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等数学创新精神及应用能力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海,于卓[1](2022)在《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课程思政的引入,作为课程思政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文化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数学文化作为高等数学的精髓,越来越引起高校师生的重视,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已经成为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文重点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价值以及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薛艳霞[2](2021)在《基于“SPOC+慕课堂”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文中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由此可见,高校教学改革将会是信息化、网络化平台上的改革.基于"SPOC+慕课堂"的高等数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符合当前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趋势."SPOC+慕课堂"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中国大学慕课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极大化,使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汤乐[3](2020)在《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反映了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明确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方向。分析教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大问题。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编写适用教材、以竞赛促教学的方式给出了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妍[5](2020)在《初高等数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三角、反三角函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教育重在面向全体学生,属于义务教育的延续,同时也担负着为高等院校输送和选拔人才的任务。而大学则重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虽然从教学目标、内容、理念、方式以及受教育者的思维水平等方面来看,二者都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不同的子系统串联、相互衔接、彼此作用而成。鉴于高中和大学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极大转变,很容易导致学生由高中步入大学时产生断层现象。因此,初高等教育间的衔接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由于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不仅仅是基本初等函数中的一种,更是沟通着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通道之一。而作为与三角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反三角函数,它不仅对于三角函数知识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严谨的数学思维。因此,本文以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为抓手,研究初高等数学间的衔接问题,希望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整合做出贡献。首先,明确本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据此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的研究现状,分析在初等数学阶段三角及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内容及重点。同时,总结国内外关于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情况。其次,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逐步展开论文主体内容。其中,“提出问题”这一部分主要是三角和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及应用现状分析。在初等数学中,以数学课程标准和高考试题为入手点,分析三角及反三角函数的教学现状,同时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写的第四版《数学分析》一书为参考,分析三角及反三角函数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借此分析初高等数学间三角及反三角函数存在的衔接问题。“分析问题”这部分则主要是依据上述现状分析,总结三角及反三角函数存在的衔接问题,从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两个维度,深入挖掘衔接问题形成的原因。在“解决问题”这部分,则是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和形成原因,针对不同的主体提出相应的衔接建议,并给出部分教学片断和两个具体衔接内容的案例设计。最后,是本研究课题所得成果的推广。结合衔接建议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将本文的研究成果平行推广到定积分应用一课中,并给出详细的教学设计。
谭婧文[6](2020)在《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研究 ——以C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断加深。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本科课程建设质量,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目前我国省属高校通识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省属高校通识课程的实效性。因此,加强对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研究,对于完善省属高校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提高省属高校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界定通识课程设置等概念入手,阐述了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依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C大学的通识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和通识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结合其他省属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情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对策。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应该以课程设置理论、通识教育理念以及国家关于通识课程设置相关政策和省属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为依据。通过对C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和通识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发现省属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能结合国家政策规定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设置通识课程,并与专业教育分段设置,较好地发挥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但也同时存在师生对通识课程认识不全面、满意度较低、通识课程的实效性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与目前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课程目标不具体、课程内容质量不高、课程结构不合理和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有密切联系;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通识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师生对于通识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充分,通识教育师资力量短缺等。因此,应该从构建立体化的通识课程目标,选择优质的通识课程内容,建立均衡协调的课程结构,完善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努力,优化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不断提高通识教育质量和水平。
王立冬,张春福,陈东海,张文宇[7](2019)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任务,高等数学教学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结合高等数学教学实际,分析高等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教学模式落后,缺乏新理念;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内容;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新举措.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对策: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交流与研讨;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与数学软件的掌握及使用;完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考核与适度引入开放题.
赵静[8](2019)在《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肩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任,并承担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使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保证国家长效发展的基础,这不仅是教育学界的重要问题,而且是国家、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的事情。高校必须培养创新人才,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以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创新人才的内涵结构做了创新性研究,探究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助于深入理解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有利于高校科学制定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创新人才。再者,研究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对高校立足自身特色,更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也有一定理论意义。本文将创新人才培养分为探索与改革两个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出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从培养理念、培养体系、培养方式、师资发展、环境管理五个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分析,发现当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培养理念趋同、培养体系固化、培养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缺少创新环境;原因是急功近利的大环境背景下,对创新人才的认识有偏差,创新人才培养容易受文化和体制的影响,加上保障条件的不足,导致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出现了问题。针对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五要素入手来解决:第一,升华人才培养理念;第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优化人才培养方式;第四,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第五,营造创新环境。明确人才培养能够为高校办学指明方向,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与人才培养实践的顺利开展,科学合理的培养定位有利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其次,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最后,明确创新人才培养定位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不仅包含高校育人的使命,也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为背景,立足高校长远发展,从实践的层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解决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低的问题。
张鹏,李亚非,周振华[9](2019)在《“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文中认为"质量管理与控制"是长沙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针对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更新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尝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水平,授课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蒲冰远,石丽莉,黄小平,王长辉[10](2019)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及实践探索》文中认为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基础课,高等数学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结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了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课程准确定位、教学理念更新、课程框架构建、教学平台搭建和服务专业教学等方面就教学改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索。
二、关于高等数学创新精神及应用能力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等数学创新精神及应用能力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价值 |
(一)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
(二)融入数学文化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 |
(三)融入数学文化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
三、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
(一)改革与完善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
(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和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修养 |
(四)组织丰富的高等数学教学活动 |
三、结束语 |
(3)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现状 |
(一)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匹配 |
(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
(三)缺少优质的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材 |
(四)课堂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
三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前期准备 |
(一)明确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目标,找准课程定位 |
(二)认清生源结构变化,把握改革分寸 |
(三)研读专业课教材,提炼高等数学在专业课中的应用 |
四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
五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初高等数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三角、反三角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的研究现状 |
1.3.2 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三角及反三角函数教学及应用现状分析 |
2.1 初等数学中三角及反三角函数的教学现状 |
2.1.1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的变化 |
2.1.2 近五年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高考试题分析 |
2.2 高等数学中三角及反三角函数的应用现状 |
2.2.1 极限中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的应用 |
2.2.2 微积分中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的应用 |
2.2.3 级数中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的应用 |
第三章 三角及反三角函数的衔接问题及原因追溯 |
3.1 三角及反三角函数存在的衔接问题 |
3.2 三角及反三角函数衔接问题的成因 |
3.2.1 初等数学中三角及反三角函数衔接问题的成因 |
3.2.2 高等数学中三角及反三角函数衔接问题的成因 |
第四章 三角及反三角函数衔接建议 |
4.1 针对教师提出的衔接建议 |
4.1.1 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
4.1.2 注重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4.1.3 培养终身学习观念,提升数学修养 |
4.2 针对学生提出的衔接建议 |
4.2.1 有意识的培养独立自主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
4.2.2 发挥理性思辨精神,养成良好学习方法 |
4.2.3 体会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
4.3 有关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方面的衔接建议 |
4.3.1 设置开放性渠道,促进学段间的交流 |
4.3.2 开设第二课堂,扩大知识领域 |
4.3.3 研发大学预修课程,减轻高等教育的压力 |
4.4 弱化以考定教的教育环境 |
第五章 三角及反三角函数衔接的案例设计 |
5.1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 |
5.2 《反正弦函数》教学设计 |
第六章 衔接建议在高中定积分应用一课中的应用 |
(一)问题设疑,引入新知 |
(二)由浅入深,练习巩固 |
(三)知识拓展,构建系统框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研究 ——以C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依据 |
2.1 理论依据 |
2.2 政策依据 |
2.3 省属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
第3章 C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的现状 |
3.1 C大学基本情况介绍 |
3.2 C大学通识课程设置文本分析 |
3.3 C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
第4章 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第5章 优化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对策 |
5.1 构建立体化通识课程目标 |
5.2 构建立体化通识课程目标 |
5.3 建立均衡协调的通识课程结构 |
5.4 完善通识课程评价体系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4 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访谈提纲(教师) |
个人简介 |
(7)高等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高等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
2.1 教学模式落后缺乏新理念 |
2.2 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内容 |
2.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新举措 |
3 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对策 |
3.1 改进教学模式并加强师生交流与研讨 |
3.2 更新教学内容并重视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与数学软件的掌握使用 |
3.3 完善评价机制并注重过程考核与适度引入开放题 |
4 结束语 |
(8)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创新人才的相关概念 |
第一节 创新 |
第二节 创新人才 |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 |
二、创新人才的结构 |
第三节 创新人才培养 |
一、影响人才培养的要素 |
二、人才培养模式归类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
第一节 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进程 |
一、探索起步阶段 |
二、摸索尝试阶段 |
三、深入思考阶段 |
第二节 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
一、国家层面 |
二、高校层面 |
第三节 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 |
一、多元选拔管理 |
二、学科交叉融合 |
三、指导教师责任制 |
四、营造创新氛围 |
第三章 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培养理念趋同 |
二、培养体系固化 |
三、培养方式单一 |
四、师资力量不足 |
五、缺少创新环境 |
第二节 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创新人才认识有偏差 |
二、文化和体制的影响 |
三、保障资源投入不足 |
四、急功近利的大环境 |
第四章 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
第一节 升华人才培养理念 |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
二、坚持学生中心地位 |
第二节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一、更新培养方案 |
二、深化课程改革 |
第三节 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
一、定性定量的选拔机制 |
二、鼓励研究性教学思维 |
三、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
第四节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
一、升级创新教师队伍 |
二、提高创新教学质量 |
第五节 营造创新环境 |
一、高校环境 |
二、社会环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
(二) 教材内容以理论和描述性内容为主, 实践案例少 |
(三) 考核成绩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
(四) 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五) 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
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
(一) 改进教学方法, 使传统教学和新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
(二) 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案例 |
(三) 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注重体现学生的能力 |
(四)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五) 加强教师自身能力培养 |
(10)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及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
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
(一) 明晰课程定位 |
(二) 创新教学理念 |
1. 重视“三基”工作 |
2. 重视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 |
3. 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
4. 积极开展数学建模, 培养创新 |
(三) 构建课程框架 |
(四) 搭建教学平台 |
1. 师资平台的搭建 |
2. 理论教学平台的搭建 |
3. 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
(五) 服务专业教学 |
三、结语 |
四、关于高等数学创新精神及应用能力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 王玉海,于卓.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01)
- [2]基于“SPOC+慕课堂”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薛艳霞.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19)
- [3]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汤乐. 教育现代化, 2020(41)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初高等数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三角、反三角函数为例[D]. 李妍.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省属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研究 ——以C大学为例[D]. 谭婧文. 长江大学, 2020(02)
- [7]高等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问题与对策[J]. 王立冬,张春福,陈东海,张文宇. 数学教育学报, 2019(04)
- [8]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D]. 赵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 张鹏,李亚非,周振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12)
- [10]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及实践探索[J]. 蒲冰远,石丽莉,黄小平,王长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