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 new method of demodulating the digital frequency modulation signals(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源[1](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吕登[2](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网络信号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无线网络设备数量与网络规模等都在急剧膨胀,特别是在ISM频段由于不需授权即可使用,其信道空间变得十分拥挤和繁忙,准确的识别无线信号能够帮助人们更加高效地使用无线信道。同时在电子对抗中,对无线网络信号的识别能够对敌方进行有效的监测,使己方取得优势。因此无线网络信号识别技术不论是在民用领域还是军用领域均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无线信号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最大似然判别的识别算法;另一种是基于特征提取的识别算法。最大似然方法是利用概率论和假设检验理论为工具,将待识别信号与典型信号进行比对,以代价函数最小化为原则,结合适当的门限进行比较,形成判决准则。而特征提取是建立在对信号的分类特征提取的基础之上的,从早期的幅度、频率、相位等参数,到后来的谱相关特征,都是基于这种思想。近年来研究提出了很多使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信号识别,相对与传统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结合传统的基于特征提取的信号识别方法,结合机器学习方法,从无线信号的特征分析到特征提取与融合,最后基于对目标信号进行识别与分类。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1)本文研究了当前无线信号识别所用到的特征参数,将现有的特征参数进行了归纳,将这些有特征物理意义的特征参数定义为显性特征参数,由于对于不同的识别目标所采用的特征参数也会有差异,本文基于条件熵提出了对显性特征参数的提取与融合方法。(2)为达到更好的识别效果,本文利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对无线网络信号进行了特征提取,此处提取到的特征参数只是为了对信号进行分类而不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因此称作隐性特征参数。对于隐性特征参数的提取是基于无线信号的谱图,而非原始信号,这样不仅可以提取到信号的稳定特征而且能够一定程度上消除噪声的影响。(3)本文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无线信号识别模型,在前述特征提取与融合的基础上,将其构建成为联合特征并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进行训练和测试,对分类器进行优化处理,得到有效的分类器实现对无线网络信号的识别与分类。
赵海,王聪颖,舒文丽,陈远明[3](2017)在《基于无线充电QI标准的2FSK解调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无线充电QI标准中2FSK信号的调制模式、载波频率等方面的特点。针对该种信号,提出并实现了一种2FSK信号数字解调的新方法。该方法抛弃信号频率本身的特征,而通过多周期信号的测量宽度之和的变化来反映频率的变化。首先通过一固定频率对输入信号周期宽度进行测量并求和,然后将该和值进行去直流、平滑等处理,从而提取其中的频率变化特征以便于后期解码处理。在最终的FPGA实现中,该方法可以通过2 MHz的频率检测出周期相差32 ns的两种信号的频率变化情况。
柯小燕[4](2017)在《FM广播定时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卫星定时已大面积解决了定时服务的需求,然而卫星定时虽然能够提供较高精度的定时服务,但在楼宇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卫星信号所受干扰严重定时效果并不佳。考虑到我国调频广播用户范围广、终端设备简单且价格低廉、技术成熟等优点,利用现有的调频广播系统提供定时服务亦不失为一种前景较好的定时新方法。利用调频广播附加信道提供定时服务能有效地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论文针对调频广播定时接收机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了FIR带通滤波器和匹配滤波器的设计,解决了定时过程中滤波和信号捕获这两大技术难点。通过搭建FPGA+DSP架构的实验平台,实现了调频广播定时接收机并对其进行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论文方案的可行性同时满足了一定精度的定时需求。论文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三点:(1)设计FM广播定时接收机的具体方案。首先通过对定时接收机工作原理的分析,明确了定时接收机的功能及指标,最终设计了定时接收机的具体接收方案:对主载波信号采用非相干解调;对副载波信号进行BPSK解调;解调后的信号通过FIR带通滤波器进行滤波;对帧头的捕获采用匹配滤波法;并设计了具体解时码过程中的同步算法。(2)FIR带通滤波器和匹配滤波器设计与FPGA实现,解决了滤波和信号捕获两大关键问题。首先设计了FIR带通滤波器和匹配滤波器的具体参数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然后,采用流水线技术给出了全并行结构FIR滤波器的实施框图和折叠匹配滤波器的实施框图。最后,对所设计的滤波器利用FPGA实现。(3)搭建实验平台,完成了接收机各功能模块的电路实现并进行相应的测试。采用高性能、高速率的FPGA和DSP芯片,实现了以FPGA+DSP为架构的实验平台。并且在电源、时钟等辅助模块的协助下完成了整机的搭建及相关测试。通过搭建的实验平台,对调频广播定时接收机分别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M-SCA的定时接收机能基本完成调频广播定时信号的接收与解算,验证了本方案的可行性。并且该接收机输出的1PPS与标准时间相差300μs,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辛田田[5](2016)在《汽车电动座椅装配性能测评与综合性能参数集生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档舒适的汽车电动座椅已成为衡量汽车先进智能性与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汽车座椅生产商针对出厂前所必须进行的座椅检测项目及合格标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中,汽车电动座椅各零部件组装完成后的装配性能好坏严重影响了座椅的舒适安全性,因此,在装配流水线中增加实时监测座椅装配性能的检测平台对提高电动座椅质量有着重要的工程实用意义。同时,制定汽车电动座椅综合性能参数检测标准集,包括振动、噪声和记忆功能三方面内容,对于座椅整体质量检测来说,具有较高的工程参考价值。本文分别对汽车电动座椅电机电流信号和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实现了座椅装配性能的检测:(1)主要设计了测试平台的结构,并选取合适的数据采集卡和传感器采集待测信号,同时利用LabVIEW软件编程实现对信号的分析处理。(2)主要研究了电机电流在汽车电动座椅传动系统中的动态特性,采用电流边界测试方法来检测传动系统中零部件因装配问题导致的电流突变情况。(3)主要研究了基于振动信号处理的汽车电动座椅装配性能的测试,对原始信号采用小波降噪等方法进行预处理,之后运用希尔伯特变换方法解调出座椅机械零部件的故障特征,以此判断座椅中存在的装配故障。同时,本文分析了汽车电动座椅的综合性能统计特征参数集,尤其对其振动信号的各统计特征参数作了线性相关性分析和故障敏感性与稳定性分析,选取了最能表征座椅振动信号特征的参数。并具体以某个型号的汽车电动座椅为例,根据测得的大量数据,通过相应的数学分析手段,得到了座椅振动、噪声和记忆功能中各参数的正常取值范围,为企业内部座椅性能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正[6](2015)在《基于物联网的管道远程泄漏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石油,是当今世界非常重要的能源之一,其主要的运输方式为管道运输。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经常会导致油料在管道运输途中的损耗,这些损耗给国家与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因此,输油管道的泄漏检测技术在国内外的石油运输研究中是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的研究分析,结合实际的科研项目,提出了新的泄漏检测方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管道远程泄漏检测法。本文将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泄漏检测方法以及主要应用的相关技术,针对这些现有检测方法存在的虚警、漏警、漏点定位精度等问题提出了解决该类问题的新方法,并设计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管道远程泄漏检测系统。接着,对该系统的具体泄漏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并详细介绍了负压波多压力传感器泄漏检测的工作原理与判别模式,定位关键技术等。其次,利用专业管道仿真软件OLGA和PVTSIM相结合进行管道泄漏仿真系统的搭建。利用该仿真系统对管道进行模拟泄漏故障的试验与负压波到达测试点顺序的试验。对试验得到的相应数据与理论数据进行比较,据此得出泄漏定位误差的大小,以及负压波到达测试点的先后顺序准确度。通过分析仿真结果论证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为搭建硬件平台做出理论依据。再次,设计出由ATmegal6L为控制器结合相应外围控制电路构成前端节点控制板块,对该节点控制板块各硬件电路与软件进行具体分析设计。并详述FSK载波通信方式的工作模式与原理。设计出以服务器为核心的监控中心板块,并且搭建出基于节点控制板块的管道远程泄漏检测系统。
杨庆,陈强,梁鉴如,吴庐山[7](2014)在《基于DHT的FSK数字化解调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中对基于DHT的二进制频移键控(FSK)信号的数字化解调算法进行研究。FSK信号的码元分为过渡区和稳定区,而在实际解调时只考虑稳定区中的若干个载波的采样值作Hartley变换运算,计算出对应于1码和0码载波频率的幅值信息,根据幅值的大小来判决,从而恢复数字信号。在高斯噪声背景下,对该解调算法的误码性能进行了分析。位同步也可以通过Hartley变换来实现。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解调算法具有计算量小、抗干扰性能好等优点。
郑悦[8](2013)在《高动态场景下PCM/FM通信系统的全数字化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卫星,导航及航天测控等无线通信领域的飞速发展,在高动态条件下,由于收发机之间存在径向运动等原因而产生多普勒频移,因此在航天遥测领域抑制多普勒频移技术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航天遥测领域中最常用的编码及调制通信制式采用PCM/FM体制,因为PCM/FM体制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遥测的形式灵活多变,并且便于首发两端信号的数字处理,因此广泛应用于导弹、航天器等飞行器领域。由于数字技术比模拟技术更具有稳定性,灵活性等,所以本文利用全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实现PCM/FM数字调制,并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思想来对接收端的中频信号进行研究和处理,实现对中频信号的解调。在无线高动态的传输环境中的多普勒频移会对接收端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本论文是在构建PCM/FM全数字通信系统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的,并在完成接收端基本解调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峰值包络度检测的算法来去除多普勒频移。本文研究的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PCM/FM调制信号在遥测领域中的特点,并重点介绍了PCM/FM调制技术的全数字化实现算法以及接收端的非相干解调算法,并对PCM/FM调制通信系统进行理论仿真。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多普勒频移的抑制能力,从载波频偏对接收端产生影响的角度,对PCM/FM接收端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易于工程实践的算法来提高系统对多普勒的抑制能力,并对改进后的PCM/FM调制通信系统性能(多普勒频移下误码率)进行了理论仿真。然后,为了验证PCM/FM的主要特性和探索其工程实现的方案,搭建了基于FPGA为核心处理单元的PCM/FM调制通信系统的硬件验证平台,构建其硬件实现方案。最后,利用FPGA硬件平台进行基于Verilog语言的各个模块程序的编写及调试,进而从硬件的角度验证了基于PCM/FM调制通信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孟令博[9](2013)在《光伏电站监测系统中载波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传统能源的不断减少、环境污染的严重,人类对于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日趋迫切。光伏发电凭借其普遍、长久以及无污染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光伏电站一般建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且规模较大,信息采集、设备维护十分不便,单独对其架设监测通信网络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因此有必要建设一个成本低、易于维护且方便控制的光伏电站监测系统。本论文研制了一种通过电力载波技术实现现场通信的光伏电站监测系统。其中,现场采集控制设备与集中器之间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信息,并以LonWorks为标准制定通信协议,从而实现实时、可靠、有序的通信。电力载波通信技术最大特点就是不用布线,直接利用已有电力线即可实现通信,既节省了电站通信网络的建设投资,同时监测范围也覆盖了整个光伏电站,只要有电力线的地方就可以实现通信。LonWorks总线技术则是电力载波通信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技术之一,其使用了遵循ISO/OSI七层模型结构的LonTalk通信协议,实现了系统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光伏发电技术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结构,分析需要采集的现场参数。(2)通过对多种通信方式以及总线技术的比较,选择电力载波通信以及LonWorks总线技术设计光伏电站现场监测通信系统。(3)分析光伏电站信道的传输特性,针对其时变、衰减以及噪声大的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时频分析中短时离散傅里叶变换(DSTFT)的2FSK调制解调系统,实现高可靠性的通信。(4)利用Microchip公司的PIC32MX系列芯片制作电力载波调制解调器,实现现场采集控制终端与集中器之间的通信。实现过程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步骤,硬件主要包括发送电路、接收电路、耦合电路、调制解调芯片及其串行接口电路。软件则主要包括2FSK调制、解调以及串行接口驱动等部分,并编写了基于LonTalk七层结构的通信协议。(5)样机制作完成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电力载波调制解调器的通信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设计可以满足电力线信道环境下通信需求。
李龙涛[10](2013)在《CTCS应答器信号与报文检测仪-FSK调制解调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路运行速度和吞吐量的不断增长,铁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列车行车安全也日益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铁路控制系统为CTCS系统,该系统是在欧洲列控系统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完成的。作为CTCS的子系统-报文应答器是其重组成部分-应答器将列车行进过程中的坡度、限速等信息通过FSK信号传至列车上的控制系统,这些信息直接关系着行安全,因此能正确解码应答器报文内容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应答器和FSK信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种基于FPGA应答器信号的FSK调制及解调电路。文章主要从调制模块、解调模块、测频模块、功放模块这四方面对电路进行设计研究。调制模块主要用来将应答器报文信号调制成中心频率为4.234MHz,频偏为282KHz的FSK信号,调制的难点在使相位保持连续无跳变,本设计中将以0、1码作为高位地址来产生8个正弦波表示FSK信号上边频(报文1码),产生7个正弦波表示FSK信号的下边频(报文0码),很好的实现了报文信号的调制。解调模块主要从时域对报文FSK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借助半周期计数产生的控制信号巧妙利用时钟沿翻转实现解调,此解调方法消耗FPGA资源较少、解调结果准确。测频模块主要是为了对轨道电路的频率参数进行测量,测频模块采用正负闸门无间歇计数的方式,对频率进行同步测量,测量数据传至上位机分析显示,其不仅可以测量单频信号也可对FSK信号的上、下边频进行测量。功放模块主要是为了将调制后报文信号放大发射出去以实现应答器报文信号的无线发射,为获得足够的功率,功放电路采用三级放大电路实现。在实验室条件下,对FSK调制解调系统进行了板级间的调试,测试结果与预期一致,符合系统设计的各项指标。
二、A new method of demodulating the digital frequency modulation signa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new method of demodulating the digital frequency modulation signal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技能实训 |
2.1.2 中等职业教育 |
2.1.3 职业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CDIO理论 |
2.2.2 体验学习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知行合一”理论 |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
3.1.1 就业面向岗位 |
3.1.2 专业培养目标 |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
3.1.4 教学标准分析 |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
3.2.1 教学目标 |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
3.3.5 调查问卷总结 |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
5.1 课程结构设计 |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
5.2 课程标准构建 |
5.3 课程目标构建 |
5.4 课程内容构建 |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
6.2 前期准备 |
6.2.1 实践目的 |
6.2.2 实践内容 |
6.2.3 授课对象 |
6.2.4 环境设计 |
6.2.5 教材准备 |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
6.3.1 环境搭建 |
6.3.2 材料准备 |
6.3.3 案例实施 |
6.3.4 分析调整 |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
6.4.1 材料准备 |
6.4.2 案例说明 |
6.4.3 案例实施 |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
附录Ⅶ 任务书 |
(2)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网络信号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总体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通信系统信号特征分析和特征融合 |
2.1 无线网络模型构建与特征分析 |
2.2 无线网络信号显性特征 |
2.2.1 时域特征参数 |
2.2.2 高阶累积量特征 |
2.3 无线网络信号的特征融合 |
2.3.1 熵与条件熵理论 |
2.3.2 基于信息熵的特征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线网络信号特征挖掘 |
3.1 无线网络信号的谱相关信息 |
3.1.1 信号的循环谱 |
3.2 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特征发掘 |
3.2.1 卷积神经网络 |
3.2.2 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特征挖掘方法 |
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参数降维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网络信号识别模型 |
4.1 信号预处理 |
4.1.1 短时能量和过零率 |
4.1.2 基于短时功率和过零率的时域信号提取 |
4.2 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块 |
4.2.1 支持向量机 |
4.2.2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ABC)的SVM优化 |
4.3 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网络信号识别模型 |
4.4 无线网络信号数据集 |
4.4.1 硬件工具 |
4.4.2 软件工具 |
4.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无线充电QI标准的2FSK解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QI标准的2FSK信号特点 |
3 几种2FSK信号解调方法分析 |
3.1 限幅鉴频法 |
3.2 过零检测法 |
3.3 频谱分析法 |
3.4 测宽法 |
4 一种测宽法解调的优化设计 |
5系统实现 |
6 结论 |
(4)FM广播定时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定时技术的发展 |
1.2.2 FM广播信号的发展和应用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FM广播信号定时技术基础 |
2.1 现有的定时方法 |
2.1.1 星基定时 |
2.1.2 陆基定时 |
2.2 FM广播通信技术 |
2.2.1 模拟FM广播系统 |
2.2.1.1 FM立体声广播 |
2.2.1.2 广播数据系统RDS |
2.2.1.3 调频附加信道SCA |
2.2.2 数字FM广播系统的标准 |
2.2.2.1 数字音频广播DAB |
2.2.2.2 数字广播技术HD Radio |
2.2.2.3 数字化广播系统CDR |
2.3 数字化接收机技术 |
2.3.1 接收机的数字化 |
2.3.2 数字化接收机的基本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M广播定时接收方案设计 |
3.1 FM-SCA广播定时信号体制 |
3.1.1 扩频技术 |
3.1.2 信号结构 |
3.2 FM-SCA广播定时原理 |
3.3 FM-SCA定时接收方案设计 |
3.3.1 接收机总体方案设计 |
3.3.2 接收机模块设计 |
3.4 FM广播定时接收机关键技术解决 |
3.4.1 FIR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3.4.2 匹配滤波器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M广播定时接收机的实现 |
4.1 实验平台搭建 |
4.2 数字基带模块的实现 |
4.2.1 基于FPGA的FIR滤波器的实现 |
4.2.2 基于FPGA的匹配滤波器的实现 |
4.2.3 DSP的实现 |
4.3 接收机整体测试 |
4.3.1 接收机功能测试 |
4.3.1.1 解调器功能测试 |
4.3.1.2 基带信号处理模块功能测试 |
4.3.2 接收机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汽车电动座椅装配性能测评与综合性能参数集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电动座椅的功用、结构 |
1.3.1 座椅功用 |
1.3.2 座椅结构 |
1.4 电动座椅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测试平台的结构及软硬件构成 |
2.1 测试平台的结构 |
2.2 硬件构成 |
2.2.1 数据采集卡 |
2.2.2 传感器 |
2.3 虚拟仪器及LabVIEW软件平台 |
2.3.1 虚拟仪器概述 |
2.3.2 软件平台LabVIEW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电流边界分析法的座椅装配性能测试 |
3.1 电机电流在座椅传动系统监测中的分析 |
3.1.1 汽车电动座椅传动系统结构 |
3.1.2 电机电流分析法原理 |
3.1.3 电机电流在座椅传动系统中的特性 |
3.2 电机电流的边界测试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振动信号的座椅装配性能测试 |
4.1 汽车电动座椅振动调制与解调 |
4.1.1 信号调制 |
4.1.2 信号解调 |
4.2 小波降噪技术 |
4.2.1 小波变换的定义 |
4.2.2 小波降噪方法 |
4.3 希尔伯特变换法 |
4.3.1 希尔伯特变换的定义 |
4.3.2 希尔伯特变换在故障监测中的应用 |
4.4 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车电动座椅综合性能参数集生成 |
5.1 汽车电动座椅振动和噪声产生机理 |
5.2 振动信号统计特征参数与范围的确定 |
5.2.1 线性相关性和p值假设检验 |
5.2.2 统计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5.2.3 统计特征参数的故障敏感性与稳定性分析 |
5.2.4 统计特征参数选取与取值范围确定 |
5.3 噪声信号统计特征参数与范围的确定 |
5.4 记忆功能测试方法与参数范围确定 |
5.4.1 霍尔计数方式记忆功能 |
5.4.2 纹波计数方式记忆功能与参数范围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基于物联网的管道远程泄漏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泄漏检测方法与定位技术介绍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物联网技术 |
1.3.1 物联网定义 |
1.3.2 物联网结构 |
1.3.3 物联网关键技术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现有管道泄漏检测方法的研究 |
2.1 泄漏检测方法种类 |
2.1.1 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 |
2.1.2 基于知识的方法 |
2.1.3 基于模型估计的方法 |
2.2 主要应用技术 |
2.2.1 传感器技术 |
2.2.2 隔离与放大技术 |
2.2.3 通信技术 |
2.2.4 信号处理技术 |
2.2.5 程监控技术 |
2.2.6 物联网技术 |
2.3 单压力传感器管道检测法 |
2.3.1 负压波定义 |
2.3.2 检测与定位原理 |
2.3.3 存在问题 |
2.4 双压力传感器管道检测法 |
2.4.1 检测与定位原理 |
2.4.2 存在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道泄漏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
3.1 管道检测新方法的设计 |
3.1.1 多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 |
3.1.2 判别模式设计 |
3.1.3 定位技术 |
3.1.4 定位的关键问题 |
3.1.5 数据处理 |
3.1.6 比较分析 |
3.2 建立数学模型 |
3.2.1 输油管道的瞬态模型 |
3.2.2 管道泄漏的模型 |
3.2.3 管道泄漏定位的模型 |
3.3 仿真分析 |
3.3.1 软件简介 |
3.3.2 仿真实验 |
3.3.3 负压波到达测试点顺序的仿真验证 |
3.3.4 检测点压力变化仿真验证 |
3.3.5 结果分析 |
3.4 系统分析法 |
3.4.1 系统分析法介绍 |
3.4.2 系统分析法的工作原理 |
3.4.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系统 |
3.4.4 物联网技术的优越性 |
3.4.5 系统构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节点控制板块软硬件的设计 |
4.1 主要模块的选择 |
4.1.1 系统控制方案选择 |
4.1.2 通信方式的选择 |
4.1.3 控制器的选择 |
4.1.4 传感器的选择 |
4.2 节点控制板块硬件设计 |
4.2.1 控制器模块 |
4.2.2 数据采集模块 |
4.2.3 通信模块 |
4.2.4 电源模块 |
4.2.5 时钟与存储记忆模块 |
4.2.6 声光报警模块 |
4.2.7 GPS时间同步模块 |
4.3 节点控制板块软件设计 |
4.3.1 工作流程 |
4.3.2 主程序单元 |
4.3.3 数据采集单元 |
4.3.4 时钟存储单元 |
4.3.5 FSK载波传输单元 |
4.3.6 泄漏报警单元 |
4.4 节点控制板块的总体设计 |
4.4.1 控制器模块 |
4.4.2 数据处理模块 |
4.4.3 数据采集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控中心与系统总体的设计 |
5.1 监控中心设计 |
5.1.1 数据库服务器 |
5.1.2 通信协议 |
5.1.3 实时监控 |
5.1.4 工作流程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检测系统结构 |
5.2.2 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
5.2.3 系统数据传输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7)基于DHT的FSK数字化解调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移频键控 (FSK) 的特点 |
1.1 相位连续的FSK信号 |
1.2 相位不连续的FSK信号 |
2 离散Hartley变换原理 |
3 基于DHT的FSK数字化解调方法 |
3.1 解调算法 |
3.2 位同步方法 |
4 软件仿真 |
5 结束语 |
(8)高动态场景下PCM/FM通信系统的全数字化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高动态场景通信技术的发展 |
1.2.2 测控通信技术的发展 |
1.2.3 遥测体制的发展 |
1.2.4 多普勒频移抑制技术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PCM/FM 通信系统建模及性能分析 |
2.1 PCM/FM 调制技术原理 |
2.2 发端实现方案与建模 |
2.2.1 预调滤波器 |
2.2.2 基带调制器 |
2.2.3 上变频器 |
2.3 收端实现方案与建模 |
2.3.1 带通采样 |
2.3.2 下变频器 |
2.3.3 Cordic 鉴相器 |
2.3.4 一阶差分器 |
2.4 高斯白噪声信道下性能分析 |
2.4.1 高斯白噪声数学模型的建立 |
2.4.2 Box-muller 变换的实现 |
2.4.3 高白信道下误码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普勒频移对系统的影响与抑制方法的实现 |
3.1 多普勒频移模型的建立 |
3.2 PCM/FM 系统中多普勒频移分析 |
3.2.1 多普勒频移对接收端的影响 |
3.2.2 系统自身抗多普勒频移的仿真 |
3.3 多普勒频移抑制算法的实现 |
3.3.1 多普勒抑制算法方案的选取 |
3.3.2 抑制算法实现 |
3.3.3 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硬件验证平台与软件编程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
4.1.1 整体方案设想 |
4.1.2 主要参数指标 |
4.2 硬件平台的设计 |
4.2.1 发端硬件平台 |
4.2.2 收端硬件平台 |
4.3 系统软件编程的实现 |
4.3.1 发端软件算法 |
4.3.2 收端软件算法 |
4.4 上位机软件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光伏电站监测系统中载波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光伏发电发展情况 |
1.3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及其发展情况 |
1.4 LonWorks总线技术及其发展情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光伏发电系统监测通信网络设计方案 |
2.1 光伏发电基本原理 |
2.1.1 p型半导体 |
2.1.2 n型半导体 |
2.1.3 p-n结 |
2.1.4 光伏效应 |
2.2 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
2.2.1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 |
2.2.2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
2.3 光伏监测通信系统的设计 |
2.3.1 光伏系统监测概述 |
2.3.2 光伏电站通信方式的选择 |
2.3.3 控制网络总线技术的选择 |
2.3.4 光伏电站通信系统网络拓扑的规划 |
第三章 电力载波信道分析及调制解调算法设计 |
3.1 光伏电站电力信道特性分析 |
3.1.1 低压电力线信道研究 |
3.1.2 光伏电站通信信道研究 |
3.2 2FSK调制解调技术 |
3.2.1 2FSK调制技术 |
3.2.2 用谱估计检测FSK信号的解调方法 |
3.3 基于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的FSK解调方法 |
3.3.1 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DSTFT)理论介绍 |
3.3.2 基于DSTFT的FSK信号解调方法 |
3.4 FSK解调系统设计 |
3.4.1 信号采样 |
3.4.2 码元同步设计 |
3.4.3 自适应门限设计 |
3.4.4 码元判决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载波调制解调器硬件设计 |
4.1 调制解调器芯片及其相关电路 |
4.1.1 PIC32MX系列MCU介绍 |
4.1.2 电源模块 |
4.1.3 串行接口电路 |
4.2 调制解调器电力线接口电路 |
4.2.1 耦合电路 |
4.2.2 功率放大电路 |
4.2.3 谐振放大电路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载波调制解调器软件设计 |
5.1 配置位设置及系统初始化 |
5.2 FSK调制模块 |
5.2.1 波特率 |
5.2.2 PWM |
5.3 A/D转换模块 |
5.4 FSK解调模块 |
5.5 串行通信接口(UART)软件设计 |
5.6 基于LonWorks总线的通信协议设计 |
5.6.1 LonTalk协议规范 |
5.6.2 LonTalk协议内嵌实现 |
5.6.3 电力数据包格式 |
5.6.4 LonWorks通信方式选择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调制解调器通信性能测试 |
6.1 调制解调器电路功能测试 |
6.1.1 发送电路测试 |
6.1.2 谐振电路测试 |
6.1.3 接收放大电路测试 |
6.2 测试软件 |
6.2.1 主控软件 |
6.2.2 接收软件 |
6.3 测试方案 |
6.4 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CTCS应答器信号与报文检测仪-FSK调制解调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 FPGA 的 FSK 调制电路设计 |
2.1 应答器系统工作原理 |
2.1.1 应答器报文简介 |
2.1.2 CTCS 应答器子系统 |
2.2 数字调制系统 |
2.2.1 常见的数字键控调制方式 |
2.2.2 二进制频移键控信号 |
2.3 FPGA 技术及发展 |
2.4 应答器 FSK 调制系统组成 |
2.5 应答器 FSK 调制系统原理及设计 |
第三章 基于 FPGA 的 FSK 解调电路设计 |
3.1 常见的 FSK 解调方式 |
3.1.1 FSK 相干解调 |
3.1.2 FSK 非相干解调 |
3.1.3 FSK 过零点解调 |
3.2 应答器 FSK 信号解调系统 |
3.2.1 解调系统的实现 |
3.2.2 报文 FSK 信号解调原理 |
3.3 解调系统仿真分析 |
第四章 频率测量电路设计 |
4.1 频率测量指标 |
4.2 测频电路原理 |
4.3 误差分析 |
4.4 脉冲边沿检测 |
4.5 测频电路仿真及分析 |
第五章 应答器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5.1 应答器功放电路设计指标 |
5.2 功率放大电路概述 |
5.2.1 功率放大电路的主要研究对象 |
5.2.2 功率放大电路的分类 |
5.3 应答器功放电路分析 |
5.3.1 基本 OCL 电路分析 |
5.3.2 应答器功放单元原理 |
5.4 应答器功放电路器件的选择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 |
6.1 系统板级调试与功能验证 |
6.1.1 应答器 FSK 调制功能测试 |
6.1.2 应答器 FSK 解调功能测试 |
6.1.3 调制系统与解调系统的板级联调 |
6.2 FPGA 消耗资源分析 |
6.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四、A new method of demodulating the digital frequency modulation signal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网络信号识别技术研究[D]. 吕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基于无线充电QI标准的2FSK解调设计[J]. 赵海,王聪颖,舒文丽,陈远明. 电子与封装, 2017(12)
- [4]FM广播定时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 柯小燕.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7(04)
- [5]汽车电动座椅装配性能测评与综合性能参数集生成[D]. 辛田田. 长春工业大学, 2016(11)
- [6]基于物联网的管道远程泄漏检测系统设计[D]. 王正.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7]基于DHT的FSK数字化解调算法研究[J]. 杨庆,陈强,梁鉴如,吴庐山.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4(09)
- [8]高动态场景下PCM/FM通信系统的全数字化实现[D]. 郑悦.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7)
- [9]光伏电站监测系统中载波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孟令博. 福州大学, 2013(09)
- [10]CTCS应答器信号与报文检测仪-FSK调制解调设计与实现[D]. 李龙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