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意义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意义

一、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重要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莹,范丽娜,郝培,曾强[1](2021)在《天津市职业人群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影响因素及需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天津市职业人群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及影响因素和需求现况,为开展职业卫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4—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自制职业卫生知识调查表对4 674例企业员工进行调查,职业卫生知晓得分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对职业卫生知晓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查对象职业卫生知识总知晓率为90.6%,25个问题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知晓率最低,为59.7%。调查对象职业卫生认知得分为22.64±2.69(满分为25.00)。单因素分析显示,职业卫生知晓得分女性高于男性,天津户籍高于非天津户籍,已婚者高于单身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职业卫生知识得分,学历、月收入、用工合同、年龄及工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以上学历、月收入2 000~<4 000元和4 000~<6 000元、年龄40~<50岁是职业卫生知识知晓水平促进因素;短期合同是职业卫生知晓水平的危险因素,短期合同低职业卫生知晓水平是长期合同者的2.08倍(OR=2.080,95%CI:1.599~2.706)。结论企业应重视针对低文化、低收入和短期合同员工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员工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理解,促进形成科学规范的职业卫生行为。

黄瑞妍,胡世杰,阙冰玲[2](2021)在《新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制度评析》文中认为随着职业健康工作进入新时代,对与劳动者健康权益保障密切相关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必然提出更高的新要求。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修订发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对原有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明确职业病诊断时限和缩短鉴定时限;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制度设计更具操作性;体现"放管服"管理思想;用语表述更为准确规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的修订,有利于提高职业病诊断效率,保障劳动者权益;有利于强化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对职业病诊断机构和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工作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强化用人单位责任。但其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二十八条为法律价值的实现设置障碍;未明确规定"新证据"的定义;该法规生效时间给职业病诊断机构和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带来困扰。建议在今后该法规的修订中能够进一步完善。

李笑[3](2021)在《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也不断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加剧。因此,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鼓励企业向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截至2019年6月,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178辆,同时平均车龄上升至5年,汽车维修企业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在快速发展中逐渐显现了其巨大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汽车维修企业开始将绿色高质量转型放进了企业发展规划之中。虽然,绿色高质量转型理念备受推崇,但如何帮助汽车维修企业科学地对自身的绿色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并帮助其找到改进的方向,仍缺乏相关研究和规范的实施方法。为此,本文以汽车维修企业为对象,开展绿色度评价方法研究,构建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并进行相关应用论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绿色度评价指标构建、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方法及其绿色度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为汽车维修企业的绿色度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及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分析了汽车维修企业的特点、现状和绿色化需求,设计了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分阶段实施目标,以及分三个阶段预计九年完成实施的总体规划。其中,第一个三年的目标是,规划并形成企业绿色化的发展基础;第二个三年的目标是,控制损耗、杜绝浪费,避免环境污染;第三个三年的目标是,继续提高绿色化指标和承担汽车维修企业的社会责任。根据每个三年目标,分别设计了相应的基本绿色化要求,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层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现第一个三年目标和任务为对象,开展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研究。其次,根据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化发展目标及其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研究并构建了第一阶段的绿色度实施框架,形成了第一阶段的一个目标层,六个方面的绿色化准则层,包括运营管理、能源利用、材料利用、经济成本、安全性以及污染物处理,以及面向上述六个准则层的20个指标层。通过收集大量的标准要求和企业数据,研究设计了评价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第三,研究了面向企业绿色度目标的多层次、多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某汽车维修企业为例,采用相关研究方法对该企业近年来的绿色度实施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时间里,应用企业在运营管理、材料利用、安全性以及污染物处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绿色化改造成果,明显提升了应用企业的整体绿色度水平。实施企业绿色度改进后,节省了企业相关支出,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声誉。第四,在第一阶段绿色度改进过程中,发现了企业实现绿色度关键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关键指标间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作用。例如,为提升指标“单位产值耗电量”,故采取了措施降低了总耗电量后,使得再生能源使用量对总耗电量的占比上升,即提高了指标“再生能源利用率”;又由于为了提升维修质量,严格管控交车前质检工作,使得内部返修的频次增加,同时又增加了危险废弃物管理要求,因此,使得维修工时增加,导致单台次维修成本上,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交车后返修率。分析了指标之间的潜在相关联系,发现“内部返修率”,“再生能源利用率”,“员工安全”,“单位产值耗电量”以及“绿色维修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等指标属于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的关键指标。当然,在能源利用以及经济指标方面的绿色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已将其作为2020年或近三年的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将重视企业绿色度关键指标及其关联指标的共同发展,并已将其纳入第二阶段绿色度评价体系设计和实施。

李涛,王焕强[4](2021)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2021)解读》文中研究表明1修订背景2002年3月,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的施行,卫生部制定发布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2002]第24号)[1](以下简称[24号令]),确立职业病一级诊断、两级鉴定制度。即取得职业病诊断机构资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业病诊断权,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法律地位相同。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做出的职业病诊断结论有异议时,可向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对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做出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仍有异议的,可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省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

黄瑞妍[5](2020)在《职业病诊断涉及的劳动关系问题探讨》文中认为职业病诊断工作是综合学科,需要职业病临床和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同样需要法律思维。职业病诊断的权利义务基于劳动关系而存在,其逻辑起点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确认是职业病诊断的前提。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的特点。"职业病"定义中"用人单位的劳动者"体现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人格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劳动关系分为一般形态和特殊形态。一般形态的劳动关系,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依据经当事人双方确认的劳动合同、社保缴纳明细表、单位证明,或劳动关系仲裁裁决书、法院判决书等确认劳动关系。处于特殊形态的劳动关系如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关系、劳务派遣的劳动关系等的劳动者,其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一旦确定存在劳动关系,相应的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应承担职业病诊断法律责任。对于赔偿风险的承担,符合劳动关系特征者,劳动者发生职业危害适用工伤保险赔偿;而符合劳务关系特征者,劳动者发生人身损害适用民事侵权赔偿。职业病诊断机构在职业病诊断过程中应加强对劳动关系问题的理解和正确适用,以提高职业病诊断效率和质量;同时,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就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的事项作出特别规定,不受1年仲裁时效限制。

刘秋麟[6](2020)在《胎儿民事权益法律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少子化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2010年关于少子化的统计显示,中国0至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为16.6%,被评定为严重少子化级别。按照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6年转入负增长,并且逐渐严重。随着少子化社会的到来,作为与出生人口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胎儿问题,尤其是胎儿民事权益保护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可以说,在人口少子化难以扭转的大形势下,每一个胎儿的存在都弥足珍贵,对胎儿的权益进行保护就是对少子化进程的抗衡。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第十六条中新增了对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内容,但是相关法律仍有不足之处。面对庞杂的胎儿法律问题,研究胎儿民事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胎儿民事权益概述。此部分首先对当前胎儿的概念和法律定位进行分析,接着对胎儿民事权益法律保护的历史渊源、必要性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我国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立法和研究现状。此部分针对《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以下简称《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现有保护措施进行系统分析,阐述了当前我国关于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立法和研究现状。第三部分,现行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不足。此部分根据前述我国立法、司法中的问题,提出了法律概念不明确、主体资格不明确、保护范围模糊、价值选择偏差、救济途径缺失五个涉及胎儿民事权益法律保护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国外典型国家胎儿权益保护探析。本部分对德国、日本、美国的相关法律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我国胎儿民事权益法律保护构想。本部分针对第三部分中的五个问题,结合国外立法经验,分别从立法和实践方面提出了对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建议。

高远[7](2020)在《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一直被视作事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无论实践还是学术上,都有研究指出当前政府基于合规的监管机制是阻碍安全监管产生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反观西方发达国家深受罗本斯报告影响,多建立起一种基于框架性法律和员工参与的自律监管机制。完全的自律监管机制也存在其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并不能在中国完全适用。因此,探索两种监管机制的平衡点从而使其有效的结合,对于优化当前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预防重大事故,提升工业生产安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以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理论、社会性成本-效益分析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提出采用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两种监管机制下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策略选择及收益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分别建立合规监管机制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和两种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求解,结果发现由于企业在法规制定过程的信息缺失普遍存在,降低法规的固有有效性,抑制了合规监管机制发挥效果。半定量结果显示在中国国情下,自律监管的收益小于合规监管机制。但纯策略下合规监管机制具有局部稳定性的均衡点所对应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是不确定的,说明合规监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基于社会成本-效益理论对博弈监管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定量化设计和估算。结果表明在中国当前国情下,纯策略的合规监管机制所对应的均衡点收益为a-11389.16和a-31746.67,均大于完全自律监管机制的收益a-35248.07。混合策略下两种模式有效的结合表明当两种监管机制混同使用,且合规监管的比例置于[0.3796,0.5]区间内时,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总收益在不断增加。3)将自律监管机制下的四种主要控制策略加入原有合规监管机制的博弈过程中后,对系统的均衡点收益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结果发现其中三种控制策略的实施都能使系统更加高效。4)基于SCORE项目,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设计并实施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的优化方案,阶段性的实施效果表明:将自律监管的一些实践措施与当前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相结合,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董芳菲[8](2020)在《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与论证 ——以综合档案馆为例》文中提出自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专项行动以来,职业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档案行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健康问题尚未引起足够关注。当前档案学界对于职业健康问题的认识尚处于一个较为零散、不成体系的状态,实践部门对档案工作者的健康现状也尚未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了尽可能掌握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状况,摸清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现状,有必要开展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工作。文章研究主题为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该方案的制定是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此外,以档案工作者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档案工作者及其所处工作环境开展研究,对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健康状况予以关注,有利于拓展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围绕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得出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含义,同时梳理了行文所依据的档案管理理论、职业健康理论、统计基本原理等理论基础。该部分内容在文中第二章;第二,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方案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设计的原则与目的,方案设计遵循原则包括了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目的性,应达到的目标则包括了摸清现状、识别风险、宣传教育和政策建议。该部分内容在文中第三、四章;第三,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内容和实施设计。内容设计方面,包括普查目的、对象和方式,以及普查内容和普查材料的确定,其中普查内容包括了对档案工作者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通过构建普查指标体系,编制了普查登记表及其说明。实施设计方面,分别从组织保障、技术保障、质量保障三个角度提出在普查的前期准备阶段、实际调研阶段、后续管理阶段的具体实施路径。该部分内容在文中第五、六章。第四,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论证。选取部分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工作者作为调研对象,对普查方案进行了检验式论证,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内容进行了修正,该部分内容在文中第七章。文章最后一章是对研究结论的总结,并指出研究不足,同时对下一步开展的研究进行展望。

黄心如[9](2020)在《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文中指出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占职业病发病总人数的90%左右,中国尘肺病患者人数在2019年已超过97.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近年来,尘肺病整体发病仍呈高发趋势,每年以2.6万例速度增长。尘肺病患者的高发行业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不仅包括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还覆盖到了机械制造、冶炼、建筑、筑路、水电等众多行业。尘肺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还危及患者婚姻、家庭及社会功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尘肺病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在实现安全生产、健康劳动的管理目标进程中,解决职业健康损害问题、克服当前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协同治理在管理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模式创新、网络结构升级及治理成效提升方面均呈现出极大优势,因此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是突破目前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与可选路径。本研究在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概念界定基础上,从认知性、耦合性和演化性的“协同”视角探析中国尘肺病协同治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耦合边界及结构特征,系统刻画了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五类异质性行动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了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机理,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网络群体关系的协同共治情境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数据和质化分析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尘肺病治理系统中多主体互动要素及其对整体治理成效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地,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和社会网络建模等方法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交互要素和网络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系统,并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对多主体进行非线性行为建模,实现在不同情境要素作用下的行为选择。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协同共赢政策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多元协同视域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尘肺病患者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而厘清了以引导层-执行层-收益层为主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2)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偏好理论,从自利性、惠他性对尘肺病多主体治理行为进行剖析。(3)依据多元耦合秩序表达提出了“强厌恶互斥-弱厌恶互斥-弱互惠协作-强互惠协作-互惠共赢”演化路径。二是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间互动机理,从任务层面(信息、业务、职能、渠道、发展交互)和情感层面(认知、认同、信任、依赖水平)这两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同一主体在对不同主体交互感知中存在一定的双向冲突性,即尘肺病患者对用人单位交互感知最低,用人单位对尘肺病患者交互感知也最低。(2)交互主体之间整体关系感知质量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不同主体的情感交互感知均呈现出排序一致性,即依赖水平<信任水平<认同水平<认知水平,交互主体之间关系质量处于表层情感认知状态。(3)整体来看,不同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感知水平偏低,其中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的“困顿型”占比最大,而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型”占比相对较大且在多主体互动中起到良性助推作用。三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因素、关系因素以及结构因素的尘肺病系统治理结构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尘肺病协同治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具体地,年龄小于30岁、未婚、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区间内、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家庭成员数在6人及以上、工作年限小于3年、基层管理人员身份特征为治理主体的尘肺病协同治理意愿较低。(2)系统内源因素中的主体因素(价值性感知、利益性感知、参与性感知),关系因素(任务和情感交互)以及结构因素(嵌入性感知、中心性感知、系统性感知)均对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系统外源因素中的资源异质性、能力异质性、生态位异质性、政策制度风险、协同成本风险、技术渠道风险对主体、关系、结构因素与部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行为倾向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共治演化仿真分析。构建以真实多主体互动下尘肺病患者、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联动网群结构,结合Matlab、Python以及Visual Studio等平台联合开发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共治演化仿真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混合干预强度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尘肺病协同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尘肺病多元治理系统的初始状态下,交互主体间呈现了强厌恶互斥关系最高,弱厌恶互斥次之的不良关系涌现特征,整体治理系统落入到“拮抗态”。通过进一步增强网络影响强度发现,卓越份子具有较强的扭转作用,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迅速增高,整个系统不断向更优级的共治秩序演化,最终达到“共存态”。(2)基于主体差异性,五类异质性主体在不同程度的互动要素干预影响下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尘肺病患者和用人单位行动主体间的匹配效果对共治秩序演进的影响最为显着。具体地,在两两主体匹配的任务和情感交互干预的同等增幅标准下,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尘肺病患者与医疗卫生机构、尘肺病患者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医疗卫生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组织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而尘肺病患者与政府、政府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与社会组织则在干预效果上具有有限效用提升,同时发现过度强化的情感交互反而会造成整个系统共治效能的退化。(3)在不同程度的各方行动主体之间互动要素干预下,发现了主体因素感知、结构因素感知、异质性特征、风险特征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均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当不同主体间所有互动要素和网络影响强度全面提升时,会促进整个网络以相对最快的速度由“拮抗态”跃升到“共赢态”的演化进程,相对于单独提升单一主体或要素能更快在始发时刻就进入到共赢态,因此,全面提升所有网络群体或所有互动要素则产生的共赢助推力最强,并能快速促进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PSBEN共赢互惠政策体系设计。以心理P-结构S-行为B–效能E-网络N为提升对象,分别进行了主体心理干预设计、网络结构重塑设计、主体行为防控设计、多主体协同网络效能提升设计和社会网络扩散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61幅,表90个,参考文献475篇。

李姗姗[10](2020)在《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正在推动职业事故和职业病的类型与数量在诸多发展中国家持续上升,而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形势更为严峻。职业安全健康问题涉及每位劳动者、每个家庭的核心权益,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现代化工业建设中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突破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成为安全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议题。合作治理模式对于跨部门、跨领域的公共问题凸显出极强的适应性和突出的治理成效,构建多主体、多向度的合作互动关系成为现代社会治理职业安全健康问题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心理距离视域,探析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主体、结构与关系,在厘清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心理距离概念范畴,剖析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基础上,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层级关系的多维心理距离情境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刻画了多主体交互机理并耦合多主体、多层级间的关系,明晰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机理。通过问卷调研获取量化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耦合效度及驱动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从动态演化逻辑出发,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演化趋势。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心理距离视域下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八类主体角色并对其权力、行为、责任边界进行了界定,从强关系层、相关层、弱关系层三个层级对不同主体的职能进行定位。(2)在此基础上,依据心理距离理论,从事件心理距离、主体间心理距离、层级间心理距离分别对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亲疏关系进行剖析。(3)依据耦合效应提出了“初级合作治理-成长合作治理-规范合作治理-理想合作治理”演化路径。二是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机理,从“交互形式-交互主导性-交互强度-交互持续性”四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交互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主体间的交互水平整体偏弱,主体之间未呈现良好互动。(2)交互主体心理距离亲疏关系整体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交互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事件处于咫尺关系(M=2.38),主体间与层级间心理距离整体处于亲近状态。(3)进一步地,不同主体与不同层级间耦合度偏低,合作程度处于“成长合作治理”阶段。三是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体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距离的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原始型合作治理意愿最高。年龄小于20岁、离异、月收入高于5万、家庭月收入高于20万、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工作年限在3-5年之间、住宅面积在120-150m2区间内、家庭成员数为6人以上、政治面貌为民主党派、身份特征为市场主体的职业安全合作治理意愿较低。(2)主体心理因素中的经济性目标、安全性目标、政治性目标、信任成本、社会信任、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均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事件心理距离、主体间心理距离、层级间心理距离在主体心理因素各个变量和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间的中介效应均显着。(4)环境因素中的政策类型、政策普及、政策识别、国民经济、收入水平、资金投入、渠道多样、技术支持、信息共享、文化氛围、社会舆论、道德规范对主体心理因素与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系统仿真分析。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多源类信息和耦合强度控制下的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交互学习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影响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多源类信息交互干预下,多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的心理距离迅速缩聚,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水平迅速增高,且政策环境干预对主体间合作治理的达成最有效。(2)在不同耦合强度情境下,高值高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的心理距离缩聚最快,并能快速促进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的实现;低值高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会出现延迟;高值低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低值低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水平与达成合作的速度均处于最低水平。(3)基于主体差异性,八类异质性主体在多源类综合因素影响下其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具体地,在高值高耦合控制器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市场主体、用人单位和医疗机构、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政府和市场主体、政府和医疗机构、市场主体和医疗机构、新闻媒体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交互粘合度明显提升,政府和用人单位呈现“一致化”高交互状态;在高-低型低耦合控制器下,政府和社会组织、政府和社会公众、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交互呈现明显的劣化态势,市场主体和新闻媒体、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之间交互始终处于“隔阂”状态;在低值高耦合控制器下,劳动者和新闻媒体、劳动者和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交互粘合度不断增强,劳动者和医疗机构呈现“一致性”高交互状态,劳动者和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呈现高劣化交互态势。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体系,分别从主体心理因素、情境因素、多维心理距离、多主体交互耦合与自身行为等方面提出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合作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126幅,表108个,参考文献298篇。

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重要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重要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职业人群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影响因素及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职业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2.3 职业卫生知识得分
    2.4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希望获取职业卫生相关知识途径及需求情况
3 讨论

(2)新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制度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修订背景
2 修订的改进与完善
    2.1 明确职业病诊断时限和缩短鉴定时限
    2.2 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
    2.3 制度设计更具操作性
    2.4 体现“放管服”管理思想
    2.5 用语表述更为准确规范
3 修订的作用与意义
    3.1 提高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效率,保障劳动者权益
    3.2 强化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3.3 强化用人单位责任
4 存在问题与工作建议
    4.1 个别条款为法律价值的实现设置障碍
    4.2 对“新证据”未能明确规定
    4.3 生效时间的困扰
5 结 语

(3)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
        1.2.1 绿色度评价指标及其构建方法的相关研究
        1.2.2 汽车维修企业相关管理技术的相关研究
        1.2.3 汽车维修企业的绿色度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关不足的综述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的主要章节及其关联性
第二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的总体设计
    2.1 汽车维修企业实施绿色度的基本条件分析
        2.1.1 汽车维修企业的特点
        2.1.2 汽车维修企业的现状分析
        2.1.3 汽车维修企业的绿色度建设的需求分析
    2.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目标设计
        2.2.1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基本概念
        2.2.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需求分析
        2.2.3 企业绿色度的分阶段实施目标设计
    2.3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框架设计
        2.3.1 设计绿色度评价指标的基本设计原则
        2.3.2 绿色度评价指标的维度设计原则
        2.3.3 绿色度评价指标的分期实施原则
    2.4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的长期实施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结构及指标设计
    3.1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的体系结构设计
    3.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设计
        3.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2.2 构建六维度绿色度评价体系
        3.2.3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集
    3.3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筛选及确立
    3.4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1 企业运营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2 企业能源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3 企业材料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4 企业经济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5 企业安全性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6 企业污染物处理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建设与评价方法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基础及工作流程
        4.1.1 权重设计方法的评述
        4.1.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指标的权重设计案例
        4.1.3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的绿色度评价工作流程
    4.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4.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4.2.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3 层次分析法的编程
        4.2.4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4.2.5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分析
    4.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4.3.1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各评价因素的隶属度计算
        4.3.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编程
        4.3.3 典型案例的应用测试及其有效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5.1 应用企业的需求分析与实施基础
    5.2 应用企业绿色度实施效果的统计分析
        5.2.1 运营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2.2 能源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2.3 材料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2.4 经济指标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2.5 安全性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2.6 污染物处理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3 实施绿色度后的总体效果以及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5.3.1 实施绿色度实施后的关键指标分析
        5.3.2 实施绿色度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5.3.3 实施效果的综合评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集各指标定义
附录B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指标体系权重问卷调查表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2021)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修订背景
2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修订的回顾
3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2021]第6号)[9](以下简称[6号令])的要点、基本框架与内容
    3.1 修改原则
    3.2 共性修改内容
    3.3 基本框架与内容
4 [6号令]主要修改内容及理由
    4.1 规定了与取消职业病诊断机构行政审批相对应的机构管理方式
    4.2 规定了取消职业病集体诊断后的职业病诊断质量保证措施
    4.3 规定了职业资格清理后的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管理方式
    4.4 明确了规范管理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相关要求
    4.5 突出了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相关责任
    4.6 简化了劳动者诊断与鉴定的相关程序及要求
    4.7 强化职业病诊断鉴定的事中事后监督管理

(5)职业病诊断涉及的劳动关系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劳动关系的内涵
    1.1 人格从属性
    1.2 组织从属性
2 职业病诊断中劳动关系的意义和地位
    2.1 劳动关系的“从属性”是职业病诊断工作的基础
    2.2 职业病诊断权利属于劳动权利,劳动关系是劳动权利实现的基础
3 职业病诊断中确认劳动关系的方法
4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5 几种特殊形态的劳动关系问题
    5.1 事实劳动关系
    5.2 劳动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关系问题
    5.3 劳务派遣的劳动关系问题
6 结 语

(6)胎儿民事权益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胎儿民事权益概述
    1.1 胎儿的概念
    1.2 胎儿的法律定位
    1.3 胎儿民事权益法律保护的历史渊源
    1.4 胎儿民事权益保护必要性
        1.4.1 少子化形势严峻
        1.4.2 胎儿相关民事案件数量多
        1.4.3 未婚妇女堕胎率不断升高
        1.4.4 胎儿畸形率居高不下
2 我国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立法和研究现状
    2.1 《民法总则》相关立法和研究现状
        2.1.1 遗产继承
        2.1.2 接受赠与
        2.1.3 “视为”的意义
    2.2 《继承法》相关立法和研究现状
    2.3 《侵权责任法解释》相关立法和研究现状
    2.4 《母婴保健法》相关立法和研究现状
    2.5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相关立法和研究现状
    2.6 《职业病防治法》相关立法和研究现状
    2.7 评析
3 现行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不足
    3.1 胎儿法律概念不明确
    3.2 胎儿主体资格不明确
    3.3 价值选择偏差
    3.4 保护范围狭窄
    3.5 救济途径匮乏
4 国外典型国家胎儿权益保护的探析
    4.1 德国法律的规定
    4.2 日本法律的规定
    4.3 美国判例的探析
    4.4 评析
5 我国胎儿民事权益法律保护构想
    5.1 立法方面的构想
        5.1.1 明确胎儿法律概念
        5.1.2 明确胎儿主体资格
        5.1.3 扭转胎儿的价值选择偏差
        5.1.4 扩大胎儿权益的保护范围
        5.1.5 填补匮乏的胎儿救济途径
    5.2 实践方面的构想
        5.2.1 推行胎儿登记备案制度
        5.2.2 加强对怀孕妇女的社会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基础理论
    2.1 监管与监管机制概述
        2.1.1 安全生产监管的内涵
        2.1.2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内涵及发展
        2.1.3 存在的问题
    2.2 监管机制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博弈论概述
        2.3.1 博弈论及在监管问题研究中应用
        2.3.2 信号传递博弈模型
        2.3.3 演化博弈模型
        2.3.4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理论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博弈基本模型分析
    3.1 监管机制基本博弈模型的建立
    3.2 收益矩阵的确定与模型求解
    3.3 监管机制博弈基本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合规监管与自律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4.1 监管机制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4.2 模型的求解
        4.2.1 合规监管机制的收益分析
        4.2.2 自律监管机制的收益分析
    4.3 监管机制演化博弈均衡点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策略下监管博弈参数定量化求解与对比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参数处理
    5.2 监管博弈模型的收益函数的定量化求解
        5.2.1 收益参数的确定
        5.2.2 收益参数的计算
        5.2.3 监管收益对比及平衡点求解
    5.3 本章小结
6 混合策略下监管机制优化收益分析
    6.1 框架性法规机制的收益分析
    6.2 企业主体责任机制的收益分析
    6.3 员工参与机制的收益分析
    6.4 第三方参与机制的收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SCORE项目的监管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7.1 项目背景
    7.2 监管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7.2.1 政府层面的方案设计
        7.2.2 企业层面的方案设计
    7.3 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与论证 ——以综合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档案工作者
        2.1.2 职业健康
        2.1.3 普查方案
        2.1.4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
    2.2 理论基础
        2.2.1 档案管理理论
        2.2.2 职业健康理论
        2.2.3 统计基本原理
3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必要性分析
        3.1.1 宏观层面
        3.1.2 微观层面
    3.2 可行性分析
        3.2.1 法律法规的保障
        3.2.2 相关行业的借鉴
        3.2.3 保护意识的觉醒
4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4.1 普查方案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4.1.1 客观性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可操作性原则
        4.1.4 目的性原则
    4.2 普查方案设计应达到的目标
        4.2.1 摸清现状
        4.2.2 识别风险
        4.2.3 宣传教育
        4.2.4 政策建议
5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内容设计
    5.1 普查目的、对象和方式
        5.1.1 普查目的
        5.1.2 普查对象
        5.1.3 普查方式
    5.2 普查内容和材料
        5.2.1 普查内容
        5.2.2 普查材料
6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实施设计
    6.1 前期准备阶段:普查的组织保障
        6.1.1 普查工作的宣贯
        6.1.2 普查小组人员确定及培训
    6.2 实际调研阶段:普查的技术保障
        6.2.1 普查试调研
        6.2.2 普查正式调研
    6.3 后续管理阶段:普查的质量保障
        6.3.1 普查数据的汇总
        6.3.2 普查数据的分析
7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论证——以综合档案馆为例
    7.1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检验
        7.1.1 检验过程
        7.1.2 检验结果
    7.2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修正
        7.2.1 修正过程
        7.2.2 修正结果
8 结语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指标项及文献出处
    附录2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登记表
    附录3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登记表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2.2 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2.3 尘肺病治理政策体系及相关研究
    2.4 文献系统性评析
    2.5 本章小结
3 尘肺病治理多主体协同理论解析、构成及框架构建
    3.1 我国尘肺病治理严峻形势及患者生存困境
    3.2 尘肺病协同治理的多元概念、构成及互动层面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质性分析的心理和行为层面的交互要素的选择和界定
    4.2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4.3 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核心变量的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研究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的实证分析
    6.1 系统内源与外源变量的描述性和对比性分析
    6.2 行为倾向变量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6.3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4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6.5 基于异质性特征和风险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6.6 基于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的共治演化仿真
    7.1 多主体行为建模及共治演化的逻辑设计
    7.2 多主体、多要素互动目标下的可视化界面设计
    7.3 多主体互动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共治仿真结果
    7.4 本章小结
8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政策体系设计
    8.1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体系的总体思路
    8.2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分维度体系设计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合作治理相关概念及应用研究
    2.2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研究
    2.3 职业安全健康心理距离相关研究
    2.4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系统性评析
    2.6 本章小结
3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基础
    3.1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主体权力、行为、责任边界分析
    3.2 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心理距离概念及结构分析
    3.3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主体交互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体系建构
    4.1 关键研究变量的质性分析
    4.2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4.3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建构
    4.4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模型建构与假设提出
    4.5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综合模型建构
    4.6 本章小结
5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相关研究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实证分析
    6.1 不同主体交互现状分析
    6.2 交互主体心理距离亲疏分析
    6.3 交互耦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7.1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7.2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7.3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直接驱动效应分析
    7.4 心理距离的中介效应分析
    7.5 环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7.6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模型变量关系假设检验
    7.7 本章小结
8 心理距离视域下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系统仿真研究
    8.1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系统仿真模型建构
    8.2 多源类信息干预机制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仿真
    8.3 基于耦合强度的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仿真
    8.4 基于主体差异的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仿真研究
    8.5 本章小结
9 心理距离视域下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9.1 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总体思路
    9.2 基于主体心理因素的多主体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9.3 基于情境因素的多主体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9.4 基于多维心理距离的多主体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9.5 基于多主体交互耦合与自身行为促进助推策略
    9.6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重要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职业人群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影响因素及需求分析[J]. 杨雪莹,范丽娜,郝培,曾强. 职业与健康, 2021
  • [2]新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制度评析[J]. 黄瑞妍,胡世杰,阙冰玲. 中国职业医学, 2021
  • [3]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李笑. 东华大学, 2021(01)
  • [4]《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2021)解读[J]. 李涛,王焕强.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21(01)
  • [5]职业病诊断涉及的劳动关系问题探讨[J]. 黄瑞妍. 中国职业医学, 2020(04)
  • [6]胎儿民事权益法律保护研究[D]. 刘秋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7]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D]. 高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与论证 ——以综合档案馆为例[D]. 董芳菲. 南京大学, 2020(02)
  • [9]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D]. 黄心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姗姗.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