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钟敬文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1](2021)在《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诸葛亮,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事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他身上的传奇色彩也在各时期文人的艺术加工下愈发浓厚。西南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对于诸葛亮南征的记忆多以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记忆使得诸葛亮传说异彩纷呈。传说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诸如传说产生的机制、族群关系、地域文化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将对史书、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形象作简要分析,在深入阅读大量的史料、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这三类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进行归纳,并得出诸葛亮形象演化的大致轨迹,这一章是论文文学性的体现,也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首先对传说进行学术界定,再对所辑录的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南征传说进行详细的分类,主要分为解释性传说与描述性传说两大类,再从人物和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细分,这一章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部分。第三章对南征传说的产生机制做一详尽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语境和背后所蕴含的“中华认同”,指出大部分南征传说受到“箭垛效应”的影响,是被建构的真实。诸葛亮传说的衍化形态主要表现为逐渐远离历史、文学性不断加强、民间文学特性不断凸显,本章最后部分将对诸葛亮传说流布的状况做简单概括。第四章运用了民间文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从传说圈、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族群理论、民俗与民间信仰四个方面对诸葛亮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文末总结了各类文体中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演变状况,说明了南征传说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彰显了西南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与族群文化认同,描绘出各民族万象共生的文化景观,具有很高的文献与文化价值。
刘春艳[2](2021)在《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文中指出傻女婿故事作为中国民间流行和活跃的故事类型之一,对其近百年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故事学的学术轨迹。文章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故事类型索引的类型归纳并不能完全反映傻女婿故事的实际流传,与当下学术发展的深层需求有所脱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在承继钟敬文等老一辈学人成果、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新的理论,出版诸多成果,其大体可分为心理分析、文艺学立场、社会文化取向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丰富、跨学科的研究趋向。旧民族志时期所采用的文字文本研究方法限制了学者的视野,缺乏与当下民众生活的对话,对故事生存传播状况的调查不足,比较视角、族群视角的缺失等,是未来研究应着力改进的地方。
黄永林,邹蓓,袁渊[3](2020)在《我国民间文学对国外理论的借鉴与创新(1979-2000)》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初期20年,是我国民间文学领域有史以来翻译介绍外国理论成果最集中、最丰富、最系统的时期。这些翻译成果将当时世界民间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展现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者面前,开阔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者视野,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武库。本文在介绍了这一时期国外民间文化理论大量引进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受西方理论影响最大的神话和故事研究领域借鉴和创新成果,具体论述了原型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和母题研究方法对中国神话研究的影响,以及比较文学、故事类型学和故事形态学对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影响,分析了相关学者的创新成果。本文认为,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点燃了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的热情,打开了中国民间文学通向世界的窗口;立足本国、借鉴创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在诸多领域产出了丰硕创新成果,开创了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发展的新辉煌。
欧达伟,董晓萍[4](2020)在《故事的思想史研究——重点讨论河北中部和南部故事中的神崇拜与道德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看待中国人的神崇拜与道德观?这是中西学术交流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以往主要用西方概念和西方宗教学的方法进行讨论,不符合中国实际。实际上,中国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非宗教国家。中国在儒学支配下,同时在儒释道综合构建的道德观系统中,创造了与西方宗教世界完全不同的灿烂历史文明。中国人也有次宗教的神崇拜,但这种次宗教低于道德观体系,不能对道德观体系提出任何问题。中西方有两种十分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不能用西方框架套用中国社会文化的研究。从前在这方面的有限研究,只关注中国上层经典,这也远远不够,还是要注意使用中下层思想资料,如来自民众、藏量丰富的中国故事,这是西方人接近中国人的神崇拜和道德观的直接思想资源,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作者是西方学界最早使用权威中国故事资料(以河北中部和南部故事为主)讨论这个问题的美国汉学家,本文体现了作者通过研究所构建的中国道德观话语体系,包括:神人合作思想、妖怪学、神人关系与社会分层、神人互动与阶级关系、社区宗教仪式与集体文化遗产等。
陈思睿[5](2020)在《外国民间故事译介中的时代选择探析 ——基于1950-1966年《民间文艺集刊》与《民间文学》译作的考察》文中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事件,它深刻影响了民间文艺学的发展。1950年—1966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本时期,人民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与此同时,阶级斗争、独立自主、人民伟大等新的时代特征对民间文艺学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民间文艺学初步建立。民间文学因其天然贴近人民的立场和特性,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进行政治宣传和普及教育的有力工具,从而其学科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极大重视。这一时期的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一方面主动继承了延安时期文艺传统,延续着二十世纪初期民间文学发展的余韵,另-方面也在新的时代环境和时代要求下具有了新的学术自觉。在这一时期,民间故事的作品搜集和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对后来的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以及民间故事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对这一时期外国民间故事译介情况的研究还不够,因此本文选择1950年—1966年民间文学领域的两本权威刊物《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集刊》为窥见时代原貌和学科建设的通道,以刊物中译入的外国民文文学故事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辐射到本时期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的作品的译入。从译作呈现的译介特点出发,与同时期国内同体裁作品刊登情况进行同异比较,结合勒菲弗尔的操纵翻译理论,从译介、体裁、主题、类型四个方向来探讨民间故事译作的特点以及背后成因。本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选题原因、概念厘清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从整体角度说明本时期新中国建设所处的时代语境,包括政治文化语境、学科建设语境、外交关系与国际环境。本时期民间文学能够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够呼应新中国建设的文艺政策,同时也对人民具有宣传和教育作用。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说,民间文艺学学科在二十世纪初期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民间文学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提倡。这些特点和经验也很好地延续到了五六十年代。同时在政治环境的鼓励下,民间文学得以建立起主要的学术机构和发行主流民间文学刊物,机构和刊物对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具有引导作作。同时学科建设者们也在时代与个人的双重影响下对这一寸期的译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也影响着民间故事的译入——初期倒向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到了 1960年代新中国开始与广人的第二世界国家建交外交关系。这样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的转变也对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的译介产生了影响。第二部分介绍民间文学译作的译介情况以及成因。这一部分从民间文学译作的整体译介概况出发,其中重点分析故事体裁的翻译情况,发现翻译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作品较多的倾向、译介资源的缺乏、译者群固定、民间文学界对搜集整理问题的学术讨论等特点,也从中分析出译者除了受到国家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外,自身学术研究需要也会影响译者的译介选择。第四部分是本时期民间文学译作体裁特点及其成因。首先从外国民间文学译作体裁译介情况入手,发现民间故事这一体裁在外国民间文学译作中译介的作品较多。这体现了民间故事在本时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民间故事便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各种体裁的作品不断丰富,则主要体现出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中对于搜集整理问题的重视。第五部分从民间故事译作主题的角度,发现故事的主题分为反帝反殖民、团结人民、歌颂领袖英雄、歌颂美好道德品质。这背后体现了民间文学内部民间故事改编和再创作的倾向、对国民性的改造、对弱势民族国家的闭结。第六部分从故事类型的角度,讨论民间故事之下各种分类的译介情况和原因。其背后体现了人民性、斗争性的重要意义,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领袖的广泛认同和崇敬,还有民间文艺学学科内部,对于新故事的探索和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发展。总之,《民间文艺集刊》与《民间文学》两本刊物,作为民间文学界十分重要的主流刊物,其上译入的外国民间故事译作与国内发表的作品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根据操纵理论,从译作中也能够看出:从意识形态而言,对政治性、人民性、斗争性的强调是关键。从学科建设而言,译作体现了搜集整体的学术问题、还有新故事的兴盛以及改编再创作的倾向、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发展。从赞助人而言,译作选择的背后是刊物编者、刊物创办机构民间文学研究会的自觉选择,体现机构和主要学者、编者的意志。机构和个体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避免,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学术自觉探索。
杨慧敏[6](2020)在《大理白族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禁忌主题是民间故事中一个重要的故事类型,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文学中释放着光彩夺目的文化能量。通过田野调查,搜集白族的民间故事,发现大量的禁忌主题故事,笔者将这些禁忌主题置于白族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多角度、多方面地研究民间故事对禁忌的表述和反映,揭示禁忌主题丰厚的文化积淀。本文以所搜集的白族禁忌主题故事为研究对象,运用故事学的主题及类型的研究方法,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相结合从多角度研究分析白族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绪论中,笔者简要阐述了写作缘由、研究现状、写作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根据禁忌主题的情节类型,将白族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分为祖婚型禁忌主题、天鹅处女型禁忌主题、窥视型禁忌主题、宝物型禁忌主题、神谕型禁忌主题五个类型。第二章对五个禁忌主题进行文化解读,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第三章探讨白族民间故事中禁忌主题的功能和价值,禁忌主题具有对白族禁忌民俗的传播、对民众的教化、协调等重要功能,还发挥着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在结语中再一次归纳了白族民间故事中禁忌主题的文化内涵及价值,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和不足。解读白族的禁忌主题故事,探讨禁忌民俗与民间故事的转化关系,挖掘禁忌主题的文化价值,对白族民间文学以及民俗学的学习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阮鸿璜[7](2020)在《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佛教典籍的中文译者之中,康僧会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身兼西域、中土、南亚三种文化背景。康僧会是三国时人,赤乌十年(247)“杖锡东游”,在建业传播佛教三十三年,一生中以着作、译经等弘法度生,有江南佛教第一人的美称,其翻译作品《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至今流传。《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属于《佛本生》寓言故事集,这两本经书的故事除少数佛传以外,大部分都是讲述佛陀前生修行的故事,其中属于《佛本生》的故事大多数都是从印度民间故事中借鉴并改编的。印度作为世界寓言故事之乡,各宗教常利用民间故事来达到各自的宗教目的,佛教也不列外。通过汉译佛典的传入,佛教化的印度民间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故事从佛典来到民间,为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变成本土化的民间故事,但通过考证可发现其根源在印度。这些故事不仅流传在中国民间,在其他国家及民族中都有流传,有些故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和母题。本文将康僧会所译的《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东亚文化圈诸国,包括中国、越南、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采用比较故事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故事的演变过程和传播的路线,通过其在东亚文化圈内的流传状分析其亲缘关系及本土化后的改变。这些故事起源于民间,经过宗教改编成为宗教故事,之后又回归民间,随着佛教经典的传播对东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最终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东亚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木拉迪力·木拉提[8](2020)在《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历史流变研究》文中提出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研究已经接近百年。在中国鼠婚故事的研究中,“老鼠嫁女”话题从其诞生伊始就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从梳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分类研究开始,在回顾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故事的界定划出范围,即本文研究具有“强中自有强中手”特征的鼠婚故事。本文以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来源《五卷书》及《卡里来和笛木乃》作为开篇,运用民间文学和故事学的分类及研究方法,在先前已搜集的“老鼠嫁女”故事异文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该故事在世界其他地区分布的异文。进而,运用跨文化、跨民族的比较研究方法对搜集到的“老鼠嫁女”故事进行分类、梳理、分析。其中以中国的“老鼠嫁女”故事流变为主,其他地区的“老鼠嫁女”故事流变为辅。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在中国的传布形态丰富、分布广泛,故事情节中增添了老鼠嫁猫的灭鼠结局,体现出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总体上来看,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流变不仅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关,还与当今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文化有关。在文化意蕴上,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流变具有与新时代人文精神相符合的特征,即世界各地的人民在发展各自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吸收和改编“老鼠嫁女”故事,不约而同地走向审美共识这一文化进程。
董晓萍[9](2019)在《大工匠神鲁班故事新论——从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角度切入》文中研究表明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研究有三个要点:一是对象,不是所有故事叙事都适合作跨文化研究,只有那些可以进行跨文化共享的故事类型才适合;二是范畴,即不止研究故事文本,也研究故事背后的社会;三是方法,不是作单一社会模式的研究,而是开展多元社会模式的平行研究,还要作"各自社会生活中的生产与再生产"的个案研究。在这方面,鲁班故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
陈燕玉[10](2019)在《论北大《歌谣周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大《歌谣周刊》创刊于1922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在新旧学术体系转型的特殊时期应运而生。当时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以其为阵地发表文章、研讨学问、传播思想,北大《歌谣周刊》成为现代学术体系建立的重要源头之一。《歌谣周刊》的主旨是研究和保存民间文化,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与当下非遗学科完全重合,可以说《歌谣周刊》是现代非遗学科在中国本土的重要源头。本论文则以《歌谣周刊》为中心,通过周刊参与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调查、整理、研究的成果,从中总结出他们的研究对于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提供有益的经验。
二、论钟敬文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钟敬文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一)个人学术兴趣 |
(二)资料丰富但关注不足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诸葛亮南征传说的收集与整理 |
二、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研究 |
三、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之处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一)传说圈理论 |
(二)族群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文本细读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
第一节 历史上的诸葛亮 |
一、官修史书中的诸葛亮 |
二、地方志中的诸葛亮 |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 |
一、魏晋笔记小说中的诸葛亮 |
二、唐诗中的诸葛亮形象 |
三、平话与小说中的诸葛亮形象 |
四、汉族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 |
第三节 诸葛亮形象的演变 |
第二章 诸葛亮传说类型分析 |
第一节 传说的定义与分类 |
一、传说的界定 |
二、传说的类型 |
第二节 描述性传说 |
一、以诸葛亮为主角的传说 |
二、诸葛亮部将为主角的传说 |
三、以少数民族人物为主角的传说 |
第三节 解释性传说 |
一、风物传说 |
二、习俗传说 |
第三章 诸葛亮传说的生成与衍化 |
第一节 诸葛亮传说的生成机制 |
一、历史语境 |
二、中国认同 |
三、箭垛效应 |
四、被建构的真实 |
第二节 诸葛亮传说的衍化形态 |
一、历史到文学 |
二、口头到文本 |
三、流变到坚守 |
第三节 诸葛亮传说的流布情况 |
一、在西南地区广泛传播 |
二、在域外的传播 |
第四章 诸葛亮传说与地域社会 |
第一节 被建构的空间——“传说圈” |
一、传说圈的定义 |
二、诸葛亮传说圈的分类 |
三、诸葛亮传说圈与西南文化空间 |
第二节 叶落为根——民族迁徙与融合 |
一、彝族等部分氐羌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
二、佤族等部分百濮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
三、傣族等部分百越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
第三节 一灯即明——诸葛亮与西南族群 |
一、 诸葛亮传说与族群关系讲述 |
二、从对立到共生 |
第四节 历史的微风——民俗 |
一、民族服饰与建筑 |
二、火把节与泼水节 |
三、鬼主与山官制度 |
四、盟誓文化 |
第五节 “绝地天通”下的守望——民间信仰 |
一、 西南地区诸葛亮崇拜概况 |
二、诸葛亮传说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
三、诸葛亮民间信仰产生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傻女婿故事的界定与类型整理的不足 |
二傻女婿故事研究回顾 |
三傻女婿故事研究的得与失 |
(3)我国民间文学对国外理论的借鉴与创新(1979-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一、借鉴:国外民间文化理论的大量引进 |
(一)民间文化领域翻译出版的国外理论丛书 |
(二)神话学领域翻译出版的主要国外理论着作 |
(三)民间故事研究领域翻译出版的主要国外理论着作 |
(四)民俗学领域翻译出版的主要国外理论着作 |
(五)其他民间文学领域翻译出版的主要国外理论着作 |
二、创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
(一)原型批评、结构主义和母题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神话研究中的运用 |
(二)比较研究、类型研究和形态学研究在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中的运用 |
1.比较故事学研究 |
2.故事类型研究 |
(1)刘魁立教授的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
(2)刘守华教授的民间故事类型文化学研究 |
3.故事形态学研究 |
三、时代: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发展的历史机遇 |
(一)改革开放点燃了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的热情 |
(二)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民间文学通向世界的窗口 |
(三)借鉴创新开创了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的新辉煌 |
(4)故事的思想史研究——重点讨论河北中部和南部故事中的神崇拜与道德观(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考察河北故事中对于神和庙的叙事特点 |
一 神也有人的缺点 |
二 神需要人类助手 |
三 神界的官僚机构 |
四 神的来源 |
五 长生不老 |
六 妖怪学 |
七 僧侣与道德 |
八 算命与占卜 |
九 神奇的工匠 |
十 社区宗教仪式 |
十一 关于转世重生 |
十二 风水 |
结 论 |
(5)外国民间故事译介中的时代选择探析 ——基于1950-1966年《民间文艺集刊》与《民间文学》译作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选题原因与意义 |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本时期外国民间文学的译介场域 |
一、新中国建设中的民间文学 |
(一) 民间文学呼应党的文艺政策 |
(二) 民间文学对党文艺政策的宣传 |
(三) 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间文学的功能 |
(四) 小结 |
二、民间文艺学科发展中的外国民间文学作品译介 |
(一) 学科发展脉络 |
(二) 学者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 |
(三) 重要机构及刊物的建设情况 |
三、外国民间文学译介的国际条件 |
(一) 中苏关系与外国民间文学译介条件 |
(二) 与亚非拉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外国民间文学 |
小结 |
第二章 本时期外国民间文学译介情况及其成因分析 |
一、国别选择 |
(一) 本时期外国民间文学译作来源国家概况 |
(二) 本时期外国民间故事译作来源国家概况 |
(三) 对译介作品来源的分析 |
二、译介资源 |
(一) 本时期外国民间文学译作译介资源概况 |
(二) 译介资源特点的成因 |
三、译者选择与翻译动机 |
(一) 译者构成 |
(二) 译者构成特点的成因 |
(三) 译者翻译动机 |
小结 |
第三章 本时期外国民间文学译作体裁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
一、本时期外国民间文学译作体裁概况 |
二、本时期外国民间文学译作体裁特点的成因 |
(一) 国际环境的改变 |
(二)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及构建社会主义新中国 |
(三) 搜集整理热潮 |
(四) 故事研究对外国民间故事译介的态度延续 |
小结 |
第四章 本时期外国民间故事译作主题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
一、外国民间故事译作主题的特点 |
(一) 反帝反殖民的抗争 |
(二) 团结世界人民力量 |
(三) 借领袖颂扬共产主义 |
(四) 歌颂美好道德品质 |
二、外国民间故事译作主题特点的成因 |
(一) “斗争”的延续 |
(二) 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 |
(三) 对国民性的塑造 |
(四) 团结弱势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
小结 |
第五章 本时期外国民间故事译作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
一、本时期外国民间故事译作类型状况 |
二、外国民间故事译作类型特点及其成因 |
(一) 人民性的凸显 |
(二) 动物纠葛中的斗争要素 |
(三) 对共产主义领袖的崇敬 |
(四) 新故事的兴盛 |
(五) 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发展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5年-1966年《民间文学》外国民间文学理论及作品译介情况 |
附录二:1950年-1951年《民间文艺集刊》中外国民间文学理论及作品译介情况 |
(6)大理白族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的可行性 |
(二)选题的必要性 |
(三)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意义 |
(一)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文化意义 |
(二)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民间故事研究现状 |
(二)白族民间故事的研究综述 |
(三)关于禁忌的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理论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母题(主题)学研究方法 |
(三)类型学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禁忌主题故事的界定及类型 |
第一节 禁忌与禁忌主题的界定 |
一、禁忌的界定 |
二、禁忌主题的界定 |
第二节 白族禁忌主题的故事类型 |
一、禁忌主题故事的类型划分 |
二、禁忌主题故事的类型阐释 |
第二章 禁忌主题在白族民间故事中的文化解读 |
第一节 祖婚型禁忌主题 |
一、兄妹婚 |
二、人兽婚 |
第二节 天鹅处女型禁忌主题 |
第三节 窥视型禁忌主题 |
第四节 宝物型禁忌主题 |
第五节 神谕型禁忌主题 |
一、梦兆式 |
二、精灵告式 |
第三章 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功能和价值 |
第一节 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功能 |
一、白族禁忌主题故事对禁忌民俗的传播功能 |
二、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教化功能 |
三、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协调功能 |
第二节 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价值 |
一、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文化价值 |
二、白族禁忌主题故事的文学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及目的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二节 康僧会个人及其作品研究回顾 |
一、康僧会生平事迹研究回顾 |
二、康僧会作品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理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东亚文化圈 |
(二)民间故事及其分类 |
(三)民间故事AT分类与类型和母题 |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理论 |
三、本论文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康僧会生平及其所着的作品 |
第一节 康僧会生平考 |
一、康僧会少年时期 |
二、康僧会在华传教时期 |
第二节 康僧会所着的作品 |
一、诸经录记载康僧会作品 |
二、僧会作品着作时间问题 |
第三节 康僧会大乘禅思想及其故事 |
一、康僧会大乘禅思想 |
二、康僧会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
小结 |
第二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文本问题 |
第一节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本问题 |
一、章节问题 |
二、词序倒置问题 |
第二节 来源于印度的故事 |
一、来源于巴利文《本生经》的故事 |
二、来源于印度民间故事 |
第三节 康僧会与东亚共同文化价值 |
一、运用儒家“仁”、“孝”的价值 |
二、康僧会的治国思想 |
小结 |
第三章 《六度集经》及《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
第一节 概说 |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
一、《理家本生》与“善用小钱成巨富” |
二、《国王本生》与“狸猫换太子” |
三、报恩的动物和忘恩的人 |
四、心挂在树梢上 |
五、“戒言和尤利亚式的信” |
六、把乌龟弄到水边淹死 |
七、狼和鹤 |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
一、雁衔龟 |
二、寻宝者互相谋害 |
三、田螺姑娘的原型 |
小结 |
第四章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
第一节 概说 |
一、越南民间故事从形成到衰退 |
二、越南民间故事主要特征 |
三、越南民间故事收集和分类 |
四、越南民间故事的来源 |
第二节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
一、《六度集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
二、《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
第三节 从《国王本生》到越南民族起源传说故事 |
一、越南民族起源的记载 |
二、《国王本生》和《百卵的故事》的联系 |
小结 |
第五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朝、日民间故事 |
第一节 概说 |
一、朝鲜半岛 |
二、日本 |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朝、日的民间故事 |
一、理家本生故事 |
二、活猴肝故事 |
三、强中更有强中手 |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和朝鲜、日本的民间故事 |
一、听懂动物语言的老爷爷 |
二、寻宝者相互谋害 |
三、飞在天空的乌龟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中文译着 |
三、越语文献 |
后记 |
(8)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历史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故事梗概、分类及界定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老鼠嫁女”故事的来源 |
第一节 《五卷书》中的“老鼠嫁女”故事 |
第二节 《卡里来和笛木乃》中的“老鼠嫁女”故事 |
第二章 “老鼠嫁女”故事的流变 |
第一节 中国“老鼠嫁女”故事流变 |
第二节 国外“老鼠嫁女”故事流变 |
第三章 “老鼠嫁女”故事的蕴意 |
第一节 “老鼠嫁女”故事的传播路径 |
第二节 “老鼠嫁女”故事的文化内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论北大《歌谣周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写作思路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一章 《歌谣周刊》的创刊和发展过程 |
第一节 创刊背景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潮流 |
二、西学东渐 |
三、歌谣征集处与歌谣研究会的促进作用 |
第二节 创刊、发展和停刊 |
一、《歌谣周刊》的创刊 |
二、《歌谣周刊》的中断与恢复 |
三、《歌谣周刊》的停刊及影响 |
第三节 参与主体 |
一、主要参与者 |
二、一般撰稿者 |
三、社会呼应者 |
第二章 《歌谣周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搜集 |
第一节 《歌谣周刊》调查与搜集非遗文本的原则与方法 |
一、《歌谣周刊》搜集非遗文本的原则 |
二、《歌谣周刊》搜集非遗文本的方法 |
第二节 《歌谣周刊》搜集所得非遗文本的类型 |
一、内容分类 |
二、地域分布 |
第三节 《歌谣周刊》所存非遗文本的独特价值 |
一、非遗自然变异性所造成的保护困难 |
二、《歌谣周刊》文本对变异性的弥补 |
第四节 妙峰山香会调查实践个案分析 |
一、妙峰山香会调查活动源起 |
二、妙峰山香会调查方法实践 |
第三章 《歌谣周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多维度的理论研究方法 |
一、比较研究法 |
二、地理空间研究法 |
三、整体性研究法 |
四、母题研究法 |
第二节 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理论贡献 |
一、顾颉刚孟姜女研究的贡献 |
二、顾颉刚孟姜女研究的影响 |
第四章 《歌谣周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与地位 |
第一节 《歌谣周刊》开启了近代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
第二节 《歌谣周刊》初步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原则 |
第三节 《歌谣周刊》奠定了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范式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歌谣周刊》目录 |
附录二:歌谣选录(收集歌谣) |
附录三:歌谣集录(歌谣汇编)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论钟敬文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D]. 刘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J]. 刘春艳. 民族文学研究, 2021(01)
- [3]我国民间文学对国外理论的借鉴与创新(1979-2000)[J]. 黄永林,邹蓓,袁渊. 文化遗产, 2020(06)
- [4]故事的思想史研究——重点讨论河北中部和南部故事中的神崇拜与道德观[J]. 欧达伟,董晓萍.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20(01)
- [5]外国民间故事译介中的时代选择探析 ——基于1950-1966年《民间文艺集刊》与《民间文学》译作的考察[D]. 陈思睿.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大理白族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研究[D]. 杨慧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9)
- [7]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D]. 阮鸿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历史流变研究[D]. 木拉迪力·木拉提.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9]大工匠神鲁班故事新论——从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角度切入[J]. 董晓萍. 西北民族研究, 2019(03)
- [10]论北大《歌谣周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D]. 陈燕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