.5 学业情绪在感知教师支持与学习投入之间的调节作用 |
3.5 讨论 |
3.5.1 初中生学习投入现状 |
3.5.2 初中生感知教师支持现状 |
3.5.3 初中生学业情绪现状 |
3.5.4 初中生感知教师支持、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
3.5.5 初中生感知教师支持、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调节作用 |
第4章 初中生感知教师情感支持的访谈调查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步骤 |
4.4 研究方法 |
4.4.1 访谈法 |
4.4.2 内容分析法 |
4.5 研究结果 |
4.5.1 学习中的教师情感支持行为分析 |
4.5.2 生活中的教师情感支持行为分析 |
4.5.3 其他教师情感支持行为分析 |
4.6 讨论 |
4.6.1 教师的不当行为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
4.6.2 教师情感支持行为有助于消除学生消极学业情绪 |
第5章 结论、对策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育对策 |
5.2.1 组织、建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 |
5.2.2 引导教师认识教师支持对学生学习影响的重要性 |
5.2.3 引导教师正确实施教师支持策略 |
5.3 研究反思 |
5.3.1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2 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施测问卷 |
附录B 感知教师情感支持访谈提纲 |
致谢 |
(10)新时代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相关概述 |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进 |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演进与发展 |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
(一)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识和定位 |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
三、加强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
(一)是学校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是思政课教师增强自身修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三)是滇西地区民族团结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
第二章 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相关情况说明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调查对象 |
二、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
(一)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的调查分析 |
(二)对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的调查分析 |
(三)对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理念的调查分析 |
(四)对思政课教师师爱情感的调查分析 |
(五)对思政课教师工作纪律的调查分析 |
(六)对思政课教师师表示范的调查分析 |
三、对滇西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总结与思考 |
四、滇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滞后,缺乏长效机制 |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深化职业道德践行不够 |
第三章 影响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因素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一)市场经济下,教师主体创新意识增强的同时出现功利趋向 |
(二)信息化社会网络发展 |
(三)滇西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 |
二、学校文化环境的影响 |
(一)课堂文化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
(二)校园活动文化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
(三)校园制度文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 |
三、思政课教师自身因素 |
(一)教师价值观、职业定位转变 |
(二)教师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忽视自身道德修养 |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
一、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环境 |
(一)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
(二)加强学校师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 |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建设 |
(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建设 |
三、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修养,追求道德境界提高 |
(一)提高职业素养,增强职业情感 |
(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
(三)提高科研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素养 |
四、增强师爱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一)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规律 |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能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关心学生的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教师关怀行为个案研究[D]. 徐萍. 石河子大学, 2021
- [2]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研究[D]. 苏嘉睿. 浙江大学, 2021(01)
- [3]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学校德育对策的个案研究[D]. 李灵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以大理市A小学为个案[D]. 马姁含. 大理大学, 2021(08)
- [5]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D]. 纪若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6]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D]. 王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幼儿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关怀伦理困境调查研究[D]. 张萌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研究[D]. 李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初中生感知教师支持、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及对策研究[D]. 谭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新时代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王月美. 大理大学, 2021(10)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