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不稳定基本粒子存在的证据

新的不稳定基本粒子存在的证据

一、新的不稳定基本粒子存在的证据(论文文献综述)

何小刚[1](2021)在《李政道先生和现代中微子物理》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本文是应《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邀请为纪念李政道先生95寿辰所编辑的特刊中关于介绍李先生对中微子物理的开拓性杰出贡献而撰写。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七七级在校生于1981年入选李政道先生倡导和促成的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的学生,这是一极为荣幸的机会。我非常高兴能为此特刊撰文纪念李政道先生95寿辰。

阿尔曼·苏力旦[2](2021)在《考虑Sommerfeld效应以后的非对称暗物质残留密度》文中研究表明

刘昂[3](2021)在《关于WIMP和FIMP暗物质候选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解宵[4](2021)在《面向电力变压器油色谱数据特征参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变压器(PowerTransformer)是供电系统的枢纽,对其进行及时检测和准确诊断不仅为电力变压器正常运行和实施状态检修提供了基础,而且对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稳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变压器在线故障诊断常用的方法是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issolved Gas Analysis,DGA),但是传统的DGA比值方法存在着所建立的编码组合表并不能覆盖所有的故障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编码组合在编码表里找不到对应类型以及不同文献中对于诊断模型的训练所选用的输入特征有差异。对于以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从输入特征着手研究,将优选的特征组合与支持向量机多分类模型结合,选择最优的特征组合来训练变压器故障模型,进一步提高变压器的准确诊断。本文将进行以下几个内容研究:针对于不同文献所采用的特征组合各不相同,忽略了所选用的特征组合是否能有效反映故障类型这一问题,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且结合《大型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及案例》,建立了一个基于DGA的故障特征集,为后续方法提供一个特征寻优的空间。其次,结合了信息增益和F-Score两种评价函数来对故障特征进行定量计算,通过计算后的数值对故障特征进行排序,引入了支持向量机多分类模型来对排序后的特征进行验证。实验分别从不同的特征集及常用的分类器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实验结果发现了优选后的特征组合相较于传统的特征参量训练得到的模型性能更优,提高了故障诊断模型的识别率。最后,考虑到Filter模型仅仅是通过对特征进行定量计算从而来筛选特征,忽视了不同特征间的组合关系以及与训练模型的紧密结合。故引入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设计了一个 PSO 与SVM结合的特征优选的变压器故障诊断算法。利用离散粒子群算法对特征进行寻优的同时用标准粒子群算法进行支持向量机参数的优化,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结果来对所选的特征组合进行评估。实验从气体组合、气体比值组合、故障实例及文献[16]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特征选择后的子集故障诊断率较气体含量、IEC比值提高了 11%到23%左右,相较于常用的几种故障特征具有更好的诊断性能;较文献[16]故障诊断率提升了 8%。考虑到在实际现场应用中数据缺失的情况下,会影响变压器故障诊断的结果,分析几种常用的插补方法后,引入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KNN)来对缺失数据进行填补。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缺失数据存在的情况下有较好的表现能力,能在缺失数据存在的情况下对变压器故障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赵静[5](2021)在《χcJ→γV(ρ,φ,ω)的辐射衰变研究》文中指出利用BESⅢ实验在2009年和2012年采集的447.9兆ψ(2S)数据,本论文研究了χcJ→γV(J-0,1,2,V-ρ,φ,ω)的辐射衰变过程,并测量了相应的衰变分支比为:B(χc1 → γρ)=(202.7±3.8±11.6)× 10-6,B(χc2 → γρ)=(16.5±2.1±1.3)× 10-6,B(χc0 → γφ)=(3.27±1.21±0.33)× 10-6,B(χc1 → γφ)=(24.3±2.21±1.12)× 10-6,B(χc2→γφ)=(3.0±1.12±0.55)× 10-6,B(χc0 → γω)=(9.35±1.96±0.94)× 10-6,B(χc1 → γω)-(69.87±3.17±3.77)× 10-6,B(χc2 → γω)=(3.10±1.24±3.32)× 10-6,在这些结果中,第一项误差是统计误差,第二项是系统误差。其中,χc2→γρ和χc0→γω是首次观测到,信号显着性分别是8.8σ和5.3σ。另外,利用观测到的较大的信号数,我们做了χc1→γV的螺旋度振幅分析。此外,我们计算了χc1→γV衰变中矢量介子的横向极化分量的分数 fT(χc1 → γρ)=0.052±0.009±0.004,fT(χc1 → γφ)=0.12±0.05±0.04,fT(χc1 → γω)=0.060±0.022±0.011。

曾春华[6](2021)在《超子激发态Ω(2012)性质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Belle合作组在KΞ的不变质量分布中发现了一个新的Ω激发态。这个Ω激发态的质量和宽度分别M=2012.4±0.7±0.6以及Γ=6.4-2.0+2.5±1.6MeV。之后Belle合作组又继续测量了 Ω(2012)的三体衰变宽度,且没有在不变质量分布中发现Ω(2012)。我们基于分子态的模型,继续对Ω(2012)进行了理论研究,我们发现Ω(2012)可以看成是由s波的KΞ*(1530)和ηΩ以及d波的KΞ通过耦合道相互作用动力学产生的态。在这样的框架下,Ω(2012)被解释成自旋宇称为3/2-的分子态。通过引入d波模型参数对Ω(2012)二体与三体强衰变的理论研究,我们发现Belle合作组现阶段关于Ω(2012)的所有实验数据都能在强子分子态的模型下被很好地解释。除此以外,我们还提出实验上可以在Ωc的无轻子弱衰变过程Ωc→π+Ω(2012)→π+KΞπ中,通过其末态耦合道KΞ*(1530)与ηΩ的相互作用继续研究Ω(2012)的性质。

夏晓晗[7](2021)在《OPT方法下的手征相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限温度、密度下强子物质的性质是粒子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基本理论是量子色动力学(QCD),它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强子物质相图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磁场、电场背景对相图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其现实意义在于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中可能产生较强的磁场和电场。既然强相互作用的处理在非微扰区仍然存在困难,有效模型(如NJL模型)一直是研究强相互作用的重要辅助手段。尽管它们不是QCD,但却具有部分重要的QCD特征,同时计算要容易得多,这使它们成为模拟QCD的重要工具。使用有效模型进行计算时,往往也需要合适的计算方法。本文将采用最优化微扰论)OPT(方法,它通过较低阶的微扰计算而计入部分高阶微扰效应,是一种变分方法。本文使用超出平均场近似的NJL)2(SU模型,利用OPT方法研究了电场背景下的手征相变。我们计算了夸克的有效质量及凝聚随电场和温度的变化,并利用磁化率给出了化学势为零时TE-平面上手征相变的临界线。结果表明,电场具有推动手征恢复的效应,u夸克手征恢复比d夸克要快。不同的磁化率确定的手征相变临界线有差异,在TE-平面上临界线的中部差异更为明显。

曹旭婷[8](2021)在《进化视域下的自由意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由意志(Free Will)问题中的意识基础,或者说认知哲学和意识科学中的意识难题(consciousness problem)并不是一个十分新颖的研究对象,随着近年来神经生物学、认知科学以及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意识在21世纪重新占据了科学哲学家甚至科学家的视线焦点。国内外关于意识相关问题的研究,基本以神经科学作为核心学科,其中的机械论观念通常都受制于决定论的语境,而关于非决定论的种种立场只是在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偶有提出后得到关注。自由意志之所以构成一个哲学问题,是因为它和决定论构成了互不相容的矛盾,而后者是我们赖以理解世界的一个基本逻辑框架。在这一基础上,本文结合当下神经科学中意识理论的研究进展,并对以往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梳理和概括,反思意识或与自由意志相关的决策是在何种条件下做出的,并尝试系统地引入神经非决定论进行讨论。以往的研究中物理学方法的基础是还原论,而在生物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系统上的质疑。塞尔(John Searle)依托神经生物学的方法提出了一种生物自然主义的解释方案,使意识作为一种生物现象被研究,据此,就有理由设想从历时性的进化视角来看待自由意志的出现。本文第一章首先聚焦于围绕自由意志问题的非决定论争论,在区分多种非决定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弱”非决定论的假设,并介绍了量子意识理论、自由意志定理以及物理主义非决定论对于自由意志存在可能性的论证,以此说明非决定论思想在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中难以被忽略。第二章运用神经非决定论的解释模型,结合第一章对于脑中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事件的描述,将问题置于非决定论的框架之下。本章主要通过神经科学找寻脑中的不确定性过程,将其反映在神经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之中,使其能够为自由意志存在的可能性加以辩护,同时这种路径的局限性也在本章得以说明。第三章讨论物理主义的因果完备性命题下对于心-身问题的具体论断。物理主义认为意识是能够在特定物理系统中发生的过程,但目前面临着如何从因果性上去界定物理与心理层面之间影响的问题。物理主义的还原路径由于现象和定律之间的不相关性而被认为无法实现自上而下的推理,而物理学定律所包含的决定论观念碰到了自由意志这样一种直觉上的怀疑。本章将指明物理主义面对心-身问题时的局限性。第四章介绍生物自然主义对自由意志问题的解释。由于物理学原理所依赖的简约性原则在生物学研究中实际价值较低,塞尔将意识视作是在脑中作为更高层次的或系统的特征、由脑中的神经生物过程所引起的一种生物现象,并说明“间隔”对理解自由意志具有关键的作用。第五章介绍了当下与自由意志问题紧密联系的李贝特实验及对此的反驳,说明脑的当下的物理状态对于判定自由意志的充分性是值得怀疑的,因其界定标准仅仅是依据受试者的行为输出,这能否揭示主体真实、完整的意识状态同样也值得怀疑。一旦将意识纳入到生物体的进化发育之中,这种实验方法就很难对它的功能进行充分描述,造成意识的生物学意义无法完全归于描述的范围。因此本章将自由意志背后的生物性演化纳入到本章的讨论之中。最后,对于自由意志问题做出了一种历时上的解释,说明当下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对于意识的主观体验等问题的共时性解释是不充分的,以及进化解释在应对“解释鸿沟”时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结语部分总结了物理主义在心-身问题解释上的局限性,结合进化视角延续塞尔的生物自然主义的路径,探讨作为一种生物现象的意识不再局限于其现象性质与物理事实的认知鸿沟,转而探求意识的生物性特征是否能获得更多对于自由意志问题的解释效力。

林裕富[9](2021)在《RHIC能量下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手征磁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实验研究显示,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中产生了高温高密强耦合的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k-Gluon Plasma,QGP)。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建造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是主要用来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性质及量子色动力学相图的实验装置。在非对心碰撞中,夸克胶子团在旁观质子的运动而产生的极强磁场的作用下,在磁场方向上会出现电荷分离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手征磁效应(Chiral Magnetic Effect,CME)。实验上致力于寻找重离子碰撞中的手征磁效应已经十多年,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结论证实它的存在。其中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手征磁效应研究中很难有效的扣除背景,特别是与共振态的椭圆流相关的背景,它们也会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上产生类似的分离效应。最近电荷平衡函数法(Signed Balance Function)被认为可以作为寻找CME的探针,它是基于检验由磁场作用而导致的粒子对横动量差的净取向在垂直、平行反应平面两个方向上起伏的区别而提出来的新方法。在这个方法中提出了一对观测量:rrest和RB,这两者对信号、背景的反应不一样。即rrest在包含共振态的椭圆流等背景等情况下会增大,而此时RB会被压低。如果这两个观测量都大于1,那么这种情况就很有可能存在CME。本文利用Toy模型、多相输运模型模型(AMPT)和异常粘滞流体动力学模型(EBE-AVFD)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通过对rrest和RB的结果对比,可以很好的鉴别信号与背景。接下来本文对实验上用于寻找CME的三个基本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它们的核心组成部分发现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模型中的结果也表明它们对信号和背景的反应是相似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这三种方法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本文还利用电荷平衡函数法对STAR实验中所采集的Au+Au200GeV的数据进行研究,rrest,rlab和RB在所有中心度中都大于1,且大于EBE-AVFD模型中没有手征磁效应信号时的结果。这一结果很难被解释为只有背景存在的情况下导致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扣除背景的贡献,在RHIC的螺线管径迹探测器(The Solenoidal Tracker At RHIC,STAR)实验组进行了同质异荷数对撞实验(Isobar collision),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分析。这两个Isobar系统分别是:钌(44 96 Ru+44 96Ru)和锆(40 96Zr+40 96Zr),因为它们具有相同数量的核子数但具有不同的质子数,这就使得两对撞系统会有相同的背景(椭圆流)而具有不同的磁场大小,即两个碰撞系统的CME信号的大小不同。两个Isobar系统通过控制背景不变而改变信号的大小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研究CME理想的环境。STAR合作组采用了盲分析法以消除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偏差,目前所有用于分析实验数据的程序都已经冻结。因为Isobar的实验数据将会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因而迫切的需要对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不同方法对信号的灵敏度进行研究。由于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一直争论补休,本文利用盲分析中冻结的分析7关联方法和R关联方法的程序,以及电荷平衡函数法在Quark Matter 2019会议报告中所用的相同的方法对EBE-AVFD模型产生的Isobar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的观测量对于两个系统都会随着CME信号的增大而增大。然而当比较两个系统的比值时,Δγ和Rlab表现出很好的、彼此相当的灵敏度,而Rψ2 and rB随着信号的增大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关于观测量灵敏度的研究将对STAR实验Isobar数据结果的分析提供很好的参考。

张欣[10](2021)在《粒子物理融入本科课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粒子物理是物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而本科教学却鲜有涉及。本文就粒子物理中适合融入本科教学的内容以及如何融入两个问题进行阐述,为本科生拓宽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和探索前沿科学的兴趣,为硕士阶段研究方向的选择提供一个可能的参考。

二、新的不稳定基本粒子存在的证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不稳定基本粒子存在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4)面向电力变压器油色谱数据特征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变压器特征参量研究现状
        1.2.2 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变压器油中气体产生机理及故障类型
    2.1 变压器油中气体的产生
        2.1.1 绝缘油的分解
        2.1.2 固体绝缘材料的分解
        2.1.3 气体的其他来源
    2.2 正常状态下油中气体的含量
    2.3 变压器故障类型与油中气体的关系
    2.4 基于DGA技术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
        2.4.1 特征气体法
        2.4.2 三比值法
        2.4.3 大卫三角形法
    2.5 小结
3 粒子群算法与支持向量机理论
    3.1 粒子群算法的理论
        3.1.1 基本粒子群算法
        3.1.2 标准粒子群算法
        3.1.3 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
        3.1.4 算法流程
    3.2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3.2.1 线性可分情形
        3.2.2 近似线性可分情形
        3.2.3 非线性可分情形
        3.2.4 核函数的选取
        3.2.5 支持向量机参数的选取
    3.3 支持向量机多分类方法介绍
        3.3.1 一对一方法
        3.3.2 一对多方法
    3.4 小结
4 基于Filter和 SVM的故障特征优选
    4.1 故障特征选择方法
        4.1.1 信息增益
        4.1.2 F-Score
    4.2 基于特征选择和SVM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
        4.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2.2 特征筛选
        4.2.3 不同评价函数对应的特征组合
    4.3 实验验证
        4.3.1 不同的特征子集
        4.3.2 与BPNN对比实验
    4.4 小结
5 基于PSO-SVM的故障特征优选
    5.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特征量
    5.2 基于PSO-SVM特征参量优选实现过程
        5.2.1 粒子群结构
        5.2.2 编码方式
        5.2.3 个体适应度评估
        5.2.4 算法实现流程
    5.3 实验环境
    5.4 比值组合优选结果分析
    5.5 不同的特征子集对比实验
        5.5.1 气体含量作为故障特征实验
        5.5.2 气体比值作为故障特征实验
        5.5.3 与文献[16]实验的对比分析
        5.5.4 实际故障实例实验
    5.6 数据缺失情况下的变压器故障诊断
        5.6.1 均值插补
        5.6.2 回归插补
        5.6.3 KNN插补
        5.6.4 实验分析
    5.7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油中溶解气体数据(μL/L)

(5)χcJ→γV(ρ,φ,ω)的辐射衰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简介
    1.1 物质的微观结构
    1.2 标准模型
        1.2.1 基本粒子的构成
        1.2.2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1.2.3 希格斯玻色子
    1.3 强子谱
        1.3.1 夸克模型
        1.3.2 夸克的属性
    1.4 粲偶素和类粲偶素
        1.4.1 粲偶素能谱
        1.4.2 粲偶素跃迁
        1.4.3 类粲偶素
    1.5 BESⅢ实验
    1.6 论文的选题和结构
2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
    2.2 北京谱仪
        2.2.1 束流管
        2.2.2 主漂移室
        2.2.3 飞行时间计数器
        2.2.4 电磁量能器
        2.2.5 μ子鉴别器
        2.2.6 超导磁体
        2.2.7 触发判选系统
        2.2.8 电子学系统
        2.2.9 在线数据获取系统
    2.3 北京谱仪的物理目标
    2.4 BESⅢ离线软件系统
        2.4.1 离线数据处理计算环境
        2.4.2 BESⅢ离线数据框架
        2.4.3 BESⅢ探测器模拟系统
        2.4.4 BESⅢ离线重建系统
        2.4.5 BESⅢ刻度系统
        2.4.6 BESⅢ物理分析工具软件
3 χ_(cJ)→γρ的分支比测量
    3.1 背景
    3.2 数据样本和蒙特卡洛模拟
    3.3 常规的事例筛选条件
    3.4 χ_(cJ)→γρ的研究
        3.4.1 事例筛选条件
        3.4.2 本底分析
        3.4.3 不变质量谱的拟合
    3.5 系统误差估计
4 χ_(cJ)→γφ的分支比测量
    4.1 事例筛选条件
    4.2 本底分析
    4.3 不变质量谱的拟合
    4.4 系统误差估计
5 χ_(cJ)→γω的分支比测量
    5.1 事例筛选条件
    5.2 本底分析
    5.3 不变质量谱的拟合
    5.4 系统误差估计
6 螺旋度振幅分析
    6.1 ψ(2S)→γ_1χ_(c1),χ_(c1)→γ_2ρ,ρ→π~+π~-螺旋度振幅分析
        6.1.1 检查产生子
        6.1.2 输入输出检查
        6.1.3 拟合数据
    6.2 ψ(2S)→γ_1χ_(c1),χ_(c1)→γ2φ,φ→K~+K~-螺旋度振幅分析
        6.2.1 检查产生子
        6.2.2 输入输出检查
        6.2.3 拟合数据
    6.3 ψ(2S)→γ_1χ_(c1),χ_(c1)→γ2ω,ω→π~+π~-π~0螺旋度振幅分析
        6.3.1 检查产生子
        6.3.2 输入输出检查
        6.3.3 拟合数据
7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超子激发态Ω(2012)性质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粒子物理的发展简史
        1.1.2 强子物理的发展历史
    1.2 超子激发态Ω(2012)的发现和研究现状
第2章 Ω(2012)性质的理论研究
    2.1 衰变相空间
        2.1.1 二体衰变相空间
        2.1.2 多体衰变相空间公式
    2.2 散射振幅的Lippmann-Schwinger方程
    2.3 Ω(2012)的耦合道相互作用势与圈函数
    2.4 Ω(2012)的强衰变
    2.5 理论计算与数据分析
第3章 Ω_c无轻子弱衰变过程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OPT方法下的手征相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量子色动力学(QCD)
    1.2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
    1.3 QCD相图
2 有限温度场论
    2.1 禁闭与退禁闭
    2.2 手征相变
    2.3 有限温度场论
3 NJL模型
    3.1 NJL模型的特点
    3.2 磁场背景下的NJL模型
    3.3 电场背景下的NJL模型
    3.4 PNJL模型
4 电场背景下的手征相变
    4.1 拉格朗日密度
    4.2 OPT方法
    4.3 电场背景下的有效势
    4.4 计算结果与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进化视域下的自由意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非决定论争论
    1.1 非决定论概念的发展
        1.1.1 量子力学的非决定论
        1.1.2 非决定论的划分
        1.1.3 “弱”的非决定论
    1.2 自由意志的量子机制
        1.2.1 量子意识理论
        1.2.2 自由意志定理
    1.3 物理主义非决定论路径下的自由意志问题
        1.3.1 因果封闭原则造成的心-身问题
        1.3.2 物理主义非决定论的局限性
第二章 神经非决定论对自由意志的辩护
    2.1 神经非决定论路径下的自由意志问题
        2.1.1 神经活动中的非决定性来源
        2.1.2 从量子到生物系统中不确定性条件
    2.2 脑中的非决定论模型
        2.2.1 随机过程的“渗透”效应
        2.2.2 神经非决定论的局限性
第三章 物理主义面对心-身问题时的局限
    3.1 物理主义的一元论困境
        3.1.1 因果完备性
        3.1.2 律则的决定性
        3.1.3 物理-心理过程的同一性
    3.2 物理主义的内部分歧
        3.2.1 还原/非还原的路径分歧
        3.2.2 类型/殊型的同一论分歧
        3.2.3 功能主义导致的“二元论”立场分歧
    3.3 “难问题”的症结
        3.3.1 心理与物理规律的异质性
        3.3.2 解释鸿沟与第一人称问题
第四章 自由意志问题的生物自然主义路径
    4.1 生物自然主义对心-身问题的消解
        4.1.1 作为生物现象的心灵
        4.1.2 对第一人称问题的应对
        4.1.3 意向性的因果性说明
    4.2 生物自然主义路径下的意识与自由问题
        4.2.1 意识的非排他性说明
        4.2.2 “间隔”对自由意志的调和
第五章 进化视角下的自由意志问题
    5.1 共时性实验解释的局限
        5.1.1 有意识决策的难题
        5.1.2 无意识过程的影响
    5.2 神经系统内部的进化思想
        5.2.1 “重入”作为随机性的来源
        5.2.2 神经达尔文主义与“动态核心”假说
        5.2.3 神经达尔文主义的意识构成解释
    5.3 意向性与自由的关系
        5.3.1 “理由”与“自由”
        5.3.2 意识的“从无到有”
    5.4 走向进化视域的自由意志解释
        5.4.1 生命历程中的意识
        5.4.2 意识的演化
        5.4.3 自由意志问题的进化解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RHIC能量下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手征磁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简介
    1.1 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
    1.2 量子色动力学
        1.2.1 渐近自由和禁闭
        1.2.2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和QCD相图
    1.3 高能重离子碰撞
        1.3.1 时空演化
        1.3.2 横向方位角的各向异性
    1.4 手征磁效应
    1.5 模型介绍
        1.5.1 Toy模型
        1.5.2 AMPT模型
        1.5.3 EBE-AVFD模型
第二章 RHIC-STAR实验装置
    2.1 STAR探测器
        2.1.1 时间投影室
        2.1.2 飞行时间探测器
        2.1.3 重味探测器(Heavy Flavor Tracker)
第三章 实验上寻找CME信号的方法
    3.1 寻找CME的观测方法及现状
        3.1.1 γ关联方法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3.1.2 R关联方法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3.2 寻找CME的新方法:电荷平衡函数法
        3.2.1 电荷平衡函数法
        3.2.2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更新与总结
    3.3 实验观测方法之间的相关性
        3.3.1 γ关联法
        3.3.2 R关联法
        3.3.3 电荷平衡函数方法
        3.3.4 三种方法核心部分的比较
        3.3.5 Toy模型
        3.3.6 EBE-AVFD模型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电荷平衡函数法在Au+Au 200 GeV的分析结果与讨论
    4.1 分析数据的记录与筛选
        4.1.1 事件筛选
        4.1.2 带电粒子径迹的筛选
        4.1.3 带电粒子径迹的筛选
    4.2 事件平面法
    4.3 统计误差和系统误差
        4.3.1 统计误差
        4.3.2 系统误差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同质异位素对撞实验
    5.1 Isobar实验的理论预测
    5.2 STAR实验组的盲分析方法
    5.3 基于EBE-AVFD模型对不同方法灵敏度的研究
        5.3.1 γ关联方法
        5.3.2 R关联方法
        5.3.3 电荷平衡函数法
        5.3.4 三种方法显着性比较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会议报告
致谢
附录: 电荷平衡函数法中σ(ΔB_y)和σ(ΔB_x)的推导

(10)粒子物理融入本科课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适合融入本科教学的内容
    2.1 粒子物理发展史
    2.2 三种基本相互作用
    2.3 Higgs粒子的寻找
    2.4 粒子物理实验手段
3 融入方法的研究
4 研究意义

四、新的不稳定基本粒子存在的证据(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政道先生和现代中微子物理[J]. 何小刚. 现代物理知识, 2021(Z1)
  • [2]考虑Sommerfeld效应以后的非对称暗物质残留密度[D]. 阿尔曼·苏力旦. 新疆大学, 2021
  • [3]关于WIMP和FIMP暗物质候选者的研究[D]. 刘昂. 济南大学, 2021
  • [4]面向电力变压器油色谱数据特征参量的研究[D]. 解宵.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χcJ→γV(ρ,φ,ω)的辐射衰变研究[D]. 赵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6]超子激发态Ω(2012)性质的理论研究[D]. 曾春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7]OPT方法下的手征相变研究[D]. 夏晓晗.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8]进化视域下的自由意志问题研究[D]. 曹旭婷. 山西大学, 2021
  • [9]RHIC能量下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手征磁效应的研究[D]. 林裕富.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10]粒子物理融入本科课堂的研究[J]. 张欣. 大众标准化, 2021(10)

标签:;  ;  ;  ;  ;  

新的不稳定基本粒子存在的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