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非昔布应用于晚期癌症止痛的疗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1](2021)在《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文中指出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 疗效不佳, 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 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主要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 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 即早期发现并干预处理, 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则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 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的结直肠癌, 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参考了近期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 综合了近5年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共识意见研讨会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该共识意见包含60项陈述条款, 陈述的循证医学等级、表决等级标准和依据均符合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结局(PICO)原则和推荐等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系统等国际有关规定。
张曼玲[2](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房静远,李延青,陈萦晅,刘思德,李鹏,时永全,田字彬,王邦茂,任建林,盛剑秋,李景南[3](2021)在《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上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即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并及时干预处理,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结直肠癌,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以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系参考近期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综合近5年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而形成。共识意见研讨会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本共识意见包含60项陈述条款,陈述的循证医学等级、表决等级标准和依据均符合国际有关规定和惯例。
黄清惠[4](2021)在《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外治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01-2020.09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治疗的60例RA患者。将该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方案为: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饭后服,每周1次),美洛昔康片(7.5mg/次,饭后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熏洗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A的中医症候积分(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DAS28评分、CDAI评分和SDAI评分、安全性指标等指标的变化,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及程度等,评价自拟方熏洗疗法联合西药治疗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疾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方面,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90%)明显高于对照组者(73%),且治疗组的整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积分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CDAI、SDAI评分):两组治疗后3项评分均较同组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显着优于对照组的相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水平(CRP、RF、ES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3项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实验室指标水平,降低疾病的活动度,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蔡亚芳[5](2021)在《基于癌性发热中医验案的临床特征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癌性发热是肿瘤本身引起的一种非感染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癌性发热,患者很难继续进行抗肿瘤治疗,导致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生存期缩短。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西医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选择的药物有限,且风险收益比不能确定,成为了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难题。近年来,很多医生使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疗癌性发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病人在治疗方面有了新的选择。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发现,大量中医治疗癌性发热的医家经验散在于数据库中,这些经验的辨治方法都不尽相同,如果不进行规律性的分析及广泛的临床验证,很难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医验案是医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可以完整的体现医家在治疗方面的学术思想,要对这些医家经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对其验案进行分析是一个最有效的捷径。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医治疗癌性发热验案的数据挖掘,探索中医治疗癌性发热学术思想的共性,为中医治疗癌性发热提供较为清晰及准确的临床思路,减轻肿瘤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并为抗肿瘤治疗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分析过程中,将总结癌性发热患者的临床特征,归纳中医治疗癌性发热的疾病特征、证候特点,寻找中医治疗癌性发热的用药规律,建立癌性发癌中药数据库,为中医安全、有效、规范化治疗癌性发热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5年1月-2020年12月,结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分别筛选出四诊信息齐全,同时应用中药方剂治疗的癌性发热验案,提取四诊及方药信息,用Excel建立癌性发热中医验案数据库,分别对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1.临床特征分析对验案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体温、发热持续时间、舌脉及服用中药痊愈所需剂数等进行统计,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变量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性等,对中医治疗癌性发热验案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2.用药规律分析提取方药信息后对中药分别从使用频次、功效、药性和药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1.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382篇,排除随机对照研究、综述、各类重复的文献等,最后纳入合格文献82篇,提取中医验案129例。2.临床特征分析:男性占比63%,年龄以45-70岁的中年人占比最高,为68.99%,平均年龄57.4岁;发热病程≥ 1月者占49.61%,病程最短2日,最长7月余;服用中药14剂以内痊愈者占83.72%,最少者1剂药痊愈,最多者90剂药痊愈,中位数10剂,平均11剂痊愈;在癌种分类上,肺癌、肝癌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0.39%;从癌性发热相关因素占比分析得出,非治疗相关性癌性发热占67%,化疗相关性癌性发热占22%;舌象分析得出,癌性发热患者的舌色以淡舌(32.88%)与红舌(32.56%)为主;脉象分析得出,细脉、数脉、弦脉总计频数164次(65.34%),为癌性发热患者主要的脉象;癌性发热中医证型可以归为4大类,虚证(33%)、实证(22%)、虚实夹杂证(23%)、兼表证(22%)。相关性分析表明:癌性发热患者最高体温与年龄存在显着的负向相关关系(P<0.0001);癌性发热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与痊愈剂数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P<0.05)。差异性分析表明:肺占位组与肝占位组在证型分类上有显着差异(P<0.05)。肺占位组更偏于虚证型癌性发热,肝占位组更偏于虚实夹杂证型、兼表证型及实证型的癌性发热。3.用药规律分析:共221味药物纳入统计,甘草、柴胡、黄芪、生地黄的使用频次较高。中药中清热药占比最大,为23.98%。药性为寒性者最多,占药物总味数的51.13%。中药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种药味分别是苦味、甘味、辛味,三者累计频率为84.66%。中药中归肝经者最多,占19.82%。对高频用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可形成3个聚类方,得出18对高频药物组合。结论:根据不同医家记录的癌性发热验案,癌性发热的关键病机或为气血阴阳虚损,痰浊、食积、瘀血等病理因素蕴结化热;或合并为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化热。在证型上可以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与兼表证。在治疗方面,由于大部分癌性发热患者都是因虚致热,故需要重视培补正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谨慎应用攻伐类的药物;可以使用祛痰化湿、理气活血、消积化滞之品,使局部气血通畅,郁热透散;同时,可以针对癌邪,配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证属兼表证的患者,应当使用柴胡类方和解少阳、宣达枢机。
于颖[6](2021)在《基于NGS方法对肠癌术后化疗预后评估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世界前列,CRC患者治疗方案对疗效和预后影响较大。本研究通过对CRC患者病理组织样本中相关基因的检测,进一步研究CRC患者的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及预后的关系,从而为CRC患者术后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完成手术及化疗的117例CRC患者(女性39例,男性78例),中位年龄为65岁,所有患者均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术后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1天,口服卡培他滨1000-1250mg/m2每日2次,连续服用2周,3周为一个疗程,连续化疗6个月。这些CRC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来自泰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对细胞分裂起关键控制作用的50个基因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检测。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Fisher精确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比率之间的差异。Med Calc进行优势比(OR)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连续变量。Kaplan-Meier曲线和对数秩检验用于比较生存数据。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进行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计算相对危险比(HR)和95%的置信区间(95%CI),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7例CRC患者中突变频率较高的驱动基因分别是KRAS、PIK3CA、KIT、MET和EGFR,突变阳性率(以大于0.5%作为突变频率界值)分别为52.1%、29.9%、19.7%、15.4%和14.5%。突变频率较高的抑癌基因分别是TP53、APC、CDKN2A、FBXW7和STK11,突变阳性率分别为65.8%、39.3%、32.5%、19.7%和19.7%。其中大多数KRAS、APC和TP53组织突变频率大于5%,占各自基因突变频率的81.9%、73.9%、72.7%。而多数CDKN2A和EGFR突变的患者,组织突变频率小于5%,占各自基因突变频率的2.6%、5.8%。2.SMAD4 R361C/H、KRAS G12A/C/D/S/V、KIT M541L、MET N375S和IDH1R132C/H是结直肠癌的突变热点,117例CRC患者中HRAS H27H基因变异率为76.9%(OR=5.206,P<0.001),是同义变异突变热点。PDGFRA V824V基因变异率为30.7%(OR=1.310,P>0.05)。3.TP53突变在60岁以上的CRC患者有64例(P<0.05),IDH1基因突变在男性CRC患者中有13例(P<0.05),说明TP53和IDH1分别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相关。4.随访到93例CRC患者中有21种基因突变。突变类型以TP53、HRAS、KRAS、APC、PDGFRA、PIK3CA为主,突变频率分别为40.9%、37.6%、31.2%、24.7%、17.2%、14.0%。其中KRAS、PIK3CA、PDGFRA和APC表达阳性的CRC患者总体生存期显着短于阴性的患者(P 0.027;P 0.010;P 0.019;P 0.017)。KRAS和APC、APC和PIK3CA、KRAS和PIK3CA、PIK3CA和PDGFRA、KRAS和PDGFRA、APC和PDGFRA双阴性的CRC患者总体生存期显着长于单阳性和双阳性的患者(P 0.025;P<0.001;P 0.018;P 0.009;P 0.018;P 0.005)。5.单因素回归显示,APC、KRAS、PIK3CA、PDGFRA是结直肠癌术后化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22;P 0.032;P 0.014;P 0.025)。多因素回归显示,APC、KRAS、PIK3CA、PDGFRA是结直肠癌术后化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08;P 0.048;P 0.013;P 0.005),并且KRAS和PIK3CA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 0.033)。结论:1.本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突变频率较高的驱动基因有KRAS、PIK3CA、KIT、MET和EGFR,突变频率较高的抑癌基因有TP53、APC、CDKN2A、STK11和FBXW7,这些基因突变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2.MET N375S、SMAD4 R361C/H、IDH1 R132C/H、KIT M541L、KRAS G12A/C/D/S/V是结直肠癌的突变热点。3.PIK3CA、PDGFRA、KRAS、APC是CRC术后化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术后化疗的生存期具有相关性,并且KRAS和PIK3CA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的检测有助于对结直肠癌术后化疗疗效和预后评估。
赵欢欢[7](2020)在《氚标记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处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扎托布洛芬(Zaltoprofen,ZPF),属于COX-2优先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急性和慢性炎症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胃肠粘膜的不良反应较低,在人医中被广泛应用。扎托布洛芬的抗炎镇痛作用和安全性已在人体和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具有开发兽用抗炎药物的前景。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排泄与残留消除规律研究是评估新兽药安全及食品安全的重要科学依据,然而关于扎托布洛芬的代谢和残留消除的研究很少,国内无相关文献报道。放射性同位素能使被标记化合物在机体内准确定位,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易检测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在机体内的处置研究。为了全面揭示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变化过程与规律,科学评价其安全性,本课题合成了氚标记扎托布洛芬,并采用放射性示踪、静态液闪计数仪(LSC)、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在线同位素检测仪(HPLC-v.ARC)以及液相色谱与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LC/MS-IT-TOF)联用技术,进行了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代谢、排泄、组织分布和残留消除研究。鉴定了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的代谢物并推测了其代谢途径,分析了各代谢物在猪和大鼠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推荐了在猪体内的残留靶组织和残留标示物。本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为其食品安全性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1氚标记扎托布洛芬的合成方法与质量标准以2-(3-羧甲基-4-苯硫基苯基)丙酸为原料,酯化后与溴素进行取代反应,使溴标记在苯环上,再与多聚磷酸进行关环缩合,关环后将酯基水解得到4-溴扎托布洛芬,最后使其与氚气在钯碳催化作用下发生氚-溴交换,制得4-3H-扎托布洛芬粗产物,再采用制备液相色谱仪对粗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经质量标准研究,分离纯化后获得的氚标记扎托布洛芬(3H-ZPF)具有高化学纯度(≥99%)、高放化纯度(≥98%)和高比活度(29.30 Ci/g),在-20℃存储6个月其化学纯度和放化纯度依然可保持在98%以上,表明其稳定性良好,质量标准满足动物实验的要求。2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物料平衡与代谢研究30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猪4头和8周龄Wistar大鼠6只一次性肌肉注射给予氚标记扎托布洛芬,给药剂量为5 mg/kg b.w.,给药比活度为0.15 Ci/g。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收集动物尿液和粪便,检测不到放射性为止。取收集的各时间段的尿液、粪便、血液和胆汁样品,各样品经消化后用LSC测定总放射性,分析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物料平衡和排泄规律;另取各样品适量,经提取净化后采用LC-v.ARC和LC/MS-IT-TOF进行检测,对其放射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给药后0 d-1 d,猪和大鼠的药物累积回收率均达80%以上;给药后0 d-7 d,两种动物的药物累积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在14 d的收集期内,猪以及雌性和雄性大鼠的药物累积回收率分别为95.82±0.51%、96.97±7.28%和94.77±5.76%。在猪中,约74.80%药物通过尿液排泄,21.13%通过粪便排泄;然而在雌性和雄性大鼠中约26.61%和17.23%药物通过尿液排泄,79.73%和68.16%通过粪便排泄。结果表明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中排泄迅速,排泄集中于0 d-1 d,之后排泄量迅速减少,但主要排泄途径存在显着差异,大鼠可能通过胆汁排泄较多,在猪体内则可能存在胆汁排泄和重吸收过程。猪和大鼠共检测到8种放射性化合物,分别为原型Z0、S-氧化-10-羟化扎托布洛芬Z1、S-氧化-扎托布洛芬Z2、10-羟化-扎托布洛芬Z3、R-扎托布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Z4、S-扎托布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Z5、R-10-羟化-扎托布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Z6和S-10-羟化-扎托布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Z7。在猪尿液样品中发现Z0和7种代谢物(Z1、Z2、Z3、Z4、Z5、Z6、Z7),在大鼠尿液样品中发现原型Z0和5种代谢物(Z1、Z2、Z3、Z4、Z6);在猪粪便样品中发现原型Z0和5种代谢物(Z1、Z2、Z3、Z6、Z7),在大鼠粪便样品中发现原型Z0和3种代谢物(Z1、Z2、Z3);在猪和大鼠血液中均检测出Z0和Z3;在猪胆汁中检测出Z0。猪和大鼠分别检测到8和6种放射性化合物,其中Z5和Z7仅存在猪尿液中。根据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推测扎托布洛芬的代谢特征主要为:一是发生羰基还原反应;二是发生硫氧化反应;三是同时发生硫氧化和羰基还原反应;四是扎托布洛芬的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五是羰基还原后再进行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3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分布与消除研究30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猪28头和8周龄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一组为空白组,其余6组为试验组,猪和大鼠试验组均连续7 d肌肉注射给予氚标记扎托布洛芬,给药剂量分别为5 mg/kg b.w.和10 mg/kg b.w.,给药比活度为0.15Ci/g。在停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宰杀一只空白组动物和一组试验组动物(猪为12 h、3 d、7 d、14 d、21 d和28 d,大鼠为12 h、1 d、3 d、7 d、14 d和21 d),收集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血液和胆汁等(血浆和胆汁样品主要用于代谢试验)。取少量收集的组织样品加入消化液进行水浴消化,消化完全后采用静态液闪仪检测其总放射活度,得到扎托布洛芬在动物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同时取一部分主要组织样品,经甲醇提取净化后采用LC-v.ARC和LC/MS-IT-TOF进行检测,对其放射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扎托布洛芬及其代谢物在猪中分布广泛,停药后12 h各组织中放射性产物的含量均很高,其中胆汁中的药物浓度最高,其次是肾脏、肾上腺、肝脏、肌肉和消化系统,在心脏、脾脏、肺脏、脂肪、皮肤和膀胱中的浓度相对较低。停药后3 d药物浓度下降迅速,胆汁下降约20倍,肾上腺下降约5倍,肝脏和肌肉下降约3倍,其他大多数组织约为12 h浓度的1/2。停药后7 d和14 d所有组织依然可以检测到放射性。停药后21 d,脂肪和胃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肝脏和肾脏中浓度较高分别为69±3μg/kg和135±21μg/kg。停药后第28 d,组织中均检测不到放射性。在猪的主要组织中,共检测到3种放射性物质Z0、Z2和Z3。肝脏中能检测到Z0和Z3;肾脏中能检测到Z0、Z2和Z3;肌肉和脂肪中均检测到Z0和Z2;停药后7 d只能检测到Z0。在四种组织中,Z0为主要代谢物,比例均占90%以上。停药后0.5 d-3 d猪各个组织中药物浓度下降较快,3 d-21 d药物消除相对缓慢。消除半衰期较长的组织有肝脏、脾脏、肾脏和注射肌肉,半衰期在5.32 d-6.14 d之间;其次为心脏、背腰肌、胃、小肠、皮肤、膀胱和血液,消除半衰期在5.06 d-5.18 d之间;再次为肺脏、大肠、肾上腺和胆汁,消除半衰期在4.68 d-4.92 d之间;消除最快的组织为脂肪,消除半衰期为3.93 d。其中药物在肝脏和肾脏样品中残留量最高,停留时间最长,消除最慢,半衰期分别为5.50 d和6.14 d,肝脏和肾脏可作为猪体内残留靶组织,肝脏和肾脏中Z0半衰期分别为5.36 d和6.05 d,与总消除趋势一致,确定Z0作为猪体内的残留标示物。扎托布洛芬在大鼠体内同样分布广泛,停药后12 h消化系统的放射性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脏、肾脏和肌肉等,在脂肪、皮肤和生殖腺中的浓度相对较低,在脑中浓度最低。停药后1 d药物浓度下降迅速,胃和大肠下降约20倍,小肠下降约40倍,肌肉和脂肪下降约10倍,其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约为12 h的1/2。3 d所有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约为1 d浓度的1/2。停药后7 d所有组织依然可以检测到放射性。停药后14 d,肝脏和肾脏中的药物浓度较高分别为134±22μg/kg和215±90μg/kg,21 d大鼠体内组织中检测不到放射性。在大鼠的主要组织中,共检测到4种放射性物质Z0、Z1、Z2和Z3。肝脏中检测到Z0、Z2和Z3;肾脏中检测到Z0、Z1、Z2和Z3,;肌肉和脂肪中均检测到Z0和Z2。停药后3 d只能检测到Z0。在四种组织中,Z0为主要代谢物,比例均占90%以上。大鼠各个组织停药后0.5 d-1 d,药物浓度下降较快,为快消除相,1 d-14 d药物进入慢消除状态。其中心脏、肝脏、肾脏和肌肉的消除较为缓慢,半衰期在5.05 d-6.78 d之间;其次为肺脏、胃、脑、生殖腺和血液,消除半衰期在4.01 d-4.99 d之间;脾脏、皮肤、大肠和小肠的消除相对较快,半衰期在3.09 d-3.92 d左右;脂肪消除最快,半衰期为2.03 d。其中药物在肝脏和肾脏样品中消除最慢,半衰期分别为5.87 d和6.78 d,肝脏和肾脏中Z0消除最慢,半衰期分别为5.80 d和6.33 d。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合成并获得了符合质量标准的氚标记扎托布洛芬,科学阐明了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代谢、排泄、组织分布与残留消除规律,鉴定了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不同样品中的代谢物并推测其代谢途径,分析了各代谢物在猪和大鼠体内分布和残留消除规律,推荐了扎托布洛芬在猪体内的残留靶组织和残留标示物。本文研究结果为揭示扎托布洛芬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其安全性评估的制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信息。
卢杉杉,程希,程希,吴芙蓉,张圣雨,沈爱宗[8](2020)在《抗肿瘤药物的创新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性评价是抗肿瘤药物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查阅药物评价相关研究文献,对抗肿瘤药物创新性评价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抗肿瘤药物的创新性的评价内容与实际意义,为拟定国家抗肿瘤药物政策,优化基本药物目录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黄文[9](2020)在《除湿活血、益气养阴法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除湿活血、益气养阴法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病房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甲氨蝶呤片(MTX)+来氟米特片(LEF)+尼美舒利分散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用除湿活血、益气养阴中药方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角蛋白抗体(AKA)及相关安全性指标。得到数据用统计学分析,从而评价除湿活血、益气养阴中药方治疗活动期RA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两组疾病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两组ESR、CRP、R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ESR、CRP、RF的改善作用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抗CCP、AKA在组内及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于抗CCP、AKA的阳性率没有改善作用;(3)两组DAS28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疾病活动度经治疗后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治疗12周后,两组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屈伸不利、晨僵、乏力以及总体证候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腰膝酸软、口渴症状改善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RA患者腰膝酸软、口渴的症状上,治疗组具有明显优势;(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除湿活血、益气养阴法联合西药能有效缓解活动期RA患者(湿瘀互结、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相关炎症指标,降低疾病活动度,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师晶晶[10](2019)在《冰乌止痛膏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痰瘀毒结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从口服阿片类药物联合中药外敷入手,探讨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试验,说明阿片类药物联合中医外治法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的优势和特点;挖掘和整理中医药防治中重度癌性疼痛的学术理论和经验;丰富和发展中医药防治癌性疼痛的理论和实践;为癌性疼痛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止痛治疗,治疗组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基础上联合冰乌止痛膏外敷止痛治疗,出现爆发痛时予盐酸吗啡注射液解救治疗,观察1个疗程(7天),比较两组疼痛程度(NRS)评分、疼痛缓解率、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爆发痛次数、生活质量(K P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镇痛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剔除3例,最终进入疗效评价的有57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1.疼痛程度:滴定后治疗组NRS评分(1.86±1.177)分,对照组(2.17±1.311)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NRS评分(1.04±0.744)分,对照组(1.28±0.75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经阿片类药物滴定后NRS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降低(3.57±0.836)分,对照组降低(3.21±0.861)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NRS评分进一步降低,治疗组降低(0.82±0.670)分,对照组降低(0.86±0.990)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第7天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降低(4.321±0.863)分,对照组降低(4.103±0.900)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2.疼痛缓解率:阿片类药物滴定后,治疗组疼痛缓解率89.29%,对照组疼痛缓解率75.8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7天后,治疗组疼痛缓解率92.86%,对照组疼痛缓解率86.21%,两组无统计学差异。3.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滴定后的剂量治疗组(40.00±16.102)mg,对照组(35.17±12.711)mg,第7天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治疗组(28.21±13.348)mg,对照组(32.76±11.921)mg,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滴定后及治疗结束后的差值治疗组(11.07±12.573)mg,对照组(2.41±9.124)mg,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无统计学差异,滴定后与治疗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差值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7天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减少人数治疗组较对照组多,两组有统计学差异。4.爆发痛发生情况:治疗期间治疗组爆发痛次数(0.18±0.390)次,对照组(0.31±0.761)次,治疗组较对照组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增加(16.43±7.31)分,对照组增加(16.21±9.42)分,两组患者不仅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值也有统计学差异。6.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有效率89.29%,对照组有效率65.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镇痛满意度情况:治疗组镇痛满意率92.86%,对照组镇痛满意率72.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本研究共1例患者出现皮肤变态反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恶心、呕吐、嗜睡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便秘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观察期间,两组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冰乌止痛膏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与单纯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相比,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疼痛缓解率,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且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可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镇痛满意率,改善中医证候;且冰乌止痛膏外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改善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
二、罗非昔布应用于晚期癌症止痛的疗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非昔布应用于晚期癌症止痛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3)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上海)(论文提纲范文)
一、筛查高危人群 |
二、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 |
1.散发性结直肠腺瘤的一级预防 |
2.散发性结直肠腺瘤的二级预防 |
三、结直肠癌的二级预防 |
四、结直肠癌的三级预防 |
五、遗传性结直肠癌的预防 |
六、炎症性肠病癌变的预防 |
七、结语 |
(4)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伦理学要求 |
2 研究方案 |
2.1 治疗方法 |
2.2 评价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RA现代医学认识 |
4.2 RA中医认识 |
4.3 导师对RA诊疗经验介绍 |
4.4 自拟熏洗方治疗RA寒湿痹阻证 |
5 临床结果分析 |
5.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
5.2 临床总有效率方面 |
5.3 中医症候积分方面 |
5.4 疾病活动度方面 |
5.5 实验室指标方面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DAS28评分 |
附录2 |
附录3 中医症候积分 |
附录4 《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基于癌性发热中医验案的临床特征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发热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理 |
1.1 西医发病机制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2 诊断 |
3 治疗 |
3.1 西医治疗 |
3.2 中医治疗 |
3.2.1 辨证施治 |
3.2.2 经典名方 |
3.2.3 中成药 |
3.2.4 外治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医案研究现状 |
1 信息化、智能化支持中医医案研究 |
1.1 大数据技术 |
1.2 人工智能 |
2 统计方法、研究方法多元化发展 |
2.1 统计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涉及广泛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
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1.1 验案资料 |
1.1.1 文献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文献筛选步骤 |
1.2 癌性发热验案数据库的建立 |
1.2.1 验案资料采集 |
1.2.2 数据预处理 |
1.3 统计学方法 |
1.3.1 临床特征统计 |
1.3.2 用药规律统计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特征分析 |
2.1.1 文献年代分布特征 |
2.1.2 文献类型分布特征 |
2.1.3 研究机构分布 |
2.2 临床特征分析 |
2.2.1 癌性发热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2 临床特征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 |
2.3 用药规律分析 |
2.3.1 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
2.3.2 中药按功效分类统计 |
2.3.3 中药药性统计 |
2.3.4 中药药味统计 |
2.3.5 中药归经统计 |
2.3.6 中药聚类分析 |
2.3.7 中药关联分析 |
3 讨论 |
3.1 临床特征分析 |
3.1.1 年龄和体温 |
3.1.2 发热持续时间和有效剂数 |
3.1.3 癌性发热与抗肿瘤治疗的相关性 |
3.1.4 证型分类 |
3.1.5 舌脉分析 |
3.1.6 肝占位组和肺占位组证型分类差异分析 |
3.2 用药规律分析 |
3.2.1 聚类分析 |
3.2.2 关联分析 |
3.2.3 未计入统计的药物分析 |
3.3 朱世杰教授治疗癌性发热经验 |
3.3.1 “虚”“郁”为核心病机 |
3.3.2 益气养阴、宣清郁热以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
3.3.3 验案举隅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基于NGS方法对肠癌术后化疗预后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 |
2.2 临床资料和随访 |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4 检测基因的选择 |
2.5 实验方法 |
2.5.1 肿瘤组织DNA的提取 |
2.5.2 50 基因文库构建及相关实验 |
2.5.3 CNV建库-组织样本gDNA |
2.5.4 二代测序及测序数据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3.1 结直肠癌组织基因突变率 |
3.2 突变基因突变类型的分析 |
3.3 同义突变分析结果 |
3.4 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
3.5 CRC患者的预后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
3.6 不同基因突变类型CRC患者总生存期预后分析 |
3.7 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预后因素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氚标记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芳基丙酸类抗炎药在兽医中的应用 |
1.2.2 扎托布洛芬的放射性标记合成进展 |
1.2.3 扎托布洛芬的体内代谢研究 |
1.2.4 扎托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2.5 扎托布洛芬检测方法的研究 |
1.2.6 扎托布洛芬分布和残留消除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氚标记扎托布洛芬的合成及其质量标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药物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1.3 氚标记扎托布洛芬的合成工艺 |
2.1.4 氚标记扎托布洛芬的质量标准研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氚标记扎托布洛芬及其中间产物结构鉴定 |
2.2.2 氚标记扎托布洛芬的质量标准 |
2.3 讨论 |
3 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的物料平衡和代谢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药物与试剂 |
3.1.2 溶液的配制 |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1.4 实验动物 |
3.1.5 给药与采样 |
3.1.6 样品处理 |
3.1.7 样品的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方法学考核 |
3.2.2 样品处理方法的确定 |
3.2.3 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物料平衡 |
3.2.4 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代谢物的鉴定 |
3.2.5 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 |
3.3 讨论 |
3.3.1 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物料平衡规律 |
3.3.2 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代谢特点 |
4 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消除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药物与试剂 |
4.1.2 溶液的配制 |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1.4 实验动物 |
4.1.5 动物给药与采样 |
4.1.6 样品处理 |
4.1.7 样品测定 |
4.1.8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提取方法的确定 |
4.2.2 扎托布洛芬及其代谢物在猪和大鼠体内的分布 |
4.2.3 扎托布洛芬及其代谢物在猪和大鼠组织中的消除 |
4.3 讨论 |
4.3.1 扎托布洛芬及其代谢物的分布特征 |
4.3.2 扎托布洛芬及其代谢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规律 |
5 全文总结 |
6 文献综述:兽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
6.1 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6.1.1 COX非特异性抑制剂 |
6.1.2 COX-2选择性抑制剂 |
6.1.3 COX-2特异性抑制剂 |
6.2 新的适应症开发 |
6.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研究生简介 |
(8)抗肿瘤药物的创新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方案、适应证和治疗效果创新 |
1.1 通过新的药物传递系统改变药物治疗方案 |
1.2 通过靶向受体位点的创新性药物 |
1.3 开发已上市药物新的适应证 |
2 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2.1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2.2 具有更好的有效性 |
3 优化给药方式 |
4 结论 |
(9)除湿活血、益气养阴法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终止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伦理学要求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临床症状体征 |
2.3.2 实验室指标 |
2.3.3 病情评价 |
2.3.4 疗效评价 |
2.3.5 安全性评价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3.2 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3.3 治疗后病情活动比较 |
3.4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5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6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RA的认识 |
4.1.1 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4.1.2 RA的病理特征 |
4.1.3 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 |
4.2 传统中医学对RA的认识 |
4.2.1 RA的中医病名 |
4.2.2 RA的病因病机 |
4.2.3 RA的中医治疗 |
4.3 康复治疗在RA中的应用 |
4.4 除湿活血、益气养阴法治疗RA的理论分析 |
4.4.1 立法依据 |
4.4.2 组方分析 |
4.4.3 组方主要中药的功效和现代药理研究 |
4.5 研究结果的分析 |
4.6 研究小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冰乌止痛膏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痰瘀毒结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为背景的滴定 |
2.方法 |
2.1 方案设计 |
2.2 治疗药物 |
2.3 试验方法 |
2.4 疗效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2 疗效指标分析 |
3.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4.讨论 |
4.1 癌性疼痛的西医研究现状 |
4.2 癌性疼痛的中医研究现状 |
4.3 冰乌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依据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5.存在问题与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综述 癌性疼痛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CRF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罗非昔布应用于晚期癌症止痛的疗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 中华消化杂志, 2021(11)
-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上海)[J]. 房静远,李延青,陈萦晅,刘思德,李鹏,时永全,田字彬,王邦茂,任建林,盛剑秋,李景南. 胃肠病学, 2021(05)
- [4]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D]. 黄清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癌性发热中医验案的临床特征与用药规律研究[D]. 蔡亚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基于NGS方法对肠癌术后化疗预后评估的研究[D]. 于颖.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氚标记扎托布洛芬在猪和大鼠体内的处置研究[D]. 赵欢欢.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8]抗肿瘤药物的创新性评价研究[J]. 卢杉杉,程希,程希,吴芙蓉,张圣雨,沈爱宗. 中国药物评价, 2020(04)
- [9]除湿活血、益气养阴法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黄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冰乌止痛膏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痰瘀毒结型)临床疗效观察[D]. 师晶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