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逵[1](2020)在《基于肌肉骨骼损伤评价的煤矿拣选作业人因改善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OMSD)会导致作业人员出现持续且难以缓解的疼痛症状,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工作能力及生产安全会产生负面影响。煤炭行业中拣选作业环境特殊,体力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场所中存在多种OMSD影响因素。我国对于OMSD现场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少,尚无针对煤矿拣选作业人员的OMSD评价方法及人因改善研究。本文对已有成熟的OMSD方法进行分析,选取适合煤矿拣选作业的OMSD现场评价方法,根据煤矿拣选作业的行业特点对其进行改进,达到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评价准确的目的。现场评价结果可为煤矿拣选作业人员改善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减少煤矿拣选作业安全事故。本文通过理论综述,对现有的OMSD评价方法综合分析,煤矿拣选作业主要以上肢作业为主,针对这一特点采用快速上肢评估法(RULA)对煤矿拣选作业进行评价。本文结合已有研究证明的煤矿行业OMSD危险因素和煤矿拣选作业现状,构建RULA-C量表。在RULA量表的基础上增加噪声和振动两个危险因素,并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其评分标准。随后对H煤矿拣选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进行测定,应用疲劳症状自评量表和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分析了 H煤矿拣选作业人员的OMSD分布特征。应用RULA-C量表对H煤矿拣选作业人员进行了 OMSD风险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拣选作业风险等级为三至四级,需要尽快改善。依据评价结果设计改善方案,通过对改善方案实施前后作业人员能量代谢率进行测定后发现,岗位轮换方案的实施降低了拣选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拣选效率。针对H煤矿拣选作业人员OMSD分布特征设计了一种可穿戴减轻疲劳辅助装置,对H煤矿拣选作业人员的颈、肩、腰部肌群提供支撑,并建立数字模型,通过人机仿真软件验证其改善效果。此外,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开展OMSD相关知识培训以及成立职业安全小组来预防OMSD的发生
张倩[2](2020)在《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分析企业噪声职业病危害与预防控制现状,实现企业、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监管部门对劳动者接触噪声所致职业病危害风险的动态监测预警,为噪声职业暴露人群监控与预警的提供有效技术依据,提升噪声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技术水平及职业健康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力。方法:本文基于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实现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以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思路,实现职业暴露调查数据、噪声检测结果数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数据的统计和管理。对某热电企业作业人群进行职业暴露调查,连续三年(2017年-2019年)对该企业的噪声强度进行现场测量、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数据录入到本研究的管理系统。选取该企业噪声作业人员(噪声等效声级>80d B(A))为接触组,以该企业非噪声作业人员为对照组,采用SPSS19.0对收集到的检测与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噪声导致听力损失的特征、2017-2019三年企业噪声职业病危害现状与发病趋势。计数资料组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采用ISO 1999:2013(E)《声学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评估》中听力损失风险的预测模型,计算噪声作业人群的听力损失风险概率。结果:以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思路构建了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实现职业暴露调查数据、噪声检测结果数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数据的统计和管理,登记、查询、管理噪声接触人群职业健康信息。本文提出的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职业暴露调查数据、工作场所、劳动个体职业暴露评估数据、体检、噪声强度数据分析、噪声致听力损失风险及管理的预警分析、公告管理、知识库管理、系统管理等内容。根据该热电企业连续三年的噪声强度检测数据可知该企业高噪声设备噪声瞬时强度可达到90d B(A)以上,甚至超过100d B(A)。大多数作业岗位均为噪声作业岗位,等效声级超过80 d B(A),且存在部分噪声超标岗位,等效声级超过85 d B(A)。该企业近三年未出现过职业病病例——职业性噪声聋,该企业2017~2019年3年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听力异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近三年该企业整体听力异常率变化呈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该企业连续三年噪声接触组双耳高频(3000、4000、6000Hz)平均听阈≥40d B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两年噪声接触组双耳高频(3000、4000、6000Hz)平均听阈≥40d B伴语频任意频率听阈>25d B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接触组与对照组的职业禁忌证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听力损失风险的预测模型预测等效声级85d B(A)下,人群从20岁暴露10、20、30、35、40年由年龄和噪声引起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风险分别为34.3%、55.2%、77.1%、84.2%、89.1%,引起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分别为0~0.5%、0~0.5%、0~0.5%、6.3%、11.8%。由年龄和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以及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均在4000 Hz频率上出现听阈级的最大值,听力图随频率的变化呈V字形。结论:听力损失发展的特点为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逐渐累及语频,从源头上早期预防和控制噪声聋的发生、将监测数据与体检结果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为职业病预防控制与风险分析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是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与风险分析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将互联网大数据、计算机终端应用于职业性噪声聋高危人群监控及技术体系构建,用于企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政府管理部门等对噪声接触情况及职业病危害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重点行业及时进行职业病防控。登记噪声检测强度、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对指标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警,掌握噪声聋在噪声作业人群、高噪声行业、企业的发病特点和发展趋势,优化风险管理对策。
刘虎[3](2020)在《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现状及其对听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上噪声分布特征、劳动者职业噪声暴露现状以及噪声防护设施/措施的调查,研究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特殊的作业方式、作业环境以及噪声对作业人员听力的影响。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建议,控制劳动者职业噪声暴露强度,从而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方法:随机选择中海油渤海地区45座海上石油生产设施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检测,了解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现状。回顾性调查上述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的职业健康体检资料。按照生产设施的种类、作业人员工龄、工种的不同以及职业噪声暴露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结合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噪声检测结果及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分析职业噪声暴露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听力的影响。结果:通过对2011年与2018年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听力状况进行分析,可认为作业人员双耳语频听阈、双耳高频听阈等指标在这7年中发生了改变,而且2018年均值均高于2011年均值。FPSO、CEP室外作业人员2011年与2018年的听力情况分布不同,可认为FPSO、CEP室外作业人员听力情况在这7年中发生了改变;2018年FPSO、CEP室内、室外作业人员听力情况分布不同;2018年FPSO室内/室外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听阈的总体均数不同,可认为室外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听阈高于室内作业人员;2018年CEP室内/室外作业人员双耳语频听阈、双耳高频听阈的总体均数不同,可认为室外作业人员双耳语频听阈、双耳高频听阈高于室内作业人员。室内、室外作业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职业噪声暴露水平的不同,导致听力情况的不同。2018年FPSO、CEP室外作业人员不同工龄工人听力情况分布不同;2018年FPSO、CEP、WHP不同工龄组工人的双耳语频听阈、双耳高频听阈的总体均数不同,可认为上述指标工龄较长组的作业人员高于工龄较短的作业人员。听力损失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工龄(或年龄)越长,职业噪声暴露水平越高,听力损失越严重。2018年FPSO、CEP室外作业人员不同工种的工人听力情况分布不同。由于各工种工作性质不同,职业噪声暴露水平不同,导致不同工种之间听力情况也有所不同。由于不同海上生产设施上高噪声设备种类、数量的不同,作业人员接触噪声时间、强度不同,导致不同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听力分布情况不同。结论:噪声是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各动力装置产生的噪声为其主要噪声来源。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由于高噪声设备种类、数量的不同,导致不同工种职业噪声暴露水平不同,进一步导致其听力状况的不同;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特殊的工作环境,导致了作业人员特殊的职业健康状况,如听力损失的人员数量较多。听力损失风险与噪声暴露水平呈正相关。工龄与职业噪声暴露水平是导致双耳语频听阈升高、双耳高频听阈升高的变量。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年限越长,职业噪声暴露强度越大,听力损失越严重,这也反映了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上噪声防控及管理不足的现状。因此,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治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及医疗保障,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及适宜的(可根据耳塞、耳罩的SNR值进行选择)、符合其工作环境特点(如频谱特点)的个体防护用品,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管理,针对噪声设备频谱特点做好职业病防护设施专篇设计是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噪声防控的关键。
王春蕾[4](2020)在《基于人因工程学的油壶组装作业疲劳评估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惊人成就。在整个生产系统中,人这一生成要素的地位也愈加明显的显现出来。但是通过研究发现,生产车间中一线员工不良的作业姿势、心理压力及所处环境的噪声等,都会从不同的方面增加操作者的身体负荷,长久累积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如果疲劳超过身体负荷,则会导致发生操作事故,产生人员的伤亡。因此,为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基于人因工程学的理论,运用精确可靠的评估方法和实验测量工具对车间作业者的人体疲劳度进行研究评价十分必要。本文以车间中油壶组装作业的员工体力疲劳为出发点,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基于人因工程学与统计学原理,分析在油壶组装工位中会存在哪些导致疲劳的因素,建立油壶组装作业的人体疲劳多指标体系,确立油壶组装作业的人体疲劳评价步骤,利用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和RULA方法对疲劳的各指标进行定性评价,然后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提出油壶组装作业的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并对油壶组装进行量化计算,找出疲劳影响因子。根据人因工程学和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油壶组装作业的噪声物理参数,需要测量噪声暴露剂量和噪声频谱,然后参考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进行分析对比;并通过控制声源、隔声、吸声、员工佩戴个体防护用品等方法进行降噪。运用DELMIA对员工的作业姿势进行仿真模拟,再用MTM标准作业时间衡量和Ergonomic Tool对油壶组装工位员工的作业姿势进行职业病风险等级评估,判断员工的操作是否有患职业病的风险,再对工装进行设计改善以及进行作业姿势的实验分析,确定出员工最佳的作业姿势。本研究可以为劳动者在车间作业时的作业姿势、噪声对体力劳动作业的影响、降低作业疲劳、预防和降低职业病的发生、改善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杨凯[5](2020)在《某电子厂工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电子行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需求量逐步增多且流动性较强。为深入了解电子厂作业工人健康现状及特点,掌握其主要影响因素,以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保健措施,提高电子行业工人健康水平,对某电子厂在岗工和岗前工的身体状况及其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联合具有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作人员,对郑州市某电子厂1199名在岗工,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对其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对应聘的401名工人进行了上岗前健康检查,对其既往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问卷调查内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药物过敏史、家族遗传史、职业史、工龄等。3健康检查项目按照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和职工所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种类确定健康检查的常规检查和职业接触必检项目。常规项目包括:内科常规检查、外科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压等。职业接触必检项目:粉尘接触者的后前位X射线高仟伏胸片、心电图和肺功能检查;噪声接触者的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心电图检查;铅接触者的心电图、血铅检查;酸雾接触者的胸部X射线摄片、肺功能检查等。4健康检查设备及方法采用OMRON HBP-9021血压计测量血压,360ECG-i18心电图仪检测心电图,采用BC-5380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采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采用微量元素检测仪SR-P-100检测血铅,采用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常规,采用飞利浦飞天6000X线机进行胸部X线摄影,采用Master Screen PFT System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采用MIDIMATE 622诊断型听力计检测双耳听力。5质量控制措施所有体检项目均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人员完成,所需仪器设备均经过国家计量部门的定期检定。所有调查对象均在知情同意后做好准备,接受相关调查和检查。6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数数据资料用率(%)来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检验水准α=0.05。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在岗工和岗前工相比,在性别、年龄、工龄、吸烟、饮酒、药物过敏史、家族史以及暴露情况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所在车间共监测29种指标,其中仅粉尘和油雾存在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9%和2.2%,其他均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的允许范围内。2健康检查结果体检项目异常检出率超过10%的项目分别为:血压、肺功能、听力、ALT、血常规、尿常规,检出率分别为 10.8%、14.9%、28.4%、23.5%、94.3%、51.0%。在岗组工人血压异常率、谷丙转氨酶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在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岗组红细胞数目升高、血红蛋白含量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指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岗组酮体指标异常检出率明显增高,白细胞指标异常检出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岗前组比较,噪声、粉尘暴露的在岗组职工血压异常率明显增高,铅、酸雾和其他暴露的在岗组职工尿常规异常率明显增高,铅和其它暴露的在岗组职工ALT异常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岗前组比,铅暴露在岗组职工的单核细胞数目降低,嗜碱性粒细胞数目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降低,血小板数目升高,血小板压积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雾暴露在岗组职工的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红细胞数目升高,血红蛋白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暴露在岗组职工的在岗组白细胞数目降低,中性粒细胞数目降低,红细胞数目升高,血红蛋白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升高,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影响因素分析性别、粉尘暴露对职工肺功能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工龄、酸雾暴露是影响肺功能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以及粉尘、噪声、酸雾暴露对职工血压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酸雾暴露是影响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粉尘和噪声暴露是影响血压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对职工听力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噪声暴露是影响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是影响听力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对职工ALT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酸雾暴露是影响ALT异常的危险因素,婚姻状况是影响ALT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饮酒状况对职工血常规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影响血常规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是影响血常规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工龄和吸烟、饮酒状况以及酸雾、铅和其他职业有害因素暴露对职工尿常规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饮酒状况是影响尿常规异常的危险因素,工龄、酸雾、铅和其他有害因素暴露是影响尿常规异常的保护因素。结论该电子厂工人主要检出的健康异常指标为血压、肺功能、听力损失、ALT、检出血常规和尿常规等,可能与低强度噪声、粉尘、酸雾暴露具有关联,多因素分析显示工龄、年龄以及各种职业有害因素等是影响工人健康的主要因素。
徐紫菡[6](2020)在《职业噪声暴露和高温对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交互作用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不同职业性噪声暴露水平对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心电图异常)的影响;2、分析职业性噪声与高温以及其他职业有害气体是否存在潜在的交互作用,并探讨噪声暴露时间、工作类型等与高血压、心电图异常的关系;3、揭示职业性噪声暴露和高温暴露增加心血管系统异常的高危人群,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人群心血管系统异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中国安徽省某特大型化工企业作为研究现场,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登记在册的所有接触职业性噪声的作业人员作为研究人群。在职业健康检查的基础上,收集2014-2018年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其中包括医生诊断的高血压和心电图异常改变等相关信息。2、环境监测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2007)对工作场所噪声、高温等职业有害因素进行监测,根据噪声暴露评估情况对研究人群进行分组,将人群分为三个暴露组,分别为高暴露组(≥80d B(A))、中暴露组(70-79 d B(A))和低暴露组(<70d B(A);参考高温作业分级标准,对环境温度进行分级(I-IV级)。3、现场调查本研究通过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内容摘录和面对面问卷调查来获取作业人员个人信息和暴露情况,主要包括作业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生活习惯和职业史等。4、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3.0软件,采用χ2检验比较作业人员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高血压家族史在不同暴露组的构成,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暴露-效应关系,应用分层分析筛选暴露高危人群。结果:1、在8587人年的随访中,有580人确诊为高血压,有1024人出现心电图异常。2、与低暴露组相比,职业暴露于≥80 d B(A)和70-80 d B(A)会增加作业人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其HR分别为1.85(95%CI:1.36,2.52)和1.29(95%CI:1.03,1.60)。噪声暴露时间在15至25年之间的男性操作工是发生高血压的高危人群。3、与低暴露组相比,职业暴露于≥80 d B(A)会增加作业人员发生心电图异常的风险(HR=1.31,95%CI:1.06,1.63),尤其是噪声暴露时间在25至35年之间的男性操作工。4、同时暴露于高温和职业噪声≥80d B(A)的作业人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HR=8.98,95%CI:3.25,24.86)。氨气暴露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未发现与职业性噪声之间的交互作用(HR=1.41,95%CI:0.51,3.83)。结论:1、职业性噪声暴露可增加职业人群高血压和心电图异常的发生风险。2、职业性噪声与高温存在交互作用,其联合作用进一步增加作业人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3、职业性噪声暴露大于15年以上的作业人员是发生高血压和心电图异常的高危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和实施健康保护。
姚赟[7](2019)在《某洗煤企业噪声污染现状调研及噪声危害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洗煤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表现为听力下降,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某洗煤企业噪声污染现状调研及噪声危害风险管理,一是通过对洗煤厂作业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企业相关的职业卫生制度、作业人员工作情况和企业的工艺流程。并测量作业现场的噪声情况,了解作业环境的噪声污染现状。二是基于现场的噪声测量及职业暴露情况的调查,对作业人员的进行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预测长期暴露在该噪声环境下导致的听力损失的风险。三是对385名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了解作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对噪声危害的认知度和个人听力健康情况,以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使用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噪声防护对策。四是针对现场对作业人员产生影响最大的噪声设备,进行降噪设计,并进行作业环境噪声控制及防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性别对耳鸣、耳闷胀感,以及需要大声与人交流是有影响的,但是男女对听力下降的主观感觉是不存在差异的,即性别对听力下降没有影响。二是不同工龄对耳鸣、耳闷胀感,听力下降,以及需要大声与人交流这些听力损伤症状有影响,且随着工龄的增加,产生的影响越明显。三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对使用个体防护设备的使用方面存在影响。四是对于存在的振动筛、跳汰机、皮带、溜槽、给煤机等主要噪声源,提出粘贴橡胶板、加装隔声罩等控制措施。五是针对作业人员,提出加强监督管理、职业卫生培训,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等措施。
陶邯[8](2019)在《高温噪声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温噪声环境普遍存在于采矿、机械、火电站等制造和生产区域,以及航空、航海、陆地车辆及军事装备舱体内,长时间的环境暴露会导致人员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产品质量或任务完成。现有的设计指南和标准给出了热环境舒适区及安全区的划分以及职业安全保障指导,也给出了基于听力保护的噪声水平的限值和暴露时间,且这些规定都是基于单一环境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实验结果确定,忽略了高温噪声复合环境对作业人员生理及心理方面的交互影响,目前还没有高温噪声复合环境工效区的划分以及环境因素对人体作业效率的影响。因此,论文针对人员在高温噪声环境中工作效率的研究对确定职业场所工作环境的设计控制参数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及理论分析,研究构建基于人体心理、生理指标的人员工作效率的影响模型,获得高温与噪声环境因素对作业人员心理、生理的主要影响指标,给出工作效率的神经行为测评方法。然后搭建高温噪声环境实验舱室,选择8名健康成年男性开展高温噪声暴露实验。本文设计了四种环境工况,分别为:25℃/50 dB(A)、25℃/85 dB(A)、32℃/50 dB(A)、32℃/85 dB(A);暴露时间设定为4小时,在暴露开始、暴露中期(2小时)、暴露结束时各测量一次受试者的心理生理指标以及神经行为绩效;8名受试者都参与4种环境工况的实验,实验次数共计32次。实验测试的心理指标包括主观满意度、主诉症状和情绪,生理指标包括握力、血压、心率和心率变异性。实验结果显示作业暴露时间增加、温度升高或噪声增大都会使主观满意度、健康状态下降,另外还会使负面情绪分值增加,正面情绪分值下降,总情绪估价TMD上升。握力随暴露时间的增加显着下降;收缩压、舒张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心率随作业暴露时间和环境噪声增大而增加;心率变异性随作业暴露时间、环境环境或环境噪声增大而增大。作业时间和噪声对神经行为的五个测试项目的任务绩效指标都有显着的影响,环境温度对心算、系列加减和连续操作的任务绩效指标有显着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主观满意度、健康状态、TMD以及心率、心率变异性和等五项指标和神经行为测试结果有显着相关性。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基于心理生理指标的高温噪声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评价模型。依据实验测试的心理生理指标数据给出了测试环境工况人员的工作效率评级,并与神经行为综合绩效进行对比。基于心理生理指标的工作效率模糊评价方法综合考虑了主观心理指标和客观生理指标两部分,适用于评价受试者的工作效率;神经行为适合用于评价偏离舒适范围环境下的受试者的工作效率。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高温噪声作业环境的优化控制设计提供参考。
陈望军[9](2019)在《噪声污染对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探索噪声污染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寻找噪声污染引起组织器官损伤的体内因素以及预防损伤干预措施。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探讨噪声污染对机体生命系统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和探索噪声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方法:给与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不同强度的噪声刺激,或先给予干预措施,再给予相同噪声刺激,用ELISA(1)检测噪声刺激组、对照组大鼠血液、脑组织核苷酸、儿茶氨酚类激素、热休克蛋白-70的水平。结果:1.将Wistar大鼠分别置于强度为35d B、65d B、85d B噪声污染环境中20天,大鼠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8.22%、53.96%、72.95%,利血平+85d B噪声组N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了7.49%;肾上腺素(A)水平较对照组分别升高了33.69%、74.12%、87.73%,利血平+85d B噪声组肾上腺素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了9.28%;大鼠血液多巴胺(DA)水平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5.32%、18.27%、24.71%,利血平+85d B噪声组DA水平比对照组降低了27.65%。实验结果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2.大鼠血液环磷酸腺苷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14.53%、36.29%、72.84%,利血平+85d B噪声组环磷酸腺苷(c AMP)水平比对照组升高了6.32%。大鼠血液环磷酸鸟苷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34.43%、66.64%、87.74%,利血平+85d B噪声组环磷酸鸟苷(c GMP)水平比对照组降低了11.68%。实验结果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3.将大鼠置于35 d B、65 d B、85 d B强度的噪声污染环境中20天,大鼠脑组织中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伏隔核,丘脑,杏仁核脑组织c-fos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着升高,且随噪声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利血平组c-fos表达水平比照组有所升高,但与刺激组比明显降低。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着升高,利血平组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比噪声污染组明显降低。结论:实验结果发现,噪声污染能显着影响体内内分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脑组织内c-fos,Hsp-70表达显着升高;去甲肾上腺素(NA)是噪声污染引起损伤的主要因素;利血平可降低或耗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于环境噪声0类标准强度的噪声(35d B)刺激也能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和蛋白表达异常,并造成机体损伤。实验结果为修订噪声污染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远声[10](2019)在《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综采工作面是一个由人、机、环境组成的复杂生产系统。在此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中,作业人员深受噪声污染的困扰,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难控性,当受到过度的噪声影响时,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研究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因素与人的关系,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安全工程学、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为指导,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实验室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煤矿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下的人—环关系和噪声预警系统。在研究确定综采工作面噪声源的基础上,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多因素影响下巷道噪声衰减特征;通过实验室模拟建立了噪声与人体生理心理指标影响关系方程;结合具体矿井,获得了不同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劳动时间;基于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建立了基于功能函数的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下人的可靠度模型,并构建了基于作业人员可靠度的综采工作面噪声预警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综采工作面生产期间噪声大部分时间的频率保持在3kHz-11kHz之间,其噪声大部分是中高频和高频噪声;声压级均保持在75dB-105dB,最大声压级能达到105dB-110dB左右。主要机械设备噪声源的声压级均超过《煤矿安全规程》中85dB的噪声限值要求。工作面作业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一直遭受着职业噪声的侵害;(2)综采工作面噪声声压级在整个巷道空间内衰减规律为:接收点在离声源较近的范围内时,声压级衰减快,接近线性衰减;综采工作截面面积一定时,截面形状对声压级的变化率影响不大,但是截面形状为梯形时,声压级衰减较快;综采工作面截面面积对声压级的影响较大,且截面面积越大,衰减的越快;巷道内煤岩体吸声系数对声压级有影响,吸声系数的大小与声压级的变化率成正相关,吸声系数越大,声压级的变化率越大;(3)通过噪声对人影响的实验室研究发现:噪声刺激水平和暴露时间对被试者的生理心理指标有影响;当噪音水平≤95dB时,噪声暴露时间是影响作业人员生理心理指标的主要因素;当噪声水平>95dB时,噪声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4)以实际矿井综采工作面为例,选取受噪声影响较大的工种—采煤机司机、运输机司机和泵站司机为对象,研究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三个生理指标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基于灰色理论GM(1,1)模型得到各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依据医学界定的生理指标阈值,分别确定出各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劳动时间分别为6.4小时、6.0小时、5.7小时,最后依据最小值原则,选取5.7个小时作为综采工作面噪声作业环境下的安全劳动时间,为矿工井下噪声作业时长提供了理论依据。(5)提出了基于功能函数的人的可靠度模型,采用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建模,并得出噪声声压级在50dB-70dB、70dB-90dB、90dB-110dB区间内人的可靠度分别为1、0.7092和0;(6)基于IBM的Domino平台及预警理论,建立了井下噪声环境的作业人员安全预警系统,实现了对作业人员行为可靠度的预警功能。
二、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肌肉骨骼损伤评价的煤矿拣选作业人因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人因改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方法综述 |
2.1 OMSD评价方法 |
2.1.1 自评法 |
2.1.2 直接测量法 |
2.1.3 现场观察法 |
2.2 OMSD观察评价方法 |
2.2.1 工作姿势分析系统(OWAS) |
2.2.2 提举方程法(NIOSH) |
2.2.3 快速全身评估法(REBA) |
2.2.4 快速上肢评价法(RULA) |
2.2.5 国内OMSD评价方法概况 |
2.3 煤矿拣选作业适用评价方法述评 |
3 RULA-C量表的建立 |
3.1 煤矿拣选作业OMSD影响因素述评 |
3.1.1 作业过程、设备和环境因素 |
3.1.2 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 |
3.1.3 个人生理和心理因素 |
3.2 适用在RULA-C评价的影响因素探讨 |
3.3 RULA-C量表的评分标准实验 |
3.3.1 振动评分实验 |
3.3.2 噪声评分实验 |
3.3.3 振动与噪声的整合评分表 |
3.3.4 RULA-C量表的整合评分表 |
4 RULA-C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信效度评估指标与质量控制 |
4.3 评价数据统计处理与结果分析 |
4.3.1 评价数据统计处理 |
4.3.2 RULA-C方法的信度检验 |
4.3.3 RULA-C方法效标效度的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H煤矿拣选作业人员的评价与改善 |
5.1 H煤矿拣选作业现状 |
5.1.1 H煤矿拣选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分析 |
5.1.2 H煤矿拣选作业人员OMSD情况调查 |
5.2 H煤矿拣选作业人员OMSD风险评估 |
5.3 H煤矿拣选作业现场的改善 |
5.3.1 作业方法改善及实施 |
5.3.2 拣选作业人员作业工具的改进 |
5.3.3 拣选作业人员现场管理的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Borg量表 |
附录二 疲劳症状自评量表 |
附录三 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2)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 |
1.1 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构架 |
1.1.1 系统设计的思想 |
1.1.2 噪声职业病管理系统的组成 |
1.1.3 系统的计算机语言技术方案 |
1.2 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
1.2.1 登录系统 |
1.2.2 职业暴露调查数据输入 |
1.2.3 职业暴露评估数据输入 |
1.2.4 预警分析 |
1.2.5 系统管理 |
1.2.6 知识库管理 |
1.3 讨论 |
1.3.1 基于管理系统的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的要点 |
1.3.2 统一建设的展望 |
1.3.3 适用范围及预期达到效果 |
1.3.4 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与发展方向 |
1.4 小结 |
二、天津市某热电企业噪声所致听力损失风险分析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资料来源和对象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生产工艺及设备调查结果 |
2.2.2 生产岗位调查结果 |
2.2.3 暴露评估结果 |
2.2.4 职业健康听力测试结果 |
2.2.5 听力损失健康检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2.2.6 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的风险预测 |
2.3 讨论 |
2.3.1 噪声导致听力损失特征分析 |
2.3.2 企业噪声职业病危害现状与趋势分析 |
2.3.3 噪声所致听力损失风险分析 |
2.3.4 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研究概况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现状及其对听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现状调查 |
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1.1.1 调查对象 |
1.1.2 调查方法 |
1.1.3 质量控制 |
1.1.4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主工艺系统 |
1.2.2 各工艺系统及主要噪声设备及噪声测量值 |
1.2.3 主要噪声设备频谱测量值 |
1.2.4 总体布局及噪声区域分布 |
1.2.5 劳动组织制度及噪声接触情况 |
1.2.6 噪声防护设施/措施 |
1.3 讨论 |
1.3.1 总体布局及噪声区域分布 |
1.3.2 职业噪声暴露人群及水平 |
1.3.3 劳动组织制度及噪声接触情况 |
1.3.4 噪声防护设施/措施防护效果 |
1.3.5 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 |
1.4 小结 |
二、职业噪声暴露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听力影响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质量控制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基本资料 |
2.2.2 室内、室外作业人员体检资料的比较 |
2.2.3 不同工龄组体检资料的比较 |
2.2.4 不同工种听力情况比较 |
2.2.5 不同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听力情况比较 |
2.2.6 海上作业人员听力影响因素分析 |
2.3 讨论 |
2.3.1 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基本资料 |
2.3.2 室内、室外作业人员体检资料的比较 |
2.3.3 不同工龄组体检资料的比较 |
2.3.4 不同工种听力情况比较 |
2.3.5 不同生产设施听力情况的比较 |
2.3.6 海上作业人员听力影响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噪声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人因工程学的油壶组装作业疲劳评估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油壶组装作业体力疲劳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 油壶组装工序简介 |
2.2 体力疲劳度评价方法 |
2.3 建立体力疲劳度指标评价体系 |
2.4 各评价指标的评估 |
3 油壶组装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研究 |
3.1 综合评价方法 |
3.2 体力疲劳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 油壶组装作业中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计算 |
4 油壶组装作业中噪声对人体疲劳影响的研究 |
4.1 噪声简介 |
4.2 1C线作业的噪声声级检测实验 |
4.3 降噪措施 |
5 油壶组装作业中人体姿势对人体疲劳影响的研究 |
5.1 油壶组装作业姿势介绍 |
5.2 基于DELMIA的P1工序作业姿势仿真实验 |
5.3 对油壶组装P1工序进行量化评分 |
5.4 油壶组装工位的改善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种适用于油壶组装作业的工人疲劳评价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某电子厂工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2 职业健康体检项目 |
2.3 调查方法 |
2.3.1 血压测量 |
2.3.2 心电图检查 |
2.3.3 血液检查 |
2.3.4 尿常规检验 |
2.3.5 胸部X线摄影 |
2.3.6 肺功能检查 |
2.3.7 气导听阈检查 |
2.3.8 环境检测 |
2.4 质量控制措施 |
2.4.1 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
2.4.2 调查对象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该调查电子厂和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调查对象体检结果主要情况 |
3.2.1 体检项目总体检出情况 |
3.3 岗前组和在岗组职工检查结果对比 |
3.3.1 岗前组和在岗组血压检测结果对比 |
3.3.2 岗前组和在岗组心电图检测结果对比 |
3.3.3 岗前组和在岗组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 |
3.3.4 岗前组和在岗组尿常规检测结果对比 |
3.3.5 岗前组和在岗组X线检测结果对比 |
3.3.6 岗前组和在岗组血生化谷丙转氨酶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
3.3.7 岗前组和在岗组肺功能检测结果对比 |
3.4 接害类型对职工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1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血压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2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3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4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X线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5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ALT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6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7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听力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8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 |
3.5 职业卫生相关检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
3.5.1 肺功能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1.1 肺功能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1.2 肺功能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2 血压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2.1 血压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2.2 血压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3 听力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3.1 听力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3.2 听力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4 ALT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4.1 ALT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4.2 ALT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5 血常规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5.1 血常规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5.2 血常规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6 尿常规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6.1 尿常规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6.2 尿常规异常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主要异常检出情况讨论 |
4.1.1 接触铅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1.2 接触酸雾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1.3 接触噪声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1.4 接触粉尘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2 职业卫生相关检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电子行业主要物理有害因素及其危害 |
1 主要物理有害因素 |
1.1 噪声 |
1.2 振动 |
1.3 高温 |
1.4 电离辐射 |
1.5 非电离辐射 |
2 物理有害因素之间的联合作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职业噪声暴露和高温对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交互作用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局 |
2.3.1 高血压的测量与诊断标准 |
2.3.2 心电图测定 |
2.4 噪声暴露评估 |
2.5 环境温度和气体的测量 |
2.5.1 高温监测 |
2.5.2 高温分级标准 |
2.5.3 环境气体测量 |
2.6 现场调查 |
2.6.1 基线资料及调查问卷的收集 |
2.6.2 随访资料的收集 |
2.7 统计分析 |
2.8 敏感性分析 |
2.9 质量控制 |
2.10 知情同意 |
3.结果 |
3.1 高血压 |
3.1.1 受检者的一般特征 |
3.1.2 三个暴露组的高血压发病率 |
3.1.3 不同模型中三个暴露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 |
3.1.4 对三个暴露组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
3.1.5 对三个暴露组的噪声暴露时间进行分层分析 |
3.1.6 对三个暴露组的工作类型进行分层分析 |
3.1.7 职业噪声与高温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的影响 |
3.1.8 职业噪声与氨气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的影响 |
3.2 心电图异常 |
3.2.1 三个暴露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 |
3.2.2 不同模型中三个暴露组人群心电图异常的发生风险 |
3.2.3 对三个暴露组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
3.2.4 对三个暴露组的噪声暴露时间进行分层分析 |
3.2.5 对三个暴露组的工作类型进行分层分析 |
4.讨论 |
4.1 研究发现 |
4.2 职业噪声暴露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4.3 按性别分组噪声暴露与心血管系统的关系 |
4.4 按噪声暴露时间和工种类型分组噪声暴露与心血管系统的关系 |
4.5 职业噪声暴露与高温的交互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4.6 研究意义及展望 |
4.7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健康状况调查表(部分) |
附录 B: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噪声和高温对职业人群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 |
1.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1.1 噪声对血压的影响 |
1.2 噪声对心血图的影响 |
2.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高温和噪声交互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4.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7)某洗煤企业噪声污染现状调研及噪声危害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洗煤企业噪声污染现状调查 |
2.1 作业现场基本情况 |
2.2 工艺流程 |
2.3 作业环境噪声测量及结果 |
2.3.1 现场测量 |
2.3.2 现场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章 洗煤企业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的风险评价 |
3.1 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调查 |
3.2 作业现场噪声暴露评估 |
3.3 洗煤企业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的风险评价 |
第4章 洗煤厂作业人员情况调查 |
4.1 基本资料 |
4.2 结果 |
4.2.1 性别针对一些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4.2.2 工龄针对一些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4.2.3 受教育程度真对一些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不同性别在听力障碍方面产生的影响 |
4.3.2 不同工龄在听力障碍方面产生的影响 |
4.3.3 不同受教育程度在个体防护设备使用方面产生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危害风险控制及防护措施 |
5.1 针对设备的控制措施 |
5.2 针对作业人员的控制及防护措施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洗煤厂工艺流程图 |
附录2 噪声的测量方法 |
附录3 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指南 |
附录4 作业人员听力健康调查问卷 |
致谢 |
(8)高温噪声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作效率的测量与评价研究 |
1.2.2 高温噪声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 |
1.2.3 高温噪声环境对工作效率的机理研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工作效率的模型与测评方法 |
2.1 工作效率的影响因素 |
2.1.1 环境因素 |
2.1.2 防护设备 |
2.1.3 作业性质 |
2.1.4 心理状态 |
2.1.5 生理状态 |
2.2 工作效率的神经行为测评方法 |
2.3 工作效率的影响机制模型 |
2.4 高温噪声环境影响工作效率的心理生理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温噪声环境实验舱搭建与实验设计 |
3.1 实验舱室搭建 |
3.1.1 实验舱体 |
3.1.2 实验舱环境控制 |
3.1.3 实验测试 |
3.2 实验设计与测试 |
3.2.1 环境工况的确定和营造 |
3.2.2 受试者选择和作业负荷 |
3.2.3 实验测试及测试方法 |
3.2.4 实验测试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4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4.1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4.1.1 统计分析方法 |
4.1.2 生理指标数据处理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环境参数 |
4.2.2 心理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3 生理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4 神经行为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5 相关性分析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心理生理指标的高温噪声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评价 |
5.1 模糊数学理论 |
5.2 模糊综合判别 |
5.3 基于心理生理指标的环境因素影响工作效率的评价模型构建 |
5.3.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和评语集 |
5.3.2 确定隶属度函数和建立模糊矩阵R |
5.3.3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 |
5.3.4 测试环境工况环境因素对人员工作效率的影响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成果与展望 |
6.1 论文成果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调查问卷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噪声污染对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噪声 |
1.1.1 噪声的概念 |
1.1.2 噪声的种类及来源 |
1.1.3 噪声的危害 |
1.2 噪声污染 |
1.2.1 “噪声污染”概念之界定 |
1.2.2 噪声污染的特点 |
1.2.3 噪声污染对机体生命系统的影响 |
2 噪声污染对大鼠血液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噪声刺激箱(自制)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 |
2.2.2 设置噪声污染环境 |
2.2.3 标准曲线和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制作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 |
2.4.2 噪声污染对Wistar大鼠血液激素水平的影响 |
2.5 分析与讨论 |
3 噪声污染对大鼠血液核苷酸水平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噪声刺激箱(自制)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 |
3.2.2 设置噪声污染环境 |
3.2.3 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制作 |
3.3 统计学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4.1 动物的一般状况 |
3.4.2 噪声污染对Wistar大鼠血液环磷酸腺苷水平的影响 |
3.4.3 噪声污染对Wistar大鼠血液环磷酸鸟苷水平的影响 |
3.5 分析与讨论 |
4 噪声污染对脑神经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噪声刺激箱(自制)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动物分组 |
4.2.2 设置噪声污染环境 |
4.2.3 大鼠组织采集固定 |
4.3 统计学处理 |
4.4 实验结果 |
4.4.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 |
4.4.2 噪声污染对大鼠脑组织即刻应激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3 噪声污染对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 表达水平的影响 |
4.5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矿噪声研究现状分析 |
1.2.2 长空间声场研究现状 |
1.2.3 噪声对人生理心理影响研究现状 |
1.2.4 噪声对人的可靠性影响研究现状 |
1.2.5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噪声基础理论概述 |
2.1 噪声的基本概念 |
2.1.1 噪声的基本定义 |
2.1.2 噪声的分类 |
2.1.3 噪声的计量标准 |
2.2 噪声对人体生理、心理影响的基本原理 |
2.3 噪声控制理论基础 |
2.3.1 控制论的基本概念 |
2.3.2 安全控制论的基本概念 |
2.3.3 危险控制遵循原则 |
2.3.4 安全控制的基本策略 |
2.4 长空间声学理论概述 |
2.5 人行为可靠度理论 |
2.5.1 人因可靠性的定义 |
2.5.2 人因可靠性影响因素 |
2.6 小结 |
3 综采工作面噪声源实测与分析 |
3.1 综采工作面噪声来源与衰减分析 |
3.2 试验矿井概况 |
3.2.1 井田位置与范围 |
3.2.2 矿井开采与开拓 |
3.2.3 主采煤层 |
3.3 噪声源实测分析 |
3.3.1 主要测量工具 |
3.3.2 23131 综采工作面噪声数据采集 |
3.3.3 28051 综采工作面噪声数据采集 |
3.4 小结 |
4 多因素影响下的综采巷道声场特性仿真研究 |
4.1 综采工作面模型的建立 |
4.1.1 数学模型 |
4.1.2 物理模型 |
4.2 综采工作面巷道长空间噪声传播和衰减规律 |
4.2.1 巷道接收点距离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
4.2.2 综采工作面截面形状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
4.2.3 综采工作面截面面积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
4.2.4 综采工作面巷道吸声系数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
4.2.5 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对比分析 |
4.3 小结 |
5 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生理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2 实验人员的选择 |
5.3 实验测量工具及材料 |
5.3.1 实验测量工具 |
5.3.2 实验材料准备 |
5.4 噪声暴露对作业人员心率的影响 |
5.4.1 具体试验流程 |
5.4.2 实验结果及处理 |
5.5 噪声暴露对作业人员血压的影响 |
5.5.1 噪声刺激对作业人员舒张压的影响 |
5.5.2 噪声刺激对作业人员收缩压的影响 |
5.6 噪声暴露对作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影响 |
5.6.1 噪声对作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影响 |
5.6.2 舒尔特方格简介 |
5.6.3 具体试验流程 |
5.6.4 实验结果及处理 |
5.7 小结 |
6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指标与安全劳动时间关系研究 |
6.1 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6.1.1 灰色理论模型 |
6.1.2 GM(1,1)预测模型 |
6.1.3 二分法基本原理 |
6.2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数据的测定 |
6.3 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
6.3.1 收缩压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
6.3.2 舒张压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
6.3.3 心率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
6.4 结果统计分析 |
6.5 现场验证 |
6.5.1 听力损失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
6.5.2 听力筛查检测方法 |
6.5.3 处理原则 |
6.5.4 岗前职业入职体检听力筛查主要法规依据 |
6.5.5 听力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6.6 小结 |
7 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条件下作业人员可靠度模型研究 |
7.1 传统可靠度模型 |
7.1.1 人的可靠度模型 |
7.1.2 人子系统的可靠度计算模型 |
7.1.3 量化作业工人作业环境的安全区域、潜在危险区域、危险区域 |
7.2 基于功能函数的作业人员作业可靠度模型 |
7.2.1 功能函数与极限状态方程 |
7.2.2 人的可靠度 |
7.3 人的可靠度求解中的M-C法 |
7.3.1 模型建立分析 |
7.3.2 模型建立 |
7.3.3 建模结果与分析 |
7.4 小结 |
8 煤矿作业人员噪声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
8.1 预警系统综述 |
8.1.1 安全预警系统的特点 |
8.1.2 安全预警的核心内容 |
8.1.3 安全预警的职能 |
8.2 预警系统设计 |
8.2.1 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 |
8.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
8.2.3 系统的角色设计 |
8.3 综采工作面噪声预警系统设计 |
8.4 系统优化模块介绍 |
8.5 可靠度预警系统的实现 |
8.6 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肌肉骨骼损伤评价的煤矿拣选作业人因改善研究[D]. 张智逵.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张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现状及其对听力影响的研究[D]. 刘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基于人因工程学的油壶组装作业疲劳评估与应用研究[D]. 王春蕾.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某电子厂工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D]. 杨凯. 郑州大学, 2020(02)
- [6]职业噪声暴露和高温对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交互作用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D]. 徐紫菡.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某洗煤企业噪声污染现状调研及噪声危害风险管理研究[D]. 姚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8]高温噪声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D]. 陶邯. 重庆大学, 2019(01)
- [9]噪声污染对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D]. 陈望军.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
- [10]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关系研究[D]. 王远声.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