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M液应用于肉仔鸡饲养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胡亚兰[1](2020)在《米曲霉发酵制备大豆粕抗菌液及其抗菌机理初探》文中认为抗生素作为一种用于治疗细菌疾病的药物,自被发现以来在医疗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全球过度使用或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微生物正在成为传统抗生素产业的死敌。目前多个国家已限制甚至禁止了部分抗生素的使用,并积极开发新型抗生素或抗生素替代品。自然界生物体为了抵御外来病原体释放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肽物质被称为抗菌肽,抗菌肽由于来源天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成为了传统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抗菌肽被发现或制备出来,并应用到医药、食品和化妆品领域中。本文以大豆粕为研究对象,结合生物发酵和乙醇分离法制备富集大豆抗菌肽,在明确其抗菌特性及结构信息基础上,初步探究大豆抗菌液的抗菌作用机制,为工业制备大豆抗菌肽提供理论数据和方法指导。本文以大豆粕为原料,米曲霉为发酵菌种,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大豆粕抗菌液,主要选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以抗菌能力为主要指标优化大豆粕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液态发酵法更适用于制备大豆粕抗菌液,最优发酵条件为:料液比1:9、初始发酵p H 4.5、米曲霉添加量为0.7‰、葡萄糖添加量2.5%,在37℃下恒温发酵42 h,各因素对大豆粕发酵液的抗菌能力影响大小依次为发酵温度>料液比>米曲霉添加量>发酵时间>初始发酵p H>葡萄糖添加量;在此基础上获得大豆粕抗菌液的抗菌率变化曲线,结果显示浓度为60 mg/m L的大豆粕抗菌液对于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为52.06%和40.89%,表明大豆粕抗菌液是一种良好的潜在抗生素替代品。选择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对大豆粕抗菌液进行分级分离,并系统研究了分离组分中理化性质与其抗菌活性之间的内因关系。结果显示,80%乙醇溶液分离上清液组分H-4-Q的抗菌效果最佳,当其浓度为60 mg/m L时,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达到69.98%和54.11%,较同等浓度大豆粕抗菌液的抗菌活性分别提高了34.42%和32.33%,表明乙醇分级能显着富集抗菌活性成分。经成分分析发现,H-4-Q的总氮含量最高,占原发酵液的33.87%,而总糖含量最低;肽分子量分布结果显示H-4-Q的肽分子量较其他组分更低,其中1-3 k Da和<1 k Da肽段占比分别为40.02%和29.47%;H-4-Q总氨基酸组成中碱性氨基酸比例最高;采用UPLC-ESI-Q-TOF-MS/MS从H-4-Q中鉴定出65条抗菌肽。根据抗菌肽作用靶点的不同,分别检测了H-4-Q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细胞膜以及胞内磷代谢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H-4-Q处理后,两种细菌的细胞壁均被破坏,通透性增加,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12倍和3.84倍;经处理的两种细菌培养液的电导率也明显升高,且添加H-4-Q的浓度越高,电导率增加越大,位于胞内的β-半乳糖聚酶活性也明显上升,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的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最高分别为39.60 U和34.88 U,表明细胞膜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磷代谢的结果表明H-4-Q能使两种细菌的磷代谢速度逐渐降低并最终停止,且大肠杆菌对于H-4-Q的作用更加敏感,在作用2 h内磷代谢速度已经明显降低,说明H-4-Q不仅能够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也能影响胞内磷代谢活动来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刘晓兰[2](2019)在《益生菌发酵椰子水制备鸡仔饲喂辅料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海南省椰子加工产业中以成熟椰肉为原料生产椰汁、椰浆、椰子油等,成熟椰子水是椰子加工的副产物。近年来,海南椰纤果企业因受国外廉价产品及本国成熟椰子产量远远不足的冲击而纷纷倒闭,大量成熟椰子水得不到有效利用,只能作为废弃物倒掉,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同程度地污染环境。因此如何把目前海南的椰子水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成为迫在眉睫的新课题。另一方面,在家禽养殖业中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耐药菌株频繁出现,使得家禽养殖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抗病抗菌挑战。因此,在禁抗、限抗、减抗的需求背景下,研发出绿色天然的、能改善畜禽肠道健康状况的、具有防病抗病作用的深加工产品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和方向。(1)益生菌株的筛选以来源于病死鸡的致病菌株为指示菌,先测试其抗药性,后以平板抑菌圈法筛选抑菌活性较强的益生菌。指示菌的抗药性试验表明9株指示菌中有1株大肠杆菌ECjx和2株沙门氏菌株Sxs,Swx同时对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耐药。之后,通过平板抑菌试验发现,供试的22株菌中有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fermentum)L20(简作 L20)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Wae)1-11-1(简作 S11)在椰子水中发酵后,其发酵液能够强烈抑制前述三株强致病菌的生长,且对高酸性和高胆盐环境耐受性较强,提示这两株菌可能产生对鸡强致病菌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2)益生菌对椰子水的发酵培养及其优化将所筛的高抑菌活性菌株分别对椰子水进行发酵培养。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了Lactobacillus fermentum L20在椰子水中生长的最适初始pH为5.5,发酵时间72h,发酵终了时pH稳定在3.6,此时抑菌活性最强,活菌数为2.74×109CFU/mL。Saccharaomyces cerevisiae 1-1 1-1 在椰子水中生长的最适初始 pH为5.0,发酵时间72h,发酵终了 pH稳定在3.5时抑菌活力最强,活菌数为1.79×1 08CFU/mL。(3)不同菌株椰子水发酵液对鸡仔生长性能的影响到第5周龄时,1)所有公鸡组平均日增重(ADG)都比母鸡组增重要多,约为6.5%-19.4%。2)同一性别的鸡组中,每克饲料的平均日增重率(ADGR)比对照组高出的程度在公母中都呈一致的规律,即MIX>S11>FCW>L20,公鸡组分别高 18.33%、17.14%、15.26%、14.05%。母鸡组分别高 17.35%、15.33%、13.13%、11.05%。说明酵母菌S11与乳酸菌L20混合发酵液的饲喂增重效果最显着,单株发酵液以酵母菌S11最好,单株乳酸菌L20的饲喂增重效果不显着。(4)不同菌株椰子水发酵液对鸡仔粪便理化特征的影响到第5周龄时,S1 1和L20的混合发酵液对鸡仔粪便的臭味具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与其1周龄相比,鸡仔粪便仅有轻微臭味,饲喂混合发酵液的公鸡组和母鸡组粪便中氨态氮含量分别降低了0.69mg/g、0.57mg/g;吲哚乙酸含量分别降低了 1.76μg/g、2.05μg/g。(5)不同菌株椰子水发酵液对鸡仔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一周龄开始饲喂椰子水发酵液时相比,到4周龄时母鸡对照组和S11组,公鸡FCW组和S11组的优势菌属相较于7d时无变化,依然是乳杆菌属和肠杆菌属。母鸡FCW组和公鸡L20组的优势菌属从乳杆菌属和肠杆菌属分别发展为库特氏菌属和肠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和Barnesiella。母鸡L20组和MIX组的优势菌属由肠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分别发展为Rummeliibacillus和肠杆菌属,乳杆菌属和Barnesiella;公鸡对照组的优势菌属由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发展为乳杆菌属和Barnesiella;公鸡MIX组的优势菌属由Faecalibacterium和肠杆菌属发展为Rummeliibacillus和肠杆菌属。根据a-多样性分析可知,公母鸡FCW组、S11组、L20组和MIX组四个处理组的微生物群落比对照组丰富。根据β-多样性分析可知,公母鸡FCW组、S11组、L20组和MIX组与CK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有益菌属含量增加,有害菌属含量降低。
李璐琳,曹珍,钟珊,廖新俤,王燕,吴银宝[3](2018)在《饮用酵母发酵菌液对矮脚黄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盲肠菌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矮脚黄肉鸡为研究对象,探讨从不同日龄起分别饮用2种以酵母菌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发酵菌液对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盲肠菌落结构的影响,为发酵菌液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选取1日龄健康矮脚黄肉鸡母鸡1 6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0只鸡。抗生素对照组(A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 mg/kg维吉尼霉素,空白对照组(B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C、D、E和F组)饲喂基础饲粮,分别按2种发酵菌液、14和27日龄2个开始饮用日龄分为4个组,2种发酵菌液在饮水中的添加水平为饮水量的3%。试验期78 d。分别于26、56和78日龄测定肉鸡的生长性能、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盲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756日龄,27日龄起饮用发酵菌液2肉鸡的料重比显着降低(P<0.05);5778和1478日龄,14日龄起饮用发酵菌液1和发酵菌液2肉鸡的料重比显着降低(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6日龄时,27日龄起饮用发酵菌液2肉鸡的十二指肠内容物淀粉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26和78日龄时,14日龄起饮用发酵菌液1肉鸡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胰蛋白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3)78日龄时,14日龄起饮用发酵菌液2和27日龄起饮用发酵菌液1肉鸡的盲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饮用发酵菌液使肉鸡的盲肠内容物细菌群落结构趋于一致,且越到试验后期相似性越高。由此可见,14日龄起给矮脚黄肉鸡饮用以酵母菌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发酵菌液,可改变盲肠微生物组成,提高胰蛋白酶活性,有效降低料重比,提高养殖效率。
成俊伟[4](2018)在《人参叶多糖粉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试验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人参叶多糖粉药效学作用、毒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为其在畜禽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了探讨人参叶多糖粉的药效学作用,本试验观察了人参叶多糖粉对小鼠炭粒廓清指数、血清溶血素、脾内抗体形成细胞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叶多糖粉对受试小鼠的炭粒廓清指数有增强作用、对血清溶血素有抑制作用、对脾内抗体形成细胞有提高作用以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比例能够维持其恒定,说明人参叶多糖粉具有免疫增强和抗疲劳作用,同时对小鼠的增重具有促进作用,还可提高小鼠负重游泳时间。为了了解人参叶多糖粉的毒理作用,进行了LD50的测定和30天饲喂试验,表明:LD50预试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已达到5 000 mg/kgBW,小鼠并无死亡,不能计算出中药的LD50,说明人参叶多糖粉基本是无毒的。长期毒性试验在给药期间和试验结束时,各组大鼠临床体征未见明显异常,脏器指数、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没有影响。剖检各剂量组大鼠脏器也未见异常,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组织切片观察,均正常。30天饲喂试验未见人参叶多糖粉对大鼠产生毒性作用。猪临床试验表明:猪按照0.01%推荐剂量在饮水中添加人参叶多糖粉,连续给药7天,对猪是安全的,并且对猪的生产性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猪瘟抗体效价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猪瘟疫苗抗体水平。结论:人参叶多糖粉具有免疫增强、促进生长、抗疲劳作用,对猪的临床生产有促生长、提高免疫水平的作用。
姜洋[5](2018)在《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次试验目的是在研究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海兰褐壳蛋鸡的产蛋率、鸡蛋的品质、血清生化指标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对象是选取了 200只血缘一致,体况良好的海兰褐壳蛋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选取的海兰褐壳蛋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0.5%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共持续49天,预饲期为7天,试验期为42天。试验结果表明:(1)产蛋率:相比对照组的实验对象,试验组在最第六周产蛋率提高了3.33%(P<0.05)。(2)鸡蛋品质:试验组中蛋壳强度提高了 8.38%(P<0.05);蛋黄亮度(L*)提高了 5.74%(P<0.05)。试验组的蛋鸡产蛋的蛋黄中脂肪含量下降了19.93%(P<0.01),蛋黄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8.28%(P<0.05)。(3)血液指标:相比对照组,试验组的白蛋白含量提高了 8.33%(P<0.05),清球比提高了 11.11%(P<0.05);CH0 含量降低了 8.68%(P<0.05)、HDL 含量提高了 8.24%(P<0.05)。(4)血清免疫指标:相比对照组,试验组的IgG含量提高了 4.89%(P<0.05)。(5)抗氧化能力:试验组的血清SOD和GSH-Px,分别提高了 10.19%(P<0.05)、17.82%(P<0.01)。蛋鸡肝脏S0D活性和GSH-Px活性分别提高了30.58%(P<0.01)、22.92%(P<0.01);MDA 含量降低了 14.55%(P<0.05)。蛋鸡蛋黄中SOD含量提高了 10.29%(P<0.05)。综上所述:在蛋鸡日粮中添加0.5%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可以提高鸡蛋品质和蛋鸡的免疫力;可调节蛋鸡体内脂类代谢,并对蛋鸡蛋黄、血清、肝脏中抗氧剂活性有着明显提高。
王玲[6](2012)在《EM菌发酵玉米秸秆条件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参原植物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C. A. Meyer),以干燥根及叶入药。具益气、补血、生津、扶正祛邪之功等,故有“神草”之称。但栽培人参忌连作,用老参地土壤再次栽种人参,病害严重,产量低,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土壤是一个微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单独施用化学试剂、施加营养元素,只能暂时缓解给栽参土壤造成的损害,只有运用生态手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参栽培土壤出现的各种问题。发酵玉米秸秆粉生态改良土壤技术,在北京和山东的农田栽培西洋参上应用,均取得良好效果,得到种植者的高度认可。该改良剂可调节适宜人参生长的土壤理化状态、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营养条件,同时可以降低人参病害的发生。这对于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实现人参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玉米秸秆、益生菌(EM)、尿素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发酵,研究秸秆堆深度、宽度、湿度3因素3水平的影响情况,用优选出的发酵条件进行玉米秸秆发酵物的生产。并将其应用于农田栽培人参的试验中,观察对人参黑斑病的影响。结果证明EM菌发酵玉米秸秆施入农田参地,可以有效降低黑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具体的EM菌发酵优化条件:(1)秸秆发酵的最适湿度为60%;(2)秸秆发酵的最适宽度为1.5m;(3)发酵最快的深度为40cm。应用防治黑斑病的情况:(1)发酵秸秆的施入量在5kg/m2时发病率与CK相比降低了34.44%,病情指数较CK降低了44.56%;(2)发酵秸秆的施入量在15kg/m2时发病率与CK相比降低了59.54%,病情指数较CK降低了74.18%;(3)发酵秸秆的施入量在25kg/m2时发病率与CK相比降低了70.16%,病情指数较CK降低了24.54%。
谢开春[7](2011)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和有机硒在肉兔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是动物机体内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硒具有抗氧化、抗应激、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免疫力、降低死亡率等多种重要作用,所以日粮补硒现是养殖业采取的常规措施。因有机硒毒性小,适口性好,吸收利用率高,可降低饲料中硒的添加量,从而减少硒对环境的污染。益生菌在动物体内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可分泌多种消化酶,从而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畜禽免疫力和抗病力,降低死亡率,目前广泛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本研究使用枯草芽孢杆菌、蛋氨酸硒、酵母硒添加到肉兔饲料中观察其在肉兔应用效果,为其在肉兔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富硒益生菌的开发研究、应用提供依据。试验1不同剂量枯草芽孢杆茵对肉兔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将断奶仔兔324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8只,试验Ⅰ组为对照组;试验Ⅱ组添加0.3%枯草芽孢杆菌;试验Ⅲ组添加0.6%枯草芽孢杆菌。饲喂60天后观察芽孢杆菌对肉兔死亡率、料肉比、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失水重、粪便pH以及粪便菌群的影响;并在试验的第30天、40天、50天、60天采集血清检测各组对肉兔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肉兔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可显着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p<0.05),显着提高肉兔屠宰率、净肉率(p<0.05),能减少肉兔胴体在冷藏后的失水重(p>0.05),降低死亡率(p>0.05),兔舍笼位三层设置对肉兔死亡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显着降低粪便pH(p<0.05),显着降低大肠茵群、大肠杆菌数,提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p<0.05),能显着提高肉兔抗氧化性能(p<0.05或p<0.01)试验2不同硒源对肉兔生产与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将断奶仔兔432只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8只。试验Ⅰ组为对照组,试验Ⅱ组添加含硒量为0.3mg/kg亚硒酸钠,试验Ⅲ组添加含硒量为0.3mg/kg酵母硒,试验Ⅳ组添加含硒量为0.3mg/kg蛋氨酸硒。饲喂60天后观察亚硒酸钠、蛋氨酸硒、酵母硒对肉兔死亡率、料肉比、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失水重、胸肌硒含量、肝脏硒含量的影响;并在试验的第30天、40天、50天、60天采集血清检测各组对肉兔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说明,肉兔饲料添加亚硒酸钠、蛋氨酸硒、酵母硒极显着提高日增重(p<0.01)、能显着降低料重比(p<0.05),能显着提高屠宰率(p<0.05或p<0.01)、对净肉率有提高趋势(p>0.05),能极显着减少肉兔胴体在冷藏后的失水重(p<0.01),降低死亡率(p>0.05),兔舍笼位三层设置对肉兔死亡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显着提高胸肌和肝脏硒含量(p<0.05),能显着提高肉兔抗氧化性能(p<0.05或p<0.01)试验3枯草芽孢杆菌与蛋氨酸硒联合应用对肉兔生长性能、肠道茵群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将断奶仔兔432只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8只。试验Ⅰ组为对照组;试验Ⅱ组添加0.3%枯草芽孢杆菌;试验Ⅲ组添加含硒量为0.3mg/kg蛋氨酸硒;试验Ⅳ组混合添加含硒量为0.3mg/kg蛋氨酸硒和0.3%枯草芽孢杆菌。饲喂60天后观察各组对日增重肉料肉比、屠宰率、净肉率、死亡率、胴体失水重、粪便pH、粪便茵群、后腿肌硒含量、肾脏硒含量的影响;并在试验的第30天、40天、50天、60天采集血清检测各组对肉兔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说明,肉兔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有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的趋势(p>0.05),蛋氨酸硒可显着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p<0.05),混合组能显着提高日增重(p<0.05)、极显着降低料肉比(p<0.01);混合组能显着提高屠宰率和净肉率(p<0.05),芽孢杆菌、蛋氨酸硒有提高屠宰率和净肉率趋势(p>0.05);混合组能极显着减少肉兔胴体在冷藏后的失水重(p<0.01),芽孢杆菌、蛋氨酸硒能显着减少肉兔胴体在冷藏后的失水重(p<0.05);芽孢杆菌、蛋氨酸硒、混合添加有降低肉兔死亡率作用(p>0.05);兔舍笼位三层设置对肉兔死亡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蛋氨酸硒、混合组显着提高后腿肌和肾脏硒含量(p<0.05);芽孢杆菌、蛋氨酸硒及混合组能显着降低粪便pH(p<0.05),显着降低大肠茵群、大肠杆菌数,提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p<0.05),能显着提高肉兔抗氧化性能(p<0.05或p<0.01)试验4枯草芽孢杆菌、酵母硒联合应用对肉兔生产性能、肠道茵群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将断奶仔兔792只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98只。试验Ⅰ组为对照组,饲喂肉兔料;试验Ⅱ组添加0.3%枯草芽孢杆菌;试验Ⅲ组添加含硒量为0.3mg/kg酵母硒;试验Ⅳ组饲混合添加含硒量为0.3mg/kg酵母硒和0.3%枯草芽孢杆菌。饲喂60天后观察各组对日增重肉、料重比、屠宰率、净肉率、死亡率、胴体失水重、粪便pH、粪便菌群、背最长肌硒含量、心脏硒含量的影响;并在试验的第30天、40天、50天、60天采集血清检测各组对肉兔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说明,肉兔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可降低料重比(p<0.05),酵母硒、混合组可显着提高日增重、降低料重比(p<0.05);混合组能极显着提高屠宰率和净肉率(p<0.01),芽孢杆茵、酵母硒能显着提高净肉率(p<0.05);混合组、酵母硒能极显着减少肉兔胴体在冷藏后的失水重(p<0.01);芽孢杆菌、酵母硒及混合添加有降低肉兔死亡率作用(p>0.05);兔舍笼位三层设置对肉兔死亡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酵母硒、混合组显着提高背最长肌和心脏硒含量(p<0.05);芽孢杆菌、酵母硒及混合组能显着降低粪便pH(p<0.05),极显着降低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数,提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p<0.01),能显着提高肉兔抗氧化性能(p<0.05或p<0.01)
姚美玲[8](2010)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气溶胶发生与传染机制及其感染SPF鸡的特点》文中提出人类所认识的气源性传播的病毒性畜禽传染病如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等达到20多种。AI是危害最严重的家禽传染病之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将其定为法定报告类疫病。人们普遍认为AI可以经过直接接触和包括气溶胶(或大液滴)或暴露于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两种途径传播。然而,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气溶胶的发生、传播与感染机制不详。因此,本课题建立了AIV气溶胶发生及传染的实验模型,动态检测了实验鸡AIV气溶胶的形成时间、浓度及气溶胶对健康鸡只的感染情况;对AIV经不同途径对SPF鸡的感染剂量进行了对比研究;进一步对AIV气溶胶感染SPF鸡后,在实验鸡体内的分布进行了动态观察,并分析了AIV感染对SPF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收集生产鸡舍中的空气,应用荧光RT-PCR对AIV气溶胶进行了检测。本研究阐明了禽流感病毒气溶胶(AIV-Aerosol)的发生、传染过程与机制,揭示了AIV气溶胶的传染规律,对于认识像ND、FMD等病毒性气源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感染机制,带来有益的启示。本研究分为4部分:1气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气溶胶的发生及其传播特性本研究建立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气溶胶的传染模型,通过观察实验鸡对该病毒经直接接触及气溶胶传染的过程,以探讨AIV气溶胶的发生与传染机制,以及实验动物机体免疫应答状况。实验共进行两个重复:实验1(T1)和实验2(T2)。SPF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攻毒组(G1)、接触感染组(G2)和气溶胶感染组(G3),其中G1、G2饲养在隔离器A中,G3饲养在隔离器B中。G1的SPF鸡经点眼、滴鼻接种AIV,G2、G3的SPF鸡不接种病毒,分别经直接接触或气溶胶暴露感染AIV。定期用AGI-30收集隔离器A中的气体样品,测定其中的AIV气溶胶浓度;收集实验鸡的口咽和泄殖腔棉拭子样品,检测棉拭子中的AIV,确定排毒情况;收集实验鸡血液样品,检测抗体滴度。结果显示,T1和T2分别在攻毒后第3天和第2天检测到AIV气溶胶,其浓度在第7天达到高峰,分别为4800 PFU/m3空气和7200 PFU/m3空气;T1G1和T2G1组鸡分别在攻毒后第3天、第2天检测到排毒;G2组最早可在第4天检测到排毒,组内所有实验鸡均可测到排毒;G3组最早可在第7天检测到排毒,仅有部分实验鸡可测到排毒(T1G3:87%,T2G3:80%);G1组分别在攻毒后第5天和第4天开始检测到抗体,并在第21天和第14天达到高峰,峰值分别为7.07、7.20。这表明SPF鸡人工接种感染AIV后,可通过气管和泄殖腔排出病毒;进而引起饲料和饮水的污染,传播病毒;感染鸡排出的病毒能形成气溶胶,并随着空气流通传播。因此看出,除了经由污染物引起的直接接触传染外,即使彼此间没有直接接触,同一鸡舍或者相邻鸡舍的鸡只也可以通过气溶胶互相传染禽流感。2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不同感染途径感染剂量的测量本实验对AIV经不同途径对SPF鸡的感染剂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经呼吸道(分别通过人工定量发生AIV气溶胶和滴鼻感染SPF鸡)及消化道(喂服)定量感染AIV,通过检测鸡的特异性抗体判定鸡是否发生感染,计算半数感染剂量(ID50)。结果表明AIV气溶胶感染的ID50为212 TCID50,滴鼻感染ID50为398 TCID50,消化道感染的ID50为23988 TCID50。这说明了AIV对SPF鸡的感染力因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差异,气溶胶感染力最强,滴鼻途径次之,消化道感染最弱。3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气溶胶感染对SPF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用H9N2 AIV经气溶胶途径感染4周龄SPF鸡,对多个器官的病理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并测量了免疫器官指数及体重的变化。结果发现,胸腺、法氏囊、脾脏的器官指数均出现一个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并且,从第5天开始,胸腺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器官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剖检可见自第2天开始心、肝、肺、肾、胰腺、胸腺、法氏囊、脾等器官即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肿胀;第5天前后开始萎缩,有的出现坏死灶,肾小管充满白色尿酸盐沉淀;之后逐渐恢复。病理切片显示心、肺、胰腺等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肺、胰腺、胸腺、法氏囊、脾脏、肝脏等有出血、淋巴细胞减少、坏死、崩解等变化。ND和IBD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这说明H9N2亚型AIV气溶胶感染可导致多器官尤其是免疫器官的损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免疫抑制。4鸡舍环境H9亚型AIV气溶胶的检测用AGI-30空气微生物取样器收集山东省6个鸡场的舍内空气样品,同时采集鸡的气管和泄殖腔棉拭子,应用荧光RT-PCR对空气样品及棉拭子中的AIV进行了检测。6个被检鸡舍中,A、C、D和E4个鸡舍检测到气载H9亚型AIV,鸡舍B和F中未检查到病毒。所有被检鸡只的咽喉和泄殖腔棉拭子样品中均未检出该病毒。结果表明,在流行过H9亚型AIV的鸡舍内存在该病毒的气溶胶,这将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危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王焕[9](2009)在《鸡源益生菌BL-Y-1菌株分离鉴定、发酵条件及其耐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因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毒性残留、耐药性等问题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寻找安全、无毒的替代品迫在眉睫。长期的生产实践及大量研究表明,多种芽孢杆菌对动物正常生理状态的维持和生长繁殖都有重要意义。芽孢杆菌不仅有抑制常见病原菌生长的能力,还能产生多种营养物质,是益生菌菌种开发的重要来源。近二十年对活菌制剂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活菌制剂在加工、使用、保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失活,从而使生物活性降低,而且有些菌株在通过胃内低pH环境时,不能有效地抵抗盐酸、胆盐等作用,不能到达肠道而发挥作用,所以开发一些能够耐高温、低pH、胆酸盐,具有较好粘附性能的菌株成为当务之急。理想的益生菌菌株最好来自同种动物的肠道,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以健康仔鸡肠道为菌源,对附着其上的有益菌进行分离鉴定,就所获得的菌株的安全性、抑菌性、耐受等特性进行研究,同时还就优化的菌株进行了初步应用。本研究成功地从人工饲养的健康仔鸡的大肠中分离出1株对大肠杆菌(E.coli)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菌株Y-1,对该菌株进行了菌落形态、培养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的分析。其中与11个芽孢杆菌属的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4. 63 %~99.35 %,Y-1被鉴定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并且模拟体内高胆盐环境(胆盐含量0.3%),检测菌株的耐受能力;测定在人工胃液、肠液环境中作用不同时间后的存活菌数。试验结果表明,Y-1在胆酸盐、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耐受能力。为了提高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菌株发酵产量,对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菌株发酵培养基所需的碳源、氮源、无机盐进行了筛选,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培养基的组成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摇瓶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0 g·L-1,胰蛋白胨5 g·L-1,KH2PO4 2 g·L-1,CaCl2 0.25 g·L-1,MgSO4 0.5 g·L-1。最适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2,接种量8%,于35℃,180 r/min摇床振荡培养16h。经过发酵优化OD值增加到1.1。本试验探讨芽抱杆菌作为益生菌类饲料添加剂对128日龄艾维因肉仔鸡的生产性能、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以及芽抱杆菌在肉仔鸡128日龄时对大肠杆菌的控制效应。在探讨益生菌在动物饲料中应用的同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益生素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成功分离出鸡源的益生菌种,不但能够解决禽用益生菌的来源与应用对象一致性问题,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益生菌功效的特异性和针对性,同时提高益生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更有利于益生菌在养殖业及畜禽疾病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对动物微生态制剂而言,在注重效果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价值等问题。本实验通过鲜菌饲喂效果的积极尝试,希望能转变成一项简便、经济、实用、易于推广的应用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益生菌的联合应用为抗感染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董金格[10](2009)在《生物酵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黄羽肉鸡为试验对象,研究生物酵素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选择1日龄健康黄羽肉鸡300羽,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羽),试验组在0-21日龄肉仔鸡基础日粮中添加10%的生物酵素发酵饲料,饮水中添加0.05%的酵素菌液;在21-65日龄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5%的生物酵素发酵饲料饮水中添加0.05%的酵素菌液;对照组肉仔鸡基础日粮中添加0.1%的富络欣(氟苯尼考)抗菌药。各组均采用地面平养,自由采食、饮水,试验期65天。于65日龄,随机从各组的每个重复中各选取体重相近的鸡3羽,共36羽,屠宰前供水禁食12小时后进行编号,称重屠宰取样。测定胴体组成鸡肉pH值、系水力和免疫器官指数,并测定胸肌中可溶性胶原蛋白、肌苷酸和氨基酸的含量、血清生化指标、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肠道菌群数量、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盲肠菌群数量,观察小肠形态结构,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的影响饲养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生物酵素与日粮中添加氟苯尼考抗菌药相比,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2对肉仔鸡肌肉品质的影响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酵素组肉仔鸡肌肉的系水力和pH有提高的趋势;胸肌中可溶性胶原蛋白(SC)和肌苷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5.30%(P>0.05)和22.46%(P<0.05);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含量分别提高了2.62%(P<0.05)、3.18%(P<0.05)和3.02%(P<0.05)。3生物酵素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酵素组肉仔鸡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Alb)含量分别提高了5.09%(P>0.05)和23.76%(P<0.05),尿素氮(UN)含量降低了8.51%(P>0.05);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有所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KP)活力有提高的趋势。4生物酵素对肉仔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酵素组肉仔鸡肝脏和血清中GSH-Px和SOD活力显着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5生物酵素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免疫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酵素组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有所提高,其中胸腺指数提高了40.63%(P<0.05);血清中IgA、IgM、IgG和溶菌酶含量均有所提高(P>0.05)。6生物酵素对肉仔鸡盲肠菌群的影响盲肠菌群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酵素组肉仔鸡盲肠中总需氧菌、乳酸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和总厌氧菌的数量分别提高了16.94%(P<0.05)、10.52%(P<0.05)、7.96%(P<0.05)、4.60%(P<0.05)和2.05%(P>0.05);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降低了6.55%(P>0.05)。7生物酵素对肉仔鸡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小肠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酵素组十二指肠和空肠肠壁厚度和隐窝深度均有所降低,绒毛长度显着增加(P>0.05)。日粮中添加生物酵素配合饮水中添加生物酵素菌液,与抗生素组相比,结果提示:(1)对肉仔鸡生产性能无显着差异,但有降低料重比,提高日增重的趋势;(2)有提高肉仔鸡屠宰率、肌肉的系水力、pH值和肌肉中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的作用,并可显着提高胸肌中肌苷酸、总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的含量,从而改善肌肉的品质;(3)提高了肉仔鸡血清中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降低了尿素氮的含量,促进了机体的蛋白代谢;(4)显着提高了肉仔鸡血清和肝脏中SOD和GSH-Px的活力,降低了MDA的含量,提高了肉仔鸡抗氧化的能力。(5)提高了肉仔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补体C3、C4以及溶菌酶的含量,影响了机体体液免疫水平;(6)显着提高了肉仔鸡盲肠中有益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的数量,降低了大肠杆菌的数量,维持了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并改善了小肠的形态结构。
二、EM液应用于肉仔鸡饲养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M液应用于肉仔鸡饲养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米曲霉发酵制备大豆粕抗菌液及其抗菌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生素 |
1.1.1 抗生素的概述 |
1.1.2 抗生素的使用局限性 |
1.2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
1.2.1 抗菌肽的来源 |
1.2.2 抗菌肽的应用 |
1.2.3 抗菌肽的作用机理 |
1.2.4 抗菌肽的制备 |
1.3 大豆粕的研究进展 |
1.3.1 大豆粕的概述 |
1.3.2 大豆粕的应用现状 |
1.3.3 发酵豆粕 |
1.4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意义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豆粕抗菌发酵液的制备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试剂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大豆粕组成分析 |
2.3.2 发酵方法的确定 |
2.3.3 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实验 |
2.3.4 发酵条件正交优化实验 |
2.3.5 正交优化实验结果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豆粕抗菌液的乙醇分离组分抗菌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2.3 主要试剂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抗菌液乙醇分级组分的抗菌能力测定 |
3.3.2 抗菌液乙醇分级组分的总氮含量 |
3.3.3 抗菌液乙醇分级组分的总糖含量 |
3.3.4 抗菌液乙醇分级组分的肽分子量分布 |
3.3.5 抗菌液乙醇分级组分的氨基酸组成 |
3.3.6 抗菌液乙醇分级组分的结构鉴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豆粕抗菌液的作用机理初探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材料 |
4.2.2 主要仪器 |
4.2.3 主要试剂 |
4.2.4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4-Q对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
4.3.2 H-4-Q对细菌细胞膜的影响 |
4.3.3 H-4-Q对菌体磷代谢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益生菌发酵椰子水制备鸡仔饲喂辅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椰子水及其加工利用现状 |
1.1.1 椰子 |
1.1.2 椰子水 |
1.1.3 椰子水的应用 |
1.2 益生菌及其发酵利用概况 |
1.2.1 益生菌及分离株的益生潜力 |
1.2.2 益生菌产品的应用 |
1.3 微生物发酵饲料 |
1.4 鸡的饲养及疾控情况 |
1.5 益生菌对家禽肠道的作用 |
1.6 高密度培养技术 |
1.7 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 |
1.7.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 |
2.2.1 供筛菌株 |
2.2.2 抑制试验指示菌及其来源 |
2.2.3 培养基 |
2.3 试剂及仪器 |
2.3.1 试剂 |
2.3.2 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供筛菌的活化 |
2.4.2 供筛菌种子液的制备 |
2.4.3 指示菌的活化 |
2.4.4 指示菌悬液的制备 |
2.4.5 椰子水培养液的制备 |
2.4.6 指示菌的抗药性测试 |
2.4.7 平板抑菌实验 |
2.4.8 耐酸性和耐胆盐实验 |
2.4.9 pH值的测定 |
2.4.10 活菌数的测定 |
2.4.11 发酵条件的优化 |
2.5 鸡群饲喂试验 |
2.5.1 试验动物与分组 |
2.5.2 采食 |
2.5.3 饲喂试验的过程管理 |
2.5.4 鸡仔生长性能与采食量的测定 |
2.5.5 鸡粪便的采集与处理 |
2.5.6 鸡粪便臭味的测定 |
2.5.7 鸡粪便理化性质的测定 |
2.5.8 鸡仔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益生菌株的筛选 |
3.1.1 鸡源致病菌株的获取 |
3.1.2 鸡源致病菌的抗药性测试 |
3.1.3 供筛菌株平板抑菌筛选试验 |
3.1.4 菌株的耐受性测试 |
3.2 益生菌对椰子水的发酵培养及其优化 |
3.2.1 初始pH值的优化 |
3.2.2 发酵时间的优化 |
3.3 鸡群饲喂试验 |
3.3.1 饲喂模式的确定 |
3.3.2 饲养过程中鸡仔的生长性能 |
3.3.3 鸡粪便的理化特征 |
3.3.4 鸡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3)饮用酵母发酵菌液对矮脚黄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盲肠菌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 |
1.4.1 生长性能 |
1.4.2 肠道指标 |
1.4.2. 1 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 |
1.4.2. 2 盲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饮用发酵菌液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饮用发酵菌液对肉鸡肠道指标的影响 |
2.2.1 饮用发酵菌液对肉鸡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1. 1 淀粉酶活性 |
2.2.1. 2 胰蛋白酶活性 |
2.2.2 饮用发酵菌液对肉鸡盲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2.2.3 饮用发酵菌液对肉鸡盲肠内容物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饮用发酵菌液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饮用发酵菌液对肉鸡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 饮用发酵菌液对肉鸡盲肠菌落结构的影响 |
4 结论 |
(4)人参叶多糖粉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试验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 |
1 前言 |
1.1 免疫佐剂的研究概况 |
1.1.1 铝盐佐剂 |
1.1.2 脂质体 |
1.1.3 弗氏佐剂 |
1.1.4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 |
1.1.5 细胞因子佐剂 |
1.1.6 CpG序列 |
1.1.7 纳米粒子佐剂 |
1.1.8 多糖佐剂 |
1.2 植物多糖的研究概况 |
1.2.1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作用 |
1.2.2 植物多糖作为免疫佐剂的作用 |
1.3 人参叶的化学成分 |
1.4 人参叶多糖的药理作用 |
1.4.1 人参叶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 |
1.4.2 人参叶多糖的细胞保护活性 |
1.4.3 人参叶多糖的抗疲劳作用 |
1.4.4 人参叶多糖可促进物质代谢 |
1.5 人参叶多糖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药物 |
2.1.2 试验动物 |
2.1.3 试剂及用品 |
2.1.4 试验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药效学试验 |
2.2.2 毒理学试验 |
2.2.3 临床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药效学试验结果 |
3.1.1 人参叶多糖粉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2 人参叶多糖粉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3.1.3 人参叶多糖粉对小鼠增重的影响 |
3.2 毒理学试验 |
3.2.1 急性毒性试验 |
3.2.2 长期毒性试验 |
3.3 临床试验结果 |
3.3.1 靶动物猪的安全性试验 |
3.3.2 猪的实验性临床试验 |
3.3.3 猪的扩大临床试验 |
4 讨论与结论 |
4.1 人参叶多糖粉的药效学作用 |
4.2 人参叶多糖粉的毒理作用 |
4.3 人参叶多糖粉的临床应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微生态制剂概述及应用现状 |
1.2 硫磺负离子的简介及特点 |
1.3 微量元素硒、锗的功能及应用 |
1.4 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简介与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供试鸡的饲养管理 |
2.4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产蛋率的影响 |
3.2 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3.3 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蛋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3.4 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蛋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5 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蛋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蛋鸡产蛋率影响 |
4.2 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4.3 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蛋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4.4 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蛋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4.5 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蛋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EM菌发酵玉米秸秆条件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 |
1.2 EM菌的利用现状研究 |
1.3 玉米秸秆与EM菌综合利用 |
1.4 人参黑斑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玉米秸秆发酵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发酵秸秆粉处理对人参黑斑病发病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和有机硒在肉兔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益生菌研究进展 |
1 兔肠道微态系统及其生理功能 |
2 益生菌的概念 |
3 益生菌的种类 |
4 益生菌的功能 |
5 益生菌作用的基本理论 |
6 益生菌在兔生产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硒在肉兔生产应用研究进展 |
1 硒在家兔体内的分布与代谢 |
2 硒的营养功能 |
3 硒的缺乏症 |
4 硒的毒性 |
5 硒对血液生化的影响 |
6 硒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7 对免疫水平的影响 |
8 有机硒在畜牧业生产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富硒益生菌研究进展 |
1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2 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
3 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 对全血硒和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
5 对抗体的影响 |
6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7 对蛋品质的影响 |
8 富硒益生菌的安全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不同剂量枯草芽孢杆菌对肉兔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不同硒源对肉兔生产与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枯草芽孢杆菌与蛋氨酸硒联合应用对肉兔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硒联合应用对肉兔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气溶胶发生与传染机制及其感染SPF鸡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缩略词说明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
1 禽流感研究进展 |
1.1 禽流感病原 |
1.2 禽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 |
1.3 禽流感流行的历史 |
1.4 禽流感造成的危害 |
1.4.1 禽流感对畜牧业的危害 |
1.4.2 禽流感对人类的危害 |
1.5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及其产生人流感流行毒株的潜力 |
1.6 禽流感的传播 |
1.7 禽流感的诊断方法 |
1.8 防治 |
2 病毒气溶胶研究进展 |
2.1 气溶胶的概念 |
2.2 微生物气溶胶的来源及其传播 |
2.2.1 畜禽舍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来源 |
2.2.2 微生物气溶胶的传播及危害 |
2.3 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原理及仪器 |
2.3.1 微生物气溶胶采样介质 |
2.3.2 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原理及仪器 |
2.4 病毒气溶胶的采样及检测 |
2.4.1 病毒气溶胶的采样 |
2.4.2 病毒气溶胶的检测 |
2.5 微生物气溶胶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微生物气溶胶国内研究现状 |
2.5.2 微生物气溶胶国外研究现状 |
3 本研究的意义 |
4 本论文的整体构思和体系结构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H9N2亚型AIV气溶胶的发生及其传播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禽流感病毒 |
1.1.2 标准阳性血清 |
1.1.3 SPF鸡和鸡胚 |
1.1.4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 AIV气溶胶传染模型的建立 |
1.3 病毒ELD_(50)的测定 |
1.4 实验鸡人工接种感染AIV |
1.5 隔离器A中气载AIV浓度的测定 |
1.5.1 空气样品的收集 |
1.5.2 细胞培养及血凝抑制试验 |
1.5.3 RT-PCR |
1.5.4 空斑计数法检测空气样品中AIV的浓度 |
1.6 实验鸡排毒检测 |
1.6.1 样品收集 |
1.6.2 棉拭子样品中病毒的检测 |
1.7 血清中AIV抗体水平的测定 |
1.8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隔离器A中AIV气溶胶发生及浓度 |
2.2 实验鸡排毒检测 |
2.3 血清中AIV抗体水平的测定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不同感染途径感染剂量的测量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禽流感病毒 |
1.1.2 标准阳性血清 |
1.1.3 SPF鸡和鸡胚 |
1.1.4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种毒培养扩增 |
1.2.2 病毒浓度的测定 |
1.2.3 预实验 |
1.2.4 气溶胶感染 |
1.2.5 滴鼻感染 |
1.2.6 消化道感染 |
1.2.7 动物饲养 |
1.2.8 SPF鸡感染情况的检测 |
1.2.9 临床观察 |
1.2.10 病死鸡中AIV的检测 |
1.2.11 计算半数感染剂量(ID_(50))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浓度滴定结果 |
2.2 AIV气溶胶感染SPF鸡结果 |
2.2.1 气溶胶吸入剂量的计算结果 |
2.2.2 SPF鸡气溶胶感染结果 |
2.3 AIV滴鼻感染SPF鸡结果 |
2.4 AIV消化道感染SPF鸡结果 |
2.5 临床观察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H9N2亚型AIV气溶胶感染对SPF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禽流感病毒 |
1.1.2 标准阳性血清 |
1.1.3 SPF鸡和鸡胚 |
1.1.4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病毒ELD_(50)的检测 |
1.2.2 实验动物分组 |
1.2.3 人工感染试验 |
1.2.4 免疫接种 |
1.2.5 抗体检测 |
1.2.6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1.2.7 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1.2.7.1 取样 |
1.2.7.2 病理切片制备 |
1.2.8 动物饲养 |
1.2.9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IV感染对鸡血清中NDV-Ab、IBDV-Ab滴度的影响 |
2.2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2.3 AIV感染后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2.4 AIV感染后SPF鸡体重的变化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鸡舍环境H9亚型AIV气溶胶的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鸡舍 |
1.1.2 SPF鸡胚和不同日龄SPF鸡 |
1.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鸡舍内空气样品的采集 |
1.2.2 棉拭子样品的采集 |
1.2.3 样品处理 |
1.2.4 荧光RT-PCR检测样品中的AIV |
1.2.5 病毒的分离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9)鸡源益生菌BL-Y-1菌株分离鉴定、发酵条件及其耐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益生菌的研究现状 |
1.1.1 益生菌的定义 |
1.1.2 益生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1.3 益生菌对动物肠道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1.1.4 益生菌的特性 |
1.2 益生菌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益生菌株的研究状况 |
1.2.2 活菌制剂的种类 |
1.2.3 国外益生菌生产现状 |
1.2.4 国内益生菌生产现状 |
1.2.5 益生菌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1.3 鸡消化道菌群及疾病的研究概况 |
1.3.1 鸡消化道菌群的特点 |
1.3.2 导致消化道正常菌群失调的原因及危害 |
1.3.3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和鸡大肠杆菌病及流行病学研究 |
1.4 立题目的及意义 |
2 鸡源芽孢益生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2.1 材料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芽孢杆菌的分离 |
2.2.2 芽孢杆菌的筛选 |
2.2.3 Y-1 菌株的形态观察 |
2.2.4 菌株Y-1 生理生化特征 |
2.2.5 芽孢杆菌Y-1 菌株总DNA 的提取 |
2.2.6 芽孢杆菌Y-1 菌株165 rDNA 的PCR 扩增 |
2.2.7 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益生菌的分离筛选 |
2.3.2 Y-1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
2.3.3 Y-1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
2.3.4 基于165 rDNA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 讨论 |
3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 菌株发酵条件及培养基的优化 |
3.1 材料 |
3.1.1 菌种 |
3.1.2 培养基 |
3.1.3 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种子培养 |
3.2.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3.2.3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3.2.4 正交试验优选培养基成分配比 |
3.2.5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发酵条件的优化 |
3.3.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3.3.3 发酵培养基组成的正交试验 |
3.3.4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 菌株的生长曲线 |
3.4 讨论 |
4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 菌株对胃肠道逆性环境体外耐受性实验研究 |
4.1 材料 |
4.1.1 菌种 |
4.1.2 主要试剂、培养基 |
4.1.3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人工胃液耐受性实验 |
4.2.2 人工肠液耐受性实验 |
4.2.3 耐胆酸盐试验 |
4.2.4 高温耐受性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人工胃液耐受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2 人工肠液耐受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3 耐胆酸盐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4 高温耐受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5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 菌株在肉仔鸡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
5.1 材料 |
5.1.1 菌种 |
5.1.2 培养基 |
5.1.3 试验动物及饲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Y-1 在小鼠体内的试验研究 |
5.2.2 Y-1 在肉仔鸡饲料中应用研究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Y-1 在小鼠体内的试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
5.3.2 Y-1 在肉仔鸡饲料中应用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10)生物酵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缩略词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生物酵素的组成 |
1.1 光合细菌 |
1.1.1 光合细菌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 |
1.1.2 光合细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2 乳酸菌 |
1.2.1 乳酸菌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 |
1.2.2 乳酸菌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1.3 芽孢杆菌 |
1.3.1 芽孢杆菌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
1.3.2 芽孢杆菌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 |
1.4 酵母菌 |
1.5 球菌 |
2 生物酵素的作用机制 |
3 EM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3.1 EM制剂对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影响 |
3.2 EM制剂对动物消化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
3.3 EM制剂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
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
4.1 研究目标 |
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生物酵素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日粮 |
1.4 生物酵素发酵饲料的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饲养试验 |
2.2 屠宰试验 |
2.2.1 屠宰 |
2.2.2 样品的收集和保存 |
3 指标测定 |
3.1 生产性能的测定 |
3.1.1 生长指标 |
3.1.2 胴体品质 |
3.2 肉质指标的测定 |
3.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4 抗氧化指标测定 |
3.5 免疫指标测定 |
3.5.1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
3.5.2 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测定 |
3.5.3 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的测定 |
3.6 小肠形态结构 |
3.7 菌群数量测定 |
3.7.1 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方法和条件 |
3.7.2 盲肠内容物的采集和稀释 |
3.7.3 接种 |
3.7.4 菌群的培养 |
3.7.5 菌落的计数 |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1 生物酵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 生物酵素对肉仔鸡胴体组成的影响 |
3 生物酵素对肉仔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
4 生物酵素对肉仔鸡胸肌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5 生物酵素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 生物酵素对肉仔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7 生物酵素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8 生物酵素对肉仔鸡消化道菌群的影响 |
9 生物酵素对肉仔鸡肠道结构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1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2 对胴体组成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
2.1 对胴体组成的影响 |
2.2 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
2.3 对肌肉中风味物质的影响 |
2.3.1 对肌苷酸含量的影响 |
2.3.2 对胸肌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5.1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5.2 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 |
5.3 对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
5.4 对盲肠菌群的影响 |
6 对肉仔鸡肠道结构的影响 |
小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作者简介 |
四、EM液应用于肉仔鸡饲养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米曲霉发酵制备大豆粕抗菌液及其抗菌机理初探[D]. 胡亚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益生菌发酵椰子水制备鸡仔饲喂辅料的研究[D]. 刘晓兰. 海南大学, 2019(06)
- [3]饮用酵母发酵菌液对矮脚黄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盲肠菌落结构的影响[J]. 李璐琳,曹珍,钟珊,廖新俤,王燕,吴银宝. 动物营养学报, 2018(09)
- [4]人参叶多糖粉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试验效果观察[D]. 成俊伟.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负离子硒锗复合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D]. 姜洋. 延边大学, 2018(12)
- [6]EM菌发酵玉米秸秆条件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影响研究[D]. 王玲.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5)
- [7]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和有机硒在肉兔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谢开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7)
- [8]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气溶胶发生与传染机制及其感染SPF鸡的特点[D]. 姚美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9]鸡源益生菌BL-Y-1菌株分离鉴定、发酵条件及其耐受性研究[D]. 王焕.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10]生物酵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董金格. 浙江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