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买车人选择的三大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林雨婷[1](2020)在《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为了使智能化汽车规划发展与设计能真正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便不能忽视老龄化人群驾驶出行的需求与安全。因其驾驶心理生理、习惯和技术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群体,就目前来看,智能化汽车产品的功能特征与老龄化驾驶群体需求、行为特性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作为汽车企业智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汽车中控人机系统恰是适老化发展策略的适宜载体,但就目前老龄化人群尚未固化成熟的数字化意识、人机交互思维习惯来说,在驾驶场景下使用智能化程度高、功能信息更复杂的汽车中控界面,并行发生的驾驶行为与人机交互行为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基于汽车中控人机界面产品在适老化设计方向所面临的困难与机会,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方案,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部分: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理论研究;驾驶交互复杂情境下针对老龄化驾驶群体的心理、生理、出行情境与行为进行研究;对汽车中控人机界面载体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分析;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策略、实践及可用性评估。通过将FBM理论模型引入汽车驾驶交互情境中,构建以用户行为研究为中心的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模型作为课题理论基础。通过对驾驶老龄化群体用户特征、驾驶情境特征的研究,结合FBM模型分析人机交互行为的设计因素;通过对汽车中控界面进行调研、实验研究分析影响老龄化驾驶员人机交互另一关键设计要素;基于设计因素与要素所提出的设计策略指导设计方案的研究,完成了功能规划与产品功能架构设计、原型的建立,进行可用性评估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用性与合理性。该课题研究旨在深入探索研究、定性分析智能汽车产品服务的适老化应用,并为智能汽车交互产品的适老化设计相关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提供参考案例。
赵文慧[2](2020)在《基于GAMLSS模型的车险保费定价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险行业迅速发展,车险需求也在一直增加,这使得机动车辆保费持续占据财险保费的第一位置。维持机动车辆保险收益稳定以及健康状态,是国家和财险公司的核心内容,然而现有的机动车辆保费厘定方法单调,不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如日中天,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对车险费率厘定能够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满足客户人性化需求。因此我们应对产品与服务进行创新,创新保费厘定和计算方法,让保费与风险之间愈发搭配,找出更好的保费厘定方法。本文通过个性化探究车险保费,预测客户的理赔金额,以此为依据进行保费定价。首先建立纯保费一阶段模型和纯保费二阶段模型,对比两种模型的优缺点,根据纯保费二阶段模型中的索赔次数和案均赔款,分别建立广义泊松回归和广义伽马回归两种广义线性预测模型。之后在广义线性模型(GLM)的基础上,再综合考虑扩展GLM模型,建立基于位置、尺度和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最终得到对索赔次数建立负二项Ⅱ型分布GAMLSS模型,对案均赔款建立逆高斯分布GAMLSS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本文的研究重点为通过纯保费预测分析,对比不同模型拟合效果,旨在找出拟合最优模型。通过不断调整模型,使模型更具有适用性,丰富车险定价和计算方式,做到保费人性化定价。
孙智渊[3](2020)在《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出现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这不仅促进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还带来了银行利润的明显上升。但值得关注的是,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中蕴含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如何抓住当今形势下个人信贷业务所面临的良好发展机会,同时积极化解其中的风险,关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甚至整个金融业是否能够维持健康而又长久的发展,同样是XX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关键困扰之一。本文以XX银行为例围绕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及防控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基于对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现状的观察,利用查阅文献法、案例研究法、个人访谈法与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揭示了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在管理队伍、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不足,对其中存在的风险、风险防控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进行识别与分析,进而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防控与管理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中的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论显示,在XX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办理与开展过程中,借款客户的信用风险、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与利率风险往往是构成借贷风险的主要来源。同时,借款客户发生意外事件引致大幅支出的可能性、借款客户的月收入水平与其还款金额对其月收入水平的占比是影响XX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控与管理最显着的三大因素。因此,基于对以上风险管理问题的归纳,XX银行可以从强化个人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改进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与完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同时基于以上对策与建议,可以显着提升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水平。
陈成坤[4](2020)在《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对道路交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道路交通是推动城市建设的有力保障,交通就像一条大动脉,串联着社会生产与市民生活等各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采取合理并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道路交通问题是现阶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使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网络化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对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进行研究。首先,从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出发,对当前厦门市的道路交通状况、管理主体、现阶段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所积累的一些管理经验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找出厦门市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主体职权交叉、规划缺乏前瞻性、智能化管理有待提升、管理措施力度不足、岛外道路交通管理基础薄弱等,并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科技应用深度及人才储备不足、管理手段跟不上交通发展新业态、管理对象复杂、管理力量发展落后、对岛外道路交通管理重视不够等原因。最后,重点从强化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明确城市交通管理方向、加快推动道路交通管理现代化、提高城市道路通畅管理水平、强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防控能力等方面,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强化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对策。
徐佳欣[5](2020)在《《考工记》“合以求良”的造物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工艺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国人使用不同的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而制造出的人工造物总称,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要。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在中华民族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造物精神,要求形式契合内涵,兼顾实用和审美,且个性非常鲜明。传统工艺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原因在于其中蕴藏着传统工艺思想。它以工艺思想为指导而熠熠生辉。其中,“合以求良”就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说它是中国所有工艺思想的精华。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考工记》“合、良”相关概念的梳理和阐述,重在解读“合良”的文化基础和现实意义,并通过分析此造物内容的价值取向,进而深入剖析此造物思想的观念结构,从而挖掘“合以求良”背后的当代价值体现。
刘艺[6](2020)在《集成学习算法在车险索赔频率中的分类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改善,对汽车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从而汽车保险在人民的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车险对保险公司的盈利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非寿险讨论分析中车险索赔频率的预测是不可忽视的重点。由于当前使用的对索赔频率进行预测的模型不能很好的进行泛化处理,所以通过对车险索赔数据进行传统算法与集成学习算法预测,并将保险索赔数据本身存在的不平衡问题进行SMOTE处理,通过模型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寻找合适的算法适用于实际索赔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传统分类算法与集成学习算法用于索赔频率的分类预测。将索赔频率按照其索赔次数进行分类,并且将逻辑斯谛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随机森林模型以及AdaBoost模型应用于五组车险索赔数据。通过对分类模型评价指标Accuracy、macro-F1、Kappa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在传统分类算法与集成学习算法之间,集成学习算法对于样本量很大的数据进行处理表现更优秀;在以上四种分类算法中,AdaBoost算法的分类效果是最优的,这与AdaBoost算本身的特点及对被错分样本进行权值调整有关。(2)多分类问题进行转化处理。在多分类处理中,可以直接进行预测,也可以转化为多个二分类进行预测。本文通过对多分类处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并且结合所使用的保险索赔数据本身的特性,采用了逐步一对多的数据处理方式,将原数据分为N-1个二分类,并使用AdaBoost算法进行分类预测。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车险索赔频率预测模型研究。通过对数据进行逐步一对多分类处理,原数据本身具有的不平衡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分类模型评级指标也可以看出,这样做提升了模型的分类性能。(3)基于SMOTE采样与各分类算法结合进行预测分析。对于五组车险索赔数据本身具有的数据不平衡情况进行处理。首先,对不平衡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介绍,然后结合实际所使用的数据特征选择SMOTE过采样方法对数据进行平衡化处理。然后分别将逻辑斯谛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随机森林模型以及AdaBoost模型运用于经过SMOTE过采样处理的数据,通过与未经处理的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得到的模型评价指标及Accuracy、macro-F1、Kappa系数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经过平衡化后的数据用于模型能够提升模型分类性能;在与SMOTE结合的算法中,AdaBoost算法展现的结果是最好的。
单鸾[7](2020)在《基于SSM框架的汽车资讯标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由于机器学习技术带来的产品功能与性能上的优势,在不同的行业背景下应用前景愈发广阔。在机器学习工程中,训练使用的数据质量极大影响了被训练模型的效果。为方便算法模型获取特征明显的训练数据,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注处理以便于算法模型发现其中的模式与规律。汽车资讯标注系统是在此背景下为处理与汽车资讯相关图像、语音与文本数据,通过全人工标注或半自动标注方式,将汽车资讯原始数据转化为可供算法模型训练的数据集。根据使用场景与业务需要,系统选择SSM(Spring+Spring MVC+My Batis)框架作为开发主体框架,从功能角度将系统分为用户管理、数据处理、任务管理与用户培训四个模块。根据汽车细分领域数据量庞大、评价指标多元化等特点,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在网页与移动端实现数据标注、采集与审核的产品核心功能。同时为方便对标注、采集与审核人员与系统任务的管理、减少用户培训的工作量,可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增删、权限管理与绩效查询,看板模块监控任务进度,任务培训模块实现用户培训。为支持半自动标注的数据传输功能,根据内网接口的权限控制要求,使用Shiro安全控制框架实现接口身份权限控制,完成系统数据与算法模型的交互。为保证系统在外网的数据安全,根据实际环境下单一用户名对应多个用户实体的特点,对于密级较高的任务通过硬件设备储存Keytool工具生成的自签证书,采用公钥密码体系双向认证方式实现系统操作者与服务器的双向身份认证,并通过对称加密实现数据传输过程。汽车资讯标注系统通过数据标注、人工审核、使用数据采集工具获取机器学习算法模型所需要的数据集。通过测试,汽车资讯标注系统的基本功能已全部实现,系统能正常运行并符合预期效果。
徐芳婷[8](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生活背景和经验出发,联系现实生活的事例,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从而体现政治教学起源于生活,寄寓于生活,实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尽管如此,生活化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依旧不尽如人意,思想政治课堂仍存在学生不爱学,老师不好教的现状。因此,加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力度,打通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构建生活化教学体系十分紧要。论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特征及其理论基础,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对策。论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基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进行总体概述。首先,明确生活化教学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涵义。其次,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以及环境的开放性三方面论述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特征。最后,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思想以及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为本文的写作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当前,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生活化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贯彻有失偏颇;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教学方法追求形式化;教学过程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学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究其原因主要有:部分学生对传统政治课兴趣不足,课堂活跃度不高;部分教师重视理论讲解,现实生活讲解偏少;学校较注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第三部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化对策。为了使生活化教学能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达到明理启智的育人效果,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的生活化这五大方面展开论述,进而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化对策。
李晓杰[9](2019)在《北洋时期铁路“反日常”现象形成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洋时期,由于军阀连年混战,以及挪用铁路借款现象的发生,导致铁路经费严重不足;列强的欺凌与干扰亦制约了中国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铁路建设里程数较少,铁路事业发展极为滞缓。同时,铁路“反日常”现象大量存在给民众带来了“不安全”、“不便利”、“不舒适”的情感体验,使其日常生活与出行需要受到影响。这些现象引起了特别关注,1917-1927年《申报》对这些现象进行大量报道。社会环境的制约、自然环境、疫病的影响以及铁路系统自身的局限均是导致铁路“反日常”现象形成的因素。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铁路在发展过程中加剧了社会冲突,这些社会冲突包括乡民依托火车犯罪,以及铁路工人运动兴起;社会变革中有大量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如战争、匪患等。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包括疫病在内的众多环境因素,也会造成“反日常”现象增多。铁路系统自身存在的体制、人事、与技术上的弊端则是“反日常”现象兴起的内部结构因素。尽管以上因素造成“反日常”现象大量存在,但铁路部门和地方各路局并非听之任之,而是在不断地进行着铁路“利日常”的努力。铁路部门进行了有全局性意义的调整,包括:建立国有铁路联运制度、统一国有铁路会计统计制度、统一国有铁路技术标准、严格用人制度、完善路警制度。地方各路局也根据本路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在行车信息、基础设施、铁路管理、票务制度、客货运输措施、铁路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加强与完善。这些努力有利于减少“反日常”现象的发生,并消减“反日常”现象带来的影响,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反日常”现象。对“反日常”现象的揭露、背后形成因素的分析,以及对“利日常”努力的肯定,有利于让人们认识到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进而为当代铁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李春梅[10](2018)在《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佤族是我国九个“直过民族”之一,解放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措施,帮助他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他们是整体贫困程度较深的群体,面临着脱贫攻坚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并重的艰巨任务。翁丁佤族社区是我国最典型的佤族聚居区,近十年来,当地居民积极探索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能力不足,旅游发展进程缓慢。本文选择翁丁佤族社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理论、德鲁克文化管理理论、旅游人类学“舞台真实”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整理访谈材料分析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定量研究方法对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进行评价,找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本文以可行能力理论为理论来源、国内外经验为现实依据,结合佤族社区的特征,构建了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该理论分析框架的背景是旅游发展,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有脆弱性环境、功能性活动和地方性知识。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在于找到居民的孵化性运作能力。政府、村委会、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和社区居民在旅游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交融的合力,最终实现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成果。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理论维度、六大观测指标和三十个分指标。其中,三大理论维度是善治、经济条件和社会机会。六大观测指标是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旅游融资可行能力和旅游社交可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三十一个旅游可行能力评估分指标。2、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证研究本文根据所构建的佤族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翁丁佤族社区进行实证研究,运用SPSS17.0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在符合信度和效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定量研究方法对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进行评价,计算出居民每项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价值,进一步探究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对策。研究发现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总体偏低,所调查的六大旅游可行能力指标中,只有旅游社交可行能力较强,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和旅游融资可行能力都较弱。本文比较分析了翁丁三个村寨的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现状,发现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翁丁大寨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明显高于旅游发展程度较低的另外两个村寨,说明旅游发展的程度强弱与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成正向关系。3、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佤族旅游社区居民的孵化性运作能力分别是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和旅游融资可行能力。这些能力的增强能促进其他旅游可行能力的提升,因此,佤族社区内外部力量发挥合力的关键点在于提升这五大旅游可行能力。本文提出三大保障机制,制定翁丁佤族旅游社区“前台开发+后台保护”的旅游发展规划政策;激发居民自身的内生动力:提出多元主体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设想,让政府、村委会、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和居民等责任主体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中发挥的应有功能,进而提炼出五大孵化性运作能力的提升对策。本文的创新点有三:第一,研究视野创新。本文具有国际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视野,通过对巴厘岛文化旅游成功经验的分析思考翁丁佤族社区的旅游发展问题,并结合人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第二,研究内容创新。本文将可行能力理论引入佤族旅游社区,将翁丁佤族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首次关注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问题,是我省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也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第三,理论分析模式创新。本文构建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对可行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拓展,是提升佤族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践探索,对我国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自主参与旅游经营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影响买车人选择的三大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买车人选择的三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解析 |
1.1.1 汽车人机界面 |
1.1.2 适老化设计 |
1.1.3 FBM模型 |
1.2 研究背景 |
1.2.1 老龄化群体出行的改变与驾驶行为安全问题 |
1.2.2 智能化汽车人机界面发展新趋势 |
1.2.3 汽车中控人机界面的适老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2.4 FBM模型为汽车中控人机界面的适老化提供新思路 |
1.3 研究现状 |
1.3.1 汽车中控人机界面研究 |
1.3.2 老龄化驾驶群体研究 |
1.3.3 FBM模型研究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基于FBM的汽车人机界面设计模型研究 |
2.1 FBM理论模型 |
2.1.1 行为 |
2.1.2 FBM模型与行为影响要素 |
2.1.3 FBM模型应用案例分析 |
2.2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理论 |
2.2.1 用户 |
2.2.2 设计对象 |
2.2.3 情境 |
2.3 基于FBM的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模型的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BM汽车人机界面设计模型的设计因素研究 |
3.1 用户特征研究 |
3.1.1 老龄化群体研究 |
3.1.2 老龄化驾驶群体研究 |
3.1.3 老龄化驾驶员个人情境研究 |
3.1.4 用户特征影响用户行为 |
3.2 情境特征研究 |
3.2.1 情境与子情境 |
3.2.2 子情境特征 |
3.2.3 情境特征影响用户行为 |
3.3 用户行为研究 |
3.3.1 预研 |
3.3.2 线上随机访谈 |
3.3.3 用户行为观察 |
3.3.4 行为观察结果分析 |
3.4 设计因素的提取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要素研究分析 |
4.1 市场产品现况分析 |
4.1.1 市场产品发展及现况 |
4.1.2 相关系统技术分析 |
4.2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适老化影响要素实验 |
4.2.1 预研 |
4.2.2 实验流程 |
4.2.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4.3 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要素的提取与分析 |
4.3.1 功能内容要素 |
4.3.2 信息架构要素 |
4.3.3 流程交互要素 |
4.3.4 视觉显示要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开发 |
5.1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策略 |
5.2 设计定位 |
5.2.1 产品定位 |
5.2.2 用户需求定位 |
5.3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基础 |
5.3.1 适老化汽车中控界面的功能内容分析 |
5.3.2 适老化汽车中控界面的信息架构分析 |
5.3.3 适老化汽车中控界面的流程交互分析 |
5.3.4 适老化汽车中控界面的视觉设计分析 |
5.4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产品功能架构 |
5.5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原型设计 |
5.5.1 首屏主页布局及原型 |
5.5.2 导航功能模块原型 |
5.5.3 通讯功能模块原型 |
5.5.4 娱乐功能模块原型 |
5.5.5 备忘功能模块原型 |
5.5.6 信息模块原型 |
5.5.7 帮助模块原型 |
5.6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视觉设计 |
5.6.1 视觉设计原则 |
5.6.2 视觉设计 |
5.6.3 主要功能高保真原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可用性评估 |
6.1 实验设计 |
6.2 实验流程 |
6.3 实验结果评估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针对老龄化驾驶员的汽车中控界面调研问卷 |
附录2 行为记录表格 |
附录3 用户体验地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GAMLSS模型的车险保费定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章 模型及分布简介 |
2.1 GLM模型简介 |
2.2 GAMLSS模型简介 |
第3章 车险行业现状分析 |
3.1 车险发展趋势 |
3.2 最新保险动态 |
第4章 保费定价实证分析 |
4.1 数据简介 |
4.2 GLM模型保费定价分析 |
4.3 GAMLSS模型保费定价分析 |
4.4 模型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识别 |
1.2.2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
1.2.3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控策略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与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1 个人信贷业务概念 |
2.2 个人信贷业务分类 |
2.2.1 个人住房消费贷款 |
2.2.2 个人消费汽车贷款 |
2.2.3 学生助学贷款 |
2.3 个人信贷业务现状 |
2.4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定义 |
2.5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5.1 预期收入理论 |
2.5.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5.3 信贷配给理论 |
2.5.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6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成因 |
2.6.1 外部环境风险因素 |
2.6.2 银行内部风险因素 |
2.6.3 借款者自身风险因素 |
第三章 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与防控存在的问题 |
3.1 XX银行概况 |
3.2 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基本情况 |
3.2.1 个人信贷增速明显 |
3.2.2 个人贷款产品发展多元化 |
3.2.3 借款人信贷风险增加 |
3.3 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现状 |
3.3.1 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 |
3.3.2 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控评价 |
3.4 XX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
3.4.1 风险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
3.4.2 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3.4.3 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完善XX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4.1 强化个人信贷风险管理队伍 |
4.1.1 规范个人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
4.1.2 组建个人信贷风险防控团队 |
4.1.3 加强个人信贷业务贷后管理 |
4.2 改进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
4.2.1 建立个人信贷风险预警信息化创新管理体系 |
4.2.2 完善个人信贷风险防控流程 |
4.2.3 丰富个人信贷风险防控手段 |
4.3 完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
4.3.1 健全个人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
4.3.2 完善个人信贷业务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
4.3.3 建设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预防制度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概念界定 |
一、城市道路 |
二、道路交通管理 |
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
第二节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研究理论基础 |
一、网络化治理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节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发展历程 |
一、部门共管阶段(建国后至1985年) |
二、部门分管阶段(1986年至1992年) |
三、多部门管理并存阶段(1993年至今) |
第三章 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现状 |
第一节 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及问题 |
一、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
二、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问题 |
第二节 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主体 |
一、涉及前端管理的主体 |
二、涉及中端管理的主体 |
三、涉及末端管理的主体 |
第三节 厦门市现采取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措施 |
一、交通秩序整治 |
二、交通安全隐患源头监管 |
三、道路交通管理法治化 |
四、推动道路交通组织精细化管理 |
五、实行交通管理联合督导 |
第四节 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经验亮点 |
一、出台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性文件 |
二、改革提升道路交通警务机制 |
三、积极探索道路交通治理社会化 |
四、创新道路交通管理措施 |
第四章 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 |
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主体职权交叉 |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前瞻性不足 |
三、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有待提升 |
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措施力度需加强 |
五、岛外道路交通管理基础薄弱 |
第二节 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 |
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科技应用深度及人才储备不足 |
三、管理手段跟不上交通发展新业态 |
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对象复杂 |
五、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力量发展落后 |
六、对岛外道路交通管理重视不够 |
第三节 我国及国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经验借鉴 |
一、我国及国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经验 |
二、我国及国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启示 |
第五章 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强化道路交通管理体制 |
一、推动形成协同共治的城市交通管理格局 |
二、推动健全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综合协调机制 |
三、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交通治理 |
第二节 明确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向 |
一、转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理念 |
二、落实城市道路交通前期规划 |
三、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交通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
四、明确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 |
第三节 加快推动道路交通管理现代化 |
一、借助企业技术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 |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设施设备保障 |
第四节 提高城市道路通畅管理水平 |
一、部门协作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 |
二、警民合力深化停车秩序管理 |
三、联合媒体强化道路交通宣传教育 |
第五节 强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防控能力 |
一、加强交通管理勤务和执法 |
二、持续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 |
三、提高交通管理队伍素质 |
四、加强岛外道路交通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考工记》“合以求良”的造物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理论价值 |
(二) 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一、 “合以求良”造物思想的概念阐释 |
(一) 《考工记》的主要内容 |
(二) 《考工记》中对“合、良”的阐释 |
(三) “合以求良”的文化基础 |
(四) “合以求良”造物思想的实践应用 |
1. “合以求良”思想在中国园林艺术的体现 |
2. “合以求良”思想在中国传统明式家具中的体现 |
3. “合以求良”思想在蓝染工艺中的体现 |
二、 “合以求良”造物思想的价值取向 |
(一) 达道与中庸的追求 |
(二) 物性与心性的碰撞 |
(三) 现实与理想的结合 |
三、 “合以求良”造物思想的观念结构 |
(一) 天然与人工——材料的取舍与匠心的运用 |
1. 因材制宜 |
2. 美用并重 |
(二) 实用与美学——功能的设计与色彩的搭配 |
1. “设计”更求“实用” |
2. “使用”更求“便用” |
3. “搭配”以求“合宜” |
(三) 自然与文化——造型的打造与内涵的挖掘 |
1 .尚自然之象 |
2. 尚象外之象 |
(四) 技术与艺术——功力的积淀与形式的呈现 |
1. “熟”进乎“巧” |
2. “形”利乎“用” |
(五) 天地与人间——道器的整合与德行的追求 |
1. 制天命而用之 |
2. 器以藏礼 |
四、 “合以求良”造物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 合器与合道的格物态度 |
(二) 合物与合人的工匠精神 |
(三) 合技与合良的自然法则 |
(四) 合形与合型的和谐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集成学习算法在车险索赔频率中的分类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机器学习算法用于索赔频率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分类视角下的索赔频率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3 数据不平衡处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2.相关理论概述 |
2.1 车险索赔的影响因素 |
2.1.1 车辆风险因素 |
2.1.2 行为人的因素 |
2.1.3 环境因素 |
2.2 分类变量的选择及评价原则 |
2.2.1 影响车险索赔的相关因素选择的原则 |
2.2.2 车险分类变量的总结分析 |
2.3 集成学习 |
2.3.1 Boosting |
2.3.2 Ada Boost |
2.3.3 Bagging |
2.3.4 Boosting与Bagging的对比 |
2.4 随机森林 |
2.4.1 决策树概述 |
2.4.2 随机森林算法原理 |
2.4.3 随机森林算法优缺点 |
3.基于分类视角下集成学习算法的索赔频率预测 |
3.1 数据描述及处理 |
3.2 模型评价指标 |
3.3 传统分类算法建模 |
3.3.1 传统分类算法概述 |
3.3.2 传统分类算法实验结果及比较 |
3.4 集成学习算法建模 |
3.4.1 随机森林实验结果 |
3.4.2 Ada Boost算法实验结果 |
3.4.3 集成学习算法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
3.5 N-Step-Ada Boost算法建模 |
3.5.1 多分类处理方法 |
3.5.2 N-Step-Ada Boost算法实验结果 |
3.6 模型比较与分析 |
4.基于SMOTE的模型提升 |
4.1 不平衡数据SMOTE处理 |
4.2 提升模型的构建 |
4.3 模型比较与分析 |
4.3.1 基于各模型评价指标的实验结果分析 |
4.3.2 模型对各类别预测对比分析 |
5.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SSM框架的汽车资讯标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2 相关技术分析 |
2.1 SSM框架技术 |
2.2 机器学习标注技术 |
2.3 智能身份验证技术与数据加密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业务流程 |
3.2 功能需求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3 半自动标注流程与接口设计 |
4.4 外网安全策略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3 外网安全通讯与身份认证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涵义 |
(一)生活化教学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
(一)学生的主体性 |
(二)教师的引导性 |
(三)环境的开放性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主体性教育思想 |
(四)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
(一)教学目标的贯彻有失偏颇 |
(二)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
(三)教学方法追求形式化 |
(四)教学过程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
(五)教学评价机制较为单一 |
二、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政治课兴趣不足,课堂活跃度不高 |
(二)部分教师重视理论讲解,现实生活讲解偏少 |
(三)学校较注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化对策 |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
(一)知识与技能的生活化 |
(二)过程与方法的生活化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活化 |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注重学生现有认知,提升教学内容生成性 |
(三)聚焦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现实生活 |
三、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
(一)探究式教学 |
(二)情境式教学 |
(三)体验式教学 |
四、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
(一)培养和谐师生关系,保证生活化教学正常进行 |
(二)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三)关注学生思想需要,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
五、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
(一)完善生活化的学生评价机制 |
(二)完善生活化的教师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北洋时期铁路“反日常”现象形成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北洋时期铁路事业的发展与“反日常”现象 |
第一节 北洋时期铁路的缓慢延展 |
一、列强对中国铁路的控制 |
二、中国铁路的艰难延伸 |
第二节 北洋时期铁路的“反日常”现象 |
一、不安全 |
二、不便利 |
三、不舒适 |
第二章 时局动荡: “反日常”兴起的社会因素 |
第一节 铁路发展中的社会冲突 |
一、乡民与铁路的矛盾加剧 |
二、铁路工人运动的兴起 |
第二节 社会变革中的不稳定因素 |
一、战争迭起,剥蚀铁路 |
二、匪患猖獗,威胁铁路 |
第三章 环境恶劣: “反日常”兴起的自然因素 |
第一节 自然灾害和意外因素的影响 |
一、自然灾害不可抗 |
二、意外因素难预料 |
第二节 疫病的影响——以1918年晋绥鼠疫为例 |
一、检疫手续严苛,民众出行受阻 |
二、疫区车票限售,火车运行无常 |
第四章 自身局限: “反日常”兴起的内部因素 |
第一节 铁路体制存缺陷 |
一、管理机构衙门化,效率低下 |
二、人事管理冗员化,影响运营 |
第二节 铁路人事少作为 |
一、铁路员司作风腐败,贪污成风 |
二、路务人员素质低下,管理不善 |
第三节 铁路技术不过关 |
一、铁路技术标准混乱,设备落后 |
二、职工技术频频失误,事故多发 |
第五章 北洋时期铁路部门的“利日常”努力 |
第一节 全局性意义的调整 |
一、路政的统一 |
二、用人制度的严格 |
三、路警制度的完善 |
第二节 局部性价值的改善 |
一、行车信息的发布 |
二、基础设施的完善 |
三、铁路管理的加强 |
四、其它措施的改善 |
余论 对北洋时期铁路“反日常”现象的思考 |
一、“反日常”现象与三大因素的关系 |
二、“反日常”现象内部结构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
1.1.2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对旅游社区居民能力的挑战 |
1.1.3 云南省翁丁佤族旅游社区发展的困境 |
1.1.4 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机遇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进展与述评 |
1.3.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 |
1.3.3 可行能力研究 |
1.3.4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5.4 论文框架结构 |
1.5.5 研究内容 |
1.5.6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7 研究贡献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居民可行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
2.1.2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
2.1.3 佤族旅游社区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理论 |
2.2.2 德鲁克文化管理理论 |
2.2.3 旅游人类学“舞台真实”理论 |
2.2.4 可行能力理论 |
2.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3.1 现实依据 |
3.1.1 巴厘岛成功经验借鉴 |
3.1.2 中国旅游社区成功经验借鉴 |
3.1.3 佤族社区居民的特征分析 |
3.2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要素 |
3.2.1 旅游发展背景 |
3.2.2 脆弱性环境 |
3.2.3 功能性活动 |
3.2.4 地方性知识 |
3.2.5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估分析 |
3.2.6 孵化性运作 |
3.2.7 旅游保障 |
3.2.8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主体 |
3.2.9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成果 |
3.2.10 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
3.3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3.3.3 指标体系的内涵 |
3.4 评价量表制作、定量指标测量和定级 |
3.4.1 评价量表制作 |
3.4.2 定量指标测量 |
3.4.3 定量指标定级 |
3.5 调查问卷结构 |
3.6 研究假设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证研究 |
4.1 案例选择 |
4.2 资料收集 |
4.3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概况 |
4.3.1 沧源旅游业发展现状 |
4.3.2 翁丁佤族社区旅游发展历程 |
4.3.3 翁丁佤族社区的管理模式 |
4.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主要特征 |
4.4.1 旅游参与可行能力特征 |
4.4.2 旅游就业可行能力特征 |
4.4.3 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特征 |
4.4.4 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特征 |
4.4.5 旅游融资可行能力特征 |
4.4.6 旅游社交可行能力特征 |
4.5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
4.5.1 翁丁大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
4.5.2 翁丁新芽和下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
4.5.3 翁丁大寨与翁丁新芽下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比较 |
4.5.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
4.6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现状分析 |
4.7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 |
4.7.1 旅游参与能力不足 |
4.7.2 经济条件差 |
4.7.3 社会机会少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
5.1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参与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
5.1.1 增强居民的旅游参与动机 |
5.1.2 扩展居民的旅游参与机会 |
5.1.3 培育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 |
5.1.4 建立居民旅游参与意愿表达的有效机制 |
5.2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就业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
5.2.1 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业” |
5.2.2 培养新型佤族农民 |
5.2.3 吸引佤族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 |
5.2.4 发展居民“互联网+旅游”的能力 |
5.2.5 推进农村旅游电子商务 |
5.3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
5.3.1 培育居民将佤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的能力 |
5.3.2 培育居民鉴别佤族文化的保护性要素和开发性要素的能力 |
5.3.3 提升居民将佤族文化“活化”传承的能力 |
5.3.4 提升居民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能力 |
5.3.5 提升居民设计文化旅游产品的能力 |
5.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的对策 |
5.4.1 培育居民保护传统宗教文化的意识 |
5.4.2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
5.4.3 培养佤族本土旅游人才 |
5.4.4 强化居民成人继续教育培训 |
5.4.5 开展居民旅游职业技能培训 |
5.5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融资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
5.5.1 树立居民正确的金融观念 |
5.5.2 提供商业银行小额贷款 |
5.5.3 推广居民农村互助资金 |
5.5.4 完善居民农业保险制度 |
5.6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
5.6.1 政策规划保障 |
5.6.2 居民内生动力激发保障 |
5.6.3 外部多元主体支持保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旅游发展程度与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成正向关系 |
6.1.2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值偏低 |
6.1.3 翁丁佤族社区需要制定本土旅游规划政策 |
6.1.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
6.1.5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能指导实践 |
6.2 |
6.2.2 研究内容创新 |
6.2.3 理论分析模式创新 |
6.3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展望 |
6.3.1 研究对象可延伸至其他佤族旅游社区 |
6.3.2 拓展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其他影响因素 |
6.3.3 探讨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孵化性运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人员记录表 |
附录三 部分访谈内容 |
附录四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维度和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及结果 |
附录五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六 旅游社区游客调查问卷 |
附录七 翁丁佤族社区图片 |
附录八 翁丁村村规民约 |
附录九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影响买车人选择的三大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研究[D]. 林雨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GAMLSS模型的车险保费定价分析[D]. 赵文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XX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孙智渊. 山西大学, 2020(01)
- [4]厦门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研究[D]. 陈成坤. 华侨大学, 2020(01)
- [5]《考工记》“合以求良”的造物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D]. 徐佳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集成学习算法在车险索赔频率中的分类应用[D]. 刘艺. 西南财经大学, 2020(12)
- [7]基于SSM框架的汽车资讯标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单鸾.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 徐芳婷. 河南大学, 2019(01)
- [9]北洋时期铁路“反日常”现象形成因素研究[D]. 李晓杰. 苏州大学, 2019(04)
- [10]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D]. 李春梅. 云南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