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回顾与对策

吉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回顾与对策

一、吉林省布氏菌病防治工作回顾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赢[1](2020)在《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例的三间分布、流行过程和空间自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揭示吉林省布鲁氏菌病的空间分布特点,为制定或调整吉林省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上报的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的流行趋势进行描述;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上报的20142019年共8385例人间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例的个案信息进行“三间分布”特征的描述;利用Arcgis 10.2及Geoda1.14.0软件对20142019年吉林省9个市(州)64个县(市、区)的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进行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1.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1)20142019年吉林省共报告8385例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年均发病率为5.31/10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发病率最高(6.58/10万),2018年略有升高(4.44/10万),2019年发病率最低(4.09/10万)。(2)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在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白城市(23.29/10万),其次为松原市(15.54/10万),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64.83%;发病率最低的为吉林市(1.18/10万),其次为白山市(1.22/10万)。(3)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在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集中在37月份。发病月份最高为5月,报告病例数1060人,占12.64%;最低为12月,报告病例数351人,占4.19%。(4)20142019年吉林省共报告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男性6219例,女性2166例,男女性别比为2.87: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4059岁人群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59.45%;年龄分布上,各个阶段均有发病,其中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数最高的最高的年龄段为45岁组,报告病例1523人,占18.16%;其次为50岁组,报告病例11457人,占17.40%;40岁组和55岁组病例数分别为1022人和981人,占12.19%和11.70%;119岁人群和75岁以上人群发病数较少,占病例总数的3.20%,各年龄组发病数构成比均在1%以下;各职业均有发病。病例数最多的是农民,报告病例6889例,占82.16%,其次为牧民,报告病例684例,占8.16%,第三为家务及待业人员,报告病例304例,占3.63%。三种职业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3.95%。(5)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羊,感染病例7693人,占病例总数的91.75%;传播因子主要为流产物和飞沫尘埃,感染病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0.65%(4247/8385)和34.73%(2912/8385),另外,因皮毛感染病例480人,占5.72%,因食物感染病例412人,占4.91%,其他因子感染病例334例,占3.98%;传播途径主要为经皮肤黏膜和消化道传播,感染病例分别为4975人和2932人,占病例总数的59.33%和34.97%;暴露史中排前四位的分别是打扫圈舍、放牧、接羔、生活在疫区,病例数分别为5736人、5388人、4972人和3570人,占病例总数的68.41%、64.26%、59.30%和42.58%;采取的防护措施有专用工作服、口罩、橡胶手套、靴子、使用消毒液浸泡防护用品,构成比分别为14.17%、27.82%、27.87%、14.00%、14.56%。2.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空间分布特征(1)20142019年度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趋势分析表明,各年度布鲁氏菌病的走势基本一致,呈从东到西升高,由南到北上升的趋势,西北区域的地市发病比较严重。(2)全局自相关结果表明,全局Moran’s Ⅰ指数范围是0.5290.802,且P<0.05,认为总体Moran’s I不为0,20142019年吉林省9个市(州)64个县(市、区)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存在着显着的、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发病率较高的地市相邻,而发病率较低的也趋于相邻,存在着显着的空间集聚现象。(3)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年高高聚集区均分布在西北部,其中洮南市、镇赉县、大安市、洮北区、通榆县、长岭县、乾安县、前郭县是高发地区。发病的低低聚集地区每年均有变化,主要为九台市、宽城区、绿园区、二道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双阳区,龙潭区、昌邑区、船营区、丰满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结论:1.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最高,2019年最低,在2018年有小幅度升高。2.20142019年吉林省西北部地区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37月为高发季节。3.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主要特征为男性、4059岁,职业主要为农牧民。4.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羊,传播因子主要为流产物、飞沫尘埃,传播途径主要为皮肤黏膜和消化道。打扫圈舍、放牧、接羔为主要的暴露史。5.20142019年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现象。6.白城市所辖各个县区、松原市的长岭县、前郭县、乾安县是着重需要防控人间布鲁氏菌病高发的区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雒静静[2](2020)在《布鲁氏菌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描述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合并症、辅助检查结果等特点,比较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组和未合并组的差异性,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诊断和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确诊的所有布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计量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累计收集有效布病住院患者病例资料424例,其中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例187例(占44.10%),未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例237例(占55.90%)。1.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1)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类型:合并肺炎患者最多,为177例(占94.65%),其次为支气管炎,24例,占比12.83%,其余为胸腔积液(5例,2.67%)、肺气肿(5例,2.67%)、肺脓肿(3例,1.60%)、上呼吸道感染(2例,1.07%)、支气管扩张(1例,0.53%)。(2)患者男女性别比2.02:1。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85岁,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9(40,59)岁,4160岁人数最多,共99例,占52.94%。患者以从事农牧民者为主,共140例,占74.87%。(3)162例(86.63%)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25例(13.37%)接触史不详。同时接触牛和羊者最多,共89例(54.94%),其次为单纯接触羊者53例(32.72%),单纯接触牛者16例(9.87%)。接触方式主要为饲养或放牧,共65例(40.12%),其次为居住地有牛羊(22.22%)和食用未煮熟肉及被污染食品(14.81%)。(4)处于布病急性期的患者184例,占比98.40%;处于慢性期的患者仅有3例,占比1.60%。住院天数最短者仅2天,最长者为50天,其中≤10天人数最多,共142例,占比75.94%。出院前病情好转的达182例,占比97.33%,病情未愈的仅4例,占2.14%。(5)临床诊断结果:(1)临床表现:发热176例(94.12%),寒颤61例(32.62%),咳嗽54例(28.88%),乏力41例(21.93%),皮疹12例(6.42%),淋巴结肿大10例(5.35%)。(2)合并症:低钠血症56例(29.95%),低钙血症48例(25.67%),低蛋白血症46例(24.60%),低氯血症40例(21.39%),低钾血症37例(19.79%),胆囊炎26例(13.90%),脂肪肝25例(13.37%),高脂血症24例(12.83%),泌尿系统感染17例(9.09%),贫血17例(9.09%)。(3)实验室检查结果:红细胞比容下降134例(71.66%),血红蛋白下降118例(63.10%),白蛋白下降175例(93.58%),总蛋白下降140例(74.87%),白细胞酶活性阳性57例(30.48%),尿蛋白阳性44例(23.53%),钙离子下降120例(64.17%),CRP上升169例(90.37%),PCT上升73例(39.04%)。170例患者行PAT,其中169例(99.41%)为阳性,147例患者行SAT,其中135例(91.84%)为阳性,共178例患者行血培养检查,其中77例(43.26%)患者血液中分离出布鲁氏菌。(4)影像学检查结果:128例行超声检查患者中,脾肿大30例(23.44%),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20例(15.63%),胆囊炎15例(11.72%)。2.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因素分析(1)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组与未合并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临床分期、发热、咳嗽、咳痰、咽部充血疼痛、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低蛋白血症、低氯血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碱酯酶、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尿潜血、尿蛋白、白细胞酶活性、钙离子在合并组与未合并组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组与未合并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2.010;95%CI:1.0273.931);职业为农牧民(OR=2.081;95%CI:1.0114.282);临床症状咳嗽(OR=2.685;95%CI:1.5924.527);合并有低钙血症(OR=2.198;95%CI:1.2733.795);尿蛋白阳性(OR=2.138;95%CI:1.2393.689)的患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结论:1.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类型以肺炎最为多见;2.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与未合并人群均为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为主,职业以农牧民为主;3.绝大多数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明确动物接触史,牛和羊为主要接触动物,饲养放牧是主要接触方式;4.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人群临床分期以急性期为主,主要症状为发热、寒颤、咳嗽和乏力,主要合并症为低钠、低钙、低氯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97.33%患者出院时好转;5.布病患者年龄≥65岁、农牧民、咳嗽、合并有低钙血症、出现尿蛋白阳性时,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

胡涛[3](2019)在《以病例为基础的布鲁氏菌病调查及重点人群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级监测点中布鲁氏菌病病人流行特征及不同发病形式与不同接触史病人的临床表现差异,以期为兵团布病疫区能早期诊断布病、减少误诊漏诊提供参考;分析重点人群干预前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并评价健康教育前后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干预效果,为兵团布病流行地区开展相关培训提供建议;基于行为干预前后防护行为正确率及防护用品使用率的效果评价,为制定符合兵团现阶段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防控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兵团地区国家级布病监测点第二师、第六师、第九师、第十师作为研究现场,根据各师布病疫情、既往流行病学资料和监测工作的情况,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干预团场和对照团场。在对干预团场实施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前后,采用统一的结构式问卷分别对干预团场与对照团场重点人群进行集中调查结合个案访问。通过对比干预前后布病防治知识和行为的改变情况,了解干预效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别从基本信息特征、布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布病防护行为改变情况及布病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等方面分析结果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监测点布病病人中男性居多,主要集中在40-49岁,民族、职业与文化水平分别以汉族、农牧民和初中及以下为主,全年各月均可发病,发病高峰为5-7月,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临床表现以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多汗和发热症状为主;急性期与慢性期病人出现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和多汗症状均高于亚急性期(P值均<0.0167),且慢性期较急性期病人更易出现淋巴结肿大(P<0.0167);接触羊与接触牛羊的病人出现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及多汗症状均高于接触牛和无牛羊接触的病人(P值均<0.0083),且接触牛的病人出现肌肉关节疼痛症状低于无牛羊接触的病人(P<0.0083)。(2)健康教育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及文化程度是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干预后,干预团场重点人群布病防治知识各单项及总体知晓率较对照团场分别提高7.18%、10.21%、6.90%、4.49%、11.95%、10.34%、7.72%、6.94%、7.52%、11.87%和8.44%(P值均<0.01);且干预团场重点人群布病各单项及总体知晓率较干预前依次提高9.08%、10.14%、11.71%、6.04%、9.25%、11.54%、8.49%、10.94%、7.76%、11.80%和9.67%(P值均<0.01);(3)行为干预后,干预团场重点人群除“人畜分居”和“不喝生奶”正确率无统计学差异外(P值均>0.05),其余布病防护行为正确率较对照团场均有明显提高(P值均<0.01),且布病防护用品使用率较对照团场分别提高15.14%、5.62%、3.51%、3.85%、5.09%、4.66%和5.75%(P值均<0.01);干预团场干预前后重点人群在“不喝生奶”和“购买牲畜时要检疫”的正确率上仅升高0.53%和1.64%,上升幅度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其余布病防护行为正确率较干预前均有提高(P值均<0.01),且除了“戴帽子”外(P>0.05),其余布病防护用品使用率较干预前依次增加了15.55%、10.89%、3.19%、4.79%、3.50%和6.29%(P值均<0.05);结论:(1)监测点中汉族、男性、中青年、农牧民与文化水平低的布病病人比例较大,其中5-7月份是布病高发季节;急性期与慢性期布病病人临床表现均以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和多汗症状最为常见,且接触羊及接触牛羊的布病病人更容易出现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多汗和发热症状。(2)健康教育虽可提高重点人群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但易受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因此对于女性、年龄偏大、少数民族、农牧民和文化水平低的重点人群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3)通过对干预团场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能够明显提高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防护行为正确率和防护用品使用率,为兵团布病流行地区开展干预防控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陈秋兰[4](2017)在《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布鲁氏菌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群众身体健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的传染源是染病的动物。该病近年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必要对其流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疾病负担进行评价,从而为调整疾病控制策略和资源提供依据。然而,当前针对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尚未见报道。通过时空分析方法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揭示疾病的时间趋势和时空格局,可以更加直观地阐明疾病的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是衡量疾病负担的重要结局指标,但布鲁氏菌病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在我国也仍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致力于揭示近十年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索研究布鲁氏菌病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从而为调整防控策略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提高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有用信息,并为系统开展布鲁氏菌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本研究基于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所获取的布鲁氏菌病个案数据,通过时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分析及预测发病趋势,通过疾病地图、全局莫兰指数、Getis-Ord’s统计量、时空扫描统计量等时空分析方法基于省级、区县级及乡镇级等不同尺度分析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的时空格局。选择新疆某医院作为现场,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调查布鲁氏菌病住院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临床特征和相关就医行为,通过欧洲生命质量学会开发的ED-5Q-3L量表(中文大陆版)来评价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并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一)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布特征1.时间变化趋势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4/10万上升到2014年的4.2/10万,年均增长率为12.9%。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具有季节性特征,3-7月份为发病高峰。利用2001-2013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发病数建立ARIMA模型,经检验ARIMA(0,1,1)(1,1,0)12为最优模型,通过该模型对2014年发病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仍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绝对误差仅为3.9%,该模型预测精确度较高。2.基于省级尺度的时空格局此十年间全国累计99.3%(332734/335205)的病例发生在北方省份,南方省份报告病例占比逐年增加,从2005年占0.3%上升至2014年的1.8%。79.8%(293234/335205)的病例发生在内蒙古及其相邻8省(即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及甘肃)。但是,此9省报告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总数占全国构成比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占全国96.4%下降到2014年的69.4%。3.基于区县尺度的时空格局有布鲁氏菌病报告的区县占比从2005年的17.0%上升到2014年的60.0%。有布鲁氏菌病病例报告的区县整体从传统的牧区如内蒙古、新疆和西藏;逐渐向农区如东北三省,山西、河北等中部省份逐渐蔓延,进而向南方不断扩散。全国高发病率的区县数不断增加,发病率超过10.0/10万的区县从2005年的125个(占4.2%)上升到2014年的422个(占14.3%)。而这些区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相邻8省,此9省发病率超过10/10万的区县占比亦呈上升趋势:从 2005 年的 12.6%(116/919)上升到 2014 年的 36.2%(332/919)。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在区县尺度存在在空间聚集性,发病热点地区由内蒙古的中部和东部,逐渐扩展到内蒙古西部和周边的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及宁夏等少部分地区;2011年新疆开始出现热点地区,从中部逐渐向南北呈条状延伸。此十年间基于区县尺度共探测出97个时空聚集群,其中95个发生1-8月份,位置变化趋势同热点区域。Ⅰ类时空聚集群位置相对稳定,从内蒙古中部及东部,呈向东北蔓延的趋势,2014年始向西回缩,并向南蔓延,涉及区县数不断增加。4.基于乡镇尺度的时空格局高发地区在乡镇水平亦存在时空聚集性。以山西省为例分析。2005年该省有31.5%的乡镇有病例报告(439/1394);到2014年该比例上升至82.5%(1153/1394)。该省发病率高于10.0/10万的乡镇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15.3%(212/1394)上升 2014 年的 59.9%(887/1394)。发病率高于 50.0/10 万的乡镇所占比例则从2005年的5.2%(72/1394)上升为2014年的12.5%(174/1394)。这些高发病率的乡镇从山西北部逐渐向中部及南部蔓延,总体集中于适合农业生产和养殖的盆地和相邻的高原地区。此十年间山西基于乡镇尺度探测出55个时空聚集群,主要集中在1-8月份,从山西北部逐渐向中部和南部蔓延,一些时空聚集群位置相对稳定。(二)住院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本次共调查了 237名住院患者,男性占62.7%,平均年龄为41.6±15.0岁,少数民族占73.0%,69.2%的患者生活在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占47.3%)和初中(占32.1%)为主。60.2%的患者存在人畜混居的情况。29.5%的患者有家庭成员患有布鲁氏菌病。31.2%(74/237)的患者报告有骨关节系统并发症。患者本次住院平均天数为9.3±2.4天。45.6%(108/237)的患者首次就诊时选择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机构,但在首诊时仅13.9%(15/108)获得确诊。病情最严重时有19.0%的患者不能下床活动,14.3%无法自己洗漱或者穿衣,21.9%无法进行日常活动,20.3%的患者有极度的焦虑或者沮丧,49.4%的病例有极度疼痛或不适。另有相当病例报告存在自我照顾困难(21.1%)、中度焦虑或沮丧(53.6%)、中等疼痛或不适(42.6%)、行动不便(44.7%)、日常活动困难(34.2%)。患者自我健康评分平均为59分(标准差为21分)。健康效用值均数为0.4900(标准差为0.2900)。平均每例患者的QALD损失为平均45.42天(标准差为63.64天),即QALY损失为0.12年(标准差为0.17年)。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并发症、有严重基础疾患、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长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负面影响因素。结论及建议1.近十年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呈加重趋势。发病率逐年上升态势,涉及区县数不断增加。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热点区域从内蒙古向相邻省份扩散,涉及地理范围不断增大。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不仅在区县级尺度呈现出时空聚集性,高发地区在乡镇尺度亦呈现出时空聚集性,时空聚集群涉及地理范围不断扩大。2.布鲁氏菌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严重,质量调整寿命年损失切实存在,有并发症、有严重基础疾患、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长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负面影响因素。3.以上两点提示,我国布鲁氏菌病疾病负担严重。当前亟需加强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特别为热点地区投入更多资源,加强热点地区的联防联控工作,避免疫情向周区域边蔓延。在高发地区则应考虑把布鲁氏菌病防治中心下移至乡镇级别,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布鲁氏菌病防治能力建设,以提高诊疗服务的可及性,促进患者早诊早治,减轻布鲁氏菌病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损害。应进一步开展我国布鲁氏菌病疾病负担研究,为调整防控资源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王楠[5](2017)在《2013-2015年新疆兵团重点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现况调查描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人群布病的感染、患病以及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阐明兵团布病的流行特征及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探寻布病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符合现阶段的布病干预措施和防治策略以及卫生服务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式,按照新疆地理分布分层抽取8个师(南疆:第一、二师;北疆:第四、六、七、八、九、十师)的61个团场作为调查现场,选择7岁以上与牛、羊等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布病血检,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及相关因素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布病知晓情况调查问卷,以入户调查面对面询问方式开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布病卫生知识、布病个人防护态度、高危行为等;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于调查结果中,随机抽取101例布病感染者和193例未感染者进行频数匹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布病感染及患病情况:本次调查收集新疆兵团地区布病重点人群23481人,血检23481人,男性14464人,女性9017人,平均年龄44.39±10.52岁;共发现感染者392人,布病感染率为1.67%,其中确诊病例310人,布病患病率为1.32%;三年布病感染率分别为1.23%、1.44%、2.3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感染病率(227人,1.92%)高于女性(115人,1.28%);主要调查的5个民族中,蒙古族感染率(5.34%)明显高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其次为回族(3.18%),汉族为1.53%;310例确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集中在30-60岁,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份,具有一定周期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北疆(OR=1.380,95%CI=1.0631.792)、性别为男性(OR=1.273,95%CI 1.0091.605),民族为回族(OR=1.557,95%CI=1.0722.261)与蒙古族(OR=3.486,95%CI=1.5727.733),职业为牧民(OR=1.519,95%CI=1.2041.917)是影响布病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2、布病感染危险行为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时不戴口罩(OR=3.633,95%CI=1.16211.359),工作后不用消毒液洗手(OR=3.735,95%CI=1.4929.349),圈舍环境不进行消毒(OR=18.872,95%CI=7.37748.278),外来牲畜不进行检疫(OR=2.766,95%CI=1.1086.906)等四个因素与布病感染存在独立的关联。3、布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中共调查布病重点人群11 098人,总体知晓率为83.61%(92794/110980),其中第一师(75.78%,10769/14210)和第六师(66.45%,10154/15280)知晓率明显低于总体知晓水平(第一师:χ2=52.8,P<0.001;第六师:χ2=288.1,P<0.001);布病知晓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χ2趋势=6 245.3,P<0.001);各民族布病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维吾尔族(56.73%,3909/6890)和回族(57.93%,2850/4920)对布病的知晓率远低于汉族(87.27%,78932/90450);不同年龄和职业人群知晓率不同(P均<0.001),其中高年龄(>60岁)组最低(74.63%,3515/4710);各职业中养殖户农民和畜肉加工人员对布病知晓率相对较低,兽医最高(94.86%,2438/2570)。结论:1、新疆兵团地区布病感染上升趋势明显,且高于部分布病流行地区,应加强兵团全地区的布病感染控制力度,控制源头流入,针对北疆地区,个别少数民族、牧民以及发病高峰月份进一步采取有效布病干预措施。2、兵团地区布病知晓率已达到流行区域水平,但部分少数民族、老年人及部分职业人群对布病的知晓情况仍较低,应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健康教育的同时提高居民的防护意识。3、工作时不戴口罩、工作后不用消毒液洗手、圈舍环境不进行消毒、外来牲畜不进行检疫为兵团地区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针对此制定有效措施。

孟祥鹏[6](2016)在《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052014年期间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分布特征,探讨引起泰安市布病疫情上升的影响因素,专题调查泰安市布病疫情高发区流行状况及原因,为制定和完善泰安市布病防控策略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20052014年泰安市人间布病发病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选择2015年泰安市布病确诊病例及可比性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泰安市整体布病发病危险因素;选择泰安市某布病高发村开展专题现况调查,描述该村人群感染情况及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对比分析病例组家庭和对照组家庭的相关因素,寻找该高发区布病发病危险因素。20052014年布病发病趋势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比值比(odds ratio,OR)、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影响因素的关联强度。结果1.20052014年泰安市累计报告布病病例164例,各年度发病率在01.47/10万之间波动,平均年发病率为0.30/10万,20052014年泰安市布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rs=0.71,P<0.05),其中20122014年上升尤为明显,且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与近年来全国、山东省布病发病趋势相比,泰安市真正出现疫情快速上升是在2012年以后,略滞后于全国和山东省;从时间分布来看,泰安市布病第二、第三季度发病较为集中;泰安市布病发病有地区差异,发病率最高的为岱岳区,县(市、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4.30,P<0.01);从性别分布来看,泰安市布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29.72,P<0.001),性别比为2.47;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72岁,3069岁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6.59%;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占全部病例的84.76%。2.2015年泰安市110例布病确诊病例中,81例曾与羊有明确接触史,占病例总数的73.64%,其次是牛,共16例,占病例总数的14.55%,其他动物的暴露比例较低,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羊接触(OR=10.57,95%CI:5.6519.75)、牛接触(OR=6.07,95%CI:1.7221.49)暴露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可增加患布病的风险;2015年确诊病例中,65.45%的病例有饲养接触史,18.18%有牲畜屠宰史,9.09%有产品(肉、奶、皮毛等)加工史,而对照组中有该三项暴露史的分别占13.64%、8.18%、0.91%,病例组在该三种接触方式的暴露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OR值分别为12.00(95%CI:6.1323.49)、2.49(95%CI:1.085.79)、10.90(95%CI:1.3786.68),病例组和暴露组在贩运、交易等接触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因素为牲畜饲养史、屠宰史及产品(肉、奶、皮毛等)加工史,OR值分别为20.64(95%CI:9.8443.33)、5.04(95%CI:1.8513.70)、28.12(95%CI:3.31238.95)。3.对泰安市某布病高发村开展专题血清学调查,309份标本中共检出阳性标本9份,阳性检出率为2.91%;029岁和70岁以上共检测了55份,未检出阳性标本,3069岁共检测254份,检出阳性9份,检出率为3.54%,3069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069岁各年龄组均有阳性标本检出,阳性检出率介于2.22%4.35%之间,其中6069岁组检出率最高,为4.35%,3039岁组检出率最低,为2.22%。4.对泰安市某布病高发村以家庭为单位信息进行发病因素的调查,共得到调查问卷112份,其中病例组家庭31份,对照组家庭81份;调查结果显示,在该村影响布病发病的家庭因素是厨房内生、熟案板是否分开、家庭成员平均每天洗手是否大于10次和是否从事生肉加工,其中生、熟案板分开(OR=0.23,95%CI:0.080.66)和平均每天洗手10次以上(OR=0.29,95%CI:0.110.80)是保护性因素,从事生肉加工(OR=3.28,95%CI:1.258.61)是危险因素。结论1.泰安市近年来人间布病发病率逐步上升,其中2012年以后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且疫情波及地区不断扩大。2.泰安市人间布病的传染源主要与羊、牛有关,暴露危险因素主要为饲养牲畜、屠宰牲畜及畜产品加工,暴露组患病风险可达到非暴露组的528倍。3.在泰安市布病高发区,感染率已达到2.91%,以家庭为单位得到的发病影响因素为厨房内生熟案板是否分开、家庭成员平均每天洗手是否大于10次和是否从事生肉加工,其中生熟案板分开和平均每天洗手10次以上是保护性因素,从事生肉加工是危险因素。

韩香顺[7](2013)在《2007~2012年某市布氏菌病的疫情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解和分析本市布氏菌患者、畜间疫情,为今后的布氏菌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检查及流行病学调查,对重点人群进行布氏菌病检测。结果销声匿迹近8年的布病疫情从2007年开始在我市重新抬头,每年都有新发病例,且不断出现新的疫区。结论布氏菌病疫情未及时得到控制,存在暴发流行的危害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王欢[8](2012)在《白城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附本院216例临床患者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为波状热或波浪热、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传播途径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可造成免疫系统、骨关节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器官、组织损害,临床上主要以长期反复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布鲁氏菌病广泛分布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波及28个省区,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人类感染布病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因此,布病的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吉林省是我国布病重病区之一,白城市是吉林省布病流行的重病区。1938年首次发现布病病人,1952年7月~1953年初,因从外地购入大批羊,布病逐渐蔓延。1966年以后白城市实行综合性的布病防治措施,布病疫情逐渐有所下降。1999年以来疫情呈现回升状态,出现多个爆发点。因此,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研究,提升防治水平和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政府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并修订布病的新的防制策略,建立健全具体的防控措施,在当前是极其迫切的。本文收集了白城市2002年~2011年通过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的所有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深入分析了10年间白城市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16名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尤其是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旨在掌握白城市近十年来布病疫情的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掌握现今情况下布病的临床特征,为布病防制策略和措施的修订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并提高临床工作中对布病的诊断的准确性,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人由急性期转变为亚急性期或慢性期,避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切实提高人群的劳动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研究发现:白城市布病疫情分布以洮南市最高,其他依次为大安市、通榆县、洮北区,最低为镇赉县。十年间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2004年、2006年至2010年,在2011年出现拐点,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从十年间月份报告病例看,3月-8月发病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10月-12月和1月处于相对平稳期。布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例数较多见于20-64岁。发热、关节痛、多汗、乏力是其主要特征性症状,且急性期发热、关节痛、皮疹较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多见,而多汗、乏力特征各期无明显差异;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特征明显,各期之间出现几率无显着差异,但单纯脾肿大多于单纯肝肿大;具备相应的血象、血沉和C-反应蛋白改变,但各期无明显特征;肝功能损害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改变较为明显,以急性期尤为明显;血培养及骨髓培养阳性率较高,但急性期阳性率低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高专业防治人员的认知水平,对降低布病的误诊率、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并为相关研究提供较为科学的数据支持。

李晓棠[9](2007)在《白城市2001~2006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羊,病牛,病猪及病鹿。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我国布氏菌病疫情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回升,到本世纪疫情回升趋势愈加严重,年新发病人数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部分地区呈暴发和流行之势。吉林省布病疫情自90年代回升以来,有愈演愈烈之势。从中部农区到西部半农半牧区及东部山区,范围在逐渐扩大,且局部地区呈暴发和流行。特别是1993年以后,小规模的布病暴发点不断出现。本研究以2001-2006年白城市布病疫情监测资料为基础,着重分析和描述了白城市布病“三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白城市布病的宿主动物和病原学的监测数据及结果,分析了白城市的疫情类型及人群自然感染等特征,为白城市布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浦清江,冮森林[10](2006)在《吉林省布氏菌病疫情现状及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吉林省布氏菌病防治工作回顾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布氏菌病防治工作回顾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1.1.1 病原学特征
        1.1.2 流行病学特征
        1.1.3 诊断及治疗
        1.1.4 防控现状
    1.2 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现状
        1.2.1 发现史
        1.2.2 世界疫情现状
        1.2.3 我国疫情现状
        1.2.4 吉林省疫情现状
    1.3 布鲁氏菌病危害
        1.3.1 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增加疾病负担
        1.3.2 阻碍畜牧业发展
        1.3.3 食品安全隐患
        1.3.4 社会影响
    1.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特征现状
        1.4.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1.4.2 地理信息系统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
        1.4.3 地理信息系统在布鲁氏菌病中的应用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内容
        2.2.1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的描述
        2.2.2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趋势分析
        2.2.3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空间自相关分析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1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
        2.3.2 空间趋势分析
        2.3.3 空间自相关
第3章 结果
    3.1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
    3.2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三间分布”
        3.2.1 地区分布
        3.2.2 时间分布
        3.2.3 人群分布
    3.3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环节分析
        3.3.1 传染源
        3.3.2 传播因子
        3.3.3 传播途径
        3.3.4 暴露史
        3.3.5 个人防护
    3.4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
        3.4.1 趋势分析
        3.4.2 全局空间自相关
        3.4.3 局部空间自相关
第4章 讨论
    4.1 吉林省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
    4.2 吉林省布鲁氏菌病的“三间分布”
        4.2.1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的地区分布及趋势分析
        4.2.2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时间分布
        4.2.3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人群分布
        4.2.4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环节分析
    4.3 2014 ~2019 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空间分析
        4.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布鲁氏菌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1.1.1 布病的起源
        1.1.2 布病的病原学特征
        1.1.3 布病的致病机制
        1.1.4 布病的流行病学
        1.1.5 布病的临床表现
        1.1.6 布病的实验室检查
        1.1.7 布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1.8 布病的治疗和预后
    1.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
        1.2.1 世界布病疫情及分布
        1.2.2 中国布病疫情及分布
        1.2.3 吉林省布病疫情及分布
    1.3 .布鲁氏菌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
        1.3.1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现况
        1.3.2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危害
    1.4 研究意义和目标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调查内容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
    3.2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1 性别特征
        3.2.2 年龄特征
        3.2.3 职业特征
        3.2.4 地区特征
    3.3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流行病学接触情况
    3.4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诊断情况
        3.4.1 临床分期
        3.4.2 住院天数
        3.4.3 转归
        3.4.4 合并症
        3.4.5 临床表现
    3.5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3.5.1 血常规检查
        3.5.2 肝功检查
        3.5.3 尿常规检查
        3.5.4 生化检查
        3.5.5 C反应蛋白及PCT
        3.5.6 病原学检查
    3.6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
    3.7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组和未合并组资料比较单因素分析
        3.7.1 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3.7.2 临床分期和临床表现比较
        3.7.3 合并症比较
        3.7.4 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3.8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组和未合并组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特征分析
        4.1.1 流行现状
        4.1.2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类型
        4.1.3 人群特征
        4.1.4 流行病学特征
    4.2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
        4.2.1 临床表现
        4.2.2 合并症
        4.2.3 实验室检查
        4.2.4 病原学检查
    4.3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因素分析
        4.3.1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与年龄的关系
        4.3.2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与职业的关系
        4.3.3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与低钙血症的关系
        4.3.4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与尿蛋白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以病例为基础的布鲁氏菌病调查及重点人群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布病疫情概况
    3.新疆及兵团布病疫情概况
    4.布病疫情上升原因及健康教育现状
    5.研究意义
材料与方法
    1.研究现场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及内容
    4.布病诊断标准
    5.干预内容及方式
    6.干预效果评价
    7.统计学方法
    8.质量控制
结果与分析
    1.新疆兵团监测点布病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2.重点人群干预前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3.新疆兵团干预团场与对照团场干预前比较
    4.新疆兵团干预团场与对照团场干预后比较
    5.新疆兵团干预团场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
    6.新疆兵团对照团场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
讨论
    1.监测点布病病人临床特征探讨分析
    2.布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干预效果评价
    3.布病正确防护行为情况干预效果评价
    4.布病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干预效果评价
结论
研究局限性及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布鲁氏菌病流行概况和预防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首字母缩略语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论文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3.1 论文主要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论文框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时间序列分析
        3.3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热点分析(Getis-Ord's local Gi(d))
        3.5 回顾性的时空聚集性分析
        3.6 数据分析方法
        3.7 相关定义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特征
        4.2 时间趋势分析
        4.3 基于省级尺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4.4 基于区县尺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4.5 基于乡镇尺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5. 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布鲁氏菌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现场选择
        3.2 样本量计算
        3.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3.4 调查方法
        3.5 调查内容及数据采集方法
        3.6 相关定义和数据分析方法
        3.7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病例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
        4.3 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4 患者就医行为和相关经历
        4.5 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情况
        4.6 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4.7 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5. 讨论
        5.1 布鲁氏菌病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2 布鲁氏菌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本研究创新性及研究意义
    2. 本研究结论与建议
    3. 下一步研究思路
附表
附录
    附录一 传染病病例报告卡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及调查问卷(未成人版)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及调查问卷(成人版)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2013-2015年新疆兵团重点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布病感染流行历史及现状
    1.1 国外布病流行现状
    1.2 国内布病流行现状
    1.3 新疆布病疫情现状
2.布病流行相关因素 材料与方法
1.对象
    1.1 布病筛查及知晓调查对象
    1.2 病例对照对象
2.方法
    2.1 抽样方法
    2.2 问卷调查
    2.3 生物学检查及诊断标准
    2.4 相关计算方法
    2.5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2013-2015 年新疆兵团重点人群布病筛查结果及相关因素
    1.1 布病感染患病情况
    1.2 布病在人间的分布
    1.3 布病患病的时间及地区分布
    1.4 布病患者出现症状分布
    1.5 布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2.2013-2015 年新疆兵团布病知晓情况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总体知晓情况
    2.3 单项知识知晓情况
3.布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3.1 一般情况
    3.2 变量哑变量赋值
    3.3 单因素分析
    3.4 多因素分析 讨论
1.布病筛查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2.布病知晓情况
3.布病健康行为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2007~2012年某市布氏菌病的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结果
    2.2 人间流行特征
    2.3 时间分布
3 讨论
    3.1 流行因素
    3.2 今后的布病防治设想

(8)白城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附本院216例临床患者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写词
绪论
第1章 布病的研究进展
    1.1 布病的病原学
    1.2 布病流行病学
    1.3 布病流行特征
    1.4 布病临床特征
        1.4.1 潜伏期
        1.4.2 前驱期
        1.4.3 主要临床表现
        1.4.4 主要临床体征
    1.5 布病的辅助检查
        1.5.1 试管凝集试验(SAT.Wright)
        1.5.2 平板凝集试验(PAT.Huddleson)
        1.5.3 聚合酶链反应(PCR)
        1.5.4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1.5.5 白细胞
        1.5.6 血沉
    1.6 布病的治疗
        1.6.1 急性期布病的治疗
        1.6.2 慢性期布病的治疗
    1.7 布病的防控
        1.7.1 实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1.7.2 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1.7.3 控制传染病
        1.7.4 切断传播途径
        1.7.5 人群预防接种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一)近十年白城市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回顾性分析
    2.2 (研究二)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分析
        2.2.1 资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一的结果
        3.1.1 概述
        3.1.2 流行特征
    3.2 研究二的结果
        3.2.1 人群分布特征
        3.2.2 不同期别临床表现出现率的比较
        3.2.3 不同期别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3.2.4 不同期别并发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布病流行特征
        4.1.1 地区分布
        4.1.2 性别分布
        4.1.3 年龄分布
        4.1.4 职业分布
        4.1.5 季节特点
    4.2 临床特征
        4.2.1 发热
        4.2.2 多汗
        4.2.3 乏力
        4.2.4 关节痛
        4.2.5 皮疹
        4.2.6 淋巴结肿大
        4.2.7 肝脾肿大
        4.2.8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4.2.9 腰椎、颈椎病变
        4.2.10 睾丸炎
    4.3 实验室检查特征
        4.3.1 血常规
        4.3.2 肝功能
        4.3.3 C 反应蛋白(CRP)
        4.3.4 白蛋白
        4.3.5 细菌学检查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一
    5.2 研究二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9)白城市2001~2006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前言
    1. 病原学
    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3. 布病流行现状
    4. 布病临床表现及治疗
    5. 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来源
    2. 监测内容及方法
    3. 布鲁氏菌病特异性实验室诊断与判定标准
第三章 结果
    1. 布病疫情流行强度
    2. 疫情分布情况
    3. 畜间布病疫情
第四章 讨论
    1. 白城市布病疫情的特点
    2. 白城市布病疫情上升的原因
    3. 布病防治对策和措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四、吉林省布氏菌病防治工作回顾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20142019年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分析[D]. 王赢. 吉林大学, 2020(08)
  • [2]布鲁氏菌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雒静静. 吉林大学, 2020(08)
  • [3]以病例为基础的布鲁氏菌病调查及重点人群干预效果研究[D]. 胡涛.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D]. 陈秋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11)
  • [5]2013-2015年新疆兵团重点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 王楠.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6]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孟祥鹏.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7]2007~2012年某市布氏菌病的疫情分析[J]. 韩香顺.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5)
  • [8]白城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附本院216例临床患者特征分析[D]. 王欢. 吉林大学, 2012(10)
  • [9]白城市2001~2006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D]. 李晓棠. 吉林大学, 2007(06)
  • [10]吉林省布氏菌病疫情现状及防治对策[J]. 浦清江,冮森林. 吉林医学, 2006(05)

标签:;  ;  

吉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回顾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