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甲酸对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志[1](2019)在《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结肠癌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奥沙利铂对HCT116/L-OHP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 开始阶段利用HCT116结肠癌细胞实行小剂量奥沙利铂连续联合大剂量冲击的方法培养HCT116结肠癌耐奥沙利铂细胞(HCT116/L-OHP);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下HCT116/L-OHP的OD值,根据OD值求IC50,进而求得HCT116/L-OHP细胞的耐药倍数;根据MTT法获得经过奥沙利铂联合不同浓度全反式维甲酸(ATRA)处理的HCT116/L-OHP细胞的IC50;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T116结肠癌细胞组、HCT116/L-OHP细胞组、处理组三组细胞LC-3、Beclin1、Bcl-2的基因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CT116结肠癌细胞组、HCT116/L-OHP细胞组、处理组三组细胞LC-3、Beclin1、Bax、P62、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本研究经过小剂量连续联合大剂量冲击的方法培养出结肠癌耐奥沙利铂细胞(HCT116/L-OHP),采用MTT实验检测奥沙利铂对HCT116/L-OHP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及HCT116/L-OHP细胞的耐药稳定性,预实验结果显示L-OHP作用HCT116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6.3mg/L,HCT116/L-OHP细胞的IC50值为67.73mg/L,耐药倍数(resistance fold,RF)=10;发现不同浓度的奥沙利铂作用HCT116/L-OHP细胞培养后,细胞活力显着下降,表明奥沙利铂能够抑制HCT116/L-OHP细胞活力,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2 MTT实验检测全反式维甲酸的最适浓度,培养24h后,细胞的存活率分别是:1 umol/L(0.901±0.026)、2 umol/L(0.741±0.029)、5 umol/L(0.505±0.037)、10 umol/L(0.295±0.019)、20 umol/L(0.096±.028),根据奥沙利铂及全反式维甲酸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活性的药物剂量依赖性实验结果,选取20mg/L奥沙利铂及5 umol/L全反式维甲酸作为后续实验药物剂量浓度。3由2-ΔΔCT分析法计算经对应处理24h后三组细胞内LC-3、Beclin1、P62 m RNA相对表达量,LC-3、Beclin1、P62 m RNA在HCT116细胞、HCT116/L-OHP细胞、经过全反式维甲酸作用后的耐药细胞三组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LC-3(1.000±0.000、11.310±0.856、3.557±0.985*)、Beclin1(1.000±0.000、12.589±0.863、3.865±0.904*)、P62(1.000±0.000、0.308±0.068、0.972±0.057*),提示全反式维甲酸与奥沙利铂联合用药时能逆转HCT116/L-OHP的耐药性,可能与下调耐药细胞中LC-3、Beclin1的mRNA的表达及上调P62mRNA的表达有关(P<0.05)。4 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提示HCT116细胞、HCT116/L-OHP细胞、经过全反式维甲酸作用后的耐药细胞三组中LC-3、Beclin1、Bcl-2蛋白的表达量下调(P<0.05),Bax、P62蛋白的表达量上调(P<0.05)。结论 1全反式维甲酸能够抑制HCT116/L-OHP细胞活力,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2全反式维甲酸能够逆转HCT116/L-OHP细胞的耐药性,通过下调它的自噬性,诱导其凋亡;3综上可知:调控耐奥沙利铂的人类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的自噬性,可作为增强癌细胞对化疗药敏感的新方法。图8幅;表4个;参163篇。
李伟,熊燕燕,朱明月,鲁琰,董栩,陈栘,李孟森[2](2013)在《全反式维甲酸通过抑制Src蛋白的表达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其影响ATRA作用的关键靶蛋白,为肝癌的治疗提供线索。[方法]不同浓度的ATRA处理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人正常肝细胞L-02后48小时,MTT法分析ATR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ATRA对细胞Src和p-Src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ATRA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的逐渐增加,抑制作用呈递增趋势;2、全反式维甲酸(ATRA)能够诱导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凋亡,随药物浓度的增高,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3、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总Src蛋白的表达没有影响,可能通过抑制Src蛋白活性来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的凋亡。
许刚[3](2013)在《MiR-221增强干扰素抗HCV作用及atRA对肝癌细胞的血清饥饿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导致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流行呈全球性分布,全世界有1.7~2亿人感染HCV。HCV导致的丙型肝炎易慢性化,慢性率高达70%,且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高度相关。目前HCV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联合利巴韦林,但是疗效并不理想,且治疗昂贵、副作用大。肝癌是全球第五大流行的肿瘤,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HCV感染是诱发肝细胞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的诱发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据报道,HCV基因组编码的多个蛋白如核心蛋白core、非结构蛋白NS5A等与肝癌发生有关。目前,对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同时辅以化学治疗或者药物治疗。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主要生物学功能是通过与其靶标分子的3-UTRs结合来抑制翻译或降解mRNA来调控基因表达。miRNAs参与各种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凋亡等,并参与肝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miRNAs作为一类新的分子靶标,应用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同时,由于肝癌的治疗效果局限,诱导分化作为一个新型而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用于肝癌的治疗,诱导分化剂也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一类诱导分化剂,已成功应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但有研究表明atR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保护癌细胞。本文就miR-221对HCV的调控以及atRA保护肝癌细胞生存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一、MiR-221作用于SOCS1/SOCS3增强IFN抗HCV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研究人员采用RNA干扰、生物芯片等方式对HCV生命周期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与病毒入侵相关的四个受体分子(CD81、SR-BI、Claudin-1和Occludin),并发现了具有调节病毒复制作用的磷脂酰肌醇4激酶和作用于病毒包装释放过程中的脂蛋白等。最近研究发现microRNAs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例如miR-122通过与HCV5,-UTR结合促进病毒的复制,miR-193b调节HCV对Sorafenib药物的敏感性等等。miR-221广泛表达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其编码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通过作用于CDKN1C/p57、CDKN1B/p27、Bmf等分子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本研究首先检测到HCV感染的细胞上清以及病人血清中的miR-221水平升高。在Huh-7.5.1细胞中转染miR-221的mimics与inhibitor后再以HCVcc(HCV cell culture-derived virus)感染,通过FQ-PCR和免疫荧光检测其对HCV感染性的影响。结果显示miR-221过表达或抑制对HCV的复制却没有影响。在Huh-7.5.1中加入IFN-α后,可以观察到miR-221显着增强干扰素的抗HCV作用。故推测miR-221抑制HCV的复制与干扰素相关。将miR-221mimics与inhibitor转染Huh-7.5.1细胞后以HCVcc感染,发现HCV感染可以促进IFN-α的表达,但却不受miR-221水平的影响。继而,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miR-221对IFN-α/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过表达miR-221后,JAK1、STAT1与STAT3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上升,inhibitor则有相反的作用。通过Targetscan与PicTar在线数据库预测没有发现JAK/STAT通路中的成员与miR-221有直接的相互作用,但发现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家族的SOCS1、SOCS3两个分子的3,-UTR存在miR-221的结合位点。为了证实上述预测,我们构建了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SOCS1和SOCS3野生型和突变型(miR-221不能与SOCS1、SOCS3发生相互作用)表达载体,与miR-221mimics共转染HEK-293T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SOCS1和SOCS3是miR-221的靶标分子。为了确认miR-221是通过SOCS抑制HCV的复制,我们随后构建了SiSOCS1、SiSOCS3小干扰RNA来分别干扰SOCS1、SOCS3的表达。结果表明下调SOCS后,JAK/STAT的信号转导增强,即JAK1、STAT1、STAT3的磷酸化水平升高,随即HCV的复制水平下降,干扰素的抗HCV作用增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SOCS家族是JAK/STAT通路的主要负调控因子,miR-221作用于SOCS后抑制其表达,继而减弱了SOCS对IFN/JAK/STAT的负调控作用,故推测miR-221是通过抑制SOCS1、SOCS3的表达而促进JAK/STAT信号转导进而抑制HCV的复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并建立完整的感染周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有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同时病毒也通过逃逸而复制播散,该过程是病毒与宿主相互博弈的过程。miR-221在HCV感染与复制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维持HCV基因组的稳定性并促进其复制,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作用于SOCS1/SOCS3增强IFN的抗HCV作用。基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复杂性,miR-221在HCV复制和感染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二、全反式维甲酸保护肝癌细胞抵御血清饥饿作用维甲酸(RA)又称为视黄酸,是由维生素A在体内氧化成视黄醛,再进一步氧化而成。维甲酸可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与成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维甲酸发挥生物活性主要是通过与细胞内的维甲酸受体RAR(retinoid-x receptor)结合,形成异二聚体结合到DNA上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atRA(全反式维甲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一类诱导分化剂。atRA用于肝细胞癌的治疗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诱导癌细胞凋亡;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3.诱导肝癌细胞分化。atRA用于肝细胞癌的治疗时因条件变化而具有不同表现,正常的条件下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分化促进凋亡的效果,但在血清饥饿的时候,atRA却保护肝癌细胞,表现为相反的效果。本研究对atRA保护肝癌细胞抵抗血清饥饿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对三种肝癌细胞系(HepG2、HepG3B和Huh7细胞)进行无血清、无血清和atRA共培养,观察细胞的生长。结果表明HepG2细胞在血清饥饿36小时后开始凋亡,48小时后细胞凋亡超过50%,96小时后细胞几乎全部死亡;但经10μMatRA处理后的HepG2细胞在血清饥饿下到60小时才开始凋亡,120小时后细胞还保持有30%存活,168小时后细胞才全部死亡。在Hep3B和Huh-7细胞中得到类似的结果。这说明atRA在无血清条件下具有保护肝癌细胞的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为了探索atRA的保护机制,我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以及实验组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atRA处理的细胞与对照细胞在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上没有显着差别。我们在培养细胞时意外发现atRA处理组细胞较对照组细胞贴壁早,进一步设置不同检测时间点,发现atRA处理可以明显增强细胞的粘附作用。细胞的粘附能力一般是受细胞外基质分子影响的,用Illumina Human HT-12v4芯片检测atRA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基因表达时发现:有380个基因表达差异,其中207个上调,173个下调。上调倍数最高的基因是CYP26A1、HINT3、miR-1282、CYP26B1。对基因差异进行功能分析发现与细胞外基质相关的基因主要分布在上调区,其中变异较大的是COL8A2(collagen8A2)分子。通过RT-PCR与Western blot进一步确认了该结果。这提示COL8A2可能参与到了atRA对肝癌细胞的血清饥饿保护作用。为了确认该推测,随后用siRNA下调COL8A2的表达,发现atRA对COL8A2下调的肝癌细胞的血清饥饿保护作用也消失了,同时对细胞的粘附增强作用也消失了。进一步研究表明,COL8A2除了具有增强细胞粘附的能力之外,还具有增强肝癌细胞迁移与侵入的能力:COL8A2过表达后,肝癌细胞的迁徙率和侵染率分别增加了31.6%和77.8%,而干扰COL8A2的表达,细胞迁徙率和侵染率分别降低了32.2%和59.6%。综上所述,血清饥饿的条件下atRA能保护肝癌细胞免受凋亡作用,该作用是通过上调COL8A2表达而实现的。肿瘤的诱导分化治疗是一个新颖的治疗方法,目前对其研究还处在初步的阶段,还存在很多的未知领域。有效的诱导分化剂是该方案的关键,atRA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诱导分化剂,但也有一些负作用的报道。我们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atRA在抗肝癌治疗中的不同角色,为其用于临床治疗肝癌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小结:1. MiR-221能够抑制HCV复制,该抑制效果通过抑制SOCS1/SOCS3的表达,促进JAK/STAT信号转导,从而增强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效果而实现的。2.全反式维甲酸在肝癌细胞无血清培养时能够保护肝癌细胞,该作用是通过上调COL8A2的表达进而增强了肝癌细胞的粘附、迁徙和侵染而实现。3.上述研究探讨了miRNAs在HCV生命周期中的作用以及新型肝癌治疗药物atRA在治疗中的双重作用,为临床肝炎和肝癌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王亚威[4](2013)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Gsk-3β、Axin及Survivin的动态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Gsk-3β、Axin和Survivin在SD大鼠肝癌变进程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苦参素(OMT)干预下表达的动态变化,为探索肝癌变分子机理,筛选肝癌预警分子及有效的抗肝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DENA)为诱癌剂,全反式维甲酸和苦参素(ATRA+OMT)为干预药物,建立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自给药之日起,分别于2、4、6、8、10、12、14、16、18、20w处死大鼠,通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Gsk-3β、Axin和Survivin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大鼠肝癌变进程中诱癌组Gsk-3β、Axin阳性率逐渐降低。从重度炎性反应(HI)期至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期诱癌组Gsk-3β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组Gsk-3β的阳性率均高于诱癌组,在HI期呈显着性差异(P<0.05),从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期至ICC期呈极显着差异(P<0.01)。诱癌组Axin的阳性表达在轻度炎性反应(LI)期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自HI期至ICC期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Axin的阳性率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癌变各时期均高于诱癌组,在HI期和腺瘤样增生(AH)期显着高于诱癌组(P<0.05)。诱癌组Survivin的阳性细胞率持续上升,在LI和HI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从AH期至ICC期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Survivin的阳性率略低于诱癌组,且在ICC时呈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大鼠肝癌变进程中诱癌组和干预组Gsk-3β的表达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与干预组相比,诱癌组Gsk-3β降幅较大, HI期时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ICC期呈显着性差异(P<0.05)。诱癌组和干预组Axin水平逐渐降低,干预组Axin降幅低于诱癌组,且在HI期时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AH期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诱癌组和干预组Survivin的表达随诱癌进行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诱癌组Survivin含量在AAH和ICC期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组Survivin表达虽在癌变各期都略低于诱癌组,但与诱癌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Gsk-3β、Axin及Survivin与大鼠肝癌变进程密切相关,ATRA+OMT可能通过减缓Gsk-3β和Axin的下降及Survivin升高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推迟了肝癌的发生发展。
张海鹏[5](2012)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奥沙利铂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株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是病死率很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其中的90%之多。肝癌的治疗手段很多,其中化学药物治疗是失去局部治疗指征的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针对肝癌的治疗药物花样繁多,虽然短期内能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肝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显着提高,目前尚无明确的证据显示可明显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其中,化疗药物的耐药及其毒副作用为严重限制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的原因之一。因此,探索在低剂量的情况下多药的联合应用,是肝癌的药物治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为一种现如今公认的分化诱导剂,是维生素A的主要代谢产物,现代资料显示,ATRA可以提高实体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并且能够将一些实体瘤细胞诱导分化成熟。奥沙利铂(L-OHP)与其它铂类药物相类似,是第三代铂类抗癌化合物,L-OHP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肿瘤细胞内的DNA,使细胞内DNA形成链间和链内的交联,从而中断了肿瘤细胞的DNA合成,最终产生了细胞毒性和抗肿瘤的活性。现有多项研究表明,L-OHP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并已应用于临床,但还达不到理想效果。将ATRA与L-OHP联用应用于肝癌,是否能够提高疗效?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从体外细胞学的角度分别观察ATRA、不同浓度的L-OHP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联合应用是否能增强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1。分别观察单独应用ATRA、不同浓度的L-OHP,及二者联合作用于SMMC-7721细胞后,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的形态变化;2.应用MTT法分别检测ATRA、不同浓度的L-OHP及二者联合作用于SMMC-7721细胞后24h、48h、72h 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3.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TRA联合20mg/L L-OHP作用于SMMC-7721细胞48h后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可见:对照组肿瘤细胞生长良好,呈梭形及长条不规则形,胞体透亮.当ATRA作用于细胞48h后可见:细胞间隙增宽,可见部分细胞断裂成碎片,呈凋亡改变;联合组作用于细胞48h后可见:大部分细胞断裂成碎片,多数细胞均已漂浮在培养液中,少量细胞仍贴壁生长,并可发现细胞凋亡改变明显,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药物作用细胞72h后可见:凋亡细胞数量继续增多,但较前改变不明显。MTT法的结果显示:ATRA可以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当作用于细胞48h后其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不同浓度的L-OHP单药均可显着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的生长,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两药联合较单药相比作用明显增强(P<0.05); ATRA联合40mg/LL-OHP与ATRA联合20mg/LL-OHP相比,在48h及72h时,二者抑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结果显示,ATRA作用于SMMC-7721细胞后出现G0/G1期阻滞;L-OHP作用于SMMC-7721细胞后出现S期阻滞;二者联用后S期阻滞明显增强,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1.ATRA可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作用细胞48h后抑制最为明显;2.10mg/L,20mg/L,40mg/L的L-OHP均可显着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的生长,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3. ATRA联合L-OHP作用于细胞后效果增强,并可减少L-OHP用量,具有协同作用;4. ATRA作用细胞后出现G0/G1期阻滞,L-OHP作用细胞后出现S期阻滞;二者联用后S期阻滞明显增强,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
赵鹏[6](2012)在《全反式维甲酸及硒联合氧化苦参碱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及体征的动态变化》文中认为目的:探讨SD大鼠在肝癌变进程中及在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和硒(selenium,Se)分别联合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的干预下,大鼠的体征指标以及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在肝组织中的动态变化。为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及寻找新的肝癌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为诱癌剂,建立大鼠肝癌变不同时期的动物模型,同时对其分别用OMT+ARTA和OMT+Se进行药物干预,自诱癌之日起,分别在2、4、6、8、10、12、14、16、18w处死大鼠取其肝脏,通过组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探讨大鼠肝癌演进及药物干预过程中,大鼠肝脏TERT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①病理结果:诱癌组大鼠在2-4w多呈轻度炎性反应(mild inflammatoryreaction,MIR),6-8w出现重度炎性反应(severe inflammatory reaction,SIR),10-12w多呈腺瘤样增生(adenomatous hyperplasia, AH),14-16w以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为主,16-18w开始出现胆管上皮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CCC)。②免疫组化:两个干预组与诱癌组TERT的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整个癌变进程中对照组TERT几乎无阳性表达;OMT+ATRA干预组于AH和AAH期的TERT阳性率均显着低于诱癌组(P<0.05); OMT+Se干预组TERT的阳性率于AH期显着低于诱癌组(P<0.05),AAH期极显着低于诱癌组(P<0.01)。TERT的特异性染色主要集中在胞浆,在AAH、CCC期也可见于胞核。③Western blot:在癌变进程中,对照组TERT蛋白的含量均处于极低的状态;诱癌组TERT的含量随诱癌的进行而逐渐升高;两干预组TERT的含量在整个癌变进程中均低于诱癌组,至AH期两干预组均显着低于诱癌组(P<0.05);AAH期时,OMT+Se组TERT的表达量显着低于诱癌组(P<0.05),OMT+ARTA组与诱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DENA诱发大鼠肝癌变进程中,TERT的表达逐渐升高。OMT+ARTA和OMT+Se的干预可使TERT在AH和AAH期的表达降低,提示OMT、ARTA及Se的联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ERT的表达,减缓肝癌变进程,提高生存质量及存活率。
刘景[7](2011)在《ATRA联合奈达铂对人肝癌细胞株Huh-7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本实验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奈达铂(Nedaplatin,NDP)及其两药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株Huh-7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探讨本实验中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选取不同的实验浓度如下,ATRA分设10-6、10-5、10-4mol/L三组、NDP设1、2、5mg/L三组,随后通过预实验筛选出ATRA10-5mol/L联合不同浓度NDP(1、2、5mg/L)分别作用于肝癌Huh-7细胞24、48、72h;另外,将ATRA(10-5 mol/L)+NDP(1mg/L)作为联合处理药物组作用于肝癌Huh-7细胞24h、48h、72h;应用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实验前后HUh-7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ATRA、NDP及其两药联合应用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对肝癌Huh-7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实验中不同浓度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10-6、10-5、10-4 mol/L)和奈达铂NDP(1、2、5mg/L)单独作用于肝癌Huh-7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该作用随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高也渐增强;ATRA与NDP两药联合应用于HUh-7细胞后表现为协同作用,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相比,P<0.01。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率检测,结果显示:ATRA处理HUh-7细胞48h后的凋亡率为:对照组0.82±0.15%, ATRA(10-6mol/L)组31.9±1.91%,ATRA(10-5mol/L)组42.57±1.03%,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NDP单药处理48h后,对照组为0.34±0.07%,药物组即1、2、5mg/L凋亡率分别为28.49±0.6%、38.53±0.7%、46.6±1.1%;ATRA、NDP两药联合作用48 h后,对照组为0.82%±0.15%,NDP 1 mg/L组为28.49%±0.6%,ATRA 10-5 mol/L组为42.57%±1.03%, ATRA10-5mol/L+NDP 1mg/L联合作用组为55.35%±1.30%,与单药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奈达铂NDP对人肝癌Huh-7细胞株均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且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比较,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奈达铂NDP两药联合应用于肝癌Huh-7细胞,具有明显协同作用。
洪凡青[8](2011)在《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诱导消化系统等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对维甲酸受体和维甲类X受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观察新型维甲酸衍生物ATPR对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结肠癌细胞株HT-29,卵巢癌细胞株SKOV3增殖的影响和诱导分化活性,并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新型维甲酸类衍生物ATPR作用于肿瘤细胞株SGC-7901、BEL-7402、HEPG2、HT-29、SKOV3细胞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吉姆萨染色法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加药处理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胃癌细胞分化标志酶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肝癌细胞分化标志酶LDH、谷酰转肽酶(γ-GT)活性;酶联免疫法检测肝癌细胞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结肠癌细胞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水平和卵巢癌标志物糖链抗原125(CA125)。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2.采用RT-PCR法检测上述5种肿瘤细胞株维甲酸受体及维甲类X受体:RARα、RARβ、RARγ、RXRα的含量,比较其差异性。3.将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72h,采用RT-PCR法检测用药后各肿瘤细胞中RARα、RARβ、RARγ、RXRα的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1.将ATPR作用于胃癌细胞株SGC-7901,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结肠癌细胞株HT-29,卵巢癌细胞株SKOV3 24h、48h、72h、96h后,抑制实体瘤细胞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明显抑制作用出现在药物作用48h,但在作用72h后则更显着。ATPR的诱导分化活性则表现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趋于成熟分化。SGC-7901中ALP、LDH活性下降;BEL-7402、HEPG2中AFP、LDH、γ-GT水平下降; HT-29中CEA水平升高;SKOV3中CA125水平下降。流式细胞仪测定各肿瘤细胞G0/G1期细胞表达量增加,S期减少,细胞周期进程受影响,细胞阻滞在G0/G1期。2.上述五种肿瘤细胞中RARβ的表达量极少,甚至缺失;RARα在BEL-7402和HEPG2细胞中表达量较高;RARγ在SGC-7901细胞中表达量较高;RXRα在SGC-7901、BEL-7402、HEPG2、SKOV3细胞中均有较高的表达,而在HT-29中表达含量相对较低。3. ATPR作用72h后,SGC-7901中RARα、RARβ表达量升高,RARγ、RXRα表达量下降;BEL-7402和HEPG2中RARα表达量下降,RARβ、RARγ表达量升高;HT-29中RARα、RARβ、RARγ表达量升高;SKOV3中RARα表达量升高,R XRα表达量下降。结论:1. 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ATPR)有较强的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结肠癌细胞株HT-29,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分化的活性,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诱导分化活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维甲酸受体和维甲类受体在各肿瘤细胞中分布的不同,含量差异较大。这种分布差异反映了这些细胞接受维甲酸调控的能力及维甲酸受体不同亚型之间的比例不同,亦可能是肿瘤细胞对维甲酸及ATPR诱导分化敏感度不一的重要原因。3.受体RARα、RARβ、RARγ、RXRα可能与ATPR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长抑制和分化作用有密切关系;受体RARα、RARβ、RARγ可能与ATPR对ATPR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生长抑制和分化作用有密切关系;RARα、RARβ、RARγ可能与ATPR结肠癌细胞株HT-29生长抑制和分化作用有密切关系;受体RARα、RXRα可能与ATPR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生长抑制和分化作用有密切关系,但其确切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证实。
邵应举[9](2010)在《全反式维甲酸与奥沙利铂在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中的协同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占第4位,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恶性肿瘤的第1位和第3位。针对胃癌的治疗药物也层出不穷,短期内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大规模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肿瘤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并没有因为化疗药物的使用而得到显着提高,而且有些化疗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探索低剂量多药联合应用,是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是维生素A的主要代谢产物,是维持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是一种公认的诱导分化剂。奥沙利铂(Oxaliplatin, L-OHP)是第三代铂类抗癌化合物,主要用于晚期大肠癌的治疗。由于其与第一代顺铂和第二代卡铂均无交叉耐药性,并且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因而受到广泛重视。ATRA与L-OHP联合作用于胃癌是否能够提高疗效,目前未见报道。本实验从体外细胞学角度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奥沙利铂(L-OHP)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用ATRA和L-OHP单独及联合作用于BGC-823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2.采用MTT法检测ATRA及L-OHP分别作用24h、48h、72h后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TRA及L-OHP作用48h后BGC-823细胞的凋亡率及周期变化;4.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ATRA及L-OHP作用48h后BGC-823细胞中Bcl-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1.药物作用24h后,细胞间隙增宽,胞内颗粒增多,出现空泡;作用48h后,多数细胞漂浮于培养液中,少量细胞仍贴壁生长,并可见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固缩、断裂成碎片、核膜消失,细胞膜完整且有突起,呈凋亡晚期改变;作用72h后,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多。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碎片数量明显增多,贴壁细胞数量显着减少。2. ATRA对BGC-823细胞的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24h后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不显着,48h和72h后抑制作用相对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后抑制作用更加显着,与ATRA组及L-OH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作用时间为加药后48h。3. ATRA作用细胞后,G0/G1期和G2/M期的细胞比率增加,S期的细胞比率下降;L-OHP作用细胞后,G0/G1期的细胞比率下降,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率增加;联合用药后G0/G1期和G2/M期的细胞比率增加,S期的细胞比率下降;联合用药组与ATRA组、L-OHP组相比,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中可以见到细胞质中较多的Survivin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呈浅黄色到棕黄色颗粒。ATRA组和L-OHP组阳性表达细胞数减少,而联合用药组的细胞表达数更少。联合用药组与ATRA组、L-OHP组相比,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 ATRA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存在增殖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依赖性,最佳作用时间为48h,与L-OHP联用后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显着。2. ATRA可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分化,形成G0/G1期阻滞;L-OHP可促进细胞凋亡,形成G2/M期和S期阻滞。两者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加强对BGC-823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3. ATRA与L-OHP可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有关。
王汉卿[10](2008)在《中药来源的两种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活性与抑癌基因Pdcd4表达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中药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在传统中药中,某些植物药与虫类药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斑蝥(mylabris)系鞘翅目芜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黑黄小斑蝥的干虫体可入药。斑蝥在我国作为药用己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具有攻毒蚀疽、破血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肿瘤。斑蝥中的有效成分是斑蝥素(cantharidin),可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去甲斑蝥素( norcantharidin,NCTD)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斑蝥素的去甲基衍生物,具有显着的抗癌活性,其毒、副作用较低,是一种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抗肿瘤药物。喜树碱(camptothecin,CPT)是从珙桐科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ninata)中分离提取的五环生物碱,是唯一有选择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作用的植物抗癌药。其后人们分离出10-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 HCPT),其化学结构与喜树碱相似,仅第10位碳原子上的氢为羟基所取代。与喜树碱相比,羟基喜树碱毒性小、抗肿瘤作用更强,使喜树碱类药物在肿瘤防治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又称视黄酸或维生素A酸。维甲酸包括多种同分异构体,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全反式维甲酸是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以往发现在胚胎发育、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和凋亡以及视觉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dcd4(Programmed cell death 4)是一个凋亡基因,因为它在各种诱导因素引起的小鼠细胞凋亡过程中均表达上调而命名。近年来研究表明它还是一个抑癌基因,它编码的蛋白质在人肺癌、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中表达丢失,提高Pdcd4在小鼠表皮中表达可以抑制致癌物质诱导小鼠上皮癌的发生。Pdcd4作为一种新抑癌物质,在今后的抗肿瘤治疗中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1)选取人胃腺癌BGC-823作为转染宿主,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通过转染Pdcd4cDNA、空载体和Pdcd4cDNA突变体获取Pdcd4高表达癌细胞株和对照癌细胞株。选取人卵巢癌SK-OV-3作为转染宿主,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获取Pdcd4下调表达癌细胞株和对照癌细胞株。(2)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细胞是否被稳定转染,以及NCTD和HCPT作用转染细胞后Pdcd4蛋白的表达情况,考察两种抗癌药物NCTD和HCPT对Pdcd4表达的影响。结果确认稳定转染Pdcd4表达质粒和Pdcd4抑制质粒。结果发现60umol/LNCTD作用BGC-823三种转染细胞72h后,pdcd4蛋白表达明显下调;80umol/L HCPT作用BGC-823三种转染细胞72h后,Pdcd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其机制尚不清楚。(3)用MTT方法,测定NCTD和HCPT对BGC-823转染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分析Pdcd4是否可以影响细胞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结果显示,NCTD低浓度长时间作用或高浓度短时间作用均能提高Pdcd4转染细胞对NCTD的敏感性。HCPT结果与NCTD相似,也是在低浓度作用长时间或高浓度作用短时间均能提高Pdcd4转染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4)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分析NCTD和HCPT对BGC-823转染细胞系的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两种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活性机制及Pdcd4的影响。分别用60umol/L NCTD和80umol/L HCPT作用三种转染细胞系0、24、48、72h,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显示,NCTD对三种转染细胞均有G2-M期阻滞;NCTD作用72h后,各转染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其转染细胞之间并无显着差别。HCPT对三种转染细胞均有S期阻滞,HCPT作用72h后,各转染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其转染细胞之间并无显着差别。
二、维甲酸对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甲酸对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结肠癌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技术路线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材料 |
1.2.2 实验方法 |
1.2.3 统计方法的应用 |
1.3 实验结果 |
1.3.1 MTT法检测经过奥沙利铂培养的HCT116/L-OHP细胞的OD值 |
1.3.2 不同浓度ATRA联合奥沙利铂处理过的HCT116/L-OHP细胞的OD值 |
1.3.3 经过ATRA处理后LC-3、Beclin-1、P62 的基因表达量 |
1.3.4 经过ATRA处理后LC-3、Beclin-1、P62、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 |
1.4 讨论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自噬相关基因与结肠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2.1 自噬 |
2.2 自噬与凋亡 |
2.3 结肠癌与耐药性 |
2.4 自噬与结肠癌耐药性 |
2.4.1 mTOR与结肠癌耐药性 |
2.4.2 p53 与结肠癌耐药性 |
2.4.3 LC-3、P62、Beclin-1与结肠癌耐药性 |
2.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MiR-221增强干扰素抗HCV作用及atRA对肝癌细胞的血清饥饿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Mir-221 作用于 SOCS1/SOCS3 增强 IFN 抗 HCV 作用 |
一、前言 |
二、材料 |
三、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全反式维甲酸保护肝癌细胞抵御血清饥饿作用 |
一、前言 |
二、材料 |
三、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IL-28B 基因多态性在 HCV 治疗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维甲酸用于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Gsk-3β、Axin及Survivin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肝癌的病因研究 |
1.2.1 病毒性肝炎 |
1.2.2 黄曲霉毒素 |
1.2.3 水源污染 |
1.2.4 饮酒 |
1.2.5 遗传易感性 |
1.2.6 激素 |
1.3 肝癌的诊断 |
1.4 Wnt 信号通路与肝癌 |
1.5 糖原合成激酶 3β与肝癌 |
1.6 轴蛋白与肝癌 |
1.7 生存素蛋白与肝癌 |
1.8 全反式维甲酸与肝癌 |
1.9 苦参素与肝癌 |
1.10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诱癌药物和干预药物 |
2.1.4 建立动物模型 |
2.1.5 取材 |
2.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主要试剂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3 组织病理分级 |
2.3.1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3.2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2.4 免疫组化 |
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 |
2.5.1 总蛋白质的提取 |
2.5.2 蛋白浓度的测定 |
2.5.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2.5.4 免疫印迹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SD 大鼠肝癌演进中病理学结果 |
3.1.1 体征变化 |
3.1.2 体重变化 |
3.1.3 肝脏表观观察结果 |
3.1.4 石蜡切片 HE 染色显微观察结果 |
3.2 SD 大鼠肝癌演进过程中免疫组化结果 |
3.2.1 Gsk-3β免疫组化结果 |
3.2.2 Axin 免疫组化结果 |
3.2.3 Survivin 免疫组化结果 |
3.3 SD 大鼠肝癌演进过程中免疫印迹结果 |
3.3.1 Gsk-3β免疫印迹结果 |
3.3.2 Axin 免疫印迹结果 |
3.3.3 Survivin 免疫印迹结果 |
第四章 分析讨论 |
4.1 SD 大鼠肝癌演进中体征及组织病理学比较 |
4.1.1 体征变化比较 |
4.1.2 病理学变化比较 |
4.2 Wnt 信号通路与肝癌 |
4.3 药物干预与肝癌的发生发展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奥沙利铂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株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索引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全反式维甲酸及硒联合氧化苦参碱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及体征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 |
第一章 引言 |
1.1 肝癌概述 |
1.1.1 肝癌的分类 |
1.2 肝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1 肝癌的地理分布和发病率 |
1.2.2 肝癌的病因学 |
1.2.3 肝癌的性别差异 |
1.3 中医药与肝癌 |
1.3.1 中药抗肝癌的研究 |
1.3.4 苦参碱与肝癌 |
1.4 Se 与肝癌 |
1.4.1 硒对人体健康的多功能性 |
1.4.2 富硒酵母 |
1.4.3 硒的抗肿瘤作用 |
1.5 维甲酸与肝癌 |
1.5.1 维甲酸概述 |
1.5.2 全反式维甲酸与肿瘤 |
1.6 TERT 与肝癌 |
1.6.1 端粒和端粒酶 |
1.6.2 端粒酶亚单位与端粒酶活性 |
1.6.3 端粒酶与肿瘤 |
1.6.4 端粒酶、TERT 与肝癌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诱癌及干预药物 |
2.1.3 模型建立 |
2.1.4 取材及处理 |
2.2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一般试剂 |
2.3 病理切片及显微观察 |
2.4 免疫组化 |
2.5 免疫印迹 |
2.5.1 蛋白质的提取 |
2.5.2 蛋白浓度的测定 |
2.5.3 SDS-PAGE 电泳 |
2.5.4 Western blot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DENA 诱发大鼠肝癌变的结果 |
3.1.1 大鼠的体征变化 |
3.1.2 大鼠肝脏的形态变化 |
3.1.3 病理切片的显微观察结果 |
3.2 DENA 诱发大鼠肝癌变的免疫学结果 |
3.2.1 TERT 的免疫组化结果 |
3.2.2 TERT 的免疫印迹结果 |
第四章 分析讨论 |
4.1 大鼠体征比较 |
4.2 组织病理学比较 |
4.3 TERT 的变化和端粒酶途径 |
4.4 抗氧化及抗纤维化作用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图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ATRA联合奈达铂对人肝癌细胞株Huh-7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ATRA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第3章 ATRA联合奈达铂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3 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诱导消化系统等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对维甲酸受体和维甲类X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实验一 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对消化系统等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对消化系统等肿瘤细胞中维甲酸受体和维甲类X 受体的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全反式维甲酸与奥沙利铂在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中的协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全反式维甲酸与奥沙利铂在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中的协同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药物的配制 |
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
2.3 MTT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 |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 |
2.5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urvivin蛋白和Bcl-2蛋白 |
3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
2 ATRA及L-OHP对BGC-82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3 ATRA及L-OHP对BGC-823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ATRA及L-OHP对BGC-823细胞Bcl-2蛋白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反式维甲酸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ATRA的生物学特性 |
1.1 维甲酸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1.2 维甲酸的代谢及结合蛋白 |
1.3 维甲酸的受体 |
1.4 维甲酸信号传导途径及调控 |
2 ATRA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现状 |
2.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
2.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
2.3 呼吸系统恶性肿瘤 |
2.4 其他恶性肿瘤 |
3 ATRA作用机制的研究 |
3.1 ATRA通过诱导细胞分化抑制增殖诱导凋亡 |
3.2 ATRA通过细胞周期阻滞诱导凋亡 |
3.3 ATRA通过影响肿瘤基因的表达诱导凋亡 |
3.4 其他作用机制 |
4 ATRA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药来源的两种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活性与抑癌基因Pdcd4表达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Pdcd4 的研究进展 |
1.1.1 Pdcd4 的概述 |
1.1.2 Pdcd4 的表达 |
1.1.3 Pdcd4 的功能 |
1.1.4 小结 |
1.2 去甲斑蝥素的研究进展 |
1.2.1 去甲斑蝥素的抗癌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
1.2.2 斑蝥素类似物抗癌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
1.2.3 去甲斑蝥素的临床应用 |
1.3 羟基喜树碱研究概况 |
1.3.1 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 |
1.3.2 阻断细胞周期 |
1.3.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1.3.4 影响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
1.4 全反式维甲酸研究概况 |
1.4.1 促进癌细胞分化 |
1.4.2 引起细胞凋亡 |
1.4.3 影响细胞周期 |
1.4.4 抑制端粒酶活性 |
1.4.5 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
1.4.6 问题与展望 |
2 前言 |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及其培养基等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溶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细胞计数 |
3.2.3 MTT比色法检测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活性 |
3.2.4 细胞形态观察 |
3.2.5 蛋白抽提 |
3.2.6 Western-blot分析蛋白质水平表达 |
3.2.7 细胞转染 |
3.2.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 |
4 实验结果 |
4.1 获取稳定转染Pdcd4cDNA的人胃腺癌BGC-823 细胞株 |
4.2 去甲斑蝥素对Pdcd4 转染人胃腺癌BGC-823 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
4.3 羟基喜树碱对Pdcd4 转染人胃腺癌BGC-823 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
4.4 获取瞬时转染Pdcd4 抑制表达人卵巢癌SK-OV-3 细胞株 |
4.5 去甲斑蝥素对Pdcd4 抑制表达人卵巢癌SK-OV-3 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
4.6 去甲斑蝥素、羟基喜树碱对BGC-823 转染细胞中Pdcd4 表达的影响 |
4.7 去甲斑蝥素、羟基喜树碱对BGC-823 转染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去甲斑蝥素作用BGC-823 转染细胞敏感性的变化 |
5.2 羟基喜树碱作用BGC-823 转染细胞敏感性的变化 |
5.3 全反式维甲酸对Pdcd4 转染人胃腺癌细胞BGC-823 的作用 |
5.3.1 全反式维甲酸对Pdcd4 转染BGC-823 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
5.3.2 全反式维甲酸对Pdcd4 转染BGC-823 细胞中Pdcd4 表达的影响 |
5.3.3 全反式维甲酸对Pdcd4 转染BGC-823 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 |
5.4 三种抗癌药物对Pdcd4 转染人胃腺癌细胞BGC-823 作用的对比 |
6 结论 |
6.1 去甲斑蝥素对Pdcd4 转染人胃腺癌细胞BGC-823 作用 |
6.2 羟基喜树碱对Pdcd4 转染人胃腺癌细胞BGC-823 作用 |
7 参考文献 |
8 英文缩略词 |
9 致谢 |
四、维甲酸对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结肠癌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D]. 李明志.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2]全反式维甲酸通过抑制Src蛋白的表达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A]. 李伟,熊燕燕,朱明月,鲁琰,董栩,陈栘,李孟森. 2013海南省第五届生命科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3
- [3]MiR-221增强干扰素抗HCV作用及atRA对肝癌细胞的血清饥饿保护作用研究[D]. 许刚.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5)
- [4]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Gsk-3β、Axin及Survivin的动态变化[D]. 王亚威. 河南师范大学, 2013(S2)
- [5]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奥沙利铂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株的作用[D]. 张海鹏. 郑州大学, 2012(09)
- [6]全反式维甲酸及硒联合氧化苦参碱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及体征的动态变化[D]. 赵鹏. 河南师范大学, 2012(01)
- [7]ATRA联合奈达铂对人肝癌细胞株Huh-7增殖与凋亡的影响[D]. 刘景. 南昌大学, 2011(05)
- [8]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诱导消化系统等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对维甲酸受体和维甲类X受体的影响[D]. 洪凡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
- [9]全反式维甲酸与奥沙利铂在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中的协同作用[D]. 邵应举. 郑州大学, 2010(06)
- [10]中药来源的两种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活性与抑癌基因Pdcd4表达的相关性[D]. 王汉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