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合理用海 造福子孙后代——在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施志源[1](2014)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成生态文明的根本性保障。加强自然资源制度建设,尤其是健全和完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大根本任务。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是我国宪法和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属的制度设计,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国家所有权理论等的一贯主张,又是当前我国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制度源泉和基础,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选择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健全和完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是指国家对其所有的自然资源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所有”与“全民所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于其本身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权利行使必须通过国家的代表——“政府”。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财产性等表明了其具有“物”的特征,将自然资源作为物权客体是适格的。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支配权是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核心。但支配权本身是抽象的权利,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支配权需要通过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四项权能来实现,这四项权能构成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基本内容。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制度完善,应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融入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整体建构之中。完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不宜过多纠缠于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是公权抑或私权的争论上,不能一味地满足于对自然资源国家所有的学理批判上。应当在分析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立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现实困境,着眼于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基本要求,界定好政府与市场在自然资源配置与权利运行中的各自作用,发挥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构建起与满足人类自然资源需求相衔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吻合的权利运行机制。总之,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制度完善,既要维护国家作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人的正当权益,又要保障人类使用自然资源的基本权利;既要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王传成[2](2006)在《城乡水务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水资源危机已成不争事实,我国水多、水少、水脏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传统水利主要以工程水利、开发水源为主,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注重节水;九十年代以来,允许其他其它经济成分、社会组织进入涉水事务,有限度地按市场机制建设与运营,而且仅限于工业、城市用水,并进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目前全国已有50%的县市区进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但部门之间,流域与区域之间,城市、工业与农业用水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为此,对城乡水务管理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城乡水务管理的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水文与水资源系统分析决策理论等,运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分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成因,研究城乡水资源及其环境承载力、水权、水价、水市场的构建与运作机制原理,从供求两方面探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制度安排,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运用更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工具来增加水资源供给,控制水资源的需求,统筹城乡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供求均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制度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就以上问题,文中具体作了以下论述:1、对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并通过从水资源管理组织制度、使用管理制度、管理法规、产权制度等方面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进行回顾,论述了目前我国城乡水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与分析,并结合实际,通过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典型分析,从供求管理与需求管理两方面进行论证,探讨水资源供求均衡的形成机制。3、通过阐述论证城乡水务市场的构建与管理及价格影响,提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水权的转让为主线,构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水务市场的合理构想。强调为繁荣城乡水务市场,要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调节功能,制定合理的水价核定机制。4、根据目前我国城乡水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阐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构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
邓洪[3](2002)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跨世纪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这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贡献。目前理论界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系统研究还不多。梳理并系统总结研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我国在新的世纪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文由四个部份组成: 第一部份: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为其提供了时代背景;我国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和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为其提供了现实依据;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份: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21世纪议程》从中国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出发,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有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等四个方面。 第三部份: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90年代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一系列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包括: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合理利用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继续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第四部份: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观;有利于完成“三步走”战略,体现了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提高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威望;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田凤山[4](2002)在《科学合理用海 造福子孙后代——在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认为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将在新的一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今天,我们在这里联合召开座谈会,共同研讨如何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十分必要,非常及时。在此,我首先代表国土资源部,向在百忙中前来出席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二、科学合理用海 造福子孙后代——在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合理用海 造福子孙后代——在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的框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自然资源保护 |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影响 |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影响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 |
五、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与紧迫任务 |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内涵与分类 |
一、自然资源的内涵 |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
三、自然资源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三节 生态危机与自然资源的法律保护 |
一、新世纪以来我国经历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 |
二、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带来的启示 |
三、我国自然资源法律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
四、完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第二章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的理论基础 |
一、所有权及其分类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所有权理论及其影响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所有权的论述及其启示 |
第二节 民法语境下的国家所有权 |
一、国家所有权的基本内涵 |
二、关于国家所有权的论争 |
三、民法语境下国家所有权的基本内容 |
四、国家所有权的民法保护 |
第三节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内涵与性质 |
一、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基本内涵 |
二、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性质辨析 |
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物权属性 |
第四节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特征与法律效力 |
一、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特征 |
二、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法律效力 |
第三章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客体与内容 |
第一节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利主体 |
一、“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蕴含 |
二、国家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的意义 |
三、代表国家统一行使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政府 |
第二节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利客体 |
一、自然资源的“物”之特征 |
二、自然资源的“物”之属性 |
三、自然资源的“物”之范围 |
第三节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利内容 |
一、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积极权能 |
二、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消极权能 |
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能不包括管理权 |
第四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制度实践 |
第一节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正当性 |
一、从权利归属模式的比较看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优越性 |
二、从其他国家的制度设计看选择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普遍性 |
三、从土地归属的制度演进看我国选择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必然性 |
四、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看我国选择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时代意义 |
第二节 中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现状分析 |
一、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三种类型自然资源的立法现状 |
三、建设生态文明与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三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现实困境 |
一、国家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的“虚位” |
二、国家的自然资源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
三、自然资源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 |
四、自然资源权益流转机制不通畅 |
第五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运行的指导思想 |
一、维护生态安全,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二、维护环境正义,促进自然资源的公平利用 |
三、规范国家自然资源权利的行使,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
四、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在自然资源配置中的各自作用 |
五、完善自然资源用益物权制度,让更多的主体共享自然资源成果 |
第二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家自然资源权益保障制度之完善 |
一、合理区分自然资源类型,落实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 |
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区域功能规划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三、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
四、健全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国家自然资源权益的司法救济途径 |
第三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资源用益物权制度之完善 |
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纠纷的典型案例分析 |
二、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统一登记制度 |
三、完善自然资源用益物权流转制度 |
四、完善同一自然资源上存在数个用益物权的权利运行机制 |
第四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侵犯自然资源权益的法律责任制度之完善 |
一、侵犯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典型事件分析 |
二、环境侵权纠纷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三、完善侵犯自然资源权益法律责任制度的具体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城乡水务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 |
2 城乡水务管理历史沿革 |
2.1 水务管理的含义 |
2.2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 |
2.3 城乡水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 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水资源优化配置 |
3.1 水资源承载能力 |
3.2 水资源供给 |
3.3 水资源需求 |
3.4 水资源优化配置及供求均衡 |
4 城乡水务市场构建与管理(Ⅰ)概论 |
4.1 水务市场含义及特征 |
4.2 城乡水务市场容量 |
4.3 水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
4.4 我国城乡水务市场发展模式探析 |
4.5 水务市场发展对策 |
5 城乡水务市场构建与管理(Ⅱ)水权及其管理 |
5.1 水权及其特征 |
5.2 水权制度的含义 |
5.3 初始水权的分配 |
5.4 当前水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5.5 水权交易 |
5.6 水权交易市场中政府职能构建 |
6 水价及其研究 |
6.1 水价 |
6.2 水价现状分析 |
6.3 政策导向 |
6.4 水价制定 |
6.5 水价制度案例 |
7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
7.1 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7.2 城乡水务一体化设想 |
7.3 我国水务行政管理体制 |
7.4 深化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 |
7.5 制定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
7.6 构建统一开放的水务市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前言 |
一、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
(一) 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是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 |
(二) 我国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和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依据 |
(三)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
二、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二) 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三) 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
(四)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
三、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
(一)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
(二)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 |
(三) 继续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
(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四、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
(一) 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观 |
(二) 有利于完成“三步走”战略,体现了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三) 有利于提高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威望 |
(四) 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
注释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四、科学合理用海 造福子孙后代——在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研究[D]. 施志源.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2]城乡水务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传成. 山东农业大学, 2006(01)
- [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 邓洪. 西南师范大学, 2002(01)
- [4]科学合理用海 造福子孙后代——在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座谈会上的讲话[J]. 田凤山. 国土资源通讯,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