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1998年宁波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

1990—1998年宁波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

一、1990~1998年宁波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1](2019)在《相城区望亭镇户籍居民死因描述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望亭镇2013-2017年的死因监测资料,了解望亭镇户籍居民死亡率和死因等情况,以为望亭镇疾病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死亡的望亭镇户籍居民、未录入户籍的望亭镇本地居民(新生儿)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等)、死亡情况(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地点等)及ICD编码信息,对望亭镇户籍居民死因状况进行描述,了解居民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段死亡率、性别死亡率、死因顺位、居民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年等相关情况。研究结果:(1)2013年至2017年望亭镇人口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7年人口数比2013年增加了 1165人,增加了 3.18%;2017年人口负担系数比2013年增加了14.72%;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都相对较低。说明望亭镇人口老龄化加剧。(2)2013年-2017年望亭镇户籍居民死亡人数共计1338人,其中男性死亡人数737人,女性死亡人数601人,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五年间居民死亡率略呈上升趋势,且以中老年为主。(3)2013-2017年五年间,望亭镇人口前五大死因分别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占总死亡率的88.71%。(4)死因为损伤和中毒的主要为少儿和青年人群,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主要为中老年人群。(5)2013-2017年望亭镇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均在82岁以上,男女期望寿命差约5岁左右,女性期望寿命相较于男性更高;居民全死因PYLL为2082人年,PYLL率为55.90‰,死因顺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疾病、呼吸系统、损伤和中毒。研究结论:2013年至2017年望亭镇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死亡人数共计1338人,死亡人数略呈上升趋势,死亡年龄段以中老年为主;前五大死因分别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望亭镇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呈上升趋势,居民患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趋于年轻化,须加强对这三种疾病的防控。

冯志峰[2](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王莉,唐颖,胡瑞杰,李美莉,郝志红,王祝欣[3](2016)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跌落伤死亡率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因跌伤死亡的发生现况。方法从CNKI、万方、CBM、VIP等中文数据库及PubMed、OVID、ScienceDirect外文数据库,系统检索2002—2012年我国019岁儿童青少年跌落伤死亡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相关信息。结果共检索出符合标准的跌落伤死亡率文献31篇。儿童青少年跌伤合并死亡率为1.44/10万;男童跌伤死亡率(1.43/10万)高于女童(0.8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儿童跌伤死亡率分别是1.12/10万、1.98/10万、4.36/10万,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表明本次Meta分析结果稳定,相对可靠。结论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因跌落伤而造成的死亡水平较高,应加强这些地区的跌落伤预防干预及医疗救助。

张振宇[4](2016)在《基于地面监测站PM2.5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呼吸系统疾病就诊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细颗粒物PM2.5(动力学直径小于2.5 μm的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认为PM2.5与多种负面健康效应有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雾霾污染已经成为了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受到国内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我国从2012年底开始逐步建立PM2.5地面监测网络。但大范围、长时间PM2.5监测数据缺失,导致我国在PM2.5与健康效应关系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一般认为大气污染物PM2.5污染水平的增高与肺功能减退、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和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有关。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就诊情况可以灵敏地反应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急性效应,过去由于缺少适合的统计学方法和就诊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我国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就诊关系的研究进展落后于欧美国家。本研究利用地面大气污染物PM2.5监测站的数据,建立适用于我国的高精度的PM2.5 Land use回归模型,利用拟合PM2.5数据探索我国PM2.5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医院呼吸系统就诊数据和PM2.5及其他气象信息数据,通过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探索大气污染物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收集的我国2014-2015年期间1385个地面监测站共计200余万条PM2.5监测数据作为污染物数据,利用了总体精度达83.51%的GlobeLand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数据集作为地类信息数据。另外通过OpenStreetMap、LandScan、ASTER GDEM、Landsat 8等影像数据库提取我国道路、人口密度、海拔和NDVI信息的数据。首先通过广义加性模型建立基于地面监测站的我国PM2.5Land use回归模型,然后通过内部交叉验证(HandoutCV)、留一验证(LOOCV)和K折验证对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本研究还利用Kriging地理插值法建立了我国的PM2.5分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交叉验证。最后基于模型的估算数据探索我国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利用地面监测站的实测PM2.5浓度和呼吸系统疾病医院就诊情况数据,在进行平滑项选择、自由度确定后通过广义加性模型探索两者的关系。利用分布滞后模型探索PM2.5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滞后作用,通过分层分析探索PM2.5在不同季节、年龄组、性别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的影响。通过暴露反应关系探索PM2.5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的阈值效应。结果本研究中基于地面监测站数据建立的我国PM2.5Land use回归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模型R2为0.7,交叉验证R2达到0.65,研究结果显示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人口密度、海拔、与主要高速公路的距离、单位面积内人工建筑面积和森林面积对于PM2.5的浓度有明显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地理插值法Kriging分析我国PM2.5浓度的分布,其交叉验证R2为0.48,、K折验证R2为0.57,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均低于Land use回归模型。我国PM2.5污染主要集中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关中平原地区;PM2.5在冬季污染最为严重,而在夏季相对较轻。本研究发现我国2015年PM2.5浓度较2014年有所降低。本研究发现宁波市PM2.5浓度分布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增高,大气污染物PM2.5对于总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的滞后期为6天,大气污染物PM2.5每升高1个IQR呼吸系统总就诊量增加5.59%(95%C13.0-8.25%),调整其他气态污染物对于效应值影响较小,同时发现固体颗粒物PM2.5-10对于儿童危害较大(EER:6.51,95%CI 2.31-10.88%), PM2.5对于成人(15-64岁)影响较大(EER:7.1,95%CI 3.27-11.08%);滞后6天的累积PM2.5浓度每升高1个IQR急性上呼吸系统感染就诊量增加11.46%(95%CI 8.16-14.86%), PM2.5-10在调整PM2.5后发现在暖季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诊量影响较大(EER:15.01,95%CI 8.17-22.27%); PM2.5滞后3天的累积浓度每未发现与肺炎疾病有显着的关联性,但发现PM2.5-10在调整了PM2.5之后,对于儿童肺炎就诊量影响较大(EER:7.04,95%CI 0.95-13.5%); PM2.5滞后3天的累积浓度每升高1个IQR哮喘疾病就诊量增高3.27%(95%CI 0-6.66%),然而在调整了PM2.5-10后变得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发现PM2.5-10在冷季(EER:7.78,95%CI 2.55-13.29%)和对于儿童群体(EER:7.34,95%CI 1.75-13.24%)的哮喘就诊影响更大;PM2.5-10每升高1个IQR慢性阻塞性肺炎就诊量增高5.21%(95%CI 1.66-8.89%)。本研究中未发现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之间存在暴露反应(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关系分析。研究还发现PM2.5污染水平对于不同呼吸系统疾病在不同的滞后作用。结论:我国大气污染物PM2.5浓度分布与地势平坦、人口密集、社会经济程度高、冬季集中供暖,和气象、地形原因造成的污染物不易扩散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地面监测站点数据建立的具有较高精度的PM2.5浓度分布Land use回归模型,弥补了各地面监测站点间PM2.5浓度的缺失,为大气污染物PM2.5的流行病学研究及PM2.5对健康的危害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有利于促进我国PM2.5与健康研究的发展。通过时间序列研究发现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变化与大气污染浓度的变化有关系,PM2.5对于不同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的滞后期不尽相同,不同性别、年龄上也有显着的差异。

李美莉[5](2014)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合理的卫生资源政策及相应的伤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及PubMed、OVID、ScienceDirect外文数据库,收集2002-2012年收录的有关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资料。采用Meta分析方法合并估计伤害及常见伤害类型发生率、死亡率、残疾率,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价;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系统总结分析医疗费用、休息/缺课/住院天数和潜在寿命损失年相关文献的信息和结果。结果1.共筛选出133篇文献,其中涉及伤害及各伤害类型发生率75篇、死亡率57篇、残疾率21篇、医疗费用及住院/休息/缺课天数23篇、潜在寿命损失年8篇。2.儿童青少年伤害、交通伤、跌落伤、烧烫伤、溺水、中毒人数发生率的合并值分别为18.94%(95%CI:15.73%22.64%)、0.93%(95%CI:0.43%2.00%)、5.27%(95%CI:2.87%9.47%)、0.79%(95%CI:0.45%1.38%)、0.066%(95%CI:0.022%0.20%)、0.12%(95%CI:0.02%0.61%);人次发生率的合并值分别为24.29%(95%CI:17.32%32.95%)、1.52%(95%CI:0.98%2.35%)、7.67%(95%CI:5.34%10.90%)、1.40%(95%CI:0.83%2.34%)、0.23%(95%CI:0.12%0.44%)、0.26%(95%CI:0.15%0.43%);各伤害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跌落伤、交通伤、烧烫伤、中毒、溺水。将发生率文献按照性别、城乡、伤害判定标准以及研究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除烧烫伤人数发生率为女童高于男童(P>0.05),其余均为男童高于女童(P<0.05);②伤害、交通伤、烧烫伤、溺水、中毒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除中毒人数城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跌落伤发生率农村低于城市(P<0.05);③伤害、交通伤、中毒采用1996版和2004版伤害判定标准人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1996版伤害判定标准所得发生率均高于2004版;④伤害人数、人次发生率及各伤害类型人次发生率西部高于东部、中部地区(P<0.05),而各伤害类型人数发生率东部高于中部,除溺水东部、中部地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儿童青少年伤害、交通伤、跌落伤、烧烫伤、溺水、中毒死亡率的合并值分别为21.16/10万(95%CI:16.89/10万26.52/10万)、4.29/10万(95%CI:3.59/10万5.13/10万)、1.44/10万(95%CI:1.03/10万2.01/10万)、0.51/10万(95%CI:0.35/10万0.76/10万)、8.98/10万(95%CI:6.92/10万11.63/10万)、1.50/10万(95%CI:0.99/10万2.29/10万);各伤害类型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溺水、交通伤、中毒、跌落伤、烧烫伤。将死亡率文献按照性别、城乡、研究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伤害及各伤害类型死亡率男童高于女童,除烧烫伤、中毒男女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伤害、交通伤、跌落伤、溺水、中毒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而烧烫伤死亡率农村低于城市,其中跌落伤、烧烫伤城乡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伤害及各伤害类型西部地区死亡率均高于东部、中部地区(P<0.05)。4.儿童青少年伤害残疾率的合并值为0.18%(95%CI:0.09%0.37%),其中跌落伤残疾率文献纳入2篇,合并残疾率为0.024%(95%CI:0.017%0.036%);交通伤、烧烫伤残疾率纳入文献仅有1篇,分别为0.017%、0.026%,无溺水、中毒残疾率的文献。对伤害残疾率文献按照性别、城乡、研究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童高于女童、城市高于农村、西部地区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儿童青少年因伤害所需医疗费用人均为52.34984.25元、次均为14.51617.57元;同时也因伤害需要休息、住院或者缺课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从各伤害类型每例次所花医疗费用及休息/缺课/住院天数中可知交通伤是造成经济负担最重的一种伤害类型。6.儿童青少年因伤害所致潜在寿命损失年最高为82294.5人年,最低为3117.5人年,每例死亡病例造成的寿命损失平均约5765年,而因各伤害类型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均达53年以上,尤其是交通伤和溺水造成的寿命损失最为严重。7.敏感性分析显示本次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好,相对可靠。结论1.男性、农村以及经济不发达西部地区的儿童青少年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将其作为伤害的重点预防对象;同时也应关注城市跌落伤、女童烧烫伤的发生。2.跌落伤发生率最高;溺水、中毒发生率虽低但死亡率较高;交通伤是造成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一种伤害;烧烫伤致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应对不同伤害类型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减轻伤害疾病负担的程度。3.儿童青少年因伤害而造成的医疗费用和休息/缺课/住院天数较多,以及潜在寿命损失年的严重程度,进一步提示伤害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梅秋红[6](2012)在《宁波市居民伤害死亡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宁波市居民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危害程度,为伤害死亡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宁波市2006-2010年居民伤害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比等指标对居民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死因顺位、年龄及性别等特征进行研究;用卫生经济学方法研究伤害死亡引起的潜在损失,包括平均死亡年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AYPLL)、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YPLL)、平均潜在工作损失年数(AWYPLL)、校正潜在价值损失年数(CVYPLL)、平均校正潜在价值损失年数(ACVYPLL)等。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03和SPSS17.0进行。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2006-2010年死亡的居民共175379人,平均死亡率为619.87/10万,伤害死亡是第四位死因,死亡人数为15662人,所占比例为8.93%。2、2006-2010年宁波市平均伤害死亡率为55.22/10万,标化率为42.97/10万。五年间,伤害死亡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所有伤害死因中,居于前四位的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淹死、自杀,男性前四位伤害死因和全人群一致,女性前四位伤害死因依次为意外跌落、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淹死、自杀。3、不同年龄伤害死因不同。婴儿的主要死因是意外的机械性窒息;1-14岁儿童的首位伤害死因是淹死;15-70岁年龄段人群的首位伤害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75岁以上人群最容易发生意外跌落。4、宁波市居民伤害死亡具有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的特点。5、宁波市居民伤害死亡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居于所有死因的第二位,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AYPLL)为27.59年,占全市平均期望寿命77.50岁的35.60%。平均潜在工作损失年数(AWYPLL)为20.79年,占应该工作年数45年的46.20%。平均校正潜在价值损失年数(ACVYPLL)为19.21年,占平均期望寿命的24.79%。结论:2006-2010年,宁波市居民伤害死亡率为55.22/10万,标化率为42.97/10万,伤害死亡居所有死因的第四位。五年来,伤害死亡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所有伤害死因中,居于前四位的依次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淹死、自杀。伤害死亡存在明显的年龄和性别特征。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居于所有死因的第二位。伤害死亡已经成为影响宁波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应该引起重视。应针对宁波市伤害死亡的特点和目标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秦娟[7](2007)在《天津市1988~2005年部分市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外伤害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为了解意外伤害死亡率、死因顺位、变化趋势、危害程度,本次研究对天津市1988~2005年部分市区居民的死因报告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死亡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天津市两个市区1988~2005年的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居民意外伤害的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等指标,对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趋势、死因顺位、年龄及性别特征进行研究。用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本研究调查1988~2005年间死亡的城区居民,全死因死亡人数为151266人,死亡率为702.63/10万。2.调查人群意外伤害死亡率为21.26/10万,占总死因的3.03%。3.1988-2005年间,意外死亡呈现下降趋势,意外死亡是第四位死亡原因,在各种意外死亡原因构成中,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居第一位(27.44%),依次为意外中毒(18.92%)、自杀(18.37%)、意外跌落(9.70%)、淹死(7.34%)、被杀(6.73%),六项合计占意外死亡总数的88.51%。4.男女性别死因构成的排序不同。男性依次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中毒、自杀、意外跌落、淹死、被杀:女性依次为自杀、意外中毒、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被杀、淹死。5.不同年龄段意外死亡原因不同:0~14岁人群,以淹死为第一死亡原因,依次为意外中毒,意外跌落;15~59岁人群,以交通事故为首,依次为自杀,意外中毒;≥60岁人群,意外中毒为首,次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6.1988-2005年,意外伤害在全死因的标化潜在寿命损失年构成中位于第四位,而平均每例死亡损失的寿命年数居第二位。从总的意外伤害所致的寿命损失来看,男性意外伤害的PYLL标化率前三位的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淹死;女性意外伤害的PYLL标化率前三位的是自杀、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中毒。平均每例死亡损失的寿命年数,男性前三位的是淹死、被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女性则是被杀、淹死、自杀。7.1988-2005年间,天津市部分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75岁。去意外伤害后期望寿命提高0.51岁。意外伤害死亡对人群期望寿命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男性的影响要高于女性。结论:1988~2005年间,天津市部分市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率为21.26/10万,占总死因的3.03%。意外伤害死亡呈现下降趋势。意外死亡是第四位死亡原因。在各种意外死亡原因中,前六位分别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中毒、自杀、意外跌落、淹死、被杀。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意外伤害死亡原因存在差异。意外伤亡是造成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意外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关系着人群生命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家庭和社会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王文光,应亚男,付婵荣,裴仁治,任亚飞[8](2001)在《宁波地区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及防范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 按国际疾病分类 (ICD—9)进行死因分类。将1991~1999年间宁波市江东区 (26例 )和鄞县 (233例 )259例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儿童意外死亡前4位主要原因为溺水、意外窒息、车祸、意外坠落。儿童意外死亡率排在首位农村为溺水而城区为车祸。1岁以内意外死亡多见于意外窒息 ,死于溺水、车祸及意外坠落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 结论 意外损伤事故危及儿童生命 ,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吕兰秋,钱莹莹[9](2001)在《1990~1998年宁波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文中提出

王文光,裴仁治,应亚男,任亚飞,付婵荣[10](2000)在《1991~1999年宁波市城乡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解宁波市城乡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进行死因分类。将1991~1999年间宁波市江东区(26例)和鄞县(233例)259例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意外死亡前4位主要原因为溺水、意外窒息、车祸、意外坠落。儿童意外死亡率排在首位,农村为溺水,而城区为车祸。1岁以内意外死亡多见于意外窒息,死于溺水、车祸及意外坠落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结论:意外损伤事故危及儿童生命,应针对危险因素采用防范措施。

二、1990~1998年宁波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0~1998年宁波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相城区望亭镇户籍居民死因描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资料
    2.3 研究指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望亭镇2013-2017年人口特征情况
    3.2 望亭镇2013-2017年人口死亡特征
    3.3 望亭镇2013-2017年人口主要死因谱
    3.4 望亭镇2013-2017年肿瘤死亡情况分析
    3.5 望亭镇2013-2017年不同年龄段人群前五位死因顺位
    3.6 居民期望寿命及潜在寿命损失年
4. 讨论
    4.1 望亭镇户籍居民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负担系数增大
    4.2 望亭镇户籍居民人口总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
    4.3 影响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分析及其变化趋势
    4.4 居民期望寿命及潜在减寿年数
    4.5 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分析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3)我国儿童青少年跌落伤死亡率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1.2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信息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情况
    2.2 Meta分析合并跌落伤死亡率
    2.3 敏感性分析
    2.4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4)基于地面监测站PM2.5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呼吸系统疾病就诊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基于地面监测站的PM_(2.5)时空分布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数据的来源及预处理
        1.2.2 Land use回归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2.3 克里金插值法的构建与验证
        1.2.4 统计方法
    1.3 结果
        1.3.1 模型数据的一般性描述结果
        1.3.2 Land use回归模型构建与验证
        1.3.3 克里金插值法构建与验证
        1.3.4 我国PM_(2.5)时空分布情况
    1.4 讨论
        1.4.1 模型与国内外研究比较
        1.4.2 land use回归模型的效果评价
        1.4.3 PM_(2.5)的区域化分布规律
        1.4.4 研究的优缺点
        1.4.5 主要结论
2. 大气污染物PM_(2.5)与呼吸系统疾病就诊关系的生态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资料收集与预处理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污染物PM_(2.5)与就诊情况的描述性结果
        2.3.2 大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总就诊情况的关系
        2.3.3 大气污染物与不同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关系
    2.4 讨论
        2.4.1 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研究比较
        2.4.2 大气污染物PM_(2.5)与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关系
        2.4.3 研究的优缺点
        2.4.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伤害的分类及判定标准
    1.2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结局指标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文献筛选
    1.6 信息提取
    1.7 文献质量评价
    1.8 统计分析
结果
    2.1 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2.2 儿童青少年交通伤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2.3 儿童青少年跌落伤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2.4 儿童青少年烧烫伤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2.5 儿童青少年溺水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2.6 儿童青少年中毒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3.1 伤害疾病负担指标—发生率
    3.2 伤害疾病负担指标—死亡率
    3.3 伤害疾病负担指标—残疾率
    3.4 伤害疾病负担指标—医疗费用及休息/缺课/住院天数
    3.5 伤害疾病负担指标—潜在寿命损失年
    3.6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
    3.7 小结
    3.8 建议
    3.9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宁波市居民伤害死亡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地方基本情况
    1.1 地理气候
    1.2 自然资源
    1.3 人口区划
    1.4 国民经济
    1.5 卫生状况
2 资料的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的来源
    2.2 工作程序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情况
    3.2 伤害死亡特征
    3.3 特殊人群的伤害死亡特征分析
    3.4 趋势分析
    3.5 伤害死亡损失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天津市1988~2005年部分市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8)宁波地区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及防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方法
结果
    一、死亡率
    二、死亡原因及年龄分布
    三、主要死因比较
    四、死亡地点与现场救治情况比较, 见表4。
讨论
    一、儿童意外死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二、意外死亡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探讨

(10)1991~1999年宁波市城乡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1990~1998年宁波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相城区望亭镇户籍居民死因描述性研究[D]. 张明. 苏州大学, 2019(02)
  • [2]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3]我国儿童青少年跌落伤死亡率系统评价[J]. 王莉,唐颖,胡瑞杰,李美莉,郝志红,王祝欣.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6(04)
  • [4]基于地面监测站PM2.5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呼吸系统疾病就诊关系的研究[D]. 张振宇. 浙江大学, 2016(02)
  • [5]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系统评价[D]. 李美莉.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1)
  • [6]宁波市居民伤害死亡流行病学特征研究[D]. 梅秋红. 宁波大学, 2012(03)
  • [7]天津市1988~2005年部分市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分析[D]. 秦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8]宁波地区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及防范探讨[J]. 王文光,应亚男,付婵荣,裴仁治,任亚飞. 浙江临床医学, 2001(04)
  • [9]1990~1998年宁波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J]. 吕兰秋,钱莹莹. 中国公共卫生, 2001(01)
  • [10]1991~1999年宁波市城乡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J]. 王文光,裴仁治,应亚男,任亚飞,付婵荣.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0(10)

标签:;  ;  

1990—1998年宁波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