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参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一柳[1](2021)在《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需要上止血带的患者75例,年龄50~89岁,BMI<40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止血带总时间为60~150min,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四组:对照组(C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组(IPD组)。所有患者均于L2-3或L3-4间隙行腰硬联合阻滞,整个研究过程控制感觉阻滞平面在T8以下,IP组在手术前24h上肢绑止血带并充气至200mmHg,持续5min,放气5min,如此重复3个循环。D组麻醉后先静脉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1(15min输注完毕),然后以0.5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IPD组右美托咪定与缺血预处理联合应用,方法同IP组、D组。对照组给予与D组相同速度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四组患者上止血带前(T0)和止血带松开后(T1)以及术后24h(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于T0、T1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乳酸(Lac)浓度;计算Pa O2/Fi 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及呼吸指数(RI);并测定血清中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C16)和丙二醛(MDA)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有无肺功能损伤临床表现。结果1四组病人年龄、性别、身高、BMI、吸烟情况及止血带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与C组相比,D组和IPD组T1时HR降低(P<0.05),T1~T2时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组T0~T2时HR及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气分析参数的比较:与T0时相比,4组T1时pH值降低,La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和IPD组T1时Pa CO2升高(P<0.05),IP组和IPD组T1时Pa O2和Pa O2/Fi O2升高,RI降低(P<0.05),IP组T1时Lac降低(P<0.05);与IP组比较,D组T1时Pa O2和Pa O2/Fi 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血清CC16和MDA的浓度的比较:与T0时比较,C组T1时CC16和MDA增加,IP组和IPD组T1时MDA降低(P<0.05)。与C组比较,IP组、D组和IPD组T1时CC16和MDA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四组患者围术期高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和咳嗽咳痰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四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新发的咳嗽或(和)咳痰、非正常的呼吸音、体温≥38℃、胸片提示肺膨胀不全或肺炎等肺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结论缺血预处理、右美托咪定均可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与抑制CC16分泌,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产生肺保护作用,但二者联合与单独应用效果并不明显。
朱媛媛[2](2020)在《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液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血液单核细胞TLR4和血浆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以及患者术后肺功能变化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的肺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围术期肺保护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获青岛市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5~64岁,BMI 20~28kg/m2,ASA I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依托咪酯0.3mg/kg、舒芬太尼0.3μ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快速诱导后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术,纤维支气管镜确认导管位置,采用容量控制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双肺通气VT 8~10 ml/kg,RR 10~l2次/分;单肺通气VT 6~8 ml/kg,RR 12~l6次/分。维持PETCO2 30~40 mm Hg,SpO2>95%,气道压<30cmH2O。两组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4~8mg·kg-1·h-1、瑞芬太尼0.2~1.0μg·kg-1·min-1、吸入1%~2%七氟醚及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05 mg/kg维持麻醉。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在麻醉诱导插管后手术开始前,P组予左下肢根部绑止血带,充气阻断下肢血流5min,以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不到足背动脉血流为准,再放气恢复血流5min,如此循环3次;C组予左下肢根部绑止血带未充气30min。标本采集与检测:分别于入室时(T0)、术后6h(T1)、12h(T2)、24h(T3)采集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炎性因子TNF-α、IL-6的水平,并于上述各时间点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h内肺炎、肺不张及呼吸衰竭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左下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患者TLR4表达、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P组患者TLR4表达、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TLR4表达与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P<0.05)。(2)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PA-a O2、RI明显升高(P<0.05),OI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P组PA-a O2、RI明显降低(P<0.05),OI明显升高(P<0.05)。(3)术后两组患者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下肢均无皮肤破溃、血栓栓塞、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可提高机体氧合,改善术后肺功能,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具有肺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液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缪项慧,李和,翁程炜,吴艳琴[3](2019)在《右美托咪定不同处理方式对高龄患者止血带所致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不同处理方式对高龄患者止血带所致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单侧骨科下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n=20):DEX预处理组(D1组)、DEX后处理组(D2组)、DEX预处理联合后处理组(D3组)及对照组(C组),均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穿刺完成后,D1组静脉注射1.0μg/kg DEX作为负荷剂量,10 min注射完毕,然后静脉输注0.5μg/(kg·h)维持至放止血带时停止输注,而D3组维持至术毕;D2组止血带放气即刻开始输注DEX并维持至术毕;C组全程以等速度等容量生理盐水泵注和维持至术毕。记录各时点PaCO2、PaO2、PA-aDO2、RI和OI值。记录各时点血浆SOD、MDA、IL-8、TNF-α浓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4时四组PaO2、OI均降低,PA-aDO2和RI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D1~D3组T4时PA-aDO2和RI较低,PaO2、OI比值较高(P<0.05)。与T0时比较,T1~T4时四组血浆MDA、IL-8和TNF-α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T1~T4时D1~D3组血浆MDA、IL-8及TNF-α浓度降低,SOD浓度升高(P<0.05)。与D1、D2组比较,T1~T3时D3组血浆MDA、IL-8及TNF-α浓度降低,SOD浓度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处理和二者联合处理均能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起到保护作用,且二者联合处理保护作用更强。
彭娟[4](2019)在《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后肢体缺血再灌注致大鼠肺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右美托咪啶(DEX)预处理后,肢体缺血再灌注致大鼠肺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pragne-Dawley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四组(n=10),即:假手术组(SO组)、D10预处理组(DEX10ug/kg,即D10组)、D50预处理组(DEX50ug/kg,即D50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各组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HE染色)的病理学改变。测量各组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计算大鼠肺组织干湿重比(W/D)、氧化应激损伤程度、肺组织凋亡因子表达量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光镜下的四组大鼠肺组织,SO组肺泡结构清晰,基质无异常,未见增厚,无水肿,可见部分炎性细胞。与SO组对比,I/R组肺泡局部塌陷、不张,肺泡边界结构遭严重破坏,血管扩张充血,肺泡间隔明显增厚,间质水肿,其内被许多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填充。D10组和D50组肺泡边界较完好,结构清晰可见,伴少量的水肿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D50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优于D10组,D50组与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将四组实验大鼠PaO2、肺组织W/D水平对比:a.PaO2的比较结果为:SO组>D50组>D10组>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W/D比值为:SO组<D50组<D10组<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将四组实验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程度进行对比:a.SOD含量比较结果为:SO组>D50组>D10组>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DA含量比较结果为:SO组<D50组<D10组<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四组实验大鼠炎症介质(IL-6、TNF-α)含量比较结果为:SO组<D50组<D10组<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四组实验大鼠肺组织凋亡因子a.bax、Caspase-3水平比较如下::SO组<D50组<D10组<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bcl-2水平比较如下:SO组>D50组>D10组>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大鼠肺损伤作用是显着的。2.右美托咪啶预处理有效减轻肺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改善肺通气功能,可部分逆转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性。
赵彦瑞,吕文睿,王东,周君琳[5](2016)在《羰基硫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致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前期研究发现,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如NO、CO、H2S及二氧化硫在急性肺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其他的气体参与,如羰基硫。目的:探讨外源性小剂量羰基硫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不做处理;模型组制作肢体缺血4 h再灌注2 h损伤模型;低、中、高剂量羰基硫组分别于制作肢体缺血4 h再灌注2 h损伤模型前20 min腹腔注射0.2,0.5,1 mL羰基硫;低、中、高剂量空气组分别于制作肢体缺血4 h再灌注2 h损伤模型前20 min腹腔注射0.4,1,2 mL空气。再灌注2 h后,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及肺系数改变,应用ELISA技术检测肺组织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自细胞介素1β、自细胞介素6表达,应用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出现明显损伤性变化,肺系数明显增大(P<0.05),肺组织及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增加(P<0.05),凋亡率增加;(2)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羰基硫可减轻肺组织损伤程度,降低肺系数及凋亡率,以低剂量效果最明显;低、中剂量羰基硫可显着降低肺组织及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P<0.05);(3)低、中、高剂量空气组各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4)结果表明,外源性小剂量羰基硫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发挥其改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王刚[6](2016)在《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湿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及对SOD及TNF-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下肢缺血类疾病的发病率近些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5-20%。目前,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病情,但不能使已经阻塞血管再通,随着现代医学的逐渐发展,介入治疗在下肢缺血类的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介入改善了血管供血的同时,我们又常面临另一个让我们头疼的问题,就是肢体缺血再灌注。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肢体症状,比如疼痛、肿胀、麻木等,还可以引起远隔器官的损伤,比如心、脑、肾、肝、胃肠道等,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目前针对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中药在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有很好的疗效,而关于中药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的研究目前还非常少;杨博华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湿瘀互结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一直未能针对此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总结。本研究将60例下肢缺血患者在介入手术开通血管后发生肢体再灌注损伤且属于中医湿瘀互结辩证分型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加祛湿通脉方口服组,通过两组之间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分析,以评价祛湿通脉方在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中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找到更多的治疗途径以及保证更确切的疗效,以达到在临床推广为更多的患者造福的目的;并在治疗后1、3、7、14天两组之间分别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是否有差异,以及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变化趋势,以期找出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为中药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找到更多循证学证据,以及为中药有效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方法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0月1日,我院下肢缺血患者在介入手术后发生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且符合中医湿瘀互结辨证分型的共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0.9%氯化钠250m1+硫辛酸注射液600mg及0.9%氯化钠注射液250m1+七叶皂苷纳注射液15mg,每日一次;常规给予降压降脂降糖等基础治疗并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杨博华教授自拟的祛湿通脉方口服(康仁堂制药公司制作的颗粒剂)组方:黄柏15g 炒苍术l0g牛膝l0g茯苓15g丹参20g红花6g泽兰12g;服药方式:当出现再灌注损伤时即开始服用,每日两次,早餐前及晚餐前各一次,每次一袋,口服14天;观察指标:治疗开始后1、3、7、14天观察患者的疼痛、麻木、肿胀、远隔器官是否受损进行症状积分进行评价分析;并在治疗后1、3、7、14天行静脉抽血,查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录入SPSS数据库,经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症状积分评价:在治疗第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3、7、14天治疗组的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2. TNF-α浓度: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治疗的第1天和第14天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3、7天治疗组的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同组不同时间点位比较:治疗组同组不同时间点位的比较显示:第1天与第3天、第3天与第7天TNF-α浓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第7天与第14天TNF-α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同组不同时间点位的比较显示:第1天与第3天、第3天与第7天、第7天和第14天TNF-α浓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3.血清中SOD的活性:组间比较:血清中SOD的活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1天和第3天治疗组的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O.05;同组不同时间点位比较:治疗组血清中SOD的活性在同组不同时间点位的比较显示:第1天与第3天有明显差异,P<0.05;但第3天与第7天、第7天和第14天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的血清中SOD的活性在同组不同时间点位的比较显示:第1天与第3天、第3天与第7天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第7天和第14天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祛湿通脉方在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湿瘀互结证型者是明确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祛湿通脉方能更快的降低血清中TNF-α浓度说明其可能有较好的抗炎性反应,清除炎性介质的作用;祛湿通脉方还能更快的提升SOD活性,说明其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反应的能力较强;肢体缺血再灌注后TNF-α浓度呈现高表达,后逐渐减低;而S0D活性在缺血再灌注后活性减低后逐渐升高;说明肢体缺血再灌注后体内的炎性介质被激活,炎性因子表达增强,而一些抗氧化酶因为要清除大量自由基而被消耗活性减低,这也间接说明了炎性因子和氧自由基参与导致了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的机体组织的损害。
闫晓强,刘蔚,高军辉,吴敬峰,温志强,白晓亮[7](2015)在《骨科止血带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各种原因造成正常组织器官缺血,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血流恢复后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结构破坏持续加重,未减轻[1]。1骨科止血带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骨科止血带临床应用于肢体手术以达到减少术中出血量,保持术野清晰的目的。骨科止血带引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在造成肢体原发部位损伤的同时,还可以导致远隔器官的损伤,
李志君,孟庆春,高淑杰,赵秀花,朱雅,孔小燕[8](2014)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C组)。采用常规法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超微结构改变,利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中MDA、SOD、XO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B组相比,C组肺血管扩张、炎性细胞聚集、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肺组织MDA、XOD活力明显降低,SOD活力升高。结论丹参酮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尚宪荣[9](2014)在《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临床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法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医病机,揭示益气活血化瘀法是防治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方法。方法:1通过观察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中医证候做出诊断;选择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随机将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扩血管,抑制血小板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根据病情随症加减。3分别观察再灌注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肢体疼痛感、肿胀感、麻木感;PPG波幅;血清学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测定踝肱指数(ABI)。4对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分别对两组病人的疼痛,肿胀和麻木进行评分。在术后第一天,两组病人无统计学意义咿0.05),术后第三天,两组分值均达到高峰,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两组的峰值开始下降,术后第七天及第十四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疗效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PPG波幅:两组治疗前PPG波行的最高峰值h对=1.45±0.67;h治=1.57±0.60。t=0.84;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足趾PPG波行的最高峰值:H对=2.51±0.60;H治=5.25±1.32。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t=7.56,p<0.01;治疗组t=13.91,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t=10.34;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生化检测:LDH(U/L)治疗组为255.7±95.2对照组398.3±105.2Cr(μmmol/L)治疗组为59.3±34.7对照组135.7±38.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ABI值:治疗组:治疗前ABI为0.4±0.22治疗后ABI为0.98±0.21;对照组治疗前为0.4±0.27,治疗后为0.88±0.3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踝肱比比较t=-0.76,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比较t=5.25,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比较t=4.73,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改变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改变比较t=8.70,P<0.05,有统计学意义。5疗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为92.30%;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P<0.05。结论:本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为主要症候;益气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肢体再灌注损伤患者的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可提高PPG波幅显示有效改善足趾微循环;可以降低血清LDH、Cr值显示对再灌注后肾功能起着保护作用;可以提高肢体再灌注损伤患者的ABI值显示有效改善肢体血流量。总之,益气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多靶点有效防治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
汪涛,周业庭[10](2012)在《急性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理论及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广泛研究,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令人注目的进展。下肢缺血再灌注产生的影响,从无持续后遗症的轻度损伤发展为一个系统性反应且伴随有多个器官损伤。系统性累及会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对重危患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其通常是一个致命性的结局。本文就相关文献探究局部缺血再灌注代谢后果对下肢的影响,并论述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防治和对其他器官系统的临床效应。
二、丹参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参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远隔缺血适应的器官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液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方法 |
2 病例选择与分组 |
3 预处理方案 |
4 仪器及设备 |
5 主要药品及试剂 |
6 麻醉过程与方法 |
7 观察指标及标本采集 |
8 标本处理 |
9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一般资料、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
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液单核细胞TLR4表达、血浆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
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_(A-a)O_2、RI、OI的比较 |
4 两组患者术后48h内肺部并发症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左下肢不良反应的观察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右美托咪定不同处理方式对高龄患者止血带所致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前准备和监测 |
1.3 麻醉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四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不同时点PaCO2、PaO2、PA-aDO2、RI和OI变化情况 |
2.3 不同时点血浆SOD、MDA、IL-8、TNF-α浓度变化 |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3 讨论 |
(4)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后肢体缺血再灌注致大鼠肺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
2.2.2 分组与处理 |
2.2.3 标本留取 |
2.2.4 指标观察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肺组织病理检查 |
3.2 四组大鼠肺组织W/D、PaO2 水平对比 |
3.3 四组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程度对比 |
3.4 四组大鼠肺组织凋亡分子表达量对比 |
3.5 四组大鼠炎症介质含量 |
第4章 讨论 |
4.1 选取并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 |
4.2 肢体缺血再灌注与肺损伤 |
4.3 DEX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4.3.1 肺组织的水肿和通气情况 |
4.3.2 DEX预处理减弱了由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肺组织IL-6 和TNF-α水平的增加 |
4.3.3 肺组织结构改变 |
4.3.4 肺组织生化指标 |
4.3.5 肺组织凋亡因子水平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羰基硫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致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羰基硫: |
急性肺损伤: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造模动物及材料 |
实验动物: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造模方法 |
1.3 取材 |
1.4 主要观察指标 |
肺组织学检查: |
肺系数检测: |
血清及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测定: |
细胞凋亡情况检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实验动物死亡率 |
2.2 各组肺组织形态学变化 |
2.3各组肺系数的变化 |
2.4 各组肺组织及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
2.5 各组TUNEL检测结果 |
3 讨论Discussion |
(6)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湿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及对SOD及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综述 |
1.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
2. 中医病机的研究 |
3. 远隔脏器及血液系统的损伤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概况 |
1. 中药在对抗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 |
2. 小结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论文正文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骨科止血带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科止血带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
2 骨科止血带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
3 小结 |
(8)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资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方法 |
1.3.1 模型制备 |
1.3.2 肺组织匀浆制备 |
1.4 观测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动物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
2.1.1 大体改变 |
2.1.2光镜下表现 |
2.1.3 透射电镜下表现 |
2.2 各组肺组织中MDA、SOD、XOD含量比较 |
3 讨论 |
(9)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
1 缺血再灌注损伤定义的提出 |
2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机制 |
2.1 原发性缺血损伤 |
2.2 继发性再灌注损伤 |
3 远隔器官的损伤 |
4 中医病机 |
4.1 病因病机 |
5 中医辩证分型 |
6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
6.1 西医治疗 |
6.2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阳还五汤研究进展 |
1 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加减 |
2 作用机制 |
2.1 改善血液流变学 |
2.2 抗血栓形成 |
2.3 抗动脉粥样硬化 |
2.4 抗缺血 |
2.5 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 |
2.6 减少细胞凋亡 |
2.7 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及抗脂质过氧化 |
2.8 调节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
2.9 减少细胞内钙超载 |
2.10 抑制细胞炎症反应 |
3 临床应用 |
3.1 治疗脑血管疾病 |
3.2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
3.3 治疗高血脂 |
3.4 周围血管病 |
3.5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
3.6 其它 |
3.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1 技术路线图 |
资料与方法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剔除病例标准 |
2.5 疼痛程度的判定 |
2.6 肿胀程度的判定 |
2.7 感觉异常(麻木)程度的判定 |
3 方法 |
3.1 分组 |
3.2 中药组方 |
3.3 给药方法 |
3.4 临床症状观察 |
3.5 PPG波峰的测量 |
3.6 ABI的测量 |
3.7 测血清LDH,Cr值 |
3.8 疗效判定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5 结果 |
5.1 发生率 |
5.2 临床症状观察 |
5.3 ABI值 |
5.4 血清LDH,Cr值 |
5.5 PPG波峰值 |
5.7 疗效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病例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丹参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肺功能的影响[D]. 杨一柳.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液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影响[D]. 朱媛媛. 青岛大学, 2020(01)
- [3]右美托咪定不同处理方式对高龄患者止血带所致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J]. 缪项慧,李和,翁程炜,吴艳琴. 中国现代医生, 2019(18)
- [4]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后肢体缺血再灌注致大鼠肺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D]. 彭娟. 南昌大学, 2019(01)
- [5]羰基硫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致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作用[J]. 赵彦瑞,吕文睿,王东,周君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40)
- [6]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湿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及对SOD及TNF-α的影响[D]. 王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骨科止血带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闫晓强,刘蔚,高军辉,吴敬峰,温志强,白晓亮.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22)
- [8]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J]. 李志君,孟庆春,高淑杰,赵秀花,朱雅,孔小燕.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22)
- [9]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D]. 尚宪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急性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汪涛,周业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