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胃炎的辨证推拿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孙跃华[1](2020)在《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是一种以胃黏膜炎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由于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对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调理脾胃,而且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和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澳洲的整脊治疗也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无药物治疗方法,对于许多内脏疾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本研究在采取多种无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中,探索多种方法联用是否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文献,对相关论述进行文献梳理,综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为病体在胃,同时受肝脾的影响,在胃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杂痰湿、血瘀、气滞、气虚等多种复杂因素,形成虚实夹杂的多种病变证型。治疗方法有中药的内服、外用;中医的外治方法等。其中针灸推拿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外治方法,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对于现代西医的认识主要通过文献收集,综述了现代医学在内镜技术和病理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了本病的认识,也即胃黏膜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改变,在致病因素中,近些年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和本病高度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有针对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部分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电针治疗、推拿整脊治疗和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三种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三组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分别从治疗前14.00±3.48、14.00±3.32、18.00±3.21下降到治疗后4.07±3.95、5.53±4.48、2.80±3.34;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在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好转;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比单纯推拿整脊治疗在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治疗前31.47±8.45、31.00±7.64、31.87±8.19下降到治疗后14.13±4.10、16.47±3.95、11.73±4.3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积分下降最明显,表明其疗效在三组当中最佳(P<0.05)。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16.70±4.35、16.07±4.01、15.83±4.33下降至7.50±2.15、8.00±2.94、5.70±1.9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中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治疗效果最佳(P<0.05)。在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比较中,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5.37±6.07、15.50±5.89、16.03±5.80下降到治疗后6.73±2.36、7.40±2.71、6.17±2.3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三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3.67±5.76、13.87±5.65、13.83±5.90下降到6.00±1.97、7.07±2.15、6.13±2.1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电针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4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60%;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恶化2例,显效率为40%;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8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80%。三组显效率资料经卡方检验示,P<0.05,表明三组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效果最佳。结论:1.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均有治疗作用。2.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方面均有治疗作用。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观察指标方面,电针组联合推拿整脊组疗效最佳。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次要观察指标方面,三组疗效相当。综上所述,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在主要观察指标方面,显示最佳疗效差异(P<0.05),且进一步比较分析中,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显示较单纯推拿整脊方法疗效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和推拿整脊组以及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电针在几项积分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加以重视。在次要观察指标中三组疗效相当,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徐翔宇[2](2020)在《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观察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对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原理进行初步分析及探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患者被详细告知该研究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将愿意参与本课题的患者纳入研究。70例患者根据其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采用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两组的治疗都是隔天1次,1周3次,持续2周,共6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胃脘痛程度,并对疼痛频率、持续时间、程度等变量评分,以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除胃痛外的其他单项症状的疗效根据患者报告结局指标(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进行评价。所有数据以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治疗期间有4例脱落,最后共66例患者完成6次治疗并纳入统计学分析,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2.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脘痛VAS评分、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都有降低(P<0.05);两组之间比较,结果发现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胃脘痛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4.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6%,二者有差异(P<0.05)。5.在胁肋胀痛、胸闷、喜太息、失眠等4个症状的改善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胸闷、失眠两项症状的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的方法以及常规推拿手法对于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均有确切疗效。2.试验组采用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更佳,且在改善患者存在的胁肋胀痛、胸闷、喜太息、失眠等4个次要症状方面更有优势。3.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安全可靠,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曾燕[3](2019)在《基于“顺则通”理论推拿调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顺则通”理论指导下的推拿疗法调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丰富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在2018年4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脾胃病科门诊或住院部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予“顺则通”理论指导下的推拿疗法治疗,每日治疗1次,1周6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瑞波特l0mg)治疗,每日1次,1次2片,1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表、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评分表、尼平消化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short form,NDI-SF)简表,以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总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以评价两组远期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评分、NDI-SF各区域得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评分、NDI-SF各区域得分及总评分降低程度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DI-SF各区域评分比较,在日常活动、饮食饮水、工作学习、知识控制区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紧张区域、NDI-SF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0%)高于对照组(86.0%),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总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内及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顺则通”理论指导下的推拿疗法效果更佳,且远期疗效更好。
吴光明[4](2019)在《陈宇清胃病推拿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陈宇清胃病推拿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对该项技术形成临床操作规范,丰富推拿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根据预实验的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60例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试验组)运用陈宇清胃病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两个疗程,每日治疗1次,每个疗程7天,第一个疗程后休息1天,进行下一疗程治疗。比较试验开始时和两疗程结束时患者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主症、次症分级量化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结果:1.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试验前比较,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显着降低(P<0.05);两个疗程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降低非常显着(P<0.05)。2.疾病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10%;治疗组30例患者,临床治愈15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1例,脱落1例,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2例,脱落1例,两组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治疗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正常。4.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数据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试验前后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主症、次症分级量化表、VAS评分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两个疗程后两组比较,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主症、次症分级量化表、VAS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更加显着,说明陈宇清胃病推拿法能明显改善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2.陈宇清胃病推拿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治疗过程安全舒适,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手法操作简便,与传统手法相比便于操作,疗效更为确切,便于临床推广。
海兴华,王晓宇,刘芳,靳丽,逄妍,孙庆[5](2021)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发病率在慢性胃炎及各种胃肠疾病中位居首位,如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故预防并及时治疗CSG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CSG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研究包括辨证治疗、自拟方药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分别进行综述。最后对CSG的中医药诊治做出客观评价、思考和展望。中医药治疗对于提高CSG患者有效率和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基础实验研究,以期发挥中医药治疗CSG的特色优势。
王春雷[6](2021)在《基于升降理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升降理论基础为指导,观察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临床思路与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普通针刺,观察组为升降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双)、气海、足三里(左侧)、合谷(双侧)、内关(左侧)、阳陵泉(右侧)、太冲(双侧)两组治疗时间相同,每周针刺5次,每次留针40分钟,休2天,共3周。观察胃肠PRO的积分、Hp感染分级、主要症状的积分、中医症候总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SF-36),评估其临床有效性。结果:(1)两组胃肠PRO的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胃肠PRO的积分方面均有明显效果,而观察组在改善胃肠PRO的积分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Hp感染分级比较: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善Hp感染方面两组均有明显效果,而观察组在改善Hp感染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CSG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改善CSG主要症状,而观察组在改善CSG主要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而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两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P=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善两组生存质量均有明显效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生理职能(P=0.000<0.05)、躯体疼痛(P=0.004<0.01)、总体健康(P=0.000<0.01)、活力(P=0.000<0.01)、社会功能(P=0.000<0.01)、情感职能(P=0.00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这些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生理职能(P=0.088>0.05)、精神健康(P=0.250>0.05)方面,无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在这两方面治疗效果相近。结论:1、临床观察表明在改善胃肠PRO症状、Hp感染率、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生存质量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临床效果。2、在改善胃肠PRO症状、Hp感染率、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生存质量的多方面观察组明显优对照组。
胡振飞[7](2021)在《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对患有脾胃病的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寻求一条预防和辅助治疗大学生脾胃系统疾病的非医疗健康干预方案。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九套健身气功功法可调理人体脾胃脏腑的动作进行提炼、筛选、重组,制定出一套以健身气功为运动形式的运动干预方案。运用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曲阜师范大学招募并筛选出42名患有脾胃病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根据症状得分随机分成人数相等且症状无显着性差异的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将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引入到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大学生脾胃病的治疗中,并持续十二周的功法干预。其中,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每周的锻炼频率分别为3次与5次;对照组不接受功法干预,维持正常的课程学习与生活。在实验前、第四周、第八周及第十二周后,采用中医脾胃病症状量化标准量表进行4次测量,对实验一组、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脾胃病胃系症状、肠系症状以及全身症状的数目和症状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脾胃病症状程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胃系症状、肠系症状、全身症状以及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均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胃系症状、全身症状和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肠系症状得分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结果与实验一组相同,均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同样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胃系症状、全身症状和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产生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肠系症状得分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2、脾胃病症状数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胃系症状、肠系症状、全身症状以及脾胃病总体症状数目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两组症状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之间仅有胃系症状数目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症状数目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第4、8周末测量的结果与实验一组无异,均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全身症状数目和脾胃病总体症状数目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胃系症状数目产生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肠系症状数目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3、脾胃病证候疗效的评价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脾胃病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92.9%和14.3%,实验一组、二组与对照组的证候疗效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实验制定的健身气功干预方案不仅可有效缓解大学生脾胃病胃系、肠系和全身的症状程度,还可有效减少大学生脾胃病胃系和全身的症状,可作为大学生预防和治疗脾胃病的一种新手段。
韩萍萍[8](2021)在《体质辨识与三辨诊疗模式在慢性胃炎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证型分布规律,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总结汤毅主任治疗的临床经验,为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体质辨识量表、证型判定表、症状积分量表的评测并记录数据,口服汤药为汤毅主任应用三辨诊疗模式进行治疗的药物,患者治疗8周后复测症状积分量表。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研究结果1.151例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分布无差异。年龄分布以青年人为主,占53%。BMI分布体重正常占55.6%,体重过重、肥胖共占36.4%。男性以体重超重和肥胖为主,占57.8%,女性以体重正常为主,占67.85%。Hp阳性患者的BMI大于阴性患者。2.体质类型分布:151例慢性胃炎患者体质类型阳虚质占比最高,为27.8%,湿热质次之,为16.6%。体质性质以虚性体质最多,占48.3%,其次为实性体质,占46.4%,理想体质最少,占5.3%。男性患者体质类型湿热质占比最多,为26.6%、其次为阳虚质、痰湿质均占比18.8%。女性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以阳虚质占比最多,为34.5%、其次为气虚质/气郁质,均占14.9%。Hp阳性患者体质类型以湿热质为主,占比27.1%,其次为阳虚质,占比18.6%。青年组的体质类型以阳虚质(26.3%)、湿热质(23.8%)为主。中年组以阳虚质(26.2%)为主,气虚质(19.6%)为主,老年组体质类型分布无异。3.证型分布:慢性胃炎患者证型以为脾胃虚弱证(43%)为主,次之为脾胃湿热证(21.9%),再次为肝胃不和证(21.2%)。女性以脾胃虚弱为主,占比51.7%,胃络瘀阻证5例均为女性。男性以脾胃湿热证(37.5%)为主,本次研究男性未见胃络瘀证。Hp阳性以脾胃湿热证为主,占比44.3%,Hp阴性脾胃湿热证占比最少,仅有两例,主要为脾胃虚弱证,占比54.3%。所有年龄段患者证型均以脾胃虚弱证为主,第二位证型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均为脾胃湿热证,老年组患者为肝胃不和证,占比达36%。4.本次研究慢性胃炎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相关性较大为阳虚质与脾胃虚弱证(26例)、阳虚质与肝胃不和证(11例)、气虚质与脾胃虚弱证(16例)、湿热质与脾胃湿热证(7例)、痰湿质与脾胃湿热证(7例)、气郁质与肝胃不和证(8例)、阴虚质与胃阴不足证(7例)、血瘀质与胃络瘀血证(5例)。5.本次研究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采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8周后总体有效率为87.4%。其中痊愈6%,显效,29.8%,有效51.6%,无效12.6%。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可改善患者大部分症状,嗳气呃逆未见改善。湿热质慢性胃炎患者疗效优于血瘀质,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患者疗效优于胃络瘀血证。研究结论1.本次研究结果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阳虚质为主,多见湿热质。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多见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可能有“年轻化”的趋势,超重和肥胖患者占比较大,因此慢性胃炎患者应加强体重控制。Hp阳性患者体质以湿热质为主。慢性胃炎患者的性别、年龄均与中医体质、中医证型有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部分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2.经治8周后慢性胃炎患者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疗效明显,总体有效率为87.4%。就体质、证型而言,湿热质患者疗效优于血瘀质,脾胃湿热证患者疗效优于胃络瘀血证。说明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不仅临床疗效明显,而且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多维度的诊疗方法,提高疗效,防止复发。3.经治8周疗后在大部分症状均有改善,说明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疗效突出。
傅小红[9](2021)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经典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寒热错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的临床疗效,为中医临床提供CNAG治疗的一种思路及有效方药,同时也为进一步发挥中医中药在防治CNAG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筛选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东院区脾胃科门诊,经胃镜确诊为CNAG,Hp(-)且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证的70例试验者。采用平行对照、随机单盲的设计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分成2组,各35例。对照组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加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观察2疗程。2疗程后及时对两组进行治疗前后一般情况变化、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综合疗效、不良反应等数据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组与单用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对照组比较,两组共纳入患者分别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经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内镜及病理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的中医证候疗效,发现4周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8周时有显着性差异(P<0.01);(4)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5)中医症状单项积分:结果显示治疗组除大便干或溏滞不爽这组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项中医临床症状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中(1)口干或苦(2)神疲懒言,倦怠乏力(3)大便干或溏滞不爽三个中医临床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1)胃脘疼痛,脘腹痞胀(2)饥不欲食,食后腹胀(3)胃脘怕冷,嘈杂反酸三个中医临床症状有显着性差异(P<0.01);(1)食欲不振(2)嗳气二个中医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后内镜及病理分级: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较好。(7)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疗程后的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1.18%>对照组63.6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甚佳,能很好地治愈胃黏膜炎症,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强,临床应广泛运用。
孟祥月[10](2021)在《乌砂汤治疗小儿胃脘痛(饮食积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小儿胃脘痛(饮食积滞证)患儿,分析整理乌砂汤治疗小儿胃脘痛(饮食积滞证)的临床数据,综合评价该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小儿胃脘痛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试验将严格遵循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收录30例小儿胃脘痛(饮食积滞证)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乌砂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胃乐新颗粒口服,14天为1疗程,均观察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本次试验各项数据分析后,得到以下结果:1.乌砂汤治疗小儿胃脘痛(饮食积滞证)总有效率优于胃乐新颗粒(p<0.05)。2.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或矢气酸臭、食欲不振等症状积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照分析,乌砂汤有效改善饮食积滞证的小儿胃脘痛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可降低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确切。
二、慢性胃炎的辨证推拿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胃炎的辨证推拿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
1.1.2 中医学对胃腑与肝脾关系的认识 |
1.1.3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4 中医治疗之概述 |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2.1 胃炎 |
1.2.2 慢性胃炎 |
1.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选择 |
2.1.1 样本量选择 |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中止病例标准 |
2.1.7 脱落剔除标准及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治疗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2.3 统计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选择 |
3.1.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
3.1.2 推拿整脊方案的选择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3.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2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3.2.3 三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
3.2.4 三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比较 |
3.2.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3 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2.6 研究病例的退出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流程 |
3.2 样本量 |
3.3 随机方法 |
3.4 对照设计 |
3.5 盲法处理 |
3.6 治疗方案 |
3.7 可能出现的临床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
3.8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3.9 观察项目 |
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11 伦理原则 |
4 结果 |
4.1 安全性分析 |
4.2 脱落、中止、剔除病例 |
4.3 一般资料 |
4.4 疗效观察指标 |
讨论 |
1.研究结果分析 |
2.中医从肝胃不和论胃脘痛 |
2.1 肝的生理特点及其与脾胃的联系 |
2.2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病因病机 |
2.3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详细分型及治疗 |
3.西医对胃脘痛的认识 |
4.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立项依据 |
4.1 推拿镇痛的机制研究 |
4.2 背俞穴治疗胃脘痛的研究基础 |
4.3 整脊治疗胃脘痛的研究基础 |
4.4 筋出槽、骨错缝与肝胃不和 |
4.5 推拿部位及手法的选取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临床试验观察表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基于“顺则通”理论推拿调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1.1 古代医学病名源流 |
1.2 中医学中CSG的病因病机 |
1.3 中医学中CSG的辨证分型 |
1.4 中医学中CSG的治疗原则 |
1.5 中医学中CSG的治疗方法 |
2 西医学对CSG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2.1 概念及流行病学 |
2.2 西医学中CSG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
3 CSG疾病转归 |
4 结语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试验设计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基线比较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CSG与脾胃虚寒型 |
2 “通法”推拿理论 |
3 “顺则通”理论指导下推拿疗法的作用机制 |
4 临床疗效分析 |
5 小结 |
6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陈宇清胃病推拿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 研究方法 |
4 治疗方案 |
5 疗效观察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临床质量控制 |
8 受试者权利保证 |
结果 |
1 受试人群分析 |
2 临床疗效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认识 |
3 推拿治疗胃脘痛的机理 |
4 评价指标 |
5 导师的学术思想 |
6 陈宇清胃病推拿法经络穴位、手法的选择依据 |
7 研究结果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
附录2 :技术路线 |
附录3 :CRF表 |
附录 4:文献综述 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5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5)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临床治疗 |
4.1 辨证治疗 |
4.2 自拟方药治疗 |
4.3 中成药治疗 |
4.4 针灸治疗 |
4.4.1 毫针治疗 |
4.4.2 温针灸治疗 |
4.4.3 火针治疗 |
4.4.4 穴位埋线治疗 |
4.5 推拿治疗 |
5 总结与展望 |
(6)基于升降理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资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临床资料登记表 |
附录 C CSG 主要症状评分量化分级表 |
附录 D 胃肠病 PRO 量表 |
附录 E HP 感染分级量表 |
附录 F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附录 G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 量表) |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研究 |
1.4.1.1 脾胃病的病因 |
1.4.1.2 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
1.4.1.3 治疗脾胃病的方法 |
1.4.1.4 脾胃病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方法 |
1.4.2 大学生脾胃病的研究 |
1.4.2.1 大学生脾胃病的调查现状 |
1.4.2.2 大学生脾胃病的致病因素 |
1.4.3 健身气功在脾胃病领域中的研究 |
1.4.3.1 健身气功在脾胃病治疗中的研究 |
1.4.3.2 健身气功对人体脾胃脏腑的影响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制定 |
3.1.1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制定的原则 |
3.1.2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动作的筛选 |
3.1.3 动作编排顺序、音乐选择和数量设置的理论依据 |
3.1.4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运动频率、强度、时间与内容 |
3.2 实验结果 |
3.2.1 脾胃病症状得分结果的比较 |
3.2.2 脾胃病症状测试数目的比较 |
3.2.3 实验组和对照组脾胃病证候疗效评价的比较 |
3.2.4 实验组不同性别大学生脾胃病症状干预效果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实验结果分析 |
3.3.1.1 大学生脾胃病症状数目改变的分析 |
3.3.1.2 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程度改变的分析 |
3.3.2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分析 |
3.3.2.1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各式动作对脾胃脏腑影响的分析 |
3.3.2.2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整体作用 |
3.3.2.3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可用作大学生防治脾胃病的干预手段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体质辨识与三辨诊疗模式在慢性胃炎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治疗方法 |
2.3 干预时间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4 观测指标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证型类型 |
4.3 体质判定 |
4.4 人口学特征 |
4.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 |
4.6 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Hp感染、证型相关性 |
4.7 证型与年龄、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相关性 |
5 疗效判定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1.1 性别分布情况 |
1.2 年龄分布情况 |
1.3 Hp感染情况 |
1.4 BMI分布情况 |
2 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性分析 |
2.1 不同性别的年龄分布 |
2.2 不同性别的BMI情况分析 |
2.3 Hp感染与年龄、BMI的分布情况 |
2.4 各BMI分级的Hp感染情况分析 |
3 本组151 例慢性胃炎患者9 种体质的分布如下 |
3.1 不同性别的体质类型分布 |
3.2 Hp感染情况的体质类型分布 |
3.3 各年龄阶段的体质类型分布 |
4 本组151 例慢性胃炎人群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如下 |
4.1 不同性别的中医证型分布 |
4.2 Hp感染情况的中医证型分布 |
4.3 各年龄阶段的中医证型分布 |
5 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相关性 |
5.1 慢性胃炎患者不同体质的中医证型分布 |
5.2 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型的中医体质分布 |
6 中医症状积分表 |
6.1 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分布 |
6.2 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一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情况 |
6.3 治疗8 周后各中医体质类型疗效情况 |
6.4 治疗8 周后各中医证型疗效情况 |
6.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体质学说 |
1.1 体质可分论 |
1.2 体病相关论 |
1.3 体质可调论 |
2 研究结果讨论 |
2.1 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2.2 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分析 |
2.3 慢性胃炎患者的证型分析 |
2.4 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证型相关性分析 |
2.5 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
3 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 |
3.1 三辨诊疗模式 |
3.2 汤毅教授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具体思路及方法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脱落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样本量估算 |
1.4.2 给药方案 |
1.4.3 分组及疗程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6.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分如下四级 |
1.6.2 主要症状单项纪录分为4级如下 |
1.6.3 治疗前后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疗效评定标准 |
1.7 安全性 |
1.7.1 安全性评价指标 |
1.7.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1.8 统计分析 |
结果 |
1.病例脱落结果 |
2.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5.两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6.两组治疗后内镜及病理分级 |
7.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8.安全性指标分析 |
附图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2.古代医家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3.现代医家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4.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的立方依据 |
4.1 理论依据 |
4.2 病因病机 |
4.3 治法方药 |
4.3.1 治法 |
4.3.2 方药组成分析 |
5.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的临床疗效分析 |
6.本研究创新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乌砂汤治疗小儿胃脘痛(饮食积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试验方案 |
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6 脱落病例及中止病例情况 |
7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立法依据 |
3 方药分析 |
4 现代药理研究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症状评分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慢性胃炎的辨证推拿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孙跃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背俞穴推拿配合整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D]. 徐翔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基于“顺则通”理论推拿调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的临床观察[D]. 曾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陈宇清胃病推拿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D]. 吴光明.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 海兴华,王晓宇,刘芳,靳丽,逄妍,孙庆. 中国处方药, 2021(10)
- [6]基于升降理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王春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D]. 胡振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体质辨识与三辨诊疗模式在慢性胃炎中应用的临床观察[D]. 韩萍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傅小红.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10]乌砂汤治疗小儿胃脘痛(饮食积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孟祥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